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6: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对策

前言:对于刚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习惯和认识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数学学习问题更是严重,这与学习兴趣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如何在你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数学教学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一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和注意力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身心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中会出现多种问题,从数学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数学教学一直以来就是以教师讲解、习题训练的模式进行,过于注重知识点教学,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小学的升学压力看似不高,但家长的择优校和“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思想,使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成绩的优异,课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落实学习兴趣培养[1]。

二、一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兴趣培养为核心,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探索和思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借鉴以下的几点对策。

(一)数学问题故事化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加上好奇心强和好动的特点,难免会不适应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也不高,要求教師在教学时耐心的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如,“6-10以内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主要是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并能够准确地运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开始讲解本课内容之前,结合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描述一个故事,森林里的动物要举办运动会,提出要参加有猴子、大象等5个动物,但前一天大象有事无法参加,向学生提问有几个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学生在听故事时,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通过计算“5-1”这个式子复习了前一节课的内容。接下来,教师要可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题目,引出新课的内容,如一辆公交载客五人,到某个人站点时下车一人,上车三人,计算出到终点站的有几个人。学生在这一熟悉程度较高的数学故事下,联合复习的内容很容易就会列出“5-1+3”的算式,并感兴趣地与同学讨论计算结果。不但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加了师生互动,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化教学,提高应用能力和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只依赖板书和课件讲解,降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具象数学思维和素质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阻碍。所以,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必须有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进行,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将知识点与实践关联起来,鼓励学生自行发现数学规律和解题途径。比如,以一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图形”为例。在教学前期的准备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别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并能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首先,教师要将学生以四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实现准备好的图形分发给学生,要求将图形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图形的认识。其次,要求学生使用积木仿照教材中的图形小组搭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合作加深对图形的了解。最后,带领学生观察搭建成功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启发学生在动手实践后总结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此外,课后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生活情境教学

一年级学生对纯粹数学概念的理解势必不到位,教师再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会适得其反,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降低学习效。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的调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和问题的熟悉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在讲解“找规律”一课时,模拟学生购物的情景,了解商品价格和分类的标准,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结语:总之,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接触系统化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生活情境的创设等对策,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浅议小学一年级足球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青少年体育,2018,23(10):79+56. 

篇(2)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91-01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一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初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习中掉以轻心,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解决,在进入八、九年级后,加上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就会出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势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补课,效果反而不理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因此,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过渡与衔接

现行初一教学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数(即有理数),二是式(即整式),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过渡与衔接。首先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其次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

二、注重预习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年级教材涉及到数、式、方程、几何。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数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三、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初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老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认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四、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五、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篇(3)

一、重结果更重过程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其于致力于‘导’。”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只重结果,忽视教师导和学生思维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就拿备课写教案来说吧,以往教学时,往往要求备详案,其实这反而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因为课堂是活跃、变化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照详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临场发挥。而新教材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教学上留有余地,教师在编写教案上也注重中心环节的编写,但不要求面面俱到,让教师有应变的心理。基础教育改革重视教学后的总结评价,让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确实反馈。这样,能让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及时调整教法,游刃有余,能很好地体现新教材的设计思想。不仅教师减负,课堂的实效也加强了。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

二、结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感性知识,重生活经验的应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数学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新教材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引出新课,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如:人教版第一册中的“比大小”这一课,就是通过“小猴分水果”的故事展开,水果数量与小猴只数不一样,够分吗?怎么分?一年级的学生一看到这个场面,就自觉地比大小,并将水果分好了,一节新课就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上完了,课后,学生还能踊跃参与比大小分其它东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并不觉得累。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

三、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研究表明:通过教学而获得的数学知识只有10%。可见人的知识获取的手段相当丰富,其中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为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解决难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通过小组学习,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观点渐趋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难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交往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情商”,培养初步的团队精神。同时,教师从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增强民主、自由,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挖掘学生的“潜能”。新教材提倡“思维无”,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求异和求同,避免了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控制,产生思维定势。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情况选择好的方法,也可以接受挑战再寻求更好或更难的方法。新教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完成对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大的自由,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学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单凭一张卷于就断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未免太片面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才选拔标准的改变,评价方式的改革也迫在眉睫,教师应很好地根据本校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实情的方案,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全面评价一个人,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合格学生。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我校制定了一张《二郎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检核表》,用于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进行考核,在评价中以学生是否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为标准,综合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提高各方面能力,这张表格的试行在教师、家长、学生间的反映均不错。

篇(4)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铁匠苗族乡中心小学 553200)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估算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项内容,也是数学教育界一致认为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具有快捷、实用、相对准确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计算速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作用

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教学中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估算的兴趣,让学生从估数开始接触到估算的知识点。

二年级下册例题:第一杯子装有200粒黄豆,右边的两个杯子里的黄豆大约各有几百粒?让学生猜测大约有多少粒并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可以现学现用。估算与实际生意紧密相关,估算与其他的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低年级估算能力要与准确熟练口算为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去尾法”、“进一法”,例题;估算48+8时,教会学生可以把48看作50,8可以看作10,50+10=60,所以估计48+8的得数不会超过60。

二年级下册例题:电话机单价98 元,电饭煲单价192元,自行车单价403 元,电风扇单价105 元。妈妈带了300元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够吗? 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多少元?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这样教学,让学生通过整理信息、观察、比较、分析,给学生提供了估算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生活中,学习估算也是很有趣和必要的。

二、鼓励估算算法的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也会出现多种估算方法。估算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无论是“加减的估算”还是“乘除的估算”,估算方法都是先把算式中的数看成跟它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算出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总结出的估算的多种思路和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不必强调学生用其中的哪一种,让学生理解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合理的,就能存在的。我在教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数学内容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估算能力,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只有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二年级下册练习题: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去看木偶戏,一年级有195 人,二年级有198 人,剧场共有400 个座位。够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最后让小组汇报,学生们的情绪很高,各小组都呈现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有①:直接计算,195+198=393,393<400. 够坐。

方法②:将195 看作200,198 看作200,200+200=400,400=400,够坐。

方法③:将195 看作200,200+198=398,398<400,够坐。

方法④:将198 看作200,195+200=395,395<400,够坐。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算法进行自主修正、反思、选择、确认,从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多样化以及方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升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也帮助学生形成优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的准确性及习惯

估算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它有机地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为精确的笔算服务。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估算可以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意和智慧。估算教学中让学生在“估一估”后再“算一算”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合理性,与真实数据之间的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二年级下册例题:每盒有48 枝水彩笔,先估算3 盒大约一共有多少枝,再用竖式计算。这样教学不但关注了笔算和估算的训练,也让能学生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算过程中应有估算,即利用估算来寻找精算的错误,其实估算中也会用到精算,精算与估算是一组不可分割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先让学生应用估算的方法估计商是几十多还是几百多,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样教学是让学生通过估算对计算的结果作大致的判断,计算结果出来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估算,以验证计算的正确性,让学生体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在各年级适当加强估算,在“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并把原理选学的估算作为必学内容。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预见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教师应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接受估算,培养他们对估算的兴趣、形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估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长期有效、科学地培养。

篇(5)

对照一天的学校时间安排表,学生在校时间8小时,而每天的数学课最多只有两节,有时只有一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习新课,巩固练习,总有一些孩子不能将每天的知识及时消化,如果长期积累就会加重学习的负担。而且在与家长的接触交流中,又发现家长们在给孩子辅导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孩子的学习发展,也影响到教师对孩子的教学。所以,一二年级孩子在需要家长辅导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在家庭辅导这块下工夫,让家长进行辅导,并进行正确的辅导。

一、家长在数学家庭辅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家长不辅导或没时间辅导

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不太过问孩子学习的事,最多考试时问一下考了几分。部分家长总说工作太忙,没时间辅导孩子。

2.家长对一二年级数学的片面或错误解读

很多家长对一二年级数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自己读小学的阶段,特别是我们农村这一片的,回忆起来更多的是计算,1+1=2,因此经常把计算能力和数学能力等同起来。这些认识都是片面或错误的,也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3.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有时教完新课安排孩子们练习,在批改辅导时,发现个别孩子用的方法不太对,而且很难改回来。一了解才知道孩子家长在家里超前辅导了,但用的方法却不符合孩子当前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拔高了硬生生地教给孩子,比如,一年级就教孩子列竖式,弄得孩子能简单口算的却不会,一定得列竖式,根本不理解具体的算理。

4.家长在辅导过程中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这点最明显的莫过于孩子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有时傍晚个别学习不太好的孩子留下单独辅导一下,总是听到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做都会的,不知道怎么到学校了都乱做了。在辅导别的孩子的间隙听了这些家长辅导自己孩子的片段,马上就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你看,你听:孩子刚拿到题没有能马上做出来(5+4=3+),做家长的就看不下去了,手一指,嘴一张就开始辅导了,怎么这个也不知道?家里不是教过很多遍了吗?不是会做的吗?5+4等于几?那3个再加几个是9啦?对喽,就是填6呀。这个也不知道,真笨。

听完,不禁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替孩子感到委屈。孩子本身学习能力不够,他可能题还没看清楚,家长就耐不住性子了,一顿数落。接下来的辅导也太直奔主题了,题目完全不分析,直接教怎么做,还一步接一步,扶到直接出结果为止。我相信我马上换个数字给他做,他肯定不会。

家长在辅导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以自己的眼光看题,认为那么简单还不会,但辅导时又没有引导孩子观察整道题,分析知识点,而是直接教怎么做,紧接着一步步紧扶至答案,孩子就顺着家长的思路做下去。

所以,在家长的过度辅佐和思维参与下,孩子在家总会做,到了学校,少了依赖,少了帮手,孩子自己不会看题思考,更不用说自己独立做题了,于是就出现了个别家长口中的情况。这种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必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学习。

二、教师采取措施,与家长一起促进家庭辅导的健康化和科学化

基于家长在数学家庭辅导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家庭辅导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和家长一起促进家庭辅导的健康化和科学化。

首先,教师对家长辅导的要求总的来说要具体可操作,能及时反馈,教师可把控的,交流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这样的要求符合农村家长的现实情况,文化水平部分不高,很多家长工作比较忙等。

1.让家长重新认识数学

(1)和孩子一起看数学书

学期开始,新的数学书发下去以后,请孩子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翻看数学书。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但拉近了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也能让家长了解到数学有些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和教师一起解析数学

每年都有家长会,教师可以好好抓住这次大规模零距离的接触,充分准备材料,向家长介绍数学学习的内容、达到的目标、孩子学习的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2.对家长辅导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1)数学家庭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现在教育局都有规定,一二年级一般不准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而每天的数学课又有限,既要学新知,又要练习巩固,这样就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及时地消化每天的知识。而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又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可能“吃不饱”。

这些不足单靠教师的努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家庭辅导要及时有效地展开,从而让孩子们“吃好”“吃饱”,在数学上得到各自充分的发展。那么要辅导什么内容呢?首先,应该把学校学的新知识吃透。先直接回忆每天所学内容,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说,用自己的话能说出来了其实就是一种提升。

(2)合理预习,指明方向

预习数学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家长对现在的数学教学不十分了解,就不要盲目地超前学习。首先,以自己的理解与知识体系去教孩子新知识,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得不科学,那么教师再想让孩子重新建立是很困难的。再者,有些孩子自认为都懂了,反而上课不专心听,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那都是得不偿失的。

(3)扶放结合,让孩子学会学习

近年来,数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学习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知识。也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一点对我们家长辅导孩子也很重要,当给孩子辅导数学时,是直接把知识给他,还是启发引导他,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呢?“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有可能会产生令你出乎意料的答案。

另外,对孩子的扶放还体现在检查作业这一项上。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有些方面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不能严格地要求他们自己检查,而是要求他们做得仔细,写慢些。检查时也只能要求他们把一些题目再做一遍。但是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特别到二年级,慢慢地他们自己就学会了检查。那时父母就可以放手要求他们自己检查,并让孩子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样易于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至于重犯,也培养了孩子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这块内容对家长的建议可以在家长会时交流,并多举一些刚遇到的例子,让家长有章可循。

(4)积累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出题

现在的新教材其实编者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他们认为现在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已经不会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以及周围环境、宣传媒体的影响等使孩子很早就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并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孩子的学前教育差异很大,生活经验少的孩子不在少数。而根据编者的意图,我们教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知识,让孩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用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生活经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

积累生活经验为学习数学服务,学习数学最终也是服务于生活。家长平时不要简单地让孩子做做书面作业,让孩子觉得数学真没用。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以及最近学的知识出题考考孩子,让孩子觉得身边到处是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

部分家长可能会觉得困难,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列一些题给家长做参考。而家长可以把自己想到的认为比较有趣有用的题写在家校联系册上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填充题库。

(5)重点难点教师给予指导,家长辅导更得法

一二年级知识的记忆在家长脑海里已十分模糊,当时自己的老师怎么教的基本都忘了。而且大部分的家长对一二年级的知识怎么教才是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才是比较科学的,老实说都是不专业,没把握的,他们基本是按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教的,这就出现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二。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在每单元的重点、难点处罗列具体的教法,供家长学习参考。

(6)多样的沟通方式

篇(6)

画面二:某小学生一年级上学时每天都早早起床,满怀憧憬地背着书包去上学。到了三年级,一到上学时间就愁眉苦脸,对学习提不起任何兴趣。

画面三:大学生王某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学习成绩优秀,参加工作后却处处不尽如人意,不会与人合作,同事关系紧张,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不能融合,找不到用武之地,上司不赏识等等。

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数学评价的实质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它应该贯穿并且合理引导个体从简单的自我中心意识到复杂的个体社会角色意识的发展认识。

新课标中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评价应着力关注学习的过程,及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应转变原来的单一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使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和谐达成。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实践等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用一张薄薄的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习的好坏,而不能全面地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暴露出传统评价方式的片面性、不适应性。这种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是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瓶颈所在,不能有效凸显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基于此,本人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为纲目,以游戏为载体,以生活为依托,以活动方式代替笔试形式,既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显性的能力,又兼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后续“再学习”等隐性的能力,开展“数学与生活”游园活动,姑且称之为“活动式的检验”,尝试探索低年级数学评价新方式。活动设计如下:

一、活动总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学生本学期的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辨析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4.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活动设计安排

本次数学游园分成上下两场。第一场是“快乐游园”,它包括5个小活动,分别是:清清鱼塘、幸福超市、健身中心、化装舞会、Happy time。第二场是数学大擂台,全体学生每人分一张“闯关卡”,先参加第一场活动,闯过5关的学生才能获得第二场数学擂台的打擂权。

1.第一场“快乐游园”

本场“快乐游园”共分为5个独立的小活动,这5个小活动主要检测的是本学期数学知识的5个方面:计算、分类、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认识时间。本场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的顺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

(1)活动一:清清鱼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在“数与代数”方面要求学生掌握20以内的不进位加、减法和进位加法,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会比较数的大小。因此,本环节创设鱼塘钓鱼的情境,将混合运算的算式写在小鱼的身上,共设计12组算式,每组5题,得数分别为“1-12”。在每个鱼桶上写上得数的范围要求(如,“小于8”,“大于9”)。学生要对算式进行快速的估算或精算,然后再判断是否符合要求。限时1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钓得最多的前8名学生“闯关成功”。

(2)活动二:幸福超市

本学期教材安排了“分类”这个重要知识,要求根据物品的共同特性进行分类和整理。因此,我们设计了学生最熟悉的超市情境,通过两人合作,角色扮演货柜整理员,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通过整理超市柜台,提高学生的分类整理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两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每次12人,俩人一组合作完成,最先整理完的前三组“闯关成功”。

(3)活动三:健身房中心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顺序”这节课,要求学生会辨别“前后、左右、上下”这几个方向。因此,设计了“健身房”情境,让学生在运动中按要求摆放体育器材,提高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前后、左右、上下的辨析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方位感。每次12人,排成一排,先跳绳10下,然后跑到对面把各种体育用品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完成举手表示,前6个“闯关成功”。

(4)活动四:化装舞会

教材在“空间与图形”方面编排了“认识图形”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立体图形,了解各个图形的特征。因此,我们设计了化装舞会这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下舞动,戴上蒙眼的面具,摸出对应的生活物体。强化学生对立体图形辨析能力,强化图形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限时1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摸到最多的前8人“闯关成功”。

(5)活动五:Happy time

本册教材安排了“认识钟表”这课,要求学生会认“整时”和“半时”。因此,设计了“快乐时间”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时间卡拨时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整时和半时的认知能力,会拨时间,学会珍惜时间。每次12人,从左边拿时间卡,跑到右边拨出相应的时间,把时间卡摆在钟面的下面。再返回拿时间卡,再拨时间,以此类推。完成后举手示意,前6名“闯关成功”。

2.第二场:数学擂台

本环节是针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整合,对前面5个活动不能检测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也是对闯过5关的学生进行“再提升”。同时,本环节是整个数学评价活动的部分,为前面连续闯过5关的学生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并将分散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对学生进行激励,对活动进行总结。同时通过这个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竞争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1)数学擂台第一轮:过关斩将。通过选择AB来进行淘汰。

(2)数学擂台第二轮:车轮战。先抽号码,按序回答,答对过关,答错淘汰。

(3)数学擂台第三轮:巅峰对决。对决双方选择“特别权”(求助或回避),选择号码,按序回答,答对答题权转给对方,答错淘汰。当答案不确定时,可以使用一次“特别权”,最后赛出本年度的最佳擂主。

三、通过“活动式评价”促进数学期末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1.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会更有意义。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方法、判断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的。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知识最终要懂得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卷面检测很难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场景让他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了解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创设了“清清鱼塘”“幸福超市”“健身中心”“化装舞会”“Happy time”这五个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尝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此丰富了情境载体的多彩,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从而实现了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2.促进合作能力的提升

古人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说明了“人和”的重要。特别在当今社会更需要有合作的意识,更需要合作的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分工精细,而人的智力、知识面却总是有限的。

新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如何?在现实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如何发挥?这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检测不到的。因而,我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检测内容要求,加入两人合作的活动环节,考查和锻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如,在“幸福超市”这个环节,我设计两人一组,合作对超市的物品进行分类,每组负责一个柜台种类,最先完成的前三组通关成功。通过目标激励,促使学生必须与同伴进行协商分工,互相配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

3.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总是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不同反过来又会使学习者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习过程。

新课标在情感态度方面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游戏是最好的载体。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放松心情,反应敏捷,充满激情、热爱挑战,有助于思维的再爆发。因此我立足于生活场景,设计游戏竞赛规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化装舞会”,每个参加舞会的同学要戴上蒙眼的面具,随机选择一个写有立体图形的篮子,随着舞曲的节奏,摸对应的图形,在规定的时间内,摸对最多的前三名通关成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很快摸出所需的立体图形,这样的活动充满欢愉、智慧、喜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游戏促进思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内化。

4.促进策略的优化选择

检验能力的最高标准就是“有效应用”。“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哪一条是最快最便捷的呢?对策略优化选择是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它受环境、条件、主体的心理素质、知识储备、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清清鱼塘”,每只小鱼身上都写有一道混合运算的算式,活动规则是:每个学生手拿钓鱼竿,钓符合鱼桶要求的得数范围的小鱼,在规定的时间内数量最多的前三名通关成功。通过活动,我发现,有的学生对眼前的75条小鱼,逐一口算,符合要求的才去钓。有的先进行有选择的估算,然后再精算。有的由于胆子小,只在原地钓,不懂得改变位置等。不同的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很多平时计算很棒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却不是最出色的,这说明策略的优化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梳理和反思学生的探究过程,以交流促生成,使活动还原为数学化过程,在思维的张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传统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开拓,甚至使一部分学生对教师、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这些因素无疑会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呼吁教师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以游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

游戏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天性,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丝毫不会感觉到枯燥、死板,反而妙趣生生的游戏教学会让学生意犹未尽,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后自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为例,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基础教育,比较数字大小的教学环节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在黑板上写数字让学生通过数数、观察的方式比较大小,而是使用了更加灵活的游戏模式教学方法,在教授学生数字比较知识的时候,事先准备好数量一定的数字卡片,在开始教学时候,让学生聚拢起来之后将数字正面向下扣在课桌上,让学生自行选择一张带有数字的卡片。在每一个学生拿到卡片之后,由教师随机的让其中两个学生报出自己所持有的数字,并引导他们比较谁的数字更大,也可以在他们报完数字之后,让所有的同学一起进行大小比较的抢答。游戏中,在每一个学生都拿到数字卡片之后可以一次性多找出几个学生,并将这些被随机找出来的同学分成两组,让他们按照自己拿到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进行排队,看看哪一组能够率先完成。通过这样既有趣,又带有竞争性的数学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带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也能够给学生带来紧张感,促进学生思考速度、运算速度的提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

2 以游戏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才智

游戏教学模式有一个极其优越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这种教学氛围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想象空间。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还显得不太成熟,不过在形象记忆方面却比较优秀,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的,充分利用学生形象记忆的优点,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可以拿一些小木棒或者其他的小物品,让学生自己进行摆放,告诉学生将较小的数拆分,将较大的数凑十,较小的数剩下的木棒就是个位上的数字。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少的,凑大的,小的剩几就是十几”的规律,掌握、并熟练应用。那么学生在进行20以内的加法运算时,就会觉得很简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答案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将形象思维转化成了抽象思维,增长了学生的数学才智。

3 以游蚪萄模式完成抽象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分数概念的教学是一个难点,上文提到过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逻辑思维不容易建立,抽象思维的能力不足,这也就给小学的教学工作带来阻碍。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游戏模式的教学工作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带一定数量的苹果到班级,以苹果作为教学工具。选择十个人为一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四个苹果,引导学生们将这四个苹果平均分给小组内的十个人,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看哪一组分的方式最好。在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之后,有的小组提出了一个意见,那就是将每个苹果分成十份,之后每个人都拿走其中的一份,这样就能够将四个苹果分给十个人。这时候也需要教师能够进行鼓励以及总结。在对学生进行表扬之后,还要归纳出学生所采用的这种方式正是真分数的产生过程。

4 通过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创新思维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法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正方形与长方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看谁列举得多。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会积极根据教师讲授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这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还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通过游戏教学的模式能够使教学更加有效,能够在保证学生具有良好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教学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如同被施了魔法,总能让我们的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在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的同时,让知识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积极参与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秋霞.游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6(4):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