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控制设计论文

控制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6: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控制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控制设计论文

篇(1)

关键词:小水电控制电路二次设计

1变电站联络线路的油断路器控制回路改进

1.1典型合闸回路及缺陷

中小型变电站的联络线路两侧都装设油断路器。对于35KV、10KV油断路器的控制,典型设计是在电站側装设同期装置,在变电站側只设普通合闸回路,普通合闸回路的原理如图1所示:操作控制开

关SA,其②-④触点接通,经过防跳继电器的常闭触点KM2和断路器的常闭触点DL,接通合闸接触器线圈HO,使断路器合闸。这种设计简洁,常为工程设计人员所采用。在具体操作中,按先合变电站側断路器、再合对側断路器的操作顺序进行。但在小水电系统网络中,因受地形、容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建设不甚规范,特别是有些联络线路上还接有负载,当出现某种故障造成变电站側油断路器跳闸,此时的对側断路器可能还在合闸位置,如要对联络线路进行合闸,因不知对侧是否有电,必须等到调度命令或接到汇报后才能进行操作,加至有些地段通讯不畅,经常耽误时间,影响工农业生产用电;由于典型回路本身不能检测线路是否有电压,又无防范不规范操作的技术措施,如果误操作SA发出合闸命令,就会造成非同期合闸事故,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

1.2改正后的合闸回路

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对原典型合闸回路进行了如下改进(见图1中虚线所示):即在线路电压互感器二次側增设一只电压继电器KV,用以检测线路电压,并将其常闭触点KV1串入本站油开关合闸回路中。当线路有电压时,就是误操作SA发出了合闸命令,因KV1触点断开了合闸操作回路,无法启动合闸接触器,达到了防止非同期合闸的目的。同时,考虑到联络线路的可靠性,在KV1触点两端设计并联一连接片LP,以便该电压继电器检修或需该线路供给变电站负荷时好操作。正常情况下,连接片LP处在断开位置。

还将电压继电器的常开触点KV2与合闸位置继电器HWJ的常闭触点(或跳闸位置继电器TWJ的常开触点)串联,以接通“线路有电压”光字牌的信号回路,当断路器在断开位置,线路有电压,该光字牌亮,提醒运行人员不得进行合闸操作。在信号回路中,串联跳(合)闸位置继电器触点的作用是为了在该线路运行时断开光字牌,以免光字牌长期带电。电压继电器KV可选DJ—121型,继电器校验方法与其他电压继电器相同。

2水电站压力装置的控制回路改进

2.1典型油压装置自动回路及缺陷

调速器、高低压气机等是水电站中常见的压力设备,在油(气)装置的自动回路中,一般采用电接点压力表(如YX—150型)来反映油(气)罐中压力的变化,进而控制油(气)泵电机。压力表上可设置上、下两个值限,上限用红针指示,下限用黄针指示,实际压力值用黑针指示。油压装置自动投入的动作过程如图2所示:

当压力罐油压降到压力下限时,压力表黑针与黄针接触,即触点YLJ1

闭合,使中间继电器1KA动作并自保持,因转换开关SA在自动位置,其②-④触点接通,启动接触器KM,使电机接通电源,带动油泵向压力罐打油,压力逐渐上升,当到工作压力值上限时,压力表黑针与红针接触,即上限触点YLJ2接通,使中间继电器2KA动作,断开1KA的自保持回路,油泵电机自动停止工作。对于这种典型设计,压力表的上、下限触点一直串在控制回路中,并带有相应负载,特别是在启动和停止过程中,压力变化呈波动状态,使触头抖动不已,无法可靠接触,常常生火花,由于压力罐补压(气)是通过自动回路完成的经常性的工作,压力变化频繁,使压力表的触头接触也相应频繁,从开始的产生火花,到逐渐烧坏触头(或触头粘连),继而造成压力罐压力消失,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运行。

2.2改进后的控制回路

为了克服上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典型电路进行了如下改动(见图2中虚线所示):即在压力下限回路中串联一个接触器KM的常闭辅助触点KM1,当压力罐压力下降到压力下限时,压力表下限触头YLJ1闭合,通过常闭辅助触头KM1起动1KA并自保持,使接触器动作,启动油泵打油;尽管在油泵电机启动之初,压力出现波动,YLJ1触头发生抖动,但由于在此回路中已串入了接触器常闭触头KM1,接触器动作后立即断开了此回路,此时的下限触头无需承担任何负载,避免了触头的烧坏;又在压力上限回路中串联了接触器的常开辅助触头KM2,当油压力达到上限值时,随着2KA的启动,使接触器失电返回,其常开辅助触点KM2立即断开压力上限回路。不管在这个过程中压力如何变化,压力表的上、下限触点YLJ1、YLJ2总在回路不带负载的情况下抖动,避免了负载过程中电火花对触头的损坏,提高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减少了因油压装置失压而造成的运行成本。

篇(2)

装置总体设计

鉴于目前所实施的阶梯峰谷电价和将来的实时电价政策,文中设计的家电控制装置包括智能插座和家庭互动终端,两个装置通过无线通信构成一套家庭用电系统网络,如图1所示。智能插座将采集用电数据发送给家庭互动终端,互动终端实时显示家庭用电和电价情况,互动终端根据电价情况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智能节电方案,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智能控制室内各电器工作属性,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节电方案进行调整,最大程度上降低用电量和用电费的支出,实现能源优化配置。

智能插座

智能插座是基于光纤复合电缆或无线双通道连接家电和电源的中间设备,实现家庭内部异构传感网络,对家庭用电设备进行统一监控与管理,在执行通断电操作、获得家电状态信息的同时兼插座使用。

1智能插座主要功能

1)对家用电器的用电量进行计量,并采集家电的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将所需数据上传至家庭互动终端;2)利用无线等通信方式,接收互动终端下发的控制指令,对家用电器执行通断电操作,在家电进入待机状态时切断电源,达到消除待机能耗、节能省电的目的。

2智能插座硬件设计

根据智能插座的功能,硬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智能插座主要包含控制管理模块、开断模块、计量模块、通信模块、时钟和存储模块等。

1)控制管理模块

智能插座在功能上要求较低,但安装数量较多,因此在设计时经济实用性着重考虑,可选用ATMEL公司的AT89S52。

2)电能计量模块

用于监测电器当前的工作状态,如实际功率、电压、电流等,可采用计量芯片ATT7022B。

3)开关模块

智能插座内部的继电器来控制家用电器电源的通断,微处理器接收到通断电指令后,令继电器吸合或断开。

4)通信模块

选择ZigBee微功率无线技术,通信的可靠性和通信速率高。通信模块采用CC2530芯片,CC2530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建立强大的网络节点,负责向控制器发送数据和接收控制器的指令。

家庭互动终端

用户通过家庭互动终端了解室内用电信息,互动终端根据电价情况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智能节电方案,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前提下,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节电方案进行调整。互动终端根据用电方案对各用电器进行控制,最大程度上降低用电量和用电费的支出,实现能源优化配置。

1家庭互动终端主要功能

1)接收智能插座发送的电器用电数据、实时电价数据,以及上述数据的存储。2)为用户提供平台,用户通过互动终端查询家庭用电信息及其它相关信息。3)用户设定电器控制指令,互动终端读取用户下达的条件并处理后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各与家用电器连接的智能插座,从而控制家用电器的开关状态。对信息家电的调控可以不只是简单地开、关控制,设定的调控选项包括开关的控制、温度的设置、风速和模式的设置等,能够达到取代家电遥控器的作用。

2家庭互动终端硬件设计

根据家庭互动终端的功能,硬件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互动终端主要包含控制管理模块、开断模块、计量模块、通信模块、时钟和存储模块等。

1)控制管理模块

家庭互动终端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因此需要一个性能优异的芯片才能保证其高效稳定工作,选用TI公司基于ARM核心的LM3S9000系列。

2)LCD与按键模块

该模块包括按键、LCD及其驱动3个部分,互动终端将接收到的家电用电信息、每天的实时电价经过处理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给用户。

3)通信模块

互动终端的通信模块与智能插座类似,负责向智能插座发送控制指令和接收智能插座采集的数据。

4)数据存储模块

互动终端的数据存储模块包含微处理器的铁电存储器和LCD液晶屏的显存。

软件设计

1初始化设置

目前的居民电价政策主要是阶梯峰谷电价,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还会采用实时电价政策。根据不同的电价政策,设计的装置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能效服务,用户在使用装置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电价政策选择装置的工作模式。对于阶梯峰谷电价参数的初始化输入,用户能将各阶梯电量、各阶梯的调价电费、峰谷时段输入到互动终端。互动终端LCD提供界面,用户根据界面提示通过按键依次输入各参数值;对于实时电价,用户只需选定后互动终端便进入工作状态并进行实时电价的采集。实现流程图如图4所示。

2信息获取及存储

在家庭正常用电时互动终端根据用户的初始化输入统计每天在峰电价时段工作的电器及其用电量,用户可以通过LCD查询统计的信息。家庭互动终端采集每天的实时电价并进行存储,以时段及相应电价的形式存储;互动终端LCD提供实时电价查询界面,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示,用户通过按键浏览过去一(两)天的实时电价,实现流程如图5所示。

篇(3)

关键词:PWM控制电路CPLDVHDL

在直流伺服控制系统中,通过专用集成芯片或中小规模的数字集成电路构成的传统PWM控制电路往往存在电路设计复杂,体积大,抗干扰能力差以及设计困难、设计周期长等缺点因此PWM控制电路的模块化、集成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它不仅可以使系统体积减小、重量减轻且功耗降低,同时可使系统的可靠性大大提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技术的日趋完善,数字化的电子自动化设计(EDA)工具给电子设计带来了巨大变革,尤其是硬件描述语言的出现,解决了传统电路原理图设计系统工程的诸多不便。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给出一种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的PWM控制电路设计和它的仿真波形。

1PWM控制电路基本原理

为了实现直流伺服系统的H型单极模式同频PWM可逆控制,一般需要产生四路驱动信号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切换控制。当PWM控制电路工作时,其中H桥一侧的两路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但相位相反,同时随控制信号改变并具有互锁功能;而另一侧上臂为低电平,下臂为高电平。另外,为防止桥路同侧对管的导通,还应当配有延时电路。设计的整体模块见图1所示。其中,d[7:0]矢量用于为微机提供调节占空比的控制信号,cs为微机提供控制电机正反转的控制信号,clk为本地晶振频率,qout[3:0]矢量为四路信号输出。其内部原理图如图2所示。

该设计可得到脉冲周期固定(用软件设置分频器I9可改变PWM开关频率,但一旦设置完毕,则其脉冲周期将固定)、占空比决定于控制信号、分辨力为1/256的PWM信号。I8模块为脉宽锁存器,可实现对来自微机的控制信号d[7:0]的锁存,d[7:0]的向量值用于决定PWM信号的占空比。clk本地晶振在经I9分频模块分频后可为PWM控制电路中I12计数器模块和I11延时模块提供内部时钟。I12计数器在每个脉冲的上升沿到来时加1,当计数器的数值为00H或由0FFH溢出时,它将跳到00H时,cao输出高电平至I7触发器模块的置位端,I7模块输出一直保持高电平。当I8锁存器的值与I12计数器中的计数值相同时,信号将通过I13比较器模块比较并输出高电平至I7模块的复位端,以使I7模块输出低电平。当计数器再次溢出时,又重复上述过程。I7为RS触发器,经过它可得到两路相位相反的脉宽调制波,并可实现互锁。I11为延时模块,可防止桥路同侧对管的导通,I10模块为脉冲分配电路,用于输出四路满足设计要求的信号。CS为I10模块的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电机的正反转。

2电路设计

本设计采用的是Lattice半导体公司推出的is-plever开发平台,该开发平台定位于复杂设计的简单工具。它采用简明的设计流程并完整地集成了LeonardoSpectrum的VHDL综合工具和ispVMTM系统,因此,无须第三方设计工具便可完成整个设计流程。在原理设计方面,本设计采用自顶向下、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的优点是符合人们先抽象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习惯。其设计出的模块修改方便,不影响其它模块,且可重复使用,利用率高。本文仅就原理图中的I12计数器模块和I11延迟模块进行讨论。

计数器模块的VHDL程序设计如下:

entitycounteris

port(clk:instdlogic;

Q:outstdlogicvector(7downto0);

cao:outstd_logic);

endcounter;

architecturea_counterofcounteris

signalQs:std_logic_vector(7downto0);

signalreset:std_logic;

signalcaolock:std_logic;

begin

process(clk,reset)

begin

if(reset=‘1')then

Qs<=“00000000”;

elsifclk'eventandclk=‘1'then

Qs<=Qs+‘1';

endif;

endprocess;

reset<=‘1'whenQs=255else

‘0';

caolock<=‘1'whenQs=0else

‘0';

Q<=Qs;

cao<=resetorcaolock;

enda_counter;

图2PWM可逆控制电路原理图

在原理图中,延迟模块必不可少,其功能是对PWM波形的上升沿进行延时,而不影响下降沿,从而确保桥路同侧不会发生短路。其模块的VHDL程序如下:

entitydelayis

port(clk:instd_logic;

input:instd_logic_vector(1downto0);

output:outstd_logic_vector(1downto0)

enddelay;

architecturea_delayofdelayis

signalQ1,Q2,Q3,Q4:std_logic;

begin

process(clk)

begin

ifclk'eventandclk=‘1'then

Q3<=Q2;

Q2<=Q1;

Q1<=input(1);

endif;

endprocess;

Q4<=notQ3;

output(1)<=input(1)andQ3;

output(0)<=input(0)andQ4;

enda_delay;

图3为原理图中的若干信号的波形仿真图。

篇(4)

(1)误差方程式的组成

控制网中的观测值一般有边长、方向(角度观测值因定权问题一般采用方向值进行平差)、方位角,可以发现,这些观测值的误差方程式的非零项一般最多为4个,即在两个点均为待定点的情况下。消除定向角后的“和误差方程”的非零系数为2n+2个(n为测站方向观测个数)。若按照误差方程的格式,其系数矩阵为n行和2*dd列(dd为网中未知点个数),这样,系数矩阵将会有很多零元素存在,浪费了大量的存储空间并影响计算效率,所以,误差方程系数矩阵应采用压缩格式进行存储[3]。可采用以下方法:A(m,n)-A(m,9)其中,m为观测值个数,n为未知点个数的两倍。改进后的A阵格式为:AI=(编号1,系数1,编号2,系数2,…,编号4,系数4,常数项)共9列。这样,就得到了改进后的误差方程系数和权阵。

(2)平差值计算与精度评定

该程序是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的主程序,通过迭代计算,达到获得精确平差结果的目的。该程序调用了误差方程与法方程的组成、求逆、坐标改正数计算、观测值平差值计算以及精度评定等函数3]。

(3)点位误差椭圆和相对点位误差椭圆

误差椭圆表示了网中点或选点之间的分布情况。在测量工作中,常用误差椭圆对布网方案作精度分析。绘制误差椭圆只需三个数据:椭圆的长半轴a、短半轴b和主轴方向。

2平面控制网近似坐标推算

讨论平面控制网平差计算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近似坐标的推算,介绍算法及简单介绍一下整个近似坐标计算的程序框架。

(1)计算参数近似值的必要性

对间接平差(又称参数平差)而言,一般都需要计算参数的近似值。但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计算参数的近似值,倘若观测值与所设参数之间建立的是一种线形的函数关系,则不给出参数近似值也可平差,只是给出参数近似值后,在列误差方程或是解算法方程的过程中会使得计算变得更加简便和方便[4]。当观测值和参数之间建立的关系为线形函数时,平差前可以不给参数的近似值。但对于测角网、边角网和侧边网等平面控制网,观测的是方向值、角度值或是边长,选取的参数又通常为待定点的坐标,观测值与参数之间的建立的关系均为非线性函数,如果不给出近似坐标,误差方程就无法列出,因为误差方程的系数均由近似坐标求得,故计算近似坐标对平面控制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由于实际观测数据的个数多于必要观测的个数,近似值中还含有误差,因此还需近一步对观测值进行平差,以对近似值加以改正,得到最或然坐标值[5]。

(2)计算近似坐标程序的总体框架及具体算法

根据计算待定点坐标常用的方法,编写了相应的近似坐标推算程序。该程序的目的就是让用户尽量不提供不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自动完成所有待定点近似坐标的计算。本节先从总体上介绍整个程序的思路,然后针对几种常见的观测条件介绍极坐标的计算方法,并详细说明该方法在程序中实现的思路。程序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框架中用到的变量和函数说明如下:Xyknow———已知点点号数组;xyun-know———未知点点号数组;Point———总点号数组;ed———已知点个数;Dd———未知点个数;length———MATLAB内部函数,对数组求长度。该程序总体上采用循环结构,直到所有未知点的近似坐标计算完毕,程序终止循环。如果所有方法都采用过,但仍有部分点的近似坐标无法计算出,程序亦会自动中止,退出程序,以避免死循环的产生,程序中考虑的方法是极坐标法。基本思路是:最外层采用while循环,当未知点点号数组长度大于零,即还存在未知点未解算出来时循环运行,里层在采用FOR循环逐一对每一个未知点进行搜索,搜索到某一个未知点满足某一种条件后即时解算出来,接着马上退出for循环并对已知点点号数组和未知点点号数组进行更新,再由while判断未知点点号数组的长度,进入对未知点点号数组的下一轮for循环,如此反复,直到未知点点号数组为空。

(3)极坐标计算

这是所有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适合于求附和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及边角网。它要求具备两个已知点或是一个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方位角且改点是方位角的起点。本程序采用的是极坐标的方法进行编写,其基本思路是:如果存在已知方位角,首先判断该方位角的起点是否是已知点A,重点是否是所求的待定点P,如果是,搜索边长AP即可按极坐标公式计算坐标;若没有一直方位角或其终点不是P,则搜索与P有方向观测的已知点A,再由A搜索到另一个已知点B,且A和B有方向观测值,于是可求出AP的方位角,再搜索AP的边长观测值,由极坐标公式即可计算P的坐标。点的坐标按此方法求出后,设置way的值为1,P点就变成了已知点。其他待定点只要满足此类条件,便可由这种方法求出。其程序框图见图2。

3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一共有三种方法,一维压缩存储法方程平差程序、上三角存储法方程平差程序、利用MATLAB矩阵运算平差程序以及利用平差结果的相互转换变换基准的程序[6]。(1)观测数据的组织与近似高程计算数据文件的组织下面给出一个水准网输入数据文件的例子:336(已知点个数、未知点个数、观测值个数)101102103104105106(点号)34.78835.25937.825(已知点高程)1041011.6524.5(起点点号、终点点号、高差观测值、距离观测值)其中编号数组未知点在前,已知点在后。(2)数据读入与近似高程计算程序程序中包含了近似高程计算,即进行循环,程序中设置了一个变量ie,每计算出一个点的高程,其值加1,当其值等于未知点的个数时停止循环。

4结论(程序界面)

篇(5)

1.1电力工程设计阶段决定项目投资效益

在电力工程施工前的设计阶段,要对贯穿整个项目全程的造价控制予以高度重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当设计阶段设计方案确定后,后期投资方案则也基本成型;另一方面,“笔下一条线,投资千千万”,工程设计阶段决定了电力工程项目是否经济高效。因此,设计阶段对整个电力工程的造价控制十分重要。

1.2电力工程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

有资料表明,初步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为35%-75%,施工图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为25%-35%,施工阶段对造价的影响为10%。虽然设计费用在整个工程费用中占不到1%,但其是决定整个工程项目是否合理、经济、高效益的关键阶段。

2.电力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造价控制意识方面

长期以来,电力工程设计单位与部门都对相关设计的技术、速度以及产值高度重视,对产品的经济行不够重视。但是,由于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如果设计初期存在失控的问题,即使其他阶段非常严格地控制成本,也无法改变整个工程不良的造价效果。但是,现阶段许多技术人员尽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很高,但缺乏经济观念,很少考虑如何降低造价,缺乏造价控制意识,不能正常处理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造价控制方法方面

(1)不善于运用价值工程理论优化设计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存在设计思想保守,过分加大安全系数的思想,导致肥梁、胖柱、配筋过量、深基础等问题的产生。设计初期多方案经济比较多为只画草图,不管经济账,很少从造价方面认真考虑,使得造价难以控制,造成浪费。

(2)限额设计未得到充分运用

限额设计即指,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造价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及概算情况,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要求,按各专业分配的造价限额进行设计,保证估算。限额设计的目的是控制项目的建设资金和投资支出,缓解工程项目经济与技术的对立关系。但目前来看,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目前设计变更管理不完善,难以实现限额设计。并且,由于现行设计收费与限额设计矛盾,导致设计费低与付出劳动不匹配,所以设计人员总会主动提高造价以保证经济利益。

2.3造价控制工具方面

目前我国工程经济分析采用定额计算方法,需要较为完善的设计资料与图纸,以计算相应的工程量与造价。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用电量迅速增加,这种方法耗时耗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但现阶段,还未能有一个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可以运用计算机及通信技术,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作业、与处理。旧的方法与体制已不适合发展如此迅速的信息时代,唯有使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才能不断完善工程造价管理。

2.4造价控制机制方面

现阶段的工程设计体制功能单一,专业分工不合理。设计体制将工作机械分块,导致不能全局控制和把握造价,只能静态控制造价,主要表现为:

(1)工程设计前期,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造价估算不够细致,经济指标控制不严,导致限额设计失去依据;

(2)整个工程项目缺乏合理的设计周期,方案选择太过于形式化,工程设计的各阶段工作和论证不够细致,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周期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

(3)设计分工中各专业各部门自成一体,缺乏沟通,缺乏整体协作的意识,导致不能全局把握和进行造价控制;

(4)概预算流于形式,缺乏准确性。预算人员只是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计算,没有主动影响设计和施工。

(5)工程项目的设计思想落后,缺乏严谨的思维和方法,实际中多以经验型管理为主,随分析人员的不同,技术经济分析的结果差别很大。

3.电力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可将设计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施工设计。对于电力工程项目,其造价的控制有固定的工作程序。比如在设计阶段其工作程序为:先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再根据研究报告做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确定概算实施施工图的设计,最后完成整个设计。设计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程序保证设计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电力工程项目的各个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具体内容如下:

(1)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根据相关专业设计的说明书和图纸、以及技术经济指标,做出造价估算书。首先编写编制初步造价估算,进行可行性分析,对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资源和原材料的分析,公用设施的情况、产品方案的比较、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说明,同时编制造价估算。方案设计阶段要确定投资目标,编制项目的总投资分配、分解规划。

(2)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即为根据可行性报告所做的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设计总概算。初步设计不能更改可行性报告中的建设规模、总投资额等。如果超过可行性报告的投资估算,需要说明原因并重新进行设计。

(3)施工图设计阶段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绘制出正确的、完整的、详细的建筑安装图纸,包括建设项目工程的详图、零部件结构的明细表、验收标准及方法等。

4.结语

篇(6)

关键词:远程控制双音多频网络通讯无线通讯家庭自动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各种电信和互联网新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数字化家居控制系统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者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任意地点对家中的任意电器(空调、热水器、电饭煲、灯光、音响、DVD录像机)进行远程控制;也可以在下班途中,预先将家中的空调打开、让热水器提前烧好热水、电饭煲煮好香喷喷的米饭……;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仅仅是轻轻的点几下鼠标,或者打一个简单的电话。此外,该系统还可使家庭具有多途径报警、远程监听、数字留言等多种功能,如果不幸出现某种险情,您和110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通知以便进一步采取行动。舒适、时尚的家居生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智能家居系统能够在不改变家中任何家电的情况下,对家里的电器、灯光、电源、家庭环境进行方便地控制,使人们尽享高科技带来的简便而时尚的现代生活。

1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过程

智能家居系统由系统主机、系统分机、Internet服务器和网络接口等部分组成。其中系统主机通过服务器(个人计算机)连入Internet,并通过自己的PSTN公用电话交换网接口电路连入PSTN。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主机与分机通过无线传输组成星形拓扑结构。系统主机通过本地无线传输网络同系统分机进行通讯、传输控制命令和反馈信息。

该系统正常工作时,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和PSTN两种网络进行访问,当通过Internet访问时,本系统可提供一个界面友好的终端软件,用户只需登陆到运行在家中的服务器即可对家中的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当通过PSTN访问时,本系统将为用户提供语音操作界面。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系统的硬件构成

本系统的硬件主要有系统主机与系统分机两大部分。系统主机由单片机AT89C52和各种接口电路组成,如图3所示。系统分机由单片机AT89C52和各种接口电路、传感器单元电路、固态继电器控制电路组成,并由固态继电器控制具体设备,具体硬件组成框图如图4所示。

通过系统主机的各种接口电路可将主机CPU从繁忙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以便把主要精力运用在控制和信息传递上。系统主机主要依照各个功能电路的输出结果进行逻辑判断和控制命令的输出。系统分机的各种接口电路和主机相似,只是根据设备的不同(传感器单元)有着细节上的变化。下面主要介绍系统主机的各种接口电路。

2.1nRF401无线数据传输电路

无线数据传输电路由Nordic公司的单片UHF无线数据收发芯片nRF401及其电路构成。nRF401采用FSK调制解调技术,其工作效率可达20kbit/s,且有两个频率通道供选择,并且支持低功耗和待机模式。它不用对数据进行曼彻斯特编码,其天线接口设计为差分天线,因而很容易用PCB来实现。

2.2看门狗电路

看门狗电路由MAX813L及其元件组成。通常,在单片机的工作现场,可能有各种干扰源。这些干扰源可能导致程序跑飞、造成死机或者程序不能正常运行。如果不及时恢复或使系统复位,就容易造成损失。看门狗电路的作用就是在程序跑飞或者死机时,能有效地使系统复位以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转。因此,在程序中定期给P1.5送入看门狗信号,就可以保证在程序运行异常时,由MAX813L使单片机复位。

2.3DS1307时钟接口电路

DS1307时钟芯片是美国DALLAS公司生产的I2C总线接口实时时钟芯片。DS1307可以独立于CPU工作,它不受晶振和电容等的影响,并且计时准确,月积累误差一般小于10秒。此芯片还具有掉电时钟保护功能,可自动切换到后备电源供电。同时还具有闰年自动调整功能,可以产生秒、分、时、日、月、年等数据,并将其保存在具有掉电保护功能的时间寄存器内,以便CPU根据需要对其进行读出或写入。由于单片机AT89C52没有I2C总线接口,因此,要驱动DS1307,就必须采用单主机方式下的I2C总线虚拟技术。在此方式下,以单片机为主节点(主器件),主器件永远占有总线而不出现总线竞争,且可以用两根I/O口线来虚拟I2C总线接口。I2C总线上的主器件(单片机)可在时钟线(SDL)上产生时钟脉冲,在数据线(SDA)上产生寻址信号、开始条件、停止条件以及建立数据传输的器件。任何被选中的器件都将被主器件看成是从器件。在这里,DS1307作为I2C总线的从器件。I2C总线为同步串行数据传输总线,其内部为双向传输电路,端口输出为开漏结构,因此,需加上拉电阻。

2.4MT8880C双音频编解码电路

由于单片机是通过MT8880C芯片得到PSTN网络的双音频信号解码输出,也就是说,单片机可以识别来自PSTN网络的控制信号,用户可以根据系统的语音提示进行按键选择以实现用户身份的识别与远程控制。因此,利用MT8880C的双音频编码功能,系统可以在紧急时刻将用户预置的紧急电话打到PSTN网络,从而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2.5ISD4004语音录放电路

ISD4004是美国ISD公司生产的一种语音录放芯片。它可录制8~16分钟的语音信号。该芯片可提供SPI标准接口和单片机进行接口,其语音的录放控制均通过单片机来实现。该芯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可以按地址编程录放,因而可由ISD4004和单片机编程控制来构成本系统与PSTN网络用户的语音平台。由于ISD4004的INT和RAC脚输出为开漏结构,因此需要加上拉电阻。

2.6MAX202串行通讯电路

通讯电路可由串行通讯专用芯片MAX202组成,通过此电路可以方便地与PC机进行串行通讯。

2.7铃流检测与摘挂机控制电路

当系统被呼叫时,电话交换机发出铃流信号。振铃为25±3V的正弦波,失真小于10%,电压有效值为90±15V。振铃信号以5秒为周期,即1秒送,4秒断。由于振铃信号电压比较高,所以先要通过高压稳压二极管进行降压,然后输入至光耦。再经光耦隔离转换后,从光耦输出时通时断的正弦波,最后经RC回路进行滤波以输出标准的方波。该方波信号可以直接输出至单片机的定时器1进行计数,以实现对铃流的检测。

由于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电话摘机时电话线回路电流会突然变大(约30mA),因此,交换机检测到回路电流变大就认为电话机已经摘机。自动摘挂机电路可以通过单片机的P1.7来控制一个固态继电器,固态继电器的控制端应连接一个大约300Ω的电阻后再接入电话线两端,从而完成模拟摘挂机。

3系统软件编制

本系统软件主要由系统主机和系统分机的C51程序和系统与Internet网络通讯程序组成。

3.1系统主机程序的编制

系统主机程序主要用于实现系统的总体功能。包括无线数据传输程序、看门狗程序、时间戳程序、双音频编解码程序、语音录放程序、串行通讯程序、铃流检测与摘挂机控制程序、系统初始化程序、意外事件处理程序等。程序编制以消息驱动为主导思想。消息由计数器中断1、外部中断0和串行中断产生,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应将相应的状态位置位,而在消息循环中则应按相应的状态位调用功能函数,然后由功能函数将相应的状态位清0并完成所需功能,并最后返回到消息循环中。其程序流程如图5所示。该系统的分机程序和主机类似,故此不再详述。

3.2系统与Internet网络通讯程序的编制

这部分通讯程序分为服务器和客户端两个程序,主要通过Internet网络完成用户的控制功能。

服务器程序主要完成客户端与系统主机通讯的中转,即将客户端发来的控制或者查询命令翻译成系统主机能识别的格式,或者将系统主机收到的报警等信息上传到客户端。服务器程序使用Socket与客户端进行Internet通讯。

客户端程序是运行在远端用户的控制界面,主要用于完成家居内状态的显示以及对家居内电器的远程控制,同时使客户端直接连接到服务器。

篇(7)

【关键词】:单片机;抗干扰;控制状态;冗余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小规模的单片机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不单要突出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及智能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控制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否则就无法体现控制系统的优越性。

1.系统受到干扰的主要原因和现象

由于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系统的工作环境往往是比较恶劣和复杂的,其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就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必须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否则将导致控制误差加大,严重时会使系统失灵,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

影响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的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果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这些因素对控制系统造成的干扰后果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数据采集误差加大。干扰侵入单片机控制系统测量单元模拟信号的输入通道,叠加在有用信号之上,会使数据采集误差加大,特别是当传感器输出弱信号时干扰更加严重。

(2)控制状态失灵。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常依赖某些条件的状态输入信号和这些信号的逻辑处理结果。若这些输入的状态信号受到干扰,引入虚假状态信号,将导致输出控制误差加大,甚至控制失常。

(3)数据受干扰发生变化。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由于RAM存储器是可以读/写的,故在干扰的侵害下,RAM中的数据有可能被窜改。在单片微机系统中,程序及表格、常数存于程序存储器中,避免了这些数据受到干扰破坏,但对于内RAM、外扩RAM中的数据都有可能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根据干扰窜入的途径、受干扰数据的性质不同,系统受损坏的情况也不同.有的造成数据误差.有的使控制失灵,有的改变程序状态,有的改变某些部件(如定时器/计数器,串行口等)的工作状态等。

(4)程序运行失常。单片机控制系统中程序计数器的正常工作,是系统维持程序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果外界干扰导致计数器的值改变,破坏了程序的正常运行。由于受到干扰后计数器的值是随机的,因而导致程序混乱。通常的情况是程序将执行一系列毫无意义的指令,最后进入"死循环",这将使输出严重混乱或系统失灵。

2.系统可靠性设计的分析和方法

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技术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不仅与设计、制造、检验、安装、维护有关,还与生产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使用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有关。这里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分析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最常用方法。

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元器件本身的性能与可靠性。元器件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其特性好坏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整系统性能与可靠性。因此,在可靠性设计当中,首要的工作是精选元器件,使其在长期稳定性、精度等级方面满足要求。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不断提高,现在小功率晶体管及中小规模IC芯片的实际故障大约为10×10-9/h。这为提高系统性能与可靠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系统结构设计。包括硬件电路结构和运行软件设计。电路设计中要求元器件或线路布局合理以消除元器件之间的电磁耦合相互干扰,优化的电路设计也可以消除或削弱外部干扰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如去耦电路、平衡电路等。同时也可以采用冗余结构,也称容错技术或故障掩盖技术,它是通过增加完成同一功能的并联或备用单元〔包括硬件单元或软件单元〕数目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方法。当某些元器件发生故障时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对于消减外部电磁干扰,可采用电磁兼容设计,目的是提高单片机系统在电磁环境中的适应性,即能保持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常用的抗电磁干扰的硬件措施有滤波技术、去耦电路、屏蔽技术、接地技术等。

软件是微机系统区别于其它通用电子设备的独到之处,通过合理编制软件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常用的软件措施主要有:一是信息冗余技术,对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而言,保持信号信息和重要数据是提高可靠性的主要方面。为防止系统故障等原因而丢失信息,常将重要数据或文件多重化,复制一份或多份"拷贝",并存于不同空间,一旦某一区间或某一备份被破坏,则自动从其它部分重新复制,使信息得以恢复。二是时间冗余技术,为提高单片机控制系统应用的可靠性,可采用重复执行某一操作或某一程序,并将执行结果与前一次结果进行比较对照来确认系统工作是否正常。只有当两次结果相同时,才被认可,并进行下一步操作。

若两次结果不相同,可再次重复执行一次,当第三次结果与前两次之中的一次相同时,则认为另一结果是偶然故障引起的,应剔除。若三次结果均不相同,则初步判定为硬件永久性故障,需进一步检查。这种办法是用时间为代价来换取可靠性,称为时间冗余技术,也称为重复检测技术。三是故障自动检测与诊断技术,对于复杂系统,为了保证能及时检测出有故障装置或单元模块,以便及时把有用单元替换上去,就需要对系统进行在线测试与诊断。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判定动作或功能的正常性;二是为了及时指出故障部位,缩短维修时间。四是软件可靠性技术:单片机控制系统运行软件是系统要实行的各项功能的具体反映。软件的可靠性主要标志是软件是否真实而准确地描述了要实现的各种功能。因此对生产工艺过程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到软件的编写质量。提高软件可靠性的前提条件是设计人员对生产工艺过程的深入了解,并且使软件易读、易测和易修改。五是失效保险技术:有些重要系统,一但发生故障时希望整个系统应处于安全或保险状态。此外,还有常见的数字滤波、程序运行监视及故障自动恢复技术等。

(3)安装与调试。元器件与整个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是保证系统运行与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尽管元器件选择严格,系统整体设计合理,但安装工艺粗糙,调试不严格,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的外因是指单片机控制系统所处工作环境中的外部设备或空间条件导致系统运行的不可靠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外部电气条件,如电源电压的稳定性、强电场与磁场等的影响;二是外部空间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等;三是外部机械条件,如振动、冲击等。

为保证系统可靠工作,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采取屏蔽措施、远离产生强电场干扰的设备;加强通风以降低环境温度;安装紧固以防振动等。

元器件的选择是根本,合理安装调试是基础,系统设计是手段,外部环境是保证,这是可靠性设计遵循的基本准则,并贯穿于系统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的全过程。为实现这些准则,必须采取相应的硬件或软件方面的措施,这是可靠性设计的根本任务。

中小规模的单片机控制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实际应用中的工作环境,采用以上的系统抗干扰优化设计的措施与方法,基本能有效地提高单片机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充分地体现单片机控制系统在不增加控制成本的情况提高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性能与智能性的优越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连柱,姜宝山.简析单片机软硬件的抗干扰设计技术,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2]徐明龙,王赤虎.利用单片机实现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单线混合传输,电子设计应用,2004,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