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软件工程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
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1.软件人才需求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虽然培养了约50多万计算机软件人才,仍不能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与此同时,软件人才的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大量拥有较高知识体系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软件开发工作,他们往往需要用人单位进行3-6个月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从而造成软件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严重制约了应届毕业生软件人才的就业。究其原因,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脱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1]。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探索推进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现在的软件工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过程古板、没有感召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落伍,没有及时增加软件工程发展的新知识、新方向,禁锢了学生视野的拓展。(3)缺乏完整的项目训练,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改思想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软件人才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软件工程课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革,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按照“激发兴趣、传授新知、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的设计思想,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选择地介绍软件工程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案例教学,把现实中的例子穿插到课堂中,使知识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加入讨论环节,使他们主动掌握所学知识及其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放弃分散的项目开发,以完整的项目作为实训题目,使学生能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和汇总。项目实训时模拟软件企业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实战能力。
根据“激发兴趣、传授新知、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的设计思想,我们制定了具体方法来进行落实,下面做详细的阐述。
三、教改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和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上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高低,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庞杂、抽象的课程,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又死记硬背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当然不会高。
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项目管理这部分时,给学生设置更多的环境,提供足够多的案例,让他们作为项目负责人来根据这些情况分析使用什么管理模式和周期模型,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性,让他们有更多的兴趣来深入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每一部分不同的知识内容,让每位同学选择不同的角色,根据这些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可根据需要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们能最大限度地感受软件企业的开发氛围和管理过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
2.传授新知识拓展学生视野
上课过程中,除了讲授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外,要重点介绍软件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主流开发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的CASE工具,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一致。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软件工程出现了很多新知识、新动向,在上课过程中,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软件工程最新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从而拓展他们的视野,这对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大有益处的。
3.案例教学和完整项目实训结合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通过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地讨论案例中涉及的实际问题,为以后项目实训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也很重要,我们注重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题目进行分析。另外,为了保持案例的与时俱进,我们及时对案例进行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努力保持案例的“新鲜”。
案例教学很好地解决了理论知识点的应用,若希望学生对软件开发有完整的实践经验的话,须和完整项目实训相结合。
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现在有很多高校采用了项目驱动法,但是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项目的选择上与实践脱离严重;实践环节中采用的是孤立的项目,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软件工程知识串联起来。每个知识点或者单独的几个知识点是一个项目,其他知识点又是别的项目,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整体地理解软件工程,不能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采取的完整项目实训法教学,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贯穿软件工程实训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完整地理解软件工程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作用。完整项目实训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软件工程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需求分析、编程与程序调试等技能上受到严格的实战训练。通过完整项目实训环节,将学生所学的软件工程的知识有机结合,使他们所学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力。
四、加强完整项目实训环节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项目实训环节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和提高,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完整项目实训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加强项目实训:
1.选择实践性强的项目
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项目开发,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宜选择过大的项目,应该选择实践性强的、学生熟悉的项目,这样才能达到实战锻炼的目的。在完整项目实训中,我们鼓励学生选择这些题目:(1)图书借阅管理系统。(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3)寝室用电管理系统。(4)学生选课系统。这些项目与学生结合紧密,实践性强,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这些项目进行需求分析,能真正达到实战的目的。
2.明确实训任务加强监督
在项目实训过程中,应对于每个阶段所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予以明确,对于应提交的成果做出详细的要求,规范项目实训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3],从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材料。把各个阶段的任务进行细化,罗列出每个阶段所需提交的材料和每个阶段需完成的任务,让学生有清晰的项目实训轮廓,从而提高完整项目实训的效果。
在项目实训过程中,严格加强监督。毕竟完整项目实训的内容是环环相扣的,前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进行,如果前一阶段的工作没有完成,后一阶段的工作也就无法进行。所以在实验的各个阶段要加强指导和监督,监督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日常的指导和督促外,可以通过项目小组内部和项目小组之间的点评和评比,使学生加强交流和沟通,互相学习。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督促方式效果更好。
五、成绩考核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查的重点不单是理论知识,更需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成绩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实训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
完整项目实训环节的考核采取指导教师检查和现场答辩的方式。指导教师检查环节要求教师认真检查各个项目实训小组所完成的任务情况,并做好记录。现场答辩要求学生陈述自己在项目实训小组中所完成的任务、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答辩老师根据项目检查的情况和学生答辩情况,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表扬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答辩过程中,加入现场提问环节,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理论知识考核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中,在期末试卷中,除了加强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核外,重点考核学生的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提高综合设计题目所占的分值。目的就是以考核手段为导向,促进学生对软件工程知识的学习和软件开发能力的提升。
六、总结
根据“激发兴趣、传授新知、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的设计思想,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案例教学、完整项目实训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从毕业生反馈的信息看,经过我们系统地训练,他们的综合软件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使他们能很快融入软件企业开发的节奏,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治昌,等.软件工程教育:迎接网络时代超大系统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9(3):23-25.
0 引言
教育部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以“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国家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研究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逻辑学、管理科学等原理,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软件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类流行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控制软件质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严格落实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还要构建能够满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环节中如何贯彻落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一培养目标。
1 能力导向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及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中的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达38%,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软件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但是,我国社科院的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还不是软件大国,制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人才问题。目前,在我国从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人员大约400万,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软件人才在数量和结构上仍存在重大缺口。据信息产业部预测,软件人才需求的增长率将保持在每年l0%以上,人才的结构比例呈现为“橄榄型”,即“高端人才”(系统分析师、项目经理等)和“低端人才”(软件编程人员)严重短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软件工程师严重不足。
根据中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开发人员缺口在50-60万左右,未来5-10年中将缺少更大数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每年有大批毕业生就业难。核心问题在于,高校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人才与岗位需求不对接。国家“卓越计划”也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旨在鼓励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工程师后备人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建设难度大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
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工作后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软件工程课程是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专业课程之一,但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此却认识不足。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
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前,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基础理论介绍,主要介绍有关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不开设课内实验课程,强化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其他辅助课程也很少,实践教学建设起步晚,发展比较薄弱。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任课教师没有在企业任职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环节。
虽然学校目前在企业实训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校企合作难度大、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机制不灵活等情况,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学生短期实习”等浅层次水平,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作用有限。
2.2 课程群意识薄弱,课程建设孤立
现代软件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学科乃至国际化的团队协作,有效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工程的重要标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前者包括课程设置中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等侧重基础理论的课程,后者包括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侧重工程实践的课程。理沦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微观生态环境——课程群。
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课程从理论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划分和衔接到配套实践课程验证理论,每一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在实际课程建设时,任课教师往往只关注于自己负责的课程建设,缺乏课程群意识,每门课程各自的实践课程只从与本课程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导致课程间交叉内容重复过多、基础内容薄弱、课程间衔接不力等问题。
3 课程建设方案
3.1 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孤立、重复等问题,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
(1)依据课程间的关联度,划分课程群。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度,将课程划分为若干课程群。根据课程知识模块,课程群一般包括两门以上课程。例如软件工程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Java课程群包括Java编程基础、Java Web应用程序开发、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
(2)对应课程群,成立课程组。每一个课程组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承担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组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各门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材选报、试卷材料等)的审核、组内各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分配等工作。
(3)执行“课程一课程组一系”三级负责机制,实施“课程一课程群一专业”分层次建设机制。在已建立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机制,任课教师负责课程建设,课程组负责课程群建设,系部负责专业建设。
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机制的实施,一方面使课程能够持续深入建设,另一方面使“课程一课程群一专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建设整体,避免了重复建设、孤立建设等问题,最终能够有效地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3.2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软件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导向,在满足能力培养需要的前提下,学校以“必需、够用”为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相关性、课程知识的互补性进一步整合课程,重新拼装知识模块,构建整个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分散、泛而杂等现象,从而达到重点突出、效果显著的目的。
(1)优化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提要及教学深度、广度、学时分配、教学进度、实习、实验、作业安排等。软件工程课程组以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规划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置,按知识模块整合课程,修订教学大纲,使各门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间联系,实现从理论内容到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按培养目标强化课程构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秩序。课程教学文件包括:有关本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资料、教学大纲、教材、优秀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教学检查情况、教学总结及改革计划等。通过健全教学文件,分类保管,发挥教学文件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的作用。
3.3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无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卓越工程师计划,无一不在强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l)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构建“实验一案例一项目”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实施“课堂实践教学一课程实训一学期实训”的多元化全方位训练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调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与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有效衔接其他课程。
(2)引入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就业。对于二本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行难度要大很多,因此,合作方法要灵活多样。学校要加大与知名企业的联合力度,创造合作机会,例如和惠普合作的项目中,动员学生走出去,到惠普的基地进行长期实训。同时,聘请与学校合作的短训公司高级工程人才参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实践,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真正结合起来,把握高层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3.4 实施“全方位训练式”教学模式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卓越工程师的实施为契机,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全方位训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项目的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实践。首先保证相应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以便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为重点课程增加课程实训,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展开学期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利用“课堂实践教学一课程实训一学期实训一岗前实训”,全方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教学以知识点的实验为主,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训对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学期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期末,跟学校小学期结合,对课程群相关课程进行总结和验收,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全方位训练的模式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课题研究、工程项目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加大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学生自学平台
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但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通过建立界面友好宜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还应建设互动式教学平台,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开发课程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实验指导、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在线测试、网上答疑等,扩充课堂教学区域,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互动学习。
4 结语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依据市场以及信息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合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提出了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案。该方案现已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试运行。接下来,我们将根据该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便进行合理改进,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实训课程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什么都知道,却什么系统都做不出”的尴尬局面。“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这些语句是软件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最多的评价和抱怨。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我们在计算机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不少学校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着手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但由于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过程指导与资源建设的问题,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实训教学支撑平台,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
1、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实践课程的设置问题,要么局限于比较简单的实践活动,如大作业或课程设计。也有一些学校进行的是2~3周的专门实训课程,这类实践过程偏短,学生不能真正完成软件工程全阶段的工作;要么是项目过于庞大,如全真模仿商业产品的开发,开发周期可能长达一个学期,教师因为精力、时间分配不足等原因参与度有限,不能有效地全程指导学生实践,变成学生们“孤军奋战”,最后“掉落在泥潭里”,最终项目失败,匆匆结束,学生们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再从实践教学的特点来看,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它牵涉的知识面广,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涉及的事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较多,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同的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但对教师工作成绩考核却没有有效的横向比较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2、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们着手进行教学计划改革,加大、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力度,并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平台建设之初,国内尚无可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与国际著名软件公司IBM进行合作,在建设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完成了一整套软件开发全过程中各个过程所需要的系统静态原型、指导手册l、各种技术文档模板、各种关键技术课件、分别对应于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制度及考评指标等资源,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在此平台的支撑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期8周的项目开发实训,模拟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遵循软件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并在最后拿出一个符合业界标准的软件系统。经过4年多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已经基本成型,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它的支撑下,全面的实训课程体系与指南也逐步改进成型。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项目实训的方式,使学生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系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能胜任研究、分析、开发、设计、测试、管理等多种角色的专业能力。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我们需要支撑平台的支持,要构建支撑平台,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2.1 实训课程项目时间及内容的选定
过短或过长的实训课程项目时间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时间过短,学生在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深入度不够,感受不深,所受的训练强度也不够,自然获益不多;时间过长,项目规模过大,学生浸没在繁琐的技术细节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专注度不能持续,也不利于把握软件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技术和目标。综合考虑,6~8周的时间比较合适,除掉最初阶段的可行性调查和需求调研外,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在6~8周的时间内完成需求分析、建模、设计、编码及测试这几个主要软件工程过程的工作,最后开发出一个接近于实用的软件系统。
实训课程项目内容的选定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实训课程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实训项目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想要学生掌握的技术,还要考虑项目的规模。我们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将该公司的一个实际商业项目经过裁剪后作为实训项目的题目,以满足课程需求。
2.2 协作开发支撑平台的建设
我们充分利用IBM公司在业界领先的RSA(Rational Software Architect)和KAD(RationalApplication Developer)等软件系统,配合项目管理软件、Bug管理跟踪系统,基于计算机网络和服务器,架设起FTP、SVN、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建立了团队协作开发支撑平台。这个平台不但可以进行Java EE实训,还可支持其他各种项目的开发实训。
2.3 “学习工厂”开发方式
在实训中我们采取了“学习工厂”的教学方式。“学习工厂”是国际工程教育界对于工程学科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它以校内的工程实践学习环境为基础,通过工业界提供的设计项目,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这一工程实践项目。在实训课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由6~8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选出项目经理、技术经理、测试经理、配置管理员等角色,并保证每人都有一定的编码工作量。教师担任团队项目总监,持续跟踪团队的状态,了解进展,对明显偏差进行建议和指导。
2.4 基于项目驱动,基于问题学习
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是基于项目开发进行的。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包括沟通、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解决的具体办法,而是指导学生自行调研、查阅和学习,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2.5 完善的多指标考核体系
完善的多指标考核体系包含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怎样全面、客观地考核实训课程的效果,表现在大部分学生经过实训后有多大的提高;二是怎样考核每个团队做出来的作品;三是考核学生作为个体对团队项目的贡献;四是考核教师的表现与所起的作用。从这几个问题出发,我们建立了实训的考核指标库。从实训课程最开始的各个时段,就按指标进行过程式考核。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由于前期太松懈导致后期项目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太差的现象。
3、平台特点
3.1 软件工程思想贯穿实训全过程
通过实训,学生充分认识到软件开发是件庞大而繁杂的事情,如果不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项目会不可避免地失败。我们应该加强软件工程过程能力的训练,把一个开发周期分成若干个具有里程碑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输出必须通过文档的形式进行完整描述,而且其输出是可验证的。在开发活动的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统一软件开发过程RUP”“迭代式开发”等重要概念的深刻理解。
3.2 以“CDIO”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CDIO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与运行(Opemte)的缩写,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过程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相应于这一方式,让学生在实训项目开发中调研、实践,建立起对问题的感性认识,促使其回忆、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经过综合分析与思考,再回到实际中解决问题,最终运行、维护所开发的系统。这样一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强的运用能力。
3.3 “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机应用
开发团队内不同的角色由不同性格特质、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承担,主要任务也各不相同。如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是“上通下达”,制订、监督、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适合有一定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学生担任,不一定承担大量的编码工作;技术经理则是团队中的技术中坚力量,不但承担主要的技术工作,还要负责其他组员的技术培训;测试人员则要保证软件系统的质量等。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得各类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积极地参与到项目实训中去。
关键词: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分类培养;“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09-03
一、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技术知识更新快,与社会需求接轨紧密等特点,当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而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缺少实践的磨炼和检验,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更有用,也难以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因而很难进一步把握知识,从而失去了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信心和兴趣。这不仅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如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必然会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力强、素质高的软件工程人才,就应当转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全面考虑软件工程教育的功能构成,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二、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三条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也是我院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专业建设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系统性,以工作岗位实际为导向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做”一体化,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对接,完善人才全面、系统的培养体系,开启学生继续学习的通道。在我院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整体与特色兼顾,即做好“一点一面”的工作。“面”指做好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向专业要质量;“点”指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向特色要质量。特色专业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本要素之一,各专业必须办出特色、优化结构、注重创新才能提高就业率,从而吸引生源,避免与其他学校的“同质化”竞争。必须走以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要考虑两个主要因素:立足校情――学校有什么?特点是什么?面向社会――社会缺什么?社会要什么?我校是少数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照搬某些理论或模式,不一定适合我校学生的情况,可能会多走弯路。因此,我院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依据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我校的特点,借鉴某些经验和理论,进行改革和创新,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制定“3+1”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优化的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实习,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三、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围绕着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五要素展开,即理论依据及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及模式框架、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及“3+1”教学模式中,大学前三年为通用培养阶段,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软件工程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保证打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从课程实验、综合技能实践、专业实训、各类实习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聘请企业工程师开设实践选修课和就业指导课程,使学校的课程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大四这一年针对学生的入学基础、学习能力、就业方向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参加考研、考公务员或其他原因不在企业就业的学生称为“A类学生”,预备在企业就业或创业的学生称为“B、C类学生”。对于“A类学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方式,该类学生可以参加校内实习项目,以获取实践学分,并且可以选修学院开设的针对考研的选修课程;对于“B、C类学生”实行加强、提升企业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参加企业实训,并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可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学师资、实验环境、教学手段等。在师资队伍方面,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形成完整的梯队和合理的教师结构,软件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需要一定的从业经验,所以中青年教师常常具备这方面的优势,而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工具往往是年轻人的强项,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都由有项目经历的年轻教师担任,并且坚持专职和企业兼职相结合,保证知识的更新与时俱进。目前软件工程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具有丰富软件工程经历的教师6人,有3位获博士学位,其余为硕士学历;在实践条件方面,我院目前已建立了软件工程实验室,拥有270余台计算机及服务器,购买了IBM Rational ROSE、PowerDesigner、Visual 、Project、JBuilder、Oracle等工程化的软件开发工具,总投资284万元。今后还要逐步进行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在实习基地方面,学校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现已建有近10个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包括了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加拿大达内西安培训中心、用友银川分公司、宁夏电通公司、西部CA公司等,现有实习基地的数量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方式,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理论教学改革。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教师的知识不快速更新,就会使学生学的内容和现实应用脱节,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教与学陷入效率低下的境地。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很多专业课更新很快,包括软件版本的提高、新知识的补充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都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作为学生的行动向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方式。教师提问、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充分发挥企业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互动的参与度。软件开发课程中,教师们总结出“读、改、仿、写”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课程实验。包括课内实验和课程独立实验。在该实践环节要求教师以项目为驱动设计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第二个阶段:专业实训1。该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期末,历时4周,是多门课程的综合专业实训,如《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网络程序设计》等,由校内老师指导完成。该实训以实际或模拟的软件项目为驱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第三阶段:专业实训2。该实训与校外企业合作,由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暑假和第七学期期初,“A类学生”历时8周,“B、C类学生”历时16周。该实训环节旨在增强学生的企业就业能力,力争缩小学生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第四个阶段:毕业实习。“A类学生”参加学院教师的科研或教研项目,在校内完成;“B、C类学生”学生进入IT企业(学生自己联系,或学院联系)实习,在校外完成。该实习的时间安排是第七学期,历时至少4周。第五个阶段: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A类学生”可以在校内参加学院老师的毕业设计项目,“B、C类学生”可以结合前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内容,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毕业后就能就业。
4.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有诊断、检验、激励三大功能,虽然考试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但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考核,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软件工程专业的多数专业课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专业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试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课程特色,选用笔试、机试、项目考核、以证代考、能力测试等多种考评方式,降低笔试所占比例,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方面,注意对职业能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除了教师评分以外,还引入项目小组评分、实习企业评分等多元化地考核评价机制。多样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学生“一卷定终生”的情况,而且在上课之前就向学生宣布考核方式,使学生学习之初就建立学习目标。
四、实践效果、不足与改进措施
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成果已在我院2008级、2009级、2010级本科生中得到了显现,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对培养模式的改革比较认可,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从参加试点班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因此本项目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价值。
当然,在教改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专业实训2”的时间设置不太合理,根据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还要逐步做出调整。我院实验室建设的条件日趋完善,学生实训正在逐步由校外向校内过渡。我院已经和相关软件企业合作,开设由企业工程师主讲的专业选修课,如《JAVA开发实战》、《软件项目实战》等,并且引进了多名双师型教师,正在完善我院的项目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昌凡.教育质量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讨[J].湖南工业大学,2013,(8).
[2]周英,等.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3]王虹,王涛,崔洪芳,等.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65-66.
关键词 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课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44-02
Software Professional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Contents and Methods Exploration//Pan Li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oftware, but practice in the 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good or bad, thinking the softwa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mmer vacation time for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way,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ults of several students training effect testing, greatly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e effect is good.
Key words softwar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uthor’s address Nanya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Software College, Nanyang, Henan, China 473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好多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改革和尝试,提出一些技能培养方案:突出面向市场、岗位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这些方案在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有着许多条件的限制,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软件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过程中出现极大的矛盾:一方面,软件企业需要的大量软件开发人才难以招到;另一方面,软件类毕业生抱怨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矛盾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模式难以与IT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2 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软件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匮乏、枯燥无味,学生难以掌握需要的职业技能;二是类似培训机构采用完全案例教学,结果证明不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也不理想。
2.1 理论和实践脱节
实践和理论安排间隔过长导致知识的脱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内容和操作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2.2 实践教学方式单一
实践教学采用传统的课堂实验方法,缺乏其他有效方法的结合,过于单一。
2.3 创新能力培养被忽略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整块时间和综合项目来实现,软件专业学生学习年限短,课时比较紧,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没办法做到就业的“零适应时间”,缺乏创新能力。
2.4 教学中忽略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软件职业教育的关键内容,尤其是软件工程素质。由于各种原因,院校在教学中忽略或不重视软件工程等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3 课外实训内容与方法
针对软件类专业综合动手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综合实训,对软件专业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进行培养。
3.1 课外实训目标
课外实训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文档书写等工程意识。具体对学生的要求是:参与软件开发整个流程,按照软件工程基本思想,进行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软件及数据库设计、编码实现及最终的软件测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撰写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主要阶段相关文档;掌握软件开发的每个阶段使用的主要工具,并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相关工具,了解代码审核方法;建立规范化编码的概念,学会书写注释,并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开发工具,理解软件构建方法和构建过程。
3.2 课外实训内容、方式和时间分配
课外实训的主要内容是以实际应用开发项目为背景,模拟软件公司的开发过程,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以,团队的形式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编码、测试和实施,以及文档的书写。由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分析、沟通、演示的能力和代码及文档的质量。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职场中实际应变能力进行培养、强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实训方式采用学生实现和教师指导结合,每次教师先点评具体任务,然后由学生实现,过程中教师不断指导、监督,每两天检查进度一次,所有分组必须按时按量完成任务,不能完成的小组取消下一个阶段实训资格,并且保证小组每个成员都会做,如果小组完成但小组中有人不会的,取消下一个阶段实训资格。
课外实训时间要相对集中,所以选择暑假进行,实训时间5周,下面是具体阶段和时间划分。
1)需求分析阶段(1周):串讲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对要实现的软件项目进行介绍,自由结合选定题目,划分小组;分小组进行项目需求调研及分析,了解详细的项目需求;串讲项目计划书和需求文档的书写;学生根据需求调研情况,列出项目计划书和需求分析文档;教师组织阶段评审,评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适当奖励;学生根据教师点评和指导进一步修改项目计划书和需求分析文档。
2)设计阶段(1周):串讲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及数据库设计知识(1小时);学生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案例方式演示说明相关设计文档格式(1小时);学生参照设计文档格式及需求分析文档,形成初步的设计文档;补充数据库设计工具的使用,利用设计工具进行数据库设计(1小时);阶段评审,评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适当奖励;学生在初步设计文档基础上,根据教师指导,进一步细化完善,形成最终设计文档。
3)编码和测试(2.5周):串讲编码和测试的基本知识(一些规范,1小时);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开发工具的知识;学生分模块进行编码,并进行单元测试;组装代码,进行系统测试,形成初步的软件;阶段评审,评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适当奖励;根据评审结果和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代码,进行测试,形成最终的可运行软件。
4)项目实施及总结(0.5周):串讲项目实施相关知识和软件打包工具的使用(1小时);分小组实现程序打包封装,配置安装环境,形成安装程序;串讲软件使用说明书和总结的基本内容和格式说明(0.5小时);学生书写软件使用说明和项目总结;分小组对各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汇总;项目评比,评价出优、良、一般和差几个等级;学生根据点评最终完成软件的封装、部署、软件使用说明书和相应的总结等内容。
3.3 实训基本要求
为保证实训质量,对实训实行考勤、签到等制度,并组织及时沟通,及时组织小组会议。
1)对学生具体要求:严格考勤,实行签到制,每天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有事履行请假手续,不能无故缺席;学生过来后先签到(每班一个签到本,由负责任的学生掌管),不能代签,一旦发现,严格处理;无故缺课3次以上取消实训资格,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取消资格。
2)及时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和不懂的问题及时和其他学生或教师沟通,并做好记录;每两天组织一次小组间的沟通交流。
3)小组会议制度(每两天至少一次或两次,视进度和工期而定):每个人报告上段时间完成哪些工作,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如何进行解决的,下一步准备怎么做;项目组长要详细记录,形成文档。
4)总结和成果分享:做完自己工作后,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体会跟小组其他成员沟通,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其他内容,实现资源共享。
5)进度检查:每两天至少检查一次,没按要求完成的小组责成其尽快完成,并推迟下一阶段的任务。
6)遵守相应的规范:方案设计、代码编写、测试、文档书写等遵循相应的规范。
3.4 验收考核
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实训题目的要求、实训计划及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等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评定。具体评价标准综合考虑软件界面、结构、功能、操作是否方便、文档质量、格式、创新性、实训综合表现等方面。最终依据评价标准和实训的总体完成情况和最后的实训报告进行评分,优秀的小组给予物质奖励,在以后工作中项目推荐、工作推荐优先考虑这些学生。为切实避免有些人做有些人不做,在每次验收过程中要求每组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陈述,或者随机指定陈述的学生,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现场实现。
4 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发展IT产业的新形势下,面对每年100多万软件人才的缺口,培养全新型的软件专业人才,提高、加强软件专业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课外实训形式不仅适用于软件相关专业,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的变化,不断探索课外实训形式,才能提高实训的水平,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宪宁.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09(10):58-60.
[2]范林.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浅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9(3):59-61.
[3]叶文盛.浅谈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
[4]余勇.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7):277-278.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养模式;软件;校企合作
目前,服务外包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空间巨大。根据IDC的预测,到2010年底,信息技术外包(IT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 800亿美元,业务流程外包(BPO)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 100亿美元。我国已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
为践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结合我国当前蓬勃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好形势,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新的课题和使命,本文以笔者所在的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为依据,对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加以阐述。
1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背景
全面抓住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超常规快速发展,对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服务外包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高端人才缺乏;基础人才总量不足;高校毕业生实际工作技能和项目实战经验缺乏;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最需要的兼具语言、技术、管理,能与发包商实现良好沟通的实用性、国际性、复合性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应切实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育教学方面革新办学思想、创新办学模式。
1.1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磅礴发展急需大量合格人才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与软件服务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销售额将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产业出口将超过100亿美元。同时我国还将形成若干个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将达到230万人左右。
就区域的情况来看,依据《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描绘的发展愿景,“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设10个各具特色的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引进50个以上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省。
到2010年,全省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引进、培育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10家、超亿元的企业30家,人才缺口巨大。
1.2国家积极鼓励校企合办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要加快推进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任务之首,其中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2001年12月,国家计委与教育部《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1]文件中提出:面向软件产业,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软件人才,建立完善的软件人才培育体系,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刻不容缓,势在必行。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设立了37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和40余所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又相继建设了百余所软件学院[2]。山东省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软件人才培养问题,指出要把驻鲁高校办成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并将有计划地建立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更多的高层次软件人才。2009年4月,教育部、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类高校要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3]。所以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将有效提高服务外包人培养的实效,为产业发展培养大批学以致用的服务外包人才并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1.3传统计算机专业与服务外包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与传统行业不同,IT行业知识翻新速度很快,甚至两三年就一变,造成软件人才很难跟上行业发展。在IT行业,新技术首先运用在企业,基本上是“企业拉动高校”,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技术的传授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企业,因此,这一因素也决定了学校传统计算机专业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产业需求有一定差距,普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到企业里再进行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给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造成了额外的成本。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区域内软件及相关产业人才供求关系将严重失衡,形势非常严峻。
2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介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 学历教育。
高等院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进一步确立了“学历培训”在我国软件人才培训中份额绝对领先的地位,院校培训仍然是我国软件人才的最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总计有将近80%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软件相关专业。这部分人员是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学历以本科为主,处于软件人才的中间层次。
2) 实训模式。
目前国内对于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按培训主体划分,主要有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软件企业办实训、校企合办实训三种模式。
(1) 社会培训机构办实训模式:专业的培训机构引进真实的软件实训项目,模拟真是的软件企业环境和操作规则,强化培养人才。
(2) 软件企业办实训模式:以软件企业强大的技术背景为依托,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全程引入项目开发,完全按照软件公司的过程管理和人才标准强化实训。
(3) 校企合作办实训的模式:校企联合在校内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负责实训教学。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还有定向培养等模式,在充分研究以上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实际,我们采取与青岛软件园校企合作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此种模式是对学历教育和实训模式的综合和优化,充分发挥高校学历教育优势和软件园产业及实训优势。
共建特色软件工程专业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服务外包人才为目标,坚持软件工程教育国际化,坚持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面向市场的开放式办学体系,努力成为培养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摇篮[4]。
3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软件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覆盖软件工程学科知识的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先进性、厚基础、精方向、重能力、强外语”的特点,采用“三级平台-五个模块”式结构,三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大类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五个专业方向模块包括:项目经理、质量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块。
1) 课程体系。
根据CDIO思想,构建了以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含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四个层次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间断的实践教学,实现渐进的综合能力培养。以软件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体系创新地设置了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建立了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校内外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等系列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学院将人才培养过程(学程)分为3个时间段。
前两学年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软件园兼职专家为辅。
第3学年专业课教学,主要以企业专家授课为主,学校教师为辅。
第4学年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制,即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这种“专职-兼职-专兼结合”教学的新型“2+1+1”学程模式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的实施采用“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能力培养模式,即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及课程实训后,在学期末进行学期实训。每学期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理论水平的递增,学期实训的实际项目难度也随之递增。在完成企业实训后,最后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了精英型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管理与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 师资队伍。
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充分结合及发挥学校及青岛软件园双方的讲师资源及优势。
学校的讲师将主要承担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必修课程的教学。
青岛软件园的讲师均为软件企业优秀的一线软件开发经理、项目经理,他们参与到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并修改学院的教学大纲,动态实施教学任务;主要承担专业限选课程、每学期的课程实训、企业开发实战实训等课程的教学。
通过与青岛软件园合作,定期安排相关教师到软件企业一线进行顶岗体验锻炼,提供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
3) 质量保障。
2008年1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获得了由国际权威质量认证机构BSI(英国标准协会)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成为我国首家通过UKAS(英国认可服务组织)认可的具备ISO9001:2000国际标准的专业化IT实训服务机构。
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按照ISO9001:2000国际标准要求对实训需求管理、课件研发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就业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工作进行规范和量化,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实训服务,以保障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人才。
青岛软件园在整个的专业合作教学过程中,和学校一起严格实施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合作办学的班级,青岛软件园会有专职的教学负责人、执行经理、质量保障人员跟踪班级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并和学校的负责老师一起确保教学活动的实施符合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
4) 软技能及外语。
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服务外包企业的有人需求。学校和软件园特别加强了合作办学软件班的软件能和外语教学学校与软件园一起制定了软技能培养计划。并先后邀请加拿大ilogic Inc.创办者、董事长郑树庆先生做了题为“世界软件业发展趋势”的专题讲座且郑先生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QST)总经理刘全主讲“打开思维,拥抱世界”的专题讲座;拓展训练专业训练师严意凌老师为同学们做专业拓展训练等。通过以上软技能训练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技能。
在按照学校传统教学计划开设好英语的基础上,青岛软件园派出专业老师为同学们开设了日语课程,并作为同学们的必修课程。采取多听录音、日语沙龙、外交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日语水平。
5) 就业体系与预期。
校企共建软件工程专业是统筹解决招生就业的有效形式。通过校企合办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外语、软技能和工程实践及国际标准方面的教学,面向青岛软件园400多家软件企业,以及国外、外企中国研发中心和国内一流软件企业,形成多层次、高质量的就业体系;从而保障20%同学毕业后日语达到二级,直接赴海外就业,30%同学毕业后进入大型外资软件企业工作,40%同学就业于国内企业或考研,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4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展望
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也将持续旺盛并呈现新的变化。为了优化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给结构、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将不断深化,在已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持续改革,方能适应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国家计委,教育部. 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教高[2001]6号)[S]. 2001.
[2] 董晓梅,何泾沙. 关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1):38-42.
[3] 教育部,商务部. 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S]. 2009.
[4] 商务部、信息产业部.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R]. 2007.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Colleges’ Training Mode of the Talents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WANG Bin1, LIU Quan2, REN Shi-gan2, ZHOU Shao-hui2
(1. College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 China;
2. Qingdao Shinan Software Park, Qingdao 26607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