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6: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综合素养;培养现状;改进路径
医学研究生处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经过本科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已掌握了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将理论上升为实践的过程。在培养一定科研能力的同时,参加实习实践锻炼临床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践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而做好准备。如何提升新时期医学研究生科研及临床能力,是高校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重要目标,本文进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研究生科研及临床能力与综合素养培养的现状
1、科研意识与科研精神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导师负责制的,课题的申请,项目的完成都需要导师对于选题、立项、实验、汇报等各方面的指导。而部分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科研能力有所欠缺,缺乏做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科研意识与科研兴趣不是很强。部分学生认为协助导师完成相关课题只是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其参与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顺利实现毕业,对于其所研究的内容及成果并非兴趣所致。科研的进行,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获取一定得数据,进行反复的对比验证,最终才能得出结论。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枯燥的过程,缺乏兴趣与积极主动性。
2、科研临床能力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实践中,部分研究生体现出了科研能力薄弱,临床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的现状。部分研究生不能有效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快捷方式,对课题的选择,题目的确定都不能有效、科学的完成,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其在本科阶段都是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对于科研项目的接触较少,进行科研实践与锻炼的机会不多,独立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不足。同时,医学专业大学生对于疾病诊断、手术实验等概念、流程比较熟悉,但是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与能力。医学相比于其他专业具有特殊性,其诊断疾病的正确性,临床实践能力高低,有时会直接决定到病人的生命健康。部分医学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只能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课题项目部分,自己缺乏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
二、医学研究生科研临床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1、储备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医学研究做好科研、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基础与保障。医学大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有选择性的阅读、学习研究生阶段所研究领域的名家著作,完善自己的专业系统知识,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相应的基础。文献的阅读,不仅仅要了解国内的最新研究前沿,而且要熟悉国外研究的最新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学术界存在争论的有价值理论。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专业情况,选择课题的方向,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与资料。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研究生较强的文献综述,文字表达能力,这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与素养。因为任何一项课题的完成,实验成果的汇报,都需要形成相应的报告,实现总结。逐渐培养医学研究生对于科研的积极性与兴趣。
2、培养科研思维,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
培养医学专业大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掌握科学的科研方法,培养其较高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培养创新性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培养较强的科研思维,首先要引导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实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培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研究生期间独立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独立的科研项目。导师对于研究生在科研项目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予以发现与纠正,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医学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3、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及训练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临床医生,因此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只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疾病的能力和经验。因此我们在培养实习医师的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的训练,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研究生临床轮转计划,培养研究生在医疗工作中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轮转的具体科室和科室的轮转时间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计划地制定。在轮转期间要对需要学习的病种和深度进行量化,以达到轮转后取得的目标。严格临床技能考核制度,临床技能考核是对研究生在完成临床科室轮转后临床能力的综合评定,这对研究生毕业后能否胜任真正的临床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生所在的学科随即抽取一个病人,要求进行问诊、查体,进行病例分析包括病例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的诊疗方案,考核专家组就该患者进行广泛的提问,以考核研究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及对新知识、新进展的了解程度 。导师须注意研究生的本学科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结合本学科病员群体对医护人员须具备多器官、多学科诊疗知识的特点,指导研究生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现代医学技术产品报告和讨论会。
4、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不仅仅要掌握较高的科研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更应该注重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首先应该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因为,一项课题的完成,都是课题小组共同努力得结果,科研团队在课题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不是一个人单独的成果。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一台手术的成功,需要多名医生的精心配合,相互协助,因此团队精神是医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其次,应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较高的情商,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效处理复杂的医患关系。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提升科研临床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研究生较强的科研能临床能力是其综合素养的重要w现,是培养创新性研究生人才的要求。随着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创新与优化,医学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新的成果,实践中医学研究生反映出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科研临床能力薄弱的现象,本文在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科研思维、增强临床技能的具体优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景华.临床与科研技能并重创新与协作精神兼备―培养高素质医学研究生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研究生报,2005(18)961-963.
[2] 王希玉.浅谈如何培养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27-28.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临床医学院 研究生 德育工作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
1.社会因素
(1)研究生德育工作滞后于教育的现实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校医学研究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超过了在校本科生数量的增长水平。在研究生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认识高度及深度,明显滞后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2)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起步晚、发展慢。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始于本科生阶段,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运行机制。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才开始扩大,相比之下,德育工作起步晚、发展慢,受重视程度不高。
(3)研究生自身特点导致德育难度大、见效慢。研究生群体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年龄较大,来源较广,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明显,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接受德育的自觉性不高、可塑性不强。而且有些观点还认为研究生已经相对独立,具有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研究生德育本身存在更大的难度,导致进程缓慢。
2.家庭因素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在当今的社会中,父母都期望子女成才,在这种愿望的支配下,父母对孩子的评判标准也多少失衡,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其优良品质的培养。尤其是“80后”的研究生,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受到过的冲击,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这都影响其子女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另外,由于我国研究生群体逐渐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使他们形成了畸形的优越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3.个人因素
研究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成就意识和成才意识,理论思辨能力强,文化修养较高,在学习方面具有较强的自学性和主动性,学习方式也灵活多样。进入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积累、临床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往往忽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生德育工作分析与研究
1.德育工作要讲求科学性
研究生德育教育要贯彻“过程教育”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它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客观评价和充分显现。尤其是医学研究生,他们今后要担起负救死扶伤的重任,良好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是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将研究生德育工作视为已任,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持续不断地倾注智慧、激情和创造力,在整个过程中保证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水平。
2.德育工作要具有针对性
研究生是社会中一员,要充分把握其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整体培养效能。伴随着学习、临床和科研工作,以及生活重心等转换,研究生思想和行为模式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不同的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思想状况不同,德育工作的内容和重点也要有所不同。医学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般包括基础课学习、临床与科研工作和毕业与就业三个阶段。
在基础课学习阶段,由于学生刚刚走入新的阶段,德育工作重点是抓好研究生入学教育、医德医风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迅速适应新环境。临床与科研工作阶段,主要加强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医患沟通等人际关系的教育,使之顺利地进入临床与科研工作;毕业与就业阶段,要做好研究生毕业教育工作,引导其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踏入社会和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另外,生涯发展规划应贯穿研究生培养期间,引导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认知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3.德育工作要具有创新性
目前,研究生德育教育还仅仅局限于授课形式,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况且,研究生不能认识到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涵养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因此,思想上缺乏动力,无法对德育工作形成应有重视。为此,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社团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化祥.论本科生德育与研究生德育衔接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7:22-25
[2]王颖.新时期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探析[J].科技信息,2010,18:453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R643.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2.005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2-0011-0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渐多样化,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越发交叉,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亟需提升[1]。医学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符合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2]。在新的科研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必须加强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研究规划和实施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以及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形成发展起来的[3-4]。在研究生教育期间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接受规范化的实验技能培训,进行系统的学术思维锻炼,将有利于顺利开展学术课题研究以及全面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增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服务广大群众的技能。本文将重点探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研究生科研能力欠缺的原因
1.1研究生个体存在的问题
1.1.1在读本科实验课时,每次实验所需器材或仪器设备都是由实验技术人员或老师准备完善或老师使用仪器学生观看,实验中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机械式加样,很少或几乎不去思考为什么选用这些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为什么加样顺序要这样安排,以及如何配制溶液、选购试剂盒和调试仪器设备。实验前准备工作不会参与,同时对实验内容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更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操作相结合。
1.1.2大多数基础医学研究生本科为非医学专业或临床专业,研究生在个体上必然存在着素質差异,如对基本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储备不扎实、实验技能掌握不全面,对科学研究理解不透彻,缺乏常规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知识储备。
1.1.3部分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普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自己从事的方向不感兴趣,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实验动手能力不强,也不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实验水平,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欠缺,不能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1.2实验室环境影响因素
1.2.1在科研实验阶段,一个课题组的研究生或相邻实验室的研究生往往墨守成规,只是在师兄师姐前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稍加改善或直接借鉴,导致研究思路故步自封,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研究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进行深层次挖掘的能力[6]。
1.2.2大部分研究生实验步骤主要参考本课题组师兄师姐的记录,自己只记录实验结果,没有实验过程和条件,或者有过程无条件,记录不详,缺页少页,随意涂改,记录混乱,导致后期处理数据及样本整理的难度增大。不规范的实验记录降低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也体现了学生不严谨的科研习惯和实验室整体科研氛围的不浓厚。
1.2.3课题组没有形成良好的文献查阅及阅读的习惯,导致文献整理分析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对于新领域的了解,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匮乏。
2对策
2.1实验技能指导和培训对基础医学类研究生进行基本常规实验技能指导和培训,规范常规仪器设备使用流程。在研究生开题之前,对于分子克隆技术、PCR技术、蛋白质与核酸提取和分离技术、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质表达技术等常规实验由实验室专业人员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进行系统的实验技能应用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生经过基本常规实验技能指导和常规仪器设备的培训、以及经过自主的全面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理论及操作培训,经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使用,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习惯。
2.2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或交流如举办高效液相色谱、熒光定量PCR、流式细胞仪等大型仪器的技术讲座,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各技术平台的功能及应用,提高平台设备的使用率,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流程是保证实验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获得可靠且可重复实验结果的保障。研究生教育应是交流型教育,避免独自一人“闭门造车”,应多参与学术交流,多了解学术发展动向,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做出很好的成绩。
2.3规范研究生实验记录培训和管理实验记录参考标准规范化,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促使研究生形成良好的科研实验记录习惯,完整详实的实验记录更是科学研究的保存档案,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导师定期与研究生讨论实验进展,检查其实验记录,并仔细评阅,给予书面性的指导意见并监督改正。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实验记录评比,对评比结果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评比结果不合格的学生督促整改,并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复审。实验记录是研究者从事科学研究过程的原始记录,是防止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完整详实的实验记录是科学研究的保存档案,对科研人员理顺科研思路、发现学术问题、寻找科学规律、完成项目总结和申报科研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4加强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检索和学习,有助于全面了解本领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为自己设计科研课题和制定研究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解答,定期组织研究生以PPT的形式做文献阅读汇报,并就文章的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作出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自主阅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及组织能力,在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碰撞新的科研想法,激发科研思维。随着研究生阅读能力的增加,阅读量自然会逐渐加大,有利于科研视野的拓展以及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为科研论文的写作夯实基础。
2.5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内容可涉及不同学科,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本校教师讲授与其学科有关的知识或自己的研究课题,也可以由高年级的研究生分享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感悟。另外,还可以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当前科学研究热点作前沿性的学术报告,与研究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
3结论
基础医学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医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教育,也是医学研究生全面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对于培养医学人才,促使我国医疗水平的长远发展具有特别深远意义。近年来,在加强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建设及各个分子、细胞、肿瘤、微生物等各个平台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针对目前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实践,在微生物实验室科学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通过上述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使研究生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微生物实验室为各级研究生及各个教研室教师科研项目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保证了各类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程天民79岁,从事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55年,一头银发,身姿挺拔,神清气朗。他高兴地从市委书记手中接过荣誉证书,而将50万元奖金一分不剩地分给了复合伤研究所和边远农村小学。
这位老党员说,从事科技工作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自己从事的工作得到了肯定,能够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比什么都强。
这句话,也恰好总结了他的事业和人生追求。
艰难跋涉,他迎来了辉煌
程天民是国内防原医学领域仅有的两名院士之一,没有留过学,他笑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院士。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结束了国内无防护核辐射书籍的历史,主持研究复合伤治疗方法,使我国复合伤治疗水平与美国和俄罗斯比肩。
光辉业绩的背后,是程天民40年与核辐射的“作战”。从1965年至1980年,程天民曾14次赴戈壁滩参与核试验,短则半月,长则半年。
戈壁滩缺水,一盆水早上洗脸,晚上洗脚,最后还要用来洗衣服。更可怕的是风沙,铺天盖地,飞沙走石,人在风中寸步难行,晚上住的帐篷曾被狂风连根拔起,掀翻在地。
而与科研相比,这些是小难题。常常,原子弹爆炸后,天上的蘑菇云还未散开,程天民就乘车往爆炸现场冲。
为了攻克核辐射,必须立即解剖爆炸现场的动物。然而,这些动物的皮毛不仅残留着放射性尘埃,血液、脏器还会产生感生放射性。这些,没有挡住程天民毫不迟疑地迅速开展工作。
复合伤的研究在我国曾是空白,1970年代,国内才有几家研究所开始研究,位于重庆的第三军医大学是其中之一。20多年后的今天,第三军医大学研究室成为国内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
程天民主持的复合伤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伤类“烧冲复合伤”和“放烧复合伤”系列研究,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历经半个世纪的艰难跋涉,程天民迎来了人生的辉煌。
真情相拥,他收获了温暖
程天民出生于太湖之滨的江苏宜兴。宜兴盛产名人学士跟盛产紫砂陶一样闻名,被故乡灵性山水孕育的院士程天民有着一颗充满激情、丰富多感的心。
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在程天民心里,文化艺术与科学被奇迹般接通。三医大的校徽,是程天民的杰作。两枚相对的橄榄枝中,一把宝剑被双龙缠绕,整个徽章外形如燃烧的太阳。无疑,程天民将自己及三医大人的追求和信念都寓于其中了。此外,造型独特的研究所实验室设计也出自程天民的手。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都会收到一个信封,里面是程天民亲自书写的条幅。他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即我国防原医学第一位女博士粟永萍出国深造时,她收到的条幅是这样写的:“粟人沃土而得茁壮,萍浮浊水也持高洁。”粟永萍明白导师的心,学成后如期归国,投身于防原医学和创伤医学研究,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挑起了学术大梁。
弟子的成功,让程天民收获的是温暖。
“核辐射的试验和防治都属机密,只能自力更生,才能扬我国威。”这是程天民的追求,他同时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汇聚许多优秀人才在身边,使我国防原医学充满生机。
言传身教,他得到了安慰
程天民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家人。大量精力投入科研和教学,给予家庭的相应就少了。
一次,正在戈壁滩紧张试验的程天民接到家里紧急电报:“夫人患癌,速归。”而这时的程天民实在无法脱身。他咬咬牙回了一封电报,电报上的16个字可谓字字千斤:“任务正紧,暂不能返,积极治疗,坚强乐观。”
所幸的是,半个月后,夫人的癌症被排除,但对程天民来说,这场虚惊无疑刻骨铭心。
关键词 小儿外科 研究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9.015
Problems and Advice during the Training of the Pediatric
Surgery 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PAN Weikang, GAO Ya, LI Peng
(Children's Hospital,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pediatric surgery continuously development.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want to be a pediatric surgery doctor. Different from undergraduate basic-teaching in classroom, postgraduate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Pediatric surgery belongs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of surgery and pediatrics, compared to others, it has own characteristics.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skill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Pediatric surgery;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对儿童外科疾病的重视,小儿外科作为儿科医学中多学科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不断扩大和进步。成立了专门的儿童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的小儿外科专业并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报考小儿外科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课堂基础教学,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如仅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研究生教育与临床一线工作的脱节,以及在遇到临床实际问题的盲目性。因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和其他专业相比有着更多的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及科研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培养小儿外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存在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整理,以提高本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
1 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属于交叉学科,细化专业除了普外科、新生儿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微创外科、急症外科和整形外科等,包括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四大类。①小儿外科疾病覆盖广泛,因此小儿外科研究生对各亚专业的知识均需要加强学习和掌握。不仅如此,还需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及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等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和理论。儿童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一般表现比较复杂,因表述不清及不容易观察,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治疗过程中儿童的病情变化迅速,死亡率比较高,需要医生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因此作为研究生的管理人员及导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掌握外科的基本技能,且对各个学科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加强认识。在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应届研究生,重点是打好临床基础,努力提高临床工作能力,尤其是提高临床研究生处理小儿外科重危病人能力。但对已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或来自其他亚专业的研究生,因小儿外科专业尤其特殊性,尤其是新生儿外科,首先要规范其临床技能,并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到综合医院的其他科室进行1~3月的轮转实习,如小儿内科、重症ICU等。逐渐建立起小儿外科整体的知识结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儿外科医师奠定基础。
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培养研究生探索、发现、研究、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严谨和客观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小儿外科领域和其他专业相比科研基础薄弱,起步晚、发展快,人员配置不合理,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做临床型小儿外科课题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监控,从提出科学假设、实验环节设计、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的各个环节,导师均应要求研究生严谨对待。对于每次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小结,并和导师或管理人员讨论,研究原因和下一步计划。及时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生撰写论文时,写作要规范和严谨,保证文章质量。
2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学问题及策略
(1)因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是属于小科室,规培或轮转的研究生对小儿外科的认识较浅。各方面对小儿外科临床教学构成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积极面对目前,不能消极等待国家医疗改革的实施对医患关系、医疗环境的改善。小儿外科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的个体情况不同,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和部署研究生的医学基础课程、选修课及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定期进行实验进度大讨论和检查监督工作,逐渐将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引导至国内或国际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作为本专业的初级管理梯队和带教指导教师,也应该改变思维、做好本职工作,从实际出发,努力培养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及临床基本技能的合格小儿外科专业毕业生。
(2)导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技能及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本专业的的人才梯队建设尤为重要。提高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资格认证难度,建立恰当、合理的研究生导师筛选和考核流程; 对研究生导师实行定期的考核制度,从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取消导师终生制,不合格的建议取消导师资格;其次,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对有出国留学经历、科研创新思维突出、小儿外科教学能力高、临床手术技能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选拔至研究生导师队伍,从优化导师年龄层次、学术思维、创新能力等角度,打破传统观念,对于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有明显帮助。
(3)优化教学课程安排 改变目前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提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小儿外科研究生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多种方式获取本专业最新进展,增强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利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本专业研究学术报告、临床疑难病例诊治、临床高水平手术演示等多种方式,使小儿外科研究生提高对本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和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在选修课程安排方面,增加一些对基础科研如:解剖、分子生物学或前沿科学:糖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学科的安排,为研究生教育后期实验或临床科研来拓展小儿外科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医学知识基本能力;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考核内容及方法需要多样化,从科研思维能力或临床技能提高的要求上,定期组织科研相关领域或科室其他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评议和总结,对教学内容、方式、研究成果及问题,适时总结并建立培养质量评估及反馈系统,均有助于研究生教育培养。
任何科研项目均由不同专业或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实施。通过参与多中心或多领域合作,能够加强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研究团队的协作意识。②临床型研究生需要导师在给研究生设定课题的时候,充分考虑目前条件尤其是本专业和科室临床优势,甚至可联合兄弟单位以及基础研究实验室了联合收集临床标本及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效率。因此,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导师为中心,包含有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协作的指导小组。在指导团队内分工合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③
研究生的期中或中期考核内容可以从基础医学理论、小儿外科科研思想、临床基础技能、思想品德和研究成果等5个方面实施,因为报考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较少,小儿外科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不大,就业难度低。因此通过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中期考核,对科研能力强,试验进度快,发表文章的数量及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实行适当的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通过这些有利措施,激发研究生内在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优秀的科研或临床能力强的小儿外科研究生。④对于考核结果排名较后或完成较差的研究生进行提醒或适当采取的惩罚措施。
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培养的第一阶段就应要有计划、有目的。根据研究生培养大纲,针对个体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并定期考核和督促实验进展和落实情况,避免培养时间的浪费,减少对研究生提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在基础课程学习及临床或科研时间的分配上,应各占一半左右时间,但不能完全分开,小儿外科临床实习或实验应该和基础学习互相照应,对基础知识学习以及临床应用均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小儿外科研究生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及矛盾,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教训,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的道路,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临床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小儿外科重新焕发活力。
3 就业及思想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小儿外科专业研究生就业,较成人外科或小儿内科来说相对困难,很多三级甲等医院没有小儿外科,只能选择综合医院中的小儿外科或儿童医院的外科就业,很多小儿外科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毕业期望的收入和现实和成人科室相比有较大差距,且生活压力逐渐增大,个人情感容易波动。加之社会对小儿外科专业的认识不足,期望和遇到的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导致较多的小儿外科研究生产生负面思想。⑤作为研究生导师或初级管理人员要和研究生之间加强沟通教育以及心理疏导,让小儿外科的研究生能够顺利毕业及找到理想工作。
通过深入交流,让小儿外科研究生充分了解科研能力及临床手术能力等技能的重要作用,希望激发其能动性,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手术、交流、语言等多方面爱好,可以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如:旅游等,增加研究生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在目前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下,培养研究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锻炼能够提供更多的条件,为使小儿外科研究生在新的就业岗位上焕发活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小儿外科的不断发展,小儿外科专业的研究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导师及研究生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及调整教育策略转变思想,对于提高小儿外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小儿外科医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讯作者:
注释
① 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07.1(15):37-39.
②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学研究,2013.10(17):154-156.
③ 舒彤,吴智兵,黄秀云.浅论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海南医学,2008.19(7):72-73.
关键词:学术例会;培养质量;研究生
作者简介:赵建吉(1983-),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王艳华(1981-),女,河南鹤壁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鲁姗(1983-),女,山东临沂人,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65-03
1998年,我国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1999-2001年,我国本科生招生年均增长高达29.5%,导致本科在校生数量大幅攀升。2005年以后,高校扩招的就业压力开始显现,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开始逐年扩招。广大的本科生在就业困难、寻求更体面以及更高收益工作的要求下,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5年的117.2万增长到2012年的165.6万,录取人数由2005年的31万提升至2012年的51.7万。
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强弱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实现。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在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举措,主要涉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严格学术论文评审制度、建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学者基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构建了涵盖研究生管理部门、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对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以及借鉴进行分析。当前,伴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随之增多,多数研究生导师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并通过研究生学术例会提升对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本文拟从研究生学术例会这一视角出发,分析研究生学术例会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一、研究生学术例会的组成要素
1.与会人员。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团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安排一名低年级研究生作为例会秘书,负责例会召集、召开以及相关准备工作。研究生学术例会争取让与会人员都参与讨论,如果与会人员过多,部分研究生可能没有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搭便车的心理,不会进行主动的思考而只是充当“接收器”。如果与会人员太少,则可能对例会讨论气氛产生影响,尤其是研究生本身的学术积淀有限,往往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讨论。
2.时间安排。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学习以及科研活动,研究生学术例会应尽量在晚上进行。例会频率为每周一次比较合适,便于增进师生之间学术研究以及情感交流。例会时间尽量固定在每周二到周四的晚上,避免周一和周五研究生对例会准备不充分以及即将面临双休日对例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下降造成的影响。
3.环境和硬件。学术例会尽量在有圆桌的会议室举行,以便让参会师生体会到参加正规学术会议的感觉。准备发言席、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笔等设备,必要时准备扩音器(话筒)。
二、研究生学术例会的过程和阶段
1.准备阶段。每学期开学初始,研究生例会秘书根据研究生个人意愿,对例会报告进行排序,每次例会由1名研究生进行报告。准备本次例会所需的笔记本电脑等仪器和设备。
2.会议阶段。例会报告人进行报告,时间为不超过1小时。汇报结束后,汇报人与与会人员进行互动和交流。所有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评述、提问或建议,报告人就这些评论、提问等进行当场回答或者反驳。研究生导师则从报告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数据及资料来源、结论与启示等不同方面进行评述,指出报告的优点、缺陷与不足。并就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者引导。
3.会后阶段。例会报告人针对例会报告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文献、数据集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并将具体的修改内容发E-mail给每位与会者。待下次例会开始时,如有与会者对上次报告人的修改内容有任何疑问,双方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结束后,开始本周的研究生例会报告。
三、研究生学术例会的内容
1.专业知识学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在研究生学术例会的报告中,研究生将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如何解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在准备这个例会报告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从最基础的文献整理做起,直至模型构建、数据获取到最后的研究结论,通过这个过程的准备,将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有更多的掌握。结合研究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可以进行论文进展汇报(三年级)、论文开题报告(二年级)、文献综述(一年级)报告。
2.专业英语学习。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由于本科阶段研究生所受的英语教育水平各异,导致研究生具备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本科阶段主要接受公共英语教学,但是当面对专业文献时,很多研究生还是感觉吃力,特别是对部分冷僻词汇的理解更难。如何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基于此,研究生例会中,可以适当开展专业英语学习。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由例会报告人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就这些英文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例会报告时用汉语,以讲课的形式进行讲述,其他与会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对报告人的讲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包括对文章内容的见解、对专业词汇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无论是报告人还是其他研究生既可以扩充专业词汇的储备,又锻炼了听说能力,而且在准备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本专业针对这个问题的前沿发展动态。
3.工作进度汇报。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导师便开始对其进行严格的研究进展和工作进度考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首先面临开题报告的问题。研究生在研究主题确定后,开始查阅大量中外文文献,以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此提出自己的具体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并着重突出其创新意义。研究生在读期间,每位研究生要求在每学期的例会中汇报研究工作进展,并说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勉励的主要困难。从导师以及其他与会者那里获取针对自身研究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修改和完善研究内容。此外,有些同学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国家或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或其他政府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通过研究生例会,研究生可以针对研究课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进行汇报,听取导师或其他与会者的解决方案,借助集体的智慧攻克课题研究难点。
四、研究生学术例会制度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意义
1.加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本是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出现教学活动分散、带教时间不固定等缺点。特别是有些导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或承担较多的政府部门横向课题,很可能没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研究生教学工作,从而出现了导师不认识自己学生的现象,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从形式上,例会整合了“一对一”教学与小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的优点,扬长避短。从时间上,例会使交流定期,一方面督促导师关注研究生的进度,另一方面也给研究生以一定的压力,养成阶段总结的良好习惯。研究生学术例会,为导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2.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每位研究生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可能不止一个,有些导师甚至有2-3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之间的差别可能较大。但是,由于研究生的学术积淀有限,其毕业论文及研究兴趣只可能关注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生学术例会,可以了解本研究团队其他同学的研究工作,进而了解和把握导师的主要研究内容,开拓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此外,在自己的例会报告中,同本研究团队不同研究方向的与会者的讨论,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有重大启发。
3.加强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意识。只要导师实施例会,势必也要进行准备。否则导师无法对研究生的报告进行评述、无法回答研究生讨论过程中的焦点、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样就能督促导师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教学,逐渐加强教学意识。对于报告人而言,每次汇报都是痛苦的煎熬,因为要回答所有与会人员的问题,这些问题针对报告的各个方面,如果事前没有认真准备与学习的话,不可能应付过来。对于其他与会者而言,获知报告人的报告题目后,就要针对这个题目进行相应的准备和学习,以便例会中提出更有质量、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由此,研究生例会增强了导师、报告人、其他参与者的学习意识。
4.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研究生表达能力也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会议、毕业答辩等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工作、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经常见有研究生在学术会议上还未进入正题,主持人就提醒时间紧张,这与研究生受到这方面的锻炼较少有很大关系。每周的例会汇报相当于一次小讲课,还要应对导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近期看,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毕业时的答辩水平,远期看,则有利于研究生在正规学术会议上作精彩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何桦、王继文.关于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58-60.
[2] 魏媛、刘清才、张荣桂等.新时期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58-160.
[3] 廖文武,陈文燕,郭代军.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2):11-14.
[4] 周玉梅、韩建秋.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13-114.
[5] 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6] 任晓霏、路静、袁馨怡.英国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机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3,(0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