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化

市场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4 18:49: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市场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市场化

篇(1)

(新华社消息)杭州市余杭区政府近日宣布,当地原有的29家股份制卫生院除一家转型为民营医疗机构外,其余28家卫生院全部由政府财政收回,总共斥资3亿元。据悉,2002年至2003年,余杭对原有独立核算的镇乡(街道)卫生院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竞拍,29位个人及其股东以7500万元的总价,买走了原来由政府和集体开办的全部29所卫生院。这一卖一买,里面究竟有着怎么样的秘密呢?

消息在网络上发出后的短短8小时内,贴子的评论结果就已达到上万条,人们对这样内容的关注度不亚于对房地产和教育市场的关注度。如果单纯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这其中是否有相关方的利益输送?如果确实存在,那么资本运作的翻云覆雨手可谓是能力超强,从7500万到3亿的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笔买卖俨然成了造富工具。如果不存在,那么政府部门是否有公信力滥用的嫌疑?改革是否就是朝令夕改,一卖一买这样简单?国有资产流失的结果由谁来承担?

当然,在这一卖一买的过程中,不排除政府的委屈――因为当初卖掉是为了实现市场化管理,回收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新医改的目标,宗旨都是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这其中也符合邓老先生所提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只是这样的“过河”代价有点大!

我们在消息中看到,由于股东的利益已经不能实现最大化,故而对基层卫生院投资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但与此同时,医生们却因为大药方而收益颇丰。“以药补医”本是特定时期国家为了缓解医院压力,在特定情况下为医院实现盈利的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医院扭亏为盈的局面,对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部分医院,尤其是一些“利”字当头的民营医疗机构忙不迭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成为了导致百姓看病难的因素之一。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做法也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政府的做法也是为了医院的健康发展,为改善医患纠纷频发、群众满意度下降的局面,想让局面向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甚至还可以理解为旧有的体制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强调一直不是重点,但是为了解决广大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迫在眉睫,正是有了这一层考虑,地方政府进行回购和资源整合,并将医疗人员的收入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情况挂钩,与药品诊疗收入脱钩,以此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有望解决困扰居民的“看病贵”难题。

我们甚至不能简单的说当年的卖是错的,也不能说如今的收是错的。我们疑惑的是政府大手笔回购的背景下,有没有经过当地人大会议的公示表决?收购价格是不是经过第三方评估后的合理价格?是不是预算内的资金收购?总之,只要涉及到法律问题的全部合法、透明不是不可以收。同时,既然已经股份制改造了,回收也应该是股权收购,不应该彻底政府化。政府如何戒掉权力的?如何平复民心?是否有明确的公示?回收后又有怎样的长远规划?如果花3个亿是为了用来发展低价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而利用市场手段拉低私立医疗机构的价格,形成真正的市场化竞争环境,如果一卖一买都有充分服众的理由和依据,那么,请公示!

篇(2)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启示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相继掀起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热潮。诚然,西方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进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凸显出一些共同的制度化取向。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要大力培育第三部门,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第三部门又称非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成熟、发达的第三部门是政府转变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市场化改革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公共服务成本高、利润少,一般企业不愿承担,而第三部门的公益特性使其具有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能力和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非政府组织,这类组织的数量在英法等国相当于政府机构的2/3或3/4,他们有效的分担了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务职能,协助和参与了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第三部门虽然数量不少,但仍存在着政社不分、经费不足、能力不强、法制缺陷等问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应对第三部门进行重新定位,大力发展新的非政府组织或中介组织,从而形成功能完备、行为规范的组织体系。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化并非是最优选择。在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态度一定要谨慎,考虑一定要周密。既充分利用市场的积极功能,又要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克服市场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明确角色定位,更好的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不可否认,媒体的市场化或称产业化,促发了中国媒体市场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媒体内容也出现了空间的扩客和纵向的深入,同时也创遣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尤其是由于媒体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改变,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已经与生存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内在法则,也在考验着媒体的生存智慧。作为“社会责任的守望者”的新闻媒体,究竟怎样在市场化的路径当中,找到更为智慧的方式,是我们如何处理市场化带来的负面问题的思维起点。

经过媒体面临冬天的大讨论,市场、盈利、发行量,媒体老总们大脑当中的关键词,无形当中的指挥棒,压力和动力并存,欲望和束缚同在。被产业化控制的媒体,已经呈现“踩动”的倾向,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被社会称为“四大公害”,在“赚足眼球”的唆使下,明目张胆地背叛自己的媒体精神。

当默多克计划入主《华尔街日报》,新闻报道的独立性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由此,我们反思形形的虚假新闻,其最终指向均是表面或背后的市场利益,又如何实现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其实,处于完善当中的市场经济体系,媒体不可能躲避市场而生存,市场化或产业化,乃至资本运营、上市融资,也是必然之中的选择。实践已经证明,媒体的巨大生存空间就来自于市场的促动。但有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市场和资本的“霸道”,不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迷失自己的角色,偏离自己的精神。

“经济人”的假设,使市场理性全面渗透到媒体的日常运行,在“效用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精打细算成本和收益。市场化给予媒体生财之道,媒体臣服于市场的宿命,也内在地决定了“四大公害”的衍生。现实当中,人们颇为诟病的,并没有改变对市场化的支持和袒护,追求即时性的回报,也就成为一些媒体屡用不爽的不二法则。

在我国,不能把媒体简单地视作一个企业,从属性上看,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经济组织属性。当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也从机制体制上预留了问题滋生的可能性。如果媒体在赚取自己利润的同时,传递着新闻信息,那又将是什么样的情景?又将受到什么样的先天影响?所以,在审视媒体市场角色的同时,公共利益服务就被赋予了媒体的内在品性,在“政治家办报”与市场化之间,找寻科学的平衡点和更为有效的实现路径,找到商业运作和资本运营的最佳空间。

在我们看来,虚假新闻之所以频频出现,除了利益的直接驱动之外,关键在于媒体服务的对象――公众的监督缺失。应当说,社会,公众才是媒体的“主人”,服务公众不能成为赚取利润的由头和手段。

媒体的市场化,究竟是谁的市场化?很值得我们深思。

由此,有两种看上去很正确但又不正确的概念,很有必要去厘清,在另一层面,这两个概念也是市场化概念的现实浓缩。

一个概念是所谓的“有效发行”。如果从纯市场的角度,从企业组织的角度,媒体面对市场竞争,提出“有效发行”的市场策略,无可厚非,成本控制和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就是终端和渠道的制衡,但媒体绝不是纯粹的企业,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仅仅把有效读者打包给广告商。作为服务于公众的媒体,“有效”本身就意蕴着“歧视”,如此戴着有色眼镜,选择自己的读者,有悖于自己的媒体精神,有悖于服务大众的宗旨。

另一个概念是“影响力”。“影响力”衍生干“有效发行”的思想,现实当中,一张媒体的影响力如何,直接决定了这张媒体的生存能力,而媒体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对目标读者的影响,但如果过于强调媒体的影响力,势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受众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站在核心的目标读者的立场,使用特有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并直接将非主要的读者边缘化,致使他们丧失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正如“致癌香蕉”虚假新闻的出笼,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一蕉民,无形当中被媒体的目的性选择边缘化了,没有话语权的他们也就失去了利益保护的机会和权利,与所谓媒体眼中的核心读者一一城市的市民相比,蕉民无疑更加弱势,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不言而喻。

篇(4)

【关键词】动画设计 市场化 策略研究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动画设计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通过动画设计领域相关人士的研究,我国动画设计的发展也逐渐成熟了。然而,我国相关领域虽然对动画设计市场化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其研究应用在实际的市场经济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对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研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的水平。

一、动画设计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

所谓的动画设计市场化指的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来进行对动画设计领域的运作。众所周知,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会使得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然而,作为一个小的、比较新兴的产业,要想不断发展壮大,是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支撑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会为动画设计领域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与发展机会,在这一个大的市场的推动下,动画设计领域才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另一个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动画设计领域的相关人员,都会迫于市场发展的压力,而不断的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所以,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而对于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而言,其市场化的发展更是十分必要的。

二、市场化动画设计机遇和挑战并存

由上述可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动画设计虽然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很大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对动画产业方面的重视程度始终都不够,而这一点与我国的地理等方面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我国动画设计方面的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来讲,我国的动画设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在市场化的发展中,我国的动画设计领域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最后,我国的动画设计市场化运行的效率,就当前来讲,还比较低,还不能有效的满足实际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因而,在动画设计市场化发展的今天,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

三、当前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要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当前在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方面有着多个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动画设计领域,其市场化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我国的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其策略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在此对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笔者的一些见解,希望可以有效的促进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

(一)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地理因素细分

要想促进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就笔者看来,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地理因素的细分。也就是说,在调查考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地理所在地的人口疏密度、素质水平、环境等等,这对于市场化的发展都是尤为重要的。除此之外交通网络发展状况的考察也是十分重要的。举一个例子,在日本,大约四百多家的动画公司中,其中三百多家都位于日本首都东京,尤其在东京主要地铁沿线上的动画公司和动画机构更是多之又多,因为东京城市内部信息传递速度比较快捷,与此同时,其动画素材和加工素材在传递过程中也比较方便,行销传播效率明显提升。东京练马区和东京杉并区,动画公司数量和动画机构数量就将近二百家之多,其无愧与“世界动画产业集聚地”之称。所以,对于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发展而言,做好地理因素的细分是十分重要的。

(二)我国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人口统计因素细分

在动画设计市场化发展中,除了要对地理因素进行细分外,还要对人口统计因素做好细分。人口统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性别上的细分,男女两个性别的人对于动画设计中人物的形象、动画的背景、角色特点等多个方面的欣赏和需要都是极为不同的。所以,在动画设计市场化的过程中,要选好性别群;另一方面就是年龄上的细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于动画产业的需求也是极为不同的。例如像《白雪公主》、《丑小鸭》等动漫作品就颇受儿童的喜欢;再如像《人猿泰山》类的动漫作品就非常受成年人的喜爱。所以,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对于年龄与人口因素进行细分、不断的加以重视和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动画设计市场化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对于该领域市场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动画设计市场化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在动画设计市场化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动画设计市场化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动画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致力于研究。

综上所述,动画设计市场化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动画设计领域在市场化方面的进步,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动画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然而,动画设计市场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再加之我国动画设计领域对于市场化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实际市场化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动画设计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市场化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动画设计的多个角度,从市场化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有效的促进动画设计市场化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一苗,肖化移.中职电脑动画设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调研[J].职业时空,2010,(03).

篇(5)

2011年1月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刊发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不少金融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将放开,符合有关条件、有财务硬约束的银行机构,将获得存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完全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正在悄然胎动。

改革必要而紧迫

如果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市场化为标志,我国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做准备的时间已有15个年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也已经足够大。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经上市、摆脱了早前盈利不善、坏账过多的包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备了真正胎动的初步条件。

具体来讲,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存贷款,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整个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最深远的一环。

近年来、我国存在负利率的总体时间非常长,银行利差较大,而对于资金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却又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如周小川所言,存款利率管制使得银行无法对存款进行分类、定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无法促进银行差异化竞争。

2010年以来,我们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到利率市场化的压力,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经暗流涌动。

农行的上市,标志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收官之战已经完成,也意味着作为利率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银行的市场化约束也已经基本建立。

银行储户也在想尽各种办法谋求更高的收益跑赢CPI。尤其是2010年10月,居民储蓄存款环比锐减7003亿元。而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是以往对资金成本不甚敏感的央企,近两年也开始谋求让银行突破贷款利率最多只允许下浮10%的政策规定,由此直接催生了信托业的繁荣。

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缩小利差。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而当前的市场环境,则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因为按照世行预计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8%的增速,将为银行避免风险扩大提供有利条件。

事实上,当初美国由于对存款利率放松太晚,令存款资金大量从储贷机构中流出,导致储贷机构竞相高息揽储,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批倒闭。这一教训恰恰说明,利率管制不能逆市场潮流维持过久,也不能不顾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承受能力、推进过快。

改革需要渐进渐行

尽管央行否认了利率市场化的最新传闻,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无风不起浪”的结论。首先,周小川去年底曾表示,将批准具有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其次,大小银行都在积极谋划利率市场化的应对之策。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明确表示,利率市场化不过是早晚的事;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则认为,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模式的银行盈利会急剧下降。

在中国整个金融体制尚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不能一蹴而就,因为不少金融主体的内控机制尚不够完善,完全放开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尽管如此,改革的步伐不应放慢。可以通过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幅度的方法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选择一些经营效率比较好的股份制上市银行和中小银行进行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试点,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选择地放开。

另外,可以考虑与促进金融创新相结合,对于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给予价格上的自由决定权。对于利率市场化试点的银行给予一定的鼓励,比如在对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实施差别监管,对中小企业贷款、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开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则需要加强审慎性的管理力度,在整体上控制利率市场化可能引起的风险事件。

从近期官方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央行今年很可能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做一些改革的尝试,参照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和国内金融体系现状,改革可能会从以下两个步骤着手:

第一,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直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根据先贷款后存款的方针,人民银行可能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10%的限制,但考虑到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仍占据定价权,扩大下浮区间甚至取消贷款下限,对名义利率的影响不会太大。

第二,扩大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浮动区问。根据“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一般原则,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在于大额中长期存款利率的区间上浮,在此试点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放开其他存款利率。

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为稳妥解决这个矛盾,央行不妨推出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将利率规定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由各商业银行自行浮动,然后再择机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

但是,要达到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完全利率市场化仍需要时间,专家预计,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在中国至少还需5―10年时间。

力求趋利避害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

此外,今年将是银监会推进新四大工具(即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版)的关键年份,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在今后几年中将进一步增强。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资本约束加强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挑战。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业务模式还仅靠传统的贷款中介,不向全能型金融服务转变,银行会经受不住形势的变化。而工行希望用未来10年时间、使利差、中间业务、投资和交易的收入结构从6:2:2变成4:3:3。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伤害更大,因为息差的减少将使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提高。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溢价能力相比国有大银行以及大型的股份制银行较弱,因此盈利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要想趋利避害,防范风险,驾驭好它的走向,让它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就必须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本文正是从多角度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利率市场化内涵、影响、风险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二、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它影响着一国宏观经济的安定与繁荣。在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国有企业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国有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建立适应其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但就目前来说,国有企业对利率变动还是缺乏弹性的,甚至是麻木的,这就给利率市场化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纵观各种原因,这与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相联系的。长期以来,在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理念上存在着一个不争的思想,国有企业归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实际上是政府所有,而代表国家或政府对企业行使管理权的他们,主要将面对的是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的评估,而政府评估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为重要,经营者为了能使企业运行并实现规模扩张进而达到业绩提高,地位升迁的目的,普遍存在着轻预算约束和重投资的倾向,这点恰好与国有企业在取得贷款的权利和还本付息的责任上不对称。因此,要更加深化地推进市场化,就必须转变国有企业现在的落后经营模式,去接受市场的考验,去接受市场化的利率资本,而不是依靠国家扶持以低于市场利率而取的垄断利润来维持生存。只有把国有企业同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放在同一个利率化的水平线上,才能彻底挖掘国有企业的潜力,才能真正发挥国有企业这一国家命脉的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由于商业银行对储户和存款的追求而形成的不良竞争。会导致存款利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得银行的盈利减小,而有些较小的商业银行会因为承受不了竞争压力而面临破产。美国、法国在市场化进程中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而我国现在的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正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像四大商业银行那样承受如此压力,势必会导致资金集中于几大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而导致市场的不稳定。目前,我国通过限定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线限定了借入和贷出资金的最高和最低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货币市场。但是,不完全的竞争也会使市场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

随着金融市场化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还要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而利率市场化使国内商业银行丧失了保护机制,那些资金雄厚、经营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商业银行,势必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在竞争中胜出,但是那些资金薄弱、经营管理差的商业银行,必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2、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存贷款利差的减少,商业银行为了增加盈利,势必会加强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明显过少,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客户对业务的了解有所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创新力度不够,导致业务品种数量较少。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创新、宣传力度。

3、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波动通过存款、贷款、资金交易、投资等利率敏感业务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净现金流和市场价值的可能性。由于存贷款利率的接近,就会要求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更安全的投资方法和投资环境,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贷前调查和贷后跟踪,加强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商业银行还应该考虑到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通胀风险、汇率风险等情况。

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

(一)资金的长期短缺,可能导致利率水平升高。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资金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资金短缺的程度虽没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严重,但在短期内这种矛盾还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一般会带来利率水平的升高。主要表现在:筹资成本增加,使得投资规模受到限制。企业的筹资成本增加,会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政府发行国债的成本增加将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缩减。

(二)外汇过度流入和信贷资金流入高风险行业,带来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超高利率会吸引外汇过度流入,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的投向管制将会大大放松,大量银行信贷资金会投向高回报和高收益的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造成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膨胀和“泡沫经济”。日本、英国和韩国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出现过这种危机,其所蕴含的风险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就会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三)利率市场化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在银行贷款自主定价还没放开阶段,银行在相同收益的情况下,首要选择的贷款投向是低风险的企业,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普遍“惜贷”的主要原因。一旦利率放开,银行对高风险行业的资金定价必定是高收益的,在高收益的利益驱使下,银行就会冒高风险去获取高收益,企业也会不惜代价去申请高息贷款,一旦效益不好势必造成无力还贷,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相应增加。

(四)可能带来金融腐败。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有贷与不贷的权利,还具备了贷款价格制定权,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银行国有,投资主体单一,银行垄断地位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银行风险内控和利率定价经验不足,银行管理层的任用体制还不完善,“人情利率”和“关系利率”就会出现,人为降低贷款利率就可能在金融机构出现。

(五)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引发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从而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目前,我国金融体制较为单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放开利率后,可能会出现谁贷款利率低谁吃亏,这样易造成银行过度竞争,中小金融机构出局的局面。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建设,不利于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五、利率市场化应对措施

(一)提高利率市场化的程度

1、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2、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3、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4、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5、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途径

1、国家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各项立法和管理条例,为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金融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外部基础。

2、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扩大市场规模,规范金融市场的操作形式,使货币和证券市场同步发展,还要大力发展目前不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强商业银行竞争的合理性。

3、仍要加强对利率的控制,使利率水平在开放的基础上量化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同时,要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

4、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创新能力。在股份制的自负盈亏的条件下,必须加强盈利,强化金融创新,加强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比率,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盈利。

5、商业银行要建立起风险预防机制。利率风险管理应该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西方商业银行此机制已经较为完善和发达,而我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大力完善,才不至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六、结束语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严重束缚了金融市场的自由发展和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如何提高利率市场化的程度,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就需要决策者从多方面考虑,全方位把握利率市场化,审慎地作出决策,从而使利率市场化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云山.试论我国利率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财经研究,2000.1.

篇(7)

[关键词] 健美运动 体育产业 商业价值

一、前言

体育产业是世界经济中最活跃,最有发展潜力之一的朝阳产业,是各国政府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发展公益事业的重要手段。资料显示,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达5000多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体育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壮大。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了我国体育的社会化市场化。随着北京奥运的闭幕,体育产业的发展领域更加宽广,前景更加光明。如何使体育产业更好地走向市场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健美运动作为一项起步晚发展快大众参与性强的运动,其市场化之路于体育产业具有较强代表性。

二、我国健美运动的社会化优势

在这个高扬个性的消费时代,体育不但要为全民健身服务,还要以健康为导向,引导消费,满足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需求。健美运动恰恰能够体现人们对自我完善、个性发展和身心愉悦的共同追求,由此蓬勃发展,为时下最广为流行的健身项目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功能性优势:健美运动符合人们健身健心要求

从生理角度看,健美运动能提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发展心肺功能,增强人们的体质;能减少体内多余脂肪,促进肌肉发达有力,达到较为理想的自我朔造和保持健美体形的目的。

从心理角度看,健美运动是以健身为基础,融健美、健心为一体的具有整体效应特征的体育运动。健美运动男女老少皆宜,能使锻炼者焕发精神,陶冶情操,缓解内在压力愉悦身心。

从社会角度看,健美练习能增进社会交往,缩短交际心理距离,拓展生活空间。使人感受艺术之美,使锻炼者与观赏者同乐,有利于营造温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2.大众需求优势:健美运动具有广泛的大众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文体娱乐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集健身、健美、健心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健美运动,理所当然成为健身活动爱好者的优先选择。近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健美运动已成为城乡居民参加体育运动时15个选项中第二受欢迎的项目,健美运动旺盛的大众需求可见一斑。

3.适应性优势:健美运动门槛低适合大众参与

健美运动是众多体育项目中适应性最强的之一,学习门槛低。健美运动对场地要求低,可以在广场、大厅、娱乐场所、健身房,甚至居室中进行;对季节气候要求低,一年四季都能开展,时间可长可短;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是一般运动项目难以比拟的。

三、我国健美运动的市场化途径

健美运动的社会化优势为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体育事业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的表述,更是为健美运动等体育行业走市场化之路提供了政策支撑。

1.突破政策限制,推动健美运动走进奥运会

奥运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能把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一起的,超越国家、种族及文化差异的盛大节日。在这个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时代,奥运会的经济能量是惊人的。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要实现市场化,进入奥运会无疑是捷径。因此,有必要努力争取国际奥委会改变政策,吸纳健美比赛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或者作为表演项目。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除正式比赛项目外,东道国可将本国开展较为普及的1~3个非奥项目列为当届奥运会的表演赛项目。如果健美比赛进入奥运会,那无疑会大大促进健美运动的市场化。

2.突破地域限制,走健美运动国际化道路

健美运动源于国外,在全世界均有广泛的市场。我国的健美运动也有必要突破地域限制,开拓海外健身娱乐市场,促进健身产业国际化。2005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健美协会、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主办的“2005北京国际健身大会”,填补了国内专业健身行业尚无大型展示交流活动的空白,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健身大会。举办这种国际流活动,有助于促进我国健身产业的国际化,为健美运动市场化提供更多机会。

3.突破观念限制,积极组织健美商业演出

竞技健美比赛虽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但是缺乏对抗性,这是健美比赛走向市场化、商业化的最大障碍。相对竞技健美比赛而言,大众健美表演更为灵活多样,观赏性更强,因此,可突破只有通过组织健美比赛才能商业化的观念限制,走大众健美商业演出的市场化之路。

4.突破模式限制,挖掘健美附属产品的商业价值

目前,我国健美运动市场经营模式局限于竞赛表演、俱乐部经营和健身指导员、教练员培训等主体产业,而且只有俱乐部经营发展较好。要使健美运动真正市场化,必须突破原有模式,挖掘健美运动附属产品的商业价值。这些产品包括健美运动鞋袜、演出和训练服、健身器械、比赛音乐、音像制品等。1998年,我国健美器材营业额上升200%。近年来,健美运动图书、音像、器材、服饰等大量涌向市场,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可见健美运动附属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健美运动市场化道路是可行的,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1]黄小灵: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供求分析.天津体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