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5: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业发展现状

篇(1)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区位于省西北部,盆地北缘,是全州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循环经济试验区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境内山高水净,风光独特,雪峰、冰川、残丘、盐湖、戈壁、沙海、绿洲等苍茫突兀,雄伟神奇,胜景妙趣,诱人忘返,心旷神怡。这种以高寒、干旱为特征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色形成鲜明对照。“”期间,工行委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资金3.2亿元,新建了人民路改造、景观游园、东西河道治理、集中供热二期、城镇绿化、城镇道路带建等27个重点项目,整体改善了城镇形象,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年成功承办了州第五届那达慕大会暨第七届“孟赫嘎拉”文化节,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420万元。区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物资供应、通讯保障、餐饮娱乐等基本健全,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三产”硬件设施普遍提升,“三产”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镇现有宾馆6家,10余家拥有标准间的招待所;有近百家饭店、餐馆;有30家汽修商户,大多数汽车配件在新建的汽配城中均有现货,大大提高我区的接待能力,基本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保障条件。

二、当前实施的重点工作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区与外界的信息不够通畅,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手段和措施较为薄弱,旅游吸引力尚显不足。目前,通往各景区的道路状况等基础设施较差,景点的可进入性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和客源市场的开发。因此,我区从三个重点环节入手,逐步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西部旅游不断升温,“大美”和州内“中国”、“中国盐湖城”等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我区处在新疆、敦煌等黄金旅游路线中段,我们将精心规划旅游景点与敦煌、湖、丝绸南路之旅等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德令哈、格尔木的精品旅游线路“打包”,发展捆绑式旅游,逐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区的一个新兴产业,进而实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更好的向外宣传我区,更好的推介资源和项目,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将通过“青洽会”、“杭推会”、“激情穿越——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和“可鲁克湖蟹文化旅游节”等平台宣传我区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外宣传推介我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景点的知名度。通过继续举办“大华杯”摄影大赛这一途径,进一步展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勤劳淳朴的人文风情,提升地区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二)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我们将采取市场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和多元投入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和民间各方广泛参与投入的机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我们建议省、州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有实力的财团和企业来我区投资旅游,壮大我区旅游业。

(三)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以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旅游重点项目之一的大温泉开发项目为龙头,助推其他多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旅游开发格局。我们将重点抓好大头羊煤业公司大温泉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3500万元,预计分三个步骤建设。一是在温泉出露地建成集温泉治疗、娱乐和高山观光于一体原生态温泉洗浴中心;二是将泉水引入镇区内,建设集游泳、氧吧、餐饮和娱乐于为一体的游泳馆;三是配套建设温泉宾馆和水疗中心,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场所。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的几处自然景点只有当地群众和外地零星散客游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产业还处于待开发阶段。目前,我区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立项;三是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进度缓慢;四是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商品研发滞后。

四、今后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培育,着力抓好温泉、南八仙雅丹地貌自然风光等旅游景点的开发,争取建成六大景区,形成旅游产业。

一是温泉—达肯达坂山红旗峰雪山景区。大温泉位于镇北方的达肯达坂山南坡温泉沟内,距镇8.5公里,泉出露地海拔高度3630米,是地区唯一的一处高热温泉。达肯达坂山最高峰—红旗峰有现代冰川发育,终年白雪皑皑、千姿百态,海拔高度为5742米,距温泉沟地理距离约在10公里左右,登山难度不大,适合初级登山爱好者作为训练使用;山沟内有岩羊、羚羊、雪鸡、野牦牛、野驴、雪豹等野生动物栖息,山顶上可在天气良好的状况下远眺到格尔木南边的昆仑山脉,遥看南八仙雅丹地貌群。此区域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由于过去在宣传和开发上没有深入,景点依旧单一,结合目前国内外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可把温泉与红旗峰雪山横向联合进行综合开发。将达肯达坂山红旗峰开发为观雪山景点、加上登山、探险、徒步穿越,山沟看野生动物作为点缀,大温泉作为登山大本营及休闲场地,势必会增加这一景点的可游性、新奇性。

二是小湖景区。小湖地处大镇西南方向,距离大镇约20公里,位于215国道旁,新老315线均沿湖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小湖区域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其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确定才奠定了青藏高原人类最古老的历史年代,而湖内众多的鸟类也为其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同时湖西边的小草原被215国道环绕,此区域完全可以从绿草山开始沿新315线而下,环湖而行至湖南小旧石器遗址,至215国道交汇点后向北而行,到一棵树道班处湖边观鸟,随后继续沿215线向北,看整个小草原被215线环绕,也可在草原骑马驰骋,尽享高原草原的魅力。

三是大湖景区。大湖地处大镇西南,与小湖相隔一座绿梁山,约10公里左右。湖北、东、南均有大片草原,是大地区牧民的夏季草场,目前又在湖南湿地内发现有约20余只黑颈鹤在此落脚,此处距215线约5公里、大镇12公里内,途径数座半月形沙丘,部分沙丘之间有草原相隔,与湖西边的绿梁山相互映照,有较强的可视性,很适合摄影爱好者,也可借鉴国内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经验,增设沙板滑沙、观鸟、骑骆驼等项目,以此来增强这片区域的可游性。同时在湖畔草原上建设民族账房风情园,与景点捆绑开发,会给游客带来无尽的乐趣。

四是南八仙雅丹地貌景区。雅丹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南八仙雅丹地貌属最典型、最奇特的雅丹地貌之一,位于镇西部108公里处,茶冷公路、茫格公路穿越其中。远望是无边无际的盐碱矿,高高低低的小山丘,翩翩起舞,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似群鲸戏沙海、百万海狮朝太阳,近看酷似百万座古城堡、蒙古包林闰,像磨菇、圆柱、碉堡、麦垛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步入里边,犹如走进迷魂阵,掉进迷宫一般,使人晕头转向,东西难辩。鲜红的晚霞里,雅丹表层的盐碱放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花,缤纷斑斓,呈现出戈壁幻影——海市蜃楼,它是地质学家考察的天地,冒险家探险的乐园。特别是现在有人把此地的雅丹地貌形象的比喻为月球表面,可以把这一景点打造成南八仙探月之旅。

篇(2)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因范围的模糊性和统计测量的困难性,导致旅游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的定义为: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广义上这个行业中除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部门外,还包括那些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09-2013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13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的旅行社数量依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火热,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各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旅行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加大政府规范管理难度,也让部分旅行社为了追求利益,开始打擦边球,引发社会矛盾。

(五)从旅游教育培训看

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教育先有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又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表明,我国对旅游的教育正在趋于专业性,让那些旅游教育还比较弱的院校取消旅游这门课程,集中到旅游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从在职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总次数看,也在逐年增加,说明,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让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能为游客提高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此外,中国旅游业为迎合国际发展潮流,也不断的在传统自然景观上创新,加入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业依然稳定保持着7%的年均增长率,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趋于专业化,趋于成熟、理性阶段。相关主体的服务项目在不断的创新,更加到位更加专业。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者需求多元化:目前不仅限于对纯自然景观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向更具有知识性、人文性、休闲娱乐性转变。旅游消费者分散化:去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增大,职业种类增多,连选择出游的时间也更加多样,游客会避免假日高峰,分散错峰出行。第二,旅游目的地选择个性化:由之前热衷于A级风景区转向可能不知名的小镇,体验独特的趣味。

正因为旅游业的较高增速,以及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有的地区也竞相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甚至有的已经脱离了它自身实际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几点不利因素:

(一)部分旅游资源未做到科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旅游区内交通不便利,不适合老年人、儿童的游览观光,景区内环保、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提供的专业导游服务水平有差异,前不久还出现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凸显出具有多语种、高技能且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才匮乏;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旅行社因数量众多,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下,开始打价格战,进而影响到品牌形象。降价吸引更多的游客报他们旅行社,但是因为过低的跟团价格,减少了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提成,从而影响到导游为游客只提供简单的服务,进而影响到广大游客的利益。

三、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几点对策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还不到5%,相对其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低。但正因为,我国旅游业以它惊人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有必要去解决现阶段影响发展的因素,使其稳定、高效、可持续的贡献于国民经济。

篇(3)

罗江县地处成都平原北部,为德阳市北部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上拥有便捷的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经济区位具有明显优势,又是成德绵区域中心城,位于成渝经济圈和成德绵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地段,东西南北均可辐射超大城市,辐射成德绵2400万人口消费市场,向东可辐射重庆、湖南、湖北,向北可辐射大西北,向南紧联成都,辐射云南、贵州、广西。

2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5类:乡村产业旅游资源、乡村村落旅游资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2.1乡村产业旅游资源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优质粮油产业、现代柑桔产业(蜜柚、杂柑)、现代梨产业(翠冠梨、金花梨)、青花椒产业、贵妃枣产业、核桃产业、特色蔬菜产业、特色水产基地等。特色产品有贵妃枣、金花梨、翠冠梨、西蜀密柚、杂柑、核桃、油菜、大米、淡水鱼等。

2.2乡村村落旅游资源

产业村落:芒江村(翠冠梨)、宝峰村(贵妃枣)、顺河村(青花椒)、合圣村(青花椒)、大井村(金花梨)、千鱼欢村(水产养殖)、黄荆村(杂柑)、星光村(蜜柚)、灯盏村(杂柑)、苏桥村(柑橘)、槽沟村(有机稻)、太平村(食品加工)、老君村(莲藕)、金龙村(花果)等。有蔡家大院、龙泉山庄、凤岭居休闲山庄、故里农庄、凌云山庄等特色农家。

2.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主题文化:三国文化、调元文化、诗歌文化、佛教文化、川剧文化、民俗文化、鸽子文化、乡愁文化、路桥文化、廉政文化等。节庆活动:梨花节、诗歌节、童儿节、葵花节、鸽子会、青花椒节、荷花节、枣子节、柚子节、品果节、赏花节、春分祭祖、新年祈福、中国ATV全地形车赛等,一年四季节会不断,“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养生”已经成为罗江乡村游名片。

2.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春风十里生态农业产业园、山弯湾家庭农场、凯江沿线“大回湾”、天马山翠冠梨基地、天泉山湿地公园、大霍山贵妃枣基地、彭家坝水库(隐海)湿地公园、乡愁记忆国家农业公园、周家坝湿地公园、宝峰山森林公园、春花秋月现代梨产业基地、八卦谷、凤雏湖风景区等。人文生态:醒园、庞统祠、点将台、白马关关楼、白马关北关楼、倒湾古镇、鹡鴒古镇、奎星阁、李调元纪念馆、文昌宫、金牛古道、诗歌博物馆、太平廊桥、潺亭水城、万安驿、五丁谷、八卦谷、五美寨、范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2.5景区依托型旅游资源

白马关4A级旅游景区、香山鹭岛3A级旅游景区、调元故里景区、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天马山风景区、天泉山旅游区等。全县有精品旅游点132个,可用“近”(空间)、“精”(产业)、“静”(生活)、“敬”(文化)、“净”(环境)5个字概括。其中,16条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以上。近3年游客接待数和营业年收入增速均在15%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旅游开发层次不高

综合配套服务设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绝大多数仍处于原生态状态。“乡土农业”味道十足、“乡土文化”味道不够,产业园区变景区还有一个“羽化升华”的过程,还亟待加大投入,完善景区道路、标牌标识、观光亭台、餐饮医疗卫生等基础配套,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景点打造风格内涵品味有待提升,文化还需深度挖掘。

3.2互动欠缺,缺乏统一管理服务、缺乏统一包装打造

一是复县20年里,罗江县委县政府在调结构时“五带十园”的匠心布局和“一镇一品”建设,为现今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江县内人文类、农业类、休闲类的景点众多,有132处,可谓“星罗棋布”“镇镇开花”,但没有形成统一品牌。比如,大霍山(宝峰山)风景区,同一座山、同为贵妃枣生产基地,在白马关镇域内(山南)叫大霍山景区,在蟠龙镇域内(山北)叫宝峰山景区。二是没有进行统一宣传和纳入统一的旅游线路管理,分布松散凌乱,没有串联形成经典特色线路,线路标识标牌不清晰,不能满足现今自驾游(骑行)的需求。三是没有深度挖掘文化和统一包装,每年罗江县境内的各种节会多达40余次,来罗江县观光的游客虽多达200万人次以上,但多停留在“观光”层面而不是“休闲”,没能发挥宣传罗江的作用。

3.3营销宣传不到位,未形成特色品牌

目前罗江县乡村旅游很有亮点特色,犹如养在“深闺中的女子”,既精致又有内涵,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由于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在百里之内的成都、绵阳等市,名气还不大,罗江县的宣传营销还亟需努力。

4关于罗江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

4.1定位

罗江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以“体现罗江特色、塑造罗江品牌、服务罗江三农”为核心,遵循“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充分彰显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和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

4.2目标

按照突出优势资源、开发重点产品和逐步配套发展的原则,对罗江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进行综合规划,分阶段和分步骤有序开发建设,将罗江建设成中国西部最具川味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4.3建议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科学规划功能区域、明确重点发展组团和重点项目业态,带动和引导整个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转型调整。依据罗江县的地理空间结构、人文资源分布、农业产业聚集特点,建议将罗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按照“一带三区”的布局进行建设。凯江流域观光带(凯江流域沿线),即“水河-泞水河-凯江”。依托凯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水上康体等功能业态,形成一条“两岸有生态、水上有业态、节点有形态”的和谐共享罗江生态母亲河。诗乡田园发展区(北部4镇),即“略坪镇-调元镇-金山镇-慧觉镇”。依托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养老、乡村度假、农耕体验、文化节庆等主题业态,形成点-线-面乡村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北部诗乡田园发展区。文旅融合聚集区(中部3镇),即“白马关镇-万安镇-御营镇”。依托丰富良好的特色产业基底、文旅资源以及已经形成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重点发展都市商务休闲、主题文化之旅、山地运动康体、乡村休闲度假、会议节庆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罗江都市人文和三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中部文旅融合聚集区。生态农旅体验区(南部3镇),即“蟠龙镇-鄢家镇-新盛镇”。依托优异的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较完善的乡旅配套,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乡村休闲、家庭旅馆、山地运动、定向越野、乡村节庆、民俗活动等主题业态,形成以贵妃枣、蜜柚两大产业为主题的特色组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构建罗江南部生态农旅体验区。

4.4措施

篇(4)

关键词:南京 旅游业 发展现状 发展战略

一、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行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南京市共有旅游景区(点)75处,全年共接待游园游客5 06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其中,A级景区16处,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点)达17处,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景点(区)有32个,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景点有49个。星级饭店共122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5万间,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53家,二星级以下47家。2005年,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其中客房收入11.5亿元,餐饮收入10.7亿元,其它收入5.3亿元。旅行社395家,其中,国际社27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

2.产业总量规模

近几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以2005年为例,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8.4%,占全市GDP的比值为15.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7.6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5.7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3亿元人民币 。在2005年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深圳,位居第七,在长三角十五个城市的排序中,位列第三,稍落后于杭州、苏州,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中也名列前茅。

3.旅游产业结构

(1)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2005年,外国旅游者有51.4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8.7%,香港同胞15.1万人次,澳门同胞0.4万人次,台湾同胞20.7万人次,其中,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58.2%。而在外国旅游者中,按洲别来分,亚洲游客最多,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欧洲次之,占22%,美洲位居第三,占17%;按国别来分,马来西亚(8.3万人次)、日本(7.2万人次)、美国(6.9万人次)、韩国(5.3万人次)、新加坡(4万人次)分居前五。总体来说,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安徽、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其中,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在远程市场中,北京和广东所占比重较大。

(2)支出结构

据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来宁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具体如图1。

(3)空间结构

南京旅游的重心一直在市中心六区,近年来,郊区县的旅游虽在全市旅游业中所占比例仍较小,但已有大步发展,2005年,七个郊区县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7.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28%,约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15%,所占比重比04年的6.62%、03年的6.15%有明显提升。就各区县具体而言,2005年,处于旅游总收入的前三位是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区,溧水县、高淳县、六合区则成为增幅最快三个区县。

(4)旅游产品结构

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近些年来,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被推出,如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帅旗农庄、横溪陶吴农业旅游区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金箔集团、南京卷烟厂、南京云锦研究所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成,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的对外开放。同时,还举办了十运会、世界华商大会、名城博览会、国际梅花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南京旅游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南京市旅游业发展良好形势

1.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倍增计划顺利实现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经济获得了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十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以年均增长率19.45%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379亿元,相当于当年南京市GDP的15.71%;全市国内游客人次数年均增长率为16.63%,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33%;海外旅游者人数除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呈负增长以外,其它年份增长率都超过10%,特别是2004年增长率高达59.8%;2005年全市旅游创汇5.76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2.79%。各项指标均提前1年实现“十五”规划所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目标。

2.资源开发成绩显著,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同时,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五年来,新建成并开放了阅江楼、将军山、阳山碑材、八卦洲沙滩风情园、静海寺-天妃宫、郑和航海博物馆(宝船遗址公园)等一批景区(点);提档升级了一批景区(点),如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七个景区成功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钟山风景区、秦淮——夫子庙风光带、石城旅游区等跨区县、多部门共管的知名景区的整合初见成效,各景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3.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来,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精品景区、优质饭店、知名旅行社的比例逐渐提高。以十五期间为例,五年中,全市共新增旅游涉外饭店27家、星级饭店60家、旅行社203家。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75处,其中,A级景区16处,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点)达17处;星级饭店达122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53家;旅行社达395家,其中,国际社27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各项指标数量在全省旅游城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篇(5)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1.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除了重庆、西安、成都等部分城市外)的经济水平都比较落后,而旅游业是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发展旅游业,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集聚资金。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应调整产业结构。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投入产出率好等特点,它的发展,推动着商业、电讯、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变国民经济的结构。同时,旅游业是个朝阳产业,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的资金投资于这个行业。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很强的经济行业,它的发展不仅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密切联系,而且它的发展对其它相关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2.1原始性和神秘性

我国西部地处内陆,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大,是我国高山的集中分布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白色冰川、峡谷地带,但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受外界的影响小,保持着大量的原始地貌。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边疆线长、高原大漠风情、边寨风情,无不展示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这对东部及海外旅游者充满神秘色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2丰富性、垄断性和独特性

西部地区拥有一批全球闻名的历史文化古迹,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乐山大佛、丽江古城、大足石刻等名胜古迹已列合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的珍贵历史资源。西部地区是地球上自然结构与地貌最为壮观奇特的地区之一,雪域冰川、大漠风光、黄土高坡、高原牧场构成了西部特有的苍劲豪放、古朴壮美的自然风光;长江三峡、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九寨沟、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峨眉山、华山、天山、青海湖等自然景区闻名遐迩,令国内外游客向往。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使西部地区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多重美誉,西部旅游资源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一定会使西部发展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目光的世界级旅游热点区域。

2.3西部大开发政策带来的机遇

1999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优先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国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发西部旅游;加强对西部旅游的宣传推介,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客源市场;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教育培训、旅游规划、行业规范的指导、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天然林保护,这些重大项目对西部地区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3.1交通落后,可进入性差

交通是旅游开发的命脉,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没有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没有交通线路的开辟,旅游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作为“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行”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能否快捷、安全、舒适地到达目的地,是旅游者在进行出游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2旅游接待设施滞后旅游开发资金匮乏

除去交通落后外,西部地区的其它旅游接待设施如住宿接待设施、水电、通讯等设施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导致广播电视、邮电通讯、电子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开发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而在西部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已经成为西部旅游开发的一大障碍。

4.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4.1更新思想观念,加大促销的力度

在观念更新的同时,必须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也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西部旅游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新创意、营造新形象、拓宽新渠道、新市场,构建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于一体的“西部旅游创新体系” 。

4.2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

西部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雄奇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为了更好地挖掘潜力,符合旅游产业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趋势,西部地区在特色旅游活动的规划和开发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4.3加强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络与交通建设

在整个西部地区建立一个交通网络,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络。这里的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以及机场的建设。例如,在西南地区有一个环形的铁路交通网络,单单如此还是不够的,还要建立机场,以缩短各地区间的往来时间。增加航班、火车提速、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等。

4.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因此,在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旅游队伍素质的建设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西部地区可以向沿海发达地区或国外引进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要对旅游在职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可以是企业自己组织对员工进行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是地方的旅游的机构组织各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同时各个旅游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 萧雷明.刘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经济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

篇(6)

>> 连云港旅游业发展基本条件分析 “一带一路”下连云港的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施 连云港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析连云港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开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韶关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竹岛建设现状及管理模式研究 平昌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关于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舟山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灾后重建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连云港地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连云港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连云港市植物检疫工作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永广.旅游业环境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45-46,237-238.

[3] 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63-68.

[4] 周海燕.连云港水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 12(4):99-101.

作者简介:

袁榕,女,四川省自贡市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李辉,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徐戴辰,淮海工学院商学院;

篇(7)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引言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殷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清明上河园、云台山、石人山、白云山、重渡沟、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百分点,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90.77万人次,旅游创汇6.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36%、1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和11个百分点。2013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旅游业总收入3863亿元,同比增长15%。

全省现有郑州、洛阳、开封等27个中国旅游城市,185家景区(其中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3个国家5A级景区),105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503家星级饭店(其中五星级10家),旅游从业人员120万人,基本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三、河南旅游业的特点

(一)以精品线路、景点为依托,构筑河南旅游大框架

郑、汴、洛沿黄旅游线以洛阳龙门石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以申报郑州嵩山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了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效应,为河南省开展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和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基地。配合国家规划建设了黄河生态旅游示范区、伏牛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了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的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建设并完善了包括黄河小浪底度假区、白云山旅游度假区等。

(二)营造河南旅游市场格局

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创立旅游品牌,增强了河南省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发展空间,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提高河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的市场占有率。结合国家旅游局每年度的旅游主题,发挥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烘托的综合效应,把河南的旅游精品推向全国和世界。还要改善旅游条件为重点,注重创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网络。

四、河南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旅游虽然较前几年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横向与旅游发达省份比起来仍有巨大差距,河南旅游在全国的排名始终尴尬地处在20位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入境游人数少、比例低

入境游一直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从2012年的数据看,虽然我省接待游客达3.63亿人次,但入境游客只有168万人次。航线少尤其是国际航线少,是造成入境游偏低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产品单一,文化内涵不够

厚重的河南文化大多表现在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上,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因此,河南的文化观光产品必须实现与现代旅游概念的结合,实现向娱乐产品的转化。

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河南通过组织“河南风”等旅游推介到全国各地,受到了海内外旅游界、新闻界和广大旅游者的广泛好评。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忽略了市场开发。

(四)整体开发水平欠缺,服务质量和设施不健全

河南省部分旅游景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旅游旺季,许多景区还是面临尴尬:房间、床位和停车位仍无法全部满足,景区的服务质量低,有的连热水、三餐和床褥都无法保证。

还未形成省、市、县和区域节点四级旅游服务中心联动网络,难以有效实施全省范围内的旅游统一服务、咨询、调度和指挥。全省高星级酒店数量及服务配套设施不够,还不能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方式的多样消费和需求。

五、河南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和方向

(一)改变传统观念

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来说,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需的。要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避免形象,做好近期和远景规划;二是在河南旅游资源众多、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采取四面出击的发展思路,把有限的经济力量集中到拥有广大客源市场的特色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重点投入、分批建设,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构建旅游发展大平台。把整个地方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一个合理的均衡制度,方便各旅游接待部门的有机合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增加景点景区的可进入性,减少路途中的时间,提高游客满意度;二是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可以建设家庭旅馆,集自住和经营于一体。

(三)深挖文化内涵,拉长河南旅游产业链

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当地资源特点的旅游纪念品和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更强的旅游合力。采取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方位提升文化品位。

(四)拓宽宣传渠道和方式

改善宣传形式和内容,并且要适当加大实地宣传的力度。这方面应可以借鉴外国的不少博物馆,每年固定几次免费开放时间,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得以潜移默化,也促进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增加其对旅游参与的主观能动性。

六、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不仅了解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到了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找到了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发展的努力方向。相信河南省旅游业在今后会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十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