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5: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认识图形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认识图形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工作坚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宗旨,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达成教学目标

本期完成了分数的意义和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因数和倍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教学目标。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了分数的计算方法,学会了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会判断,会约分、通分。

4、使学生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基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平移与旋转 90°。

5、使学生学会了用折纸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基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6、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基本学会了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

7、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本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本期的教学工作,认真坚持了教学“六认真”。

1、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研究了班集体情况。

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大纲讲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用语及目的要求和重难点,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思想善,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

2、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

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

3、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

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4、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认真作了学生的单元测验。

本期教学工作,做到了教学一个阶段,就立即捕捉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知识情况进行了单元测验,测验中,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对待考试的思想教育。

6、认真辅导了班上的后进生。

本期的后进生,我抓得早,抓得牢,从上期就部署了计划,对后进生进行了辅导。辅导中,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进行辅导、复习,力争使后进生人人过关。

四、本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本期,针对学生间时的思想波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如: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了解时代特征的教育、使全班同学均能正常发展。

五、课改得失

本期也作了课改的尝试,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六、本期做得不足之处

1、课改的实践力度不够。

2、对优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够。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实际情况;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67-1

前不久,我受邀为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上了一节研究课――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图形》。笔者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与读者共议。

一、以教材为本,吃透教材

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一样,执教者在勾画“蓝图”前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在专家、名师精心构建的文本中,细细品读他们的逻辑、意图。只有读懂、读清、读透、读破,方能在教学时“四两拨千斤”。《认图形》一课是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探索活动:第一层,从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活动引入学习内容,引导其按形状分类;第二层,先让学生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图形,再通过观察初步形成这三种图形的表象;第三层,组织学生继续在积木的面上找这样的图形,进一步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画出图形,给出名称。最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二、从实际出发,构思设计

教学贵在转化。设计教学预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其在学习时注入情感,积极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蕴含的知识内容全部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又一个生长点。为此,我对学生的认识基础、生活经验等作了充分调研,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层次,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建立表象”、“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用认识的立体图形搭积木,复习巩固它们的特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索”是利用积木上的一个平面,把它印下来、描出来,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让学生给它们分类、命名、辨别。“拓展延伸”就是在习得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其回到生活场景中,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以深化认识。本课设计注重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认识活动放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与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三、在课堂实践,深化认识

1.选取身边玩具,寻找教学入口

【片断】――搭一搭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学生欢呼起来)

师:看,老师为每一小组都准备了你们喜爱的积木。每个小朋友都是一位想象力丰富的小设计师,想不想动手搭一搭?(学生跃跃欲试)

……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具体表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又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在课始,我借助积木创设游戏情境。面对准备好的积木,孩子们以一种玩乐的心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合作成功地摆出自己创作的作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一过程是学生原有的游戏经验和熟知的积木实物的再现过程,是本节课知识的起点。这种富有“刺激”、富有情趣的学习形式以及熟知的生活原型,为下一步的感知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从而在熟悉的地方生发出新的“风景”。

2.借助立体图形,感受“面在体上”

【片断】――画一画

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把积木上这些平平的面画下来呢?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纸、橡皮泥和印泥等工具。请小朋友先在小组内议一议,用什么方法画下这些面,再分工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意识强。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悟,使学生从具体实物的操作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感受到“面在体上”。

3.通过动态对比,沟通相关联系

【片断】――辨一辨

篇(3)

创设情境,诱导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把2盒牛奶平均分给爷爷、奶奶,每人几盒?(1盒)把2盒牛奶平均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每人几盒?(半盒)半盒如何表示呢?今天有一个新朋友介绍给大家认识,它就是专门帮我们解决半盒怎么表达的,她的名字是――分数。”这样的新课导入,学生拖动分牛奶,在分的过程中产生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目的。

提供资源,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带给教师的不仅是方便,更是广阔浩瀚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备课时间缩短了,精确率也更高了,课件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加突出,还能恰到好处地批注、强调。电子白板的运用,彻底改变了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将空间和时间交还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再也不用瞪着眼睛等老师的板书内容了,问题的解答思路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操作,一步步在白板上展示出来。学生将自己的思路与课件相对照,不断激发自己继续思考,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导者。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白板上的图片,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拖拽平均分组,发现剩余,从而理解余数。工具模板的生成、遮盖、翻板、问答,活动模板的分类、字谜、排序、选择、配对、隐藏,交互式和多媒体,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上,既方便,又形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参后面的多媒体资源、教案后面的素材资源、陕西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渭南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众多资源的利用,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超越时空限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么多的优势使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上大有用武之地。图形的运动分为合同运动和相似运动两种形式,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讲的是合同运动,本质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位置发生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丰富教材内容,融入现实问题,笔者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设计了参观加工厂的动态画面,有生产线上的啤酒瓶在移动,电动大门在移动,风扇在旋转,工程车在前进,工人叔叔安装电灯等。然后让学生们观察:画面中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哪些物体是平移运动?哪些物体是旋转运功?结合生活实际,在观察比较中认识图形的运动。

概念教学,突破难点

抽象性是数学的一大特性,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性的突出表现。概念教学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在传统教学中即是重点,也是难点。现在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教学难点被成功突破。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想出了两个办法:一是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求和,二是撕下三个内角,拼起来看得到一个什么角。笔者用捕获的方法把三个角剪下来,再拼起来得到180°,学生们耳目一新,说太神奇了。一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今天的数学课很神奇,老师在电子白板上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捕获下来,再拼在一起,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太有创意了。多媒体教学将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直观、动态地展示给学生,静中有动,挖掘内涵,丰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易于理解。

乐于探究,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是数学知识的灵魂。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蕴含在教学中,如直边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体现了微积分思想。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将平行四边形沿其高切开,转化成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向学生介绍通过“割圆术”推导圆的周长时,让学生感受极限的思想。推导过程中,有的同学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圆,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它的长度;一个学生用线绕圆片一周,量出它的长度。这些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这些推导过程运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轻松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立体观察,培养空间观念

观察是学生认识图形的必要过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课件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以及空间整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空间观念。这些不同空间的展示,甚至是连续的动态的展示,就像是开放题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其感悟理解。

利用模板,突破重点

电子白板有工具模板、活动模板、其他模板,巧妙地运用模板,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把2朵蓝花看作一份,红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利用无限克隆的方法再添2朵红花,这时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再添2朵呢?红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通过变式,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篇(4)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取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教过,也听过不少的课堂教学,笔者深刻感受到不少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生怕顾此失彼,只得面面俱到,从而淹没重点;要么唯恐主次不分,只能以偏概全,从而缺失应有系统。此二者所直接导致的影响有二,一是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课堂教学效能的正常发挥与完整实现;二是使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时觉得左右为难,在课堂教学中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

如何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会“科学取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课堂教学究竟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下面用具体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一、紧扣目标,“取”“舍”让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就会让课堂化繁为简,教师少费口舌,学生也少绕圈子。抓住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就会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趋合理。

1.“取”数学概念本质属性,“舍”数学概念表面特征。

如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最典型的是三角形“高”的教学过程。因为三角形高的概念,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高的认识时,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把三角形的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看教材文字理解,二是尝试画,三是解读画的结果。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层层推进。看教材文字是字面理解,属第一层面;尝试画,则是检查对文字理解程度,是第二层面;解读画的结果,才是评判学生思维是否清晰的关键。然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没有直接说出结果,而是完全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由学生对不同结果进行讨论解读,然后达成对“高”的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是基于学生认知“高”的概念本质属性后引导学生判断分析的过程。当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作业和问题设计也要取舍得当,紧扣“高”概念本质属性,层层深入。

2.“取”教学重难点,“舍”教学无关细节。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堂课的主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如何突破的具体构想,是教师备课的细节之处,着力之处。正确把握住活动重难点就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譬如认识平面图形一般是通过对“边”和“角”的研究过程完成的,三角形的认识也不例外。笔者在《三角形的认识》课堂教学中,从找是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开始,呈现一个图形的边是弯的、一个图形有四条边、一个图形边没有封闭,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思考三角形的特征及意义。在解答“同样是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诱导学生从“角”和“边”的角度进行判断与分析,学生很自然地答:“有的三角形有直角,有的三角形没有直角”,“有的三角形的边是相等的,有的三角形边都不相等”。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来认识分类,所以,笔者引导:我们这节课想请你按边的不同来分分类,你想怎么分?本节课,既让学生掌握认识图形的一般方法,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立足课堂,“取”“舍”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实效

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学生学的方法。教学的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恰当取舍,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取”直观感知,“舍”抽象讲解。

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笔者在《圆周角》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教学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一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让学生打开《几何画板》,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量出可测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再然后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观察这些量有无变化?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最后,让学生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这样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理解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结合《几何画板》的使用导出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几何画板动态的特点,观察、归纳和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学生也逐步学会应用这种方法探究其他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取”发现学习,“舍”接受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发现学习效率比接受学习的效率低,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意识。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特点,发现学习应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对此,笔者在教学《圆周角》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等时,均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而获得。在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课堂教学的引出,笔者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了进一步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高度抽象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几何画板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图形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学习给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3.“取”有效练习设计,“舍”无效机械训练。

一堂课45分钟,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有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因此每节数学课都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在关键地方、难点和重点处下工夫,设计练习,让学生练得有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取”有效的练习设计,摒弃单一、枯燥、重复甚至毫无效果的机械训练。例如,笔者在《圆周角》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中呈现练习:已知O和O'相交于A,B两点,经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CD和EF,CD交O,O'于C,D,EF交O,O'于E,F,连接CE,AB,DF,问:当CD和EF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四边形CEDF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并证明所得的结论。

三、把握教材,“取”“舍”让课程资源更高效

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实践矛盾,这一矛盾使许多数学课堂没有焕发出应的有光彩和活力。任何一节课,都要有两个核心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通常在“怎么教”这一问题上努力钻研,忙于学习和讨论自己课堂上的行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结果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却不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教什么”这一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地探究怎么教。

1.“取”生成资源,“舍”预设资源,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的高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它更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源于学生,高于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策略。笔者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高”的概念教学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笔者本来预设了很多关于高的认识内容资源,但后来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很有价值,灵活舍弃预设好的资源,决定使用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的资源,有效地突破了本节知识的难点。

2.“取”信息技术可呈现抽象对象直观资源,“舍”在黑板上抽象演绎。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看见一个动态的图形空间结构,真正把学生引入数形的世界。笔者在《圆周角》教学中就使用了几何画板,给学生直观地展现动态的几何图形,成功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合理地取舍资源,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高效课堂中得到突破。

总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还是教学方法的取舍,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发展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学习指导初中数学.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张金良.开展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若干实践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

[3]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习资源。

8、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自我提高

首先,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及时形成材料,完成自己的教研课题。在备课、讲课,还是在讲评练习中,发现问题及闪光点要及时进行小结。有机会多到外校去听课,学习其优点及新理念。经常与教研员及三中、安林的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信息。

其次,认真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注意扬长避短,坚持岗位练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必然落实于热爱学生。

爱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闪光点,理解信任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勤奋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多阅读有关的书籍与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方法,学习与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和读书的心得笔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

总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2)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平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习。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 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 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 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约7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篇(6)

关键词:制图课;学习动机

制图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初学者而言充满着陌生和好奇。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激发力量,包含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和主观努力的心理状态下去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初次接触制图课会产生新奇的感觉,此时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微弱而又极不稳定,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很多学生因为没能形成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会逐渐感到迷茫,甚至会转化成厌学。讲授制图课程的初期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应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列举出来——什么是机械制图?它与专业有什么关系?如何学好这门课?我们将学到什么?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等等。再通过生动的实例演示,如工厂里简单的零件图、装配图等,让学生在感观上先有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详细描述机械制造的发展史,来进一步阐述说明机械制造的基石——图样的重要性:它是机械发展的思想和灵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和依托,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全面的接触它,了解它,掌握它。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了迫切要学好制图课的心理,接着把握正确的引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深入,最后再提出严格的要求。

(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的每个细节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能够正确地驾驭教学的难易尺度,形成一定的阶梯幅度,辅以多途径解决多类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易到难,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乐趣所在。这是形成正确学习动机的必要准备,也是构建动机的初始期。

实践证明,此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热情高涨,但如何巩固和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结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根据讲授内容的差异,采取启发式、自我式、引导式等多类型相互交错的授课方式,生动活泼地讲解专业课的各个知识点。正如优秀的演员,他们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精湛的演技。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和教师进行同步的思维运行也是如此。如笔者在教授零件图这部分内容时,用启发式和自我思考的方式,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去加工一批课桌,在给你一张图纸,你们认为图纸上需要那些内容,才能加工?”所有学生异口同声:“需要一组图形。”接着又问:“只有图形没有尺寸可以吗?”这时候学生知道还需要一组完整的尺寸,“有这些就可以了吗?桌子的颜色、零件名称等等需要吗?”,于是学生知道还需要有“技术要求”,最后问加工的零件的名称,各需要多少个等等引出“标题栏”的概念。这种边问边答的方式使学生在接触制图课初期就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让学生到黑板前做题目,再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对错,最后加以点评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加深印象的同时营造轻松活泼的民主氛围,更能在无形中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特别要提出的是表扬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对学生而言是最佳的激励方式,也更能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利用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上课时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听懂,但自己做作业就感到很困难。有些学生虽然能根据点、线、面的投影将物体的三视图补画出来,但物体向某个面投影时的空间形状却想象不出来,补出的图形正确与否,学生不能肯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运用模型来帮助学习。做模型的材料选用橡皮泥,该材料既能保存,又能重复使用,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不但拓展思维空间概念,而且丰富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对此颇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利用模型让学生逐步进行画图、识图、读图。随着教学的深入,再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典型例题来丰富学生的知识,辅之开展有趣、生动的制图竞赛,让学生亲身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转贴于

篇(7)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6-0047-03

“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是机械、机电和数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现代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熟练掌握并利用机械制图知识和Auto―CAD绘图技术正确、合理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与此同时,现在绝大部分企业的设计和生产已经逐步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技术图样都在计算机上完成,传统的手工绘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门有关系的课程进行单独讲授,这会造成重复教学,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教学效率降低。为此,我们通过“机械制图及AutoCAD综合性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门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

一、“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思路

本课题组织了多名对“机械制图”和“AutoCAD”学科教学有精深研究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对江苏省常州市特别是溧阳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聘请了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实用性整合原则,按照“专题调研一编写初稿一专题研讨一专家审定一组织实施一修订完善”的流程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两门独立的课程整合成“机械制图及AutoCAD”,建成了完整的教学资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满足实际生产过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聘请企业生产专家和技术设计人员参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引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真实使用的具体实物。

本课题在调研现状、专项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其课程内容由数控车床刀架制造实例引入,按照“任务书”“任务描述”“知识链接”“任务实施”“拓展知识”“拓展训练”“任务评价”几个部分递进完成。采用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按照2012年的“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最新国家标准,将机械制图与CAD技能和知识点融入任务之中,在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六个课题和二十八个任务,再细化为多个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每个任务从典型零件着手,选择实际的数控车床刀架作为载体,通过认识该刀架的零件以及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供学习者在实践中掌握机械制图中的国家标准,提高CAD绘图技能和识图能力。

二、“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内容

本课题以数控车床刀架作为载体,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知识运用的能力,基本内容包括6个教学主题:平面图形的抄绘、组合体视图的识读与绘制、机件图样表示法的识读与绘制、常用件与标准件表达法的识读与绘制、零件图的识读与绘制、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课程内容针对零部件绘图设计过程、知识的连贯性与深浅程度依次设计,安排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符合学生专业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具体内容及其结构特征可以通过树形结构进行表达,如图1所示。

三、“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实践

(一)调整“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教学策略

整个教学过程以数控车床刀架为中心,围绕各个任务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工作任务,即读懂数控车床刀架零件图与装配图,能够熟练地用计算机绘制数控车床刀架零件图与装配图。注重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工程图纸、PPT、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数控车床刀架零件制造的实际工程中,使学生不仅会读图,还能够熟练地绘制常见零部件的零件图和装配图,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的技能,达到课程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目标紧密结合的目的。

(二)优化“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教学资源平台,采用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分析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解决学生反馈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水平,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在考核方法上,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实现“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教学“够用、实用”的目标

充分考虑实际工作对于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以看懂图形为基本要求,以绘制图形为能力要求,降低了手工绘图的基本技能,增强了计算机实际绘图的能力,作品的完成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实现了课程教学“够用、实用”的目标。

四、“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整合的反思

(一)“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整合具有“动态性”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全面贯彻2012年的“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最新国家标准,有效处理新旧标准过渡,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并存、兼容的关系,使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先进性。“Auto-CAD”贯彻最新“AutoCAD”国标,充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在制图领域中的运用。与此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坚持采取“实践一开发一反思一改进”的循环式开发模式,动态调整教学目标,不断满足企业技术更新后的岗位需求。

(二)“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整合具有“技术性”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三维零件图就能直接生产出产品,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领悟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内涵,充分发挥任务驱动的教学功能,用三维模型替代三面正投影图,以基本绘图和基本编辑为重点,在学习机械制图与AutoCAD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图形的技能水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的整合具有“实用性”

针对中高职教育的需求,“机械制图及AutoCAD”内容的编写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循序渐进,大量增加机床零件与部件等实例,突出应用,满足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特别是在拓展知识和训练方面,不仅考虑到中职学生的需求,而且也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使研究的成果适用度更广。课程整合以学生为本,彰显出鲜明的应用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