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生态系统

商业生态系统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5: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业生态系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业生态系统

篇(1)

这种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传统经营的思维迅速变得陈旧,今天企业的新的经营思维必须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上,融入企业资本运营的战略思考,以“管理+资本”的双重视角来重新审视一切,从新的企业商业价值的角度,来重塑竞争格局。

品牌是企业运营当中获得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力量之一。因为在中国,信任成为商业模式最为可贵的部分,是商业可持续运营的强大动力,也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唯有品牌是构建信任的唯一手段。

而要迅速打造品牌,需要站在资本运营的角度,设计品牌在新的商业模式当中的位置和发力时机。这就需要构建品牌平台,在平台上建立一个基于品牌竞争的商业生态系统,围绕品牌建立商业生态各大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事实上,过往在创建品牌过程中,这个商业生态系统原本就存在着,但互不关联,协同粗放,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这是因为这个商业生态系统不在一个平台上作战,没有价值的牵引者,相互之间的价值联系比较松散。

让我们不妨先看看,同绕一个企业创建产品品牌,其商业生态系统都包含哪些“物种”。在这个价值链上,品牌创建服务公司、广告公司、媒介公司、渠道服务公司、设计公司、工业设计和工艺公司、公关推广公司、明星经纪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人力服务公司等等散乱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无序随机的协同,围绕企业创建品牌的过程,不断组合,彼此毫不关联,但靠着企业的勤奋,靠着中国良好的市场机会,迅速完成了突破。

中国的现实是,大部分企业善于制造,中国制造已经有着良好的商业生态,然而今天这些企业如何按照自身的优势作为发力点,将自己放在新的可以掌控的价值系统中,完成新的华丽转身,需要寻找到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完成协同。如何将制造转化为品牌,通过品牌来掌控新的价值链,这是中国大多生产型企业需要完成的市场竞争显性命题。

未来的竞争显然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生态系统中,资本公司加入进来。资本服务者带来了企业品牌创建者最为稀缺的资源――资本。资本要求的回报,就是企业必须走向资本市场上,从而通过资本市场的放大价值退出,实现上述生态系统参与的价值。

也就是说,上述商业生态系统,较之过去,多了一个资本服务者,这样的一个新物种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商业生态系统的经营法则,无论企业的经营者承认还是不承认这种现实,它都是存在着的,这是大势,企业经营者必须改变自己的经营思路,迎合这种变化。

迎合这种变化,就是企业的经营者从品牌创建的那一天起,就要识别大局大势,带上资本的思维,整合生态系统上的服务者,形成一个平台,协同服务。同时,企业的经营者通过这种识别,打开战略眼光,布局未来。

篇(2)

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文中以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构建了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智能配送平台

1问题的提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牛奶、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产量分别为78526.10万吨、27375.03万吨、2999.22万吨、8625.04万吨、3754.67万吨和6699.65万吨,均稳居世界首位,其他各类生鲜农产品规模也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速度也较快。据《2016-2020年中国生鲜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每年增长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在物流环节,美国仅为1%~2%。保守估计,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尚未广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稳定运作的供应链体系,存在流通渠道过长、流通环节复杂、流通效率较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较低、冷链物流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奇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提供商以个体中间商或供应商为主力,规模小、层次低、实力弱、经营地域范围小、离散性强,配送能力和服务质量都很有限,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不能形成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既无法保证稳定的供应,也无法保证采购质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总体而言,生鲜供应链协同性较差,任一个环节均有脱节的可能。供应链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管理与商业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的全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生鲜农产品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而且还能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生鲜农产品行业商业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2文献回顾

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不确定性。现代市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趋向日渐突出,商业交易日益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供应链内部、产业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不断增加。供应链理论缺乏对中观产业角度及环境因素的动态描述,这些早已成为供应链理论的“软肋”,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则能弥补并克服供应链理论上述不足,是供应链理论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围绕基本概念框架和系统特征、商业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内部机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JamesMoore(1993、1996、1998)是系统而科学地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Ecosystem)概念的第一人,他借用自然界生态系统隐喻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商、投资商、贸易合作伙伴、标准制定机构、工会、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构成的动态结构系统。后继学者基本上都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不同的组织种群构成的商业网络系统,只不过是研究视角和侧重点略有不同:以Iansiti、Levin(2004)和Kim(2010)等为首的学者们在“生态视角”下,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来描述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由占据不同但彼此相关的生态位的企业所组成,一旦其中的一个生态位发生变化,其他生态位相应也会发生变化;而以Peltoniemi(2004)、Vuori(2005)、DenHartigh(2004)和VanAsseldonk(2006)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则从“网络视角”下,把商业生态系统看成一种动态的网络结构,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由具有一定关系的组织组成的动态结构。广义上的商业生态系统还包括自然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环境因素。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强调系统成员多样性、突出关键成员作用、边界模糊、动态开放、协同进化、自组织、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等特征(欧阳泉,2013)。为更进一步解决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相关模型。第一种是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以Moore(1996)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组织种群和子系统;而以Garnsey和Leong(2008)为代表的研究则主要通过描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来具体阐述商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交互机制;第二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Iansiti和Levin(2002)从生产率、稳健性和利基创造力三个维度来评价商业生态系统。由于此模型建立在中观层次上,很难用于指导企业视角的商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因此,DenHartigh等(2006)对此模型的测量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从企业视角出发增加伙伴健康和网络健康两个维度,构建了新的跨层次(结合系统层次和企业层次)评价模型,商业生态系统成员企业,可以评价合作伙伴和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第三种是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Iansiti和Levin(2004)从创新动态性以及网络关系复杂性两个方面来考察企业所处商业环境的状况,构建了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内部企业角色—战略匹配模型,把战略划分为利基型、骨干型、商品型和支配型,但是在实际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往往并不真正存在骨干企业,而通常是由几家旗舰企业构成系统核心,因此,Kim等(2010)提出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型,把战略分为稳健型、创造型、协作型和生产型。众多研究不断推动着商业生态系统向前发展,相关研究也从理念式的探讨逐渐推广到实际的商业实践中。Kim等(2010)以Google、IBM为例,详细分析了旗舰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ZhangJ.等(2011)对中国移动公司的案例进行了研究,刘刚等(2013)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现阶段,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将生态学概念加以灵活性的转化后运用于企业环境分析,或者只是对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的表象分析,欠缺商业生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层次研究。已有关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相对滞后,成果也较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

3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构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模型,要考虑与生鲜农产品行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个主体和影响因素,需要打破传统商业模式下对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消费者不同群体及不同作用的区分方式,模糊化行业界限,扩大企业的服务领域。智能配送平台不仅可以整合生鲜农产品行业优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基于此,本文构建一个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此系统由核心生态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和竞争系统等4个子系统构成。第一,核心生态子系统,亦可称为核心供应链生态系统。该子系统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由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物流、流通、消费等供应链参与各方构成,包括:生鲜农产品种植生产者、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仓储企业、第三方生鲜农产品运输企业、生鲜农产品配送企业、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等生鲜农产品市场行为主体,它们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物种”。作为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核心的生鲜智能配送平台将既为生鲜农产品商业活动提供公共平台,也可以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它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资源整合和成员进行协调。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通过与生态系统其它成员的连通,充分调配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的资源,从而形成全局最优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方案。核心生态系统居于整个系统的核心,是影响和决定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与销售环节的关键,是整个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任何一个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系统会遭遇来自竞争系统的威胁。第二,支持子系统,即核心生态子系统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外界包含资金、物质、技术、政策等方面在内的帮助和支援,为核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引导、融通渠道、质量检测、法律保障等,保障整个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转。该子系统主要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集成技术、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投资者、质检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相关组织单位构成。第三,环境子系统,即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演进的外在宏观环境。每个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都是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科技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环境系统居于商业生态系统最外层,作用于核心生态系统、行业竞争系统、支持系统,为生鲜农产品核心生态子系统提供生产、流通及销售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和地理环境。第四,竞争子系统,即竞争对手们。诸多彼此竞争的企业、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构成了生鲜农产品市场,它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竞争关系。对于每一条供应链或供应链生态系统而言,自身之外的竞争者们就构成了竞争子系统。竞争子系统对核心生态系统的生产、流通及销售产生影响,其竞争产品共同分割整个生鲜农产品消费市场。核心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受竞争系统作用,又反作用于竞争系统。

4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特征

第一,开放互动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同时系统内外部时刻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部环境为系统的演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资源、市场规则与制度等激励与约束,对生态系统中各“物种”行为有重要影响。各“物种”地位与作用会随时间变动发生更迭,不断有新成员进入或老成员退出。当某种“物种”与系统内部环境相适应时,会促进“物种”协同发展;相反时,系统会促使其自身变革,否则会被系统所淘汰。同时,运行良好的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也对外部产生重要影响,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多元共生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构成“物种”多元化,产品供应链复杂。任何一种生鲜农产品的商业运作都不可能由单一“物种”独立完成,而是在“关键物种”的领导下,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物种”协同完成,基于共同的利益关系,各“物种”彼此影响,共同演化、互利共生。第三,协同共进性。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内部成员各尽其责、彼此依赖、相互关联,形成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协同共进性会激励各“物种”为本系统整体发展考虑,采用恰当战略模式,实现共生共赢。第四,动态演化性。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并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可粗略地划分为开拓期、扩展期、成熟期和自我更新或死亡期等4个持续阶段。当外部条件、环境适宜时,生鲜农产品生态系统将会从低级逐步向成熟期演化,参与主体增多,“物种”日渐丰富,供应链日益复杂,逐渐形成一张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的网络,系统协同功能、“抗击打”能力及稳定性也越来越强大。相反,当外部环境不利时,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就会断裂,整个系统就会提前进入衰退死亡阶段。

5结语

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框架。系统内部各“物种”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关系。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的信息中心作用,实现信息及时沟通共享,有效应对“牛鞭效应”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王海峰 李晓丽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兴元.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研究意义[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75-177.

篇(3)

文中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物联网等智能集成技术,基于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和配送模式,构建了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并分析了该平台特点及其功能模块。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配送模式;大数据分析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生鲜农产品行业呈较快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3年间,我国水果、蔬菜、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总量连年稳居世界首位。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物流配送体系的大力支持。物流配送安全性、及时性及其成本高低都直接制约着我国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年增长率高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借助物联网等智能集成,整合生鲜农产品交易中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建设智能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是生鲜农产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国内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不断涌现。以山东省为例,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辐射范围以城域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沿海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生鲜配送平台相对较少,辐射整个省域范围的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几乎没有。因此,目前急切需要建立一个覆盖省域范围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建设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作为信息中心和调度中心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各节点企业互利共生,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高了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分析

为有效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基于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提出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中心的山东省生鲜农产品配送新模式。该配送模式采用“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配送中心冷库-最终客户”二段式直配模式(见图1),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作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生产、销售的调度中心,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然后使用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将生鲜农产品送到客户就近配送中心仓库,最后再由该配送平台根据客户的预留信息进行末端配送。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包括电子商务、微营销等在内的综合营销活动,客户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进行在线订购生鲜农产品。按照客户订单的需求,智能配送平台会自动寻找最适合的生产基地,向其采购产品。当生鲜农产品采摘、包装形成物流单元后,智能配送平台会自动安排最适合的第三方物流车辆等装备,把生鲜农产品物流单元运送到客户就近配送中心,并自动安排储存货位,完成第一阶段配送。根据客户要求,在适当时间,配送平台会安排城市配送车辆,将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客户手中,自此,完成第二阶段配送。

3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构建

3.1智能配送平台系统总体架构

基于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运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能集成技术,面向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物流企业及最终用户,构建集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配送平台。该系统框架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综合应用层、应用展现层和用户层,还包括安全、标准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措施。感知层是智能配送平台感知外界的“感觉器官”,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包括条码系统、RFID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摄像头、各种传感器技术等。网络层主要负责信息传输,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WSN、WLAN等各种通信网络。应用支撑层是一个信息集成环境,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数据资源层采用统一的建设规范、对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组织和管理,为各类服务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综合应用层是整个平台业务功能及应用的实现,包括仓储监控与智能管理系统、配送监控与智能调度系统、交易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统计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用户层和应用展现层面向生鲜农产品配送过程涉及的政府、供应商、物流配送企业、客户、业务人员等各方提供税收、车辆、货物运输、结算等综合智能的全流程管理与服务以及各类应用的展现方式。三大保障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是本平台顺利建设与运行的重要条件。

3.2智能配送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智能配送平台将生鲜农产品供应、线上交易、线下配送三大管理子系统信息资源有机融为一体。该智能配送平台相当于“移动网上生鲜超市+云计算配送中心”,实现了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购买生鲜农产品的目标,主要由供应商管理、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数据分析与预测等五个功能模块构成。第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管理功能模块。该模块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进行科学分类编码的基础上,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分终端应用和后台维护两大部分,前者面向不用的使用者,并具有不同的权限,后者由智能配送平台相关管理人员完成。第二,网上交易功能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实现在线下单,主要有前台客户系统和后台管理功能模块。客户系统功能模块可以实现商品搜索、商品评论、购物车、在线支付、在线客服、订单状态查询等电商网站常用功能。后台管理模块包括商品管理、权限管理、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与统计等功能。第三,物流配送管理功能模块。客户订单生成后,该模块根据订单情况以及车辆的相关数据,按照智能配送平台车辆选择模型,自动计算最合适的配送车辆,然后将订单信息推送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司机。如果有多个司机参加竞标,系统将衡量哪个司机更合适,就选择哪个司机来配送货物。配送平台在将订单信息发给驾驶员的同时,会计算出驾驶员最适合的路线和达到目的地的时间。整个过程中运载工具的空载率和空驰率得到有效降低,从而降低配送成本。第四,仓储管理功能模块。该模块可以对生鲜农产品仓库进行可视化监控与管理,实时获取产品状态与信息。第五,数据分析与预测功能模块。基于生鲜农产品各种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挖掘,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消费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该客户下次可能的采购类型和数量,进而实现预测性配送,在几分钟内实现“买家下单—卖家发送配货指令—物流配送—买家收货”全过程。

4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特点

智能配送平台能够以规模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运作实现生鲜农产品的保质保量的高效配送,并能有效降低配送成本。该配送平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智能化。该生鲜配送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智能化调度。首先是智能化配货,客户下单后,配送平台根据订货信息会智能匹配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按照订单要求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其次是智能规划配送线路,以GPS和GIS技术为基础,综合路网交通信息、客户收货地理位置、车况信息等因素,配送平台会计算最优行车线路并实时调整。最后是智能配车,配送平台根据配送路线和时间要求,智能匹配车辆和随车人员。第二,大数据技术应用。智能配送平台集成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使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预测客户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情况,从而高效地完成配送。第三,实时监控与可追溯。在RFID技术、GPS/GIS和无线互联网等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同时也能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可追溯性。第四,体现了移动电子商务思想。配送平台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农产品供应商、采购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各方均可在线登录平成商务活动。第五,综合性。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汇集了从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整个过程的多方参与,平台业务功能多元化,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汇点。

5结束语

生鲜农产品的“生鲜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因此,生鲜农产品流通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竟占总成本的58%以上。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建设,营造了双向反馈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为参与方提供了优质服务。可以大幅度提高生鲜品的配送效率、降低生鲜农产品配送成本和损耗,满足人们对生鲜农产品安全性、新鲜度等方面较高要求。及时有效发现供应商和组织货源,并及时采购,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加速资金周转,基于信息平台将分散农户联接起来,能够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问题,节约农产品交易谈判成本和物流成本,实现对农产品的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整合,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作者:李晓丽 王海峰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杨震.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8.

篇(4)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环境选择;适者生存

商业生态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笔者的研究,与传统的企业网络不同,商业生态系统具备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超循环的发展方式。经研究,实际进化过程中,外部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适应了环境,才算得上进化了。本文对商业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外部环境的定义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第一个推出平板电脑的不是美国苹果公司,但目前真正成功的却只有苹果公司,这其中除了产品功能和设计等因素之外,外部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方便快捷的3G通信和WIFI环境等,平板电脑也不一定能流行开来。目前,苹果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和牢固。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探讨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发展的问题之外,研究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也非常重要。

商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指的是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总称;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力量和因素,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

二、外部环境的选择作用

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生态系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中,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其所在环境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企业只有对外部环境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腾讯公司的微信产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2011年1月21日第一版本),微信就得到了4亿用户的青睐,而当年摩托罗拉等公司合作的铱星项目而刚好相反。所以,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除了需要自组织这个发展动力外,也是外部环境选择的结果。

研究发现,外部环境的这种选择作用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具备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所领导的苹果生态系统同以Google公司为中心的Andriod生态系统在移动应用方面的竞争;二是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政策法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三是消费者需求,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者的需求是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商业生态系统生态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然,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所以环境的选择作用也是动态发展的。例如,在PC时代微软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但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微软扮演了落后和跟进的角色。因此,在商业生态系统成长过程中,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或者是国家政策等宏观因素的调整,如果商业生态系统不跟随着改变,它将被环境淘汰或是被其他更优秀的商业生态系统替代。诺基亚生态系统的衰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其原有的商业生态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主要是消费者的需求)的要求,最终被苹果生态系统和Andriod生态系统取代。这样一种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取代旧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过程就是环境选择作用的结果。

三、适者生存

对于商业生态系统来说,外部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选择压力迫使其想方设法去适应环境。具体来说,这种适应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商业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如手机、住房、餐饮等,而且其所创造的产品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商业生态系统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即商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问题。因为具备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很多,如提供手机产品的企业不仅有苹果公司,还有三星公司和诺基亚公司等,所以哪个企业的产品更受欢迎,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更适合外部环境,而较弱的一方将可能会被环境抛弃。这就是环境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

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必须适应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但并非说环境的选择作用在其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霍兰和盖尔曼的观点,适应是适应性主体在进化过程中能否形成有效内部模型的过程,内部模型在形成过程中,适应性主体会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不断地进行调整,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和环境要求的内部模型。所以,如果商业生态系统可以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有效内部模型,那么它就能适应环境并进化;否则,它就会被环境淘汰。因此,我们认为,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是有“意识”的,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而非被动的适合环境。

四、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环境选择概念借喻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原则是“最适者生存”,即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获胜而保留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不利的性状和现象都会被淘汰,自然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与适应无关的性状和现象。据此,有学者提出自然选择并非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劣必汰,差别保存”。就是说,那些最差的性状和物种会被抛弃,而那些虽然与适应无关但不是最有害的性状却可以同时被保存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纵观商业世界,我们发现类似的现象广泛存在。市场上不仅存在大量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而且鱼龙混珠。例如,中国大陆手机行业中既有像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等优势种群,也有像华为和小米等一批有竞争力的新进入者,还有很多靠抄袭生存的所谓山寨手机企业。所以,笔者认为,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选择作用也非“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劣必汰、差别保存”,否则按Haken.H的说法,竞争的最终优胜者只能是一个,这显然与事实不合。

五、结束语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由James F. Moore于1993年在首先提出并得到了不少学者专家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先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商业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机制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际中,笔者也发现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必须适应外部环境,即适者生存,但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在商业世界中,这种适应表现为“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参考文献:

[1]吴建材,王安民.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11).

[2]葛永林.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

篇(5)

[关键词] 品牌;品牌生态;品牌生态系统;隐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1-0056-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科技品牌创建及其可持续成长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批准号:70372015)

[作者简介] 王兴元,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市场营销系主任、品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担任多家大型知名企业集团战略与营销管理顾问,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创新管理以及企业系统管理。(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品牌研究的生态隐喻方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经常使用诸如企业或品牌的生存与死亡、企业成长与成熟、企业生命周期、经济进化、文化基因、商业生态环境、蓝海战略等词汇与说法,这便是典型的生物学隐喻。生物学隐喻的广泛使用一方面说明人类习惯于使用自己熟悉及容易理解的语言及交流方式,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生物;另一方面,人类使用生物学隐喻方法已经得到了许多重要启示与成功案例,比如通过飞鸟的启示人类发明了飞机,通过蝙蝠的启示人类发明了雷达,通过对生物食物链的研究人们开始注意商业系统中的购并现象及供应链复杂性管理问题。

复杂性科学既要研究整体系统构成与行为,又要研究微观子系统的构成与行为,它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有机结合。国内外学者霍兰、钱学森等率先提出了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等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可归纳为隐喻、集成、建模、虚拟和定性定量结合等具体的复杂性科学理论方法,其中,隐喻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复杂性问题研究方法。复杂性学者霍兰不仅公开承认隐喻方法在复杂性科学中的作用,而且特别强调它的重要性。隐喻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它基于相似性或类似性比拟,在不同范畴及领域的事物之间建立对比或对应联系。科学理论中隐喻的使用是当代科学哲学家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他们一般都把隐喻视为描述科学理论构成要素的一种有启示的范式(黄欣荣,2006)。一旦我们注意到隐喻包括源事物和目标事物,就可以在科学创新中将其构造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理解与创意。隐喻将源主体的某些特性与机制作为相关启示应用到目标主体上,通过源主体与目标主体共有性的隐喻,在人们心目中形成适当情境下的非自然暗示(霍兰,2001)。生态系统经常被用作其他复杂系统的隐喻(米哈依洛夫,2002),将品牌商业系统描述为生物生态系统是一种隐喻,通过借用生态学语言、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学方法进行隐喻类比研究,可以更加有效地描述与探索品牌商业系统的复杂性现象及其内在机理,并且可以得到人类最容易理解与使用的理论与方法。因此,隐喻研究方法将是品牌研究使用的一种最重要研究方法。生态系统隐喻方法主要包括哲理隐喻、原理移植隐喻以及分析方法隐喻等三种,其中哲理隐喻法最易被理解与接受;原理移植隐喻以及分析方法隐喻由于涉及生物与非生物比拟,因此常常存在一些术语及描述的疑义,因而需特别注意。

在进行品牌生态研究中首先需要明确品牌的“拟生物化”主体,笔者认为这个主体实质上就是品牌企业或品牌产品,也就是说,品牌生态实际上是品牌企业生态或品牌产品生态的简称。如果认为品牌生态中“品牌”概念属于纯粹的市场营销领域中品牌概念,将会引起品牌生态涵义的混乱。因此,可以将品牌生态描述为品牌企业或品牌产品本身的生存状态及其与环境的依存互动关系。如果能够将品牌视为具有生命的商业主体,那么完全可以利用生物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1.以生态学隐喻品牌商业系统,整合社会网络理论、供应链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等,为整体品牌运作提供新的基于对象的动态战略规划框架,丰富品牌战略理论。品牌生态理论有助于企业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及生态系统构成状况,为企业品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奠定基础。另外可丰富发展目前的静态市场营销理论,为品牌区域市场经营提供有效工具,从而形成基于对象的品牌市场操作的生态模式。通过对品牌生态系统的整体描述与运作机制研究,形成新的品牌生态调查与分析方法,为品牌进入、拓展、领导、抵御、转移、重建区域市场提供有效策略模式与运作工具。这可有效解决品牌市场运作的片面性、零散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市场管理效率。尤其是为品牌企业在更大尺度上考虑系统之间的竞合战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品牌市场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可为区域市场商业发展提供指南,尤其对于经销商、商及各种零售商的品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依据品牌生态理论方法优化业务范围与操作模式,可有效提高中间商及零售商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

2.品牌生态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区域内品牌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市场品牌竞争状况,为政府制定公平竞争规则,建立良性的区域市场秩序,优化区域商业布局,避免恶性品牌竞争,节省社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品牌生态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塑造百年名牌提供理论依据,为地区、行业、企业制定持续发展的名牌战略,为品牌生态系统尤其是中小品牌生态系统长期生存与成长壮大指明道路,尤其对进入WTO后中国品牌应对国际品牌挑战创造国际名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品牌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社会商业生态系统打下基础。一方面品牌企业的市场绩效主要取决于品牌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及动态性,品牌产品也需要作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品牌企业在市场上则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市场上,品牌企业是参与竞争的主角,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生态理论的研究可为整个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打下基础,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业结构优化的深入系统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品牌生态基本概念、术语与原理体系以及实用方法的研究,为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及方法支持。

三、品牌生态研究动态

1986年美国Moore在《哈佛商业管理》评论上发表了“新竞争生态学”,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概念(Business Ecosystem),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体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客户、供应商、主要生产厂家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他们相互配合以生产商品和服务──组成的群体,同时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等。随后他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一书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初步建立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Moore强调,企业要成功,仅仅完善自身还不够,还要塑造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因为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前景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扬西蒂(2004)进一步阐述了从商业生态系统出发制定战略的方式,提出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了解公司赖以生存的商业生态系统以及公司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总之,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它所栖息的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作为传统管理理论最新进展的社会网络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等,其内涵及本质基本上都属于超越企业边界和关注企业环境的理论延伸。社会网络理论则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企业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强度等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则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企业治理所需考虑的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基于企业权力强度的关系理论;而供应链管理理论则主要从物流信息流优化平衡角度对前后关联企业实体运作的管理进行研究。这些理论体现了新时代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的新进展,为企业更加有效运作提供了方法与工具。然而,从理论深化、推广及应用情况看,上述这些理论尚缺乏协调性及可操作性。一方面,这些理论不能系统描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机制;另一方面也不能给出一些用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的系统管理模型与方法。生物生态学在商业管理中的应用成果在描述企业可持续机制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企业可持续成长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方法。在品牌管理方面,生物生态学的引入也有了一定的进展。而在当代品牌理论中,品牌被比喻为“生命体”,使得品牌理论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从个体走向了整体化,生物生态学为品牌可持续成长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方法借鉴。

当对品牌进行生态学考察时,就会发现品牌像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生态系统,即品牌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生态规律同样适用于这些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在这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品牌企业是其关键优势物种,它决定了系统的规模及核心竞争力。个体品牌生态系统由品牌产品、品牌拥有企业、股东(或投资人)、员工、经理人、供应商、最终顾客、金融机构、大众传媒、社会公众、中间商、政府、竞争者、其他相关企业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组成。品牌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商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中关键及优势物种组织。众多个体品牌生态系统与其他品牌生态系统一起组成了区域市场品牌生态系统。实际上,个体品牌生态系统是由关键及优势种群――品牌企业、供应商群落、分销商群落、零售商群落、消费者(或用户)群落、中介成员群落、政府及其他成员群落以及社会自然环境等组成,而区域市场品牌生态系统则是由众多品牌群落及市场环境所组成的。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的生命周期过程。名牌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的演化过程可以描述为:非品牌生态系统――准名牌生态系统――名牌生态系统――领导名牌生态系统――老化名牌生态系统――退出的过程。它的运行具有极强的自组织特征,较一般商业生态系统更具扩张性,各方分工协作形成商业生物链与共生协作体系。名牌生态系统是以品牌为龙头的商业生态系统,它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品牌作为市场存在物,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的特点。品牌时刻与系统内部和系统外部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更能把握品牌运营的实际。名牌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王兴元(1999)提出,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中对最为典型的品牌生态系统―名牌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结构、名牌生态环境、名牌生态系统演化及运行、名牌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及扩张性、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名牌生态系统的创新与重构、名牌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诊断、名牌生态系统对现实的启示等作了系统研究,初步构建了名牌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名牌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系统成员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因此,必须做好系统成员之间的利益平衡,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应对策略(王兴元,2000)。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存在于三个层次:一是名牌生态系统与其他同类品牌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二是名牌生态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三是名牌生态系统与其他非同类品牌产品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不同的竞争主体根据各自的目标和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名牌生态系统竞争的强度可由市场中品牌数量及其实力的大小、市场需求饱和程度等来描述,成员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竞争与合作策略。名牌生态系统成员众多,含有的信息庞大而复杂,为了使名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程运行保持高效的状态,必须对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名牌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的主体之间含有不同的知识,存在复杂的知识交换,为促进名牌生态系统知识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强组织创新和知识编码的工作。另外,对名牌生态系统的创新与重构,名牌生态系统的运行及动力机制,名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控,名牌生态系统的系统评价与仿真以及名牌生态系统的系统管理策略等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系统研究。此外,还对品牌生态系统的若干概念及原理进行系统论述,分析了品牌生态系统的适应复杂性、品牌生态系统结构等,建立了品牌生态位测度模型等。

国内许多学者先后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及方法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张,张锐对品牌问题的复杂性及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品牌经济与政治结构、品牌生态系统领导的新兴模式等。邓旭东、杜晓娟等在论文“培育品牌生态环境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通过对品牌生态环境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概述,阐述了培育健康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就我国企业在品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和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企业培育品牌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李振键、韩伯棠等在其论文“生态学原理与品牌研究”中对品牌产生与成长涉及到的品牌特质、品牌之间相互作用、品牌与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与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与种群和环境的关系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品牌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可以基于这两个学术领域之间在原理和方法上的相互借鉴,从而引申出品牌个性、品牌生命周期、名牌生态系统、品牌生态学等富有启发性的概念,这些跨学科隐喻或类比研究,具有实践和理论的意义。胡望明在论文“品牌生态战略的宏观管理模式研究”中对品牌生态战略的宏观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品牌生态战略宏观管理模式的“三角”架构。唐兴莉、魏光兴在其论文“论品牌生态系统管理的三个层次”中提出了品牌生态系统管理应包括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哲学三个层次。黄喜忠、杨建梅在论文“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研究”中对品牌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指出可以借助生态学理论来研究产业集群中的品牌系统,进而关注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健康问题。王雪莲等在论文“对国内外品牌发展比较及我国品牌生态战略系统的构建”中探讨了我国品牌生态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陈绍愿、赵红等在其论文“品牌生态学: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论”概述了品牌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及相关原理。韩福荣、王仕卿等在论文“品牌理论发展评述”别介绍了品牌生态系统理论。孙莉莉、韩福荣等对品牌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析。韩金童、汪波等基于生态理论对自主品牌以及中国农机品牌培育进行了系统分析。吴卫杰等对品牌生态安全体系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基于生态学视角对品牌理论的研究已经逐步形成新的热点,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吸收了自然智慧的理论方法,可以更好地诠释品牌成长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并提供可供借鉴的品牌生态系统管理策略与方法。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品牌生态的研究状况看,只能说尚处于初级阶段,提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比较初步,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使之成熟。依笔者之见,品牌生态研究可沿着如下三条技术路线进行:一是品牌生态学基本概念、术语与原理体系的系统化及确立;二是生物生态学分析方法移植到品牌研究领域从而形成新的品牌生态学方法;三是品牌生态的实证案例研究。可以相信,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品牌生态理论将会成为品牌管理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其研究范围也将会扩展至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James F. 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USA),1996.

[2][美]Aulay Mackenzie.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5]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M].自然杂志,1990,(1).

[6]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分析理论及管理策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8]王兴元.品牌区域市场资源竞争及品牌分布规律[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9]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10]王兴元.品牌生态位测度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预测,2006,(5).

[11]Wang Xingyua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for the Name Brand Ecosystem,Proc. of ICIM’2002,China Aviation Industry Press.2002.

[12]张,张锐.品牌生态管理: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J].财贸研究,2003,(2).

[13]张,张锐.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8).

[14]邓旭东,杜晓娟.培育品牌生态环境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5,(1).

[15]李振键,韩伯棠.生态学原理与品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6]胡望明.品牌生态战略的宏观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17]唐兴莉,魏光兴.论品牌生态系统管理的三个层次[J].商业时代,2005,(29).

[18]黄喜忠,杨建梅.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9]陈绍愿,赵红.品牌生态学: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论[J].商业时代,2006,(6).

[20]韩福荣,王仕卿.品牌理论发展评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9).

[21]孙莉莉,韩福荣.品牌的生态位适宜度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12).

篇(6)

[关键词]企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121-02

[作者简介]畅玉玺(1987-),男,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13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JGRI2013140);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新疆企业成长能力研究”。一、引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创新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大数据”、“大经济”时代。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所面临的的环境越来越充满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传统企业理论只高度关注竞争和企业自身利润和自身发展的狭隘思想不仅难以有效解决当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反而会严重阻碍了企业成长和发展。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和流行,到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主张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彭罗斯和沃纳菲尔特的资源基础理论到后来的蒂斯和温特的动态能力理论。他们都只以单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视角,未能从系统的角度加以阐述。随着从强调竞争转变为追求合作共赢,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使得企业生态学出现和发展不仅有了理论基础,而且还具备了社会基础。企业生态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二、企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1993年,保罗·霍肯(Paul Hawken)从自然生态系统原理出发首次提出“商业生态学”概念。在其著作《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中,指出要打破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架构,努力去利用生态学思想来系统研究商业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发展惟一的真正出路”。随后,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弗·穆尔(James FMoor)发表《新的竞争生态》一文,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以仿生学的角度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指出现存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并认为除了竞争之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引起关注。1996年,穆尔在著作《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中,定义了商业生态系统是“以个人和组织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并认为该系统是由消费者、市场中介(包括商、销售渠道、销售补充产品及其提供服务的人)、供应商和企业自身构成的,企业被视为是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物种。同时,该系统不同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在商业领域的简单运用。他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应关注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共同进化,使其成为商业生态系统进化的主导力量”。为了使商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高层管理人员应经常从产品、市场、顾客、组织、过程、风险承担者和政府与社会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作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个企业成员不应以战胜竞争对手为目的,而应以促进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同进化为目标,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

三、企业生态学的研究类型

1企业个体生态学。其从考察单个企业为出发点,探析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和企业为应对环境因素变化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研究单个企业和其所生存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企业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市场行业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成长环境系统。

2企业种群生态学。其考察对象是处于相同产业特征的企业或产品具有相似性和替代功能的企业,主要研究范围不仅是处于企业种群中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涉及到群体企业与之交叉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学科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对要研究的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特质进行分类,然后拿出其中的一类来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群落生态学。其考察对象主要是像原始社会的“部落”群居那样,同行业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的各种企业在某一个地理区位集聚的现象。主要研究处在企业群落中每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内部关系及整个企业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来揭示企业群落集聚的演化规律和自适应调节机制,进而探析这种现象对每个企业绩效和成长的影响。

4商业生态系统生态学。同企业生态系统学,即把所有企业和所有消费者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由企业(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环境三大要素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揭示这种系统开发、扩展、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探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

四、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一)打破传统的企业界限,强调用系统的眼光审视整个市场

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里重点强调了系统思考的意义,传统的局部分析问题的方法虽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其本身隐藏的局限和问题也随之日渐凸显,比如容易让人断章取义、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损人利己等。企业生态系统理论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指出企业不仅要充分利用与己相关的各种资源,而且还要拓展自身发展界限,把不相关的变成相关的,加强自身的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同时,企业也应意识到自身是整个企业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二)转变了传统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目标

“产品导向型”和“企业自己创造价值”的观念一直是传统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企业所追求的是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顾客导向型”和“企业和顾客一起创造价值”,企业追求的是与之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发展应该把追求“价值创造”放在战略的首要位置,企业只有在所处系统的整体价值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身的基业长青。据此可以把企业分为“生命型企业”和“利润型企业”。“生命型企业”关注的是自身创造的价值(顾客价值、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等)有多少;“利润型企业”则关注的是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未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目标是在自身所处的“企业生态系统”中成为“价值型和生命型企业”。

(三)强调共同进化的发展模式

传统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多是个零和博弈,即许多企业为了争夺生产资源和抢占更大的市场而进行着“一山不容二虎”的恶性竞争。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伤害其他企业利益为代价。然而,企业生态系统的内在核心理念强调企业在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其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整体利益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进化、升级,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繁荣。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处于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必须改变原来那种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更多地采取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这种共同进化的理念不仅包含竞争与合作,而且还超越了价值链、供应链和协同效应的内涵,是一种新的企业成长、发展模式。

(四)有助于分散和降低创新风险,缩小交易成本

由于企业的发展受到历史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局限,再加上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某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仅不可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众多需求,更难以保持其经营效益持续的增长;同时也很难应对创新所需的成本和带来的风险问题。企业生态系统强调自身是一个开放的、与社会的各种资源有着全方位交换的、不断在进行内、外部调整的动态系统,而且能够把整个系统内的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和重组。因此具有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简单联盟所无法具有的新的特性和功能。正是这种特质不仅有助于分散和降低单个企业创新风险,而且还有助于缩小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企业个体可以没有完整的附加价值链,但要看清生态形势,顺势而为,通过适时调整战略,清楚知道这些能力来源并加以利用。学会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企业结成一种基于竞争-合作的自适应和自调节的机制,以发挥整体效力,以此来赢得最大的生存和发展主动权,并为生态的健康、繁荣作出贡献。

(五)有助于改善企业决策者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习惯,是人们头脑中“简化了的假设”。 人们脑子里装的并不是活生生完整事物的图像、景影,而是概念化了的假设、成见、印象,人们正是通过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式去观察事物、采取行动的。因此,不同行为主体的“心智模式”对其行动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生态系统的理念将有助于企业领导者摆脱过分分工和一味竞争的思维束缚,改善其“心智模式”,使其完成将思想和机会转变成顾客使用价值和投资者利润这一基本任务。这同时也更能使企业决策者以“主人翁”的心态和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去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当企业生态系统学的管理思想变得越来越普及,当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共同进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时,经济的发展将会呈现出指数般的速度;社会资源也将会得到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友善。

五、结语

企业生态系统不仅是一种微观的经营策略,更是一种宏观的经营理念。它不但能够使企业经营者要注意企业自身成长与发展的生命力,更能够使他们深谋远虑,洞察到企业生态的变化,以此来不断调整自身能力来应对环境。企业也是一个生命体,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坐等死亡。出生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以什么状态活着、用什么方式去活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生存、成长、健康、长寿不仅是人类生命的追求,也应是企业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胡斌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D]河海大学,2006

篇(7)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 企业成长理论 生态位

一、国内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综述

关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其中两个主要的理论是:基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的扩张边界的确定,以交易成本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的扩张,即成长问题;另一个是以彭罗斯为代表的内部资源成长理论,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企业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政府的扶持。

(一)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

追溯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较早而且全面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开始,认为专业化的分工能够提高组织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成长,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规模经济”成长理论。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出现,认为企业成长可以通过“最优规模调整”来实现,即不断地调整规模、产量等指标以达到企业的最优规模。再之后,新制度经济学派、创新理论的崛起,把企业成长理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企业成长理论、熊彼特的创新企业成长理论、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安索夫的战略成长论、德鲁克的经营成长论和钱德勒的管理与技术成长论等重要理论(徐建伟 李武武,2011)。

本文主要是以时间为轴阐述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成长的主要的几个主流学派的理论。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 System)是生态位理论在企业理论中的最早的运用,由美国管理学家Moore 1986年发表的《新竞争生态学》中首次提出,有的学者也将此译为企业生态系统。一个新的领域呈现在国内学者的面前,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得到发展和丰富,王宏达(2007)从生态位的视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并建立了衡量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不同省区企业成长环境的差异;宋阳(2009)认为企业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对立的过程,不是和环境对立,也不是和竞争对手对立,而是一动态的平衡过程,这和共生企业之间基于价值链网络的协同是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共生企业间可以设立共同目标,开展价值合作模式来谋求发展;陈瑞群(2012)从生态学视角对传媒成长重新进行了界定,认为传媒业成长其实就是生态位不断扩充的过程,关键是获取和有效利用传媒企业的内、外部资源。

二、基于生态位研究企业成长理论的可持续性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更接近生物学,而不是力学,生物学观念对解释经济现象有重要启示。生物学中自然界的核心规则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适用于这一条规则,同时这也是商业系统中企业的生存规律,企业应该找准自己所处的生态位,并适应、融入商业生态系统中才能够获得发展。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商业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也是一种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关系。这种协作、共生的竞争状态使得商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变得更加有序,更能够协调发展,达到一种稳定均衡状态,最终赢得整体竞争优势。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就由此产生了生物学类比方法,它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视作类似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认为企业也如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成长和灭亡,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认为企业的现状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结果,外部环境是直接主导其生存、发展和灭亡的力量。

虽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会影响用达尔文理论来分析两者的演化,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有律可循。也就是说,借助仿真生物学来研究企业成长是可行的。主要的理由有五点:第一,关于企业成长的人为选择与自然界的生物自然选择之间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第二,两者都存在时间因素的考虑。与有能动性的商业生态系统类似,达尔文的种群思想就是一种动态的理论,认为种群会根据自身内部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相应的变动。第三,生物的意向性和人的意向性都存在因果关系,可以进行因果解释。第四,在生物学中生物的生存间和经济学中企业的生存间都存在竞争与合作的。第五,达尔文进化论与自组织理论之间应该是相互补充关系。达尔文进化论和自组织理论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能互为补充,共同为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服务(覃巍,2012)。

三、企业生态网络的环境分析

企业的生存环境是商业生态系统,或叫企业生态网络。这种企业生态学的理论依据是企业与生命体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它们都是开放、自组织、分层有序的有机体,具有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生命周期,能够通过协作、学习等来适应环境,通过合作共生来实现进化等,因此可将企业置于像自然生态系统的商业生态系统中(覃巍,2012)。

借助数学的集合论说明自然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

一是企业的成长取决于其从商业生态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在商业生态环境中通过合作与竞争或其他各种方式获取内外部资源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生态学中所谓的“弱者淘汰,适者生存”。

二是企业具有与生物体相同的属性。①企业有应激性和运动。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不停地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也跟着改变以适应外部的市场环境,企业能够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制定相应的战略。②企业也有繁殖、遗传和变异现象。“繁殖”说的是企业建立子公司的过程,“遗传”指的是在企业扩张,建立子公司的过程中,生产技术、设备、产品的设计和人员的派遣等现象,但各个子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并不一样,因此各个子公司的营销战略部署会根据它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和文化背景做出一定的调整,这就相当于生物体繁殖过程中的“变异”。③企业也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这里的“新陈代谢”表现为计划、程序、制度、规范等。其中从外界吸收各种要素为自己所用生产产品相当于生物体的同化作用;将自己产出的产品以各种渠道销售出去以赚取利润则类似于生物体的异化作用。④企业也要经历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企业有一个与生物体的“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类似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三是从影响自然界和商业生态系统的因子方面的考虑。影响商业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主要有需求、资源、地方政府、竞争者、互惠者、经济基础、地理、区域文化和法治环境分别与自然生态因子中的食物、水、人类、其他的竞争生物、具有互惠关系的生物、光、地形、区域和温度一一映射对应。

下面以生态系统为例说明各生态系统的因子对其的作用:

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模型与商业生态系统的因子模型相类似,但两个模型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因子没有层次性,而商业生态系统的因子具有层次性。即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9个因子对生物体的成长没有层次之分,但是在商业生态系统中,这9个因子是有层次之分的。这种特性的不完全相同也说明了运用生物学的各种原理分析企业成长时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四、结语

作为一个类生命体,企业也是由不向的系统所组成。企业的成长就是在大脑的指挥下,其余的各管理系统相互配合并为需求市场提品和服务,以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可以基于仿真生态学的视角,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生物体的发展和生长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它的作用,类比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使企业持续稳定的成长。生物学类比是我们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但不能生搬硬套到商业生态系统中,因为人有协商和谋划,人的意志和生物的本能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我们要有选择地选用这一个方法。

参考文献

[1]令狐云龙.企业成长性理论流派分析[J].社科论坛,2014.(09):138-139.

[2]覃巍.企业成长理论中的生物学类比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9):7-14.

[5]何毅.企业成长理论中吉布莱特定律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2(09):69-72.

[6]杨林岩,赵驰.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企业管理,2010(07):106-110.

[7]李森森,刘德胜.企业成长理论新进展:非线性成长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2014(01):131-136.

[8]王宏达.基于生态位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9]宋阳.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成长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