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语专业

外语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4: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语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外语专业

篇(1)

关键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外辅导;考察方式

外语院校的独特语言资源优势对非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外语具有一定的条件与客观的基础。外语院校在招生中对学生外语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样在非语言专业的招生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比普通高校的高。这也是非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因此,《国际政治概论》在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便使用外语工具与外语资料进行教学。再加上《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的国际特性,《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不论从课程性质还是教学目标来看,外语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目前,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大都以英语的使用为主,而且国际政治的主要理论和著名学者来自于英语世界的国家,故而,这里主要讨论《国际政治概论》与英语相融合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一、“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将专业课与外文元素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为一体的系统教学。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具有几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资源整合,专业课的知识结构与外文元素在教学内容中重新构建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内在协调,外文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逻辑结构、语言场景、资料观点等方面实行融合。三是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融合中要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外语是为专业的提升而服务,外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四是“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个体系,从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辅导(课内与课外)到考察方式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包含在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专业与外语的融合与协调。

二、“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一)教材欠缺,不利于非语言专业的专业课教学

目前国际政治概论的教材版本主要有,陈岳教授主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迄今已经修订了三次;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再版三次;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004年改版为《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专业程度较高,研究领域较广,是针对专业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外语类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课程还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大多选用上述三种版本中的一种作为参考。这对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有制约的。

外语类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教学中自己编制教学内容,原则就是将外语类院校语言资源优势与国际政治概论的专业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与外文的有机融合,将外文的工具功能与外文专业素材有机融合进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外语能力提升的双重教学目标。

(二)师资不足,制约了专业课教师之间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国际政治概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比,在我国的开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高校担任国际政治概论授课的教师队伍数量较少,历史较短、经验较少,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研究也比较有限。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的开设始于近几年,教学方法更加单一,经验也尤为不足。师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自己培养与向外借用的双向途径来解决。一是自己培养。本专业教师通过外派学习和特殊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外语能力,将专业与外语进行有机的整合,成为适应“专业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师。该种方法是在本专业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允许教师不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直接将课程与外语进行融合的训练。二是通过评聘外籍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不足,这属于外来嫁接,并没有直接实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学习外语教学方法与技巧,不断进行整合。这种方法属于一个过程渐变,是一种在本课程不间断,而教师不能独立直接完成的情况下的选择。三是跨院系师资共享。本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以满足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同一所高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专业教师可以相互借用,达到师资共享。对其他院系采用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吸取并借用师资,发展本专业。这种“借鸡下蛋”的方法在专业课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专业课教学研讨机制欠缺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几乎是一个教师讲授多门专业课,而且一门专业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担任,这样就造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校内几乎没有共同的研讨基础,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也使得教师在一门专业课中的时间、精力与专业水平有限,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针对专业课教学现实状况的教学研讨机制严重滞后与不足,导致教学中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研讨几乎不能展开,也制约“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此,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全国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同门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对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技能、存在的问题、各自的经验等进行讨论研究。全国范围的同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会的成立势在必行。借助网络,进行网络研讨会,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教学方法的讨论与经验交流,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专业课程教学独立性的弊端,专业课教学似乎变成了教师自己的独门绝技或闭门造车。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一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研讨会还是应该设立的。比如,国际政治概论已经是目前高校的必须课程,教学的范围广、层次高,从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该课程。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该门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有自己的课程特色,但是,国际政治概论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还是基本一样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与国外高校的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逐渐接轨,该课程的教学研讨在国内高校,甚至与国外高校的研讨也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一是全国专业课程教学研讨制度、机制的建立。机制和制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没有制度,研讨会将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二是建立专门性组织机构,提供研讨平台。目前,我国外语院校数量有限,都开设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学生培养的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非常有利于外语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研讨会组织的建立。当然,除了外语类院校,全国的其他开设国际政治概论或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研讨组织。

(四)重视不够,主动不足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我国外语类院校是一项新的课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关注与协同努力。中央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各省市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虽然也不断的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但是,没有形成必要的规章制度,政策与计划的落实往往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各类高等教育院校一直以来也提倡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但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是有限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高校更多的是在拼科研、拼就业率、拼知名度,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关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最关键的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低。由于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很难有一个尺度给予衡量,也没有一个健全、科学的激励、监督机制。再加上,专业课教师除了大量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科研的压力。因此导致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的主动关注程度较低。

整体而言,对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是很有限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推行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其次是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生硬嫁接,要实行有机融合。不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还是考察方式,对专业与外语的有机融合必须是内在的协调。毕竟外文语言与中文语言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尽管,目前中外文的翻译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本质的,这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增加了难度。要做到专业汉语的逻辑结构与英语本身语义的合理内化是一门极高的艺术,是专业教学的最高追求境界。

三、“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需处理好的关系

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对非语言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外语与大学公共课英语

大学公共英语是高校非语言专业更确切地说是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生毕业的一个必备要件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与学习甚至已经超出了其对专业课程的关注。从语言角度看,专业外语和公共英语都属于一个性质,但是,非语言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外语学习因其考核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这里,某种程度上,公共英语已经被放在了大学非语言专业课程学习的首要地位,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通过四级考试,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当然,公共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公共英语的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展开与深化。

(二)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

非语言专业中的这两种课程的性质不同,在教学中的逻辑序列,课程的先后设置上也不同。专业课是该专业设施的基础课程,是体现该专业特色的必要课程。专业外语课程则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语言升级和对专业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课程是专业外语的基础,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升华。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课程

一般来看,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是从学分的设置、学时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专业课的地位是突出的,但是,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认为公共课不重要,只是一个学分而已,从而造成对其知识的掌握,和对公共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够。实际从学科本身的角度看,公共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更应该将公共课的基础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公共课是基础课的基础,这一地点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英语

从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来看,公共英课在四年大学制的前两年,占据整个大学的一半教学时间。从考试的重要性来看,每年举行两次,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考试。从考试的结果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毕业。公共英语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与其相比,专业课的所占据的时间、考核的严格程度、考核结果要相距甚远。一门专业课一半占用一个学期,个别的两个学期,每周的课时安排也比较少,一般是一周一次2个学时。专业课考试方式比较灵活,以闭卷考试为主,也有部分开卷考试,或小论文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四、“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下《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与英语相融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由于教材的欠缺,导致专业课教师必须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进行系统建构和有机整合。现有版本的教材中几乎全是中文,这对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讲不能体现出外语院校的语言特色,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等不同的内容,适当采用外文讲述与解读。具体做法:

一是专业术语用英文。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流派、学者都是西方国家的,因此,专业术语英语的直接使用从根源上消除了对专业术语理解的语言歧义,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与掌握。如,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权力(power)、帝国主义(imperialism)、和平与战争(peace and war)等。

篇(2)

自我评价 为人诚实稳重,开朗乐观,谦虚自信,积极进取,富创造力,责任心强,自学能力强,具有坚韧的毅力,不怕吃苦;有亲和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求职 意向 期望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从事行业:化工/橡塑,医药/保养,其他行业 期望从事职位: 外贸 业务, 外贸 经理, 外贸 采购 期望工作地点:国外,天津,北京,重庆,南京 期望工作薪水:4000-5999 工作经验 2006/4-/ 化工企业及贸易 工作地点: 河北 工作职位: 外贸业务 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自2006年毕业 一直从事产品的采购和出口工作,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国际市场开发以及国内产品的采购;通过参加各种规模的展会来推广公司的产品寻求海外市场;熟悉产品的装载、运输、出口等一系列工作;产品涉及医药,化工等,熟悉出口操作流程和采购流程。

教育背景 2003/6 - 2006/6 河北金融学院 学历: 大专 专业: 语言文学类 :商务 英语 描述: 外贸方向 英语 语言能力 英语 - 熟练 外语 简历 LIU CHANG (Miss Jenny) Email: myse****.cn Msn: gogo****

OBJECTIVE:

International Saler or Assistant about Business English

EXPERIENCES:

Two years experiences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refered Pharmaceuticals , Construction Equipments,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Safety and Security products, main to develop the foreign market and the purchase in the domestic market; Followed the whole flow including excellent communicating with customers and sign the contract, the delivery and shipping of the goods and after the sale services and so on .

EDUCATION

Major in Business English, awarded the excellent

Graduated in June 2006 From BaoDing Finance College

Main Academic Courses

Cambridge Business English Basic Accountancy

Translation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and

Oral English Listening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se Western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Theory of Finance

QUALIFICATIONS

Passed CET6, CET4

Have a good command of oral English and business writing

Proficient in the use of Microsoft Word and Excel

A fast learner, energetic, flexible and responsible

AWARDS AND HONORS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覃幼莲(1974-),女,广西贵港人,玉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西 玉林 5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英语专业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项目编号:2013JGA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32-02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量应用型本科专业应运而生,以与精英教育完全不同的方式为社会培养和提供了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随着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专家呼吁,本科生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意即职业能力培养应为普通本科教育的应有之意。[1]实地调查及文献研究显示: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仍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2]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与发展中,从外语应用人才培养的视角,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对策,对于创新外语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突破,首先需要把握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3]在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要根据外语专业的特点,正确认识职业能力要素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1.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在从事外语相关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等,是职业能力的内在要素。

(1)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知识是指外语的系统化知识,主要由相关语种的文学、语言学和社会与文化等知识组成。在应用型外语专业的职业能力中,一方面,外语专业知识为职业工作提供了基础,并在工作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能力会受到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综合与全面的外语专业知识能促使学生在职业中适应工作全局或者更多的工作层面,增强工作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2)外语专业技能。外语专业技能是指对外语掌握、表达和综合应用方面的技能,主要表现是能准确把握语音和语调,规范使用词法、句法和章法,熟练掌握听、说、读、写和翻译技能,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外语专业技能是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体现职业能力的价值。

(3)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是指与外语专业相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涉及到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法律、军事、新闻和科技等多个专业。在不同的专业中应用外语知识进行工作,是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工作特点,具备与外语专业相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是从事相关职业的基础。

2.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方法能力

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方法能力指在从事外语相关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及工作方法,是职业能力的显性表现。

(1)学习方法。“方法”一词对应于英语中的“approach”,它是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的,根据学习者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观念、策略和技巧进行不断调控的动态系统。[4]学习是获得职业能力和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学校阶段或是在工作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

(2)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思维模式制约着语言结构,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模式不同,造成在语言表达上的各异。[5]外语的思维方法是指使用外语规则和概念进行思维活动的途径、手段或办法,是用外语直接进行思维活动的整体性描述,能够有效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3)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办法,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现,是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外语应用的显著特征是以外语作为工具从事相关工作,反映了应用型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特点,也是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的价值所在。

3.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和社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大学生的三种主要社会能力是: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6]这三种社会能力既相互关联又具有一定独立性,共同表达了社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1)事务处理能力。事务处理能力是在工作中参与社会、遵从社会规则、处理事务风格和保持良好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工作过程是处理事务的过程,而事务处理过程是与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相关联的,这就需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在处理与外语有关的各种事务中,需要将人文和科学融合、母语和外语结合,以及了解本族文化与异国文化,才能在工作中占据主动,表现出较强的外语职业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员建立联系和吸收、转化周围信息,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具体行为。工作中必然会与人打交道,要做好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较好地与其他人交往并乐于交往,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单位内外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工作顺利开展。

(3)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其是指一种心理境界、处事态度和友情表达的方式,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支持、忠诚、接纳和交流等的态度和愿望。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在工作与生活中能与同事、客户,包括外籍同事和客户,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的能力,从而达到与他人紧密联系、交流合作的目的。

二、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职业能力是通过学校、工作和社会等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参加工作前的学习和训练对培养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应突出“外语+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从教学体系、专业实习和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1.教学体系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体系是组织和实施专业教学的总体设计,反映了实现专业目标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整体过程。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体系应重视构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安排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要具有应用外语知识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能力,不仅要牢固掌握外语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在课程体系中,应构建“外语+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外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外事类、翻译类、经贸类、科技类或旅游类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职业能力。

(2)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的职业能力特征决定了教学模式应具有多元化、能力本位以及与相关专业联系等属性,使得“外语+相关专业”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外语教学中使用任务型、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多种语言学习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扎实的外语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在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采用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外语基础好、专业水平高、职业能力强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2.专业实习突出职业能力训练

专业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实习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外语相关专业工作为内容,落实“外语+相关专业”的实习模式,注重实习的专业化、岗位化和全程化,将实习工作落实到实处。

(1)实习专业化。实习专业化是指实习要突出“外语+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利用外语知识在相关专业进行实习,使学生的外语技能与相关专业技能结合。有关涉外的贸易、商业、企业、金融等领域中有大量以外语为基础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在这些与外语有关的领域进行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益处。

(2)实习全程化。实习的全程化是指采用“见习+实习”的方式,分为几个阶段,多次安排,全程贯穿。在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分阶段到与外语相关的单位进行短期见习,在毕业前进行系统实习,从而实现见习和实习的连贯性和全程化,保证职业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使得学生能循序渐进地了解外语相关专业,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3)实习岗位化。实习的岗位化是指实习要突出“实习+岗位”的方式,采用岗位实习或顶岗实习的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具体岗位的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在实习单位或其他单位的相关岗位就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学生课外活动渗透职业能力内容

在高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是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上,突出“外语+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

(1)学生活动的主题。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学生活动的主题应该是以外语应用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为核心,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以职业指导等为拓展,具有鲜明的外语特征和时代气息,起到引导和鼓舞学生应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内容是活动的具体项目,应以外语为主线,以内容为载体,开展各类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实训活动,如口语实训、翻译实训、商务谈判实训、商务礼仪实训、酒店管理实训等,开展有益于培养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调查活动、科技活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等。

(3)学生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形式是根据活动内容实施的具体行动,可以是严谨、认真的仿真模拟实训,也可以是轻松活泼的聚会、沙龙等文体活动,以及各种各样能促进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竞赛活动等。活动应以外语作为主要语言,模仿西方国家的交流形式,营造外语氛围,学习西方礼仪,增强外语的渗透力和吸引力,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

三、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与其他本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共同之处,但外语类专业着重于外语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在应用型本科外语专业教学中,要强调理论性、知识性和职业性并重,应用“外语+相关专业”的模式,突出外语理论知识与相关专业技能的结合和融合,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外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相关专业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德生,羿羽.本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09,(13).

[2]刘文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7(1).

[4]文秋芳.论英语学习方法系统的结构、特点与调控[J].外语研究,1996,(1).

篇(4)

关键词: 船舶类高职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改革思路

船舶工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随着与国际接轨的业务越来越多,造船企业中很多的船舶资料均以英文形式出现,因而那些既有专业技能、又懂专业外语的毕业生不断受到造船企业的青睐。然而,船舶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专业外语的掌握普遍薄弱,实用性不强。船舶类高职学院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改革专业外语教学,实现以船舶为依托、以外语为特色的教育模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船舶专业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

表现在没有设立专业外语教研室,各专业的专业外语教学工作都是独立安排,因此没有统一的规定和管理,在课程内容、教材选择、课时安排和教学计划等方面的设定上都很随意,缺乏系统性。

(二)没有合适的教材

所用的教材不够新颖,难度偏高,实用性不强,使用上也比较随意,基本上是谁任课谁选定教材,缺乏统一管理。

(三)没有专职从事专业外语教学的教师

负责教授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师变动性很大,不固定,既有船舶专业的教师,又有外语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有限,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两者不能很好地结合。

(四)缺乏校企交流

专业外语教学只限于课堂和书本,没有和企业进行过深入的交流和调研,无法了解专业外语在企业内部的实际应用情况,也无法了解企业对专业外语的具体要求,教学上没有针对性,也失去了从企业中获得教学资源的机会。

二、船舶专业外语改革思路的确立

(一)船舶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重组船舶专业外语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校企交流和教材建设,激发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船舶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对课程设置的改革

1.建立专业外语教研室,整合五个专业的资源(人才和相关数据),成立专门的教学组织机构,对于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整体掌握。

2.修订教学大纲,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课时。完善教学考核办法,加强教学阶段的监督和管理。

3.重新编撰教材,严格设定教学内容,教材的使用由专业外语教研室统一管理。

4.培养专职从事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5.加强校企交流。经常指派教师去造船企业调研,了解船舶行业发展新动向,掌握专业外语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并从企业中获得第一手的教学资料。

(三)对教材建设的改革

1.教材建设原则

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实用性,把船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新颖。

2.教材构建的目标及其特色

(1)在选材上注重实用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做到让学生一学就有兴趣,学过了就用得上。

(2)新教材要区别于传统教材,将船舶的一般知识和各专业的具体知识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形成两个教材体系,即通用册和专业分册。

(3)根据我院的教学模式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教材模块设计,适合我院专业英语的课时分配情况。

(4)在教材的设计风格上将大量的图表、数据、样例充实进去,使学生学起来直观明了、轻松有趣。

(5)在教材中创新地增加模拟实验部分,设置对话和实际场景模拟练习。

3.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初步设定通用本和分册均包含10个单元。

专业英语(通用篇):适用于各个造船专业。整编各个专业通用的英语信息,使学生能读懂基本的专业资料。

篇(5)

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 复合型外语人才 课程设置

一、引论

跨入21世纪,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和外语教育者应该充分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日益增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式,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关于新形式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始,相关专家已经就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例如,全国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组长何其莘教授曾指出英语专业的课程应分为三大块:1.语言技能课;2.语言知识课3.相关知识课。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与其适应的课程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或滞后的问题。本文试在分析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问题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学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各有特点又大致相同的课程体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外语+另一门外语;外语+本族语(汉语);

外语+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如商务、金融、法律、管理等)。

理论上讲,这三种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第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掌握两门甚至两门以上的外语,学生在就业时就可以寻找和任何一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有关的工作。如果某个工作要求毕业生精通两门外语,而这两门外语又正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复合专业,那么无疑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但掌握了外语,而且还加深了本民族的知识,这在汉语日益重要的今天,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在汉英文秘,汉英互译方面的素质。第三种模式最为常见,学生既精通外语,同时又通晓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马上进入相关专业的各种状态,将外语作为自己的特长和有力工具,为自己另外一个专业服务。

综上所述,三种模式在理论上有其合理性,但在实践上却又有自己的缺陷。主要问题有:“一是现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1+1<1,即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外语语言技能相对纯,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较弱,其他专业知识相对有关专业学生较为肤浅。二是学生被动学习,接受现成知识已成惯性,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热情欠缺,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较弱。三是现有培养模式下外语教育中依然“费时低效”,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仍然有相当多时间在“炒冷饭”,小学、中学外语学习模式到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

同时,为数不少的学校还存在着大量削减基础课、增加应用性课程的问题——许多学校误认为相关知识课程开设越多,越五花八门,培养的人才复合性越强。实际不然。所谓复合型人才,一是要符合社会要求;二是要以某一专业为主体,其他专业补充式服务于主体专业,或融入主体专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去开创性地工作。因此,无论人才培养怎么复合,我们最终要的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语”的基础不可以削弱,这是一切知识的平台,没有了这个平台,其他的专业知识便无处依附,“复合型”也就无从谈起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不说与课程设置的滞后无关。因而,只有培养模式的确立显然是不够的,确立了培养模式后再设置与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三、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那么,到底我们该设计一种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既保证“复合型”目标的实现,又能克服上述问题的实现呢?笔者以为,课堂设置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二年级的基础课要保证充足课时,要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使用上基本不存在障碍。“外语学科的基础课尤为重要,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主要是通过基础课的教学训练而获得的,外语学科的分流培养是以前基础课基本学完而且学生语言功底扎实为前提的。因此,基础课的学时数务必要得到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2.设计不同专业知识的模块,按模块操作课程。学生基础课程结束,基础知识的平台搭建以后,自三年级开始按模块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比如,商务贸易模块,翻译模块,文秘管理模块,市场营销模块,师范教育模块等。几个模块之间,又可以有小的平台,即供几个模块共选的专业知识课程,比如,上述前四个模块都可以设计高级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经贸报刊选读等课程。学生按模块选课,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可以实现“以语言学知识,以知识带语言”的目标。这与有关专家提出的“EGP+ESP”的模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采取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专门用途英语)与EGP嫁接的方法,即在基础阶段采用EGP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包括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高级阶段采用ESP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

3.尝试引入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因而给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及时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机关、学校、律师事物所、旅行社、外贸公司进行社会实践(时间一般在周末和每年的寒暑假)。学校、学生本人和各实践单位应签订培养合同,以确保实践的质量。实践单位每半年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4.融学生能力培养于全部课程之中,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这是实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和保障。

四、结语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社会的发展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自由的选择的空间。有问卷调查表明,国家部委,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对于单一外语类毕业生的需求量已降为零,而期望外语专业本科生具有宽泛知识的则占66%。面临此形势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研究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好的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云龙.《多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五期.

[2]孙如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评估机制的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卫东,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兼职),梧州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广西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205―03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炙手可热的专职翻译职位已渐渐“失宠”,市场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人才,需要的是既懂外语翻译,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本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囿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困扰,单一外语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显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社会对翻译水平和翻译能力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不再局限于外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不再是外语专业的专利。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也给广大的非外语专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外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审视与反思,对翻译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刻思考和探讨。

二、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在非外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翻译教学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长期以来一直是英语教学当中的薄弱环节。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认为“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始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大纲》确定了这个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教材的编选还是教法的实施,都是围绕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进行的,精读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翻译能力的培养显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课程设置来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没有翻译教学课程的位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各项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不约而同地受到四、六级考试大纲的支配。虽然近年来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教育部也在极力地为减弱四、六级证书的作用而作出相应的变革,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了外语学习中对翻译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不够,尤其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不够,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有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传授不够。再者,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中完全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的独立单元,所占篇幅最多的是阅读理解部分,涉及翻译的内容仅局限于每个单元后面的汉译英和英译汉练习,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材也为数极少,翻译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的翻译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不少外语教师对专业英语的教学认识不足。他们往往混淆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区别,认为英语教学只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翻译的指导了。尽管有些大学为外语专业、经贸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英语专业,如“外语+经贸专业”的培养模式。

三、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要求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和误解是息息相关的。

1.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翻译能力

近年来,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压力与日俱增,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在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方面的提高尤为显著。欣慰之余,人们却对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免担心。

许多学者认为,语言能力强的人翻译能力自然就强。但Krings等学者的研究却表明,“尽管语言能力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必要条件,但仅仅具备这一能力是不足以保证翻译质量的”。翻译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甚强的概念,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单靠提高阅读能力、死记语法规则和扩大词汇量,是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行大学英语教科书上虽然每一单元都提供有翻译练习(主要是汉译英的练习),但大多数的练习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而忽略逻辑思维的训练,缺乏从篇章结构上的宏观把握。这样的练习从根本上说不能算是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句型训练。单靠句子转换式的翻译训练系统性不强,难以让学生认识到翻译的实质,更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翻译教学才能实现。”而培养翻译能力不单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文化转换能力等等。翻译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是不可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一笔带过的,而必须在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开设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按照翻译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进行训练。

2.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对通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区别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情况。不少的英语教师认为,英语只有一种,英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英语的基本技能;只要基础英语学好了,专业英语就会迎刃而解。这一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应用英语技能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目标进程,结果造成不少毕业生手握英语四、六级证书,英语成绩也非常优秀,但却连看懂本专业的英语原文资料也觉得非常困难,更不用说翻译了。因为他们所学的都是通用英语,要进行特定行业的英语运用,他们的英语学习还必须拓宽到适用于特定语言场合的专业英语。

一般而言,大学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词汇多为一些日常用语,而各个专业的专业英语所涉及的单词词汇则带有非常浓厚的专业色彩,并层出不穷地出现于各种专业文章之中。同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不同的专业其含义便会有较大的不同。例如,“pencil”一般指“铅笔”,而在光学上却是指“光线锥”、“射束”;在热学上的“colorpencil”指的是“笔型温度计”;“metal pencil”在机械上则是指“焊条”;“pencilrocket”在气象学上指的是“高空气象观测用的小型火箭”等。至于专业英语篇章的翻译,则更是复杂。这是因为,不同的专业,其文体类别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对语言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文体,甚至同一文本,本身也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这往往要求译者采用不同

的翻译策略。如果不管什么文体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只采用一种策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足取的。单靠大学英语教科书上的简单句型转换是翻译不出什么好文章的。

3.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对“翻译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十分模糊。他们往往认为,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上每一单元课文后面都有翻译练习,教师参考书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参考书上也有帮助对课文理解的参考译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也会采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也会要求学生用汉语翻译课文的内容,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上并不缺少翻译练习。的确,这些翻译训练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外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些训练只是外语教学的手段和工具而并非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翻译”而并非“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者无论是在教学目的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截然不同。“翻译教学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结构和丰富语言知识,也不是为了提高文体的水平。纯正意义的翻译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而教学翻译的目的只是为了考核学员外语学习的成果。”试以课文上的翻译练习为例,这些练习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显示出明显的人为排列和编造,大多数的练习都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很容易就可看出英语句型的脉胳和特征,缺乏从自然语言篇章结构上的逻辑思维训练,而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巩固所学的外语词汇和语法结构,其结果并没有使学生的翻译能力获得真正的提高。真正的翻译教学应该是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翻译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语言的能力训练只是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和铺垫,解决翻译能力中“能”(能够翻译)的基本要求。

四、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翻译的需求已呈现出广度上的多元化和深度上的专业化,传统的文学翻译逐渐退居到十分次要的位置,而原来作为边缘的非文学类翻译已走向中心的主导地位,大量的涉及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繁复资料需要的是既具备本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这恰恰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一大弱项,而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前有些大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陆续为外语专业、经贸专业、管理专业等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局限于英语专业,如现阶段正在实践或试验的“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等模式,其中更多的是“外语+经贸专业”培养模式的采用。然而,偏僻的专业术语和深奥的专业知识往往会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者,如果翻译单单依赖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素质上难以胜任,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形势的变化,市场的需求,再也不是少数的外语学院毕业生能够满足得了的,大量的外文资料无疑需要大批的专业翻译人才,而非外语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学科分布广泛,是挖掘和培育翻译人才的重要源泉,如果让他们有机会学习翻译理论知识,让他们接受系统的翻译教学,他们将很容易适应各类翻译工作,且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出色译者。同时,经过外语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大学新生入学前已具备了相当的英文功底,总体水平在逐年提高。《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3~12年级)》明确规定,高中毕业生要达到“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这样一来,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低水平的教学重复完全可以避免,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完全可以缩短,从而使翻译这些应用课程设置得以实施,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势在必行的。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09-01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多年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面对多元需求,外语教学也应“随需而变”,树立人才培养的“多元观”,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不同特点、不同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各行业所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人才,是英语教学管理者及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急需探讨、交流和分享的问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已经成为必须研讨的课题。

二、“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下设四个方向:分别为教育、旅游、涉外文秘和媒体主持方向。根据《大纲》的要求,该学院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采用了以下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1.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培养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听说能力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谙熟教育规律,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技能,能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善于沟通和跨文化领域进行交际,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熟悉旅游业务,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涉外礼仪接待,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3.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培养语言基础扎实,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具有涉外文秘管理和办公能力,熟悉涉外文秘业务,掌握实用的涉外文秘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涉外文秘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礼仪接待、涉外文秘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4.英语专业(媒体主持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掌握实用的涉外媒体主持知识,熟悉涉外媒体主持艺术,能熟练运用双语(英语、汉语)在各类涉外传媒及相关领域和行业从事多种节目风格的播音与主持、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建立高素质、双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大部分师资都是研究型外语大学培养出来的,不可避免地会在除英语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上有所局限。为此,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了力度,如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实教学第一线;培养和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学梯队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体,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为中坚的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习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是否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到生活实践的重要手段,为此,华桥外国语学院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如针对英语教育方向学生,学院分别与长春市的十几所公立小学以及六所中学建立了合作基地关系,学生能真正走到课堂上去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针对英语旅游方向,学院与长春市的六家大中型旅行社建立基地关系,方便旅游方向学生去实习。此外,学院还将英语媒体主持方向的学生带进电视台等单位进行实习。除了校外实训基地,学院还在校内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如部分文秘方向学生留在学校档案室,熟悉文秘工作;部分教育方向学生留在学校里为老师们做助教等方式。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工作,真正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以“强化意识、构建体系、完善标准、形成机制”为指导,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构建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运行有效。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原则,着力规范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和学习行为,努力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时代和社会呼唤适应性强、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建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