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裂缝控制

裂缝控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4: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裂缝控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裂缝控制

篇(1)

【论文摘要】: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最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但填充墙经常出现开裂现象,造成影响观感及使用不便,引起安全隐患。因此分析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分类与生成机理,加强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控制已成为工程施工部门、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填充墙裂缝的控制已经成为整个建筑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1、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分类与形成原因

1.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形式较多,主要有垂直裂缝、水平裂缝、阶梯形裂缝,裂缝多为细小裂缝。在任何墙面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干缩裂缝。我们知道,混凝土结构中常用轻质砌块作为填充墙材料,砌块具有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产生干缩变形的特征,通常砌块成型后的1个月内收缩变形比较大,以后渐趋稳定。干缩后的砌块在砌筑时,遇水受潮后又发生膨胀,然后随着砌体干燥再次干缩,砌体内部产生收缩应力,在薄弱的部位产生拉裂缝。这类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分布较广,开裂严重的部位主要位于填充墙与梁、柱及剪力墙连接部位。

1.2结构裂缝

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必然产生变形。比如梁跨较大时,会产生较大挠度;建筑较高时,相邻竖向受力构件的竖向压缩变形必然存在差异;建筑物两部分高差或地基变形模量差异过大,相邻部位易产生较大沉降差。结构构件的差异变形,易导致填充墙变形不一致,使其内部产生剪切应力,当其主拉应力超过砌体抗拉极限强度时,填充墙砌体就会沿着主拉应力迹线产生因剪切引起的拉裂缝。

1.3构造裂缝

混凝土砌块在切割过程中,表面会存在松散颗粒和灰尘附着物,抹灰时如不清理干净,将很容易形成“两层皮”,这样日后会有空鼓开裂的隐患。如果混凝土砌块表面凹凸不平,抹灰不均匀,产生收缩不均匀,也会成为空鼓开裂的原因。其主要的主要原因是:

1.3.1设计构造措施处理不当。由于设计人员对砌体材料性质不清楚,对结构变形特征认识不足,对节点防裂构造措施缺乏经验,设计中对防裂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都会在填充墙内部引起应力分布不均,导致薄弱部位开裂。

1.3.2由施工原因引起的填充墙开裂。施工工序、工期安排不合理;砂浆、砌体材料质量的影响。

1.4温度裂缝

主要是由于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同,使得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这种裂缝往往比较规则。由于温度变化比较频繁,墙面出现裂缝后难以根治,只能通过治理以控制其裂缝宽度,使之成为无害裂缝。

2、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控制的措施

2.1合理选择墙体材料

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为填充墙的砌体材料,如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2.2优化施工设计

对高层建筑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的选择,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均匀沉降,尤其是对进行地基人工处理的框架结构更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并应计算沉降量,预估框架变形程度,这样可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合理设计保温隔热层;合理设置门窗尺寸及材料;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控制好框架的侧移变形。

2.3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2.3.1.由于高层建筑砌块体积较大、砌体又设置拉结筋,所以相应灰缝厚度也有所增加,当一面填充墙体砌筑完成时,墙体的自然沉降会逐渐展开,使墙体上部与主体结构的接触处产生裂缝,因此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以方便填充墙自由沉降变形。

2.3.2.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上下层错缝组砌。在砌体砌筑前,绘制砌块砌筑排列图,确定皮数杆每层砌筑皮数,水平、竖直灰缝宽度,砌块的搭接长度,及不同规格砌块的使用位置等,并且严格控制砂浆饱满度及灰缝的厚度。

2.3.3在墙的高度、厚度、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突然变化处及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2.3.4正确处理梁、柱与填充墙的接缝。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170~200mm。等填充墙砌完并间隔1~10d 后,墙体变形基本完成,再用同砌体同材料的实心砖斜砌挤紧,倾斜度控制在45~60 度,以使砌体与梁板底紧密结合。为保证柱与填充墙的连接,沿墙高每隔600mm 设置拉结筋,且砌筑前一定要排砖,调整好灰缝大小,避免在柱边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使柱墙连接不紧密。拉结筋必须放置在砂浆中,预埋在柱上的拉结筋如果与灰缝错位时,应将钢筋位置校正或在柱上补焊拉结筋。

2.3.5做好成品保护工作,砌筑后应尽量保证墙体避免撞击振动,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以保证砌体强度能够得到正常的增长。

3、注重墙体抹灰控制

3.1应严格控制抹灰时间,只有待填充墙砌筑完毕1个月后方能抹灰,这样就不会因墙体收缩而引起抹灰层的开裂。

3.2墙体抹灰过程:抹灰前应将砌块墙面的灰缝、孔洞、凹槽填补密实、整平、清除浮灰,并用1:1水泥砂浆拉毛墙面。在砌块墙身与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交接处,门窗洞边框处和阴角外钉挂10mm×10mm孔眼的钢丝网,每边宽度不小于200mm,在蒸压灰砂砖与砌块处每边100mm宽。将挂网展平,用射钉与梁、柱或墙体连续,或与预埋钢筋点焊固定,网材搭接做到平整、连续、牢固、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这样可防止因收缩不均匀而出现的裂缝。抹灰前应对墙身隔夜淋水2~3次,第二次进行基层处理,处理时先用掺107胶的水泥浆刷墙面,以保证抹灰层与基层粘结牢固,随后进行抹灰。

4、积极运用裂缝修复方法

已经产生的裂缝则必须设法予以修复,否则影响建筑物的观感和使用功能。填充墙的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因此在裂缝修复时不必强调强度方面的要求,但对温度的反复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已趋于稳定的裂缝可采用手工直接将水泥砂浆进行修补,修补后注意浇水养护。对于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较大裂缝则需与结构加固配合进行。通过修复可提高墙体裂缝部位的抗变形能力,在原裂缝位置一般不会再出现裂缝,如附近有较薄弱环节则可能再出现的裂缝,裂缝修补时可将薄弱环节同时处理。

总之,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预防与控制,目前将一直都值得关注,因为裂缝带来的问题仍然随处可见。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抓好施工管理,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针对结构、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舍得投入,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超,肖祯雁.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7).

[2]胡煦容,吴文耀.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成因及防治[J].中国水运,2007,5(8).

[3]滕延民,任建峰,王永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6).

篇(2)

目前大部分的高层建筑主要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 并大量应用泵送混凝土。但近几年的工程实践发现采用泵送混凝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常引起楼屋面板裂缝, 并且成为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

本论文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就高层建筑泵送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进行探讨。

1.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导致混凝土的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引起混凝土收缩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1 水泥性能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水泥抗裂性能的降低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由于追求高强度及早强,水泥的含碱量越来越高,水泥细度越来越细,C3S 含量越来越高,这使水泥抗裂性能大幅度降低。

1.2 外加剂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

混凝土高效减水剂是泵送混凝土不可缺少的组成材料,而高效减水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 - 1997)中规定:高效减水剂的收缩率应小于等于135%,也就是混凝土在稠度相同的条件下,允许加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收缩可以比不加高效减水剂的混凝土收缩率大35%。一般高效减水剂的收缩率在115%~135%之间。这就是为什么泵送混凝土比非泵送混凝土、现场搅拌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的原因,因为前者比后者加更多的高效减水剂。

1.3 混凝土硬化前的收缩

根据试验研究硬化前收缩率比硬化的收缩率大10~30 倍。

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表面温度高,水蒸发量大很快变硬化,而内部混凝土未硬化。在表面至内部未硬化混凝土之间, 存在硬化梯度层,这层制约了内部混凝土继续变形。由于未硬化混凝土变形快,在变形到一定程度,表层硬化就被拉裂。

2 .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2.1 设计优化

从结构方面对高层建筑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是建筑四周的阳角处及框架柱外露边角,主要原因是由于该部位楼板受剪力墙或刚度较大梁约束,限制板面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在温差作用及收缩力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裂缝。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重点考虑强度,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本身的收缩性能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差作用。

建议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在楼板设计时充分考虑楼板刚度平衡及混凝土工作特性,对房屋的阳角及跨度较大的楼面板,保证h0可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阳角配筋应加大且增设放射筋;板筋应适当加大而且密,通常钢筋直径不宜小于φ 8,间距不宜大于150mm。

2.2 砼配合比设计及原材料的控制

水泥品种的选用和水泥用量的控制。选择水泥要考虑水泥的抗裂性能,控制含碱量降低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积聚使混凝土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因此,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能有效降低水化热、减少内外温差,建议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尽量选用质量稳定的旋窑厂生产的硅酸盐水泥。

掺合料和外加剂。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外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及泵送性能,提高抗渗性能。通常泵送混凝土中主要采用减水剂和膨胀剂。实践表明在泵送混凝土中采用具有减水、分散功能的高效减水剂能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能,降低用水量和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减少温度裂缝。

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如屋面混凝土,可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膨胀剂起到补偿收缩作用,防止裂缝的产生。

骨料的选择。增大粗骨料的比例并保证粗骨料有良好的级配,减少骨料的孔隙率,增加骨料的密实度,可以减少胶结材料的数量、减少用水量,能降低水化热和减少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泵送性能, 保证板面混凝土的整体性。实践表明碎石骨料在搅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可减少预拌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因碎石吸水而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水灰比的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在水泥用量相同时尽量降低用水量,减小水灰比,减小混凝土的干缩。但为保证混凝土的泵送性能,水灰比不宜过小,通常控制在0.4~0.6 之间,同时单方用水量控制在170kg/m3 以内。

对抗裂要求较高的楼板,可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如钢纤维、杜拉纤维等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目前已经有工程进行实践。

2.3 施工过程工艺控制

施工中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均匀性, 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保证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目前高层建筑基本上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在施工时首先应严格保证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要求生产厂家结合工程实际认真、合理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工作, 并严格按要求把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外加剂,做到原材料、掺合料计量准确,混凝土搅拌均匀从而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其中重点做好掺合料、外加剂保存、计量工作,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坍落度和温度的控制.商品混凝土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到施工现场后应逐车检查泵车泄料口混凝土坍落度,对坍落度大的混凝土车坚决退场,以保证砼半成品的质量。同时应控制混凝土车运输、停留时间, 避免因运输、停留时间过长, 减少坍落度损失。

施工时应布料均匀、振捣密实。施工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管理力度,要求做到振捣密实,严格防止混凝土漏振现象的发生。对面积大的板面,对浇筑后混凝土在振动界限前用平板振动器给予二次振捣,不但能防止采用振动棒振捣局部密实不均匀,而且能排除混凝土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注意对钢筋的保护。钢筋在楼板混凝土中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产生的弯矩、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抵抗温差应力防止发生温差裂缝的作用,这一作用必须在钢筋上下有合理的保护层,h 0 有保证才能有效。施工过程中各工种交叉作业、施工人员众多,踩筋现象严重,楼板上层钢筋未能受到有效保护。

2.4 后期养护、保护

早期养护。加强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刚浇筑后的混凝土尚处于凝固硬化阶段,水化速度较快,可采用覆盖保湿的办法创造适宜的潮湿条件防止混凝土表明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因此加强混凝土表面养护,尤其在7 天内使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是防止混凝土裂缝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成品保护。加强浇筑后混凝土成品保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必须要有一定的保护时间, 混凝土浇筑完后,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 .2 N / m m 2 以后(一般不宜≤ 2 4 h )方可允许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放样作业;这也同时要求主体结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必须有合理的施工时间。

篇(3)

关键词:荷载裂缝 抗拉强度 塑性收缩

目前对裂缝问题,是混凝土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基本都是从结构裂缝的扩展开始引起的。从目前来看,设计上对裂缝有一定范围,裂缝宽度不同,有结构不同的控制标准,裂缝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如何把裂缝宽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我们免遭经济损失。本文会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桥梁裂缝产生原因浅析

(一)荷载引起的裂缝

桥梁在常规静及次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称为荷载裂缝,可分为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两种。

1.直接应力产生的原因有:

①设计阶段:计算模型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荷载计算失误等。②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堆放施工机具、专业知识不牢固等。③使用阶段:天气原因,人为原因。

2.次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①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划不符,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开裂。②桥梁结构中经常要开槽、凿洞、设置牛腿等,受力构件挖孔之后,力流会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在实际工程中,次应力裂缝是产生荷载裂缝的常见原因。

(二)温度引起的裂缝

1.年温差。一年四季温度不断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产生。

2.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温度会大大高于其它部位,导致局部的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

3.突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导致桥梁混凝土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造成应力变化而出现裂缝。

4.水化热。水泥的水化放热,导致温度升高,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三)收缩引起的裂缝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二种情形。

1.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剧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混凝土发生失水收缩,塑性收缩产生的量级一般很大,若骨料在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的阻挡,便可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缩水收缩(干缩)。由于缩水表快内慢,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会产生收缩裂缝。

3.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碱度降低,使钢筋周围的氯离子含量增大,使钢筋中的铁离子氧化反应,氧化后体积比原状体积增加2~4倍,从而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土开裂、剥离,同时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透到混凝土表面。

5.冻胀引起的裂缝。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会出现冰冻现象,使混凝土的膨胀力加大,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最终引起裂缝出现。

6.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配置混凝土用的材料如果质量不合格,亦会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7.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易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浅表、深进和贯穿等各种形式的裂缝。

二、保证混凝土质量及控制裂缝的措施

桥梁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温度、沉缩及抗拉,在施工过程中用一些措施控制裂缝的产生。

(一)施工的质量保证措施。选择合适的水泥和严格控制好水泥用量;严格控制骨料级配和含泥量;选择适当的外加剂和合适的配合比。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用量的外加剂,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采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简化混凝土的泌水处理,能控制浇筑间隔不超初凝时间;增加适当的预埋件。在基础面筋上可加设铁丝网或小直径的钢筋网,用于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抗裂性;改进施工技术,加强技术管理。

(二)施工的温度控制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拌合混凝土时用水将碎石冷却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2.夏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做好散热;3.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进行内部的降温;4.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桥梁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最宜选在春秋季节施工,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爆晒;5.控制好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急剧的温度梯度;6.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

(三)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产生梯度;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设法使混凝土施工期间的最低温度不低于使用期的稳定温度;防止老混凝土面的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要想最大程度的控制桥梁裂缝带来的危害,就要充分的了解桥梁施工,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以及注重后期的保养,同时还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希望对以后桥梁施工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石利松,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J],河南科技2007(15)

篇(4)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3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商品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预防控制混凝土裂缝,必须从混凝土特点、施工和原材料等方面做好各项控制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质量。针对商品混凝土的早期裂缝控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商品混凝土及早期裂缝产生的特点

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是一种技术性强,要求严格先进的施工方法,比如:对塌落度、对石子粒径的要求都相当严格。

泵送商品混凝土泵的输送能力强,速度快,能缩短工期,提高工效,这种便捷高效的特点也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早期裂缝产生在时间上是在施工完成后的早期阶段,时间短,速度快,据数据显示,一般在结构尚未受力或尚未承受结构荷载的3~5天内发生,属于非荷载裂缝;其分布的面积广,占结构裂缝的80%以上;对于建筑的承重能力影响不大;但由于早期裂缝明显,不知情者无法接受这一视觉上的纰漏,因此往往对建筑施工不满意。 

三.泵送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骨料塑性沉降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在浇注时,由于振动棒和重力的作用,骨料下沉、水泥浆上升,这种沉落直到混凝土硬化时方停止,当这种塑性沉落受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的抑制(或者模板沉陷、移动时)就会出现裂缝,而且大多出现在混凝土浇注后半小时至3小时之间,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主要是混凝土塌落度大、沉陷过高所致。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模板沉陷、移动时也会出现此类裂缝。 

2.沉降收缩裂缝

沉降收缩是指由于密度等原因,物质在沉降过程中而引起体积缩小的现象。混泥土浇灌之后,混泥土尚处在较柔软的阶段,物质的移动不受约束,因此受密度影响,骨料与水泥相互分离,产生了发生沉降与泌水现象,混泥土在沉落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裂缝。 

3.干燥收缩裂缝

干燥收缩时混凝土一直在进行的,即使其进入硬化阶段或是达到28天龄期,也不能认为其终止,有的工程甚至可以持续几十年。所以水泥基于混凝土的固有特性便是干燥收缩,其硬化时是固体状态,浇筑时是流动状态,其不仅是一个化学过程,更是物理过程,一旦未进行较好养护,干燥收缩裂缝就会产生。随着含水量的改变,混凝土固体水泥浆体积也会变化,对这一现象起约束作用的便是骨料,其会使水泥浆体的体积变化高于混凝土的体积变化。富含空隙是硬化水泥浆体的特点,水灰比小于014是理论上较为理想的养护条件,其可以使孔隙率降至最低值28%。但实际应用中,混凝土采用的水灰均较大,且难以完全水化,所以其浆体空隙大多大于等于50%左右。 

0.2%-0.4%为混凝土的一般收缩值,0.2%-0.5%为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值,随着时间增长其收缩量也逐步增大,初期收缩最快,后日趋缓慢,两年之后呈稳定状态。约束及收缩变形是收缩裂缝形成的必要条件。受到风吹日晒而造成其表面水分流失过快,引起体积收缩较大,内部适度变化较小,表面收到内部约束等施工中养护不当事最常见引发原因,所以其构件表面会产生较大拉应力,当拉应力达到或超过混凝土抗拉极限时,干缩裂缝就会产生。

4.施工方面原因造成裂缝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混凝土的性质看,单靠提高混凝土自身质量,在施工方面不采取措施是不能保证混凝土最终质量的。例如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浇注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甚至在浇注后不到24小时即开始上人,堆放荷载,经常导致板开裂;施工单位为赶工期,过早拆侧模,导致蒸发失水过快,出现塑性收缩裂缝;有时混凝土尚未达到规定强度就拆底模,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少数施工人员素质差,认为坍落度越大越好,甚至在搅拌过程中随意加水等等均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早期裂缝。

四.商品混凝土的早期裂缝控制

1.混凝土骨料塑性沉降引起的裂缝的控制措施

控制的措施是在满足泵送和施工队前提下尽可能减小混凝土塌落度,施工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混凝土浇捣的密实情况和模板的位移,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要快插慢拔,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s,待出现泛浆或混凝土不下沉时即可停止振捣。混凝土振捣应连续、均匀,不得少振、漏振和过振。少振、漏振会引起混凝土不密实,甚至出现空洞等,过振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泌水和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泵送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间隔20~30分再复振一次。抹压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抹压太早起不到消除裂纹的效果,抹压太迟则操作困难或甚至无法操作,因此一定要把握好火候,第一遍为普通抹压,第二遍应重点寻找裂缝,抹压时用木抹子拍打,产生振动压力,使混凝土再次液化,愈合裂缝。 

2.沉降收缩裂缝的控制措施

首先,在夯实、加固松软土和填土地基;其次,确保模板支撑牢固,且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以致地基均匀受力;再次,地基不能被浸泡,因此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地基遇水;第四,不能提早拆除模板,且一定按照相应顺序进行拆模;最后,要有预见性,尤其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施工方面原因造成裂缝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浇筑前应认真检查钢筋是否绑扎牢固。为使配管和布料方便,应在浇注部位另设配管支架和操作脚手铺运,以防踩乱钢筋,对输送管道下面受泵冲击影响较大的部位,应用拉条等牵拉牢固,防止模板和钢筋变位。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控制混凝土上楼板支模、拆模和上人作业时间。 

五.裂缝处理 

在事后裂缝的诊断工作中,应结合具体的施工工艺、地理环境、材料条件寻求引发裂缝的主次原因,从而便于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 1.表面较浅裂缝,可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裂缝方向凿成深为15~20㎜、宽为100~200㎜的V形凹槽,清理干净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净浆一遍,然后用水泥砂浆分层涂抹,并压实抹光。为使砂浆与混凝土表面结合良好,抹光后的砂浆面应覆盖塑料薄膜,并用支撑板顶紧压实。 2.当裂缝宽度在0.1㎜以上时,可用环氧树脂压力灌浆嵌补。 3.当裂缝宽度大于0.5㎜时,可采用水泥压力灌浆补缝。对结构强度产生严重影响的裂缝应经过设计采取结构加固、补强的办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只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采取以上混凝土构件裂缝综合控制措施,应用于工程混凝土的施工中。表明商品混凝土构件施工中采用的上述裂缝控制技术措施是成功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混凝土裂缝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减少商品混凝土裂缝问题对工程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曹同方 商品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 混凝土2012,(5) 

[2]赵文俊 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控制措施[J] 施工技术2011,30(5)

[3]张雄.混凝土结构裂缝防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 

[4]徐有邻.混凝土结构工程裂缝的判断与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 

篇(5)

关键词:裂缝;原因;规律;防治措施;处理

裂缝的危害程度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但会影响混凝土的防水性,而且由于水的渗入造成钢筋的锈蚀,会严重降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裂缝的长度和宽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还会影响结构的安全性。由于混凝土开裂渗水带来了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需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工程的修补。

1 混凝土工程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裂缝存在的一般规律分析

2.1 大量工程混凝土的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后不久就己经出现,一般出现在拆模后的第二天到两周内。部分工程拆模时就发现有一些细微的裂缝。拆模后,裂缝的数量和长度、宽度都会迅速增加、发展。

2.2 裂缝集中出现在墙体、楼板等工程部位,开裂严重时,墙体出现规则的约2-5m间距的裂缝。C50以上的混凝土柱子存在环裂现象,而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一般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2.3 施工季节对裂缝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不同的温度、湿度环境对混凝土的水化、硬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夏季高温季节、大风天气等环境下施工的混凝土开裂现象较多。

2.4 水泥存在颗粒级配不合理现象,细度过细,造成混凝土强度发展较快,一些工程3天混凝土强度就达到了设计要求,加大了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几率或者加剧了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2.5 除混凝土自身收缩因素外,配筋分布型式不合理等因素时有发生。

2.6 施工过程控制非常重要,施工是否规范等对裂缝有着显著的影响,不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不规范的施工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数量较多、裂缝的危害性明显加大。

2.7 混凝土后期裂缝的数量与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数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混凝土早期不开裂或者裂缝数量较少,则后期裂缝明显较少,除了结构原因外,后期出现的少量裂缝主要与建筑物使用期间的温度应力有关。

3 混凝土工程裂缝的防治措施

3.1 塑性收缩的防治

3.1.1 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3.1.2 严格控制水灰比,增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

3.1.3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3.1.4 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

3.1.5 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里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2 沉陷裂缝的防治

3.2.1 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

3.2.2 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

3.2.3 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

3.2.4 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

3.2.5 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3 温度控制措施

3.3.1 严格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最好选在春秋季施工,以降低人模温度,既是在夏季施工最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模温度,再者浇筑混凝土时最好不要让混凝土在太阳下直接爆晒。施工过程中应对碎石洒水降温,保证水泥库通风良好,自来水预先放人地下蓄水池中降温。

3.3.2 加强混凝土的测温工作。为及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变化值,在混凝土内埋没若干个测温点,采用L形布置,每个测温点埋设测温管2根,一根管底埋置于混凝土的中心位置,测量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度,另一根管底距混凝土上表面10cm,测量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测温管均露出混凝土表面10cm。用100的红色水银温度计测温,以方便读数。第1-5d每2h测温1次,第6d后每4h测温1次,测至温度稳定为止。从已有施工经验的测温情况看,混凝土内部温升的高峰值一般在3.5d内产生,3d内温度可上升到或接近最大温度,内外温差值在20℃左右,控制在规范规定范围内,未发现异常现象。

3.4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防治

3.4.1 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

3.4.2 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

3.4.3 选用合适的拌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人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

3.5 预防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施工中,应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不宜过薄或过厚。过薄容易在拉应力的作用下开裂,在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的共同参与下,将引起钢筋锈蚀。过厚,不能充分发挥钢筋的受力性能,引起构件承载力的下降。所以在布置钢筋及模板定位时应准确无误。

3.6 预防材料吊卸堆放引起的裂缝

必须等已浇筑的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值后,才可在其上面进行钢筋、模板、设备的堆放。吊装材料时,应轻堆轻放,分散均匀布置。

4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

4.1 表面处理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人的细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的防渗堵漏。

4.2 填充法。用修补材料直接填充裂缝,一般用来修补较宽的裂缝,作业简单,费用低。宽度小于0.3mm深度较浅的裂缝,或是裂缝中有充填物,用灌浆法很难达到效果的裂缝、及小规模裂缝的简易处理方案可采用开V型槽,然后做填充处理。

4.3 灌浆法。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

4.4 结构补强法。因超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5 结语

总之,通过对裂缝产生原因的了解和对裂缝预防措施的掌握,可在施工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结构物出现裂缝时,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对裂缝进行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对裂缝进行修补,以保证结构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篇(6)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原因 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混凝土在城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早期强度低,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裂缝缺陷,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等。如何更好地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是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房屋建筑施工阶段的管理经验,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因环境因素影响形成裂缝。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差,其外部的水化热量散失较快,而积聚在结构内部的水化热量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应力不一致,从而出现裂缝,或者,混凝土构件多次受冰冻,即溶解循环作用,使混凝土中产生内应力,而出现裂缝。

1.2因构件受力、变形形成缺陷和裂缝。包括中心受拉、中心受压、受弯、受剪、受冲切、梁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板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1.3施工违反操作规程形成裂缝。塑性混凝土下沉,被顶部钢筋所阻,形成沿钢筋的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蜂窝,易形成各种受力裂缝的起点;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引起混凝土浇注时坍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中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在混凝土与大气接触面上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过早拆模,混凝土尚未建立足够强度,构件在实际施加与自身的重力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各种受力裂缝等。

1.4材料选配不当形成裂缝。使用过期水泥,骨料含泥过量,含活性SiO2等。

2、裂缝的控制措施

2.1环境方面

2.1.1因使用期间气温湿度变化而形成的裂缝,一般不易根除,以采用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保护措施,减少大气湿度变化对构件变化的影响为宜;因多次冻融而产生的裂缝,除对已形成缺陷和损坏的部分要予以补强或加固外,宜添加对受冻混凝土构件的保温措施;因处于侵蚀性介质中而产生的大面积的缺陷和损伤,除应剔除受腐蚀和损伤的部位予以补强或加固外,应使用矿渣水泥混凝土或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罩面加以保护;因地震灾害的损伤要采用抗震构造措施来预防;对已产生的不太严重的地震损伤可参考震损建筑修复加固的办法来解决。另外,还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2.2设计方面

2.2.1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应采取的有力措施防止裂缝发生,对于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亦应采取措施防止裂缝。

2.2.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2.2.3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

2.2.4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2.3现场操作方面

2.3.1运输方面。选择好运输路线,保证道路平整,缩短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拌和物发生分层、离析。同时,要经常检查运输工具,尽量减少混凝土拌和物运输过程中水泥浆的流失。

2.3.2浇捣工作。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在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时,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为确保混凝土密实,宜实施二次振捣,表面出现浮浆时,随即用刮尺刮平,待混凝土终凝硬化前,用木抹子连续搓平,防止泌水收缩裂缝的产生。控制施工速度,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30%前不受振动,拆下的模板及其它周转材料要及时转运,只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在上面堆放材料,材料必须分散堆放并且必须轻放、慢放。

2.3.3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因此,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首先,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另外,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2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另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2.4材料方面

正确选用水泥,控制水泥质量。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粗细骨料的用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65%~75%,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重视砂石的质量,石子应选用连续级配的碎石,最大粒径控制在15~20mm。

综上所述,要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必须在改善环境、材料质量控制、设计阶段、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使混凝土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参考文献:

1、黄海,浅谈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J],建厂科技交流,2005,32(4):37-38

篇(7)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裂缝控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混凝土施工中常见裂缝

1.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问,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

1.2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IT1,宽l~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1.3温度裂缝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应力变化及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施工中混凝土常常出现温度裂缝,影响到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其次,在使用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应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混凝土施工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即会出现温缩开裂。即使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会导致干缩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s,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2.裂缝的控制措施

2.1设计方面

(1)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

(3)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常见混凝土裂缝中,相当部分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此问题,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2.2选材和配合比设计方面

(1)根据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

2.3施工操作方面

2.3.1浇捣工作

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2.3.2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裂缝防治工作中,新浇混凝土早期养护尤为重要,可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

2.3.3夏季应注意

混凝土的浇捣温度,采用低温入模、低温养护,必要时经试验可采用冰块,以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

2.4体积收缩引起的裂缝防治

收缩裂缝分为干缩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多发生于混凝土终凝前后,产生这种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水泥石中的凝胶体逐渐干缩引起的体积变形受到约束时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宽度有时会很大,甚至会贯穿整个构件。塑性收缩裂缝多发生于新浇混凝土的板面、地面或具有较大面积的构件表面。裂缝的形状不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产生这类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多为室外露天浇筑。收缩裂缝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湿度的变化,使结构、构件具有相对稳定的湿度。具体措施有:

(1)适当选择配合比,掺外加剂控制水灰比、在混凝土中搀加粉煤灰,利用后期强度以降低水泥用量和温升,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避免使用粉砂,以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

(2)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混凝土浇筑之后,采用塑料薄膜和草袋覆盖以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并洒水湿润养护。在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大的天气及早覆盖、喷水雾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3)加强混凝土表面的抹压、但应注意避免过分抹压。

(4)采用密封保水法,如在混凝土表面喷水养护或覆盖塑料薄膜,使水分不易蒸发或采用其他方法减少空气流动。延缓表面水分蒸发的办法。

(5)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应继续适当洒水或覆盖养护以便有较长的保温养护时间,特别是薄壁构件,应置于阴凉地方覆盖堆放。

3.混凝土裂缝常见补救措施

3.1表面处理法

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补贴法。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桨材难以灌人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

3.2灌浆嵌缝封堵法

此法应用范围广,从细微裂缝到大裂缝均可适用,处理效果好。它的三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例如桥梁裂的修补可先注浆,在涂膜封闭;而对于路面、墩台的粗大裂缝则采用开槽填补发为宜;为了防止钢筋锈蚀,混凝土受到有害离子的腐蚀,则可以采用涂膜防水处理。

3.3结构加固法

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混凝土裂缝处理效果的检查包括修补材料试验;钻心取样试验;压水试验;压气试验等。

4.建筑构件裂缝的控制

1.现浇混凝土板的裂缝控制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主要表现为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等问题,其中有设计、原材料的原因,也有施工方面的原因。裂缝控制措施有:(1)提高原材料的质量。 (2)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制。 (3)提高混凝土运输、浇筑要求。 (4)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过程控制。 (5)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及成品保护。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应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一旦出现裂缝,要正确对待。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解决办法及时进行修补,不要让其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