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空间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4: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空间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空间论文

篇(1)

家具可以营造艺术的环境氛围,给人不同的视觉美感,不同风格类型的室内环境就会有与之相搭配的家具格调。可以看出,室内环境风格体现出了主人或者设计者的风格,无论是家具风格还是建筑风格都是居住者本人的性格呈现和情感的表达,是对主人抑或是设计者本人文化艺术修养的最好诠释。而家具不管是从造型还是比例,或者是功能结构,都和室内环境风格一致,体现出动与视的和谐统一。从选材到色调,以及功能和造型的视觉效果,都蕴含着统一的思想和美感。比如中国风格的室内环境设计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雅”,在家具选择上也多体现出优美的造型,讲究比例的恰到好处,与室内环境相得益彰。

二、家具是空间环境的延伸

(一)家具可以巧妙地实现空间划分,提高空间的灵活性

建筑空间中可以利用家具的摆放位置和造型,来设计出不同的空间格局。比如一些住宅设计中厨房家具的摆放,给人厨房与餐厅相通而又相隔的空间感受。巧妙利用家具,不仅可以增加家具的功能,还可以起到放大空间的效果,增加环境的情趣。有时会通过隔断、酒柜、屏风等将餐厅隔开,或者是货架、柜台等的摆放划分大众活动区和营业区。此外,有些是通过家具色彩的变化起到空间划分的效果。比如通过不同色调的餐椅形成不同的区域。另外,可以通过家具造型的改变,达到空间划分的效果。如就餐时高背椅设计,达到特定区域空间凝聚的效果,密切的氛围有利于增强情感交流。

(二)组织人流

用不同造型和功能家具的组合,或者安放在不同区域,就会达到不同的空间效果。通过家具的组合划分出一定的独立空间,可以组织室内人流的活动路线。因为家具空间位置设置的时候,必然会阻挡交通和人们的视线,因此,可以通过家具的位置设计来阻止人流。比如在候车厅、展厅、门厅等较大空间内,可以通过家具这一功能,引导人流的方向,避免人流无序性集聚造成拥堵。

(三)家具可以平衡构图

家具设计对室内空间影响很大,一定空间内,家具的选择和摆放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合理的家具设计会节约空间,给人舒展开敞的感觉,反之则会给人造成杂乱拥挤的感觉。空间感会受到数量和外型设计的影响,同样色彩也会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利用家具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疏密和轻重等问题,从搭配和安排上来平衡构图,给人制造出敞亮、均衡和稳定的空间感觉。

(四)家具表现了建筑空间的风格

家具的造型、色彩、样式决定其风格,家具风格在建筑空间内也决定了建筑空间的风格和特点。当前建筑空间装修装饰似乎无新意可言,逐渐走向模式化、快餐化。那么要体现建筑空间的风格,使其具有个性化和特点,就需要家具来体现。例如当前流行的巴洛克风格、英伦风格和地中海风格等,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空间内的家具风格体现出来的。在我国人民大会堂,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厅的建筑空间风格一方面是装饰体现,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家具风格的不同来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点。

三、家具受到室内环境的制约

设计者可以通过家具改变空间的格局,但是家具设计同样也会受到室内环境的制约。建筑空间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限制了家具形态的创造和空间选择。因此,由于受到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制约,其形态必然不可以随心所欲的更改。家具选择和设计中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建筑环境和市场选择,尤其是外观设计和尺寸大小。比如,在空间相对较小的条件下,家具尺寸太大既不协调也不方便,无疑是对原本不大的空间雪上加霜,给人拥挤不协调的感觉。而在较大空间环境下,选择较小的家具,就会造成单调、空洞的感觉。同时,建筑的功能特性也限制了家具的形态选择。比如办公室需要提供给人冷静思考和工作的稳定环境,此时应该选择一些安静的冷色调,而一些颜色比较亮丽,风格欢快的家具就不能放在办公室、会议室等比较正式的场合。同时,幼儿园为了激发儿童智力和兴趣,常常在选用颜色时就偏向于亮色系。此外,在公众场合,家具选择就不能太随性,比如躺椅、吊床之类,这些休闲放松的家具私密性强,放在公众场合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家具的配置与选择

合理的家具形态与布局方式是建筑空间组织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实现空间实用性,而且可以为人们营造良好的氛围,使人们生活更加舒适。首先,家具的选择安置和设计要根据空间性质和要求与建筑物有机结合,发挥家具的功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空间环境。比如可以通过灯具和一些工艺品等类似的陈设品辅助,来满足不同年龄、职业、身份、习惯等使用者的个性要求。其次,家具在室内环境布置中要根据室内环境特点通过排列组合和线条承接展现流畅美。而且根据建筑空间的大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家具数量和尺寸,在风格、色彩和材质等选择时要与住房风格协调。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否则会走向单调和单一,所以可以通过对比统一结合的方法,简约而不简单,繁琐而不累赘,保证家具和室内空间环境和谐的同时,显现设计的灵动,调节室内空间环境的氛围。再次,家具选择与配置要考虑到建筑的环境因素。比如根据空间环境的大小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家具尺寸。还要考虑到功能性强或者是基调特征明显的建筑空间,要选择与其基调、身份、功能等一致的家具,比如纪念性会堂、宾馆酒店或者是学校等公共场所中的空间环境。此外,家具布置时要按照空间布局的特点,做到错落有致,同时要考虑到主人的生活习惯和安全健康,比如要注意通风和采光,以及行走和活动的方便性等。家具布局要考虑到整体效果,亦要认识到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的一部分,不能顾此失彼,做到变化中体现规律,赋予其艺术的美感,从而使人们感到心情愉悦。

五、结语

篇(2)

外向空间的本质是利用不同位置所创造的空间之间相互交融,在扩大整体空间容积的同时又进一步削弱了地下空间中会带来给使用群体心理方面的不利因素。外向空间的营造有以下几种途径:

a.水平方向的交融。在地下建筑中利用多种元素和材质,例如玻璃墙、镜面或透明玻璃等,对空间进行水平方向的界定,使其具有一定的视觉通透性,形成良好的面向建筑内部、中庭甚至更远方向的景观渗透。

b.垂直方向的交融。空间的融会贯通可以通过楼梯、夹层、中庭等竖向空间使地下建筑内部空间数层之间相互穿插。

2动态性空间。

在地下建筑空间中,可以营造动态来对地下空间进行破解。动态性空间的营造可以使用这些手法:

a.径直利用固有的一些建筑内含动态元素,例如将一些观景电梯、垂直扶梯等交通动向功能放在中庭中,再配合流水、动态雕塑等要素来制造出流动的空间效果。

b.利用使用者的活动本身。对使用群体活动的流线进行一定的组织,能够在建筑中衍生出一个人为的“人看人”的空间。

c.光影。光线在不同时段当中被照射进来产生的光影效果,可以给地下空间带来一定的变化和动感。使得空间有多重复合的效果。在地下建筑空间的设计要素中,重点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下沉式庭院。

下沉式庭院能够为地下建筑空间提供阳光、景观及和其他空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并在建筑内部加强方向感。并且从地下建筑空间之中能够享受一些外向性的庭院也可以带给使用群体舒适感受。对于下沉式庭院适用尺寸的确定取决于它所预期达成的功能特点。若想使下沉式庭院成为地下建筑的主要休闲处和构成深刻印象的地方,那么首先就应考虑使中庭规模尽可能地扩大。而如果只是希望眼睛能聚焦于远处,那么宽度达到5m左右就能满足要求。在确定尺度之后,还应在下沉式庭院中创造出良好景观。这些景观应当有这几个特征:内容丰富,可以包括建筑外立面、天空、地平线等,尽量利用自然景象。在下沉式庭院中广泛应用绿化是比较理想的。植物可柔化由硬性材料构成的庭院围合界面,与此同时还能加强下沉式庭院作为一个过渡体的形象。人自身在下沉式庭院中的活动也能构成景观,因此为鼓励人们进入到其中就应当提供可满足休憩、就餐、娱乐等功能设施,提高庭院易达程度,并将其放在活动流线与开放区域的交集部分,使主要行走通道毗邻下沉式庭院,这能使人们在地下建筑空间中活动时察觉到其存在,并有机会从其中大量穿过。

2)中庭空间。

在地下建筑中,中庭空间是一种常用的设计要素。它常常成为地下建筑空间中的核心地标,并构建出整个地下建筑的内在形象。由于其外向发射的空间特征,人们往往在很短的体验时间内就能从中庭空间里感受良多,这使得建筑的设计理念更易于被接受。与此同时,在一个内向封闭空间环境中,多种释放信息必须通过在竖向楼层分离的体察中才能得到。中庭可以是主要活动动线的一部分,可以是一个节点,它可以内含标志物或自身就是一个标志物。

3)独特区域。

篇(3)

铁路客运站交通功能空间既可以根据各部分的功能划分为运输业务办理空间、交通联络空间、交通集散空间;还可以根据交通主体的活动特征划分为运载工具站场、客运业务办理空间、旅客(行包)交通转换空间。后者对于单一交通模式的铁路客运站而言,以铁路站场、旅客站房和站前广场的形式表现;对于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而言,则演化为各种方式的运载工具站场、客运业务办理空间(含候车空间),以及不同方式间的衔接转换空间。

2铁路客运站交通功能分区建筑空间形式演变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铁路客运站根据旅客活动特点不同,明确划分为铁路站场、旅客站房和站前广场3大功能区域[1-2]。

2.1铁路站场建筑空间形式的演变

铁路站场是铁路客运站设计的基础,是铁路运载工具到发、停留、作业、整备、检修的场所,同时也是旅客乘降和行包装卸的地点,受到列车长度影响,站场形状为狭长形。我国铁路客运站多采用通过式站场布置,如图1所示。为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多设在城市边缘。全部旅客列车到发线采用贯通式,两端连通正线。站场中部为并列布设的线路(主要为站内正线、旅客列车到发线)及旅客站台(含雨棚),两端为道岔汇聚的咽喉区(连通区间正线),站台之间通过跨线设备(天桥、地道、平过道)相连接并连通至站房。多条铁路线路引入时,多利用站外进出站线路进行交叉疏解,合并或并行引入地面车场,站场两端进路交叉干扰严重,站场规模大,咽喉能力紧张。国外大城市铁路客运站多采用尽端式站场布置,可以深入城市中心布设;旅客列车到发线为尽端式,一般多线平行引入,咽喉能力大,站场能力大。早期铁路正线引入城市采用沿地面铺设的方式,铁路客运站站场亦为地面铺设。随着铁路建设工程技术的发展,铁路客运站站场可以采用高架或地下的建设模式以减少对城市的分隔或与城市交通的交叉干扰。由于高速铁路新型客运站衔接的线路方向、列车种类增加,为解决站场内不同线路、不同方向、不同类型列车到发流线间交叉干扰问题,站场设计出现2种趋向:一种是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采用多车场单层平面布设的站场设计模式,如图2所示;另一种是国外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将不同方向线路及车场布设在不同空间层面形成立体站场模式,如德国柏林中央火车站。综上所述,铁路客运站站场建筑空间形式可以归纳为单个车场:平面布设(地面站场(传统模式)、高架站场、地下站场);多个车场:单层平面布设(地面站场、高架站场)、多层立体布设。

2.2旅客站房建筑空间形式的演变

旅客站房是铁路客运站设计的主体,是办理售票、候车和行包邮件承运、交付及保管的地点。传统铁路客运站站房内设有客运用房、技术办公房屋和职工生活用房3类房屋。客运用房主要包括售票厅、候车室、行包房、小件寄存处、问讯处、进出站口、广厅等;技术办公房屋主要包括运转室、信号楼、站长室、广播室、电视监控室、公安室及各生产段办公室等。早期的旅客站房以候车空间、售票空间、进站广厅为主体空间,餐饮、商业、旅馆、文化娱乐等服务空间从无到有,设置在进站广厅和候车室附近。随着客运站功能的演变,站房内部功能空间的结构比重及配置方案发生变化,站房由单层平面设置发展为多层立体叠合布局,相对封闭的功能空间向开敞通透的开放式大空间转变,呈现从复杂、大规模朝紧凑、简化、高度复合演变的趋势[3-4]。2.3站前广场建筑空间形式的演变站前广场是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的结合部,同时是铁路客流、行包流及城市道路机动车流集散的场所,通常由站房平台、旅客活动地带、人行通道、车行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绿化、建筑小品等部分组成。早期的客运站建筑设计实践中,站前广场均为露天平面布置,通过前后分流或左右分流的设计手法,分割广场平面来组织站前广场交通,将车流与人流组织到站前广场不同区域。这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会导致人车混杂、交通混乱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逐步提高,我国许多新建、改建的车站站前广场都成功地采用了立交方式,如深圳站、广州东站、北京西站和杭州站等。新建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建设使传统意义的“站前广场”呈现一种新的建筑形态,即建筑内部各种方式间旅客交通集散转换的“换乘大厅”。

3铁路客运站总体建筑空间布局演变

综观铁路客运站总体建筑空间布局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5个阶段,即以站场空间为主体的阶段;站房、站场、站前广场平面布局阶段;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立体布局阶段;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均为面向单一运输方式的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形式,是一种相对自我封闭的交通建筑形式。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铁路客运站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历程及所处的阶段存在差异。

3.1以站场空间为主体的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最早期的铁路客运站是以站场为主体空间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由于客运站功能单一,规模很小,因而建筑形式也非常简单,以轨道、站台及为旅客遮挡风雨的站棚为建筑特征,基本上没有特定的空间形式可言。

3.2站房、站场、站前广场平面布局阶段

19世纪50年代以后,铁路客运站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城市门户”作用的标志性建筑,并形成站房、站场和站前广场3段式平面布局模式[5]。铁路站场与铁路网相连通,为减少对城市的干扰,布置在客运站远离城市的一侧;旅客站房布置在站前广场与站场之间,一般为位于站场靠近城市一侧(通过式客运站)或一端(尽端式客运站),并朝向城市方向,以方便客运业务的组织及旅客进出车站;站前广场作为铁路旅客集散场所,衔接城市交通工具到发、停留站点及城市道路交通系统。

3.3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立体布局阶段

站房、站场、站前广场由平面布局发展到立体布局经历了平面布局—局部立体布局—立体布局的过程。

(1)旅客站房与铁路站场的空间整合。旅客站房由单层结构向多层结构发展,在站房立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站房高层候车室向站场方向延伸,与跨越站场的天桥相融合,形成高架候车室架设在站场之上的空间组合模式。城市发展过程中,为解决站场两侧旅客多方向进站问题,又进一步形成了在站场两侧分别设置主副站房,中间连通跨越站场的高架候车层的空间布局模式。我国1987年底建成的上海站首次采用“南北开口、高架候车”的线上式布局[6],即为这种布局形式的体现。高架候车厅的设计形式具有缩短旅客进站上车行程及节约城市用地等显著优点,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和特大型铁路客运站的主要设计形式,1996年5月修订实施的《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对此予以确认[7]。这一变化完成了站房的主要空间(候车室)与站场的整合。

(2)站前广场与旅客站房的空间整合。站前广场在由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发展过程中,站前广场与站房的界限被打破,站房建筑融合入站前广场的立体交通系统中。这种设计打破了铁路和城市市政在用地之间、投资主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站前广场(包括机动车道路)与站房建筑(包括高架候车室)空间整合。(3)站前广场、站房、站场的空间整合。单一模式铁路客运站各功能区之间的建筑空间整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突破原先因投资渠道不同而形成的条块分割的桎梏,将站房、站前广场、站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利用地下、地面、高架3个层面来组织流线,实现了3者之间的空间整合。建筑师从只承担站房的建筑设计,转而向外——站前广场、向内——站场方向延伸,与城市规划、铁路站场设计专业的沟通和协调加强。“把客运站建筑放在铁路与城市交通这个综合体的大系统内进行思考”、“从方便旅客换乘出发,模糊以致化解站房、广场、站场3部分的界限”[8]。

3.4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使铁路客运站建设纳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更加注重与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航空、水路等交通方式的结合[9-10]。为了在较长时期内能够适应多方向、多方式、大规模客流交流的需要,客运站建筑设计上通过立体化布局实现相关交通方式的集中配置,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站场、站房及方式间的衔接过渡空间(站前广场、换乘大厅)都纳入同一大型交通建筑内,从而形成全新的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模式,以单体交通建筑或综合交通建筑群的形式加以体现。我国新建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尚处于交通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3.5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布局阶段

城市综合体建筑是迄今为止铁路客运站建筑空柏林新中央火车站间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在国外(西欧国家、日本)的开发项目中比较常见。与交通枢纽型的铁路客运站相比,铁路客运站城市综合体的建筑空间具有复合与复杂的特点,是多功能交叉并存的立体空间系统。除处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旅客换乘问题外,还综合了商业、服务业、办公、居住等功能。然而,铁路客运站综合体的空间组织并不是传统城市交通建筑与其他功能单元的简单叠加,而是重构成为拥有系统、层次和序列的新型复合空间有机体。铁路客运站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形成是建立在高效的综合交通转换效率的基础上。

4结束语

篇(4)

一、银行营业厅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组成

(1)从我国银行的自身体制以及相关业务的特征来说,现有银行业务功能大部分设置在银行营业厅范围之内,具体功能分区主要分为客户活动区、职员工作区及营业操作区三个区域。[1]基于银行自身的功能需求,将营业厅划分为顾客使用活动区和职员的工作区两个区域,这两个区域通过银行营业区隔离开来。营业区自身的长度对银行业务的范围及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2)营业厅的整体空间组成分为围合空间、行为空间与知觉空间三个层次。第一,围合空间,就是营业厅周围的主要维护构造、相关机器设备、陈设等空间。[1]目前国内外金融建筑以幕墙体系居多,笔者参与设计完成的厦门银行泉州分行项目也是以玻璃幕墙作为营业厅的主要维护结构。第二,行为空间,就是银行业务空间,主要涵盖了客户与职工等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空间。[1]各功能空间分区应明确,避免不同流线的交叉。第三,知觉空间,就是可以满足人们自身的心理及生理等相关生活需求的空间。[1]这种空间主要是基于人们自身的视觉及听觉要求展开的,设计因素是营业厅的整体空间形态、光影,相关界面色彩的质感,空间自身的开放性及封闭性,并对其加以整体控制。另外就是人们的听觉要求,主要影响因素就是营业厅自身的噪音以及整体的环境音质。行为以及知觉空间的整体设计,就是工作人员、客户对环境的整体感觉,以及相关行为活动与其产生的相关情绪状态的整体认知感受,并结合其具体的实际功能、空间而进行设计。这些因素对银行营业厅的空间尺度、形态以及整体的舒适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基于人们实际需求的金融建筑空间、人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及整体环境的构成来进行设计,要避免过分地依赖建筑设计资料集及以往所学的设计原理导则,而要与时俱进,根据具体的营业功能以及实际的活动行为需求对其进行充实,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环境因素对其进行完善与调整。同时保证其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内在知觉需求,也可以进一步为环境质量提供一个科学参考依据。笔者参与设计的营业厅空间大小就根据业主单位对分行的定位及策划机构的详细计算而进行维护结构,并根据相关设备的具体要求开展设计,具体的行为空间则根据银行顾客、员工实际行为模式及具体的活动范围来明确空间尺度。

二、金融建筑空间设计应用

1.柜台空间设计

由于国内金融建筑“安防”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国内银行柜台的主要形式为封闭柜台模式(图1),在设计上一般尽可能地降低柜台的高度,使客户可以在旋转椅上对业务员展开一个相对较为平等的对话,业务人员要保障自身的心态柔和,笑容亲切。同时适当地增添人性化的隔断设计,要尽可能地把横向柜台进行分割,使其形成多个U形空间,[2]进而保障客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隐蔽性,避免各种不法行为的出现。但封闭式柜台使业务人员与客户有了隔阂,无法做到怡人、亲民等知觉空间感受。国内“消防”“安防”相关法规秉承以“防”为主的原则,而西方发达国家相关法规是以“救”为主,故而柜台空间以开放式居多(图2),环境心理学在银行营业厅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1(4):82-84.柜台内外设计高度差,柜台高度以站姿服务为宜,可保障现金操作的私密性。同时开放式柜台空间可消除业务人员与客户的“隔阂”,形成更加怡人的交流空间。笔者希望在柜台空间“亲民”尺度的设计与“安防”法规上进行平衡,希望相关法规可根据科技发展、市场经济需求进行优化修订。柜台空间的设计可充分借鉴我国港、台及国外的银行柜台设计方式,打造出亲民、怡人的公共服务空间感受。

2.等候空间设计

营业厅客户在等待的过程中,其位置会习惯性地选择一些靠窗、靠墙,或者一些有隔断的位置,对于中间位置不做过多的考虑,[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重视。营业厅在设计的时候要通过科学的空间设置,保障一定的空间分离,避免人们出现过多的接触,进而使其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外国的设计布置方式(图3),营业厅中的座位布置尽可能地通过电视、媒体广告等形式提升人们的视觉焦点,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紧张感。同时增加配套服务设施,饮水、咖啡、洗手间等应合理布置。

3.个人理财空间设计

个人理财空间与等候空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涉及大金额相关交易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要提升对顾客私密性的重视。[2]同时要对个人理财空间进行一定的装饰,通过具有地域色彩或者与银行金融文化理念相契合的设计因素对其进行系统的装饰,在缓解人们内在思想,提升私密性与安全性的同时彰显银行的价值与品位。

4.保管箱业务区设计

篇(5)

任何传统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丹下健三这样看待传统:“为把传统印象创造,就必须加进否定传统阻止其形式化的动力。传统必须被破坏,传统和破坏的辩证统一就是创造的基础。”因此,对待传统,应该以传统所蕴含的哲学真理为基础,而不能只是简单肤浅地模仿其表面形式,应该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辩证地继承传统的优秀内涵,而不能只是简单一味地再现传统的形式与特征。现代建筑设计对待传统庭院空间只能继承其精华,必须摒弃带有局限性的表面形式,同时结合新的时代与个性化生活方式下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创造出新的庭院空间内容与形式。

1.传统庭院空间的局限性

传统居住类庭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所包含的很多优秀的设计理念与手法仍值得我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继承和借鉴。但传统庭院毕竟是经历了几千年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形态下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产物,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君权礼制为中心,导致其轻视物质利益,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阻碍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建筑科学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家文化也有很多类似“无为而治”、“不与天争”的消极成分,在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则表现为经验主义、观念保守以及缺乏创新。因此,应尽可能避免这种负面影响。

2.个人行为心理和功能需求

传统居住类庭院空间具有较强的功能适应性。传统庭院的各功能空间是由其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构成要素通过围合限定而成的,并通过动态变化中人的行为流线来组织各个功能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手法,考虑人的行为层面,根据需要灵活划分与连接不同的功能空间,从而又引导人的行为。其次,传统庭院空间具有较强流动性。传统庭院通过改变其空间的开敞程度及各要素的组合排列等方式对空间流线进行引导与划分,这样既能有效分隔人流,又能增强空间亲和力,减弱人由于长时间行走而产生的疲劳厌烦心理。在当代建筑中,可借鉴这种手法来引导划分空间流线,增强空间吸引力。

二、结语

篇(6)

根据我国房屋建筑的室内装修情况来看,在房屋建筑的室内装修过程中,应将所需要的材料、人工等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然而,就目前的资源配置现状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产生了投资比率偏高、能源高消耗等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给室内设计带来很多不应有的难度,室内设计面对着已经成型的房型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室内建筑资源的配置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例如,室内装修的木材消耗量达到了总量的50%;传统室内外墙体的装修材料采用实心黏土砖等等,大面积的农村良田被征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同时使农村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按照国家的标准,室内甲醛浓度不得高于0.08mg/m3,如果室内材料的质量差,将影响室内的环境,同时也浪费了资源的配置。例如产生甲醛等有毒气体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建筑室内装修质量,采用绿色设计,使建筑室内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当前和未来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二、绿色建筑室内设计的内容

(一)节约能源消耗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要节约能源耗量,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技术,用以供水和取暖,从而减少其他能源的耗量。因此,要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与房屋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采用特殊材料和施工工艺,使房屋建筑的门窗、屋顶等变成光伏组件,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

(二)结构空间绿色设计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绿色建筑的室内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空间的有效利用,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自然通风,同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避免绿色建设室内装修给环境带来污染。

(三)注重利用自然资源

在进行室内综合设计时,在房屋建筑的外部设置遮阳板,选用节能玻璃、安装双层落地窗帘等,都可以有效减少空调运行时的能源耗量,从而满足绿色建筑室内的照明、取暖等生活所需。由于空调制冷会污染环境,因此在空调设计中添加自然风功能,使能源消耗大大降低,从而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使用绿色材料

合理利用资源下的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在绿色材料上的使用是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由于建筑材料的成本较高、绿色建筑投入较大,因此,想要普遍推广使用绿色材料,必须增强人们的绿色建筑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降低绿色建筑材料的技术成本,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三、资源合理利用的相关对策

(一)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在绿色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想要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就必须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使资源合理利用得到不断推广。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园区、生态优秀区和生态绿色城市,增强人们的绿色建筑意识,对生态绿色建筑的相关问题给以高度重视,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二)完善资源有效利用相关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加强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力度;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和政策,健全副产品和废物等物品的回收利用机制和绿色经济核算机制,使资源有效利用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将资源有效利用存在的问题,纳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中,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认识问题,给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企业、个人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支持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政策,对绿色材料带来的亏损税收问题给予相应的补贴等,使资源综合利用得到有力支持,如设立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研发基金、资源合理利用投资资金等,从而使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不断深入。

(四)充分利用经济关系

现代化建设中,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只是在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上,还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到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际行动中,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调整工业结构,减低污染排放量,注重机械维修和保养,采用新技术降低能源耗量,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四、结语

篇(7)

1.1柔性边缘在空间中,人们更喜欢停留在空间的边缘,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安全感。而开放空间则有着模糊的柔性边界,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形成开放空间特有的流动状态,强调空间功能与学生行为可以有机互动、相互渗透、融合和贯通,使学生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更加轻松自在,加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互动。

1.2吸引力小学建筑的开放空间,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最愿意待的场所,在获取知识之余,也可以开心地玩耍。开放空间,是学生们的聚集中心,是人流的聚集点,并成为象征意义的交通枢纽。既然是人流的中心,则必有活动的发生,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重,他们会关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吸引他们参加到其中,有活动发生从而吸引活动的发生。

1.3灵活性灵活性即空间的易变性,小学建筑的开放空间更应具有这一特性,以保证最有效的利用。用灵活性的手法解决空间连接问题,自由的隔墙或是灵活的家具组合将空间划分开来,灵活的过渡、转换,形成松紧适当、独立又相连的空间。

1.4多样性开放空间多样性涉及平面、空间的布局、色彩材料等方面,保证开放空间的新颖及个性,避免简单的传统设计。要具备儿童团体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应提供儿童个人单独的学习、休息和自我思考不受外界干扰的安静角落。开放空间的多样性、多功能性,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儿童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2.开放空间类型及设计

小学的教室多是班级分隔明确,班级之间的交流较少,下课之后也只有窄小的走廊作短暂的交流,不利于儿童交流沟通和他们身心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校园建筑中应设置开放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自由度。在小学校园建筑中,开放空间的类型很多,如建筑的走廊、中庭、露台、屋顶花园等。在开放空间中,有很多灰空间的应用,介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亦内亦外、内外相互渗透、时敞时闭的不定性空间,含有室内和室外的两种空间性质。

2.1建筑门厅空间小学校园建筑入口空间也即门厅空间,作为进入教学楼的第一空间,往往能够带给孩子最直观的空间感受。门厅空间是室内外空间的连接点和分界点,室内外相互渗透、融合,同时联系各个功能空间,是建筑空间中最为活跃、最有魅力的空间部位。门厅空间主要功能为人流的集散,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课余休息,但是小学建筑入口门厅空间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方面,深入的考虑学生们日常学习和活动的特点,可以为孩子们创造出不一样的空间。在出入口的门厅中设置合理的高差,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成为临时的舞台,为孩子们的课间生活增添色彩;与楼梯结合,既是交通空间,也是交流空间;大台阶的设计,可以作为孩子们的游戏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图1);也可以在门厅处放置公告栏,布置学生们的作业展,活动的同时也能进行学习交流,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知识;在门厅空间中也包括一定的休闲区域、植物观赏区域、等候区等小空间,精心设计在大空间中的小空间避免了空洞和间隙,提高了空间的活力。例如在史家小学的入口门厅,将绿化、水体引进室内,增设了展示、洽谈、游戏等设施;地板、柱子明亮的色彩,同绿色植物、水体在一起,让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倍感轻松;三层通高处理,空间更为开阔,学生的心理更为放松,为学生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图2)。

2.2底层架空空间底层架空空间是开放空间的另一种类型,在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更有意义,不仅能够在有限的用地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地,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校园空间环境的作用,位于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与地面环境最为接近,能够丰富建筑的外部,赋予建筑明确的形象特征,加之绿化草地,如果适当地引入水体、小品等,使架空空间与室外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人在架空层内也能体验到自然的亲切感,为学生们提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场所。这种大面积的有顶空间,同时使室外活动场地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扩大的室外场地,让学生们即使在下雨天也可以轻松自在的活动。

2.3廊空间廊空间是小学平面流线设计的重点,它是建筑内部的功能和流线设计最容易出彩的地方,走廊既是连接各教室和辅助用房的空间,同时也被设计成为了学生交流和休闲的公共空间,它的尺度和形态各异,相互穿插,我们从小学建筑的实际使用看到走廊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利用率是很高的,也是学生们聚集交流活动的主要空间。走廊空间可以有很多种类型,如在朝向活动场地的外廊,通常将其加宽,如此便可以有更开阔的空间,有更多的地面交往行为可观赏,走廊的扩大同时也能满足课间大量同学的聚集行为;平面设计中错动连接会出现较大的交通面积,几个教室之间设置没有半围合的空间,从而产生更为宽阔的开放空间,在其间我们可以作为图书角、交流学习角等(图4);在国外,开放式教育更为成熟,时间也更长,所以有很多将教室和走廊之间的墙去掉,或改为活动墙而形成融合型走廊,同学们互动交流,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方法(图5);视野开阔的户外长廊也是廊空间的一种,在这里,孩子们放松心情、开阔眼界、饱览周围空间,如无锡太湖新城小学的室外长廊,将绿化与水体引入孩子们视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增强与外环境的互动。

2.4活动平台小学建筑的活动平台是指在地面以上的供学生活动的开敞或半开敞空间,与阳台相比空间更为宽敞,公共性更强,弥补了楼上学生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是休息、交流和玩耍的重要场所。活动平台的设计应该与室内空间有一定的联系,避免孤零零的,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把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平台与室内空间的融合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加强了学生之间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联系。活动平台有很多的方式,例如,在建筑创作时也可有意识地让建筑体量高低错落,则每层楼的屋顶都可成为活动场所,学生们不用下楼也可以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当大片屋顶成为活动平台时,可以视为广场空间,可以布置一些景观小品等,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图7);同时在平面设计中,教室的交错布置,可以为班级设置一个公用的阳台,既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公共的活动场地,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室外环境的接触,成为孩子们课间的一片乐土(图4)。屋顶花园作为典型的顶层建筑开放空间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代校园建筑中,对于顶楼的学生来说,上屋顶比下楼更方便,屋顶空间如果能合理利用,也能成为良好的活动平台。因此屋顶平台的设计应该适宜人的停留,增加吸引力,注重与室内空间的结合。把平屋顶设计成可上人屋面,既丰富了空间层次,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共享环境。例如台湾光隆小学,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布置精心的绿化,使得空间的层次感更为丰富(图8)。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