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品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3 04:27: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品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幼儿品德教育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培养;联系生活;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1-01

一提到早期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怎样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各项技能,使孩子更聪明,而常忽视了对孩子尤其是在幼儿期的品德教育。幼儿期开始就应进行正确合理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教育。

一、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天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环境,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假如德育工作跟不上,很轻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

1.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进行“制作五星红旗”的主题活动。通过对我们的国旗的制作过程,知道了国旗对于我们的意义使幼儿萌发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要适时对幼儿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礼貌、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比如,幼儿在课间玩玩具时,为争夺玩具发生争吵,这时教师就根据情况适时进行团结礼貌的教育,主动认错的教育,互相谦让的教育,讲文明的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促幼儿良好品德的尽快形成。

3.在室内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讲故事、念唱儿歌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培方面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讲故事是幼儿园最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给小朋友讲故事、让小朋友看图学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和应该怎样做,使幼儿初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4.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时的德育教育。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等。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蕴涵着许多德育教育的契机,而这些隐藏着的教育契机也许会让孩子们终生受益。所以让我们蹲下来,关注生活细节;真正参与到孩子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用他们易懂、乐懂的形式去感染孩子,在点滴中教育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生受用不尽的良好品德。

二、教师要注重示范性教育影响

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面镜子,向幼儿灌输任何东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就会为他们美好的前程创造条件。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园互动,让家长用真爱去感染孩子

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品德教育 幼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人民教育家老舍先生在怀念母亲时曾经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是核心内容。关于幼儿家庭品德教育问题,很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幼儿期是一个人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许多良好的品性很难形成,正如我国许多教育家提出的观点: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关注幼儿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受其影响,我们的幼儿家庭品德教育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

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囊括的内容很多,既包括广义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又包括日常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包括诚实守信、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教育。具体说来大体有如下主要方面。

(一)激发幼儿对祖国、对人民、对家庭成员的爱。

对祖国的爱是人类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它是成才的巨大推动力。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家庭是爱的港湾,真爱从这里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要求他的学生,首先要爱妈妈,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母亲、父亲、祖父、祖母等家人带来欢乐,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关心、体贴、照顾大人病痛,如孔融让梨一样,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

在爱自己家庭成员的基础上,让爱扩展。可以有意地教育引导,通过各种大众传媒,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祖国的悠久历史及现状,让他们知道,祖国是多么的幅员辽阔、多么可爱,让他们热爱上我们的每一村土地,爱上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广大人民。还可以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使他们萌发对祖国的爱。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演节目、讲故事、绘画等,使孩子感到做中国儿童的幸福,知道自己今日幸福是来之不易的。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要求幼儿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尊老爱幼,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吃饭要守规矩,与同伴共享欢乐,等等。

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是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家长和教师要注意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和发挥好榜样作用。

(三)培养孩子诚实、讲真话的好品质。

教育幼儿拾金不昧,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孩子要买彩色笔画画,遭到家长拒绝而去拿别人的彩笔等,处理要冷静。平时,家长要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并提醒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同时,家长也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四)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

培养幼儿勤劳品质,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做家务,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自理、自立。通过劳动,幼儿还能加强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养成勤俭习惯,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五)培养幼儿大方宽容、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学会与人合作,能分享别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忧愁,这样才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

性格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我们要让孩子充满自信,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潜能,而乐观、开朗会让孩子的社会交往更加顺利,所以,这些都是家庭品德教育时需要做的。

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家长们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二、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走出家庭品德教育的误区。

目前的家庭品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①偏重智力因素培养而忽视品德教育的误区;②宠爱、溺爱误区;③体罚严重误区;④不良家庭氛围,亲子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误区;⑤重物质刺激而忽视精神指引误区;⑥不注意榜样作用误区。

家长们应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影响,做好示范,并深入了解孩子,与他们交流沟通,正确对待其成绩与不足,科学教育,让幼儿全面发展。

(二)掌握良好的教育时机。

时机是指进行活动或生活过程中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机会,对幼儿教育也有个时机问题。

教育时机往往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在鼓励之后,可提出新的要求;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要关心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家长应因势利导,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发怒激动时,家长要冷静,等孩子平静后再教育;当孩子生病疲劳时,家长最好少要求,多关心,但决不迁就。良好的时机能让家长的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三)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

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对抽象的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欢的具体事物形象来教育他们,作用相当大。比如,当幼儿听了“没有牙齿的老虎”的故事后,吃糖的次数就减少了;不爱卫生的孩子也像“小猪变干净了”一样,爱讲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了,等等。

(四)潜移默化的暗示法。

暗示教育法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发展。因为孩子从小不喜欢“裸”的教育形式,不愿老处在受教育管制的地位,而暗示法使他们感到平等,受到尊重,使他们感到愉快、轻松,所以易让孩子接受。比如,丰富的面部表情、生动的语言、变化的手势、具体感人的情景等,易使孩子接受。通过暗示手段,幼儿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五)积极引导法

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开动脑筋,在每种情况下都能巧妙地引导孩子进步。比如,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在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时,想发火,但他最终冷静下来,他想帮助孩子分清干净与脏,启发孩子爱干净、讲卫生,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但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相反,既帮助孩子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使其改正了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种,需要家长去想,从中选出促进孩子主动发展的有效办法,正如我们常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品德教育对幼儿来说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应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形成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

篇(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幼儿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幼儿园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个时期基础打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孩子未来的发展。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曾说过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纹,很难磨灭。为此,家长们一定要克服“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说法,切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因为人是有意识的。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二、资源利用法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进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伙房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便带幼儿去观察食堂,阿姨在给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三、启发诱导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图书弄坏了”,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修理图书;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娃娃家”,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四、鼓励法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渗透法

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回到幼儿园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求胜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动物跳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偶发事件中,当在激烈奔跑的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

[2]章志光.幼儿教育心理学.

篇(4)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对于幼儿品德的问题,该文认为,并不是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就养成一个多么好的品德素质,而是让幼儿们认识到品德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于一个人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像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幼儿们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时候,如果在道德方面有所欠缺,往往就会出现两个幼儿为争夺一个玩具而争吵、打架的情况;也会出现如果不会习惯的说出:“谢谢、对不起”这样的客气用语。所以品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天性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方面就是他们都很天真烂漫,心思非常纯净;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他们在品德方面没有进行修剪。比如,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好玩具或者零食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占为己有,尤其现当前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公主病、王子病”情况也会较为严重——一有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比较自私,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对父母这样,甚至把这些带到了幼儿园之中,比如自己看好的玩具就一定要归自己所有,不会给其他小朋友玩也不会进行分享。孩子的生长就像是一棵小树的成长,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修剪才能茁壮成长,所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品德的教育。最后,品德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在成年后是要步入社会之中,善良、谦让、勤奋的良好品质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之中表现优异并且与人能够更好的相处,相反如果自私自利,不懂得宽容别人只会招到身边他人的厌恶,甚至在工作中不愿与之合作。所以,良好的教育在幼儿成长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2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

2.1如何理解“渗透”的含义

所谓“渗透”并不是强制性教育。杜威说过:“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学派认为,儿童是他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品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儿童的品德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上述的说法,对于道德教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可以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道德教育如果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里面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更加反抗类似的教育,相反如果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家长们的教育,认为家长说的是有道理的,从而会从根本上让孩子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礼貌的人。

2.2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现在日常之中,很多幼儿园都不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不管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都不注重这方面的发展,进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教导好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熏陶。所以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渗透。首先,孩子们最大的天性就是爱玩,幼儿园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戏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是需要进行团队协作的,比如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的孩子,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告诉撞人的孩子向被撞的孩子道歉。还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相交流,让互相说出觉得对方很有礼貌的地方。也许孩子们的表达不是很明确,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得到,再加上老师的指引和引导,很容易对孩子们进行渗透。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随机教育”,老师和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接触,在这众多的接触里面就可以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熏陶。例如: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孩子特别有礼貌,或者值得奖励的品德就可以及时告诉小朋友们,让他们来进行学习。其实每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可以在平时中对每个小朋友的优良品质来褒奖,而对于那个小朋友自身存在不良的习惯进行更正。当我们模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发现对于品德的教育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当早上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要小朋友们跟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们礼貌问好;当上课的时候要孩子们认真听课,不走神,勤奋学习;在平时的娱乐中,要小朋友们都互相帮助,学会和他人分享,做错事情要学会跟其他小朋友道歉;吃饭的时候不要浪费,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对幼儿们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

3结语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育活动;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因素,其中体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加里宁曾经说过:“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难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使幼儿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具有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磨练幼儿意志和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及勇敢品质等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退缩、犹豫或不知所措等情况,这些都是意志品质薄弱的结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拓展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要面临各种各样与价值取向有关的问题,比如:该不该遵守游戏规则?遇到玩具有好有坏、排队有前有后,该不该谦让?同伴摔倒或遇到困难时该不该帮助?怎样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任务和委托?这些问题都需要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回答。但是,受幼儿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约束,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很难正确、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以帮助幼儿正确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是这样的: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兴趣,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营造温馨的氛围入手,使幼儿感觉到很有趣味。

(一)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生活化的经验,提高幼儿的兴趣

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教学用语比较严肃而紧张,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儿童化的语言则能有效地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得到幼儿情感上的认同,这样才能让幼儿进一步对活动拥有兴趣。

(二)在情境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应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重要目标,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具有一定情境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幼儿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给他们以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幼儿的运动兴趣。

(三)提供体育活动探索的空间,提高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器械,鼓励幼儿自主研究玩法,允许幼儿自己决定游戏时间,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幼儿既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区域,又可自选器材、自选同伴,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参与活动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孩子的个体需要。

二利用竞赛性游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品德教育

游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需要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性游戏,有需要决出胜负输赢的竞赛性游戏等等。其中竞赛性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赛意识和胜不骄、败不馁以及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利用竞赛性游戏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品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游戏“过大河”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利用障碍过河的能力和形成初步的竞赛意识,并且通过游戏教育幼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比赛结果。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有品德教育的内容,如:站队时按老师的要求迅速站好,不争站位;在分配角色时不争不抢,要互相谦让等。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就以中班为例:总体上来说,我们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游戏,但他们的竞赛意识还不很强,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不如大班幼儿。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宜选择一些有竞赛规则的游戏,逐步对幼儿进行教育。刚开始玩竞赛游戏时,孩子们感兴趣的只是过程——怎样跑、怎样运东西,而不是游戏结果。鉴于此,在组织这种活动时,我注意引导幼儿关心比赛结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埋怨:谁跑慢了、谁拿错了等等。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比赛总会有输赢,但只要尽力去做了,输赢就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即便输了也不要埋怨别人,要能看到别人的努力,明白小朋友身体素质有不同,结果才会不一样。同时还应该知道比赛中除了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油鼓劲儿之外,还要为别人加油,这样的比赛才能真正快乐而有意义。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竞赛游戏中表现出来的不再是埋怨、嘲笑,而是相互鼓励、团结互助。活动中,由于幼儿有了初步的竞赛意识和道德认知,因此在追求一定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努力而投入的精神面貌,认真而友好的游戏风气,为以后树立正确的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取向和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处理偶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

突发事件在游戏中经常发生。这些事件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处理,如何结合突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在一次体育观摩课上,我们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当时每个小动物都有一个家,由于按照原计划,配班教师要在游戏中间才进入,因此并没有给配班教师准备“家”。但游戏开始时配班教师却加入进来,这样就有一个小动物没有家。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叫史昊鑫的小朋友从他的家里跑出来,让没有家的小动物到自己的家,可这时他自己却没有家了,于是配班教师又把史昊鑫请到自己家里。我马上抓住这一机会,让全班小朋友为懂得关心别人的史昊鑫鼓掌(也表扬了配班教师)。此事虽小,但幼儿却从直观上对同伴之间要友爱、互助有了深刻的理解。还有一次玩体育游戏“小乌龟捉鱼”,我按课程设计把小鱼撒到场地一边,让“小乌龟”从场地的另一端爬过来捉鱼。在全班小朋友爬过来捉到小鱼后,只有孙旺泽还在后面慢慢地爬。我一边照顾全班幼儿,一边请大家给他鼓掌、加油,并且在他的面前撒了一些小鱼,这时其他孩子也自发地跑到他身边,有的喊“加油”,有的说“快点、快点”,还有的孩子说“我帮你吧”。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孙旺泽鼓掌,鼓励他要坚持到最后。当他捉到鱼后,孩子们关心地问他:“你累吗?”听到孩子们关切的话语,我笑了,因为这表明品德教育在孩子们身上开花结果了。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公园远足、体育活动活动时有人摔倒,小朋友都会马上跑过去,把她扶起来,并且帮她弹掉身上的土;爬山的时候,小朋友互相拉一把、扶一下。开展品德教育,离不开平时对一些细枝末节小事的关注与运用。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作出肯定与鼓励,则会有力地推动幼儿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游戏规则,既是为了保障游戏的正常进行,也是为了培养幼儿守序、互助等良好品质,为幼儿未来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提出的规则就必须要求幼儿执行,否则就会失去制定规则的意义。而规则是否能得到执行,要看教师是否向幼儿讲清了规则的意义和表明了必须遵守规则的态度,当然规则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虽然知道做游戏要有规则,但还不能将规则贯穿于游戏始终。于是我就在每一次游戏时请幼儿重复规则,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对违反规则的幼儿进行具体分析。比如第一次玩“过大河”时,我刚说“准备”,就有小朋友过去了。我理解他们是求胜心切,想争第一,因而忽略了规则,于是就请他们回来重做,并重申游戏规则,第二次玩时他们就能很好地遵守规则了。可以说,如果当时教师没有明确态度,而是任由他们随意走,那么不仅失去了竞赛游戏的特点,而且会逐渐使幼儿变得自由散漫,毫无规则可言。现在,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已逐渐加强。作为教师,我也会继续坚持要求幼儿按规则做事,因为规则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五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篇(6)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思想品德教育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概述

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来分析,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形成社会技能、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与独特的个人与人相互交往,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社会性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让幼儿形成自我认识、社会规范、正确的社会观、社会态度、社会行为,有效地运用课堂、游戏、参观等形式,使用观察法、讨论法、移情训练法等有效方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B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时代所趋。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从社会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自然人,什么都不会,他们将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幼儿的发展与环境有着紧密不可脱离的联系,良好的环境能使孩子活泼、乐观、有积极的探索精神,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而这些的前提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就必须先认识环境、认识家,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医院、村、商店、公园、学校等),在此过程中熟悉环境的事物,养成关心周围社会,热爱自己家乡。我们可以从孩子在认识的环境中启发和培养幼儿其它社会性能力。组织幼儿观察老师的劳动,让他们通过很多日常生活和许多集体事情,去体会老师怎样好,产生对老师尊敬的感情。另一方面,为幼儿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为美化、静化幼儿园做好事。如组织幼儿和老师一起打扫卫生,拾落叶,跟老师齐心动手布置环境,让他们懂得美化环境正是热爱幼儿园的行为。

(二)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让社会有序发展,形成一定的规范,孩子长大后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进入社会,就要遵守各种规范制度,对于幼儿也不除外,如到幼儿园要丢纸屑、果皮,要排队玩滑滑梯,到医院不许吵闹,到公园不折花树,不抠文物等,让孩子接触公共设施,遵守公共行为规则,感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公共道德印象和简单的行为习惯。

(三)从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和肢体动)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这一点在社会性教育中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幼儿才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四)从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一个社会人,幼儿要学习民族文化,也要学习世界文化,这样让孩子了解世界,为有科学的世界观打基础。对幼儿进行国名、国旗、国歌、风景名胜民间艺术等教育,培养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爱国之情。我在《中国丝绸》活动中用观察法移情训练,让孩子亲自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充分感受中华丝绸的优秀特点。此外,还常带幼儿到商业大厦、街心花园、董家水井开发区、喷水池等地参观,让他们在这些地方看看、摸摸、玩玩,加强幼儿对自己生长地方的印象和感情,从而由近到远,由浅入深教育幼儿热爱家乡,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戏占据着幼儿大部分生活时间,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放松投入,教师可以真实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教师也可以以游戏伙伴的形式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实施指导。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指导,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记得班上有一个小朋友自控能力比较差,在集体活动中经常离位、捣乱,教师提醒他多次也没多大效果。于是我就主动成为他的游戏伙伴,跟他玩区域活动游戏,指导他丰富游戏情节。当他想要离开时,我就和他一起作为客人去别的区域参观,以便控制他的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这位小朋友的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是大家讨厌的“小捣蛋”,还学会了和同伴合作游戏,在交往中建立了自信心,与他人交往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

三、小结

通过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以及实施幼儿社会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具体尝试,对幼儿的社会性素质与社会人格,包括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智的全面提高与发展,给予系统的控制、引导与养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幼儿社会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幼儿的身心特征与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即内化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社会合作、社会责任感与集体热情的培养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幼儿品德 教育内容 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孩子一出世,就全力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到四岁就学舞蹈、书法、英语等,这样的培养方式往往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正因为这样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非常普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与他的品德密切相关。儿童时期灌输的做人原则,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素质,所以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使一个人幸福的真正因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非金钱。那么,什么是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这里专指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应遵守的规律、规范和原则,“德”就是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而"道德品质"则是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在个人思想和言行中的体现,是个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教育就是引导和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言行要符合一定的规范,信守应有的原则,也就是说,使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要合理、合情、合法。《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德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好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1 注重生活化的德育

幼儿同伴与幼儿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掘并利用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此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四个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在体验、认知、实践以及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只要细心,我们不难发现,在一日生活中德育资源无处不在。例如,在洗漱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用餐过程时,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粮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在幼儿玩耍时,若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教师应加以引导,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培养幼儿礼貌、谦让、合作、爱好公物等优秀品质。与此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要让孩子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错能改,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此外,我们还应适时的举办一些大型的游戏活动,尽可能地让全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分享互助的快乐,从而激励幼儿积极情感因素的开发,进一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2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就要为幼儿做好榜样和表率,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老师的言行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幼儿很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的一举一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结合故事、图片及日常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模仿,比如在主题活动《找快乐》的情景表演中,请几个幼儿扮小动物,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做了好事,其他小动物很快乐,自己也找到了快乐,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助人为乐。我班的杨颖和肖思旋小朋友每天吃了中餐后都会主动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的,利用她们在幼儿园的行为树立“我真能干”的榜样,号召全班小朋友学习她们乐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行为。并且在节日中将节日和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比如:在“三八”妇女节,要求幼儿为妈妈或奶奶、外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爱妈妈、爱奶奶、爱外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大班的孩子学习打扫教室卫生,回家学习做简单的家务,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等等。

3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

道德的自我发展遵循一条普遍规律,它往往在儿童晚期形成,而学前儿童正好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往往能够分析人们包括自己稳定的性格特征。有些专家告诉我们,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情心、利他主义、分享等亲社会行为都是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并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是从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人和事开始,教育孩子爱父母、爱教师、爱同学进而扩展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应培养孩子能够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在游戏、学习、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互让互谅,互相帮助,遇事能够想到别人,愿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4家园一致,教育同步

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地修正言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很低,这就要求教育引导要以一贯之,不同的教育者切不可观念不一,相互“打铁”,使幼儿无所适从。如果家园教育不一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因此,幼儿园和家长要经常性地、及时地互相沟通,互相告知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正确行为和错误做法,以此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和消除缺点,从而协调一致地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