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方法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3: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方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方法论文

篇(1)

一、语文教师要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落实意味着“教”的改变

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改变全面灌输的教学方法,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小学生,把小学生作为主体,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的知识和能力。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自主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是符合小学语文的奠基性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布置一些阅读的内容,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阅读,语文教师不能讲太多,语文教师问的问题也不能太过于琐碎。小学生在阅读完以后,语文教师也不能发起太多的谈论和发表过多的感悟,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舍弃,学会放手,要让小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二)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

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要根据读物的不同的性质,引导小学生去尝试多种多样的方式去阅读。例如,精度、略读、浏览、跳读等方式。群文阅读就意味着不能着重要求小学生“朗读”或者“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小学生学会默读和详略有度地阅读。

(三)坚持让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生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语文教师不要马上帮助去解答,要牢记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让小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或者自己主动去请教他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会有一个阶梯式的提高。

篇(2)

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发展、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前提,其过程是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思维发展,并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的过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以此为依据。分析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化工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时,能够独立使用化学基本的实验仪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理论教育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而真正通过实践的教育相对而言少的可怜,无法达到教学应体现的实用性。并且中职院校学生基本知识基础薄弱,因而对理论教育无法提起兴趣。并且在之前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运用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再将精力花费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反而显得多余了。分析化学所需要做的实验是定量分析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因此这对学生能否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熟练程度提出了要求。所以教师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能过熟练使用分析仪器。针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应该精选介绍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二、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一般事务的处理能力已初步形成。想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关键则在于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在进行色谱分析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检测运动员兴奋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印象,更加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面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更能得心应手。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把操作技能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实验时,在一些合适的环节中适当改变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实验范围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如在用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取水样。水样可以不尽相同,蒸馏水、纯净水、河水等等不同的水质都可以用来做样本。并针对不同的样本产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学生研究分析几种不同水样的水质特点,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中找到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按教材内容去做,失去了实验的目的———调动学生操作积极性。不仅拓宽了实验内容,增长了学生知识,又达到了教学效果。多媒体工具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等在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是比较复杂的分析仪器,其使用方法比较繁琐,很多方面需要学生去记忆,如果一味的按照课本讲解去教导学生使用这些仪器,学生根本无法有效的记住一些注意事项和特别规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语音教学要讲、练、听三者结合。韩国语由21个元音,19个辅音字字母构成。辅音中的松音、紧音和送气音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另外,韩国语的音变现象也特别复杂,特别是同化现象(鼻音同化、边音同化、腭化),因此教师对于字母的发音部位和音变现象的规则都应认真讲解,做好示范,学生在理解发音规则的前提下模仿,这样与单纯的声音模仿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必须保证“听”、“读”并举。

2词汇教学

课文由段落构成,段落由单词构成,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是教学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韩国语的词汇结构,是根据语素的结合形式,可以分为独立词、派生词、合成词和复合词。独立词是指由一个实语素构成的词。派生词是指实语素与词缀相连接构成的单词。合成词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实语素构成的一个单词。复合词是指一个实语素与词缀相结合,或者是由两个以上的实语素相结合构成的单词。构词法是韩语单词讲解中重要的方法。词汇语法的讲解要紧密和能力考试结合。韩国语能力考试是针对学生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写作能力的全面考察。实现听说读写译全面能力培养的基础的词汇语法教学,同时也应该侧重与韩国语能力考试的接轨。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对能力考试中的词汇语法范围,重点难点,常考词汇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及考试方面的语法同汇双重侧重。另外,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灵活性于一体,展开直观教学。如让学生观看大长今等韩剧,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直观化,使学生更易接受。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由识记向模仿、应用转化,提高韩国语的实用能力。

3课文讲解

篇(4)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规律,从而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促使学生对静物的形体构造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应以启发引导式的教学为主,同时由于静物形体上的差异,教师还需向学生强调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以及其他透视方式的基本运用规律,利用实物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讲解,使学生对物体的构成有更加直观的把握,从而将静物刻画得更加逼真。其次,线条是静物素描中的图像的基本构成元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线条组织方式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演示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强调实物在线条构造和连接方面的规律与自然感,从而使学生在素描过程中对静物做更加合理的刻画。再次,受光线的影响,静物呈出来的明暗程度是不同的,且合理的明暗色调对比,可使得静物在画纸中更加具有立体感和质感。鉴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和单元训练来使学生逐渐熟悉对光影和明暗色调的处理和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二、强化职高素描静物写生的技巧性教学方法

在实际的素描静物写生过程中,写生的角度、构图、观察以及写生的步骤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画作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加强对学生这三方面的教导。比如,有些初学者在静物素描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物体过大或过小的问题,使得整个画面变得很不协调。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阐明素描静物写生中,角度的选择的重要性,强调角度不同,物象特征的差异性,要求学生在素描过程中,以实际物象为基准,合理构图,在极大限度上展现静物的艺术美感。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多用手或眼睛去感受物体,从而加深物体结构在脑海中的印象。另外,我们都知道观察对静物素描写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对静物的观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描成果,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不少学生的观察往往局限于静物的某个部分,仅是将眼睛直观视角下的内容表现了出来,缺乏整体和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静物的质感、背景衬托、整体效果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强调事物整体的感观,引导学生树立“整体观念”。比如,描绘一处静景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对素描对象的观察,抓住画面的中心,以中心为原点散开,进行仔细的观察,包括画面中的物体、衬布、空白。又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还需要向学生强调画面内容的联系性和内在联系,如在一处静景中同时出现了水壶与水果,教师则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联想在水壶与水果一般会在怎样的情景下搭配出现最为合适,有的学生则会联想到日常生活中餐桌上水壶和水果的摆放。通过类似于此的有效联想,来增强学生构图的合理性,使学生在素描过程中更加顺畅。

三、严抓职高素描静物写生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如上文所言,素描静物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教学的课程,且在职业高中既定教学目标的影响下,要想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和升学中更具竞争实力,教师就务必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首先对学生进行单体静物的塑造训练,通过单体训练,培养学生对物体结构、光线明暗、空间、质感、色素和透视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进行单体训练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静物作为学生写生练习的对象,突出静物在种类、形体、质地以及色感上的特性,从而使学生的素描作品表现的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素描静物对象的物质特征。当学生的单体训练目标基本达到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组合静物的训练,从单体素描晋升至组合素描,提高对画面背景和环境气氛的表达要求。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组合对象的整体感,突出画面整体的表现与构图,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组合性整体静物的塑造能力。

篇(5)

小语种类的通选课更为少见,目前该校除本门课程之外只开设了《实用日语》。笔者观察到德语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广,于是开设了这门名为《快乐德语交际入门》的通选课,2个学分,每周两个课时。本课程是一门德语生活交际的入门课程,以高等学校德语教学大纲为指导思想,旨在对零基础的德语学生德语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进行最基本的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德语入门阶段所需的语音知识和掌握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初步了解德国文化,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德语、与德国人交际打下初步基础。为贯彻这一理念,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德语语音知识。因为德语的语音和英语不同,德语单词没有音标,大部分字母的字母读音和其在单词里的读音是一样的,只有个别字母会有多个读音。所以学完德语语音,即使在完全看不懂文章意思的情况下,也基本上会拼读。同时,也注重日常生活常用句子表达以及德国文化知识的讲解。为了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每隔两个月会播放一次德语电影。该门课程的考试形式为口语考试,两人一组做对话。为了对德语通选课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直观分析,笔者特地以问卷的形式做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是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参与该项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为87人(全班120人),约占总人数73%。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主要为经济类(40%)和文学类(31%)以及管理类(23%)。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挺理想。首先,对于“是否有开设小语种类的通选课“这一问题,95%的人都选择“有必要”。在被问到为何选修该门课程时,70%的人是想借此机会拓展知识面,想多学一门外语,32%的学生则是出于纯粹对德语(或德国)感兴趣。其次,92%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总体评价表示满意,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内容挺实用,8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形式生动,重视积极与学生互动。82%的学生表示学完该门课程后收获颇多,学到很多东西。最后,在被问到如果当初知道课程内容是如此设置,是否还会选修这门课这一问题时,94%的学生选择了“是”这一答案。根据学生反馈,有一些学生上完该门通选课之后,对德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定继续学下去。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则选修了二外德语,而其他专业的则报名上德语辅修课。

二、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进办法探讨

虽然这门课程的满意程度远超过其他同类通选课及笔者当初的设想,但是作为一门小语种通选课,该门课程仍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课时不够。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需要反复操练的过程,作为一门语言类,尤其是小语种通选课,一周80分钟的课时量单单对于完成德语入门阶段的语音教学仍旧有些不够。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们提出,希望在课堂上经常开展如对话、语言游戏、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但因为课时限制这些要求很难满足。其次,选报人数太多。120人的大班对于小语种的教学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语音教学来看,教师或是教材录音的发音清晰度在一个大教室里面便大打折扣,好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反映说,根本无法听清。另外,因为人数众多,教师无法纠正每一位学生的发音,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的单词或是句子发音都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最后,人数众多也给课堂的互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很多游戏或是其他课堂活动很难开展。最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学习语言的目的则是为了交际。所以学生们希望在语言课上能学到更多实用的东西,更深入地学习这门语言,同时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而不仅仅只停留在语音阶段的教学。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通选课在人数和课时上的设置和语言要求小班和多课时学习所产生的矛盾所导致。笔者认为,可以每周适当增加一到两个课时,同时限制选课的人数,把学生人数限制在60人左右。另外,由于通选课每周学时较少,所以教学内容上可以再做一下调整,尽量少而精。教学重点不再局限在语音知识的掌握上,也要关注德国文化的教学,增加学生对德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对德语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篇(6)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表现,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音乐背后民族文化的内涵。在具体的民族音乐教学中,可以采取参与性体验、非参与性体验以及情景体验的方法。

(一)参与性体验

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欣赏为主,通过老师生动并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的体验中,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从而逐步的培养孩子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积累对民族音乐的感悟和体验。

(二)非参与性体验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非参与性的体验是指老师将民族音乐的“声、腔、调、情、韵”等要素通过传授的形式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参与和体验。

(三)情景体验

情感的贯彻需要有实景的感染,只有这样才能为歌词赋予生命和意蕴。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要努力的创造与歌曲本身相适应的教学情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诗化的语言配合与歌曲意境吻合的背景音乐来创造近乎实景化的教学环境,升华学生的情感,塑造音乐的感染力。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教材以及其他相关的丰富音乐资源,多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染,从而更好的实现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效果。在资源融入教学中,最为普遍的就是讲授法。讲授法就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语言和书面两种形式来讲授民族音乐的具体知识。同时辅以民族故事、文化传统等相关的外延知识来吸引学生,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无聊无趣,从而提高授课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阶段性的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观摩和评论,这样有助于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通过音乐的教学,实现文化多样性、音乐传承性的灌输效果。例如在《西北放歌》中,我们可以选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教学目标,在教授之前,首先通过幻灯片以及图片的形式,介绍陕北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了解这首民歌创造的历史背景,营造出当年陕北人民迎接时的热烈欢腾的氛围。在教师范唱过程中则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邀请唱的比较好的学生单独领唱。

三、实践展示方法

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对流行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的了解和掌握要远远多于民族音乐。因此如果没有具体的感知性素材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更不用说让他们去喜爱和演唱民族音乐。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小学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能够具体化的实物或者有血有肉的素材,通过实践展示法来吸引学生。而所谓实践展示法就是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或者其他多种先进手段让学生获得感性体验的一种演示法。这就要求老师在演唱和演奏的示范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准确并丰富的表达出民族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风格,同时,通过多媒体、幻灯片以及教学卡片等形式,充分的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知识融合为一。例如,传统的弹拨乐器里的热瓦普、古琴、柳琴、冬不拉、火不思;拉弦乐器里的马头琴、高胡、二胡;吹奏乐器笙、箫、埙、葫芦丝等;击弦乐器里的扬琴,打击乐器的罄、编钟、腰鼓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学课件的形式向他们展示这些传统的乐器以及古老的曲调,从而开启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潜在的创造性。四、比较融合法当今时代是多元文化撞击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下,作为音乐教师不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都无法完全左右学生的审美偏好,也不再拥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因此,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克服多种文化语境的干扰,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老师就必须将正统的民族音乐内容与学生们喜爱的音乐形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比较,创新音乐教学的方法。例如,用传统的乐器演奏流行的歌曲,对比流行歌曲的发音和传统民族音乐发音等,组织学生民乐团等都是非常好的比较融合方法。而这样的比较融合的教学方法效果要远远好于单方向的传统灌输,尤其是针对青春期躁动、叛逆的学生教学效果更佳显著。

四、结语

篇(7)

参与式教学是自我驱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思维,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以老师提问为主,穿插讲授为辅,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对于关键、难懂的知识点,老师通过点拨讲述,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其它则由学生自行发挥,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问题互问的方式来进行,如老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提问请教师来解答或者是请其他的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课程中总是充满了自我参与,而不是只听老师来表述知识内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上教学方法应该是现代制图常用的教学方法了,当然,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那么,在机械制图教学当中,如何运用以上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和目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原则人手。在讲授投影原理时,借助于投影仪或是幻灯,通过手影或是其它作品加以展示,让学生明白中心投影的特性:大小是变化的,直观立体、但不反映实型,适合建筑、美术等图形方面;而平行投影的特性:真实反映物体实形,但同时兼有积聚性、类似性,适合机械行业表达零部件。然后再出示挂图或播放录像,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获得理性知识,学生印象深刻,对比鲜明,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如果一开始就按部就班,无论你的课件有多精美,都达不到上述效果。可见,这个选用时机很重要。

2适度性原则

即教学方法选择的质与量合适现在教学当中,很多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不少,自己不仅忙于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也被老师的教学方法弄花了眼,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适度”性选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如在通过多媒体讲解组合体时,就可以通过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边学边画,以达到学生对组合方式(叠加、切割、综合)及连接形式(相交、共面、相切)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这一章节教师过度采用一些教学方式时,学生因为缺乏直观认识及直接参与,效果反而不好。

3适当性原则

即教学方法选择的妥当性合适同一个知识点,有多种表达方式,那么,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要从中选取最能体现知识或技能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组合,体现“适当性”原则。不搞一劳永逸的教学方式,如果只图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不但得不到提高,想着是画龙点睛,而实是画蛇添足。如在讲授不同类型零件画法时,可以采用图像型与实物相组合的方式。可以用橡皮泥或是泡沫材料来做模型,师生共同分析各类零件的特点。但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难以做出来且未能表达清楚的部分,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解决,运用如AuTocAD或PRo/E等软件建立相应三维立体模型引导学生思维,甚至通过其剖开形式,展示内部进行观察,研究相贯特性,确定哪儿有线,哪儿无线,是虚线还是实线?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