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专业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8 19:23: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专业教学

篇(1)

关键词:新闻专业 文学课程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新闻类专业,新闻类专业与中文传统专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部分高校的新闻类专业都脱胎于中文专业,在专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中文类教师转型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专业进入稳步发展之后,中文类教师依然承担着新闻类专业基础课的任务。多数院校新闻专业开设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在内的文学课程①。作为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文学课程的设置可谓内容庞杂、样式各异。但是,当前新闻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表现出了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以及评估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导致了教学实践中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文学课程兴趣不高、收获不大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帮助学生认清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意义及价值,怎样克服文学课程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让新闻专业开设的文学课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摆在广大文学课程教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意义及价值

当前,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文学课程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这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全面打牢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继而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和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设文学课程是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也是新闻专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一般来讲,语言文字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而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围绕着“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基本能力展开的,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无不以扎实的文学功底为前提。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媒体的迅猛发展,当前新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具备更加全面的科技素质,然而,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支撑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评论能力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此,在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打牢语言文字基础,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写作评论、语词运用和积累创新等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文学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开设文学课程是培育新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人文素养是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前提条件。普利策认为,新闻永远是文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社会力量,新闻专业是所有职业中最重要的职业,要具有最渊博的知识和最高尚的品格。特别是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渊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编辑或者记者能够开展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人文素养主要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素质和精神。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新闻专业的学生掌握如此众多的科学门类和如此丰富的知识显然不切实际。文学课程的开设恰恰可以弥补和排除这种不足。文学课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学生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能力,还可以汲取文学中的精神财富,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建构价值观念、培养爱国情怀等。

(三)开设文学课程是实现新闻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当前,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能力,能在新闻单位、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媒介传播的专门人才。”这其中,“能在新闻单位、电视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从事媒介传播的专门人才”是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落脚点。然而,据来自新闻媒体一线部门的反馈信息看,新闻专业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撰写深度报道、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体新闻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相关部门严重缺乏的“多能”甚至“全能”人才。通过文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鲜明的个性,实现“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②此外,文学课程对于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新闻专业学科发展的有利支撑。

二.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现状和教学效果评价

新闻专业最初是作为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出现的,因此,在我国多数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由来已久。经过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不懈努力,新闻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部分院校由于领导思想不够重视、教学指导思想不统一等原因,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新闻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错位。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新闻专业的培养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新闻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与法规,素质高、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和网站等新闻媒介机构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采访、写作、编辑、节目制作、策划、主持工作;在影视广告公司从事影视广告的策划、制作工作。就目前新闻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看,部分高校课程与中文专业没有差异,而多数的文学课程,依然是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讲授方法和讲授内容来设计,根本不能突出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模式单一。从当前教学模式看,一直以来沿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力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以黄淮学院为例,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均开设中国文学作品选讲课程,然而,由于教学目标设置错位,当前的课程内容庞杂、重点不够突出,与新闻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很好的适应新闻专业教育的需要,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当前形势发展联系,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此外,当前专门为新闻专业文学课程培养的师资力量比较少见,③封闭式、内在式教育倾向仍然突出,④教师往往是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趣味性较差,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新闻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三)评估考核机制不科学。如果说教学模式单一是造成当前新闻专业文学课程尴尬境地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对于课程缺乏有效管理,特别是缺乏相关评估考核机制则进一步恶化了这种境地。当前,对文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考核仍然处于传统模式,简单的“线型管理”对于最具有发散特性的文学课程进行评估考核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当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关教学评估的规章制度比较粗疏,对于课程考核的检查监督和评估考核程序缺乏规范性,导致了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相应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对新闻专业开设文学课程的几点思考

新闻专业文学课程改革是适应信息化时展和媒介融合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是培养新型新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教学改革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和对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实施教学改革试行效果分析,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转移教学重心,要针对新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当前新闻专业学生使用的文学教材组织重新编撰,突出新闻专业的特色和重点。以黄淮学院为例,《中国文学作品选讲》开设时限为半年,学时60。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解的,因此必须要对作品进行合理的选择。作品选讲课程,很容易给人一种教师可以随便讲的感觉,但是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因此要合理制定教学大纲,相对规范上课内容。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的作家作品的理解,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一方面也应强化文学作品艺术手法如对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对偶、顶真、仿拟、双关等辞格的讲解,适当增加语言规范和法规方面的内容,同时,针对现代社会对文学经典反复改编影视剧的现象,适当加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比较、看待改编剧等,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注重作品内涵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如《诗经・氓》,中学讲解注重藉此介绍《诗经》相关知识,作品的结构、章法、赋比兴的艺术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展开古今爱情观的讨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同时对了解大学生心理、情感状态有一定的帮助;再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大家对人才观的讨论,适时加以引导,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性教学模式,注重作品的美育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改革当前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势在必行。应积极探索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组织专家讲座、影视教学等,增强文学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意境制作FLASH,或者对叙事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等,让新闻专业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汲取营养,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三)适度引入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在开学之初向学生说明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打消部分同学对于课堂模式改革的顾虑,积极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为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奠定基础。传统的考试基本是平时成绩占30%左右,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基本由期末的一张试卷决定,这很难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学课程。因此,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丰富平时考核内容,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参与程度、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对于新闻专业文学课程考核,不仅要把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还要把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文学课和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师不分家,造成了教授新闻专业学生文学课程的教师不懂新闻的奇怪现象,导致了教学重点主观化和偏移化,不能很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新闻专业文学课的教学效果,还要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职教学队伍。

注 释:

①以河南高校为例,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均开设《中国文学作品选讲》和《外国文学作品选讲》课程;许昌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讲》等课程;南阳理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洛阳师范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文学类课程。

②参见奚路阳,王哲平.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的改革[J]新闻爱好者,2011(10)

③与此类似的还有相关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参见洪冬.高职新闻专业新闻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9)等。

④如黄淮学院就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了一些业界具有高级职称、实战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编辑、记者等进入课堂,但这在全国新闻专业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制度化、规模化、结构化。

参考文献:

1.苏焘.新闻传媒专业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新探[J]语文学刊,2011(13)

2.胡连利.美日两国新闻教育的共性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1997(2)

篇(2)

关键词:新闻教育;实践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28-03

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其主要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但是长期以来,媒体常常抱怨新闻院校的学生有理论没能力,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所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既受制于学校的办学条件(这主要是新办地方高校或新办专业),也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范敬宜也说过“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化,即:新闻教材老化、新闻理论西化、研究方法玄化,集中到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更加说明实践教学在新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据着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知识接受、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有效手段。

新闻学的专业性质和未来的职业取向都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当下更是如此。亦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来感知、体验和消化所学的理论,最终切实掌握新闻流程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基于我校新闻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我们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上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建构了全方位的学生实践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利用社会资源。科学实施阶梯式实践实习活动

目前,我国庞大的媒体规模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在传媒人才市场上,“有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已成为业界共识。新闻系学生毕业后要想马上适应这种竞争环境,必须在大学期间就熟练掌握新闻采、写、编、评等各种技巧,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开展频繁的新闻专业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学生的新闻实习,需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而韶关学院对于新闻专业的教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为学生安排了课程实践、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等三个台阶。三者之间体现出渐进性和连贯性。

1.1 结合课程教学进度。落实实践训练内容

我们策划了如以“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课程为依托的“联动式实习”,联合组织学生在课程修读期间赴报社采风,不但要完成采访任务,而且还要进行报纸版面编排的全程学习,完成各门课程的实习任务。此外,院系还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文字作品进行评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笔者在主讲“广播电视报道与分析”课程时,组织学生分组对韶关地区有关企事业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了多部较高质量的作品。其中《长不大的孩子》与《军训随笔》获首届“南粤杯”高校DV大赛二等奖,受到省新闻教育界的好评。在“新闻摄影”课中,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每位学生进行实习采风。学生拍摄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准的图片,其中2006级新闻班袁超的“大爱默默,小爱绵绵”新闻摄影组照获得“2008全国校园影像交流节暨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大赛一等奖。2007年5月,以“新闻采访”课程为依托,组织2004级新闻专业学生赴翁源进行以“义务教育”为题材的采访报道,拍摄并制作了纪录片《家乡・大学生・梦》,该片获首届“南粤杯”高校DV大赛三等奖。

1.2 利用寒暑假期间。走向社会落实教学实践内容

寒暑假期间实致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到各新闻媒体实习。每年新闻专业部分同学会在南方电视台、新快报、韶关日报、韶关电视台、韶关电台等新闻单位实习,效果良好,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实习的热情。二是带学生团队外出进行集体采访和社会调查。2007年暑假,笔者带领2005级新闻班部分学生在浙江西塘开展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习活动,拍摄了多张摄影作品并拍摄制作完成了电视片《幻恋》。学生通过这次实习锻炼提高了自己的采访能力和交际能力,能更深刻的在实习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开阔了眼界,尤其是增强了自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3 精心安排毕业实习。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为期3个月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了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其他教学环节和主要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时间长、规模大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专业实习既能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术和能力;又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专业工作搭建平台,是新闻实践教学中的重头戏。为了抓好这个环节,我校新闻系与韶关相关媒体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如韶关日报、韶关电视台、韶关家园网等,都是我系稳定的“实习基地”。除此外,我系还安排学生进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羊城晚报、新快报等省内知名媒体进行实习。学生经前两类实习的锻练,已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而在毕业实习中显得底气颇足。他们在新闻单位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受到了更为严格、更为规范的训练,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习结束后,各小组还要召开经验交流大会。无论经验或教训均来自实践一线的感知,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再记忆,再认识,是对新闻理论、书本知识的诠释和消化。

以上三类实习,呈现为逐层递进的关系。在结合课程进行的实习中,学生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在暑假期间的实习中,学生接触了各级各类媒体,增进了对新闻工作的了解;在毕业实习中,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期间所学得的知识和理论,对新闻工作的真谛和要义不仅有了更全面深切的感受,而且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

2 挖掘校本教学资源,实现实训工作的生活化和日常化

以上实习,都必须在校园外集中较多时间进行。然而学生的实习更多的时候是在校园内进行,因而教师们有责任为其在校内的实习创造各种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们对学生实习的指导经常化、日常化。

2.1 开设“模拟课堂”,让课堂教学具有实战性

多年来,我国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多局限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上,这未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为此,韶关学院新闻业务教学吸收了国内新型教学经验。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试行“模拟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既强调对理论教学的阐释的补充作用,又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观念,是未来新闻教学计划中最主要的部分,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如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中,关于“电视谈话节目”这一章的教学上,“模拟课堂”的具体操作为:学生在课前自行准备采访提纲与采访对象,然后在课堂上自己扮演

“谈话节目主持人”,模拟《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特点对同学进行现场访谈,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在大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提升了同学们的访谈能力。

2.2 以校内报社、电台、广播站为载体,拓展学生实践舞台

从2005年开始,我和我的同事们指导学生创办了系报《点报》。学生们承担了采访、写作、编辑、校对、出版等各项工作,经受了全面锻炼。学生“记者”们曾成功地采访过校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发挥了其独特作用。其次,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新闻系每年都会评选“最佳新闻摄影奖”等等。但是,仅仅有系报这个平台是远远不够的,新闻系把在报刊得到锻炼的优秀同学不断输送到校内各媒体,如校园电台、粤北大学生报、韶关学院报和校园新闻网等等,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锻炼。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在学校校园网开辟新闻视频专栏。成立了“新闻现场”小组,小组所有的人员均从新闻系各年级学生中招新而来。“招新”活动每年一次。“招新”程序制度化,分有自我介绍、笔试、面试三步骤,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业务基础知识和新闻思维。

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将学校各类重大活动以及同学们所关注的热点及时进行采访报道,编辑每月至少两期每期10分钟的视频新闻挂上校园网。例如在我校50周年校庆期间,组成了有20多个成员的记者团。该团成员成功采访了来校参加校庆活动的许多嘉宾并较完整的报道了整个庆典活动。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全程拍摄制作的反映5・19韶关学院全校万名学子参与祈福夜纪实过程的电视纪录片《祈福》,该片获第一届“科讯杯”全国传媒专业学生DV暨高清作品大赛纪录片一等奖。

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

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教师本身就没有新闻从业的实践经验。这是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软肋。面对这个问题,我校新闻系采用了系列可行的办法。一是直接引进新闻单位有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的资深编辑、记者作客座教师。这些引进的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可以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以往无新闻实践经验教师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状况,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新闻实践教学内容。而且这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不仅用典型的新闻事例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专业基本素质的形成,还可以了解到社会和媒体对新闻人才要求的新动向,以便及时调整对新闻人才培养的策略,有助于新闻专业实践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加强新闻专业教师的培养。由于我校新闻专业的多数专业课教师或是由中文专业改行的,或是虽有新闻专业的学科背景。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理论知识丰富而新闻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对新闻具体的采缩工作以及媒体机构、媒体运作等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所以我校新闻专业采用与新闻单位在联合培养新闻人才协议基础上,也让教师到报社、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单位做一段时间的实际新闻工作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

我校新闻系还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地定期邀请学界知名人士和业界精英开展各类讲座。2007年,新闻系就曾邀请顾问、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来我系讲座,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采编手段和写作技巧给同学们带来了从课堂上学不到的生动的知识;此外还邀请了广东电视台与南方电视台资深电视人开展讲座,其丰富的采访经验;具备的较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新闻价值观,深深地吸引了准备进入新闻行业的同学们对新闻行业的认识与关注。从而把新闻实践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典范。

4 加强教学硬件设施更新

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认为。“为最新技术设备找资金是一种经常性的挑战,但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实验设施在我们的优先考虑范围内。庆幸的是,数码时代降低了有些设备的价格,但这些设备也需要每隔3―5年更换一次。”当然,规格齐全的实验设施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与财政支持之上的,不说与国外新闻院校相比,就是相比较国内同类院校。我们在资金投入和设备更换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我国的新闻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数额明显不足,有些新闻院系由于受制于资金的短缺,致使很多理应开展的项目搁浅。我校新闻系在学校投入仅50多万资金的条件下实现开源节流,在加强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基础上科学合理购置设备,创办了拥有40多台电脑并联网的“多媒体报刊编辑室”和“电视节目制作室”。购置4台数码摄像机以及6台数码相机。在学校重视新闻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应该给予新闻教育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实现现有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和硬件条件的改善,如“新闻演播厅”的建设等。

篇(3)

大学生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本身就缺乏社会和人生体验,新闻传播学又是急需社会经验的学科。缺少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学起来就会流于形式、肤浅枯燥。譬如,新闻史教学就是大问题。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业界不受用。实践与理论发生断裂,历史上有大量的报人办报的琐碎经历,这些年代、人名和报纸名称灌输在学生头脑里,成了应付考试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考试压力,部分老师消极教学、考前划题,又成为削弱学习效果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彬教授就此问题倡导进行“新闻社会史的研究”,应尝试尽量结合新闻与历史,把新闻与历史重新放回新闻史,使之既能体现出浓郁的新闻性,又能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性。新闻史研究要置身于时代的特点、社会变迁的诉求来考察自身的发展。新闻史就是要表明,新闻媒体(当时主要为报纸)究竟如何影响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职能,并最终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就新闻谈新闻,就传播谈传播,孤立地、“自娱自乐式”的研究都是行不通的。在研究和学习之前,必定要先有广泛的社会体验和社会认知。信息时代的媒体人应具有多元思维,这给新闻行业人员增加了难度。以往的文人思维、文人论政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动笔杆子的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记者要具备多种业务技能,不仅能写,而且能编、能评、能摄。在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更有分量,更具引导性。

新闻传播的课堂上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热点。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事热点的材料,就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新媒体来寻找和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校园投向广阔的社会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和体会世界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锻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针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模拟采访和评论,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新闻传播教学成败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发展,是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并且能够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早在2001年,复旦大学就成立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了适应当代媒体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实验中心目前已创建有视频制作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摄影棚、传媒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共传播培训中心等五个教学实验室。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并充分利用实践设备与环境,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具有平面广告制作、网页制作、图片处理与管理、数据调查分析等多种功能的实验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配合相关的教学课程将其作为进行实践练习的场所。教师可以将音频、视频、平面类作品等全部融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设计报纸版面、制作数字报、设计网页、处理图片、进行数据调查分析等等。课堂作业和考试都可以在这个实践平台上进行,方便学生提交和老师批阅。在平时,学校实验室也要开放,为学生提供上网查找资料、视频资料点播等服务,还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图片处理、报纸编辑等各种练习。

篇(4)

关键词 新建 本科 新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LIN Jia, JIN Yangchun

(Colleg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Fujian 365004)

Abstract Journalism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deepening of news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 is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in line with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college journalism new colleges are weak links exist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teachers lack practical experience, a shortage of funds and equipment, the media,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Only change the original teaching ideas, practice-based training of teachers, increase investment funds practic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expansion news, college news to push forward the new colleges teach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news; practice

1 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1.1 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一般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学生要完成占学分总数1/3的公共课的学习,一般到了大三学生才决定自己的专业。①中国新闻教育在不断学习美国式的培养方式,通识教育开始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三明学院新闻专业主要课程中,文学系列、语言系列、写作系列等课程占到总课程50%以上,基本课程与其他中文专业差别不大,而在其新闻专业课上,专业课程安排不突出,专业课上课时间偏迟,导致专业课教学缩水,专业课程紧凑,学生学习压力大等情况,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2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教师,有些在课堂上已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教育,而他们真正参加过新闻媒体行业实践的几乎没有。并且有些新闻专业的教师可能不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亦不是很全面,而且这些教师一般也是身兼数门学科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新闻实践更是无从谈起。而新闻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还没到社会历练过,对新闻实践也是懵懵懂懂,教授新闻实践也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成了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1.3 媒体资金及设备短缺

美国学者沃克温1989年对86所大学的研究表明,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联系最紧密的是政府提供经费的多少和学校规模的大小。这说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媒体设备,但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一些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设施建设不全,尤其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报纸编辑实验室等,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拥有。

1.4 专业实习基地匮乏

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66个,到2005年底,新闻类专业点已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就增加了202个专业点。据专家推测,2007年中国的新闻学专业点已经超过了770个。③各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都会寻找媒体单位实习,但媒体行业规模基本稳定下来,发展需求速度减缓,提供的岗位供不应求,往往会出现一批在办公室倒茶打扫的实习学生,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 改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2.1 转变教学思路

我国新闻实践教学已开展多年,理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但学者李飞强经过调查发现,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很少提到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式。④这导致刚刚开始实行实践教学的新建本科院校无例可循,无疑限制了其实践教学的开展。现在大部分教师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理论-事例-理论”的模式,先系统的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相应的例子来分析其理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理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新闻专业的教学相比其他专业更讲究实践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对新闻传播的实践方法和技巧有所掌握以及对理论的体会,而不单单是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⑤因此“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才是当今高校所应提倡并实施的,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把实践真正融入新闻专业的教学中。同时针对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应该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安排,将新闻专业课程提前教学,与其他基本课程交叉教学,改变原来大一大二没有专业课程教学的传统。也可以通过加开选修课,来弥补专业课上课时间不足的问题,教学时间分开,更利于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2.2 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

实践型师资队伍是指教师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相对应专业的工作经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派遣原有教师到媒体单位去实习外,还可以从相关媒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来进行教学。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学由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对实践经验的理解,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调查显示,在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只有17%的教授没有当过记者,37%的人认为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 更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只有18%的教授或教员拥有博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更是以有经验的新闻记者为主。⑥国外新闻专业的教师需要的是经验,而不是学位,可见教师实践经验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新闻教学的质量。

2.3 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正如前文所述,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媒体设备的支持,面对媒体设备不足情况,教师想要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一些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要是使用时间没把握好,部分同学可能都没机会接触设备,这种客观情况导致的教学困难是最不应该出现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保证其他方面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拨给新闻专业更多经费,让其能够添置必要的设备。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媒体企业建立输送桥梁,为企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企业则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的支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实践的地方,又能填补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2.4 拓展新闻实践基地

新闻专业教育存在经费不足,媒体设备短缺,媒体资源匮乏等困难,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很好地缓解以上的问题。首先,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学习为依托,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媒体单位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设备以及岗位,这样学生就能在校内学习的同时,可接受新闻单位的培训,这也解决学校与媒体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良好平台。其次,也要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将校内刊物、广播台、电视台、校内网等媒体资源整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短期的实践机会。分散的资源很难对实践教学产生帮助,因为资源的分散性而失去了更大的作用。

3 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3.1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大部分教学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而实践教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可以使他们在观念上逐渐树立起主体意识,学会自觉学习、自我约束、自主发展、自立创造、自强奋斗,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实践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以适应、顺从为特征的被动生存的人,而是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主动生存的人。⑦

3.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对理论的传授比重大于对实践方法的传授,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进入媒体单位后,对于一些实践性的工作感到陌生,还需要媒体单位对其进行业务培训。这样的教学方式造成媒体单位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面对这一局面,实践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就是符合媒体单位需求的人才——应用型人才。新闻媒体单位不仅要求员工要学历高、基础知识扎实,更需要一个能马上投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所以,新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就能使学生做到进入工作后迅速上手,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3.3 提高新闻专业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弥补了原有教学体系中实践不足的情况,改变单一的理论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同时,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学”到“好学”到“乐学”的转变。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感到乏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4 结语

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新闻专业长期以来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开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新闻专业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改变教学思路、拓展新闻实践基地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思考,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

注释

①③杨雨丹.新闻教育的背离与回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7).

② 黄录良.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J].网络财富,2010(7).

④ 李飞强.我国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2010(5).

⑤ 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

⑥ 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J].新闻记者,2001(1).

篇(5)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含义

极力倡导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认为:“案例教学应在每一个案例后的问题中都有一固定的讨论题,案例后的问题是由每个案例的作者撰写,其指导思想是它们都像同心圆。最中心的圆—微观问题—仅仅着眼于正在探讨的案例以及它反映的困境。下一个圆—中观问题—着眼于案例与语境的关系,有时会将事实稍作改变以观察做出的决定是否一致。最抽象的层次—宏观问题—着眼于诸如真理、平等、责任和忠诚等等主题。如能使用得当,在任何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一堂课的时间之内将讨论从个别引向普遍。”[1]属于人文科学的新闻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中,新闻专业各问题的答案学生如果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频繁地与这些问题打交道是得不出合理的答案的。可以这样认为,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新闻学专业课程各种特定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培养学生新闻专业精神和新闻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各种资料,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地实践,使学生逐渐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确立自己的专业精神。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与培养新闻专业精神。我国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的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新闻学基本理论和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具有从事与媒介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出色的专业记者、编辑和摄影师等新闻从业人员;二是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精神,用艰苦的工作、勇气和独立提供的事实、信息和思想的方式获得公众的信任,服务于社会,这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新闻技能与培养新闻专业精神,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设立“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时宣称:“案例教学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才能的训练,学生将有机会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2]新闻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人文科学,要为新闻传媒业培养决策型与应用型人才,要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与新闻工作环境,在面临复杂的新闻传播问题时能正确果断决策,运用研讨式案例教学加强对他们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解决新闻传播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尤为重要。第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为传统的新闻教学增加一个新的向度。我国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习这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上,要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习这两种传统教学形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教学要求。美国学者菲利普帕特森和李威尔金斯指出“案例研究对于研习新闻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设立“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时宣称:“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是新闻学院的新探索。我们长期以来擅长于训练研究生的报道与写作技巧,而案例教学将使传统的新闻教学增加一个新的向度。”[4]研讨式案例教学法将成为新闻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选择,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拉近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缩短学院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第三,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消除教学方法上的一些误区。我国新闻学专业普遍设置的核心课程包括新闻采访和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布局和平面设计、新闻法律和政策、专业标准和道德规范、研究方法、新闻史和新闻评论、媒体融合等。研讨式案例教学方法也被普遍运用于这些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目前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认识和操作误区,比如将研讨式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等,甚至有时候会把引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混同起来,即教师先传授新闻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再例举具体案例予以印证,以便使学生能理解与掌握这些新闻知识。新闻学专业课程的研讨式案例教学则是以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生动的案例为起点,以研讨、分析问题为贯穿,以寻找答案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理论逻辑

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论作为方法论工具,只有明确以某种教育理论作为研讨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基础,形成科学的教学观,才能自觉进行教学改革。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主要基于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缄默知识理论等教育理论。

(一)基于欧美经验主义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研讨式案例教学法源于“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哲学和“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重要”的实效主义理论。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思想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启蒙运动之后盛行于欧美思想界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及其激进分支——实效主义。研讨式案例教学法贯彻“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这一经验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即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物观察为导向、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理念;反对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反对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经验主义教育哲学认为教学资源必须来自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就应来自现实世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知识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经验性。实效主义教育哲学不仅强调知识经验和知识实践,而且关注知识的实际效用,认为能力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承更为重要;实效主义教育哲学也强调教学应紧扣社会生活,因为“教学即生活”、“教学即成长”、“教学即经验改造”。教学资源应来自真实的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也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投身于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世界与专业知识。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法强调以真实记者和真实案例作为教学模式,通过真实场景强化注重实际的特征,展示新闻理念和原则如何体现在真实环境中,探讨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哲学问题和各种争议。研讨的案例的真实性是为了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能通过真实案例来体验真实的新闻环境。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和早期经验主义教学哲学一脉相承,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外部力量强加)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意图驱动的自主建构过程。自我学习行为会产生意料之外的结果,从而建立起新的意义结构,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或制约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交流是自发的并可自行做出选择;知识并不是人们所发现的客观存在,而是社会的产物,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获得的;知识是语境化的,人们给事件赋予意义是在特定时间、地点、社会背景下进行交流派生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身的经验;理论并不是用来发现真理的客观性工具,而是有助于人们创造新的知识,指导人们应该观察什么,如何理解自身的经验。这种意义建构包含三种模态,或者说三个层面:一是解释或者读解;二是道德感和得体的行为;三是行动中的能力感。也就是如何理解事物(阐释);哪些是应该做的(道德);如何去做(能力)。反过来,学习者的行为也强化这些意义结构——阐释、道德和能力。学习过程中,学生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对所探讨的学习主题积极发表意见,这一意义结构不是群体成员事先规划出来的,而是长期以来群体成员学习行为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出现的是阐释的规则——即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不管探讨的是什么题目,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争论,说服对方。在这一教学情境之下,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会产生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为每个成员建立意义结构提供了条件。同时,每个成员建构的意义结构会影响其他成员的意义结构,或是和谐一致或是矛盾冲突。具有“研讨式”特征的案例教学为每个成员获得新闻学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生动境景,是获得新闻知识的最佳途径。

(三)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

人们具备的知识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也就是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能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另一种是缄默知识,这是一种非系统阐述的知识,比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我们总是意会地知道,我们在意会我们的缄默知识是正确的。”[5]匈牙利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实践中形成、应用、检验和修正。正规的教育渠道难以传授缄默知识,只能通过学习者在实践中摸索、顿悟来获得,或者同行之间在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讨论中来获得,从而把一般意义的知识、技能在个性化、实训化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就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而言,研讨式案例教学是学生习得缄默知识的最佳方式。发现一种称做“Know-what”的知识而不知道如何运用,其实不能叫做真正地拥有这种知识。如果没有缄默知识的参与,“Know-what”的知识就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缄默知识是知识发现与知识运用的中介和桥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缄默知识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情景“类比”或“再现”就能激发和应用。但是“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利用。”[6]在新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些学生总会在一些相同的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因为与显性知识相比,这种缄默的认知模式与学生的行为具有更大的亲和性。研讨式案例教学也是一种证伪主义教育哲学理念,即遵循“以经验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是纠正错误的缄默知识的过程。

三、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与环节优化

(一)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结构模式

模式是对存在的结构和过程进行的一种简约化的表达方式,它将相关要点联系起来,模式一旦被建构就可能成为一种操作规则。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的模式建构就是对教学的结构与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缄默知识理论的共同之处就是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获取必须依赖一定的情境,因此,新闻学专业课程研讨式案例教学应围绕具有高度情境性的案例来建构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如下图。教师主导型结构模式通常是在学生不具备充足的知识积累时采用,主要适用于新闻传播理论与新闻史等比较抽象的新闻课程;师生互动型结构模式通常是在完整的知识单元结束后在课堂内进行,主要适用于新闻法规与伦理等课程的需要;学生主导型结构模式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点评,给出实际解决方案与示范,主要适用于新闻实务操作课程。在各种具体的新闻学项目中,研讨式案例教学都要坚持“怎么办”和“为什么”于一体的教学理念,锤炼新闻职业所需的采访、研究、写作、编辑、平面设计、图表绘制、多媒体制作等技术和媒体实用知识,同时解决“为什么”这个容易被遗忘的重要问题。

篇(6)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包;实施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08-02

新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而基于专科层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更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怎样使学生成为会编会导会操作的新闻应用型人才呢?只有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内外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每一个动手环节都能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更多的人着眼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活动,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各类专业课程时所应有的大量课内实践活动,而课内实践活动却正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也是技能训练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课内实践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整个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正是基于此点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讲授,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承袭文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有的学校在理论教学上安排了相当多的内容,却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面对工作最为茫然失措的一批。这种状况正在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片面重视实践内容的学习。针对理论内容过多的情况,有些学校矫枉过正,又把理论的学习贬到了无用论的论调上,恨不能把所有的理论课和素质课都删掉,凡看到新闻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等字样的课程一律砍去,片面强调实践,仅盯住几个基本的电脑软件和操作技能,这种做法虽然一开始看上去学生的学习极富实践性,但实际上是使学生成为了只会操作没有思想的熟练工人,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3.重视实践教学,但轻视课内实践环节。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无论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还是开办专业集中营,或是专业顶岗实习,都是和课堂教学分开进行的。不可否认,这些环节在学生的实践训练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无法从课堂教学直接跨越过来,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轻视这个中间环节,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巨大浪费:一是理论学习的浪费。学生无法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教学的成果被浪费了;二是课外实训环节的浪费。学生只能从头开始学起,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被浪费了。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内实践教学,那么学生就可以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又很容易就进入到实践工作中了。

二、课内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知易行难。虽然我们了解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将之开展和完善起来,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各门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实践的方法多样,决定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只能是在摸清各类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试着把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类,分别进行探索。

1.基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各校设置不同,不过基本上都会有《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道德与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正是课内实践活动最少也最难设置的一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甚至不设置实践教学部分。这类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正是新生入校后开始系统接触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会让学生感觉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创设、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把理论融于实践中,使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就会对所学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以笔者所讲授的《大众传播学》为例,在讲授人际传播时,开展“客观负责,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学生依次上台,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然后同学们会用小纸条的形式把自己对这位同学的认识与评价写在上面,最后这位学生可以收到全班同学们的小纸条,从这些客观善意的评价中,他可以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子,和他自己感觉的有何不同,说明他在人际传播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极为欢迎,有学生说这些纸条是他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样就使得学生不仅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够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理论。

2.基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如《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电视摄像》等,一类是电脑专业软件类课程,如《电子排版》、《Photoshop应用》、《影视后期制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突出,学生以掌握一门实际技能为标准,要做到拿过设备来就会用,所以大量的实践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程不必担心它们的课内实践内容不够,相反倒要强调一下理论性的传授。尤其在专业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直接一步步地教操作,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缺少高屋建瓴的理论性指导,学生很茫然,不懂得要根据作品的创意和内涵进行操作,做出来的作品也就缺少了精气神。所以即使是以课内实践为主的课程,也要在每次实践前创设情景,明确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针对学生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评,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专业素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主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如《艺术批评》、《中国语言文化》、《影视美学》等。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尝一尝梨子是什么味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在讲授《影视美学》时,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与经典赏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视审美的特质、电影叙事结构、蒙太奇手法、影片的剪辑、影视审美心理等基本理论,穿插结合三到五部经典影视作品的鉴赏,初步进入影视审美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条分缕析阶段,即学生从前面的经典作品中选取最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精彩片断做成课件,从内容的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进行评析,阐释自己对于这个片断中视听语言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内涵的表达、故事的讲述等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个阶段为亲自动手阶段,指导学生分组分工,拍摄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使学生在创意中学习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在拍摄中去真正掌握镜头语言,在后期制作中理解剪辑的艺术。然后利用最后两周进行放映,剧组人员全体上台,介绍自己的影片和拍摄感受与心得,台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相互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就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真正理解了影视审美的精髓。

4.基于综合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是把所学同类媒体中的各类技能综合运用的贯通性课程。比如《新闻调查》,是学生在第四学期综合所学的所有内容,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和对新闻内涵的把握,运用新闻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与报道,形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的课程。学生在这类综合性技能课程中可以受到近似于职业新闻工作者的锻炼,使之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真实的工作,也为进入实习工作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学生的节奏和进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和监控,即使安排学生外出采访或拍摄,也要全程追踪,布置学生上交采访大纲、采访笔录、拍摄素材等原始材料,确保课程的有效有序进行。

三、保障课内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

有效地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不仅要挖掘和掌握各类课程的内部规律,同时还要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外部条件直接决定着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能否开展、开展的效果等。要想达成良好的课内实践效果,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尤为重要:

1.完善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的山东女子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每个年级的课程体系都是反复修改,力求能够做到最符合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形成了“明确职责,划分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明确职责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职责明确。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提供和培养这样的能力和素养,那就开设什么课程。每一门课程在确定设置的时候就明确了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教师职责明确。每个教师在承担一门课程的时候要非常明确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具体要教会学生哪些技能或提高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交互辅助关系,不能出现内容重复或漏讲的地方。划分模块是指根据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从业岗位进行课程的设置。学生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所面对的不外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新媒体三大类。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划分为三大模块,大致为第二学期为平面媒体课程,第三学期为电子媒体课程,第四学期为网络新媒体课程。每个模块的各门课程按照该种媒体所需要的能力分环节进行,最后又有一门该模块综合性的技能实践课,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把所学模块各个环节的技能融会贯通。而每个学期的假期则可以针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媒体布置和安排假期实践,进一步强化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哪怕最完善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配合才能得以实施。新闻专业一般都是从中文衍生而来,任课教师也大多是由中文类教师转型而来的,所以会存在诸如专业能力不足、对新闻行业不够了解、缺少职业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这就要求各个学校要加强对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教学设备与场地。这一点对于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设备没有场地,那么设计得再好的实践活动也是镜花水月。新闻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需学会使用多种传媒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不可缺少的,决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培养笔杆子就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投入,办专业就要专业地办,真正认识到设备和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供足够的设备和场地,让教师和学生无后顾之忧,才能放心大胆地设计和开展各项课内实践教学活动。

4.灵活的教学管理。大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和学哪方面来看都不应该是个固定的模式化的过程。专业和专业不同,课程和课程不同,一刀切的制度化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的分散性,你采访一个人总不能许多人对着一个人进行采访,也不能把许多采访对象集中到一块进行采访,你抓新闻的时候新闻的发生总不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方,你安排实习的时候总不会只一家报社或电视台接受你大批的学生。同样,同是新闻专业内的课程有的比如《新闻编辑》、《影视后期制作》、《电子排版》等可能适合集中在教室内或实验室内进行讨论切磋或情景演习,但有的课程比如《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新闻调查》等就必须走出去,不走出去就无法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东西。这些不同肯定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但我们认为这种付出是必要的和值得的。学校行政部门的定位不应该是管老师、管学生,而应该是配合老师,服务学生,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才是学校之为学校而不是行政机关的关键之所在。

总而言之,新闻采编与制作作为一个专科层次的新兴专业,无论在教学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想要达成使学生成为合格新闻从业者的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完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和完善保障这种教学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各项条件,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有理论深度和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篇(7)

新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在“采、写、编、播、摄、录”等多方面具有操作和创造能力。当今,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下,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从适应“单一”媒体的训练,提高到了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领域的综合需要,对于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全能”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结合时展的需求,进一步大力拓展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含金量”。实践化教学是指将理论课与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等动手实践部分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与理论课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同步进展,使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还可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闻类专业学生的需求,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而边学边练的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化教学是“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去操作、动脑去策划、张开眼睛去欣赏、张开嘴巴去表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另外,新闻专业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大力开展实践化教学。当今新媒体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变革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概念在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显然远远达不到培养新媒体人的要求。实践化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将实践内容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胆舍弃一些冗长拖沓的理论,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操作内容。本文作者在新闻专业框架内课程《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电视编导》、《媒体操作实务》中广泛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意思考与动手能力,总结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探索途径。

一、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所谓案例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媒体案例,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理论知识融汇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中,教师归纳总结了当今国内三十六位主持名家,详细分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与特色;在《电视编导》一课中,教师选取了二十部中外名片进行影评分析,从背景、剧情、立意、拍摄手法、演员表演、剪辑手法、蒙太奇、叙述风格、独到之处、时代意义等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剖析,使学生理解其编导手法。再比如,在教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电视策划分层理论》一章节时,仅仅把该理论的全部内容和盘托出,不能消除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中专有名词的陌生和抽象感。电视策划层次中的宏观层面,包括频道定位和栏目设置等,而频道定位又分为内容、风格及受众定位,如此纷繁复杂的枝干式链条分类,若辅以案例论述,则显得思路具体而清晰。如浙江卫视梦想舞台中国蓝;安徽卫视剧行天下,影视为大;湖南卫视娱乐至上,年轻时尚;凤凰卫视华语传媒,前沿高端……案例的阐释,让枯燥的概念细化、具体化,频道的定位一目了然,反作用于分层理论,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因为典型案例而对该章节留下深刻印象。案例式授课并不鲜见,被教师普遍运用,但针对新闻专业课程,尤其要加大案例的精、准、快。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例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象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案例式教学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

二、主题化实践补充课堂不足

将实践环节主题化,是新闻专业课程可实现的优势之一,这不仅使实践环节更加具体明晰,也使实践环节更有层次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长和未来发展方向定义自己的实践任务,并在团队中学习如何相互协作。规定的主题不宜过大,要明确易行,贴近青年人的生活体验,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己的特点。以天津体育学院2009级新闻班的课程实践成果《K歌之王》原创节目为例,这是全班同学通力协作的一档节目,在实验演播室录制制作完成,时长共18分钟,除1名教师参与演出外,其余从前期策划写作到后期制作剪辑,均由学生集体完成。该节目人员设置有:特邀嘉宾2名、评委3名、主持人2名、演员6名、友情出演2名、导演1名、执行导演2名、摄像3名。穿插了包括节目预告、独唱、接唱、抢答、嘉宾表演、评委点评、终极PK、选手感言等多个丰富环节。一档完整的电视选秀(娱乐、综艺)节目由此诞生,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其中,学生灵活运用了《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以及《电视编导》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如节目开始前预告片部分的策划相当成功,字幕的运用配合着几组人物画面的出现,强调了节目看点,勾起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期待。信息预示加最后的答案,这也是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悬念的配合机制的实践。又如节目中评委之间对于某选手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节目的一大,也恰恰印证了“电视节目的戏剧核”这一原理,“矛盾越尖锐,就越有戏”。再如某被淘汰选手发表感言时,提到该节目最后设置的神秘大奖,若能成功获得,将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一举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将公益慈善事业与节目本身联系起来,也符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曾讲授的“话题制造”的模式。再如,2010级新闻班《媒体操作实务》一课的实践成果――系列原创访谈节目《传媒面对面》,学生自行分组,不拘泥于形式,以自己的视角和创意,采访了传媒系十五名教师,并制作成集。这一次主题化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每组的访谈类型、风格、定位,包括后期制作,都大有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偏重诙谐幽默,有的深邃沉静,有的白描写实。同一主题,在不同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手法下,呈现出不同效果,这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成果。此次主题实践完成后,在课堂上又专题分享了各自作品,学生们相互学习,开拓眼界,互相补充,分享心得,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由此来看,定期布置主题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主题化实践探索了一种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合竞赛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实践环节集中高效,硬件充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但课堂讲授及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无法展开更为具体、步骤复杂的任务,课外竞赛就成为补充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最佳途径之一。当今,各种针对大学生的微电影、摄像、征文、图标创意比赛层出不穷,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苦于缺乏指导,而教师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每学期初始,教师可以根据该班学生特点和本学期课程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布置竞赛作业,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实现自我,得到认可,这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所学技能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比如,在讲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媒体操作实务》课程过程中,该课教师指导2009级、2010级新闻班参加了2012年、2013年两届天津市大学生DV大赛,其中李骏等人完成的微电影作品《偷窥》、《无间盗》分获剧情类三等奖和二等奖,邱泽云等人完成的微电影《我的青春谁做主》获剧情类三等奖,李巧智等人完成的《礼物》获剧情类三等奖,仉智慧等人完成的《多彩夕阳红》获纪实类优秀奖,另有《美在喀什》、《Adidas neo》、《不止激情,更有温情》等作品获广告类优秀奖。在比赛过程中,强调学生创作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了对本学科的专业信念,竞赛成绩的取得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置于社会评价体系中,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开阔眼界。

四、新媒体互动激发师生互动性

在媒介互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对未来新闻专业的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沟通方式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处不在,实践教学更应该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走下讲堂,走入心间”,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体现在学生与教师日常的互动之中,因此,利用视频网站、QQ群、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加强互动,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比如,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作业、消息,观察学生动态,可以迅速便捷地与学生保持联络,避免师生之间“三日不见,如隔三秋”,有效督促学生的学习;再如,将学生作品及时更新到优酷网等视频门户网站上,博取点击率,可以使学生受到极大鼓励,激发学习热情。新媒体互动,犹如将课堂转移到了大千世界的广阔空间,使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简单便捷,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