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科学课堂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3: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科学课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科学课堂论文

篇(1)

要想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置,其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不可能好。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与学生间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首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其次,教师要由课堂组织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再次,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为与学生一起学习的伙伴。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朋友,还要成为教与学的合作者、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仅靠一张嘴、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它集声音、图片、动画、文字于一体,能够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化难为易,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火山》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山喷发的资料片,隆隆的地鸣声、喷发时的撕裂声、火红的岩浆,那场面犹如让学生身临其境。接着利用电脑模拟地球构造,模拟岩浆的上升,使学生认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需要怎样的条件。这样教学,不仅克服了空间障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突破了重点、难点,实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讲解,它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为日常教学增光添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有利条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小学生天真、活泼,单靠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这样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束缚。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外拓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特点,让学生在校园、家庭、大自然中去学科学。如在教学《月相变化》时,教师可在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后,让学生在课外认真观察,并将一月内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做好记录。通过认真观察,学生得到了月相变化规律的答案: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并明白了事物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探究、就能探索出它们的奥妙。这样,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能够养成科学探究思维。通过对自然、社会、制作等课程内容的传授,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为中等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但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发展历程导致小学科学课程丧失其应有的教学意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未能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掌握到科学思维能力,要求能够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现状

1.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丧失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学活动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培养自我探究能力,同时养成学科思维。为继续接收教育奠定基础。但是事实上,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广,课时设计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在一星期一课时至两课时的课程学习中,难以寻求到良好的衔接。而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照本宣科,无法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缺失,无法很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明确

素质教育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获得浅显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科兴趣以及学科思维能力。但事实上,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大多数小学生都忽视自己曾经学过科学课,对于科学课的课堂内容印象不深刻。在更进一步的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时,基础知识不牢固,难以很快地进入到相关学科的再学习中。

由上文可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学目标,因而在整体发展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同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目的大相近庭。从1903年开设科学课程以来,旨在提高我国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其创造力。但是现实显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难以培养具有较大科学探究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实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法能够有效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活动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实践教学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实际演示的方式导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有物理、化学等自然的科学知识,还有历史、人文等偏文科性的知识内容。对于人文理论较强的知识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框架的构建中,如科学课程“植物的一生”中,教师将不同的植物带到课堂上,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教师自己做好课前准备,通过录制自己种植物的历程的相关视频,有效地导入到课程内容中。同时也指导学生在课后种植某一种植物,并参照教师的方式将成果在期末的时候在班级演示。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动手创造有一定的兴趣,从而参与到科学活动中。

2.通过野外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教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求能够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植物,观察自然现象,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设计中所涉及到到知识原理较为简单,如生物所需的环境一课中,仅仅提到的几个主要的环境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等等。但是一些具体的东西或是细节无法一一阐述,但是通过野外实践同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提到的理论同时提出自己观察思考出来的答案。某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需求”一课时,首先通过理论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环境是怎样的,同时引导出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整体认知,最后带领学生进入到野外,观察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生存情况,由此保证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同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能够保持疑问,进行自我探究。

3.通过课堂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采用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表面。如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于植物的脉络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会画框架图,但是对于植物不同细胞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却半知半解。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事物的功能作用。如通过制作植物书签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到植物叶片的不同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到一些化学溶液的作用和注意事项。通过衍生思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原理的困难时,能够更快的进行转化,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实现其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还能够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将书签加入一些色素,制作成各种颜色。由此观之,实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科学思维不强、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抛弃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最终奠定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2]潘羽.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33-34.

篇(3)

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围绕我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学的教研质量与教研水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有效资源,强化教师业务学习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增进我校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 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 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二、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江苏教育网”( xxkx.cn)中的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托远程教学资源,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挖掘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协商、互动交流,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2、积极探索“看中学”的形式、内容,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资源。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5、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6、继续做好小小气象台的指导工作。

四、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制订课题组计划。

2、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

十月份:

1、 中学《科学》新教材分析与培训活动。

2、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组实验教师研讨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课”评比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元月份: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330-01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小学科学课的特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在科学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善于捕捉和把握创新的契机,设计和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激情。那么,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小学科学课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生大多数对科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他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十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过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享受了探究的乐趣。实践证明,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得出的,通过联系课内所获得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口问,动脑想,动眼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丰富的想象,以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展思维。而合作交流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懂得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的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学生需要设置一个科学工具箱,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动纪录卡等。科学工具箱里的材料,如各种金属条、塑料瓶、易拉罐、电磁铁、小铁钉、海绵、泡沫、木块、硬纸板、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玻璃片、石头等可由学生自主筹备。教师应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使它应有尽有,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教师要花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饲养、栽培、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思考,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有必要让动手实践说话,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要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训练创新能力。开设科学创新专栏,科普内容都是教师精选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科普文学,以及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并且定期更换。而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孩子们将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创新兴趣。学生对环保,对高科技,对生活科学,对科学实验,也有了新的认识。

科学课堂具有开放性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按教材要求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向学生实验条件,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课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的。可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如教学科学《宇宙》一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光碟,让学生欣赏到壮丽而遥远、神秘的宇宙空间,从中看到月球外部的构造,了解月球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中观看太阳、星星、银河……美景,让学生感受到宇宙空间的浩瀚无际。这种方法可以弥补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再如《植物》和《动物》等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课文,《我们的身体》等讲叙人体生理类课文,如果单凭教师讲解,则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课前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做成课件,课上演示给学生观看,将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创设能够激发兴趣的情境。创设情境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还要把知识点融入情境之中,更要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以及道德情操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一定的难度了。笔者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探讨,这里就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同仁分享。

一、创设语言情境诱发求知欲望

课堂语言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可以诱发求学生的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宇宙》这一单元时,笔者从介绍我们居住的地球开始,再向学生介绍太阳系,在太阳系中,我们居住的地球只是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星之一,而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成员,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河外星系,我们所在的宇宙是那样无穷无尽,那样深广不测。通过逐层展开,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津津乐道,开阔了视野,诱发了求知欲望。

二、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好动是小学生的基本特点,如何发掘教材中适合于小学生活动的素材,使得课堂活动起来,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日食和月食》这一内容时,笔者考虑按照课本讲比较乏味,即使学生可以听懂,但不一定能够真正掌握。笔者在课堂上运用模拟表演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日食和月食演示活动。具体做法是:用一个较大的白炽灯当太阳,用一个不透明的塑料球做月亮,要一个学生举着,再让任意一个学生的头来充当地球,这样太阳、月亮地球都有了,就可以开始演示日食和月食了。举着月亮的学生,使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当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三个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线被月亮拦住了,做地球的学生有一段时间看不到灯泡,这就是日食现象。而当月亮运动到地球的另一侧,太阳的光线被地球拦住射不到月亮时,这是就发生月食了。通过这种模拟情境的创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知识,并且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打开智慧大门

创设问题情境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学习《杠杆》时,笔者用一根两米长的木棒设计了一个比试力气的活动,要学生推荐班里力气最大和力气最小的两位同学进行比试。学生就推荐了班里最大块的一个男学生和最弱小的一个女生,将木棒靠在门框边上作为支点,支点一边是木棒的四分之一长,另一边是木棒的四分之三长,在老师的保护下,让男生扮离支点近的一边,而女生扮离支点远的一边,结果是女生把男生扮动了,结果虽然是女生胜了,但很多学生看出了问题,并且提出疑问了。我们就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学习“杠杆”了。弱小女生能够胜大块男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激发了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四、运用电教技术创设动漫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科学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学习科学的启蒙,笔者以为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发展儿童的探究兴趣,培养儿童探索能力。小学科学课本图文并茂,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信息,这些信息中不仅有优美的文字介绍,还有彩色的实物图片和模型图,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但这些还只是课本上有限的表述,现代电子技术已经远远比这些表述要优越得多了。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录像等各种方式,让课本知识动起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自然界形形的动物》时,笔者在网络上找了很多的动物生活片段,把他们剪辑制作成一个完整的课件,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活灵活现的动物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个个看的专注而入迷。这样的一堂课比游玩一次动物园收获还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五、运用激励机制创设激励情景培养学习信心

篇(6)

一、科学网络教研可行性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学科,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的薄弱学科。基于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加强学科建设和搞好学科教研是势在必行的。但就当前科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的现状来看,不是很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科学教师队伍不足,城区学校有科学教師,农村学校大部分不是专业,而是其他学科兼任,甚至还有不开科学课的现象存在;科学教研成为了摆设,城区学校和其他综合学科在一些教研,而农村学校由于科学教师的不足,又加上是非专业,无法在本校进行教研,很少开展教研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就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够展示、分享成果,并能进行实时沟通,让我们的距离缩短。而科学学科的教研正好可以引入网络,利用网络平台弥补学校教研的不足,通过网络把大家集中起来,进行教学研究;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探索教学中问题,并分享和展示教学成果,进行讨论、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科学网络教研的实践研究 

科学教研现状不容乐观,但是进行网络教研能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弥补一定的不足,并能把有限的科学教师集中起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现就结合当前科学教研的实际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进行区域教研 

由于科学教师的不足而又分布在各个学校,这样就比较分散,而本校教师又无法独立进行教研,为此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区域教研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建立区域科学教研QQ群。对于里面的群成员必须是从事科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资格审核后才能加入,并指定专门的教师对本教研群进行管理,为大家搞好服务。对教研群的建立,教师主要利用群开展集体备课、讨论交流教学问题,安排各个时期的教研工作,分享教学成果等。特别是利用QQ教研群平台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大家备课,展示、讨论,不受时空的限制,课后都可以进行。这比以往的教师人数不够,大家没时间集中要好的很多。集体备课中,主备人可以把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在群中进行展示,由其他老师提出建议,再由主备人进行答辩,然后梳理出可行的意见,由主备人再一次进行整理再群中进行分享,作为其他老师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这样网络教研平台就打造了一个大的区域教研,各校科学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大家可以学进度,共同参与教研活动,从而提升了科学教研的实效。对于区域教研也可以划成几个片,比如城区可以分为一个网络教研组,农村学校再分为几个教研组,这样也就形成了几个大的科学网络教研组,就有利于大家开展教研,也便于大家就近进行赛课活动,让科学教研活动高效开展起来。 

(二)利用教师网络个人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人都有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各位科学教师申请微博进行教学研究活动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更好的搞好教学和教研,老师和学生都可以申请自己的微博,学生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网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公众号上传视频、图片和文字,特别是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老师把做好的学习视频和学习任务放在网络平台中,供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比如,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进行种养殖活动,如果在课堂是显然完不成不了,学生需要在课外进行,并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种养殖的感受和经验写在个人网络平台中,还可以把记录的图片也传递在网络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网上个人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升有效的建议进行指导。通过师生网络上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放在网上展示和分享,与其他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的教育思想进行碰撞,让各个都能得到启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这样通过微博或者公众号,我们能够同各行、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互动,这样就建立起来了教研、家校合作的桥梁,从而促进教育合力,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微信话题讨论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在利用手机微信进行教研活动也成了可能,可以提供实时互动,和接受信息,从而促进科学教师的交流讨论,让教学活动形式更加灵活、畅通。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手机微信及时进行教研任务的布置和进行教研话题的讨论,这比利用电脑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可以利用手机收发信息,并进行信息的编辑和处理。比如,进行征文活动,每期的科学课杂志都有一个征文话题,我们事先知道的老师,就可以把征文的信息拍个图片利用微信发再微信群,这样科学老师就可以知道这个信息,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先进行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就把集体的智慧集中起来,没有灵感的老师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之后大家就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点进行发挥形成文字,然后投稿到杂志社。另外还可以把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到微信群,征求大家的意见。比如,再一次上课,由于学校缺乏一些实验器材,我让学生自己准备然后带到课堂中用,但是在教学中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一直摆弄着他们带的材料,最后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这个问题,我利用微信群在课下问题求救。这时同行老师发来很多的宝贵意见,一种方法是,先把学生的材料都收上来,然后在实验的时候再发放;还有就是先交个组长保存,需要时再取。这样就能避免了学生对材料好奇、对教学内容冷的现象。

       (四)筹建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匮乏也影响着科学学科的教学和教研,为此筹建科学学科教学资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上课前,要提前查阅资料,进行备课和设计。对于科学学科来讲,能够直接从网上获取的资源不是很多,而且现在的网站资源很多需要利用同等资源交换或者购买分值进行下载,否则无法下载和使用这些资源,因此这也给科学教学和教研来了困难。为此,建立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以县区为单位,集中城乡科学教师的智慧为一体,在科学教研员的发动和管理下,进行资源的建设。首先,以县区教研科研网为依托,开设小学科学教学板块,作为教学、教研信息和资源输入的渠道,把足够的网络空间给科学学科使用。其次,各位科学教师可以把自己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论文、课题成果等到教研网;最后,就是科学教师可以把指导学生的作品到教研网,比如科技小论文、学具制作、科学DV等。另外科学老师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资料和一些前沿的科学信息。科学教学资源库的建立,能够让教师随时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材料,让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更加便利。科學教学资源为教研的舞台增添了活力,为科学教师进行创新教研和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与活动相结合 

篇(7)

戴振华,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城实验小学、东城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现兼任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科学兼职研训员。先后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江苏教育》等刊物上十多篇,曾荣获江苏省小学科学评优课二等奖,并多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二等奖。

自1996年起,我一直从事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当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我努力的目标。为此,我守着儿童科学教育这块神圣园地,默默耕耘。

真爱奉献,潜心育人

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我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二十年如一日。我担任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不管什么岗位,我都虚心好学,尽心尽职。为专题活动策划、竞赛辅导、教学研究……我常常放弃休息的时间,工作至深夜。在备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方面,我主动为老师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二十年来,我从未间断过专业学习,从中专到大专到本科,再到攻读硕士研究生。我克服了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在职教育硕士。因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我虚心好学,并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许,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让每个孩子都享受成长的幸福”,是我一直以来的育人理念。新生小嘉的事,我一直记忆犹新。小嘉患有先天性脑瘫,行动不便。为了让小嘉拥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学校安排他随班就读。这样的孩子,在班上难免会发生意外,为此,老师们非常担忧。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我组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到小嘉家里了解情况,与老师们一起商讨针对性的方法。最终,从各门课程的学习到一日生活,我们制订了一整套细致的方案。在大家的努力下,小嘉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他不再自卑,并收获了友谊。小嘉是我认识的众多特殊孩子中的一员,教学中我特别关注这类学生。我常觉得,只有做一个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师,我们才能体会到教师的真正意义,感受到教育的价值。

每年五月的生命节,我便为学生们选购蚕卵,蚕宝宝在学生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蜕皮、吐丝、结茧。饲养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负责精神,更能让他们理解生命成长的意义。除此之外,每年的科学节、创造节、种植节等年度系列活动,也同样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并形成了浓郁的科学氛围。

扎根课堂,彰显风格

科学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是我每节课都要思考的问题。对科学课堂的认识和转变,我经历了三个阶段:关注自我,关注活动,关注儿童。这三个“转身”,也是我追求理想科学课堂的“阶梯”。

1.关注自我:追求“教学展示”的课堂。

2003年,我为常州市三百余名实习师范生上观摩课《观察鱼》,我将本课设计成一个大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而教师则以指导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整节课在我的精心预设下,学生兴趣高涨,探究潜能得以激发,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回顾这一阶段的教学实践,我在追求什么呢?课堂目标清晰,每个细节都在“掌握”之中。其实,这都是在关注自我,即教学预案的完成度,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

2.关注活动:追求“游戏趣味”的课堂。

此后五年,我以学生探究活动为重心,大胆引入游戏,并将其渗透在科学课的导入、新授、运用等环节中。这一举措,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突出“活动”的游戏化、趣味性,我追求的是“有趣”的科学课堂。

3.关注儿童:追求“儿童成长”的生态型课堂。

“有趣”的科学课堂,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科学素养究竟培养了多少?我开始深入钻研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科学课的目标达成,教学形式与手段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科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核心内涵,即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我们不应忽视核心素养培养的主体――儿童。这时,指向儿童成长的生态型科学课堂,便成了我对科学教育本质追求的清晰定位。从起点、过程,到目标实现,只有立足儿童,研究儿童科学学习规律,把时间交给儿童,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解惑,去发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为此,我从三大维度架构“儿童”成长的生态型课堂:

一是儿童的探究活动优化设计。我立足儿童的前概念和原科学认知,围绕科学概念的习得,设计和开发有趣味、有意义、有层次的儿童科学探究活动,并架构开放式的单元教学。

二是儿童的探究材料优化与呈现。我通过对儿童参与探究活动材料的选择、整合和处理,使探究活动具有操作性、生活性和指向性,从而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三是儿童探究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儿童的探究思维水平决定了其探究能力发展的层次。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品质,特别要培养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关系。我通过做、思、辩、说等方法,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将科学事实、科学现象和规律,概括并表达出来。

在实践“儿童”的科学教学中,我边教边思,边思边学,教学力争做到“情、趣、悦”。“情”:用儿童情怀观照课堂,营造宽容、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处处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并置身于肯定和鼓励之中;“趣”: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儿童拥有快乐的课堂体验,感受学科学的趣味、意义和价值;“悦”: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身心愉悦,智能同长,同时立足儿童的学习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儿童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颁奖大会在江阴华士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作为获奖代表,与特级教师同题会课,执教《浮力》一课。鲜明的“儿童”科学教学主张,儿童化的活动设计,展现了我对“儿童化科学课堂”的追求。

【课例】五年级自编内容《浮力》

(一)激趣引入,玩出问题

师:把这三只大小一样装有不同液体的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样?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生:1号乒乓球浮在水面上,2号浮在水中央,3号球沉在水底。

(二)方法引路,自主探究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试试?研究时,可以注意以下问题,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产生了什么问题,可能与什么有关,又怎样来证明?

师:这里有位好“老师”――研究记录单,请按研究记录单上的步骤提示开展研究(指导探究流程),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球上没有编号,弄不清是什么球?

师:问得好。第一步先把活动时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然后给这些球编号。如果球上浮,标几号?

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各组研究情况。15分钟后,小组交流研究情况。

生:我们观察到三个球分别在水中浮、悬浮和沉。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乒乓球,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还有的悬浮呢?我们的假设是可能与球中液体的质量有关。用手感觉重量是不一样的,拿桌上的电子秤称后,发现1号球31克、2号球34克、3号球46克。因为1号球浮,2号球悬浮,3号球沉,所以我们的研究结论是,球中液体重,球就沉;液体轻,球就浮。

(三)逐层解疑,激活思维

师(拿出装食用油和装蜂蜜的烧杯):这三种球在水中沉浮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在油中和在蜂蜜中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原因,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观察到1号球在油中悬浮,2号球在油中沉到底下,3号球在油中也沉到底下。

(四)发现规律,感受成功

师:观察研究记录,又有什么发现。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和收获最多。

生:同体积的不同液体质量有大有小。

生:我发现油在油中悬浮,水在水中悬浮,蜂蜜在蜂蜜中悬浮。

架构儿童化的概念体系。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把科学知识和概念,变得浅显、有趣、易于儿童发现和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科学概念体系、认知发展水平、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如:研究浮力,涉及力学、密度、质量等多个概念,教师要对这些概念及其关联进行梳理、吃透,然后把概念点定位在儿童感兴趣的液体沉浮上,这样才更适合儿童自主探究。 设计儿童化的探究活动。我发现儿童探究能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活动的儿童化设计和组织是关键。如:《浮力》一课,课堂一半的时间由儿童自主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整个过程学生心里一直留着谜:球里装的究竟是什么液体?想办法测量质量后,推断出这是三种不同液体,接着探究同体积的三种液体在油中、蜂蜜中的沉浮情况,最终他们发现了沉浮的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有趣。

呈现儿童化的探究材料。好的材料,能激发儿童的探究欲。选择儿童熟悉、简单、有结构的材料,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研究浮力,用什么来装液体呢?我选择乒乓球,好玩、易操作,液体体积容易控制;材料呈现上,考虑结构性,有的组1个沉球2个浮球,有的组2个浮球1个悬浮球等,这样探究活动才会充满趣味和挑战,并能最终促进儿童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钟情教改,促进发展

一路走来,我的教学研究没有止步。从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到反思,再到课题研究,我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2002―2006年,作为常州市重点课题“探索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进行优化和呈现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我积极参与研究,认真探索,最终课题成果被评为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09―2012年,我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做中学’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学习的综合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在《江苏教育》《科学课》等刊物上发表,并两次面向全市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在全市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课题研究成果再获常州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我主持了市级备案课题“基于‘儿童’的科学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我和全区农村、郊区小学的十多位科学教师一起研究“儿童化的科学课堂”的基本特征、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从而革新了我们常态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式。

尽善至诚,甘为人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人成长的意义,在于能不能带动一群人的成长。作为金坛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科学课改讲师团成员,我多次为全市小学科学教师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为全区青年科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在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通过沙龙组、工作室,开展同题异构、问题诊断、专题沙龙、论文写作等活动,对近二十位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如今,戴辉文、邓云、姚星、尹小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他们中有的已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有的获江苏省评优课一等奖,有的被评为金坛区“金沙名教师”。

我校是百年老校。2011年,担任教导主任以来,我深知肩上担子重。为此,我积极协助学校推行课程改革,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课程,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举措,作业改革促减负:在全区率先试行“无家庭作业日”,推行“一减一增”行动,“一减”即减去无效书面作业,“一增”即增加动手、体育锻炼、艺术熏陶等别样作业,并配套使用我们自编的《七彩生活》校本作业;孩子自己的“课表”:每周四、周五的最后两节课,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根据自己的选择,参加十字绣、足球、电子百拼等几十门校本“绿色”课程;搭建儿童的“梦想舞台”:设计“学生名人柱”,举办校园风采大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