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产业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80―05(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171―03
1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概念辨析
城市现代化一般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城市现代化是城市自身运动的高级阶段和城市存在的高级形式,它包含城市经济现代化、城市社会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它体现在指随着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城市的就业和经济活动逐渐市场化、信息化,城市管理科学文化,居民物质文化、体育生活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的过程,即城市内涵不断提高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城市社会化及人口的现代化。
产业化在产业经济理论中,被认为是彻底市场化的产物,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并必然的同步发展。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程表明,体育产业的进程与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难以做到同步而行,这就需要我们对体育产业化本身,特别是中国道路下的体育产业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就体育产业化的基本定义“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劳务”而言,“转变”和“能够”才是最为重要的。21世纪安徽要实现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的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去解决“转变”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逐步达到“能够”实现的目标。
2 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关系探讨
城市经济学研究表明:“城市现代化进程呈现“s”型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城市化水平依次划分4个阶段。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低于30%以下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速度;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到70%;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达100%。城市现代化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体系性过程。任何一种内容的转化或变迁,必然与其它内容有所关联,而且互相产生影响,且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暂时领先或滞后变革,其最后的成功,则不是带动其它方面的变革,就是被其它方面的变革所促成。因此,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必定推动体育的产业化,体育产业化也加快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探索和构建体育产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机制,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2.1 城市现代化推动体育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下,以体育竞训、表演、健身娱乐和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规模。体育消费已在城市中发展成为新的消费领域,在满足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消费需求,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某一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具有着极大的聚集、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从而使体育产业化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找到了更为有效的发展基础和消费空间。
2.2 城市现代化为体育产业化提供有力条件 根据城市经济中心理论分析,城市之所以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主要体现在它的聚集、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体育产业就是在城市的这种经济中心的作用下,不断获得增长的持续动力。这是因为:1)是丰富的城市体育资源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增长空间;2)是发达的城市经济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是旺盛的城市体育消费需求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市场;4)城市的聚集、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维系了体育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持续动力。
2.3 体育产业化促进了城市现代化 体育作为城市现代化综合实力的标志,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打造了城市的品牌、提升了城市的地位、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2)是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为城市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3)在满足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的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社会文明化;4)拓宽了城市的就业渠道,为社会的安定、协调进步和城市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体育产业化与城市化这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体系,不仅为城市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是体现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已只有一定的规模,逐步形成了城市现代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增长空间,而体育产业化的繁荣与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并且周而复始的构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体系。
3 以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为先导,推动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
安徽省共有不同所有制体育产业单位8597家(不含体育彩票业,下同),比2004年增加12.9%;体育产业从业人数为3.9万人,比2000年增长29.3%,占当年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1%,占当年全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0.4%。2001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13.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实现增加值5.33亿元,比2000年增长20.3%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0.47%,分别比2000年上升了0.02和0.03个百分点,体育本体产业增加值为3.16亿元,人均创造增加值为1.75万元(不包括体育彩票),比体育用品高0.72万元,比全部体育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高0.39万元,比全省第三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高0.46万元;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20.8%,上述表现了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魅力。而且以为推进安徽省体育产业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但是,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人省,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相比较,无论是城市现代化还是体育产业化和度都明显的滞后。因而,要实现安徽省“十一五”规化纲要(草案)提出的:“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中介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等各项战略任务,还必须
从安徽的实际出发,以城市现代化、体育产业化为先导,推动安徽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3.1 依靠工业化,带动体育产业化 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是工业化,其实质是现代工业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安徽省主要城市的工业化水平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步伐,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如:“奇瑞轿车,马钢集团,安徽电力销售超过200亿元;海螺集团、江淮汽车、钢陵有色、安庆石化、淮北矿业、淮南矿业、徽商集团超过100亿元。”都极大地推进了安徽省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形成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扩散效益和规模效应,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些企业所在区域的城市现代化,这为安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奠定了坚实的市场依托。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表明:依靠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进行体育资金积累,更有利于形成体育产业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循环体系。因此,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现代化程度,坚定地依靠工业化,促进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已有的区位优势、文化传统和体育的开发项目,通过城市政府的合理规划与政策创新,培育体育市场、完善投资环境、组建体育产业集团,以期扩大中心城市的体育产业规模,增强实力,创造更高的体育竞技、表演及健身服务产品效益,加速形成体育产业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循环机制。
3.2 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体育产业化,实现城市社会现代化 安徽省17个主要城市(指市辖区),城市化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其中铜陵市城市化水产为87.93%,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但有9个城市现代化水平严重偏低,最低的六安,市辖区非农人口仅占17.56%”。按城市化进程阶段性的“S”型规律判断,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导致了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产业化进程严重落后的状况。因此,要推进安徽省体育产业化进程,就必须抓住提高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牛鼻子”,在加速农村城市化和城市社区化的同时,构建体育产业化与城市现代化循环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体育辐射圈,省辖城市体育支撑点,县域城市体育产业链和农村城镇体育生活网。此外,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物质要素的极大的丰富,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它核心是实现入的现代化。这又要求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实现更多的人享受现代先进的大城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和提高,满足入的身心健康的需求以及交流、学习、文化、娱乐等社会需求,进而又推动了这些落后城市的社会文明化即城市社会现代化。体育产业化则是形成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升华人文精神和凸现体育与城市经济及促进工业化发展关联作用的摧进剂。3.3 以科学的城市定位,培育区域体育经济中心,实现城市经济现代化 城市现代化应是在区域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为我们的现代化目标不仅包括城市现代化,还有乡村现代化。但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增长极”能量中心,在区域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和全面推动作用。要发挥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现代化的推动器,很重要的一直就是根据区位相对优势,合理确定在一个省、一个较大的经济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而作为21世纪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体育产业,就必须在这个“增长极”的能量中心寻求坚实的基础和依托,并以体育竞技、表演、健身服务和体育用品、彩票、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在一个省区的中心城市体育辐射圈,省辖城市体育支撑点,县域城市体育产业链和农村体育生活网。这对于农业和后发展的省区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安徽省城市现代化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有三:(1)省城合肥,是现今安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同时,作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享有更多的资源优势,且高校众多,科技人员比例高。因而,定位于安徽的体育文化中心、大力发展以创新带动体育本体产业及现代化体育服务业的中心是客观和现实的;(2)沿江的马、芜、铜等城市。首先马、芜、铜诸市城市现代化评分最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在省内居前,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其次,沿长江一线是我国的经济大动脉,是长江大三角的经济腹地,也是东部先进生产要素向西扩散的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具有优势的经济区位,便于参与我国最大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二,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轿车、铜陵的有色金属等形成了独特的工业优势,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城市依托,便于在区域竞争中获得优势;(3)皖北的毫州、淮北。毫州地处皖、豫交界,区内的名酒、药材产业市场发展良好,也是我省著名的武术之乡,且邻区缺乏经济、体育实力很强的区域竞争对乒,人力发展民族传统项目和开发体育,健康、保健用品市场应是得天独厚。淮北地处苏、皖交界,是我省的煤、电基地,且体育基础发现代化程度较高。因而,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强化城市支撑体系、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前提下,致力发展体育竞技表演,健身服务等本体产业是符合实际的。
3.4 以环境质量为主,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业,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 环境质量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安徽城市现代化务必加快城市环境质量建设。安徽省不少城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区域较多,安徽聚集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国A级旅游区安徽省占了约46%,举不胜举的名山峻岭、青山幽谷,江河湖泊、蓝天绿水之皖风徽韵,为攀岩、爬山、动力伞、潜水等体育旅游产品提供了绝好的场所;50多处国家森林和国家古民居村落文化保护区,为自然探险、体育文化旅游产品呈献出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辽阔的长江、淮河口岸,为自然水域漂流、冲浪、橡皮艇等挑战意志极限的运动产品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些丰富体育旅游资源决定了必须有效利用我省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保护中合理开发、有序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体育旅游优势的转化,实现体育产业化、城市质量环境质量现代化与区域资源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市环境质量现代化。
3.5 整合城市体育资源,推进体育产业结构升级 在传统的体育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下,时代赋予“举国体制”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技术和新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运用。在对部分城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较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资金不足,咋办事情”。这说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然存在。而在东部发达的省份,生活性、商业性的体育竞技、表演、健身、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休闲、旅游已是各业兴旺,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并且在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和提高城市经济实力等方面表现了巨大的业绩。所以,应根据我省体育产业规模不大、主导产业实力不强和体育市场基础不牢的客观情况,制定符合安徽人民体育消费需求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观的,有助于提高市民素质和能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的省级生活性、商业性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发计划,以扩充我省的体育主导产业实力、稳固我省体育市场主体,培育我省体育赛事精品,打造城市品牌,并把握好发展机遇,逐步实现融入长三角地区和竞争于国内体育赛事市场中的发展目标。使其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 结束语
关键词:成都;高校;体育产业
(一)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供给市场分析
1.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特征分析
体育产业即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为群众提供各种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随着《1995年至2010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发实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中国的体育产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成为中国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其性质也由原有的事业福利型逐渐向产业公益型转变,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之一。
成都市各高校体育产业以公益性为主,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面向学生,供学生学习体育相关知识的场所,为学生服务。
2.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经营性质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应归于服务业,由市场消费的角度上分析,属于享受型和发展性消费[4]。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急需国家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和培育体育市场的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完善。高校体育作为体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现有体育教育制度,使体育教育能够有更大的活力进行自我发展,并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是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必要过程。现阶段的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应是一种为体育教育提供相应支持和保障的各种产业。
3.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分析
由于当前高校体育产业领导者意识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思想不够开放,并受国家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在尚处于起步阶段,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体育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以世界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已经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在各大行业的总产值排名中占第22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已经超过了3000亿美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西欧、北美和日本等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是其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稳定增长着。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5%。
4.成都市各高校对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的利用状况调查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满足运动训练、群众健身娱乐和运动竞赛的需要而修建的各种运动场所,一般包括各类体育场、馆和游泳池。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固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服务的场所,是体育教学、训练、开展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活动的必要场地。在调查中发现,成都市高校大学生多数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样的体育消费观念是比较落后和消极的。现阶段成都市体育场馆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浪费和短缺并存,而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现有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状况。成都市各高校若能充分利用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服务,会对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并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调查得出以下几点:
(1)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软硬两方面的环境会对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产生较大影响。
(2)高校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的服务情况各有不同。
(3)高校环境越好并且建筑规模越大,体育场馆类型就越丰富多样。
(4)成都市各高校的经营思想和场馆条件两方面对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的赢利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情况上,其学校地理位置越好、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赢利。建有稀缺性体育场馆的高校,其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较好。在经营思想上,其开放的运动项目选择合理、价格低廉的学校,能取得一定的收益,在此基础上相关服务人员配备齐全并且经营方式多样的的高校,其经营效益能在维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收益。
5.成都市各高校管理者对高校体育产业的认同度分析
成都市各高校把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一般都安排给高校后勤部门或相关体育学院进行管理,在体育产业管理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并未细致的对相关管理体制和运营方案进行过讨论,仅是制定了一定的书面文件和制度,并安排相关方面的负责人管理,但分工不够明确,人员管理不够到位,缺乏相关专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二)成都市高校体育产业消费市场分析
1.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分析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消费观念也与时俱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好的、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坏的、消极的一方面。从表2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学生把健身作为体育消费的首选目标占学生调查人数的40.82%。放松休闲和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选择体育消费的另一重要目标,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5.63%和23.89%,这同样反映出了现代大学生追求生活质量,追求时尚,放松休闲的高档消费心理的现状。
2.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方式分析
随着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形式、内容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按体育消费品的状态来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实物性体育消费和非实物性消费[10]。实物性体育消费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运动器材、运动服装、报刊、体育彩票等。在调查中显示在实物性消费中,成都市高校大学生购买运动器材和运动学生服装的大学生占比例较大,分别占28.62%和32.56%。大学生购买报刊及体育彩票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占13.45%和9.87%。非实物性体育消费是大学生体育消费中的另外一项重要内容,从大学生所处的消费环境和体育俱乐部自身的特点来分析判断,现今大学生要想通过有限的体育消费获取最大的身体收益的合理选择既是参加体育培训班或体育俱乐部,这也将是今后大学生体育消费中一种最重要方法。
3.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分析
在调查过程中,按照专业、性别、所学专业、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条件,对大学生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进行分析后得到表3。表中运动技能学习不包括大学生所交学费中所包含的正常学校体育成本由表3中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多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表现在购买体育服装上,在其它各项上的支出是比较少的。首先,在性别方面分析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基本平衡,男大学生在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所支付的费用明显低于女生,表明男大学生的有偿健身意识较差,女大学生的意识较强。然后在各种家庭经济状况的比较中显示,富裕家庭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比较随意,消费较高,中等家庭的学生其体育消费比较合理,会有较强的针对性,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其体育消费较少,相关健身活动参加较少。再者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虽有专业之间的不同,但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差异却较小,基本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正常体育消费规律。
参考文献:
[1] 冯晓峰.产业化:高校体育的选择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1-2
【关键词】体育产业化 对策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91-01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
目前,从我国体育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到,体育娱乐、赛事观赏、体育用品、运动训练服务、体育中介等行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已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投资主体多元化、参与人数日渐增多的一种格局。
在赛事观赏方面,1994年我国建立职业体育制度以来,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职业赛事活跃,商业市场化增强。同时,通过赛事的商业化运作,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得到突破性的进展,打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1999年中国足协与中央电视台达成协议,将甲A足球联赛赛事转播权以338万元转让给中央电视台,从此开辟了我国体育赛事转播商业化之先河。
近年来,我国体育中介服务也开始起步。随着体育市场发展的成熟,国外一些知名的体育中介公司先后进入我国体育竞赛市场。例如,美国的国际管理集团(IMC)、瑞士的国际体育与娱乐公司(ISL)、意大利的IDEA市场推销公司。
体育用品市场在我国属于早期产业,市场结构较稳固,随着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赛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体育用品业也非常迅速地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体育用品市场发展更快,出口额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体育产品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2.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定位不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一方面,体育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性低层次消费上,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缺乏理论指导,大部分企业家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还有点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形势。
(2)传统体制掣肘。我国体育赛事以前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盈利后,得到的回报也往往占少数。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击了企业欲投资体育的积极性。
二 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的。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精简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2.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1)发展体育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但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
(2)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很多体育馆由于经营不善,偌大的场地闲置,体育馆入不敷出。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则,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譬如,开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厅等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设和优质服务争取体育竞技活动、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在场馆举办。
(3)依托体育进行借光经营。借光经营就是借一些体坛名人、名物、名事的影响力来扩大产品、企业的知名度,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借助体育名人联合办学、出口优秀体育人才、借助我国国际体育赛事之机,推动与体育相关的旅游、餐饮、小商品、博览等产业的发展。
3.组建中国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
中国体育经济要步入国际体育经济的大循环,并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格局,组建自身的“航空母舰”。即以产权 为纽带,以提高体育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组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产业集团。
4.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5.造就“两栖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
体育经济的大发展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运作。一是要引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三是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分析与讨论
1.1体育产业化是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体育经济功能的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成为产业的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1997年我国GDP产值的一半。论文百事通我国的体育产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出现的新生事物,它是以活劳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包括实物产品(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装鞋帽、运动食品饮料、体育仪器设备、体育场馆建设等)和非实物产品(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媒体、体育彩票等)。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我国体育产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迅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不断深入,体育产业的领域正在不断的拓宽,规模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消费热点和投资焦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1.1.1体育产业是体育体转变的客观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前,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经费都来源于国家政府的财政支出,这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80年代以来,体制的改革和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是资金问题。但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的需求量增大,虽然国家也逐年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然而,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方面的需要。其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也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旧体制束缚了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改变这一体制和思维模式,体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的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把体育推向市场,由全社会办体育,把体育从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是我国体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不可避免的发展之路。
1.1.2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完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度后,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要刺激消费,就必须开发新的市场,或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产品。而体育消费作为弹性较大的、或者说是向民众提供文化精神产品的消费,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享受和追求健康的需要。作为新消费热点的出现,体育产业可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1.1.3体育产业化更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
我国人口多,而体育市场的设施落后,加之本应向民众开放的公共体育设施因各种原因大多不对群众开放,使人们的健身活动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此外,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消费出现了层次变化,单一的传统的体育服务难以满足大众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上的消费要求。
1.1.4体育产业化是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体育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外体育产品的大举进入,对我国体育产业造成了威胁。以运动品牌为例,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物质要求的品位也上升。阿迪达斯、耐克等运动品牌在国内市场占了上风,如果这一市场我们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如果我们不竞争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发展体育产业,不仅要我们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去占领本国市场,同时在条件成熟时还要进入国际市场,显示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
1.2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外来品牌对国内品牌冲击大
目前在中国体育市场上立足的国外体育企业几乎涉及了整个体育产业。从体育用品业来看,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彪马等国际品牌与李宁、康威等国产品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运动器械器材商品中,国外产品几乎占领了高档消费市场。因此中国体育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1.2.2市场发育不完备,在主体产业所占份额小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在主体产业所占份额太小,还未形成支柱和优势。体育产业中部分产品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我国的体育企业规模偏小,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竞争力不强。体育用品企业中,小体育用品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企业的资源相对缺乏。
1.2.3市场法规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
目前我国在体育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法规制度不健全,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交叉、越权或不到位管理的情况,体育产业和市场中的行业标准也未出台,制度不健全,造成市场运行和调空机构不完善。不少体育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时常开发上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有远见的措施,加上经营理念和营销手段的滞后,使本应利润可观的行业变得无太大吸引力。
2.4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产业化发展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用品业与彩票业不平衡;地域间的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出现了东部沿海省市体育水平高于中、西部,城镇发展水平也明显好于农村;同一市场内产品中篮球、足球倍受关注,在健身娱乐市场中,主要集中在健身、健美、保龄球、乒乓球等项目之上。
1.2.5缺乏专门经营管理人才
与其它产业相比,我国体育界缺乏长期的经济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营,经营管理队伍较弱,决策者不懂市场,不懂经济,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2、改善措施
2.1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出台措施来保护国内品牌
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加以重视并推进其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我国的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企业、公司也应该有相对应的策略来确立、巩固自身的强竞争力,想尽办法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2.2加大投入,鼓励体育产业化发展
因地制宜,以梯度推进的方式协调发展体育产业。加大对体育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推动这些地区体育水平的发展以促进该地区体育产业化进程。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当地的体育产业化发展。
2.3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相关法规、制度
目前,虽然有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覆盖面都比较窄,所涉及体育产业的方面还远远不够,并且层次较低,法律效益小。而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是,体育产业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由于缺乏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体育产业市场运行不规范、体育市场发育不完善、体育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市场主体不成熟等问题。所以,应该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国体育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法规,及早出台各项有关体育从业的法规文件,从三个方面说出立法的出发点,第一,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其次,界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最后,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并从宏观上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体育产业。最终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实现竞争、激励、规范、公平、高效、扶持与协调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体育经济政策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打造一个良好的体育产业外部环境,使体育产业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保证中国体育产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2.4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管理者是国家政策、抉择的传达者和首先执行者,因此,在大部分时候他们决定了单位、部门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但由于管理者水平的不一,有些时候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读”现象,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有鉴于此,提高管理者的全面能力对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今后的工作要从探讨理论基础、评介国外相关经验、完善总体设计、分析实施难点等方面来对管理、决策者提供支持。
2.5加大宣传力度,有计划培养基层体育骨干
我国体育产业不仅要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还要适应加入WTO后与外国同行的激烈竞争,但由于宣传力度的不足和人才队伍培养的滞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化的进程。因此,在加大对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还应该培养更多的专门复合型人才。依托现有教育体系,特别是体育院校应重视体育经营管理课程的设置和有关的专业教育,集中培养适应我国产业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侧重从体育经营运行规律、现代管理知识、相关的法律法规三个方面进行培养,最终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起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此外,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积极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将那些懂经营,热爱体育的各种人才招聘到我国的体育事业中来,利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中国体育市场的发展作贡献,培养起更加开放的人才意识。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文化产业;产业顶层设计
1前言
我国是体育大国,正向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前行。体育事业向内涵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需求,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成为孵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核。从时展的角度来看,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日益繁荣的体育事业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时代机遇的内核与动力。审视当前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现状,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内外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发展布局有待进一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
2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代机遇
体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将“体育+文化”以产业化方式实现发展,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现代化构建。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步入新的高度,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同时也为体育文化产业向多层次、多领域范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时代赋予体育产业新的文化符号,也提供了时代机遇。
2.1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构成了时代机遇的内核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多元化,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色的文化产品,在现代人的文化追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大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0年北京冬奥会,世界级体育盛事在中国开展,为中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国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立足新的时代环境,人民对体育文化的日益增长,构成了体育文化产业时代机遇的内核,从市场层级出发,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体育文化需求从单一的文化符号构建,向多元化创意文化发展,都是基于时展之下,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向多领域、多层级发展的集中体现。面对需求侧的增长,中国体育文化需要不断地调整发展模式,在产业化发展的视域空间,实现体育文化产业向新领域发展。
2.2日益繁荣的体育事业格局构成了时代机遇的动能
毋庸置疑,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到全民健身文化的推广,这一系列的体育事业发展格局,为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的动能。一方面,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发展情形,为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体育+文旅”“体育+彩票”等的发展情形,为当前体育文化产业化构建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动能;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承办体育赛事,特别是世界级体育赛事方面,我国成为重要的主办国之一,良好的体育事业发展环境为体育事业迈向新台阶,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时代机遇动能。因此,紧扣时展,从日益繁荣的体育发展格局中,构建时展机遇的动能,符合新的时展要求。
3当前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体育+文化”的发展模式,为体育事业向新的维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成为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是,从发展的现状来看,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缺乏顶层设计,影响了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成效。因此,从现状出发,剖析发展中的问题,为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3.1产业化发展规划不足,战略导向欠缺
体育产业化发展是一个过程,如何实现科学规划,直接关系到产业化发展成效。从当前来看,体育产业化发展呈现出“散”“乱”等问题,缺乏战略性发展的有效导入。首先,体育产业格局尚未形成,在产业化发展中,产业布局分散,在一体化产业发展中,缺乏良好的产业环境;其次,产业化发展规划不足,过于强调短期产业经济效益的追求,在长期产业发展规划中,缺乏常态化产业发展构建;最后,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主要在于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市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开发,体育市场资源的不足,影响到产业化发展的实施。因此,从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发,强化战略性发展布局,这才是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
3.2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发展有待升级
体育文化向产业化领域发展,是新时期体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产业化发展对体育文化资源、政策环境、市场管理等有更高要求,现有的体育产业发展布局,显然难以支撑高质量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发展转型升级有待推进。首先,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在战略布局中,在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及开发方面,有所欠缺。如“体育+旅游”“体育+彩票”等产业模式,暴露出产业化发展的短板;其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缓慢,特别是在体育文化制造业、文化创意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滞后于快速发展的体育市场;最后,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人才保障尚不完善,体育专业化人才的欠缺,影响到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效性。因此,产业化发展对体育文化资源及要素有了更高要求,现有的产业化发展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3.3产业化发展政策不完善,缺乏环境条件
政策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产业化发展布局的重要内在要求。从实际来看我国尚未制定实施针对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地方政策为导向的发展情形,难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布局。首先,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在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方面,我国应立足国情制定与之匹配的产业政策;其次,政府在市场发展引导等方面,缺乏政府职能的发挥,特别是体育文化市场的不良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最后,政府在体育产业和发展领域,缺乏资金扶持力度,过于强调市场资本的导入,难以形成多层面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布局。这也说明,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在“政府”“市场”等的参与中,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因此,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着力于产业程度的提升,通过发展政策体系的建立,夯实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基础。
4新时期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繁荣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面对新的时代机遇,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应从发展的视域空间,谋划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在笔者看来,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立足新的历史高度,在转型升级中,提高产业化程度,在顶层设计中促进产业化新发展。体育文化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衍生品,也是体育与文化有效融合的重要产物,应从新的发展维度,构建新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维度铺设发展路径。
4.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化程度
转型升级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选择,也是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产业化发展程度的内在保障。一方面,体育文化产业要摆脱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在高质量产业发展转型中,通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的多层级发展,适应新的时展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将分散的体育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开发,能够进一步夯实体育产业化发展基础,推动体育文化产业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取得实效。
4.2做好产业顶层设计,实现发展新格局
顶层设计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产业的质量层级,同时也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保障。一是各地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应立足地方体育文化产业资源特色,在特色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形成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二是在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立足长期战略发展的经济效益,在短期与长期经济效益的构建中,通过长期战略发展导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以更好地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扣实际,要稳扎稳打,切勿揠苗助长,盲目跟风,影响产业发展布局。
4.3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人才培养
对于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应进一步扎牢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首先,体育产业化发展,应着力于发展的视角,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从政策引导层面,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在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要保障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优化发展的人才供给环境;最后,体育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应强化产业品牌建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能够更好地实现新的发展成效。如在政策引导之下,通过建立体育文化产业园、体育文化产业小镇等方式,加快体育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世界体育产业化的起源和发展
体育产业化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相继萌芽不断涌进的。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英国、美国学者莉萨・马斯特拉莱西恩1998年出版的《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英国是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这一概括有两重依据。1.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强国,实施以炮舰政策开道的强民扩张,又间接地把英国上层人们热衷的户外体育运动传给了殖民地的新贵,从而使这一户外运动传播到欧亚许多国家,从而奠定了现代体育产业化的基础。2.体育作为产业除了需要开展经营内容外,逐级需相应的开展经营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就是风靡全世界的俱乐部体制,世界上第一个俱乐部产生于英国的纽玛克特。该俱乐部开创了现代体育俱乐部的法人经理结构和与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十分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因此发展很快。
如果说英国是体育产业的发祥地,美国就是把体育产业发扬光大的先例。19世纪初,乔治俱乐部模式流行于美国,许多体育机构纷纷效仿美国人的模式,建立体育俱乐部,实践中照搬照抄这种体制在美国难获成功。结合美国的国情,美国人开始探索以盈利为目的的俱乐部动作方式,1828年在美国纽约一个叫孝德沃德・科尔顿赛马俱乐部的会员,为解决俱乐部资金困难向俱乐部提出建议,一是俱乐部内部出售1万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观众出售门票,以解决资金困难的难题,俱乐部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但允许他在1829的赛季按商业方式运作俱乐部,并初步取得了成功,由此并创立了美国体育商业化一先河。尔后的几百年间,在很多体育项目上开始了商业运作和实行俱乐部制,使美国成立最成功的产业化体育经营的国家。
不仅如此,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期”的高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竞技体育、职业体育、大众体育,尤其以健身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体育迅速兴起,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大,体育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和提升。为了挖掘经济潜力,美国把体育作为产业化经营,作为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此,20世纪后,率先在自己的职业体育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联盟体制。职业队的业主们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按照商业运作的原则及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资,建立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实体,实质上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的利益。由此体育联盟被称为“体育卡特尔”。在当今美国除妇皆知的NBA外,棒球、橄榄球、冰球和足球等各个联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获利的奇迹。
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竞技运动项目从业余走向职业的商业化路径之外,二战后随着经济猛飞而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和健身娱乐产业的迅速崛起也不仅是一个重要因素。欧洲各国在第二次大战之后,以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有大的增长,并走向平化、普通化、生活化、体育消费大幅增长,并有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起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被誉为发达国家的朝阳产业。
二、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迪
1.1高校体育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产业市场为导向,将高校体育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实现一体化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的过程。它是相对独立于高校体育的一个子系统,是高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同时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两大重要特征。其社会性主要是由于高校体育产业与教育分不开关系,而其经济性是一个发展的趋势,现阶段表现为市场化、赢利性等方面。只有把这两个特征都发挥出色,高校体育产业才能焕发生机。
1.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状
1.2.1观念落后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相应的,多数的高校体育也都致力于教学、科研,及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没有将相关的体育资源用作盈利之用。因此,高校体育更多的体现了其社会性,而不是经济性特征。中国的高校体育产业很少走产业化道路,其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充分肯定,且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与市场拓展几乎等于空谈,进而导致造成了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狭隘单一等弊端。
1.2.2管理体制滞后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部门缺乏完整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指导,没有建立相应的系统性市场化管理体制,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使其经常陷入无管理或多管理的尴尬局面。我国高校内部体育经济规模没有完善成型,缺乏系统的体育组织和协会统一的管理体系。
1.2.3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模式大多局限于体育场馆设施的有偿开放,体育用品的销售及健身培训等几个方面,很少有学校能承办体育赛事,或者涉足体育用品开放与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事实在这样的经营模式非常封闭。没有同社会化的资源相结合,不但项目没有达到产业化的要求,而且消费人群也只是锁定在高校师生。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出现了社会上的体育设施资源不足,这正好可以与高校体育资源相调配,发挥市场的作用。
1.2.4资金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主要来源是上级的财政拨款,而高校领导也很少把体育作为产业来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性。所以,各高校发展体育产业在客观上资金受阻,主观上发展愿望又不强烈。因此,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发展僵局。
1.2.5人才匮乏
我国的体育专业设置多以满足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为主,但这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体育人才,会经营,善管理,懂得品牌营销等相关技能。
2北京奥运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2.1转变发展思路,改善管理模式
奥运会为中国的体育产业打开了国际之门,使其走上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而同样的,高校体育产业也应该以相同的思路发展。纵观欧美等体育产业发达之国家,其高校体育产业无一不在其体育产业中占有重要比重。因此,高校体育产业化是大势所趋。
高校领导应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体育产业,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寻找出体育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大力发展;完善系统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在高校对于体育产业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实行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社会组织协会对产业内部运营进行管理,这类似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或是地区、学校体育联盟,也是可行的。
2.2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经营领域
北京奥运的精彩与完美,社会资源的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这一点。高校拥有场馆设施、专业教练,除了课程需要外多数时间是闲置的。我们可以将建设成全民的健身中心。灵活运营,将这些资源纳入商业运作,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最大效果的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拓展经营范围,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加大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后,国外体育运动方式和体育文化的介入也同样使得高校体育更加多元化。
2.3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创新型的运营人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最缺的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中国的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需要人才作为基石,因而,北京奥运是一个契机。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运作,也同样需要这样一批即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有管理营销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将高校体育产业带出低谷。因此,各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注重市场化需求,加大相应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努力引进创新型的运营人才,将本校的体育产业逐渐的发展起来,做大做强。
2.4国家、高校制定合理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
政策起着导向作用,国家、高校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应该符合开放性的特点。围绕体育产业化思路、规范管理模式、丰富经营项目、人才培养和引进都应该加以有明确的政策指引。
3结论
北京奥运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化思路,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引入了开放的发展道路。因此,各大高校应该积极转变思路,使得体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将奥运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剑波,汪珞琪.浅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J].湖北体育科技,2007,(7).
[2]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
[3]朱汉义.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悉[J].体育学校学报,2008,(4):46-48.
[4]黄艳.对普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7.
[5]高谊.后奥运时代,高校体育应适应全球化挑战[N].科学时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