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级文明村镇创建

县级文明村镇创建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县级文明村镇创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县级文明村镇创建

篇(1)

与其他县市一样,抚顺县一度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财力不够强和就业不够充分的欠发达问题,面临着难以突破的靠资源吃饭、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慢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只有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富民强县建设步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抚顺县委、县政府科学确立并一以贯之地坚持 “产业富民,工业兴县,五业并举,推进六化”十六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外资内移、南资北移和区域合作加速推进、沈抚同城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奏响了活力迸发、强势发展的时代强音。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开工建设项目162个,其中新建73个,生产经营类项目113个。列入抚顺市政府重点考核的10个项目已完成投资2.65亿元,达年计划的52.7%。其中,抚顺新钢铁搬迁改造、罕王重工铸锻造、澎健药业等特大项目进展顺利,将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和脊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生产,坚持按照“六围绕六抓”(围绕市场抓调整,围绕调整抓龙头,围绕龙头抓基地,围绕基地抓示范,围绕示范抓推广,围绕推广抓服务)和点上现代化、面上产业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引龙头、建基地、扶农户,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代农业风生水起,富民产业前景广阔。为了产业的发展壮大,抚顺县依托东北装备制造业和为大乙烯配套,从园区建设入手,坚持“政策向园区倾斜,资金向园区投入,项目向园区集中”,精心构筑各类产业发展的最佳平台。去年抚顺县开始了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设计了拉古、大柳、救兵、兰山、哈达5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0.93平方公里。目前,落户园区企业中,在建项目53个,签订协议、未开工项目31个。工业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承载平台,是县区未来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近几年来让抚顺县人感受最深的是家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得益于抚顺县各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强烈的为民服务意识,高水准、全方位、大手笔实施惠民工程,把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明景观带创建工程既让抚顺县人自豪,又让外地人赞叹。从2001年开始,抚顺县按照“树立一面旗、点亮十盏灯、抓好六条线、带动一大面”的创建思路,每年投入二千余万元资金,以县乡公路为纽带,以村镇为结点,畅、洁、绿、美、安“五位一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现在这样的文明景观带现已建成8条,全长246公里,景观带横贯东西,纵通南北,成为具有辐射牵动作用的经济路、文明路、富民路。景观带上有31个省、市级文明村,涌现了全国文明村石文镇毛公村和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先进村哈达镇上年村,抚顺县连续8年被评为全省公路建设文明县,连续3年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建设标兵县。

近年来,全县逐年加大投入,建方塘、打机井、修喷灌、治河道、固河堤,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抚顺县连续4年获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大禹杯”。为全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平安创建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一桩桩一件件惠民措施,给抚顺县人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在抚顺县快速发展的近几年时间里,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每个县级领导包一两个重点项目,实行“三包”、“三转”、“月通报,季调度”制度。为了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县级班子全体成员坚持带头深入乡村、企业、机关、学校等地体察民情,深入重点工地现场察看进度,基本没有节假日,全身心地奋战在一线,形成了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开拓精神,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甘于奉献精神,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高度负责精神。特别是今年,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战胜了暴雪、旱灾等特殊天气,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真正做到了民有所难我有所帮、民有所需我有所予、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篇(2)

一、创新工作机制,营造创建工作良好氛围

1、创新领导机制。我们把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创建工作形势分析制度、每月一次的创建工作督查制度,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工青妇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建立镇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的“四位一体”的创建活动包保体系,使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2、创新制度机制。科学地制定了《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总体规划》及《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实施方案》。结合中心工作,坚持把创建工作纳入全镇经济工作上来,紧紧围绕“强镇裕民”这个目标协调动作。镇属部门、单位和各村结合实际,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单位创建规划,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量化指标与三级干部的政绩、奖金、工资挂钩,为创建工作了提供制度保障。

3、创新投入机制。“两府合一”以来,我们有计划地按照《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总体规划》,筹措资金1.4亿元用于创建基础工作,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合理。镇区房屋开发近8万平方米,硬化道路60多公里,先后建成了高标准的灯光篮球场、老年门球场等一批文体设施。去年,投资300万元,兴建了高标准的占地60亩的群众文化广场,为人们休息娱乐提供了场所。目前,为教育工作累计增加投入20多万元,节约教育基础建设资金180余万元。投资3万元用于建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全镇未成年人犯罪率低于4%。投入24万元,用于健全全镇卫生保健网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落实卫生防疫措施,提高了群众健康素质。

二、改进工作方式,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第一,活动引导。我们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教育活动。以*、*村为试点,举办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由村到组,由组到户,由户到人,使公民道德教育全面辅开。深入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全镇“十星级文明户”达到35%以上。每年两次“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下乡活动,定期举行电影周、科普大集等活动,老年门球赛、全镇蓝球赛、“三株杯”象棋赛、妇女“双学双比”活动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军民共建活动扎实开展,*年,山城镇被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年,被评为*双拥工作先进集体。在驻镇窗口单位广泛开展了争当“岗位明星”创建服务活动,各职能部门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各级群众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提高了文明素质,为创建工作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社会环境。

第二,典型教育。把典型教育作为做好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的重要方法,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总结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采取现场观摩、、党员冬训等形式,引导基层部门、领导学习先进典型,以典型促动工作,增强创建效果。*年,我们筹集资金20余万元,对*村的四、五组的65户村民院墙进行了彻底改造,新规划建设绿地3000多平方米,边沟、路面全部硬化,同时修筑了假山、九曲桥、凉亭等设施。典型的树立带动了农村整体环境的变化,目前,全镇共投入环境综合整治100余万元,22个村全部达到文明村标准。通过典型引路,在全镇形成了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图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三,示范服务。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积极引导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把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的过程变成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为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我们坚持外在形象与文化内涵同步提高的原则,狠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去年就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道路硬化、经济适用房开发等一批高标准重点工程。目前,镇内花园绿地、长廊雕塑、广场楼宇相映生辉,展现了现代化小城镇的浓郁气息,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对群众关注的诸如财务、用电、宅基地、农民负担等热点、难点以及基层民主问题,我们坚持公开,按章办事,充分尊重农民的民利。

三、注重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整体水平

我们本着创建工作与繁荣经济相结合,改变环境与和谐发展相结合,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使全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协调发展。主要抓了三个环节:

1、软功实做,重在建设。加大道路、供水、排水等项基础设施力度,近年来,我们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实施了山城大街取直拓宽工程;日产3000吨自来水改造扩容工程;2500延长米的主街主路下排水管线铺设工程;主街通讯电缆地下铺设工程;新开650米站前南路工程。完成了总长*米的东放、利民路水泥硬化及其暗排水工程;完成了县级公路柳西、山姜、东山线山城镇镇内16公里水泥路建设工程。*年,完成了*等村22公里水泥路“村村通”建设工程。我们通过招商引资*万元,先后对三株百货大楼及奉天商业街进行改造,商贸辐射力明显增强。投资近200万元实行高标准大规模绿化、美化,去年,又投资30万元,新上路灯114盏,临街商业门市楼有40%以上的住房都安装了霓虹灯、彩灯、射灯等美化灯具,使小镇的夜晚五光十色,初步呈现了都市的风采。

2、建管并举,严格管理。实行制度化环卫管理,镇区主街(路)实行全天卫生保洁,所有居民区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严格“门前三包”,强化责任管理;严格化市场管理,先后取缔了东、西两个马路市场,彻底取缔店外店、占道经营现象,镇内商贸秩序井然;规范化镇容管理。重点清理整顿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现象,规范非标准广告牌匾300余块,清理拆除临时违章建筑5000余平方米,镇内建筑秩序井然。

篇(3)

(一)以培育创建特色为主抓手,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建设。

一是培育区域文明特色。积极组织地域相邻的文明村开展联片创建活动,通过村村联动,充分实现资源和人才共享,着力形成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文明创建新特色。如汤池镇以“环境联治、设施联建、文化联育、乡风联评”为主要内容,组织该镇木希片区的6个村开展了文明特色村联片创建活动,实现了该区域内文明村创建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挖掘乡土文化特色。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村建设农家书屋等各类村级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挖掘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如北古城镇北羊街村聘请日本JIFH组织专家进行培训指导,使传统的竹编工艺不断发展;汤池镇阿乃村、狗街镇黄蟮龙村文艺队参加昆明市第六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分获金银奖。狗街镇组织书画爱好者开展新农村书画创作活动。三是打造乡村生态特色。结合生态乡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清脏、治乱”活动,不断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工程,着力实现“生态文明”。以“改陋习、树新风”为抓手,全面实施绿化工程、排污工程、水域治理工程等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脏、乱面貌。

(二)以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为主抓手,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坚持试点先行。首先要求每个乡镇选出1-2个基础扎实、较有潜力的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不断细化乡风文明的内容,目前全县普遍开展了乡风文明建设活动。二是注重典型示范,加强乡风文明示范线建设。县文明办小狗公路沿线作为乡风文明示范线开展试点工作,把乡风评议与各种文明创建评选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和谐家庭”、“五好家庭”、“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等评比活动,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发挥凝聚效应、教化效应和示范效应,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强化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等知识,帮助农民群众解疑释惑;向广大村民推广实用技术;广泛普及文明礼仪基本知识,大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以结对共建活动为主抓手,不断促进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保障。积极完善城乡共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活动取得更大实效。创新结对机制,以有关重点村为试点,尝试了“多对一”的结对模式,起到了良好的帮带效果,更好地促进了城乡文明的协调发展。定期组织开展工作交流汇报会,切实加强对各乡镇结对共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并积极借助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共建成果,进一步推动共建活动。二是强化互动。各文明单位与结对村积极开展互动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共建氛围。如市气象局等结对单位与竹山乡小路纳村开展文化下乡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科技培训、参观学习、相互走访座谈等有效形式,实现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实效。各文明单位按照每年为结对村办1-2件实事的要求,积极开展送服务、送温情、送

文化等活动,让群众得实惠、让活动出实效。据不完全统计,各文明单位共资助结对村35.6万元,为结对村办实事229件,建设道路28公里,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9期,捐赠图书10700册,完善村级图书馆和阅览室9个,举办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56场。

(四)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抓手,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一是坚持“环境育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营造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积极搭建宣传平台,在宜良电视台开设文明专栏,“宜良之窗”网站设置网页,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13块,县级以上文明单位、村开设文明专栏,并联合各媒体积极开展道德建设公益宣传,切实做到“报纸有文章、电视有图象、电台有声音、网页有更新”。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向社会发放《公民道德建设知识》1万份,并通过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等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二是注重“从小”教育。坚持“文明从娃娃教起”,不断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关爱儿童行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开展了“全国百万青少年‘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发放《青春心路》书籍和光碟,组织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组织全县青少年开展“学英雄少年、为奥运添彩、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暨留言活动。三是注重“细节”教育。制定并下发《宜良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在全县开展“细节文明”推进年活动的通知》。积极组织“细节文明工程”,深入宣传“昆明市公民十不公约”,坚持“文明从小事做起、点滴积累”,大力加强文明礼仪教育,组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倡导“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生活方式”、“文明走路、文明乘车、文明行车”,一点一滴地改进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四是注重活动教育。先后举办了全县性的“迎奥运登山比赛”、“迎奥运宜良县首届体育运动会”、“宜良县20*年旅游文化花街节”,“宜良县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宜良县迎奥运卡拉OK大奖赛”等大型活动,通过活动的举办,既教育了市民,又向世人展示了宜良新形象,进一步扩大了宜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以文明单位创建为主抓手,不断提升行业文明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宜良县文明单位、村管理办法》,用百分制量化考核标准,并以明察暗访、抽查考核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各类文明创建的指导、协调,不断推进文明单位创建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二是加强对文明单位创建的业务培训。今年,我县有30个单位村申报市级文明单位村,32个单位(村)申报县级文明单位村,8月8日,组织全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培训会,对文明单位村创建的有关要求,必需开展的重要活动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受训人员120余人。召开文明单位经验交流会,介绍我县“全国文明镇”狗街镇的先进经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推动了各级单位文明创建工作。三是深化创建内涵。以“倡导和谐新风、共塑文明形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创建内涵、提高创建水平。如中国人民银行宜良县支行等单位开展同行业对口检查活动,分组互评单位内外环境、管理秩序、文明服务、便民措施、服务质量、投诉渠道等有关情况,有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改善、文明形象的提升,进而有力推动了我县各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

(六)以社区文明建设为主抓手,不断夯实文明县城基础。

一是抓基础,积极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培养社区文艺骨干,增加文艺队伍种类,扩大社区文艺的覆盖面。强化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广广场文化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加强社区服务服务站建设,整合就业、社会保障救助、流动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服务机构。二是抓载体,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三是抓机制,努力巩固创建成果。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深入开展科教、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

(七)以“七大整治行动”为主抓手,不断推进文明县城创建工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文明县城创建责任机制,把文明县城创建的各项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行“服务承诺制”、“问责制”、“限时办结制”,形成创建工作“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工作格局。加大月通报季督查制度,做到每季度布置一次工作,听取一次工作汇报。文明县城创建完成了66%的目标任务。

加强交通管理。完成了县城交通电子监控系统规划编制;投资20多万元,新安装红绿灯3组,设立交通标志350余块,新划交通标线5万余米;对“三无”(无牌、无照、无保险)、闯红灯、超速行驶及乱停乱放的车辆,依法进行严肃处理。目前,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8534起。今年共出动稽查人员2800人次,检查客、货运车辆449车次,查处1666车次,有效地遏制了非法营运势头,保证了交通安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5亿多元,使县城新区、南片区、华侨城、阳宗海旅游小镇等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到今年底,我县城市道路已达39.7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6平方米。县委、县政府把城区绿化美化建设纳入县城总体规划,1至9月,共植树422万余株,使全县新增绿地面积41余万平方米,其中,县城新增绿地面积23.8万平方米。目前,我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85平方米。今年占地1*86平方米、绿化面积达6600平方米的玉泉广场已竣工开园,为城市增加了亮点,提升了城市形象,改善了人居环境。

篇(4)

中国没有文化大省吗?5000年文明让各地文明遗迹数不胜数。中国有文化大省吗?为何还要发力建设三十个文化大省以及660个文化强市?

江苏省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和“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的宣传口号;云南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大省”,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各省市政府的战略目标是提升省市的“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建设。城市披上了西方的衣服,文化借来古人的衣冠,戏法不同,但在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心中,实际上是统一的,文化建设如果不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就是成为地方GDP的驱动器。

文化资本的行政化和体制化在各级政府的GDP引擎下,实际上成为提升形象、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文化建设不过是GDP建设前的大预考。

城市面貌:有高度,没深度

基础文化设施是城市的硬件配置,而在硬件配置上,争“第一”、做文明展览的“窗口”、城市的地标,展示、炫耀的思维方式一直延续着,省会中心城市作为文化大省的形象代表,它们能够兴建并维持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和运转,但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并没有充裕的行政预算兴建基础文化设施,所以通常把资金投入到城市形象工程或者地方性特色的文化节上。

相比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更容易盲目陷入“世界之最”的情结中,北京的中央电视台新大楼是目前世界上造价最昂贵的单体建筑,北京的国家大剧院被称作“世纪建筑”,2008月27日,号称“世界第一高塔”的610米的广州新电视塔主塔体封顶,被赞誉为“广州文化新地标”,耗资19亿元、占地45万平方米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9月27日正式开放。一线城市急于提升国际形象,固然有跟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冲动,更为可怕的是,在这些建筑背后,长官意志和“西化”标准嫁接后,城市的天际线和文化记忆地图被不断翻新、涂改,整个城市被“现代化”这条狗追着,根本无暇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

在各种各样的试验冲动中,“歌剧院”、“音乐厅”和“城市广场”是一线城市的现代文化配额,二线和三线城市在向一线城市看齐,如海南省海口市正斥资兴建大“歌剧院”,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无力举资建歌剧院,但“城市广场”还是要建的,现在是“有城市处皆有文化广场”,甘肃玉门,一个人口不到19万的县级市,建一个占地7万平方米的广场,先后投资逾两千万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凤岐教授认为:“广场作为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而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了。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没有必要建一个硕大无比的广场。但目前中国一些地方的广场大而无当,如有的县城,广场面积达15―25公顷。”全国几千个城市广场中,通常存在以下弊病;建筑面积大而不当,与周边建筑相冲突,主题庸俗,毫无建筑理念。除了烧钱,大部分只能说非常丑陋,丝毫没有展示城市文化的功能。决策者一拍脑袋,整个城市都丑陋。

城市选秀:有标准,没准则

2003年8月,中央文明委下发《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明确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申报和评选范围、指导监督办法,决定2005年评选表彰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考核工作依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进行,并且规定“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创办文明城市是国家行政力量所左右的“城市选秀”,这场选秀有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的选拔作参考,并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加以“测评体系不仅是评价和考核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标尺,也是长期指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指示器。”

城市选秀的标准化造就了趋同的主流文化趋向,同一的城市外观,这是一场标准化、数据化的城市考试!但考试答案――决策者的思维和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使得这场预考、选秀的局面变得更为复杂,因为除了文明城市选秀大考,还有申遗的世界证书大考、资源整合以及概念化立市的文化补考、古人公祭的传统摸底测评、本地名人的知名度随机测评等诸多形式,文明城市考评并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

城市文化遗产:重开发,轻保护

大型的文艺演出和国际文化交流机会通常被省会以及中心城市所垄断,迫使中小城市必须通过各种评测和文化活动的策划吸引眼球,招商引资。在各种评测系统中,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是各省市的重头戏,一旦上了《世界遗产名录》,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国际声誉和旅游收入,如鲜为人知的平遥、丽江等古镇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创造出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标签无疑于拿到了“国际通行证”,能享有全球知名度,可以迅速跻身于“国际旅游热点俱乐部”,并享受国际援助、技术支持、免受战争或人为破坏等一系列的优惠待遇。目前中国被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共有35处,但普遍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

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标准化种养作用与效益的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实施经验,推广高效成熟绿色立体养殖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提高资源农产品整体知名度。目前我县以优质谷、红提、西红柿、猕猴桃、辣椒、茶叶、食用菌、百合、中草药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及以竹狸、生态猪、生态牛、黑鸡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例如特色产业“三木”药材种植面积22.8万亩,白芨、重楼等特色作物1.95万亩(其中:高山优质茶叶0.5万亩、百合种植0.3万亩、白芨0.6万亩,重楼0.2万亩,玉竹0.35万亩)。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药材、肉牛肉羊、  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促进大宗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农产品高端化。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创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家、市级1县、县级4家、乡级26家,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举措,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有力示范带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农村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983.13万元,共分29个项目点,新建渠道38.96千米、拦水坝1座,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恢复灌溉面积600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66.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426吨、水果279吨、红柿25吨。2019年生态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12个村屯道路硬化道路20000多米,14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1900余户、11000余人。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15600张,悬挂宣传标语451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次数868次。清理积存和散落的垃圾累计20939吨,清理河塘沟渠累计21.3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累计462.3吨,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的户数5153户,农村受益群众人数58775人。财政资金投入32万元,自筹资金408万元。将在24个自然村做无害化厕所600座,6个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结合新农村生态(幸福乡村)示范建设点,建设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一座集市公共厕所,10座300户以上的村屯公共厕所。三是全力统筹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推进园综合体建设,引进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结合我县中峰镇独具的红提产业,旅游业态,乡村特色,佛教文化等量身定制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目前县财政落实300万元设计规划资金,整合3000万元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发展产业。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部分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达到特色风貌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传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现农村清洁厨房普及率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人畜混居改造完成率达100%。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县直单位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安排,不定期开展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培育农业品牌,抓好示范区建设。通过抓有机农业政策落地、抓“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抓标准化生产、抓质量安全体系、抓电商及订单销售模式等五大内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进有机农业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各级园示范区(园、点)102个、其中自治核心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19个,村级示范点78个。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借力“互联网+”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有文化的“二代”农民、有技能的“两后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新创业,支持优秀农业技术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农民。目前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

(一)在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方面,我县农产品外销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实力薄弱,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

(三)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贫困村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资源”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思路

1.规划先行,做好三个规划。一是县发改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二是规划做好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农业、水利、住建等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农业部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示范引领,做好示范区域建设。一是打造资江沿线示范区域。以绕资源县城水为基础,以山水相依、碧水蓝天为主题发展资江休闲旅游产业,把资江沿线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以支部为龙头,以文明村创建和乡规民约制定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人家、好人好事评选,着力打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示范区。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片。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抓好人才培育,建立技术人才库。着力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等人才回农村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快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篇(6)

[关键词]永平县七屯村 新农村建设 思考

永平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6年以来,县委、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新思路、新举措,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把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和小康示范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完成了27个行政村的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866”工程,启动了石家村、七屯村等的小康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家扶贫办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但就全县的新农村建设而言,当前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现就七屯村的小康村建设作以下探讨。

一、七屯村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永平县委、政府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一头是针对贫困面很大,贫困程度很深的村,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村推进。另一头,对经济发展较好、但又为数不多的村,实施小康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就全县的大部分农村而言,当前还存在一些共性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大部分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缺乏,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民自身资本积累不足,生产缺乏后劲;四是农民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五是农产品粗放发展,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六是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七是村镇建设无规划,人居环境条件较差;八是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九是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以小康示范村博南镇七屯村为例,除上述共性问题外,目前也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群众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家各户忙生产、忙生意,忙于自家的经济建设,自觉参与集体劳动、公共事务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久而久之就形成开会难召集,集体活动、公益事业活动难以开展,群众对公共事务不关心,意识淡薄;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各吹各打各行其是,没有形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生产条件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村庄狭窄,道路不畅,房屋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较差;五是群众文化生活缺乏、医疗卫生条件差,社会保障难以保证;六是无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组织发展困难。

二、对抓好七屯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以龙头产业为抓手,培植富民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七屯村作为永平县城郊结合的半山半坝区,经济收入主要是种植业方面的茶叶、蔬菜、粮食,养殖方面的猪、畜禽、肉牛,还有一部分劳务收入。虽多元化,但均小而散,没有形成规模。通过充分调研,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以上这一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小康示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在农业外部拓展增收的新渠道,以培植支柱产业为基础,发展富民产业为重点,形成近抓生态茶、大棚蔬菜、家禽养殖等项目,远抓泡核桃、畜牧业,长短结合、以短扶长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一是抓好茶叶产业,稳定农民增收。针对七屯村种茶历史悠久,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茶叶,且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实际,应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将茶叶作为七屯村的龙头企业来抓,使之做强做大,由此把茶叶产业培育成为支撑七屯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抓龙头企业,来带动七屯村的各项事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七屯村近两年来劳动力转移工作已探索出成功的路子。2007年全村有劳务收入的农户198户295人,劳务经济总收入260多万元。2008年转移发展二、三产业从业人员400人,其中转移输出富余劳动力150人,实现务工农民工资收入400万元,现已在县内外发展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80人,转移、输出100人到北京、江苏、浙江、珠海、深圳等地务工,劳务经济已成为七屯村农民的又一增收点。所以,今后要进一步抓好劳务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发展产业大户,带动农民增收。为充分发挥经济强户、产业强户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的作用,实行点中选点,好中选优,把每个村民小组中产业发展得较好、依托产业致富的农户作为“小康产业示范户”,实行能人带动和大户带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七屯九组的段荣户,今年新发展种植生态茶31.5亩,该户拥有茶园面积达80多亩,2009年茶叶收入达2.4万元,有效地带动了该村茶叶产业的发展。又如山地一组的马文宗户以鸭、鹅养殖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业,年经济收入达2万多元,成功走出一条产供销一条龙的致富路子,有效带动了该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目前,七屯村302户农户,几乎家家都从事家禽养殖,据统计,全村共养土鸡1800多只,产蛋鸭及食用鸭2000多只,鹅1600多只,年创收60多万元。今后要一如既往的发挥各类专业大户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以村庄和庭院环境建设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庄。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在七屯村的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做好村容整治工作十分重要。目前柴禾乱堆、猪鸡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非常普遍,村中还不同程度存在危房、茅草房、响瓦房,群众观念更新不够,思想不解放,群众精神风貌有待进一部改善。针对七屯村实际,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应按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要求,一是抓规划。认真编制好七屯村村庄建设规划,逐步规范农村住宅建设。二是抓好危房改造。新建房屋22间,彻底排除危房。三是抓好100户农户的住房改造工作。实现响瓦翻泥瓦、地皮硬化、门窗齐全并实现油漆化、户户实现青瓦白墙。同时要抓好200户农户厨房改造,实现厨房整洁卫生并使用清洁能源;抓好302户农户的卫生厕建设和175户农户的太阳能洗澡间建设,改善群众的卫生习惯,户户使用安全卫生饮用水。四是抓好农户庭院建设。实现美化、绿化、亮化,实现人畜分离。五是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扎实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一方面对进村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实现进村道路绿化、亮化、硬化;另一方面加大村容基础设施建设,每个自然村建设一个公厕和两个以上垃圾池,对村内排污沟道进行治理,入户道路和巷道进行硬化,切实改善七屯村容村貌,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100%。建设一个整洁秀美的新农庄。

(三)以社会事业为重点,解决群众文化、教育、医疗问题。七屯村一直以来群众无文化活动场所,文化生活贫乏,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就医条件较差。为解决好群众文化、教育、就医等问题,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重点要抓好卫生建设,解决群众的就医问题,新建村完小教学楼,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建设村文化室、图书阅览室、科普书屋、建设老年活动室,群众健身娱乐中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将定期不定期举办科普、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不断增强群众科技、文化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素质。

(四)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树立社会主义新村风。

小康示范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项目建设是关键,精神文明建设是保障。抓好产业发展,使老百姓手中有钱,逐步富起来。抓好村庄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庄变美,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把群众引向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向,真正走向小康。近年来,七屯村通过开展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平安村创建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连续多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目前,共创建十星级文明户26户,9星级122户,8星级108户。平安村创建工作目前正在有序开展。但由于长期一家一户生产,群众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集体观念有所淡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要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一任务,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小康村建设的切入来抓。要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以打击不良风气为突破口,认真抓好“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父母、好孩子、好孝子、好领居、好干部等八好评选表彰活动。

(五)民主管理,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点。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七屯小康示范村建设中,一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把全村劳动力按照发展产业类型不同,将其划分为茶农、商农、菜农、粮农、林农等,利用科普协会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举办文化、技术、法律等培训,提升村民的素质。计划开展培训11期、培训1000人次。二是加快教育文化事业发展。配置了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设备1套。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完善村级文化室的硬件建设,三是创新商业保险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尝试商业保险覆盖产业、覆盖项目,寿险服务进村组。四是以建设一个好班子为核心。以“三培养、两带头”为重点,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化“云岭先锋”工程,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员自身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五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 “三公开(政务、事务、财务)、四民主(议事、理财、监督、评议)”制度和村“两委”班子议事协调机制及村民议事制度,规范和完善村规村约,使“和谐村组”、“平安村组”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村民之间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形成。同时,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始终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建立所有公益性项目都通过“一事一议”表决制度。目前正在建立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制度、村庄建设规划管理制度、村容村貌管理制度、建设成效评估制度,确保小康示范村建设依法有序地推进。

篇(7)

全县的老年同志们:

您们好!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在这“天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季节里,迎来了我们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在此,我仅代表武胜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并受县委、县府委托向全县的老年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节日的祝贺,祝你们身体健康、福寿双全、节日愉快!

老龄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最艰苦的年代里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应该得到党和政府更多的关怀,享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您们在养育子女的漫长岁月中含辛茹苦,节衣缩食,您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抚育人,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尊重。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克服困难,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我县老龄事业的发展。下面,为进一步做好全县的老龄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使老龄工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做到有研究,有布置,有检查,及时掌握老龄工作动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老龄工作办事机构,明确任务职责,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确保我县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我县敬老、爱老新风尚。要结合当前实际,采取多种形势,充分发挥报刊、广播、标语、墙报等媒介的作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扬子女孝顺父母的典型事例,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并与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结合起来。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宣传、教育、媒体等手段,在全社会形成尊老、关心、帮助老年人的浓烈社会氛围。

三、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老年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全社会都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要在全社会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普法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处理和打击侵犯老年人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取缔伤害老年人身心健康、宣传迷信和邪说、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组织。

四、切实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确保老年人在生活、医疗方面的基本需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级各部门要全面了解所辖范围老年人的生活情况,经常性地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尤其对于生活困难的特困老人、五保老人、孤寡老人、残疾老人要主动关心,切实解决其基本生活、医疗方面的问题,做到“老有所养”。在坚持以家庭养老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城乡敬老院建设,完善各种福利设施。要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等服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人保障和卫生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的预防和保健技能。

五、重视和发挥老年人作用。在我县老龄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健康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的70%。这部分老年人有自已的特长,尤其是老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要坚持自愿和量力、社会需求同个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鼓励老年人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咨询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作贡献。在农村,要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和加工业,鼓励回乡定居农村的离退休人员协助乡镇领导维护稳定,为改变农村面貌作出贡献。

老年同志们,朋友们!经过长期革命工作的锻炼和考验,你们政治成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你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你们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人民谋利益,你们为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我们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