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3: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业发展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休闲业旅游业旅游体系战略上海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进程,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出台,使得休闲和旅游业的整合成为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政策研究上更为关注的视点。
本文以上海为例对城市休闲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为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与和谐城市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一、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1、休闲业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因此,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休闲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据预测,发达国家2015年将进入“休闲时代”。研究者认为,休闲业是围绕人的休闲生活和为满足休闲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娱乐业、商业和交通业为主的产业群或产业链,是一种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21世纪休闲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休闲业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休闲化的临界点。2007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休闲产业也已经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2、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现代休闲业基本围绕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展开,因此对环境的破坏小。早在50年前西方国家就试图通过发展休闲业诸如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来缓解旅游业带来的压力。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业经营范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因此,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是一种互相包容的关系,旅游要为休闲创造良好的条件,休闲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上海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业在上海的发展历史较长,休闲产品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别:观光、度假、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消遣、资讯、科教、工艺等。其中的商业休闲发展尤为迅速,如各色酒吧、咖啡馆、茶室、浴场、高尔夫、会所、度假村,F1运动、室内滑雪、攀岩、击剑、跆拳道、射击、购物、餐饮、健身、美容场所等层出不穷,休闲文化日趋多元。但是上海休闲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规划、人才素质、管理制度、市场条件和投资模式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上海旅游业目前的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已与国际接轨,可以为上海休闲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打造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可以极大地提高上海都市旅游的竞争力,以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求。
通过与休闲业的互动整合和与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把旅游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上海旅游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必须确立“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旅游体系战略”,以休闲产品结构创新为重点再造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和休闲业的整合、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使每一个服务产业链条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上海旅游业向高阶段过渡,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上海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休闲资源、旅行社客源、旅游中介、在线交易平台,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实现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和大旅游功能,完善市民日常休闲的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周末休闲的环城市游憩带、节假日休闲的观光度假产品体系、商务休闲的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加强对长三角旅游的统领,协调和整合,打造大上海全球旅游城市区。
三、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休闲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健全管理机构和组织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休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明确和巩固旅游业作为休闲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休闲旅游业的统计体系,准确衡量休闲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并为制定休闲产业标准和发展计划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具体有以下3点:
第一,明确休闲业行业管理组织。当前,最为可行的做法是强化上海旅游委的协调功能和领导权威,将与休闲密切相连的行业部门组织起来,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建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以形成综合的休闲旅游产业调控能力。
第二,成立“休闲旅游协会”和“休闲旅游学会”等研究机构,营造全社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第三,把休闲旅游发展作为优先产业放在规划中。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条例、法规,制定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保障休闲旅游业的有序经营和规范运作。
2、全方位开放市场,加快培育休闲旅游市场主体
上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目前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程度在中国经济大格局中并非处于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以及公平竞争等方面,旅游业还存在许多体制问题和程序。围绕着开办旅游企业的问题,形成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公私之间等多种利益关系,部分封闭的市场和约束性的竞争关系,是制约上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围绕休闲产业链,以旅游业为主导,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具体有以下4点:
第一,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游企业参与上海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重组,催生一批休闲旅游品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促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休闲旅游企业集团。
第二,在资源整合、发展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扶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出跻身世界旅游业前100名的休闲旅游企业,推动休闲旅游企业集团进入世界五百强。
第三,发挥现有的锦江、春秋等旅游集团公司的管理、品牌、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全国性、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网络化规模经营;进一步培育旅行社行业批发、的分工体系,实现市场组织网络化和旅游业管理覆盖面的突破;促进休闲旅游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扶持中小休闲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
第四,学习借鉴国内外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建立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项目、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等市场,明确、便捷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平台。
3、创新旅游目的地体系和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1)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体系
以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为重点,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集中力量打造上海国际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继续发挥都市观光产品的优势,加快度假产品、商务会展产品和专项产品的开发,科学规划,积极倡导个性化和分散化休闲,打造综合性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和公司活动乐园,以及在线休闲产品交易平台。
其一,通过休闲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功能的融合和衍生,映像化、戏剧化、活化的尝试和体验,打造上海源专项旅游区,黄浦江一苏州河、延安路一世纪大道两大休闲旅游产业带。
其二,时间上全年分散,允许人们可以自主决定何时休假,鼓励游客到上海郊区去体验乡村生活,培育观光与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养生休闲旅游产品、郊野运动休闲旅游产品、郊野实景剧、野营地、特色餐饮、农家乐、休闲房地产等,实施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
其三,重视发展城市的休闲度假带,建设四大远郊休闲旅游区,包括:嘉定宝山汽车主题休闲旅游区(F1赛场、汽车城、宝钢);金山奉贤海洋主题休闲旅游区(金山沙滩、枫泾古镇、金山农民画村、奉贤海湾旅游区、上海石化);青浦松江崇明乡野度假主题休闲旅游区(佘山、东方绿舟、淀山湖、朱家角、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崇明农家乐、瀛东渔家乐、新农村建设);浦东南汇欢乐体验主题休闲旅游区(野生动物园、南汇桃花村、南汇农家乐、上海鲜花港)。
(2)培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完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以“产品-市场”一体化策略为导向,进行休闲旅游产品的补充和更新换代。
其一是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如专项旅游、网络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滨水休闲旅游、时尚运动、休闲社区、分时度假、住宅度假、非职业技能培训的修学旅游、创意旅游、信息港体验旅游),优化休闲产品结构。
其二是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为主,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休闲旅游需求。同时,提高休闲旅游业服务质量,推广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旅游企业整体形象塑造,形成上海鲜明的休闲旅游特色,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其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现代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新型材料、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旅游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已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以及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网络销售、网络预订、虚拟旅行、卫星旅游等概念已经被旅游界所采纳。尽管上海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相当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因此,要增加休闲旅游科技投入,积极探索网络技术运用,打造休闲旅游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淘汰落后过时的旅游产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4、创造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培育高度的休闲文明,制定完善的休闲条例法规,以法治的建设推动休闲文明的进步,引导上海市民积极进行休闲旅游消费。同时,把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内容和功能,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有以下5点:
第一,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好客度、亲和力,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交全感、文明感”,培育良好的休闲旅游业人文环境。
第二,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手,树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建立合理的休假和工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休闲设施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使休闲合理化、日常化、便利化。
第三,合理分配休闲旅游资源,缩小休闲旅游消费的差距,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服务环境,将社区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转化为现实行为。
为此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加大对乡村旅游业融资的政府主导地位,促进闲置资金进入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解决乡村融资难问题;
3、加大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倾斜力度;
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有利于提升旅游业测算准确性、科学衡量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高旅游业管理决策水平。因此,做好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与编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旅游卫星账户的定义及其作用
旅游卫星账户(TSA)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宏观统计计量方法,是在一个世界统一的框架下对旅游业进行的测量与统计。旅游卫星账户中,详细收录了旅游业相关经济活动的就业、消费、收支等方面数据,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能够实现产业间、地区间的分析和比较,准确核算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更科学准确地反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为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
三、旅游卫星账户的主要构成与基本表示
根据《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的定义,旅游卫星账户以经济体内的旅游产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所有旅游相关细节的描述与数据分析。基于此,旅游卫星账户主要包括TSA概念、TSA总量、TSA分类、TSA表示、TSA延伸内容五项内容。
在所有的构成要素中,TSA表示是旅游卫星账户进行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旅游卫星账户基于供求平衡理论,以需求法和供给法定义旅游业相关的商品与服务,结合投入产出法,输出相应的基本表示。
四、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与编制
(一)确定账户的核算范围
在进行特征产品目录编制时,在遵守《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地区旅游业发展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例如,图1所示为某省确立的卫星账户编制涉及的基本概念,该省在确立特征产品目录时,结合省实际发展情况,录入了汽车租赁、第二住宅等产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并未出台对于旅游产品的具体分类标准,地区间对旅游产品的分类还存在差异。例如,很多地区在进行区域性旅游卫星账户创建时,并未将旅游需求类资本性支出列入核算范围,如旅游交通运输支出(机场、高铁、公路、长途汽车等),而这些支出对旅游业发展是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
(二)采集旅游卫星账户数据
确立了基本的产业目录与概念体系后,需要建立相应的旅游账户基本表格,这就需要大量采集旅游卫星账户数据。卫星账户的数据尽量使用现有的政府各类旅游统计数据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以某省省外旅游者消费表为例,该消费主要包括入省旅游者的消费与省内外居民在省内的旅游消费两部分,通过对现有的省投入产出表、统计年鉴、旅游政务网数据等数据整理,并结合抽样调查后得出的数据。
旅游账户数据需要充足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细分数据,因此数据采集是目前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重要环节。旅游消费具有数量大、变动快、历史数据少的特点,对旅游数据的采集往往面临重重困难。
(三)进行经济性分析与测算
采集到编制旅游卫星账户需要的数据后,需要对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与处理,根据最终编制好的旅游卫星账号六张表进行经济性分析与测算,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列昂锡夫逆矩阵等计算方法,得出相应的旅游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系数、感应系数等相关统计指标。
根据经济性分析与测算的结果,借助科学的分析测算方法,根据最后测出的旅游附加值、影响系数、感应系数等,能够较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区域旅游产业的消费情况、产业发展、均衡情况等。核算区域旅游业的产业规模,结合最终分析测算出的指标,得出区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相应区域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建议。
(四)编制旅游卫星账户
旅游卫星账户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所有参与主体的科学分工与合作,获取充足的数据样本量,进行详细的误差分析,还需要开展大量的跨部门协作工作。在旅游卫星账户编制方面,江苏省是我国实现旅游卫星账户编制的先行者,其表格编制与国际标准《旅游卫星账户(TSA):建议的方法框架》最为贴近。为了采集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江苏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构建了数据共享平台,鼓励各旅游产业相关主体加入到旅游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和统计工作中,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信息采集、资料分析、专家讨论、数据整理工作,历时3年多,才完成了旅游卫星账户的创建工作。
五、结语
关键词:金融支持;旅游业;建议
旅游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当前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富阳市旅游行业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指导,以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积极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加强“新富春山居游”的宣传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旅游业对富阳GDP的贡献率并不高。因此,探讨金融如何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富阳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富阳市旅游发展概况及金融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旅游业发展概况
富阳地处“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前站,既赋山城之美,又具江城之秀,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境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野生动物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保留明清建筑特色的孙权后裔聚居地龙门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再现造纸印刷两大发明的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亚太地区第一洞厅的碧云洞(所在富春桃源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度假胜地富春桃源、钟灵毓秀的鹳山、天钟山等。
1—9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18.1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7.19万人次,增长2.68%。其中,国内游客414.7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403.60万人次,增长2.77%;入境旅游者33332人次,比去年同期35923人次,减少7.21%。实现旅游总收入28.08亿元,比去年同期25.85亿元,增长8.6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45亿元,比去年同期25.16亿元,增长9.12%;外汇收入901.65万美元,比去年同期968.47万美元,减少6.90%。
全市共有收费旅游景区8家。其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其他景区4家。1—9月收费景区接待一日游游客148.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161.59万人次,减少7.94%。实现门票收入7127.83万元,比去年同期7261.72万元,减少1.84%。
(二)金融支持情况
随着富阳市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各金融机构切实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拓展信贷业务,不断改进金融服务,金融业逐步介入旅游行业。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市银行类金融机构中,目前有8家向旅游企业及相关产业发放贷款,大部分贷款是用于宾馆、酒店、饭店等企业升级改造和支持景区建设。其中,住宿及餐饮业贷款10525万元,占36.93%。旅游景区贷款15400万元,占54.03%,如永安山庄从杭州银行、民泰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共获得900万元贷款;富春山居国际高尔夫球场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共获得12000万元贷款;野生动物世界从中信银行获得1500万元贷款;新沙温泉度假村从杭州银行获得1000万元贷款,用于前期景区建设。其他旅行社及相关企业贷款2578万元,占9.04%,
截至2010年10月末,富阳市各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478.17亿元,与旅游业相关的贷款余额为2.85亿元,只占商业银行总贷款余额的0.6%,相对旅游业占GDP的8%~10%的产值份额而言,与旅游相关的信贷投入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
二、旅游业发展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富阳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品牌效应不明显。富阳市虽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家,但其知名度还主要局限在浙江省内,品牌效应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2.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近年来,富阳市旅游产业链尚未充分延伸,旅游业收入主要靠“游”这个环节产出,收入总体偏低。据资料显示,2007—2009年富阳市旅游业收入分别为25.1亿元、31.3亿元、34.68亿元,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8.70%、9.13%、9.84%,相对其他主要产业而言,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偏低。
3.金融机构支持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一是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能动性不强。金融与旅游产业发展未能有效对接,信息沟通交流不够,支持旅游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不完善。二是金融资金对旅游业的投入不足。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10月底全市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贷款分别为7646万元、22308万元、20677万元、26515万元、28503万元,分别占全部贷款总额的0.41%、0.98%、0.75%、0.67%、0.6%。从金融机构贷款的数据来看,旅游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远远小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见下图),并且2007年后旅游收入占比逐年增加,而旅游贷款占比逐年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金融机构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还远远不足。
(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企业的先天性缺陷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二是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旅游企业缺乏有效担保抵押物,影响信贷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市旅游企业、旅行社、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量很大,项目建设时间长,经济效益产生慢,创收能力弱。大多数旅游企业只有景区承包经营权,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导致在申请贷款时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制约着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3.缺乏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由于旅游业贯穿着“吃、穿、用、住、行、游”等多个开发建设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各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事实上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加之深入调研少,缺乏各方沟通和协作,导致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性较差。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支持旅游企业并将其做大做强
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推介会等,增进政、银、企之间的关系,让银行和企业了解政府部门支持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充分展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让银行对其最新信贷投向、金融产品及贷款发放的必要程序进行说明,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的目的,促进相互合作与发展;二是积极落实担保优惠扶持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旅游项目(如新沙岛、农家乐等),实行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其贷款实行贴息扶持,适当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针对融资困难的旅游企业,建议政府开辟绿色通道,适当减免旅游企业的房产、土地证等费用;三是积极做好旅游市场营销。以依山傍水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紧紧抓住“西湖—富春江—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前站的优势以及杭黄高铁即将建成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营销文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宣传相结合深入宣传富阳旅游,推出富阳运动休闲之城形象宣传专题页面,打响“富春山水、运动休闲”品牌,不断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二)金融机构应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投入,改进金融服务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基层行信贷审批权限,逐步把一部分资金投向旅游扩建改造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金融机构要及时了解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调查研究,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发新的贷款品种,尝试推出门票收益权质押、景区设施抵押等担保贷款产品。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开发前景广阔的特色旅游产品生产给予优惠的信贷扶持,对农民群众兴办的“农家乐”给予农业贷款扶持,对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旅游项目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完善金融配套服务工作。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调整和优化网点布局,在主要景点设立自动存取款机,安装刷卡终端,提供外币兑换等金融服务。通过多种金融服务方式,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金融服务环境。
(三)人民银行应积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全力为旅游企业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
一是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纽带作用,帮助金融机构找到金融与旅游产业供需的结合点,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投放到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业中。同时协同其他相关部门,结合市政府对旅游业的规划做好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和征信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信贷征信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引导商业银行将资质好、信誉高的旅游企业作为优先放贷对象;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协调配合做好银行卡联网测试工作,不定期对POS、ATM标准化改造,帮助金融机构解决游客在本地旅游刷卡消费时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四是加强宣传与协调。做好富阳旅游发展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向各自的总行、分行反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金融机构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丽江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西南金融,2005,(12).
[2]王德业,惠建华,孔磊.金融支持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探析[J].济南金融,2006,(5).
关键词:区域差异;区际差异;省际差异;旅游业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研究,张凌云运用洛伦兹曲线、首位度指数、变异系数、竞争力指数探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的时空演变趋势。周云波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唐留雄分析了1986~2000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数、饭店数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长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并探讨了其缩小的原因。陆林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例,以入境旅游为重点,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特征,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的对策。本文运用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旅游业发展差异作动态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协调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时期。本文采用1991年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原因如下:(1)1991年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容易获得;(2)从“八五”至今,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阶段,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区域。本文采用国内学术界大多选择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省份为区域单元,其中“三大区域”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划分标准①,“省份”指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②。
3.统计指标及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国家现有的衡量旅游业发展指标,本文拟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四个指标来研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③。
本文所采用的1991~2002年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部分缺失的数据来源于相应的地方年鉴;2003~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
(二)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1.极差系数。对拥有2个以上的m个区域的特定区域系统而言,可用极差系数Rt衡量区域差异:
2.标准差系数和变差系数。标准差系数St和变差系数Vt为合理地反映一个区域系统内部差异情况,并可以进行细化分析,对一个区域内的二级子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公式为:
3.均方差分解。均方差可以满足总体的均方差等于区际均方差与区内均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区区内均方差之和。其计算公式为:S=Sa。+Se
式中:S表示从二级区域系统即省际角度出发得到测度全国区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数;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一)区际差异分析
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四个指标,分别计算其绝对差异来测度我国三大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图1、2可知,对于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大,且呈上升的趋势;中西之间的差距较小,但也呈现上升趋势;由图3、4可知,对于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指标,东西之间的差距最大,东中之间的差距稍次之,中西之间的差距最小,它们均呈上升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1996~1998年间,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但是从1998年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区际间的绝对差异在拉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强,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区域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总量的差异在拉大,从而出现了区际间的差异呈上升的格局。
(二)省际差异分析
通过相对差异指标(变差系数)、绝对差异指标(标准差)的计算,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
从图5~8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对于入境旅游来说,全国的省际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对于国内旅游来说,从图7可以看出,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呈下降趋势,西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并与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1997年、1999年、2003年相交;东部与中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比全国的和西部的小,在2001年之前,中部的省际差异大于东部的省际差异,但2001年之后,东部的要大于中部;从图8可看出,西部国内旅游人数的省际差异最大,呈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国内旅游的省际差异:西部的最大,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
从图9~12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对于入境旅游来说,东部的省际差异最大,上升的速度也最快,全国的次之,中部的与西部的则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对于国内旅游来说,全国的与东部的差不多,有相交的趋势;西部的次之,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中部的最小。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性。
(三)总体差异的地区分解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情况,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均方差分解。根据均方差分解的性质,将全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分解为四个来源:东部地区省际差距、中部地区省际差距、西部地区省际差距、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并分别计算其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1与表2。
由表1、2可知:(1)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如果不考虑2003年的特殊情况,全国的均方差指数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1~1998年间,其上升的趋势比较缓慢,1998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就国内旅游收入来说,全国的均方差指数也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6~2000年间,其上身的幅度比较小,2000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这就说明不管是我国的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差距在不断扩大。(2)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在1991~2004年间不断扩大,但其贡献率却呈下降的趋势,虽然期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76.34%下降到2004年的66.02%。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65%以上,对SA的影响也最大,其走势与SA基本一致;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0.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0.7%;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的走势情况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情况基本一致,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其贡献率也一样呈下降的态势,中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6年的62.97%下降到2004年的50.25%。具体而言,也是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40%以上,对5A的影响也最大,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1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7%。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三大区域内部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与我们前面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不管是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SE均逐年扩大且有所加速,这说明我国地区间差距在扩大且日益明显,亦即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存在总体趋同。(4)就其关系而言,S总:SA+SE,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历年贡献率一直都保持在66%以上,但其贡献率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历年贡献率却在逐步上升,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23.66%上升到2004年的33.98%;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比SE稍大,但是其贡献率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则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37.02%上升到2004年的49.75%。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区际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且将逐渐影响着全国总体差距的走向。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经验;借鉴
一、 引言
上海是我国最早正式提出发展都市旅游产业的都市,借鉴国际大都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经验,优化上海旅游产业结构,是对我国都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有益探索。
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和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香港、新加坡和东京三个国际大都市为案例,在详细研究上述案例都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经验基础上,提出优化上海旅游产业结构的基本举措。
二、 国际大都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经验
1. 香港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经验。
(1)特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旅游业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香港特区《2010-2011年施政报告》中,旅游业作为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被提及。特区政府设立的旅游业管理机构有香港旅游事务署、香港旅游业议会和香港旅游发展局,三者兼顾政府、行业等层面,呈“三足鼎立”之势,对香港旅游业施行管理。
特区政府对旅游业不仅政策鼓励,而且直接进行规划投资。同时,香港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灵活便利。香港旅游业便利政策主要体现在入港签证便利、购物退税和“一程多站”行程安排等三个方面。
(2)注重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内涵。香港旅发局高度重视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否充分体现潮流和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都对游客市场进行调查和咨询,紧跟消费潮流和满足游客需求。
香港旅游主题形象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旅游主题形象先后经历了“动感之都,就是香港”、“香港,乐在此,爱在此”、“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等变迁。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及业界正全方位宣传打造“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旅游主题形象。
香港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这并未限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政府不断进行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之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极大弥补了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弊端,这其中旅游节庆活动最能体现文化创意理念。
香港旅游业对重点市场把握到位。2003年7月“CEPA”签署和内地赴港个人游开放以来,香港对内地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不仅使访港游客有了基本的量的保证,而且激发了购物类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
(3)高度重视提升旅游产品与服务质量,保护游客合法权益。2006年以来,多起内地游客在港投诉事件被曝光后,特区政府于2008年修订了《商品说明条例》,警方和海关进一步加强了巡查和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以此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4)香港旅游业重视培养专门人才,注重运用先进信息和技术。香港政府一直以来联同旅游发展局、旅游业议会和旅游业界,不断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香港各大专院校、职训局和其它教育机构,均开办了与旅游业有关的课程,大部分课程均可获得持续进修基金资助。香港旅发局多年来每年都组织多期“旅游联络员训练课程”,促进从业人员对香港的认识,提高沟通以及导游的技巧。
香港旅发局官方网站提供了20种语言以供选择,每月浏览人次超过450万。随着智能手机普及,旅发局设计了适用于手机的旅游指南应用,还与全港最大的WiFi服务供应商电讯盈科合作,让游客可以免费使用WiFi服务,极大方便了访港游客。
2. 新加坡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经验。
(1)实行统一高效的旅游产业宏观管理。新加坡旅游局是依法设立的旅游事业管理部门,其运营资金99%由新加坡政府提供,是一个有着相当官方背景的法定公共事业机构。
在政策方面,首先,政府开征旅游税,从而为旅游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二,实行便捷的出入境政策,如2009年起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对中国公民推行电子签证,同时对许多国家公民实行免签入境政策。第三,入境通关效率极高,一般游客入境通关手续只需5到20分钟。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长期规划。早在2005年便公布了至2015年旅游业发展规划,对旅游业发展相关指标和发展措施进行了长期规划。
在投资方面,新加坡旅游局直接规划投资旅游业发展。2009年3月,新加坡旅游局公布了“旅游业抓紧机遇加强发展计划”,并在一年内投资9 000万新元(约4亿元人民币),用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采用政府主导、多渠道并进的市场营销策略。新加坡旅游局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提出新的主题形象宣传口号,先后经历了“一站式亚洲”、“无限惊喜新加坡”、“新加坡,新亚洲”、“非常新加坡”和“我行由我,新加坡”等变迁,而且投入大量经费进行深入推广。新加坡旅游税收的大部分用于宣传招揽工作,该项经费每年大约为2 600万新元。
(3)通过旅游产品与服务创新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新加坡国土面积692.7平方千米(上海面积的11.2%左右),2010年人口为507.7万,国内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鉴于此,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大力建设人造旅游吸引物;另一方面,大力发掘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将普通的市民生活打造为极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同时不断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弥补自然旅游资源缺乏的弊端。新加坡旅游业在注重观光游、商务游的同时,积极开发教育修学游、医疗保健旅游、邮轮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等,不断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新加坡始终将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视为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严格的产业管理制度保证了旅游产品与服务业的高质量。同时政府非常重视居民“旅游意识”的培养,在政府宣传鼓励下,居民的平和、热情给每一个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旅游区域一体化促进新加坡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把握机遇,提出了东南亚旅游一体化议程,充分发挥其作为东南亚门户的区位优势,联合周边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开发“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同时新加坡协助周边国家(如泰国)和地区从事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和开发,真正成为东南亚地区旅游业的领导者。
(5)因地制宜,将会展业培育为旅游业的支柱。支撑新加坡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新加坡区位优势显著,海陆空交通便利;二是先期进行了大量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新加坡注重环境和旅游吸引物的保护和开发;四是新加坡具有便利的旅游政策;五是新加坡酒店、会务等服务水平高,能满足各类会议服务要求。
3. 东京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经验。
(1)积极改善城市软硬件环境,助推旅游业发展。2006年12月东京发表的《十年后的东京--东京的变迁》,提出从八个方面全面改善城市软硬件环境,客观上有力助推了东京旅游业的发展。
(2)日本观光立国的基本政策确保了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2007年实施的日本观光立国政策是21世纪日本的立国之本,旅游业作为日本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被明确确定下来。2009年12月,日本政府成立了观光立国推进总部,日本全国上下实施观光立国的体制逐步完善。
(3)完善的旅游业立法规范了旅游产业运行。日本旅游业立法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在日本旅游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如《推进观光立国基本法》、《旅游业法》等)保护其健康发展。日本旅游业立法进程从侧面反映了旅游产业地位在过去60多年里不断提高,同时对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日益重视。
(4)旅游营销推广体系完善,宣传促销渠道多样。东京政府大力实施媒体支持计划。对于外国媒体策划的电视节目、文章报道或有关东京旅游的电台节目,东京政府提供了慷慨的支持,只要相关节目的最终产品(物品或计划)与东京的旅游相关,在政府规定的截止日期之前公开出版或发表、播出,就可以获得免费住宿、参观等优惠。
政企合作方面,为促进东京旅游商品的开发,东京政府与相关的私营企业合作,派遣城市宣传代表团在国外举办以当地旅游公司为对象的说明会和洽谈会,扩大旅游企业知名度。
(5)方便快捷的城市轨道交通显著提升游客体验。东京轨道交通以安全、准点、方便、快捷而著称于世。发达的公共交通为每年5亿多人次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极好的交通体验,游客凭借轨道交通在不同城区和景点间穿梭,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如果办理地铁月票,交通费用并不昂贵。
三、 上海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举措
借鉴香港、新加坡和东京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基本经验,结合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上海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举措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七个方面:
(1)将旅游产业定位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无论从增加值占GDP比重,还是从旅游产业的高度关联性而言,上海旅游产业已经达到全市支柱产业的水平,但相关产业政策尚未明确这一点。本文建议明确界定上海旅游产业是支柱产业的地位。
(2)理顺旅游产业管理组织机构。由于旅游产业的强关联性和我国体制机制特点,旅游产业的“多头管理”问题十分突出。上海市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成立了一个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上海旅游产业发展。
本文建议借鉴案例都市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上海旅游产业管理组织机构的权威性和灵活性。提升旅游产业管理组织机构的地位,加强行业协会、法定组织在旅游产业管理中的作用,增强旅游产业管理组织机构的灵活性。
(3)完善旅游产业政策。
①优化旅游产业规划。首先上海市政府要滚动式制定“上海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计划”、科学编制旅游业五年发展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旅游重点突破,实现全面发展。其次,规划编制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在“大旅游”发展理念下,促进旅游业较快发展。第三,要突破地域限制,突出区域旅游合作;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②广辟融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上海全市旅游产业相关投资总额近2 000亿元,资金需求巨大。依据案例都市的发展经验,建议上海市政府在国民经济计划中进一步增加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投入,同时要紧密依托浦东新区,争取将上海设为国家旅游业综合改革实验区,争取国家在基础建设投资和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③培养旅游人才。本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快培养上海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紧密依托高校旅游专业和其他专业科研机构,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理论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培育技能娴熟、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业服务队伍;各旅游企业内部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从业自豪感。
④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借鉴案例都市的经验,本文建议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对上海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营销推广:与时俱进,推出新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加强人员海外营销;加强著名媒体支持;在主要客源地设立上海旅游办事处,专门负责上海旅游的推广;加强互联网营销、微博营销等科技营销;以上海旅游局为主体,定期对来沪国内外游客进行调研。
⑤为发展旅游业争取便利政策。借鉴案例都市的经验,建议改革上海目前的48小时航空过境、入境免签政策,适当放宽过境或入境旅游签证政策,对短暂停留的游客可予以免签证待遇,或改用电子签证;同时简化出入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施行购物退税政策,简化货品出入境手续。
⑥加快旅游业立法进程。根据案例都市,特别是东京的经验,本文建议上海继续积极制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以使旅游业管理有法可依。
4. 完善旅游产业要素配置。
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借鉴案例都市的经验,本文建议进一步完善上海大规模公共交通设施(包括轨道交通系统、内河航运系统、快速路面交通系统等),鼓励人们出行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系统。
②提升旅游景区点的能级与品质。借鉴案例都市的经验,建议全面改善上海城市环境,从长远规划视角做好城市绿化,提高景区(点)的环境质量。在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体现海派文化的都市文化旅游景区(点),在郊区建设发展大型体验式游乐设施与主题公园以及其他度假休闲设施,全面提升上海旅游景区(点)的能级与品质。
③推进上海旅游信息化建设。建议上海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管理中加强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运用,建立具有空间管理功能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对上海旅游业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和管理。
(5)丰富旅游业态。
①建设会展旅游高地。首先,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将上海定位为亚太经贸和文化会展中心。其次,理顺上海会展管理组织机构。第三,加强国内外会展市场营销,扩大上海在国际及国内会展市场的份额。
②创新各类专项旅游。结合上海经济发展趋势,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产业依托、市场需求旺盛的专项旅游类别加以重点培育,如:工业旅游、科普旅游、农业旅游(农家乐、渔家乐)、医疗保健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赛车、水上运动等)、修学旅游、邮轮(游船)旅游、滨海旅游、旅游保险业等。
(6)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议上海市政府采用鼓励不同所有制旅游企业共同发展战略,培育具有著名品牌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增加它们的市场集中度、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要求它们实施招徕游客进上海与“走出去”发展并举战略,充分发挥上海旅游业的凝聚力与辐射力。
(7)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近年来香港个别导游强迫大陆游客购物和欺诈等行为,对香港旅游形象造成极大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香港旅游业的发展。上海旅游业要引以为戒,深刻认识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性。严格规范导游员考试制度和等级审核制度、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景区(点)等级评定制度等;多渠道监督和定期考核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提升全市居民旅游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待客氛围。
参考文献:
1. 何建民.上海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潜力、差距与路径研究——对上海建设国际与国内旅游消费中心的探索.//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史忠良.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 田纪鹏.国际大都市旅游产业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基于优化上海旅游产业结构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12,(11):100-111.
4. 田纪鹏,何建民.上海旅游业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旅游资源、企业、政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视角.旅游科学,2011,(3):1-13.
5. 伍琴琴,刘连银.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东南亚纵横,2009,(7):16-20.
6. 夏心愉.“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0AZD028);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重点项目(项目号:Z08511031);上海市教委“085工程”青年项目(项目号:Z08512025);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将迎来重大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在世界舞台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会使得旅游业进入增长阶段。扩大内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旅游业贸易逆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在旅游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上的发展较为薄弱,实力不够明显,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有待提高。此外,相关企业竞争空前激烈。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文针对具体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改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二、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一系列研究。研究的方向主要有我国旅游业现状分析、国内外旅游业对比分析、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吴倩(2013)提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定义就是旅游从业人员向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从而盈利的一种行为活动。通过分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剖析其存在逆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王春梅(2013)通过MS、TC和RCA指数简单地评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研究得出,我国的旅游产品宣传和品牌意识薄弱,生产要素科技含量偏低,旅游资源浪费严重以及法律政策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宣传力度、创造旅游品牌、实施科技兴旅战略、健全和完善法律等政策建?h。赵小燕(2014)认为,服务贸易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产业,旅游服务贸易必须加快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引导力度,拓展旅游服务贸易相关链接产业,加强旅游服务贸易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旅游产业与金融、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高品质旅游产品研发的各种道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朴慧琳(2014)在研究中韩两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对比中国和韩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最后,提出促进中国与韩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庞莲荣(2015)从旅游规模、消费结构两大方面,对中国赴泰旅游市场和泰国赴华旅游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中泰中国对泰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影响程度深、涉及面广以及诱发原因多、不可逆转等特征。宋晓东(2016)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服务贸易尽管规模较大,但还存在开放度不高、贸易竞争力行业差别大等问题。当前,应大力促进服务贸易优势行业发展,推进中西部服务贸易发展,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特征,只有结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才能针对现存的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良措施。文章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旅游业在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优劣势,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旅游贸易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消费整体水平有所增加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巨大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旅游不再是封闭的小众市场,开始向大众化市场进行转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下图是2008年-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2.入境旅游人数不断波动,出境旅游人数不断增加
旅游业从入境旅游发展开始向出入境旅游同时发展的方向转变,而且出境市场更加活跃,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虽然旅游业发展的比较晚,但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量剧增,甚至在几年内呈现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现象。下表是2009年-2015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其差额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不难看出我国入境人数总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的往返式变化。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旅游产业发展实力有限
旅游从单纯的接待服务型产业向综合型产业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相关产业,对国家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稳定增长、普惠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的实力不够强,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且,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建立,惠及旅游产业的有利政策尚未出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4.旅游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不断下降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旅游产学研结合不够,具有创新意识的旅游专门人才缺乏。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不够发达,创新驱动力不足,旅游业无法得到顺利的的发展。正是由于创新精神的缺乏、产品的无差异性、落后的品牌打造和宣传意识,国内旅游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下降。从旅游企业整体服务水平、从业者整体素质来考虑,企业服务能力差、服务意识不强;从旅游产业角度来考虑,一些旅游地区的产品特色不够鲜明,景区服务产品没有差异性,降低了入境游客的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从品牌打造和宣传来考虑,国内的旅游企业只局限于已有的资源,缺乏品牌的创建意识,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基础投资不足,导致贸易核心竞争力下降。
5.国内旅游消费购买力外流
近年来,一些国内的不法商贩贪图私利违心违法经营,生产的产品在安全和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不仅造成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信心的缺失,而且带来了国产品牌的负面影响,导致外来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信任度也在降低。因外,中国旅游消费购买力在不断下降。此外,严重的税收负担、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成本等导致国内产品价格相当昂贵,出口竞争力在下降,而且国内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国外产品。这两个因素就共同导致了旅游消费购买力外流,使旅游业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现象。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业面临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旅游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能够很好地分析这些优势和劣势,发扬优点并弥补不足,抓住发展的特点针对性解决问题,那么旅游业将得到新的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旅游业会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扩大内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也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在世界舞台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是中国十大资源之一,具有多样性、丰厚性、古老性和奇特性等特征。不论是景点和资本,还是人力资源,在我国都比较丰富。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质复杂、地形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各有特色。除了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差异成为吸引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我国悠久的历史、多样化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从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民族特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会明显激起国外游客的好奇心。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现在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西方的饮食文化则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功能,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距就成为众多游客感兴趣的话题。此外,我国交通业的蓬勃发展为旅游业奠定基础。铁路、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并投入资金不断研发新的列车等,以此来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例如,不断修建新的铁路线路、豪华高速动车组的出现、空闲卧铺打折的政策等。这些对旅游交通行业来说,呈现利好的局面,由此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劣势来看,中国粗放型的发展格局导致竞争力在下降,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无法充分得到发挥。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下,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将无法真正成为竞争优势。我国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产品开发的水平层次偏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导致国内的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完全显现。如果这些景区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整理和挖掘,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就不能够实现。而且以独特、原真的文化内涵塑造景区旅游形象,才能打造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满足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很明显,在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等方面,东部地区远远胜过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中,以广东省为旅游大省,在西部地区中,则以云南、西藏、贵州等旅游业发展较好。最重要的是,我国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由于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起步比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成熟。于是,一些非法的旅游企业肆无忌惮地利用法律漏洞进行不正当竞争,有些企业甚至在旅游中通过威胁游客大量高价购物而谋取不合法的利益,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毁坏中国旅游业的形象。
五、相关建议
旅游业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基础,从提升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国家政策要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完善旅游法规以规范旅游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地位在逐渐提高,如果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旅游业发展,实施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将会大大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关于为旅游立法的工作,不能始终处于滞后于时代的地位,而应该跟随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服务市场的涉及范围相对来说会更广泛,纷纷出现的各种全新问题,不能通过借鉴已有的法律法规采取解决措施。即使存在解决问题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之间相互矛盾,无法达到统一。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消费者的投诉机制,制定系统性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
第二,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资源集约优化利用。通过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充分挖掘国内景区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已经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便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产品和项目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遗憾的是总体质量不是很高,消费者多样化和特殊化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为了做到这一点,旅游企业需要转变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出具有更高质量品质和思想内涵的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客源。
第三,突出旅游服务贸易在第三产业中的引领地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与第三产业呈现长期的正相关关系,旅游服务贸易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看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来弥补的话,第三产业就不会是经济结构中的短板。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在向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方向发展,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也越来越重要。
第四,统筹规划东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在东部市场发展更加成熟的同时,西部市场的发展却仍然处于较低的初级水平。国家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时,要时刻兼顾西部旅游的发展。西部通过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充满独特风情的民族产品,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第五,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海外市场开拓的能力,从而实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量变到质变。此外,必须加强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创新化的旅游服务理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提高旅游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