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课程论文

计算机课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2 22:2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课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课程论文

篇(1)

(一)课程内容程式化,灵活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中职生都是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的设置趋于程式化,没有特色,专业课所用教材多是大专教材的缩减本,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学校课程门类过多,其内容交叉重复,在教学形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突破,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灵活性。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激发学习的自主性。

(二)各学科的知识相对独立,渗透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的各门知识是相互依存、互为所用的。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用到几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计算机应用的各门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渗透性。中职生由于年龄关系,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各门知识整合在一起,所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应用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评体系不完善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与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自身的职业潜能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优化、整合方案的措施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条例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强专业适应性,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设置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要使优化与整合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取得实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要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人才,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和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课有厌学情绪。但喜欢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实践课、上机课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互相渗透及三观教育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加强课程实际操作,满足中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二)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目标性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各地设立职业学校,须教育和职业两方面极端联络。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职业界的需要,符合职业界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趋于模式化、固定化,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IT业发展的节奏,导致学生在就业中无法与人才市场接轨,学以致用。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动态化、特色化,面向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梯度,结合国家教学计划,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增设相应的教学课程迫在眉睫,亟须重视专业课程的细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适合不同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以前教育机构曾提出,中职学校学生接受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应为3:3:4。由于这种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使得实践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不利于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加大专业课、实践课的分量,如可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二比三比五,使其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调整文化课的所占比例并非否认文化课的重要性,相反,计算机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如英语能力、数学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抛开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而孤立地谈发展计算机教育好比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的。

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而传统那种“板书+讲解”的授课方法必须要淘汰。

二、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而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迟缓,而计算机代用教材在书店里又五花八门,系统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教材选用上应十分慎重,要进行充分甄别,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有了好的教材,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应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平时要加强校本研究,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十分有益。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我们还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我们对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检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和督导,采用听课,抽查以及采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等途径,准确了解情况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填写教学进度表,并明确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教务处备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集体备课,加强教研。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外,还要进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好似沉默于课本的操作中,但通常在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结束后,学生的90%总感觉到一无所获呢?学生总是对今天所学知识明天再说起时总忘却的太多呢?就这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彼人作以如下小议:

(1)      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自学”即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应努力做到一个临时顾问的角色。这样做是因为,给学生留足个人空间,在自己寻找课本知识的时候,不因有教师的引导在思维上有太多的禁锢,学生就会对课本的上的操作有所探寻,会经常性的提出一些课堂中与教师认为的“重点”不同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无形地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一些所谓的重点,在这里就可以放弃了。

(2)      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切的学法与教法无非是达到学生所有所获、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目标。在课堂中尽量的让学生走上学的最前列,无论你所使用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兴趣式等,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最首要的了解,因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学生思维的方式不一定与教师的相同,而某一固定的教法和学法往往有一定框架结构,于是教师常常提醒学生进入相应的“目标”,而为实现教师所谓的目标,课堂就会一下子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45分钟短暂的时间就会一下被教师占用完。学生走在学的最前列,要求教师在课前对课堂的所有细节做以深刻的思考,以应学生不时之需。例如:某学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上机操作,然后将两节课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在专门的一节课中解决,学生操作了,有了许多发言的权力,教师则成了其学习的顾问,当第四节课学生上机操作时,学生就会及时的对教师的解答进行验证。当POWERPOINT学完之后,回头我让该学生替作了一节课的课件,学生能够运用自如,而且有些方面,是我使用常规教学法所教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的。

      以上小小见解,在我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很多次,而许多人认为:此教学法无轨可寻,课堂太乱,让人看了好似一团乱麻。固本人在此只是让大家去尝试一下,感觉一下,是否有价值还请各位同事指点更正。

篇(4)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许多家庭斗湖配备计算机,因此孩子在很早就接触了这一新生事物,所以学生对于计算机都有所了解,同时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受到现阶段影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对于计算机的成绩的考核几乎为零,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计算机课时被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甚至挪作他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便无从谈起;老师在授课时没有创新,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枯燥没有吸引力,无法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有限的学习时间尽数浪费;多媒体教室数量太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们对于计算机的个性化需求。由此来看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与计算机课程教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在没有得到有效的调和情况下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2.计算机知识老化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咂舌,因此计算机老师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体系,但是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能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计算机课程的落后,大多数计算机老师的知识体系无法和全新的知识进行同步更新;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小学也逐步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因此初中老师在教授过程中所教授的课程内容某些学生易于理解,而有些同学则不知所云,教学质量因而参差不齐;另外初中计算机老师多事由其他任课老师代教,在讲课时会不自觉倾向于文化课,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精力过于分散;所以初中计算机老师应该做到努力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构架。

二、解决初中计算机教学问题的对策

1.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在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普及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大专项经济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完善计算机教育的基础设施,配备充足的计算机。其次,教师应当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计算机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学校的机房尽量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的操作练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计算机的操作实践中,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使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2.强化师资队伍

首先,学校应当对于初中计算机课程的开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教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将其打造成为维护和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开发信息教育资源、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科研的骨干队伍,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科教师关心新技术,学习新技术其次,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深人领悟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内涵,不断学习新技术,积累新知识最后,教师应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以及各种赛课、课件制作、论文等评比活动,不断学习并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对新事物保持足够的敏感性。

篇(5)

一、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学校与其他普通学校不同的是,除了根据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外,其重点是培养在技术方面过硬的学生,即通常所说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具体到计算机这门课程而言,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上机操作虽然可以及时的对理论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巩固与掌握,但是于长远而言,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充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中,理论知识才能协助学生出色的完成工作。笔者认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像C++、Photoshop、CorelDRAW、MacromediaFireworks等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上。

(一)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为成为计算机领域专业性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领域内的技术性突破都是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盾的。计算机领域也不例外,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成为计算机领域专业性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课堂上短暂的上机实践只能使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上机感受或者体验,并不能系统的掌握该部分知识。只有学生们深度学习了理论部分的知识,在日后的实践操作中慢慢消化、理解,将理论知识逐步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每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二)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学习知识也是这个道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在计算机的各个领域会经常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待解决,当我们的学生日后面临诸如此类的情况时,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归课本,回到基本的理论知识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由此,这一部分的理论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课程的学习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学生对于上机实践操作更加感兴趣。

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对网络和计算机感兴趣,加之传统的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枯燥无聊,使得学生对于上机实践操作更加感兴趣。除此之外,上机操作的课程学生也便于管理。

2)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考试形式为上机操作。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教育领域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包括教师考评在内,学生和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以成绩为主。所以在教师备课中大部分授课时间还是偏向上机操作。

3)课程安排和课时计划导致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理论基础。

由于每学期的课时一定,课程教学计划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的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里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理论基础,更多的知识只能由学生自学完成。

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革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势在必行。良好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为学生成为计算机专业技术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

(一)创设优质高效的计算机理论课程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更具有人文关怀,每一部分的学习不要切忌为学生固定条条框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理论课程授课形式不宜呆板被动,把课本内容生拉硬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头脑风暴。以学习CorelDRAW理论基础为例。CorelDRAW这一软件广泛应用于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行业和领域,是一款比较实用的绘图软件。教师在对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实例,譬如汽车LOGO、网页设计等,以别克汽车LOGO为例,除去圆圈部分,LOGO内大致分三个部分,红色、银色和蓝色箭头图案式样完全一致。教师可以根据整个LOGO的绘制方法及步骤,逐一引入理论课程。这样,学生们带着兴趣听完一堂课,也为该课程的上机操作打下了基础,一举两得。

(三)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开设多元化考评方式

计算机课程的考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上机操作。计算机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在整个计算机课程甚至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等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开设多元化考评方式,让学生改变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态度,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语

篇(6)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计算机技能;高职院校;课程;建议

在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多种领域中,并且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的岗位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生产岗位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由于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距,使得高职计算机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让一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无法学习到新内容,并且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对积极性有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深化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合理定位,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一、 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与培养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要,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当将计算机课程发展起来。我国计算机课程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最初由理工科院校开设到当前所有高校都有着计算机课程,可以说计算机教育在当前高校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范畴,第一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占到高校总人数的88%以上,可以说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未来从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属于职业性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需要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在教学中社会定位应当是以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为主。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就业为教学根本目标,一切以就业形势与岗位需求为最核心的指导方针,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始终相适应。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人才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岗位上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解决等,并且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资格证书。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加上学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质就相差较多,因此在基础掌握上有着不同层次。然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教学的课程,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桥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层面不同。有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但是理论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旦接触到机子就会很茫然,因此一直学习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状况。

其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是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利用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虽然使得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挂钩,但是由于教师并不专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上还较为欠缺。

第三,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难以转变新的教学理念,一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课上都是以对着课本对知识进行讲述,只不过将课本的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而在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去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让学生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

三、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院校应当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创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方向。我国高职教育应当以实现学生掌握应用技能为目的,培养能够达到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中,应当确立以实用为主的指导方针,尤其在当前生产岗位第一线,缺乏的是专业技能的网络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内容与理论知识,而是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计算机教学课程,许多教师认为十分简单的理论知识,学生却需要很长时间来掌握,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是因为由于计算机教学体系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与技术作为核心内容,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教授,只会让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必然会呈现出事倍功半的结果。我们在当前的教学中,不只是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学生通过他人的帮助对学习资料的整合,对课本内容进行加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然后由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比如我们在教画笔这一节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常用工具的介绍,然后让学生随意进行涂鸦,可以遵照教师给的主题,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去绘画,只要能够达到熟练运用画笔工具就可以了,学生们思维没有拘束都会将兴趣投入进来,掌握了画图的基本要领。当学生学会一些基本操作后,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便捷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感到十分新奇。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一些操作技巧,并让最先发现的或者有着一定基础的学生传授给其他学生,这样让他们能够钻研与探讨,学生们都能够提升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工具,没有语言,就无法与学生交流。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喜欢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就会感到单调。因此教师可以在语言上设置一些技巧,首先,可以采用“悬念”手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悬而未决的时候,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来进行验证或者尝试,这时候教师将结果展示出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语言中富有幽默性,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教师富有幽默性的语言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自己与学生都感到轻松,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需要做的最主要的,就是将第一位的助手收纳起来,它就是幽默。”由于在计算机教学中,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对于这些枯燥的知识毫无兴趣,并且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与枯燥,因此在记忆上较为困难。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融入幽默性的语言,就能够将沉闷的课堂气氛打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第三,设置疑问,让学生调动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疑问与矛盾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中说过,“学生的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亦或是开始于矛盾。”

第四,突出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定位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减少理论部分的学习。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是为实践操作做准备的,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是一种反馈,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坚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保证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比例。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提高效率利用好每一堂实践课,明确每次课程的目的与安排,在下课后让学生自己记录学习状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有着针对性的操作训练,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进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第五,对计算机课程的考核改革。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依靠计算机考核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因此计算机考核改革需要遵守合理性、科学性的原则。一方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在另一方面,能够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进行合理引导。例如,教师可以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让学生重视起日常学习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知识,避免了考试前的突击复习。而平时成绩由日常的小考与作业构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平时得到锻炼,扎实了基础,在期末考试中会相对轻松。另外,理论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上机操作进行重点考核。

篇(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石油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及面临的困境,提出在当前以计算机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目标指导下,如何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思维,阐释其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机制。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思维;程序设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76-03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教学改革项目( 2014yb098);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质量与创新工程项目( 2013yb039)。

第一作者简介:王新,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数据挖掘,xinwang@cup.edu.cn。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多种边缘学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不断地改革和调整,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也在发展和深化,其中有几次重大改革:①1997年提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以计算机技能培养为主;②2004年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③2010年,以《九校联盟( C9)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为标志,以计算思维培养为主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境。其主要原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入校的新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大幅提升,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平民化的趋势,部分专业人士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可弱化或取消;按教育部要求,高校各专业总学分大幅缩减,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学时被压缩,教学资源配置不充分;很多人将计算机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编程,淡化了计算机的科学意义,削弱了计算机学科的内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偏重计算机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教材基本上是有关领域的浓缩版,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课程教学在分层次、分类别上也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自身的地位也有所降低;更为关键的是信息化素养与专业技能融合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有效的实现途径。基于上述原因,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明确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应成为大学通识类课程;与大学通识类课程地位相适应,大力推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持续开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体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系列研讨、立项和交流培训工作。

2 石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重在计算思维的培养

众所周知,石油、石化行业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石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承担着培养石油、石化专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任,而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相融合是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方式,即训练人才的实证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由此可见,训练计算思维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3 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计算机思维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进程可分为4个层面:理论层面上研究计算思维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系统层面上规划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操作层面上将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层面上探索不同层次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应用需求的途径。

鉴于以上指导意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是我们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思维能力”,为此需明确石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课程体系。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面对石油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总体上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会构建计算环境,熟练掌握数据处理方法与表达方式,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灵活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体达到以下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与思想,具有初步的应用软件开发基础;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能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训练计算思维,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问题表达与交流,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与解决问题;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增强专业应用能力,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按照教育部的指导意见,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应满足3个层次、4个知识领域。

3个层次:①概念性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各专业学生必学的内容;②技术与方法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硬件技术和相关理论方法,不同类别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应用拓展技能,结合各专业、各知识领域中有较大共性的、最主要的一些应用性技能,使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不同类别的专业各有侧重。

3个层次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一条主线: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以计算思维训练为导向。

4个知识领域: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问题分析与表示方法,系统设计与实现的主要算法,数据的组织、管理以及处理过程,应用系统实现与平台构建的流程。

(3)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①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根据我校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以训练计算机思维为导向,重基础、强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典型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不同类别的专业可根据学分要求选取不同的知识模块(见表1);③课程设置方案:各专业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选修课程,而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作为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以满足各专业认证的实践需求。对本校各类专业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建议见表1。

4 主要的改革措施和成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各高校中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通常被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导致基础教学的师资不稳定。我校2010年之后经过院系调整,明确了由软件工程系组织管理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课教学由计算机学科教师共同承担,形成了稳定的基础课教师队伍,教师均为计算机学科的硕士、博士,年龄在35~50岁之间,精力充沛、教学经验丰富。

(2)激励教学研究,鼓励发表教改论文。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更新快、变化大,授课对象层次参差不齐,必须不断地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与评价方式、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律。近年来学校对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卓越班和创新班的培养方案,研究型、研讨型、MOOCs、翻转课堂、知识碎片化等授课方式,以及任务驱动、项目管理、案例化教学等教学改革项目予以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教学改革论文。

(3)教学团队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面大,上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较多,教学团队的管理极为重要。团队发展规划是否科学、日常教学活动组织安排是否合理,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成长。重点建设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是学校团队建设的原则。目前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C语言教学团队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为校级培育教学团队。

(4)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展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平台,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原ITAT大赛)、蓝桥杯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以及各种计算机相关应用学科竞赛的课外辅导工作,承担校内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的考试与评审工作。

5 结语

鉴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被逐渐压缩的事实,提高各专业相关人员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认识极为重要,这是信息社会中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的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构建与学校特色、学生层次相适宜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培养计算思维的有力保障,研究并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训练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探讨并执行信息素质与专业素质相互渗透的实施方案是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之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国梁,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7-11.

[2]刘桂松,李茂国.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39-41.

[3]教育部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申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的通知[Z],2012.

[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