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制度建议

管理制度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2: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制度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制度建议

篇(1)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是推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落实水资源管理各项制度措施,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目的。文章介绍了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现状,分析了考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借考核之力全面推进全省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考核;三条红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湖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之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相对滞后,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没有理顺等原因,水资源问题开始成为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按照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湖南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连续两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务院对省政府的考核,并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于2015年首次开展了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从考核情况来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体系的建立和执行还比较薄弱,全省水资源管理水平依然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

1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现状

湖南省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相关要求。2013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全省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的阶段性控制目标,要求省人民政府对各市州的水资源管理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市州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标志着湖南省正式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3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分解到14个市州,明确了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组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奖惩措施。实施方案与考核办法相配套,构成了湖南省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政策依据。2015年1月,湖南省水利厅会同省发改委等10个部门印发了《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考核的内容、程序和评分方法,标志着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建设的全面完成。2015年3月,湖南省水利厅全面启动了省政府对各市州201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的考核。省考核工作组综合自查、核查和现场检查的结果,对各市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定并将考核报告上报了省人民政府,考核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各市州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在省级指标分解的基础上,均完成了辖区内“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工作,全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各市州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及考核办法,湘潭、永州、怀化、株洲、常德等市已开展市人民政府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正逐步在全省得到落实。同时,各市州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相关委局参与的考核工作机制,实现了责任到人。通过考核制度的建立和考核工作的全面开展,全省三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已初步建立。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存在的问题

通过参与2013年和2014年国务院对各省政府的考核,以及开展2014年省政府对各市州政府的考核,发现考核制度体系和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进:

(1)指标体系问题。

可靠可信的数据来源是确保考核公平的重要保障,由于水资源管理基础能力较薄弱,监控能力不强,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滞后,造成考核数据设置和统计欠妥。目前,大部分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尚未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只能通过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现状供用水量等进行简单的推算,缺乏足够的依据。由于一个地区的工业水平受社会发展水平、工业行业结构和节水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而万元工业增加值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统计部门,造成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指标数据不合理。由于农业用水计量监测设施建设的薄弱,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成为了最大的难题。相对来说,水功能区的数据较为科学合理,但在考核时应考虑上游来水量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合理的红线指标可以有效指导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合理的红线指标则会与考核的目的背道而驰,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考核模式问题。

参照国家考核模式,省考核工作组于每年的1月份下发考核通知,对上一年度各市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由于“三条红线”的数据要在每年1月份完成统计,选在年初进行考核有利于红线指标的评定。但是由于制度措施部分的考核内容未在上一年年初进行布置,导致基层不能对照考核内容开展工作,造成临时突击完成任务的情况。同时,考核内容没有考虑地域性差异,各地的水资源情况不同、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同、管理条件不同使得在同样的考核体系下造成考核的不公平。而在现场检查时,各个考核工作组评分标准不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影响考核的权威性。

(3)考核责任问题。

落实主体责任是水资源现状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水法、强化政府监督的需求[1]。各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方案都明确规定将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和指标突破红线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考核责任偏弱,规范和约束性不强的现象,易将考核流于形式。而在公布考核结果后,发现考核责任最后仍然落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人身上,造成了“水利”考“水利”的现象。

(4)沟通协作问题。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涉及10个部门,反映出水资源管理职能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水资源管理的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职能分散于多个部门,导致水资源管理责任不明、主体不清。而且部门间关于水资源管理工作欠缺稳定的沟通渠道,没有形成部门联动协作机制,缺少共同研究探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平台,造成在制定考核方案时不能有的放矢。

(5)能力建设问题。

水资源监控能力能够有效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但目前湖南省监控能力基础薄弱,仅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一期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作,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要求相距甚远,而建成的监控能力项目如何得到有效的运行维护则是未来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水资源管理涉及面广,专业性、时效性、系统性要求高。目前全省水资源管理的机构配置和人员配备基础极其薄弱,本科生不愿进入基层、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较艰苦等因素造成基层水资源管理人才不济的局面,县市区大多无专职水资源管理人员。基层的水资源管理队伍一直在缺装备、缺专业人才、缺综合素质等情况下负重前行,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对策及建议

(1)合理确定指标,完善考核制度。

各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统计部门需要全面建立并完善用水量统计报表制度,健全取用水台账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完善的考虑上游来水影响的水质评价考核方案,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考核的公平性。动态合理地调整考核目标值,确保真正发挥考核促发展的作用。建议国家提早考核方案或及早布置年度工作,制度考核内容应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以及水资源管理水平,考核方案内容应不超出年度开展工作的范围。通过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社会参与机制,搭建水资源管理网上互动平台,逐步将公众评价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来[2]。

(2)明确考核责任,强化结果运用。

各级人民政府作为考核的责任主体,应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要真正做到奖惩分明,奖罚到位。完善问责制度建设,尽快出台相关问责制度机制的法律法规、使得问责行为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同时,要妥善处理地方政府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真正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

(3)强化考核支撑,提高能力建设。

要提高全省监控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水资源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建设,达到现状能监、报表能传、统计能算、红线能现、考核有据、决策有助的目的[3]。各地要落实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建设和省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组织编制市级监控能力建设规划,推动水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对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配合做好相关运行维护工作。要提高基层管理能力建设,通过考核促进政府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尽快解决水资源管理人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提高工作条件、经费保障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4)加强部门沟通,建立协作机制。

为避免工作领域交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应整合水利、环保、国土、气象、水文、地质系统监测资源,按照部门职责,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范围,分别在天上、地面、地下立体空间里实施监测,统一水资源信息,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全省水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流域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横向和纵向联动机制,建立“一龙治水、合力治水”的管理体制,统筹取水、供水、用水、节水、耗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等工作,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强化政府在考核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高位推动考核工作的开展,真正通过考核促进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

4结语

“十三五”期间是深入贯彻治水兴水新思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期。考核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体系,强化结果运用,提高能力建设,加强协作沟通,才能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真正促进水资源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作者:闫冬 孙昱 单位:湖南省水利厅 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1]李昊,孙婷.监督问责机制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中的应用[J].水资源管理,2014,(13).

篇(2)

一、“拨改贷,制度和我国林业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林业企业同其它一般性工业企业一样生产着有形的、可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用来进行商品交换的工业产品,同时还创造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此,林业生产的最终目的不完全是商品生产。创造有形产品的投入,可通过商品交换收回,而林业企业所创造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却不能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而不能得以实现。林业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企业,与工、农业企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林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森林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这是林业的突出特点。但是,森林资源的再生产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漫长的生长周期中,林木不可能随时参加商品交换,取得补偿,而又必须不断地投入。还由于我国没有建立林价制度,因此形成了森林资源再生产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的特点。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及林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建设一个林业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自身建设,而是伴随林业企业的建设还要相应地建设一个完整的林区社会。据测算,建设一个大中型林业森工企业,其社会性建设项目就占林业企业总体投资的10%左右。建成投产后企业每年还要拿出实现利润的30%来支付这些社会性项目所需的一切费用。这是林业企业社会负担重的特性。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最主要途径是靠扩大再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来实现的。而林业企业却不能通过此途径来提高经济效益。因为《森林法》明确规定了用材林的消耗量要低于生长量,实行限量采伐,以确保我国森林资源再生产实行良性循环。这就规定了林业企业只能在一定木材生产量的前提下去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就相对地固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形成了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相对固定性的特点。

二、“拨改贷”制度同我国林业现状不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我国林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生产目的。从我国整个林业企业现状来看,70%是老林业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上交国家的利税早已超过了国家给企业的投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造成了目前森林过伐严重,生产、生活项目大量欠帐,部分企业已到了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的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的局面。这些企业正是急需补还建设欠帐,休养生息.增强发展后劲的时候,而实行了“拨改贷”制度后,一方面按国家现行的贷款政策对无经济效益企业不给予贷款,企业生产力得不到恢复;另一方面,国家即使给予贷款,企业也是无法偿还的。新开发的林业企业从表面上看是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但是,这是由于在木材销售成本中不包含原料费用,也就是说林业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很大部分是靠无偿使用国家的森林资源而获得的。而且,就是这部分收入也都被企业的社会负担、上级管理、补贴该林区其它老企业亏损等项目吃掉,所剩无几。按现行国家对林业的经济政策和还款办法,对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建设资金独立测算,一般要在2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还清本息。而国家规定贷款的还款期不得超过15年,企业势必会将自有资金的大部分用于还款。这样15年后,企业将重新走到经济危机的老路上。

三、实行“拨改款”制度将加剧林业生产的短期行为

林业企业作为木材生产经营者,由于受林业特点的影响和经济体制上的缺陷,缺期行为一直存在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实行“拨改贷”制度将进一步刺激企业轻视营林生产,把精力和资金转向木材或经济效益较高的生产中去,大大地影响森林资源的生产。林业企业的建设工期由于受客观条件以及国家财力的限制是比较长的;还由于我国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比较粗放,生产能力的形成弹性是比较大的,以及各项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实行“拨改贷”制度后,将造成企业建设上的短期行为,如盲目贷款,注重生活项目的建设,轻视生产项目的建设,建设布局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等。’实行“拨改贷”也将加剧林业企业木材生产上的短期行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本企业利益,不顾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打乱合理的布局,甚至想方设法超采超伐,造成森林资源消长比例失调。综上所述,“拨改贷”投资管理制度既不适应林业的特点也不符合林业的现状,都是不相适应的。这项制度的实施给企业在经济上套上了一道枷锁,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1.我国是一个贫林国家,发展林业应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就我国林业现状来看,靠林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靠国家对林业的扶植,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世界上许多林业发达国家都是在财政上对林业给予支持的,我国为扶植林业的发展,也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目前我国还是一个林业落后的国家,需要国家继续扶植。因此,建议国家对林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仍然实行拨款制,采取指令性计划管理。

2.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建议国家建立征收林业税制度,以保证林业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问题;建议

当前,在社会新形态的影响下,国有企业旧有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必须要加大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国有企业只有更加注重管理制度与执行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长足发展。

一、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执行力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严重的管理混乱问题,多头管理、管理职能出现相互重叠等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力,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管理权利,直接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只有确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以企业的实际业务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基准,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国有企业的有序发展。合理的管理模式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一个环节中,能够让企业员工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并形成积极的工作观念,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

二、合理制定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宣贯和内审

当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其总以老大自居,与员工的交流单一的通过考核等手段,认为员工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否则就按照考核要求严格办理,而最多的惩处手段就是扣工资,至于管理制度在制定颁布后是否宣贯到位,是否有实用性,是否能够让员工心甘情愿的遵守并执行却并无体现。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合理制定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宣贯和内审。对于制度的制定部门来说,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每年要根据《制度内审表》对现有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对过去一年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及时修正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以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同时,企业还要加大对管理制度的宣贯,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制度条款,让员工对每一个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有充分了解,员工只有对管理制度有足够的熟悉度之后,才能减少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三、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加强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力度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差往往归咎于基层执行者对制度的执行不严,事实上,问题的源头通常都是在管理者身上首先出现,领导干部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领导常常会因其职位较高而搞特殊,认为制度就是管理基层员工,甚至会绕开制度做工作,而普通职工又往往会对领导的行为格外关注,看到领导中存在对管理制度软执行的情况,自然而然也就会含糊执行了。所以,国有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及时纠正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强化执行力度,为普通员工做好榜样。

四、推动观念转变,促进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提升

一个人的观念对于其行为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而要想促进制度建设,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推进观念的科学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与执行意识。但是当前很多国有企业未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再加上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导致员工对制度建设的理解滞后,执行力疲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推动员工观念的转变,加大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展开分类分阶段的培训,加强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将培训次数与培训质量纳入到员工的业绩考核中,促进员工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

五、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执行力

企业在经过长期的管理运营后,逐步形成的能够被全体员工认可,可以在无形中约束企业员工不当行为,确保企业正常发展的一种文化氛围即为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得到企业文化的保障,员工如果能够对企业文化产生共同认可感,同时企业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那么就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从下到上整顿执行力疲软问题,真正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执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所以,国有企业一定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每一位员工都具备一定的执行才能,并将“赢在执行”意识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里,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健康发展。

总之,市场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国有企业要想立于不败,就一定要创新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执行力,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只有认识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志武.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24):58-59.

[2]文治理.浅析国有企业中如何有效提升管理执行力[J].经营管理者,2014(07):25.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土地管理制度 改革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十胜利召开,国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土地管理工作重心转移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天津市耕地占补平衡较难、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土地资产化尚低、生态管护机制落后,亟需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作为促进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管护融合、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管理的诉求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从行政性主导转变为着力打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向心力的加速器,地方政府不再是过去的“管理型政府”,而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不仅应对中央政府负责,更重要的是切实保护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政府的行政部门应从本职出发及时有效地解决传统城镇化中的遗留问题,并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1]。

土地要素作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承担着保障城镇发展空间、提供城镇化实施路径和改善城乡发展环境的重要任务。因此,需要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和土地生态环境改善。在落实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的要求下,今后的土地管理工作重心将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贯彻节约优先战略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用地管护以促进土地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

二天津市土地管理工作难点

1耕地占补平衡难

为落实耕地保护任务,天津市建立起市-区-镇-村四级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将耕地保护指标层层分解,定期考核。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和综合整治,天津市连续完成占补平衡任务。但是,天津市未利用地主要为难以开发利用的河流水面、滩涂和沼泽等,宜农耕地后备资源极度匮乏,预计2015年依靠本区域后备资源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将无法实现。

2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天津市历来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土地使用标准,强化监测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比,天津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还不高,闲置土地、粗放用地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天津市单位GDP耗地量为491.35亩/亿元,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天津市9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为0.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5);工业用地投入(5370万元/公顷)、产出强度(14321万元/公顷)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5407万元/公顷、12984万元/公顷)。因此,探索一条耗地少、效率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3创新市场配置、深化监测监管有待加强

天津市实行全市统一的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集中交易制度。2011年,全市土地招拍挂率约90%,全部实现有偿使用。2011年全市土地土地出让金641.4亿元,全国排名第7,稍高于成都、沈阳,远低于上海、武汉等城市,与天津市国际大都市地位尚有差距,土地资产化、价值化还有待提高。

天津市着力完善土地监管制度,积极开展批而未建土地核查工作,对历年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土地建设情况进行核查,摸清全市批而未用土地的数量、分布和类型等情况。据了解,2006-2012年天津市审批建设用地中约有30%的批而未建土地,土地批后监管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4生态用地管护任务重

生态用地虽然出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诸多规划里,但生态用地既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也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尤其是未纳入到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导致生态用地在空间上无法落实、无法量化,从而导致管理责任缺失。目前,天津市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防洪排涝设施薄弱;土地盐渍化情况严重,含盐量大于0.1%的盐渍化土壤约占70%;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三天津市围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拟推进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建议

1深化创新耕地保护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① 建立多方参与的耕地保护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合作化经营转型,单纯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受到挑战。为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要改变以政府为推手的被动工作模式,扩大参与主体,将农户、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等纳入到耕地保护队伍中,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建立系统性的耕地保护基金,提高参与主体落实耕地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② 探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有效方式

在天津市宜农耕地后备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需进一步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方式。一是国家重点项目,由国土部统筹协调实现占补平衡;二是按市场原则推动建立耕地指标计价交易的统一市场,力争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

③ 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农业现代化

学习借鉴重庆地票交易制度,深入开展政策创新,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以提质增量为核心逐步转变为以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将整治工作优先交给农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来科学实施,由政策普惠向定投定补转变,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逐步显化为一条农村集体可操作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3]。

2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有效指导区域发展建设

① 创新“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统筹管理体制

结合天津市市情,构建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主基调,以“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综合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产业、交通、生态等专项规划为承接的规划系统,力争形成覆盖城乡未来发展空间、高水平、可实施的规划体系,打造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宜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

② 建立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机制

围绕建立健全计划指标体系、加强计划总量结构和布局调控、改进计划编制下达方法、推进计划分类精细化管理、严格监管考核等方面进一步提出差别化管理的措施。在天津市已实施的土地利用计划额度管理的创新基础上,通过前置性节约集约用地考评等综合手段,实现差别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解决计划的规模时序与经济发展阶段要求不相适应、城镇盲目扩张和用地粗放问题,推动城镇化向市场驱动转变。

③ 编制统一的镇村级实施规划,有效指导小城镇发展建设

以区县村镇规划试点为基础,以扶持小城镇建设为目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衔接上位规划,全面铺开统一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打破城乡二元规划结构,实现村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引导。

3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市场驱动力

① 推进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

以确权登记为基础,积极推动土地使用权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参与土地开发利用。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激发土地要素潜能。

② 实现土地开发利用路径多元化

拓展土地开发利用的社会参与路径,探索原土地使用权利人在规划引领下参与到存量建设用地开发中,从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理开发,缓解土地整备资金压力,支持农村集体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主动实现规划,开展合作经营,最大程度释放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巨大能量[4]。

③ 构建以可动态更新的用地标准为考评核心的土地利用监管体系

建立符合天津区域发展实际、全行业全区域覆盖、可动态更新的用地标准和节约集约考评体系,既为土地规划编制、用地审批和土地供应提供量化标准,又为节约集约考核提供规范依据。

4建立生态用地管护机制,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① 显化生态用地的法律地位

进一步明确生态用地的概念与内涵,确定生态用地空间范围划定依据,明确生态用地管护权责。同时,科学开展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编制,统筹城乡生态用地管护责任,建立生态用地管护工作机制。

② 创新生态用地管护奖惩激励机制

结合天津市土壤盐碱化程度高、部分土地土壤污染较严重的现实情况,建立多方参与、责任明确的生态用地管护机制,本着谁管护、谁受益的激励原则,配套出善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① 夏悦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大学 2012.04

② 张丽霞 浅析当前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J] 科技资讯 2012.18

③ 朱信永,高伟 新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 宏观经济管理 2013.3

④ 李军晶 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策略[J] 中国土地 2013.4

张震(1976.11)

汉族

籍贯天津

篇(5)

建立医院管理制度对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当理解现代医院管理的内涵,科学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属性,主要包括紧迫性、政治性以及时代性。本人结合多年的医院管理经验,提出了几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包括坚持公益性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加强标准化建设以及优化管理机制。

关键词: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议建设

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就应当保障全民的健康,只有加强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才能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健康中国是时代以及政治对于医院的要求,应当建立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为人民提供廉价、方便的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具有紧迫性、政治性和时代性。本文主要结合医院管理经验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行思考并且提出几点个人的建议。

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内涵分析

现代医院管理就是指能够保障公正公平原则以及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的管理制度。在新型的管理之下,政府、医院等的权利、义务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可以促使医院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以及保障医院的公益性事业发展。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之下,不但包括宏观层面政府对医院管理制度的科学规划,而且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的医院管理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调建立动力、规范、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制度实施中强调人文性以及创新性,促使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得到有组织的架构以及优化的配置。

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属性分析

1.紧迫性。首先,干细胞技术、生物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快速发展对于现代的医院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先进技术的推动可以为当前医院管理制度指明发展的方向。其次,询证医院、转化医院以及整合医院等新型概念的提出,要求人们对现代的医院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反思,从而认识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本质特点,并且从战略高度对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行谋划以及思考,形成有效的解决医院问题的方案。最后,可以把握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规律以及特点分析我国和国外医院制度发展的差异性,从而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合适的变革策略以及调整方式,对于医院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加以改善以及提高,建立新的医院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促使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因此,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具有紧迫性。

2.政治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应当做到为人民服务,显著体现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政治性特点,不但应当对人民的疾病加以医疗,而且应当对疾病进行监控、预防等,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提升人民的寿命。其次,在管理制度上体现服务性以及公益性的特点,不但保障本区域内的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而且通过信息技术促使医院的服务以及技术可以为每个患者提供帮助。最后,现代医院管理的制度需要保障社会效益以及体现医院的社会责任感,不但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而且大力维护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以及国家生物安全,建立以现代医院为支撑的生物安全防御系统以及公共安全系统。

3.时代性。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院的发展促使医院管理制度应当符合时展需要,不但需要将先进技术和时代相互结合,而且需要关注世界最新、最前沿的医学技术,并且对医学的技术发展趋势应当加以把握。医院技术不但需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需要符合医院运营实际以及符合广大人民的健康需要。其次,需要体现出现代企业管理特点,对医院运营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如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加以优化。需要提出新型医院管理路径以及思路,促使医院的决策可以建立在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的前提之下。最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需要体现新常态,其中的评价机制、制度标准、功能定位等应当是成熟以及完善的,属于新常态的制度。

三、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1.坚持公益性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医院的现代管理制度应当保障医院公益性的特征,首先,应当坚持政府和医院相互结合的管理制度,建立公有、私立以及混合制度的医院,并且制定完善的财政投入政策,不但对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等应加大投入,而且对于科学以及人才培养,政府也应当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需要落实设备购置以及卫生服务等,促使医院在公共服务的体系当中发挥更巨大的作用,其次,应当改进当前的医疗支付制度,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其中,医保制度对于患者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有效维护患者的合理利益,而且促进医疗服务的优化。最后,合理医院布局并且对药价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促使医疗更好服务社会以及人民群众。

2.建立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取消行政级别的制度,并且建立医院理事会,通过理事会进行医院的重大决策。建立必要的监事会,对于各项决策以及医院管理各事务加以监督。通过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等制度对现代医院的监督权以及决策权进行分离,从而促使决策监督相互分离以及相互制约。其中,理事会主要承担政府方面的责任,包括医院的财务预算、章程拟定、薪酬制度以及重大业务的决策等。监事会主要对医院的各个环节以及各项事务实施监督,主要包括监督理事会各项管理的行为等,医院院长由理事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选拔,并且建立现代医院院长职业化制度,院长应当对理事会负有责任并且接受监督。院长可以自行聘请副院长以及助理等。

3.加强标准化建设以及优化管理机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应当坚持质量以及创新的发展之路,首先,应当促使软件以及硬件协调发展,不但加强医院的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而且在科研创新、管理机制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加以强化,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医院文化以及医院服务,促使软件以及硬件发展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协调。其次,应当促使质量效益和规模数量等协调发展,在保障医疗效益的质量以及医疗数量的同时应当对技术加以创新,提升医院的技术水平,促使医院的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及提升。最后,应当促使科研和临床相互促进以及协调发展,在注重临床经验的同时应当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临床人才以及科研人才都应当加强力度进行培养。此外,需要促使标准和制度相互协调以及发展,不但应当建立质量制度、服务制度、流程制度等,而且应当建立质量规范、质量全程以及质量程序化等标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群众解决看病贵以及看病难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一定程度防止医院腐败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医院管理经验提出了几点意见,包括坚持公益性以及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理事会以及监事会制度、加强标准化建设以及优化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苏拥军.法治医院建设的缺陷与实施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2016,02:67-70.

[2]王发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6,03:15-20.

[3]方鹏骞,张霄艳,谢俏丽,张凤帆.中国特色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发展路径[J].中国医院管理,2014,10:4-7.

[4]闵锐,汪琼,张霄艳,张凤帆,谢俏丽,方鹏骞.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10:10-12.

篇(6)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农业部门都在重视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村级财务管理的控制比较薄弱

在村级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的一级预决算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的按照流程工作,经常简化财务会计的手续,私设小金库的现象经常出现,财务的开支比较混乱,财务账目不清晰,经常出现投资不经调研,担保随意,资产和资金收回困难的情况。这说明没有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兼管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资金的损失,损害农村村民的利益。

2.村级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不高

在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中财务会计人员的年龄较大,有些会计从业没有没有受过专业的财务知识培训,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进行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分析和核算,业务素质不高带来的是财务管理混乱,财务软件操作不熟练。村级财务人员的会计专用术语不熟悉,经常出现没有会计上岗证进行财务操作的现象,这些现象完全不能满足目前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3.村级财务管理的账目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村级财务管理中没有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会计账目和科目,也没有完善的日记账的登记,甚至有些农村没有账薄,农村大多数的财务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流水账上面。农村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工作经常出现会计账和实物不相符的情况,这就使得农村的资产不清晰,账目记录混乱、经常出现资产流失的情况出现。这说明村级财务管理的账目设置不规范使得对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很难进行监督和管理工作。

二、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

1.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纪律工作,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必须严格执行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台账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村干部任期届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土地补偿费监督管理制度等。同时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预决算制度等,做到账簿齐全、记账及时、独立核算、民主理财、规范管理。要在制度中明确村委会备干部成员的职责,明确财务处理的流程。

2.建全村级财务管理的审计制度,发挥监督作用

政府要出台加强农村审计方面的文件,尽快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对农村的审计组织,明确农村审计机构及其审计范围、任务、程序等,提高农村审计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促进农村审计落到实处。审计与财政部门要把村级财务监督纳入本部门业务管理工作范围内,实行村干部离任审计、年度工作审计、专项财务审计。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不定期抽样审计和专项审计。对农村离任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财会员、出纳员等干部在任职期间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每年对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至少审计一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专项财务应逐项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向群众公开。并对在审计中查出的侵占或挪用集体资产和资金的,要责令如数退赔,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责任,给予相应处罚。

3.加强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处罚力度,完善财务管理责任的追究

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兼管机制的完善工作,一旦发现违反财务管理制度工作的情况要严肃处理,加强财务处罚的力度。首先,要明确乡镇领导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追究,加强乡镇领导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乡镇责任制,如果在村级出现违法财务管理制度的情况,要严肃处理乡镇的财务管理人员,情节严重的要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其次,加强对农村干部财务管理工作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如果发现村级干部有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如挪用公款、谎报账目的情况,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农村干部。

三、小结

目前我国的农村财务管理的改革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很好的进行农村财务管理的改革能很好的促进我国农村规模性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

本文分析了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村级财务管理的控制比较薄弱、村级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不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账目设置不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包括: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纪律工作,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建全村级财务管理的审计制度,发挥监督作用以及加强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处罚力度,完善责任的追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很好的规范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孟笑扬.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6).

[2]王红霞,李伟.关于完善我县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3]黄若男.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

篇(7)

关键词:公立医院;捐赠收入;内部控制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席卷了国内外,一时间造成医疗物资的短缺和匮乏。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手,向医院捐赠了各种物资。面对大量的捐赠物资,少数公立医院的管理出现混乱。本文通过分析物资捐赠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梳理了捐赠业务流程和核心控制点,最后提出了捐赠物资管理的改进建议,以使捐赠业务在医院越来越透明、公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风险

大量物资捐赠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挑战,突显出医院在捐赠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医院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捐赠管理制度。由于捐赠不是医院的核心业务,很多医院没有形成规范健全的捐赠管理制度,在面临大量物资捐赠时,哪些可能会对医院产生廉政风险,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捐赠管理流程,会使得医院捐赠管理措手不及、难以应对。第二,捐赠物资管理存在手续不齐全、职责不清的情况。很多医院没有成立专门的捐赠物资管理部门,存在以个人、科室名义收取、使用捐赠物资的现象;捐赠物资没有办理相关入库手续直接使用;物资请领混乱,没有按需审批领用;没有按照捐赠协议的要求发放,发生挪用、贪污的情况;没有及时公示,造成社会舆论的压力。第三,会计入账票据不全、会计核算不正确。没有将捐赠物资纳入医院的财务核算中;没有开具公益捐赠票据或者开错票据;对政府会计制度中捐赠相关的会计规定不熟悉,没有区分捐赠和其他形式调入医院物资造成会计核算错误;会计核算不及时等。

二、规范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建设

公立医院物资捐赠管理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有待完善。医院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健全物资捐赠的内部控制,防止捐赠产生的廉政风险。第一,完善物资捐赠的管理制度。物资捐赠管理制度作为指导性纲领,能够规范捐赠行为、捐赠物资管理和使用。但一些医院没有建立捐赠制度,或者捐赠制度没有更新,致使制度流于形式,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在本次突况下,捐赠业务规模大、种类复杂、任务急,公立医院需要根据形势和医院自身的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健全、完善相关捐赠管理制度,尤其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方案。第二,建立评估预审制度。物资捐赠最大的风险就是廉政风险。因此应当建立预评估机制,在收到捐赠意向、签订捐赠协议之前,对捐赠方和捐赠协议进行预评估,对捐赠方进行背景调查,避免商业贿赂、经济利益挂钩。对捐赠协议进行预审,是否符合无偿性、公益性。第三,岗位设置规范,做到归口科室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成立物资捐赠管理小组,统一接待医院捐赠事宜;设备处负责物资入库、出库;由感染办成立的管理小组负责捐赠物资入库的质量审核和出库前的使用审批;财务处负责捐赠物资的账务记录;经济管理小组月末对物资捐赠进行专门的盘库对账,做到账实相符。第四,定期公示,接受社会公众的检查。在医院的网站、基金会网站上按捐赠物资详细公示,包括接受捐赠的物资相关情况、捐赠方、使用情况等。及时更新,定期公示,接受大众的监督,避免造成公众的误解。

三、规范物资捐赠的管理流程

根据公立医院接受物资捐赠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医院接受物资捐赠的管理流程和核心控制点总结如图1所示。

四、物资捐赠管理建议

1.出台医院捐赠相关的法规制度,规范医院捐赠。一些医院公开募捐,这种做法违法相关法律规定,但确实是情况所需。这说明我国还缺乏更具体、更符合当前形势的捐赠管理法律法规,医院内部也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应对。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以及医院出台更完善的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相关法规制度,尤其是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方案,能够做到不仅鼓励社会捐赠,同时能够防范捐赠产生的各类风险,从制度上规范捐赠行为,让社会捐赠的力量有理、有据、有效地加入医疗卫生事业。2.鼓励社会捐赠,引入第三方风险评估。在发达国家,社会捐赠是支持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力量。以美国为例,社会捐赠是医院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其主要途径包括个人、企业和基金会。社会公众对于医院捐赠的热情是很高的,在规范捐赠相关法律法规下,将社会捐赠常态化纳入医院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事业、医护人员培养、贫困患者救助上,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但是捐赠又是一个极其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为了避免捐赠产生的廉政风险,建议对医院捐赠业务引进第三方独立机构或者由相关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捐赠审核部门来对医院捐赠进行事前审批,建立捐赠管理的事前预警机制。同时,公立医院的上级有关部门应当成立捐赠专项审查和审计部门,在医院网站、卫生系统网站等面向社会公众及时公示审计报告,接受大众的监督,保障捐赠的公益性、透明性。3.加强捐赠财务核算,进行专项管理。目前医院捐赠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没有对捐赠的种类划分,目前医院捐赠的种类主要包括病人医药费的救助、资助医护人员培养和学术会议、资助医院科教事业、院感管理等,不同的捐赠种类其管理的要求也不同;第二政府会计制度中,收到捐赠的物资计入捐赠收入,但物资的支出没有计入捐赠支出,而是视为自有物资按照使用部门计入业务活动费用或者单位管理费用等,没有对捐赠物资进行收支匹配,不容易看出捐赠物资的收支情况。因此建议医院财务核算上对捐赠收入按捐赠类型建立二级科目,不同捐赠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去核算管理;同时对捐赠收入按捐赠单位和捐赠项目进行辅助核算,支出相关物资时能够辅助核算该捐赠项目,做到收入支出配比,便于对捐赠情况进行核算分析。相信捐赠业务在公立医院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本文对公立医院捐赠业务管理进行了分析和建议,希望能帮助医院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捐赠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谈在祥,杨海涛,孙煦.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公立医院接受社会捐赠的法律应对.医学与哲学,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