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9: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拓展训练新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小学生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难点,学生面对作文训练也感到困难重重,这种现象在小学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何突破小学作文训练的瓶劲,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加强小学生的作文训练。
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学生“文思如泉涌”,自然会“轻车熟路”。拓展学生思维,要先放开写作体裁,让学生自己发挥体裁特长,然后从立意入手,教授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立意,再从选材进入,教授学生从不同角度组织材料,扩展作文发散性思维。体裁开放了,学生面对同一题目,有的擅长议论、有的衷于抒情,有的喜好叙事,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喜好进行写作,凝聚自身的写作特点。立意方向广了,学生就能从多个角度挖掘事物的特质,打破小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的局面。选材的角度多了,学生可以从多个方向组织材料,让文章整体布局更加出彩。
二、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作文是学生“劳动所得”,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四、注重写作命题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1.教材的命题,教师的命题和学生的自由命题“优化组合”,即教师出题的范围要宽,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出题。如写“我与暑假生活”,让学生根据各自生活体验拟题。这样,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合适材料而皱眉、而困窘了,不再起胡编乱造之心。学生笔下的暑假生活,既有写一二件事的,也有倾诉自己对暑假的感受的。
2.把部分命题权放给学生。笔者曾做过尝试,让高年级学生自由出题特别受到欢迎,学生完全能拟出新颖的、合适的题目,用学生喜欢的,有话可说的题目写作,不言而喻,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五、注重鼓励学生任意表达,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
任意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任意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维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让学生插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些鼓励。鼓励学生任意表达,教师可以采用想象作文的形式进行训练,想象作文最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的了。相信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会为学生的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所折服。
六、注重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1.沟通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如自然课中的小论文写作,音乐课中的歌曲欣赏,劳技课中的手工制作等,都可以让学生诉诸笔端。
2.沟通课堂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热点话题”论坛,如“话说环保”“我看上网”“二十年后的畅想”“我自立我自强”写作话题等,促使学生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感而发。
3.开展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要开展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办文学小报,诵读比赛、读书会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与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语文课程标准阐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学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步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文从这些新理念出发,在写作训练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训练思路,但还不成熟,只能是教学点滴,有待于在今后的写作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地检验和丰富。
七、建设评价机制是构建小学作文训练新体系的动力
本篇文章由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为您精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我们站不错的话,请把它加到您的收藏夹里面以便下次访问。
一、注重学习,培养新型文秘人才
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文秘人才必须具备有激情、会思辩、善创新、能说、能写、能协调的基本素质。一年来,我们一贯之地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大力营造自觉学习氛围。为不断增强学习的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自觉性,主动性,围绕政务中心工作,强化对第一资料的获取、鉴别、整理、运用能力,将相关资料分门类建立了数据库、言论库、焦点库、资料库,明确专人规范管理,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加大了领导订阅的报纸、刊物的回收、展阅力度,在政务室形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为大家自觉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定期交流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继续开办“政务大讲堂”。政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机动时间少,通过继续开办“政务大学堂”,互为讲师,互为学生,系统学习了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各种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头脑,为高效率工作打下知识铺垫。三是开展活动提高业务能力。今年3至6 月,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集中探讨调查研究和调查报告写作的方式方法,亲身体验火热的发展现实,整体调研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参与了“延安精神”照我行和“境界80”活动,提升了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境界,4名同志的“境界80”总结演讲博得广泛赞扬。四是强化模拟训练。要求每人在参加全县重要会议时,认真记录领导讲话,既提高了速记能力,也增强了对新鲜观点、精辟语句和领导语感的捕捉感悟能力。定期开展文体写作模拟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二、倡导创新,永葆工作生机活力
活力来自创新,创新体现智慧。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注重把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时时体现创新、处处体现创新。今年以来,比较突出的创新工作有:一是调查研究的创新。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政务室全体、秘书科和机要科的相关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调查研究、掌握理论、全面总结、综合利用”,分为五个课题组;从3月份以来,共深入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180多次,撰写调查报告95篇。这次调查活动的动作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家普遍反映,通过调查,了解了情况,结识了朋友,受到了教育,经受了锻练,提高了纵深分析的能力和政务服务的水平,取得了调研成果和提高能力的双丰收。二是上报信息思路的创新。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名次的做法,突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把反映重点、展示亮点、宣传夏津作为上报信息的出发点,集中上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同时,对重点题目选取不同角度,采取连续上报的方式,力求“振动效应”,比如围绕棉花产业,上报了《棉花市场载体作用强大》、《发挥聚集效应做活棉花产业》、《实施“彩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虹工程”力促棉花产业三次飞跃》等一系列信息,被市委刊发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三是在办刊上创新。在《**通讯》的编发上,坚持“宣传政策、传递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的基本宗旨,特别是着眼基层、着眼现状,加大了挖掘基层各项工作涌现出来的典型和亮点的力度,增加了反映基层工作动态的篇幅,调动了基层上报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在重要文稿起草的模式和程序、对外交流、业务拓展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实际效果。
一、注重学习,培养新型文秘人才
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文秘人才必须具备有激情、会思辩、善创新、能说、能写、能协调的基本素质。一年来,我们一贯之地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始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一是大力营造自觉学习氛围。为不断增强学习的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自觉性,主动性,围绕政务中心工作,强化对第一资料的获取、鉴别、整理、运用能力,将相关资料分门类建立了数据库、言论库、焦点库、资料库,明确专人规范管理,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加大了领导订阅的报纸、刊物的回收、展阅力度,在政务室形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为大家自觉学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定期交流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继续开办“政务大讲堂”。政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机动时间少,通过继续开办“政务大学堂”,互为讲师,互为学生,系统学习了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各种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头脑,为高效率工作打下知识铺垫。三是开展活动提高业务能力。今年3至6 月,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集中探讨调查研究和调查报告写作的方式方法,亲身体验火热的发展现实,整体调研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参与了“延安精神”照我行和“境界80”活动,提升了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境界,4名同志的“境界80”总结演讲博得广泛赞扬。四是强化模拟训练。要求每人在参加全县重要会议时,认真记录领导讲话,既提高了速记能力,也增强了对新鲜观点、精辟语句和领导语感的捕捉感悟能力。定期开展文体写作模拟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二、倡导创新,永葆工作生机活力
活力来自创新,创新体现智慧。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注重把创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细节,时时体现创新、处处体现创新。今年以来,比较突出的创新工作有:一是调查研究的创新。组织开展了“百日调查,百篇报告”活动,政务室全体、秘书科和机要科的相关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调查研究、掌握理论、全面总结、综合利用”,分为五个课题组;从3月份以来,共深入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调查180多次,撰写调查报告95篇。这次调查活动的动作之大、范围之广、效果之好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家普遍反映,通过调查,了解了情况,结识了朋友,受到了教育,经受了锻练,提高了纵深分析的能力和政务服务的水平,取得了调研成果和提高能力的双丰收。二是上报信息思路的创新。改变以往单纯追求名次的做法,突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把反映重点、展示亮点、宣传夏津作为上报信息的出发点,集中上报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同时,对重点题目选取不同角度,采取连续上报的方式,力求“振动效应”,比如围绕棉花产业,上报了《棉花市场载体作用强大》、《发挥聚集效应做活棉花产业》、《实施“彩本资料权属文秘公文第一站严禁复制剽窃虹工程”力促棉花产业三次飞跃》等一系列信息,被市委刊发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三是在办刊上创新。在《**通讯》的编发上,坚持“宣传政策、传递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的基本宗旨,特别是着眼基层、着眼现状,加大了挖掘基层各项工作涌现出来的典型和亮点的力度,增加了反映基层工作动态的篇幅,调动了基层上报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在重要文稿起草的模式和程序、对外交流、业务拓展等方面也推出了一些新举措,取得了实际效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1.课选自《课标》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2.本单元教学主要是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思乡情感,
并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及创造能力。
3.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故乡的亲人》,熟悉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第一主题;能感受作品所蕴涵的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能拓展、迁移、创新,学会自主欣赏、感受音乐的美。
4.教学重点:情感的体验(思乡情)。
二、教学思路
1.初一的学生经过了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随便”接受“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等)的安排、建议,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别人承认,因此,“一言堂”老师说了算的教学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2.我认为要很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关键是应该抓住“体验”、“实践”两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让学生有“发言权”“选择权”“决定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求,这样的感受才是真切的,也是不容易遗忘的。只有认真实践,才能有情感的体验、心灵的震撼。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3.音乐课是学生们喜爱的学科之一,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我认为应该将音乐课安排得丰富多彩,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歌曲《故乡的亲人》的教唱,同时又选择了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的欣赏,最后,安排了实践创新活动,有唱,有听,有看,有活动,始终不会让学生产生单一枯燥的感觉。
4.情感的培养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有关音乐的一些基本技能-譬如说识谱的能力也是应该掌握的。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便巧妙地安排了这项能力的训练。
三、过程设计
1.教学媒体:多媒体
2.教学方法:欣赏、探究、实践
3.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播放音乐(《故乡的亲人》)、画面[Powerpoint]将学生带入神圣的音乐殿堂,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2)导入新课:由课前音乐(《故乡的亲人》)导入《思乡情》,并揭示主题。[Powerpoint]
①师: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大家有没有熟悉感?有没有同学听过?在哪儿听过的?
生:(略)
②师:听完这首歌曲,你认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生:表达了远离家乡的人们,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孤寂、惆怅的心情。
③师:A.这是由美国著名作曲家福斯特所创作的歌曲,跨越了三个世纪,早已飞越了国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1851年,福斯特远离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到辛辛那提州工作。他感受到远离亲人的孤寂和惆怅,于是创作了这首歌曲,借以寄托思乡之情。
B.作曲家、歌曲创作背景简介
(3)明确目标[Powerpoint]
(4)聆听歌曲:《故乡的亲人》 要求:认真聆听,细心体会。(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5)学唱新歌:
①出示歌谱。[Powerpoint]
②让学生选择学歌形式。(由各学生自主选择,以多数同学意见为准)
A.老师教唱;B.跟钢琴声轻唱歌曲(可哼鸣,可填词);
③理解音乐:
A.轻声齐唱歌曲,并请注意分析歌曲的旋律线总结歌曲特点。(各乐句之间有何相似点及不同点)(旨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生A: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与第二乐段的第二乐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一乐段的第一乐句与它们也非常相似,只有极小的区别:
生B:第二乐段的首句情绪激昂,出现;
生C:全歌旋律朴实、优美,节奏平稳,但却透露出作者远离亲人的孤寂、惆怅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B.师: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和方法来演唱这首歌曲呢?请作出选择[Powerpoint]
a.演唱情绪:深情地 悲壮地 活泼地
b.演唱方法:断音唱法 连音唱
C.体验歌曲蕴涵的思乡情感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提示、暗示等方式让学生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纠正,如音准、速度、填词等)。[Powerpoint]
④请尝试唱谱-《故乡的亲人》(表扬识谱能力强的个人、小组)。
⑤表现音乐――由学生自行对歌曲进行处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何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此曲,由大家决定选其中一种来演唱)。
(6)拓展学习:欣赏中国小提琴独奏《思乡曲》[Powerpoint]
(7)资料交流:(前一节课已吩咐同学们收集有关《思乡曲》及作者马思聪的资料、信息)
生:①简介作者马思聪的生平及故事
②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③《思乡曲》相关资料
师:总结
(8)欣赏
①聆听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用心体会乐曲的内在情感,并同步出示乐曲分析。[Powerpoint]
②请说出欣赏完之后自己的感受。
生:小提琴如泣如诉地叙述着作者的情感,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得细致入微。
③能否唱出本首乐曲的主题。(尤其是主题一)
师:此主题直接来自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出示乐谱。[Powerpoint]
生:在钢琴伴奏下试唱乐曲主题一;听师唱主题二。
(9)深情体验。(播放吕思清演奏《思乡曲》的录像。)
师:《思乡曲》采用小提琴独奏的形式,运用了我国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请同学们再次感受一下其思乡的情感,体验其旋律、节奏、情绪的变化。
(10)分析比较两首乐曲(四人小组讨论)
①共同点:A.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思乡的情感;B.均巧妙运用了民歌音调。
②不同点:A.作曲家所在国家不同 B.风格不同
生:结论: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都有一片濡染着晨曦的云彩。“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古今中外,谁不爱家乡,谁不爱祖国?这是一种情感,这是心灵的归宿,这当然也包括我们!
(11)创新体验:请同学们用适当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
要求:由组长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量、讨论、协作完成。
①配乐朗诵《乡愁》 作者:余光中;(配乐:《思乡曲》)
②为《思乡曲》主题填1-2段词并演唱;
③思乡小品:《望月》(以《月之故乡》音乐作背景)
(12)情感升华:师生深情演唱《故乡的亲人》,并在乡愁绵绵的《思乡曲》乐曲中结束全课。
四、情境描述
本课由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思维活跃、富有激情,获得了完美的情感体验。在全体同学满怀深情地演唱《故乡的亲人》之后,教室内被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同学们静静地坐着,还有些同学轻轻地发出了叹息声,我被这种情境感动了,不忍再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在创新体验活动中,吴镇星同学为我们表演了一个小品――《望月》,只见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轮圆月,然后坐在地上,手托下巴,一言不发,静静地望着月亮。忧伤的《月之故乡》在教室内回旋着……过了一会儿,他慢慢站起来,停了停,长吁了一口气,走回座位。猛然间,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我的眼眶湿润了。
五、教学反思
实践任务型名著阅读教学方法步骤清楚,任何一个环节的实行,都要尽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更好结合。具体操作如下:
1.成立阅读小组:可以四至六人,设置小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小组建设需要教师在每个组进行指导。一般培训时间为两周左右,包括对小组长、纪律监督员、记录员的培训,帮助各成员学习操作方法和步骤。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和引导。
2.明确目标任务、制订阅读计划:(1)阅读小组确定读书范围,范围可以是名著的任意一回、几回至几十回作为研究交流对象。(2)依据读书范围制订时间表。(3)在阅读过程中各小组成员记录下自己的感悟、疑惑。
3.读书过程:(1)各阅读小组依照计划表,完成阅读。(2)教师可以安排一次集体读书任务。例如对课文中选取的片段进行阅读、赏析。
4.分析问题: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分析小组阅读活动所面临的各项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其二,分析每个成员的读书感悟,汇集整理疑惑、矛盾。对于各阅读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教师要有方向上的引导,对好的感悟及时赞扬。
5.学案编制:对于集体读书任务,教师汇集各小组学生阅读感悟中的问题,结合自己需引导的内容,编制成学案。
在以上步骤中,学案的编制是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它是课堂任务进行的载体。名著教学,可分为两案:一是知识积累案,一是方法与兴趣案。在方法与兴趣案中应涉及到各阅读小组提出的问题、矛盾。现以《西游记》的学案为例,展示操作步骤中学案编制及使用的过程:
《西游记》方法与兴趣课案展示:西游记(前二十回赏析)
【学习目标】
(1)结合《西游记》前二十回的有关孙悟空的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形象。
(2)结合大家对前二十回的阅读感悟,培养自己对《西游记》原著的阅读兴趣。
【学法指导】
(1)提高阅读效率,既能精读,也会“浏览”,一目十行,披沙拣金。
(2)根据小说文体特点收集信息,筛选分析,做出归纳。读小说,要了解其基本情节,赏析环境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主旨,谈谈感悟。
【自主学习】
(1)阅读《西游记》原著,至少前二十回。
(2)在周记中写出前二十回的阅读感悟。
(3)整理前二十回中有关孙悟空的典型情节、事件。
【探究学习】
结合片段,赏析悟空形象,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拓展思考】
(1)从小就看电视剧《西游记》,此次重新阅读名著有什么不同感受?
(2)反复阅读文本总能有新体会,如“猪八戒吃人参果”引人思考,请结合某一情节讲讲。
(3)结合小说中某处环境描写或你感兴趣的诗句,发表看法。
(4)阅读过程中若产生其他观点、想法,圾时记录下来,讨论、思考、再加工,得到收获。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问题;解决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体现。对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学水平有关键性影响的阅读是语文的重要形式之一,听、说、读、写中,有三项都与阅读密切相关,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界对小学语文阅读给予了足够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努力和实践,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典型性问题。
1.忽视了“阅”与“读”的关系,偏“读”轻“阅”
教师在教学中,单纯注重字、词、句和内容的分析而忽略了文章背后的思想内涵,错失培养小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的机会,导致阅读课成为识字课。
2.“以生为主”成为形式
小学生刚刚走出启蒙阶段,具有求知欲望强、精力却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教师一味地讲解阅读内容而忽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阅读课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重视课前预习,主要包括查阅工具书和通读两部分
任何学科,预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对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更是如此。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极其有限,文章中的生僻字、词是阅读的一大障碍。课前预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课下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查阅不认识的字、词,可以读通、读顺文章。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设定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授课效率,避免了无效劳动。
课前预习也能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接受任务―查阅―通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学习的途径,即使他们意识不到,这也将成为他们渐进积累的模式,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进而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
2.采用总―分―总的教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课堂实践,体会到总―分―总的学法最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按照此种学法的逻辑顺序,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课上阅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层层剖析,寻找支撑观点的句子、段落等,最后经过详细分析课文,重新体会、理解文章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同步阅读中的文章《一个苹
果》,通过课前预习,整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一个苹果,体现战友之间的相互关心、谦让。然后,让学生寻找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词语,最后再次总结全文,重温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此种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近几年,教育界一直在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则,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上,片面地认为拓展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致使课堂上“热闹多于知识”、条理性缺失的现象频频出现,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学习极为不利。通过这种总―分―总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正规的学习模式,同时有助于在挖掘文章内涵、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下保证阅读的趣味性。
3.重视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小学阶段语文科目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其实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写出精彩的文章,离不开日常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广博、高效的阅读。同时,写对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借此布置相关写作题目,通过学生的写,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与所阅读文章的关联性,使读与写有效结合。
总之,阅读是沟通学生、文章以及日常生活的纽带,教师应该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宽松的课堂环境、灵活的阅读方式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阅读。
参考文献:
[1]张晓艳.学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化三探.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7.
[2]李旭.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小学语文,2008-07.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以学生为主体;团队指导;过程管理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衡量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2014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一个重要评估要素就是抽查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达到8%以上。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水平高低、教学管理是否规范的重要评价内容,是对学生本科4年专业知识、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检验方式,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优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1],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1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问题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研和多所院校教师邮件式问卷调查,我们分析汇总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3部分。
1.1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方面
1)选题模式和选题内容。目前高校大多借助管理平台采用“教师确定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的模式,这种教师“垄断”的选题模式使学生的选择权受限,师生缺乏直接有效的沟通,导致选题后学生发现所选题目与期望不符,进而产生懈怠情绪,而教师发现学生能力不足亦会产生敷衍以对的态度。就选题内容而言,存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题目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缺少工程背景等现象。
2)管理过程监督方面。虽然高校构建了毕业设计管理体系以及毕业设计指导、检查和答辩流程,但存在执行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力等问题,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此外,本科毕业设计的实验室场所以及实验设备等物质条件也由于学校在时间、经济、精力等方面投入缩减而得不到保障。
1.2教师方面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大量的教学任务、高强度的科研任务、超标的指导数量和高密度的集中指导,使教师的投入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高品质的保障;②指导形式自由、无明确考核方式,致使教师存在懈怠放松的现象;③在特定领域有独到见解和专业知识优势的青年博士等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致使实践指导能力不够。同时,青年教师未能及时接受高校指导毕业设计相关业务的培训,导致其指导不够全面深入。
1.3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就业压力使其无法安心、端正地对待毕业设计,从而存在利用网络资源抄袭、简单修改往届论文等不良现象;②忙于考研和找到工作的学生,意识不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③毕设题目与工作岗位关联不大,存在应付的现象。综上所述,只有校方教育管理机构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才能保障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从而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规格的人才。
2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质量保障机制的创新实践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提出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质量保障创新体系(简称创新体系)。
2.1前期阶段
在创新体系中,前期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设计的质量,其创新点介绍如下。
(1)立题时间前移化。以16周为例,刨除选题、调研、开题和答辩的时间,学生真正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在2个月左右。为了给任务密集的毕业设计赢得时间,创新体系在第7学期的第6周开始启动师生动员大会。
(2)指导教师团队化。充分发挥地域带来的校企合作优势,打造企业骨干与学校专业教师分类联合指导团队。学校内部采用老中青结合、科研型教学型互补合作的方式。
(3)立题实际契合化。为了消除所谓选题“透明、双向”带来的盲目性,避免“兴趣、能力、任务”不匹配而弱化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让学生提交能力、兴趣、意愿等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汇总、分析,让学生与相应类别的指导团队在选题前接触,做到师生沟通前期化。
(4)题目交叉真实化。为避免虚拟题目引发学生态度不端的现象,采用如下4种途径激发学生毕业设计的热情:①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②构建与已就业学生工作岗位相关的真实题目;③源自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④教师承接的学科交叉化横向课题。
(5)任务指标明确化。学生选题之后,指导教师团队向学生下达任务书。作为毕业设计的答辩依据,要求任务书符合培养大纲要求、罗列合适的参考文献、具有明确的成果要求。
(6)开题把关严格化。在开题答辩中要严格把关,检验学生是否具备阅读必备文献、查找资料的能力,经过调研是否能够提出明确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施步骤。立题时间前移化能够消除学生寻找工作、考研复试等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指导教师团队化既保证了团队的指导水平,又确保了毕设题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等,还可以形成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题库。立题实际契合化则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激发学生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氛围,帮助学生日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题目交叉真实化保证选题的多样性,从内容方面保证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强度。任务指标明确化则让学生能够迅速了解毕设的目的、意义及难点所在,能够根据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毕设进度表。开题把关严格化重在考核学生对待毕设的态度和调研阶段付出的努力,根据成果判断是否可以进入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
2.2实施阶段
在创新体系中,实施阶段是学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监督的一面镜子,其创新点介绍如下。
(1)汇报答疑例会化。按照毕设进度表,形成“学生汇报,教师答疑”的反馈周例会。
(2)成果阶段抽查化。按照任务书的成果要求,不定期抽查学生的阶段成果,既能够保证学生通过学校的中期检查,还有利于督促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3)指导流程合作化。教师指导团队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式毕业设计,其中校内教师负责设计内容、论文撰写等常规工作,企业骨干参与题目选取、协调现场关系,从工程实践方面给予技术指导。
(4)过程管理动态化。毕业设计训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随着毕业设计的进行而动态变化,包括出勤、成果、文献资料查阅、译文、编程能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规范程度等量化评价指标,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此外,还包括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量化评价指标和学校对教师团队、学生的量化评价指标。
(5)定稿审订双重化。企业骨干负责考查毕设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校内教师检查论文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评阅教师主要审核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难易程度、研究成果、工作量是否饱满、行文是否规范等,若存在问题则让学生返修直至合格。实施阶段中,“反馈式”周例会和“随机”阶段性抽查相结合,有利于督促学生毕业设计的紧迫感。指导流程合作化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企业骨干的指点,掌握论文撰写的规范性等,还能够让学生接轨未来工作,缩短职业转换所需要的时间。过程管理动态化则规避了教师指导随意化、学生毕业自由化的现象。定稿审订双重化是学生具有答辩资格的严审把关环节,是论文出品的关键。创新体系避免了毕业设计实施阶段被忽略的现象,通过规范过程管理和严抓落实,严保毕业设计质量关。
2.3答辩阶段
答辩环节是学生展示毕业设计工作成果的重要一环,这需要科学、合理的毕设评价体系,为毕设项目评价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创新体系中,评价创新点介绍如下。
(1)考核依据要前后呼应。答辩环节应以任务书成果指标为依据检验学生的软件成果,包括基本的功能完整性部分和加分的系统交互性、实用性和创新性部分。
(2)论文质量要诚信规范。论文要满足率达标,论述充分且格式规范
(3)考核形式要校企相辅。校企双方组成答辩组,考核学生在展示和答辩环节的表现。此外,毕业设计答辩的评价分数应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和企业骨干给予学生的过程评价分数,主要包括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战能力考绩分以及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导师阶段性检查中的过程评价分数。
3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管理质量保障创新机制的实践效果
利用与中关村科技园区良好的合作关系,创新体系在实践中显现出如下优点。
3.1学生方面
(1)客观方面。真实企业项目的引入和项目化工作流程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梳理专业知识系统性和联系性,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2)主观方面。契合学生需求的真实项目,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内动力。学生能够积极查阅文献资料,顺畅梳理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脉络清晰,解决专业难题的关键能力得以提升。
3.2管理方面
(1)质量监控创新化。开放前移的选题筹备、指导团队的建立、企业真实题目的引入、交叉学科题目的设立等系列创新,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关键。
(2)质量监控完善化。常规化检查和随机化阶段性抽查,有利于监督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的毕设进度。企业骨干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毕业设计的成绩趋于公平公正,更加科学规范可量化。
(3)质量监控程序化。“始端、过程、终端”三段式的创新体系全面监控整个毕业设计流程,时间节点清晰明了。阶段内部的程序化流程,有助于学校管理机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提升毕设的质量[2]。
3.3教师方面
(1)科研素质内涵化。学生的科研素养在教师的科研项目得以提升,其潜能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融入有助于教师科研的创新和拓展,推动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
(2)专业能力实质化。真实项目的引入和联合企业骨干指导形式的构建,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业务能力实质化。
3.4社会方面
(1)校企合作持久化。校企团队融洽的分工配合以及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展现出的全力以赴和积极探索精神得到了企业认可,进一步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入了解和信任,巩固和发展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利用企业的工程经验,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为校企双方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2)社会认可度提升。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新鲜血液和劳动力的同时,获得了大量实战经验,锤炼了专业技能,体会了专业知识的魅力,提升了专业素养。通过真刀真枪的锻炼,不仅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4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技术基础扎实、业务素质过硬,领域知识宽广”的重要阵地,是强化学生就业适应性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尽管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但只要加强认识,严格执行“管理规范、教师重视、学生积极”三位一体的本科毕业设计创新管理体系,就一定能将本科毕业设计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