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9: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1)政策支持。美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制度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在《社会保障法》、《人力开发培训法》等法案的基础上,美国政府颁布了美国官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综合性法规《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74年,美国把生涯教育定为全国重点项目。1976年,美国政府通过《均等就业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公民均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1994年美国颁布了《学校与就业机会法》,将生涯指导范围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学生,把学生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政策上的支持极大的推动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运行,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2)经费支持。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除了通过政策法规保证其顺利实施外,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美国政府在1971年拨款900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3年又拨款1.68亿美元推广“生计教育”实验,197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4亿美元支持其实施。由于政府大量资金的支持,美国的“生计教育”项目得以顺利的实施,很多新课程得以开设,教学条件大大改善。美国“从学校到就业”教育改革也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其资金支持主要有三种形式:由联邦政府专门提供的“种子资金”和“过渡资金”,以及除联邦政府专门拨款之外的“后联邦资金”。“种子资金”,由联邦政府拨款到各州的“从学校到工作”委员会,是该项目得以启动的资金;“过渡资金”是成果保持的后续资金;“后联邦资金”是指从其它联邦机构或社会公共及私人机构、各州或当地的企事业部门以及各州建立的合作关系中获得的额外资金。另外,美国劳工部在政府的资金资助下,建立了覆盖全美的职业指导和就业网络,及时就业相关信息,从而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劳工部下设劳工统计局,负责采集美国不同时期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预测未来的就业需求,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3)机构设置。美国于1913年创建“国家职业指导学会”,1983年更名为美国辅导与发展学会,从职业指导实现向生涯辅导的转变。大学生生涯辅导由大学生辅导协会的下属部负责,由咨询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组成。美国实行分权管理制度,设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在州和地方也成立了州立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在全美范围内收集和有关的职业信息,被雇员、学生、经济计划者和求职者获取并加以利用以制定生涯决策,解决生涯问题。
二、社会的广泛参与
(1)协会。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获得了众多社会机构的支持和服务。这些社会机构有各种协会和团体,服务方式灵活多样,为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不同的途径。美国生涯技术教育协会通过收集大量的职业与教育信息,通过报告、公报、年报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最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它和美国国家教育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对美国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美国学校辅导协会”为学校辅导制定了全国性的学校辅导工作标准,以便于辅导工作的执行与评价。(2)中介。在美国,中介机构在学生就业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介构筑了大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增加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工作的概率。在美国,与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有关的中介组织非常多。它们对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3)企业。美国学生从中学开始就可以到当地的企业参观、学习,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从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学生以后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而不是漫无目的。美国的这种模式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在洛杉矶城,建立了“社区生计教育联盟”,作为85个企业和公司的一个联合组织,对所有学生提供综合性生计教育;同时,洛杉矶学区还同其他9个学区在加利福尼亚州联合开展普遍实施的模式。达拉斯城也于1972年在80亩广阔的校地上建立了一个花费2510万美元的“斯凯林生计发展中心”。企业和各种联盟的支持为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三、高校的不懈努力
(1)实施机构。美国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非常重视。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机构设置科学合理,从而保证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顺利、高效、独立的开展。高校一般都设有比较规范的职业生涯指导机构,如职业生涯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生涯规划机构等。美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除了设有专门的部门和办公室,还拥有资料丰富的图书室和服务周到的咨询室,配有先进设备的职业生涯发展实验室并能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2)实施形式。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机构的基本职能之一是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从而让学生增加与雇主见面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包括求职面试技巧、简历的制作、商务礼仪等内容。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如开设专题研讨会、进行模拟面试、心理测试、职业指导和安排实习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和帮助。(3)实施内容。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策略与技巧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所有在校学生均可选修这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探索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包括心理测试、职业测试和职业规划进程设计等,是专门为大一、大二学生设计的,心理测试和职业测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发自身的职业技能,进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学生通过相关测试,可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求职策略课程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包括如何撰写求职简历、面试的技巧、求职礼仪等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准备个人简历、掌握相应的求职技巧,并懂得如何塑造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校、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美国政府、社会及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在政策立法、资金支持、社会参与、课程开设等方面都保证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参 考 文 献
[1]CharlesP.Chen,Counselor and teacher collaboration in classroom-based
career guidance[J].Australian Joum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5(14):18~29
[2]罗汉书.职业生涯教育的国际经验剖析[J].教育研究.2005(7):
42~45
[3]胡元聪,黄晓梅.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改革方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5):32~34
[4]赵立新.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6:11
[5]王显芳,洪成文,李然.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质量研究
[J].比较教育研究.2008:56
论文提要:目前,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使得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尤显意义重大。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用人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更将达到559万人。因此,在未来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很有必要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环境,树立明确的目标,在四年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掌握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个人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以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评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在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并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大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大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正确选择职业,并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困难和阻力,避免人生陷阱,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再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扩大自己所需要的人生资源,并将不同的人生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规划,实现动态的发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比较淡薄。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考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认真的准备。有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于学校、老师和家长。另外,一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宣传。
2、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个人的自我规划和学校、社会的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起来进行,不是仅靠几个指导教师和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目前,有些高校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按比例投入资金和人力来发展职业生涯教育。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安置、派遣等层面上。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教育,使学生把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参加招聘会等同起来。
3、缺乏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测评是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包含了对个体的生理、认知以及情感的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职业测评能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特点,作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并不适合大学生这一群体。国内的测评,也主要是引进欧美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这种“引进”会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和翻译偏差而产生问题,但本土化的修订还远远不够,一些测评软件中的常模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的特点。
4、缺少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全国大部分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来进行的,专业化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专职的授课教师比较少,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员尤其严重不足。呈现出从事就业指导实践工作的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从事理论研究的没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部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还没有普遍推开,在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工作后就会面临“转岗”的局面,也造成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
三、解决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潜能,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校和广大学生中开展起来。
2、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科研机构等机构,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重点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从学生一进校就进行职业教育,第一年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特性、兴趣和专长;第三年要帮助学生收集企业、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对选择职业有直接的感受;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写求职信,参加面试等专题训练,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就业市场活动。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
4、选择和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5、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熟知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关键词: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6-02
一、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
(一)帕金森的职业——人匹配理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金森教授于1909年在《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提出人匹配理论。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一是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三是两个条件的平衡。
(二)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的人格特质等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和延伸,同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而具备共同人格特质的人对许多事件的反应模式也是极为相似,他们创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职业工作环境。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会增加个体的职业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霍兰德假定大多数人可以归为六种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事务型。而工作环境类型也可以分为这六种。
(三)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著名职业指导家金斯伯格(1951)对青少年职业选择的过程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的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三个发展阶段。Super(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共五个阶段。John Holland(1960)创立了人格类型理论。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的人格特性的呈现与延展,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人们受某些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能够施展个人兴趣能力以及社会地位得到普遍认同的特定职业的吸引。
(四)职业锚理论。施恩提出了职业锚理论。职业锚也称职业系留点,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点。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确定了五种基本的职业锚类型:一是技术(或职能)型。技术(或职能)类型的人追求在技术(或职能)领域的进步及应用该技术(或职能)的机会,为了获得在技术(或职能)上的成就感。二是管理型。管理型的人青睐于管理职业,致力于管理能力和权力的提高。三是自主(或独立)型。自主(或独立)型的人希望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的是宽松、自在、独立的工作环境,少受外界的干扰,最大限度地摆脱外界的约束。四是安全(或稳定)型。安全(或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五是创业型。创业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或成果,具有较强的冒险精神和独立探索能力。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特点
基于上述职业生涯理论,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特别是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特点。
(一)时间早。在欧美国家,职业生涯辅导教育从中小学就开始。在美国,从中学起就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在英国,1997年国家政策规定13—19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职业生涯教育,而到了2003年,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时间提前到11岁,英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应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二)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在美国有的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有的称为“职业介绍与就业辅导中心”,在加拿大有“就业办公室”,在澳大利亚有“就业服务中心”。这些名称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在高校是常设机构,设有中心主任、辅导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等,职业生涯辅导机构在高校学生事务中,在学生职业发展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素质的辅导人员。职业生涯辅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职业化、高素质的特点,职业生涯辅导人员须具有辅导学、咨询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通过国家职业生涯辅导考试且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与能力上,要求具有职业发展理论、个体及团体工作技能、项目管理、咨询、特殊群体指导、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工作能力。
(四)全面、个性化的辅导内容。辅导机构提供就业单位信息、职业图书馆、模拟招聘、跨地域招聘信息、行业发展、实习等非常全面的关于职业辅导的内容。并且辅导机构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在辅导咨询室里与辅导老师面对面的专门的交谈从而获得细致的个别指导。
(五)社会组织的支持。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教育是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如果脱离社会的支持那么学校教育将不能有良好的成效。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美国有“社区生计教育联盟”等,这些社会机构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为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作为社区模式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运用政策引导、制定法规,要求社会相关各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种职业提供便利条件,各企业、事业单位、工厂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以熟悉各专业、职业和工种的机会,以利于学生在职业上有正确的认知并作出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实施策略
职业选择是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基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职业观念做出的行动,该行动会伴随着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而相应发展。从这一理论层面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工作就有必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并在这一整体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来制定具体的相应方案。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事实上就已经经历了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探索以及不断修正的过程,但上述阶段是大学生在较为懵懂的状态下自发形成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因此,在进入高校后,大学生有必要接受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基于此,下文作出如下探讨。
1 树立先进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
1.1 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外部各方力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化和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同时还体现出一定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而言,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认识到主体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能动地确定目标以及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第二,要协助大学生规划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并进行认真评估。上述两项措施均离不开高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的积极协助,这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庞大系统工程,仅依靠学校教育,或是仅仅依靠家庭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树立系统关联,以学校为核心针对学生个体,有效整合社会以及家庭的力量,共同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合力作用。
1.2 充分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引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离不开结合大学生的技能专长以及兴趣爱好,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潜力的充分挖掘,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初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兴趣,并能够带着兴趣促成自我工作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以及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3 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指导教育没能去发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没有去深入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并且忽视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持续发展,而是着重于对大学生求职面试技巧等一系列指导工作的关注,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对求职怀有紧张心态,在采取就业行为之前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而致使其在今后的具体工作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工作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职业生涯因此也就无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着眼点来精心设计职业生涯教育方案,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由此开展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从而实现其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2 分阶段设计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2.1 大学一年级可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期
大学伊始,高校首当其冲地要帮助学生由高中观念快速过渡到大学观念,这就需要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及学习模式的改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从而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在此前提下,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对其优势和劣势给予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高校还应该相对学生介绍宏观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行业需求、人才需求的变动状况,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对未来几年来的就业背景和就业趋势能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2 大学二、三年级可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向期
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大学生已经能够轻松应付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能够适应大学生活,针对这一时期,大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身未来到底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进行考虑,并在这一过程中讨论和老师的科研项目来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来锻炼自身的各种实践能力,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大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开始尝试各种有益的兼职活动,并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感的同时,形成团队合作意愿,增强克服挫折能力,并增强诸如计算机操作、英语交际等各种实践能力,以上述成绩作为大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为后续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大学四年级可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冲刺期
在这个时期中,高校教学课程要设置应逐渐偏向于对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为主,以此让大学生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具体而言,一是为了使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及各种法规,要对他们提供完善的就业政策指导;二是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并参与其中的激烈竞争,客服求职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要对其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三是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拖印而出,就应该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求职技巧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作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还可聘请校内以及校外专家进行诸如面试技巧、求职简历撰写技巧以及礼仪方面的技巧等,通过这些实际操作辅导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经验。
3 建立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的高层领导、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辅导员以及其他校内组织。
第一,高校的高层领导不仅是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最高指导者,因此,高校高层领导者要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对大学生需要发展的能力进行预判,从而决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并由此进一步形成详细的发展框架,在这一过程中,高层领导要和高校其它组织者以及校外相关机构共同对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制度进行设计,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第二,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处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学校学生管理重要机构,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很多工作职能隶属于学生工作处。而辅导员有正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直接辅导者,因此,学生工作处对辅导员的管理和培训等一系列工作也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产生重要的作用。此外,学校的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状况等一系列重要工作也需要学生工作处给予大力支持。
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中的重要职能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对专业辅导人员及辅导员进行培训,以推行以生涯辅导为基础,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该在就业协议书的管理、就业信息的、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心理辅导和咨询,毕业生招聘会的组织等一系列环节提供专业服务。
第四,高校辅导员。如前文所述,高校辅导员在很多工作时间内都和广大学生进行直接接触,通过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观察、管理和反馈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动态变化最为熟悉,这就需要辅导员积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辅导学生主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简况状况,发现问题时,要通过双向互动交流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使学生的心理状况进入正轨。
4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
自我认知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非常复杂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兴趣取向、能力程度以及个性发挥等方面都处于感性认知状态,或直接根据个体的既有经验来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判断,因此,这一认知过程明显体现出主观性。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测评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是心理测量技术在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其目的在于能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就需要借助心理学中对于的心理测量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兴趣、个性采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观念。测评建设主要是人员建设和测评手段建设: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识,从而一方面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评定初大学生的其个性特征以及职业倾向性。
参考文献
[1] 程社明,你的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改革出版社,2005年版.
[2] 肖建中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由此开启了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又下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并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最近几年,教育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政策和文件,这些文件均反应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就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从单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到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宏观调控到针对课程建设的微观指导。
扬州市职业大学从2009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教学内容包括生涯规划、就业指南、创新创业等,计32学时。实践六年来,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学生抱怨这门课程开设时间太迟了“在我毕业前一学期开设,我都浪费了两年的光阴。如果进校就有这样的课程,如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那也许我的大学会更有竞争力”。于是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率先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
一、“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探索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8课时,0.5个学分,是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先导课程,更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创新教育部分。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基于高职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态度、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学业规划、职业意识为导向,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引导大一新生科学认知自我,制订个人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对大学的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起促进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也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就业预期,确立科学的求职观。
(二)课程内容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先导课程,它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教学内容主要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知职业生涯规划:(1)认知职业生涯。(2)描绘人生彩虹。(3)掌握职业生涯设计步骤。目的是使大学新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思考未来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以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度过大学时代”,从而学会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等。
第二部分,认知旅游行业与专业:(1)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2)认知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专业。(3)了解旅游行业职业资格的认证。目的是使大一新生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了解专业背景和专业的就业现状,熟悉所学专业及就职要求等。教学重点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教学难点是从了解专业到坚定专业学习的态度。
第三部分,认知自我:(1)探索个性自我。(2)探求职业自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和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征,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学生能够积极关注自身的职业特质,不断审视自我,从而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不断磨练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知晓性格等存在可塑性,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职业特质,不断审视自我,不断磨练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
第四部分,旅游职业规划设计:(1)撰写旅游职业生涯规划。(2)学会规划的执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游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格式和核心内容,掌握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要求,了解升学、自考及其相关的学业活动,执行职业生涯规划书所要求的。教学的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教学的难点是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执行。
(三)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纯理论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课堂小组讨论、优秀毕业生实例分享等,以游戏、活动分享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业,我们设计的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工作场景”“设计五年后自己的名片”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作业效果很好。在教学“认知旅游行业与所学专业”时,带领学生参观旅游实训基地,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认知自我”的教学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析个性特征,选择一种测评工具,测评自我个性、职业兴趣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
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综合运用能力。以完成“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为主要内容,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评比表彰,并在今后的三年跟踪观察,全面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执行情况。
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
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认识及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近一年的时间,分别对2014级和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40 份(每年级各12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内容包括“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课程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建议等,从而来研究如何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一)课程开设很重要,开设非常有必要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2014、2015两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新生中开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有必要,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有86%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非常重要,而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学生为“零”。由此可见,“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还是非常有用的。
(二)学生对课程总体比较满意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体上是比较满意的,高达90%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比较满意,超过90%以上的学生对授课形式比较满意,95%的学生认为课程具有实用性,总体学生参与度较高。
(三)课程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行为变化等分析
为了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设置了五条问卷题,分别从“自我认知”“综合素养”“职业认知”“求职信心”“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五方面了解是否有帮助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有较大的帮助,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求职的信心,从而在大一时就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将来的职业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自我认知、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自我个性、学习态度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并能根据职业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作出较为完整的规划。
(1)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在问卷上这样写到:填报志愿时糊里糊涂的,进校后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对职业的认知。但上完这门课程后,终于对我国的旅游宏观环境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出来后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自己适合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的概念。这三年我要不断的塑造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能力等适合今后岗位的要求。
(2)学生能比较合理地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位学生这样写到:我是第一次听到职业规划这个名称,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职业规划,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过规划。学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规划,规划了我大学三年要做的事情,毕业三年后的工作愿景。老师,我现在正在按规划中的目标努力。
(3)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多的学生这样认为:上高职不是很理想,以为以后自己的人生会很糟糕,将来的工作也不会很理想。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给我了信心,我对将来的工作很有信心,但前提是要在大学三年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有学生这样说:开学第一课就是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对我们新生很有必要,它让我们知道要怎么度过大学三年,大学应该怎样上,不至于“堕落”。
(4)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有一些学生这样说:糊里糊涂的进入大学,对大学、社会都充满好奇,但同时对未来又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对于这些困惑,职业规划给出了解答,那就是学生入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我,只有找到和自己性格、爱好相契合的职业,才能工作高效,身心愉快。
三、优化“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虽然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教材缺乏、实践内容缺乏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需优化改进。
(一)完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只是在大一新生进校时开设了8课时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也仅仅是认知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了旅游行业与专业以及一个自我的认知,最后对自己的旅游职业生涯做了规划。内容还是相对简单与单一,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课时较少。除此外,学生在毕业前一学期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内容更多是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指导。
美国温索普大学(WinthropUniversity)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仅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课程内容着重自我认知、自我评估,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二年级课程内容着重对行业与专业的了解探索,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三年级确定自己最终的职业选择,四年级制定职业规划并实施。
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是应贯穿大学的全过程:一年级课程内容着重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综合素养,并初步了解旅游行业与专业,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课程内容更进一步熟知旅游行业与专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意识,并评估一年来自己的学习成果;三年级着重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加强“旅游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课”老师绝大多数由“两课”老师担任,或者辅导员兼任。他们担任“职业规划课”教学的优势是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状况比较了解,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者需求对学生展开相应的职业指导,所谓因材施教;劣势是他们对专业知识、行业近况不甚了解,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指导时,不能很好地与行业紧密联系。
理想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应该不仅熟知就业政策和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还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行业的就业环境非常熟悉。一年级可由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二年级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教学,三年级由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担任,或者还可聘请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作为兼职老师,到学校开展讲座,让他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最直接、最真实、最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指导,从而给学生最真实、最感性的认识,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革“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每一阶段的教学考核结束,并不意味着考核就结束了,后一阶段的学习、综合表现是否能执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上的要求,也是我们考核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整个三年的学习中能否按照当初的目标、要求实施,是我们跟踪考核的重要指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职业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职业素质培养则是整个职业稳定发展和忠诚度的核心。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效率和效益,高校和社会都要为职业生涯发展创设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职业素质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所获得的职业岗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生存,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非常重要,在校时应当及时有效的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在社会立足,逐渐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否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当今社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仅面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素质不相符合。要解决这类矛盾,并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招聘标准中的地位。将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对象、性格、事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相融合,让学生想做、可以做、能做、做得好,在这种意识基础上,对高职高专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所期望所拥戴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高校教育、就业管理以及就业指导,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转折点,培养成效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的素质的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发展起来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
通过社会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决定职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是稳定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在校期间,学生已属于半个社会人士,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那时起心理上就已经萌发了如何从事职业的意向,并在内心深处勾画了自己的未来。但是,这种意向一般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在素质培养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没有培养职业素质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很多大学多只是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才会主动(被动)的去接触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致使同学们错过了最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时间。
近几年国家招生的政策显示,本科高校招生人数比列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收规模开始扩大。国家教育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本科人数进行了限制,增加了高职高专的学生人数。大学生毕业需要就业人数日渐居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高职高专大学生要在就业中立足,学校职业素质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决定大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所以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要具有高质量的职业素质,促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从自身出发,增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
(二)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在职业生涯中影响发展的高度,一般能力是指智力方面,而智力属于人的基本能力,包括了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四个方面。特殊能力一般是在后天逐渐培养和实践展现出来的,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三)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专业技能的掌握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四)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大学生应该与优秀的人多接触、多交流,通过他们学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交际能力,促使自己进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社交素质体现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五)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增强。
(六)身体健康素质
职业生涯的开始是大学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身体健康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体会到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以前的创业者大多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这是很愚蠢的做法。身体健康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要时时刻刻以身体健康为重要目标。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程度高社会能力低;情绪波动大控制能力低;自我意识高社交能力低,因此,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灌输和谐思想,培养和谐的心态,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要求,人际交往的过程促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形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培养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因素、知识因素、社会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情况等,都是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职业理想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在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成败。
(二)在专业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素质的锻炼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素质和其他素质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不要胆怯、不要害羞、不怕丢面子,慢慢做到胆大心细。
(三)通过社会时间体验和改进价值观
大学生可以利用好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这些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理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工作的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大学就业教育应该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教育体系包括了职业的内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的过程,职业生涯的计划和设计,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阶段分为职业了解期、职业发展期、职业实践完善期。
1.职业了解期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是自我客观的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知自己,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等。职业认知是指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需求等知识内容,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性格来规划自己喜欢的职业,逐步掌握目前就业信息和尝试分析未来就业趋势。
2.职业发展期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引导下,将职业学习、兴趣和职业岗位相结合。根据学生综合条件做出职业选择,确定其职业类型和发展路线,然后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实践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证书。全面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设计职业生涯;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情商教育和培养。
3.职业实践完善期
开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实现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的要求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就业心理教育,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好心理基础,学会心理调适法,能正取的面对社会冲突和内心挫折,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五)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和工作之间缺乏连接,在目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环境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尽快改变高职高专的教育现状。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主要存在问题:学习内容缺失;关键能力的培养;完整行动模式环节缺乏。要提高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完善就业体制主要包括:完善人事和户籍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就业法律的体系。国家为了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求职者就业,需要完善就业培训、招聘信息、人才市场的规划管理和扶持政策等等。在保障社会体系方面,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促进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稳定同步进行。完善就业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在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制定就业维护权和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维护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社会在高速发展,社会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大学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不断的进步。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的修养、就业观念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来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协同育人;地方院校;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一、协同育人的内涵
协同是协同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协同育人是这一理论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扩散和具体应用,目前关于协同育人的具体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权威的解释。就本研究来讲,协同育人是指各类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在系统内坚持资源共享、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效互动。
地方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使命,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为落脚点,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而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地方院校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协同育人的特点及要素
(一)特点
1.系统性。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的育人理念,其核心内涵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育人主体紧紧围绕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这个共同目标进行有效合作,优势互补,以期使受教育者除了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在通识性知识、关键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产生育人的最佳效果。
2.互动性。地方院校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协同育人的系统由地方政府、学校、企业等育人主体构成,形成一个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有机衔接和贯通的动态系统。
3.融合性。地方院校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以及教辅部门之间应摒弃传统的单打独斗模式,秉承“大学工,大教育”的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题充分融合,打破隔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和效果的最大化。
(二)要素
1.主体要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价值取向,使其在“育人”这个基本点上达成一致。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理念要反映地方政府的意志,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工程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其生命力才可以持续旺盛;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要素构成要尊重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用人单位才可能为学校持续提供学生的实践平台;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有助于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可能为学校所重视,从而为各部门全员推进;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只有被专业教师所深刻认识,有助于其教书育人使命的完成,教师才能有意识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锻炼融入课堂内外;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要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学生本人才能认可并重视核心职业能力的锻炼。
2.制度要素。是指契约化连结各主体之间利益共同点的各种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规。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促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科技成果转移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为各主体的协同育人创设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内部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以及教辅部门之间也要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的互通机制。
3.文化要素。在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使各主体之间实现真正融合共通的正是文化要素。各育人主体之间如能秉承“真诚、责任”的文化价值观,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开展共通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就能使得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地方院校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协同育人的模式探究
(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充分认识核心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核心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具有的一种长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行业的升级调整,职业社会需求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体现在人力资源需求上就是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日益成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新时期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关注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自我认知,及早进行生涯规划发掘自我潜能,增强自身综合职业能力。
(二)坚持两个理念,牢固形成学生职业发展的育人合力
1.坚持“大学工”理念
高校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一个比较突出的弊端是学生工作部门、人员与其他部门、专业教师等教育主体之间互相独立,没有形成育人合力。针对此类弊端,高校对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大学工”的思路和理念,优化各种教育资源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合力,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坚持“大教育”理念
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坚持“大教育”理念,是指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应当借助其他力量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b’,要建立与政府、家庭、企业、社会等校外机构的互动发展机制。对地方政府而言,要积极推进学校和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促进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职能的有效发挥;对家庭而言,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让学生家长及时知晓并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并紧密配合;对于企业而言,要主动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让学生在实践或顶岗实习中,不断激发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锻炼专业技能,提升核心职业能力。
(三)实现三个转变,扎实推进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工作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除了要满足人才成长阶段性学习需求之外,更应该满足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学习需求。传统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地方院校必须优化和完善原有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创新方法和途径
第一,全面关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质训练。第二,以专业竞赛活动为载体,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已有研究表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大作用,通过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组织协调、创新创造等核心职业能力,从而能为个人的职业化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实施个性化职业指导和服务。邀请校外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人进校园,通过开设职业生涯工作坊等途径,满足不同职业兴趣和个性特征的学生诉求,并在此过程中进行核心职业能力的熏陶与培养。第四,畅通校外实践途径。高校要积极联系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提供平台和机会。
3.转变实践育人模式
实施“一体两面”的实践育人模式,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有机整体,实行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有机融合的实践育人模式。校内实训,应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便于其将教学和工作理念融入实训工作,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校外实践,一方面是要求高校应整合校外资源,通过与校外企业的结合,让学生提早感知企业文化,了解职业现状和要求,参与体验企业的运作或科研创造等;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紧密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平台与机会。总的来说,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姻,与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学分认定、课程考核等方面充分考虑企业的因素,有助于学生尽早完成由校园向社会、书桌向岗位的转变,真正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
(四)搭建四个平台,有效促进核心职业能力的养成
1.职业发展平台
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开启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养成职业精神,进而促进其职业化成长。通过搭建此类平台,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求职信息、心理咨询等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模拟招聘、创业计划竞赛、就创业讲座等活动,进而有效助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创新创造等综合能力。
2.实践活动平台
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校内互动和校际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所处地域和行业优势,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丰富他们的职业体验。通过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一方面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各行业、职业的现状,了解各种职业群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提前接受职业文化的熏陶,提升核心职业能力。
3.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要积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竞争性、挑战性强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既磨练了意志,也切实提高了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宽阔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功底、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健康的人格品质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