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1 01:0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应用
1.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入了所谓的“高级制造环境”,其特征是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全面顾客满意服务以及尖端的技术。当处在高级环境之下的企业采用全新的竞争制胜策略时,成本会计核算也必须与之相适应。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核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哈佛大学库伯和卡普兰两位教授首次深入、系统的研究了作业成本法,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此后,西方会计界掀起了研究作业成本法理论和实践的热潮,并在西方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运用。
2.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
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3.作业成本法优于传统成本法
(1)作业成本法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在分配时扭曲间接费用的缺陷,而且引导管理者的目光关注资源消耗的动因,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成本仅以单位水平动因为标准,分配至各产品,但企业处于“高级制造环境”下时,这种成本分配办法将会导致高产量产品成本大幅上升,而低产量产品成本却相应下降,若管理部门以此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制定价格、或其他方面的决策,很有可能使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作业成本法则先根据资源动因将消耗的资源成本追溯到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分配成本至各产品。作业动因是最终将作业库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标准。对每一项作业而言,其动因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成本计算这一步并无任何障碍。
例如,验收原材料是一种批量水平作业,只需将作业库成本除以当期验货次数就可得到分配率,再将该分配率乘以产品所耗用的验收原材料的次数,即可算出应计入产品成本中“验收原材料”这一项目的价值。
另外,作业成本法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会计在规划、决策、控制中的作用。可以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实现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管理和成本计算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
(2)作业成本法作为作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作业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过程价值分析打下了基础。作业成本法引导管理者先进行动因分析,弄清是什么引起作业成本,然后进一步进行作业分析,弄清要执行哪些作业、有多少人执行作业、执行作业所需时间和资源、作业对组织的价值,其中最后一步可将作业区分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此后通过作业管理尽可能清除非增值作业,对增值作业,也应尽可能减少完成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这样就可促使企业全面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水平,在所有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的状态,促使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价值链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而这点,恰恰是传统作业成本法所不具备的。
4.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1)应用过程分析思想。企业应着眼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与整体最优化,一方面重视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管理,关注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关注销售、售后服务等非生产环节发生的作业成本。
(2)可以部分地采用作业成本法。参照市场、行业、竞争对手等相关信息,发现传统成本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不够准确时,可以部分地采用作业成本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例如,企业产量较高的某类产品的定价如果出乎意料地高于市场价格或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价格,则有可能是传统成本计算高估了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
(3)可以局部使用作业成本法。对于相对重要或者管理难度大的部门,企业可以局部使用作业成本法,立足于作业层次进行管理,充分利用非财务信息,结合财务信息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
(4)加大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建设。要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要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应加大对会计人员业务、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成为既掌握会计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以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信息处理的高效性和作业成本法管理的严格性,否则,就不能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
总之,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实施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它的对象是作业,由于作业的差异性,导致作业成本管理的差异性,继而导致了作业成本计算系统的差异性。在实务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统一的作业成本计算模型或系统,应该根据各个企业作业的差异性,设计具有企业作业特色的作业成本计算系统。 [科]
【参考文献】
[1]胡奕明.ABC、ABM在我国企业的自发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1,(3).
关键词:成本核算 方法 分析研究
成本核算在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并获得发展,必须要努力的做好成本核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但由于各企业生产经营性质、以及管理要求的不同,对成本核素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产品核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当前几种常见的成本核素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希为核算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常见的成本核算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成本核算方面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以下四种:
品种法:指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一产品的品种作为计算的对象,来进行归集生产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该方法时,及不需要考虑产品的生产步骤,也不需要考虑产别的生产批次,是最今本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整个过程只需要按照产品的品种进行核算即可。
分批法:也被称为订单法,在进行成本的核算时是以产品的批号或者订单号作为核算的对象来进行归集费用并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的一种方法。在组织批别生产时,计划生产部在对车间下达生产通知单的同时,也同时通知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根据生产产品批号来设立产品的成本明细账。
分布法核算:是指以产品品种以及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来作为产品成本计算的对象,进行生产费用的归集、计算的一种方法。该种核算方法大多用于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通常其生产过程有多个在技术上可以间断生产的步骤组成,而且这些半成品既可以作为成品出售,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进行再加工。
二、特点及优势分析
面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选择出一种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符的核算方法是直观重要的。因此,在选择前首先要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优势要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对于品种法来说:只需要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者成本计算单,来归集生产费用,并且只需要以月为单位进行定期核算。同时,在核算的过程中,也是相当简便:在进行核算时,如果产品已经完工或者还有极少部分就可以完工了,那么就不在考虑在产产品的成本,则可以直接将成本明细账和计算单上的所有登记的费用当成该产品的完工产品总成本;当然,如果在产的产品数量较多的话,则应该对成品明细账和计算单上的费用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的成本。从而可以看出采用该方法进行核算,得出的数字相对来说就显得不够精确。
对于分批法来说:一般都是产品不会重复生产,即使出现重复生产也是不定期的。所以在进行分批法核算时,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成本的核算对象转换成了产品的批号或者是工作令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理论上来说,在采用分批法核算时,多采用按月汇总的方式,但在实际生产中,各个批次的产品生产周期是不确定的,而每批的实际成本,则必须要等到该批次的产品完全完工后才可能得到准确的确定,因此,分批法核算成本的计算时间也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当然,在进行成本核算算也没有必要进行完工成品和在产产品之间的分配。
对于分布法来说:核算的对象是产品品种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如果只是生产一种产品,其核算的对象就是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对应的每一生产步骤,其明细账也应该对应其生产步骤进行开立,如果是多种产品,在应按照每种产品的各个步骤进行开立。在进行定期核算时,费用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为了计算每一种产品的成品成本,还应该按照产品的品种结转各步骤的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应与会计的报告周期相一致。
三、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上面我们对每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每种方法其所适应的企业范围。
品种法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但步骤生产的企业。当然如果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并且在成本的管理上对每个生产步骤的具体资料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品种法来核算产品的成本。同时,对于企业的辅助生产车间一般也多采用该方法进行成本的核算。分批法适合于小批生产和单件生产,对于企业来说,主要包括:依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的企业、产品种类经常变动的小规模企业、经常进行修理业务的工厂、新产品试制车间。分布法主要使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的生产。采用分布法核算加强了成本管理,能够更好的反应出各种产品以及生产的各个步骤的计划执行情况。
本文对当前我国几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了它们的内涵,在使用中的优缺点,以及使用的适合范围。在实际选择时,只要选择了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式,才能得出最最准确的结论,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娜,李凡.试论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J].时代经贸,2008;6
一、核算方法的选择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中小型企业因数量多而在经济结构链中起着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到来,具备先进技术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型企业将不断的增加。中小型企业因受到财力、物力和人力的瓶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财务决策能力、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带来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①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②辅助核算部门没有独立核算;③车间物流划分不明显、传递手续不完善而导致数据失真;④车间生产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区分。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符合其管理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不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其他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决定其应使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无论其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标准如何,最终目标都是要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要求按订单生产,也可采用分批法。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或者筹借金额较小,一般不要向金融机构报送报表而只需向税务部门报送税务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将是符合税法规定的一种简易的能满足税法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达到不违法税法规定,避免涉嫌偷税漏税。
三、基本科目设置和成本核算思路
1.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大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薪酬、动力费用、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比较小,生产产品的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基本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不宜归属到具体某一产品,其实核算到产品反而失去真实性。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达到重要性原则,往往可以单一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置,而以成本核算表代替。
2.原材料范围,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把非主要的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这样既能降低工作量,也符合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对生产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按照实际领用实用部分计算成本。
3.中小企业因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全,制造费用科目很难按车间设明细账,只好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的差旅费、办公费而无法确定是车间费用还是办公费用而往往直接归属到办公费用内,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往往是已销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统一分配。
4.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企业一般是按存记耗,按已销售数量加库存成品计算生产数量。
5.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6.设立低值易耗品科目或不设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采用一次摊销法,入账同时即进行分配。
7.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麻烦有可以及时掌握交税额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应按税法的一般要求进行折旧核算。
8.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一般采用实地盘存制,以存记耗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核算工作及成本数据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成本数据的归集
1.日常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原材料入库单、生产计划通知单、产品生产领料单、成品或半成品入库单等单据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账。原材料发出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分摊成本。
五、成本费用分配原则及方法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工艺流程,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关联,并且容易取得。
3.能辨别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不能明确辨别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4.能直接归属到某一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应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5.不是直接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的优缺点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也符合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小型企业使用基本能够满足生产及管理决策的需要,也基本达到税务核算的要求。
七、简易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核心的是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的原因,为决策做好材料依据。
关键词:成本的定义 中小企业特点 成本对象 成本项目 成本核算 成本分析 准确核算成本的保证
成本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美国会计学协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由于成本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的价值补偿,所以迫使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重视成本管理,并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开支形成企业的支出,这些支出,既有生产经营性支出,也有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有关的,计入产品成本,由各期产品成本负担。和生产经营性支出没有关系的,属于期间费用。成本费用核算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耗费进行归集和分配的过程,也是为了满足企业成本管理所需的信息反馈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成本、费用预算实施和进行调整的过程,对企业经营决策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适合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设置还不够健全、各项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采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使成本核算方法能够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同时决定了这些中小企业多数使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核算,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二、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
1、涉及成本核算的各项原始记录必须准确。
原始记录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各部门应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原始记录:生产部门各种产品的投产数量、完工数量、在产品数量必须有明确的记录。
2、原材料的领用要能够按产品的品种分别领用,仓库要有准确的原材料收发存明细账。
3、企业的工资要能够区分为直接用于生产产品的工人的工资和用于企业管理部门的工资。
4、动力、水电、机器设备、厂房的折旧每月都能够准确的核算。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
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1、确定产品成本计算对象。
2、明确产品成本核算项目。
3、设置原材料明细账、应付工资明细账、制造费用明细账、产成品明细账。
4、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5、进行产品成本分析。
以我司为例,详细介绍一下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程序。
我司是由留美科学家孙博士在天津开发区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产品为DES心脏支架、BD、BH三种产品。我司以每月投入的产品品种即DES、BD、BH为成本计算对象,成本项目主要包括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部分。成本计算方法采用制造成本法。
(1)关于直接原材料的核算。
原材料入库的核算: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提前做好原材料的采购工作。验收合格的原材料,要及时办理入库手续。仓库根据入库原材料的名称、数量登记原材料收发存报表,采购部门将入库单、合同、发票进行匹配后交给财务部。财务部根据发票、合同这些原始信息,记入明细账的借方。月末已经采购入库但是没有收到发票的原材料,财务部门根据采购合同,进行暂估,并于下月初,对暂估的原材料进行红字冲回。
原材料出库的核算:生产部门按每月生产产品的品种,到仓库领用原材料,财务部根据领料单,及时记入明细账的贷方。每月25号生产车间进行盘点,将生产线上没有用完的原材料办理假退料手续,并于26日把库记录的原材料收发存报表报给财务部,成本会计根据原材料收发存报表中按产品品种领料的数量、金额汇总编制原材料分配表,将领用的原材料按照产品的品种记入直接原材料的成本项目。
(2)关于直接人工的核算。
成本会计根据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分部门的工资表,把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记入每个产品的直接人工的成本项目。
(3)关于制造费用的核算。
生产辅助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如:质量部、工程部、采购部、原材料库及成品库相关人员的工资、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修理费、水电费、不能区分产品品种的通用原材料的费用,先在制造费用明细账中进行归集,月末再根据标准工时把制造费用明细账结转至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结转后的制造费用科目月末无余额。
四、完工产品实际成本的确定
为了分期确定损益,在月末生产线上存在未完工产品的情况下,需要将本月发生的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每月盘点日,生产部门把产线上未完工的产品,按工序进行盘点,并把盘点表报送至财务部。成本会计按在产品数量与各工序的约当系数相乘,把在产品换算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数量,并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各产品的完工产品的总成本除于总的完工产品的数量,计算出单位产品的成本。成本会计将计算出的完工产品的数量、金额记入产成品明细账的借方。并于月末根据成品管理部门编制的成品收发存报表,将已销售产品的成本记入产成品明细账的贷方。月末采用加权平均法结转已销售产品的销售成本。
五、 产品成本分析
每月财务部结账后,应对当月实际成本进行分析,要求做到:
结合标准成本分析差异;
与可比的上期(或上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
按产品类别(无需区分不同规格)进行分析;
按成本项目(或区分变动和固定成本)分析:
对于单位成本变动较大的产品,应查明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和产品定价提供及时、合理的数据。
财务部门应于每月中旬召集相关部门就上月的成本核算工作开会专题沟通,围绕部门及人员配合、组织协调、产生的新问题、如何降低成本、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未来改进建议等展开讨论,并形成会议纪要。
六、准确核算产品成本的保证
1、领导重视。
成本数据的准确与否,影响产品的定价,关系企业利润的高低,领导部门必须重视。
2、原始记录必须准确。
涉及产品成本核算的账簿记录必须准确。
3、每月的盘点数据必须准确。
4、生产工艺的改进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
5、标准工时要定期进行更新。
6、成本会计要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及时掌握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是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7、各部门要互相配合协作。
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难以发现问题,只有这样不断地总结,随着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不断地改进调整成本核算方法,才能为管理当局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并为管理当局进行产品定价提供可靠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杨安富.成本均衡管理,2012-2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差异及优缺点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企业将工作重点的一部分转移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商品生产企业,特别是生产规模大、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完全成本法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对于企业成本控制来说,完全成本法存在缺陷,因而许多公司相继引入变动成本法,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核算方法的差异,阐述其优缺点,为企业进行选择提供帮助。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概述
(一)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又叫全部成本法、吸收成本法,它是指将一定期间内生产数量的产品而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中去的一种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又叫做直接成本法,它是指在确定生产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成本时,只将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方法。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则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
(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由于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内容不同,所以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无论是库存产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均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其成本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型制造费用则作为了期间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
(三)计算损益的方法不同
在不考虑税金问题的情况下,完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其对比如下:
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损益表的结构
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一)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1)完全成本法符合人们对于成本的传统认识,即成本是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所付出的一切。这一方法便于理解和使用,在我国,部分企业和部分地区的会计知识水平不高,这种方法便于运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管理。
(2)使用完全成本法计算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时,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产品的成本虽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有利于激励企业扩大产量。
2.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固定成本的分摊工作十分繁琐,工作量大,同时不能保证精准性,相关人员主观发挥的空间大。
(2)不能满足管理当局计划和决策的需要。管理当局进行计划和决策时要区分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的不同影响,而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是混合型的成本,这就不能满足需要。
(3)完全成本法所反映的利润的多少,不是与企业的销售量成正比,而是与产量成正比。产量越多,利润越大。这样就会给企业的管理者、利益相关者造成一定的误区。可能导致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将产品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为利润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同时,为管理当局进行预测,量本利分析等相关的决策和分析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引入了边际贡献这个概念,为管理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便于经营决策。
(2)变动成本法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与完全成本法不同,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一笔扣除,而不需要分摊,因此极大的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符合收益和费用的配比原则。
(3)正确的揭示了销售数量和利润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变动成本法,企业的利润与销售量成正比,销售量增加,利润增加,反之反是。这种关系是符合客观情况的,避免了管理人员盲目扩大产量,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环节,拓展销售市场。
(4)变动成本法有利于管理当局加强成本控制,划分经济责任。由于变动成本法划分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如果成本出现了不利的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明确差异产生的来源,即使进行纠正,同时分清楚是属于生产部门的责任还是管理部门的责任。这样有利于监督企业各个部门完成自己的责任。
2.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不符合传统的观念,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很难做到非常准确,因此在此基础之上计算出来的变动成本也是一种粗略的计算。
(3)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企业不可以直接对生产的商品进行定价,需要考虑固定成本的影响。同时不利于计算产品的销售利润。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成本核算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核算方式,以实现企业价值。(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本会计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会计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
一、作业成本法及其发展
近年来,全球的成本会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其以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影响最大。该方法最早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对水力发电企业进行成本分摊时所作的分析。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卡普兰教授的进一步阐释,逐渐为大众所熟知。然而,它虽然受到学术界的追捧,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却并不普遍。澳大利亚、爱尔兰和美国都曾经做过调查,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不足20%。
(一)传统的作业成本法
在推崇ABC法的文献中,对该方法的优点讨论很多,主要是认为该方法从“作业”的视角重新对成本会计信息体系进行了规范,使企业能够从不同角度来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分摊,特别是对间接成本,通过将其直接与作业挂钩,根据作业成本动因计算每一作业的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一作业在确定的时期内消耗的产出单位量,将作业成本追踪或再分配给成本归集对象。这样一来,对间接成本的分配就更加直接,避免了传统方法下由于分配标准的不客观所导致的成本分配的不客观。
但是,经过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作业成本法的重大缺陷是操作性差。
首先,构建成本模型时的工作量太大。在最初推出作业成本法时,它主要用于单个部门和区域的成本分析,这种简单环境下,ABC法的效果特别显著,但是如果要大范围地推行这种方法,工作量就会很大。以一家大型银行的经济业务为例,要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它的100多个业务分支机构的7万名员工每个月都需要提交工作时间的分配数据,光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就需要14名员工来完成。显然,这样做成本高昂,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放弃使用才是最佳方案。
其次,利用该方法获取成本信息有一定的难度,它与传统会计体系的融合性不好。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下按照部门消耗资源的数额来归集和反映成本;而ABC法分解作业时则根据作业耗费资源的情况、跨越了传统的部门来确定成本,因此企业要采用此方法,势必要进行会计系统的再造,其成本较高。
另外,在传统ABC法下,作业的划分是依据经验进行的,对未来的和新出现的作业的划分缺乏前瞻性,在当前人们的消费和生产趋向于个性化的情况下就无法满足需要。而且,作业的划分是按成本驱动因素为标准的,成本驱动因素是以因果关系为主,对于一些未能明显表现出因果关系的因素,就很可能被忽略掉,导致作业的划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卡普兰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一文提出将时间因素嵌入作业成本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时间等式”,以最基本的业务流程耗时量为基数,列出各种复杂情况下所需要追加的工时,据以按照具体情况改变每一项具体作业所耗时间的估计数,从而降低划分作业的难度与工作量,增强其操作性。
在传统ABC法下,向员工调查处理每项作业占用其工作时间的百分比有难度,且不容易反映出其有效的工作时间究竟有多长。而且对一项作业仅反映一个费率,并不能反映出客观情况。如对某种化学制品进行包装,可能仅需普通的包装,也可能需要另外包装,因而它们尽管是同一类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却大不相同,费率显然也应有所区别。引入时间因素之后,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下,由公司管理者直接估计每个事务处理、产品或客户的资源需求。对每一类资源,公司分别估计单位时间投入的资源能力的成本(即单位时间产能成本)以及产品、客户和服务在消耗资源时所占用的时间数(即作业单位时间数)。
估计单位时间产能成本时,采用估算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简单假设实际所用的产能为理想状况的80%到85%,如考虑员工的工作时间利用率时一般选择80%,其余20%则是员工休息等所花费的时间。对机器可以选择较高的比例,如85%,允许其有15%的时间可能因维护等原因停工。因此,假如一周每个员工的工作时数是40小时,则有效工时为32小时。这样根据已知的当期资源消耗总额就可算出每分钟提供这一产能的成本。假如该部门有15名员工,提供同样的几种服务且无法分出几个责任中心,则他们本周的有效工时为480小时(15×32),即28,800分钟。如果本周的资源消耗是144,000美元,则每分钟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为0.5美元。
估计作业单位时间数时,也可以通过向经理询问及观察来获取相关资料,获取每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这两项数据算出来之后,就可以求出成本发生因素的单位费用。如前述的例子中,假如该部门某一项业务处理需要花8分钟,那么用此数乘上每分钟的成本0.5美元,即可得出处理此项工作的单位成本是4美元。有了这个数据为基础,管理者可以得出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部门的有效工时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和客户讨价还价时更明确哪种业务、如何定价才能有利可图等等。
在企业有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发生新业务或增添新环节时,就能够很快得出新业务或新环节的单位成本究竟是多少。例如前段所述包装部门可以根据最后采用的不同方法耗费的时间来确定成本。如常规包装每份包装耗时1分钟;空运需额外包装,要多花5分钟,然后利用基础资料可以求出不同包装时的成本。这样就能够避免传统ABC法下对同类业务采用同一费率的弊端,也使新业务的定价能有更合理的依据。
由于该方法能够帮助管理者明确哪种业务、怎样定价才更合理,也能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润回报。
二、成本位置核算法
这种方法是德国企业最常用、影响最大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通常被分为三类,分别解答三个问题:(1)发生了哪些成本――成本种类核算;(2)这些成本发生在什么地方――成本位置核算;(3)这些成本是为谁发生的――成本承担者核算。这三种核算方法涵盖了成本核算环节的几乎全部内容,其中(1)反映了进入成本核算环节的生产要素内容;(3)反映了各种最终产品承担成本的情况。(1)的成本分为两类: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前者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归集到成本承担者,后者则需进入第二个环节,经过一系列的分配之后由成本承担者承担。(2)则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各种间接成本被分摊到应当归属的位置,并由最终产品承担。
成本位置的构造主要可以根据功能原则和责任原则等原则来进行。企业构造成本位置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部门数,应当注意既要使分类尽可能广泛,又要注意避免过度细分带来的核算成本的提高。
关于成本位置的种类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其产生的效益种类分为主要成本位置(指所有与主要和直接为了销售的某些主要效益有关的核算区)和辅助成本位置(只产生间接效益)。后者又包括两类,分别是普通(一般)成本位置(为了所有其他成本位置服务)和具体(附属)成本位置(只为某个最终成本位置服务)。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其继续核算的类型分为预备(非独立)成本位置和最终(独立)成本位置。前者的成本数在分摊期结束后将被全部分摊完毕,后者的成本则直接加到成本承担者上。
在成本位置核算法下,有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是企业核算矩阵。该矩阵不仅反映了两种分类方法所分的成本位置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成本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该矩阵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把各项成本进行分配,记入它所发生的成本位置;第二步是对其进行分摊,从发生的位置分摊到接受这项成本的位置;第三步是对其进行核算,在这一步通常还可以计算出实际发生的间接成本与核算间接成本之间的差额。
上述方法是德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成本会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名为“弹性边际成本法”(简写为GPK)的成本会计方法,近年来也受到美国人的推崇。
在GPK下,成本中心的设置与ABC下不同。它要求一个成本中心只能有一个经理,一个经理可以负责若干个成本中心,并且特别强调一个成本中心内业务的同质性,因此,其成本中心的划分是按照组织/责任/分组归类的原则来确定的,比ABC下的成本中心划分来得更细致。在ABC下,是一个经理人员只负责一个成本中心,但一个成本中心内可以包括几种作业,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费用需要在几种作业间分摊的情形。在GPK下,不仅这个问题可以避免,而且可按照成本中心建立预算和制订报表,这套程序与企业的整体组织活动结成一体,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成本管理思想。
在GPK下,确定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标准与传统成本分配制度下也有所不同,传统上认为随着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是变动成本;GPK下则认为随着该成本中心的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是变动成本。在GPK下,辅助部门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向基本生产部门分配后,基本生产部门继续将其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进行处理。
假如有一个辅助生产部门甲(成本中心),为A、B、C三个基本生产部门提供服务,则A、B、C三部门需在期间开始前向甲提供预算,预计本期内需要甲向其提供的服务次数分别是X、Y、Z。如果当期甲的预算成本由固定成本E和变动成本F构成,则甲向这三个部门分配的预算成本将由各单位接受的服务次数和平均的分摊成本决定。并且,在本年度内,A、B、C三部门将甲部门转入的固定成本E视为固定成本(因为它与本部门的机器工时数无关),由年度内的12个月平均分摊。转入的变动成本F在编制预算时作为变动成本中的一项来记录。在各月计算实际发生数时,还要分别以已经分配来的变动成本数为基础,除以该部门预算的机器工时总数,以此为分配率(主要是为了保证各期的单位成本一致)乘以当期该部门的机器工时数,从而得出一个目标变动成本,最终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数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数之后,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是GPK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能促使人们提高责任心,尽力提高效率。
在对基本生产成本中心进行核算时,GPK把设备费用分配到产品上的做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GPK下设备费用以正常的生产能力(即设备制造者确定的生产能力的85%或者预期的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水平,以二者中较低者为准)为基础进行分配,计算费率时各年分母数相同。
从GPK下对两种成本中心成本的分摊可以看出,GPK是“成本拉动”分摊的一个典型,辅助生产部门按照基本生产部门提供的计划服务需求量来确定向基本生产部门分摊的变动成本“单价”和固定成本总额;而ABC则是一种“成本推动”分摊的典型,辅助部门知道基本生产部门需要多少服务,发生的成本直接由下游承担。两者比较而言,显然GPK法更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此外,GPK下的损益计算书分层次反映了不同级别的成本和效益信息,可以让决策者很容易地发现经营的有效成本,十分有利于成本管理。不过,由于这种损益计算书完全是为了成本管理服务的,因此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需要对其做适当的调整。
三、小结
[关键词]传统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比较
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一)管理范围和重点比较
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是传统成本核算模式的管理范围,开发设计成本、顾客成本、作业成本没有被纳入到核算范围中。其中变动成本部分是管理重点:能够在产品或服务中准确的划入属于本部分的变动成本,由间接费用构成的固定成本根据主观选定分配率转入产品或服务。有时要让间接成本到达最终承担的产品或服务,需要进行两次分摊才能够实现。因为通常根据与产量高度相关的因素确定分配依据,这种情况下成本实际消耗和成本信息存在一定差距。
而在成本作业法中成本发生的全周期为管理对象,包括顾客成本、产品开发设计成本等。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和起点是“作业”,每一个作业的完成和资源耗费是管理的重点。它产生于高科技生产环境的弹性制造系统中,并且以开发设计阶段为基础开展管理活动。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经济相统一原则出发,对作业方式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进而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通过分析、管理作业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为企业的决策和技术等活动提供成本依据,进而基于作业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反映成本、控制成本的工作成果,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1]。
(二)成本核算法比较
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中核算的对象只包括生产成本,围绕基本生产和产成品的账户开展,通过结转、记录、分配、计量、确认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而实现产成品、在制品、原材料的存货成本的确定。分配间接费用通常包含两个步骤:第一,在成本中心根据单一的业务量标准纳入间接费用。第二,在产品或劳务上根据机器或人工工作小时、产出量比例纳入已归集到成本中心的间接费用。其特点包括:第一,产品成本方面。非制造成本和制造成本构成了总成本,并以制造成本为对象进行产品成本核算。第二,成本习性和成本动因方面。通过假设成本是否随产量变化,将成本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并依据数量为基础的动因进行产品成本分配。
作业成本法具有和传统成本核算相同的直接费用确认和分配方法。在分配间接费用方面,作业成本法采用了不同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依据和方法。首先,作业成本法在作业中心归入间接费用。其次作业成本法中确认费用的依据包括所有成本要素,基于资源流动围绕作业开展,成本计算以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为依据。
(三)作业成本控制对象
紧盯市场需求确定竞争优势是作业成本管理模式控制的总体目标,而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是其分支目标。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最高发展目标,有时是效益比;有时通过将暂时的或局部损失的效益比为最高目标,实现长远的发展。长期发展基础上的效果是现代成本控制的目标,所以顾客满足目标在作业成本控制法中备受推崇[2]。
(四)控制手段和途径
作业成本法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它能够有效适应适用环境,在目标扩充和对象延伸的过程中,控制范围也增大。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控制模式包括理想控制、超前控制、现实控制三层。在调配、布局计划、制定特定流转方式产品生产各要素基础上,进行即时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一切无效成本的防护式控制的消除就是现实控制。强调现场的及时控制是最基本的层次,消除制造现场一切不必要的费用、为企业盈利是其控制目标。
通过对未来成本发生的可能态势进行预计,将控制活动提前至生产制造为发生之前就是超前控制,主动的创造症效果是该层次控制的目的。而在理想控制方面,通过分析现实因素转化形成的最理想状态,进而实现对全局实现的了解和掌控。现代成本管理模式以系统论为基础,个体优异整体未必优异对作业成本法的评价,根据整体至个体的途径进行控制。整体目标最佳是作业成本管理的追求,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整体评价和分析[3]。
二、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
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相比,作业成本法优势明显:首先,作业成本管理中包括依照可识别的作用中心设置的成本库,其作用是进行制造费用的归集,这样作业层次的成本数据就能够轻松获得。其次,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改变。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的多标准分配代替了传统单一标准分配,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信息更加准确的产品成本。最后,企业实现了作业层次的管理。管理人员基于各作业中心详细准确的作业成本数据,通过控制导致成本发生的作业,对成本控制途径进行优化,实现增值作业效率的提升和不增值作业的减少,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完善[4]。传统核算法虽然存在一定弊端,但是仍有可取之处,企业应当在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中有机的结合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核算法,通过两者的趋向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科学性。
(二)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
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表现为:首先,虽然运用成本作业管理企业能够实现作业层次的管理,但这种管理本质上仍然是内向型管理,以战术型的成本动因和生产领域改善的控制为重点。虽然实现了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但是企业外部领域仍未触及,同时企业战略层次的成本动因也欠缺考虑。在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买方市场的影响下,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难以通过作业成本管理得到有效维持。其次,作业成本管理没有充分考虑总成本层次的因素。作业成本法通常按照设计产品―计算成本―寻找产品销路的流程进行工作。单项成本的管理、评价是实物中作业成本管理的重点,通过降低每一项成本管理和省略无用作业,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
结语
本文对传统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的优劣势进行了探索,以求为我国经济企业有效运用作业成本法贡献绵力。实际当中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的运用成本作业法,进而实践企业生产管理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位春苗.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比较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5,(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