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险创新论文

保险创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6 01:02: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保险创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保险创新论文

篇(1)

关键词:制度创新,保险投资,资本市场

保险制度创新是指顺应现代保险金融化的发展潮流,改变传统保险经营理念,突破保险经营仅局限保险承保范畴的制度安排,实现保险保障与保险投资并举,构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保险业与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新的制度安排。高效的保险投资是保险制度创新的动因,也是保险制度创新的结果。

一、保险制度创新的背景和趋势

目前,国际保险业保险制度创新,是在国际经济、金融出现金融保险服务一体化趋势背景下的一场保险制度的变革。金融和保险服务的一体化是指各自的产品及服务被相互采用,从而形成业务交叉与融合。近来年,“一站式”金融服务成为金融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对客户来讲,通过一个金融服务机构获得所需的各种金融产品与服务,这的确是非常便捷。金融与保险一体化客观上是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金融管制放松、客户寻求成本更为低、更便捷的金融服务等多种原因。随着国际金融和保险集团在不同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与保险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保险业在保险制度、产品开发和增值服务方面的完善与创新。

保险制度包括保险业运作的基本原则,如最大诚信原则、可保利益原则、损害赔偿原则、近因原则等;险种设计、保险合同的制定、产品定价、展业、承保、理赔、投资、准备金的提取等方面的共同做法。20世纪后期,国际保险业在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保险制度的重大变革,完成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整合,保险金融化、证券化成为基本发展趋势。目前,国际保险业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高度融合的新的平台上运作,实现了保险经营的一次“质”的飞跃。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业在运作中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作法。特别是在保险投资问题上,与现代国际保险业发展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保险经营长期“一条腿”走路的制度安排,制约了我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和持续发展。未来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遵循同一个游戏规则。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及早地融入世界,熟悉国际游戏规则,才能在日益严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进行保险制度创新,构建全新的保险经营平台,实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环境分析

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经验表明,保险制度创新是建立在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因此,进行保险制度的重大变革,需要逐步完善我国保险制度创新所需要的企业基础和市场环境。首先,要建立现代化的保险企业制度。要解决好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及其经营状况的基本评价指标、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竞争原则、税收政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完善保险经营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保险投资环境,重点是完善保险投资所必须的政策法规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是实现我国保险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险创新的平台。

目前,我国《保险法》对保险投资的规定十分严格。从表面上来看,这些规定似乎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但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都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变量波动率相对都很高的国家中,这样一种规定有可能将保险公司置于巨大的负。债风险之中。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改变或放松保险投资的监管规定,在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很不成熟、投机性很强,保险公司投资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又有可能使保险公司面临重大的资产风险。因此,需要积极稳妥地改革和完善政策法规环境。

要解决保险投资的两难问题,满足保险业的资金运用需求,必须将保险投资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具体讲,就是应当大力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同时推动保险投资的多元化。第一,政府要调整对资本市场的政策,从总体上看,要重点发展包括寿险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第二,逐步扩大寿险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业务范围,放开投资业务和允许其直接经营证券业,对产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区别对待,逐步放宽寿险公司的投资业务范围。第三,逐步放宽投资政策,允许国内保险公司选择海外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这不仅有利于加强内资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大其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程度。

目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限制,保险企业的经营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的基础。鉴于此,对于全球金融业务一体化趋势,我门要从容面对,认真研究,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盲目追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一体化,为保险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基础

实现保险业与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保险制度创新的基本目标。保险投资是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衔接的纽带,是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基础。国际保险业发展的趋势表明,现代保险越来越离不开保险投资,保险投资是保险业的重要利润来源,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保险公司是金融市场上一个正在不断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它们承保各种不同的企业和家庭风险,从而推动其参与经济与金融活动。在盈利性的驱动下,它们也已成为全球广阔金融市场上日趋重要的投资者和金融媒介。它们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创新的保险方式,为金融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并在新金融工具的开发进程中搭起了银行与保险产品间的桥梁。保险与再保险公司拓宽了金融工具的范畴,提高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融资和规避风险创造了新的机会。与此同时,它们还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及其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

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回顾上世纪的9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费率疲软与低债券收益的环境刺激着创新,从而促使保险与资本市场之间出现了某种对接。保险公司在这一时期致力于将其庞大的投资组合与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例如,在信贷衍生市场上它们正成为日益重要的参与者,帮助银行对其信贷风险暴露头寸进行套期与多元配置。在融资方面,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发行了融资安排(FAs)与担保投资契约(GICs),这一发行量很快上升到大约400-500亿美金的规模(J.PMorgan,2001)。对市场参与者的调查表明,这些基金一般都投向与FA/GIC有相近到期期限的高收益证券,以便得到正向的收益。在保险需求增加过程中,对新活动中风险的日益重视,对保险费率的稳定这些考虑导致许多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资本市场活动。

其次,金融市场为保险业摆脱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市场环境,为保险资金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有效运作提供了空间,为保险业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共发展,最终达到利益共享创造了条件。保险业介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一方面表现为保险资金介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险资金介入货币市场,即保险资金存入银行可以商谈利率,允许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使保险资金进入消费信贷领域和房地产按揭业务,允许保险资金投向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涉足风险投资领域等;保险资金介入资本市场,即允许保险公司单独或者与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组建独立的保险基金进入股市,或者支持保险资金从目前间接进入股市转为直接进入股市。另一方面,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对保险市场有三大拉动作用。一是保险产品更趋向投资型;二是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发生变化;三是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由互助型向股份制转变。

四、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目标

随着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一体化的推进,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的日益融合,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它为我国保险业摆脱困境提供了必要的宏观环境,同时也为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了契机。资产收益率低、“利差损”问题使中国保险业将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市场结构不完善、功能存在缺陷使资本市场发展陷入泥潭。为摆脱这一困境,需营造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整合的基础环境,制定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使中国保险市场深度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与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以达到利益共享,并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最终摆脱各自的困境。

首先,中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保险业的竞争使得保险经营利润空间日趋窄小,保险投资利润成为维持保险生存发展的基础。根据新修改的《保险法》,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资本市场中。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规范,不完善,但是资本市场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规范和完善。中国保险业不能坐等资本市场规范和完善以后再发展,必须与资本市场同步发展;觎范和完善。保险业急需的资金运用人才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不断吸收引进和培养提高。

其次,保险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本市场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规范和发展需要一大批理性的机构投资者,需要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保险业就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主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中国金融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并不影响保险业在资本市场上发挥作用。随着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会越来越大。

五、推动我国保险制度创新的措施

实现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效的资金营运、高效的保险投资,因此,必须在完善资金运用管理体系上进行专业化资金营运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构建全新的保险经营平台,探索并建立高效的保险投资运作管理体系,是当前重大的保险制度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并不一定等于资金投资收益的提高。积极探索合适的保险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是保险业进入资本市场,提高投资收益率,防范风险的内部条件。

由于保险公司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所管理的都是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资金,而不像一般资产管理公司那样吸收社会各界的自由资金,这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被认定为保险相关企业。保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并不违反《保险法》的规定。可以认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是现阶段我国保险投资的组织管理体系的新的制度安排。

当然,在现有体制下,要充分释放我国保险业所蕴涵的巨大创新能量,还应该注重处理好几个关系:创新与WTO规则的关系;创新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与运作条件的关系;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因为保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扩大市场来获取更多的新资源,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得到保险市场的认同,因此,研究和分析市场需求是保险创新的关键。

保险创新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运行条件和制度条件;缺乏一定的客观条件或者监管制度的保证,是难以充分发挥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特别是保险创新,一般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加大了监管难度。而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保险创新与原有监管体制有着更为直接的冲突。因此,尽快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体系,既是控制保险创新风险的需要,也是推动保险创新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因而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核心的农村金融势必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已有文献对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关系的研究成果出发,探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政策,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出台提供借鉴。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纵观近期文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这种关系表现得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阻滞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威胁。 

一、相关关系原因分析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二)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四)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政策建议 

(一)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三)完善我国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四)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五)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六)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薛红,赖景生.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下重庆市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关关系分析[j].管理学家.2009(04). 

[3]彭艺,彭紫云.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中部地区为例[j]. 理论探讨.2010(04).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村金融改革财政政策社会公平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农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其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改革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金融弱化”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前提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其只愿意在农村地区“吸储,而不愿意向农村地区放贷,因此,资金大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发达区域。但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励农村地区积极探索改革,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制度的创新等政策,以期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况

农村金融体系由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组合而成的一个为农村、农业发展通融资金的有机整体,分为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2],其中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因共同利益而自愿参股,在资金上互相帮助、互相融通的一种特殊资金融通方式;商业金融主要是指商业性质的银行对农业地区发放贷款,如地区商业银行等;政策金融是指在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不以商业性的标准为原则,而以国家的信用为根本,在农业的相关领域进行资金融通,保护、支持农业的生产,提升农村地区人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及发展态势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彻底改造,形成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到1951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且第一次提出要“帮助农民、深入农村、发展生产、解决困难”的方针[3];二是1953年成立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供销合作、农业互助合作一起称之为农村合作化的3种形式[4]。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1979年—1993年,形成农村信用社的主体地位;其次1994年—1996年,开始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新框架[5];最后1997年—至今,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和非正规两种金融机构组成,其中正规的金融机构有非银行类和银行类两种;非正规金融机构有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该三大金融机构形成了现在农村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的农村金融格局。结合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但仍旧以政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区域的发展前景仍然不乐观,必须加大对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繁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

(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金融问题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且农村地区金融的市场特征需求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金融需求群体广泛,有小微企业、农户、有农村个体户等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是短期经营性贷款需求及少部分的资金结算需求[6]。但由于该群体满足贷款新要求的信用担保能力有限,对其投放的风险保障程度较低,形成了被金融机构边缘化的群体特征,如我国某农业大省,其全省的农村信用社存款数量仅仅占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5%左右,但是其“支农贷款”却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90%以上,从数据可知,农村大部分资金支持都依靠单一的农村信用社,这很难满足该省农民、农村、农业对金融的需求;其次,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多元化。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即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等,除了存贷款这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需要一些理财、信息、管理等相关服务的需求。因此这就体现了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太过单一[7],只能体现存贷款业务,金融创新工具基本无法进入到农村市场。

二、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原因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客观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及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地区,以致出现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现象。但是,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保险行业、理财机构逐步向落后的农村地区靠拢的情况下,大大丰富了金融市场,因此,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视角,深入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协调国民经济发展[8]。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先应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经济原因,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更低,其生活来源较少,部分落后地区完全依靠土地、山林,因此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融资或者融到优质资金,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基本功能;其次政策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不一样[9],支持“三农”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该类机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国家金融政策的实施。

(二)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特殊性,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面临政策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也要面对不定期的自然风险,因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自然灾害,如病虫害、洪涝灾害、干旱等,都有可能让农业生产完全覆没。此外,农产品上市期间,同一种农产品会在同一时间大量涌入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价格的波动,即使有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但也只能规避某一时间段的风险,而且个体农户无法参与到规避过程。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还有土地产权,产权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经济所有制表现出归属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使用权、支配权、占有权、收益权和所有权[10],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而没有处置权和所有权,无法对土地进行买卖,因此,农民需要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时,不能提供法定的相关抵押品,且集体也没有权利帮助农民进行抵押。

三、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途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地区金融业务逐渐增多,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首先明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及思路,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建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坚持从农民最基本利益出发,积极为农民谋福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针对农村经济状况,应适当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首先,对农村现有土地制度进行创新,将流转权、用益权和担保权赋予承包土地,但也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颁发土地使用权证、集体的土地证,对农民居住的房子赋予抵押权、担保权等金融功能,拓宽农民财产收入途径。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平台,用于土地流转和农村房地产交易,设置科学的交易双方准入门槛,防止土地流转的非农趋势,保障农村用地的合理性,并确保农村房屋建筑的资本属性;其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应积极宣传农村金融新体系,改变农民对金融的“狭隘”看法,使得农民深入了解金融产品,并主动获取金融机构的帮助。此外,金融机构也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立足于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二)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

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必须增加财政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方面,科学设置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齐全的金融设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与农业其他建设相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且维护成本、投资成本较高,大部分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承担甚至无法承担这些领域的投资,因此,政府机构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的硬件环境;第二方面,增加农村地区的资本供给,政策金融应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加大对农村等落后地区资金的注入力度,结合地区农业发展优势,重点扶持综合农业,转变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促使农村地区经济往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保障农村地区资金的充足供给。

(三)立足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民群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等,应增加服务手法,结合农村客户意见,推出价格合理、种类丰富、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开办个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减少金融活动中的工作环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并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注重其社会责任,帮助低收入家庭和创业家庭,坚持服务于“三农”,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制定灵活的贷款制度,不仅满足农户对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也保障贷款的利息收益。此外,也应健全农村贷款制度,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政府可以设置专门的再担保制度,进一步保护农村金融机构,防止出现农民无家可归、无地等情况,采用财税手段,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投入农村金融建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引入现代化金融监管产品,动态监测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好相关风险的防范,确保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其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府重视“三农”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建立健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基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形成一个平等竞争、广泛覆盖、功能互补、定位合理的农村金融平台。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出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完善相关的农村贷款和存款制度,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辅之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将更多资金引入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保中,赵学增.经济学和中国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发展——全国第九届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v.50;No.57912:173-177.

[2]张希平.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建立物流贸易通道问题研究——以喀什为枢纽中心的中巴物流贸易通道[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99-105.

[3]郑高强,尚晓,李扬俊.乌鲁木齐建设西北区域金融中心探讨——基于分阶段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89-98.

[4]杨帆,宋鹏飞.低碳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v.1404:17-23+31.

[5].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网点管理转型研究——以邮储银行管理模式研究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No.268351:52-54.

[6]李春肖,李芸,张弛.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发展潜力研究——基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投资业绩的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5,v.4223:194-199.

[7]李婧,朱承亮,郑世林.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县(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No.37111:63-76.

[8]覃振锋.引领长线资本投资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新常态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No.16906:47-50.

[9]陈一洪.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42家城商行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证据[J].金融监管研究,2015,No.4812:1-15.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模式;素质培养。

一、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现状。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热潮正汹涌澎湃,推动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向多元化、多层次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对各种层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国际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滞后,教学与考试模式落后、陈旧,跟不上时展需要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数量到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还不能很好地结合,甚至严重脱节。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会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与转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万。面对越来越庞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方式与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推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近年来,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纷纷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与探索,但至今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与考试模式,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深入探讨和研究高职院校考试方式与模式的改革,是未来影响和决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高职院校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试观念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亟待突破。

当前,高职院校的考核方式与手段依然主要拘泥于传统的闭卷考试,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定成绩,“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状况依然严重。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习目的与方式显得急功近利。因此,现有的考核观念陈旧、落后,考核方式与手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指导,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背离了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对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观、教学观与质量观要求不相适应。

(二)考试形式与手段单一,不利于引导和推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高,无法实现教考互动与互促。

高职院校应当以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以培养技能应用水平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计划。但由于目前高职考试方式仍以传统的闭卷笔试为主,因此其考核内容多强调理论内容,而忽略技能、实务操作与应用能力的考核;且多以一次考试定成绩,多次多手段考核与综合评价应用少,不利于真实、全面地考核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时,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与创新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发挥和调动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不能有效推动教学手段的丰富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考试的综合鉴定与测评功能失效,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我们现在的考试内容多是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且偏重于理论知识结构中的原理性、记忆性知识,导致考试与学习脱节,与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实际脱节,考试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脱节,这些都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与拓展。同时,很多课程考试流于形式,划重点、定范围,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惰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十分功利,破坏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虽然通过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很多高职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提升,但对实践教学结果的考核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机制。实践考核走过场,实施程序不严密,考核标准不科学等问题突出,致使很多实践技能与能力的考核流于形式。

(四)考试的逆向反馈与激励导向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未能实现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技能应用、执业资格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为此,需要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教学考核模式。同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置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或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要特别注重理论与专业发展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强调高超的职业技能培养,并强调学生基本从业素质如踏实、吃苦耐劳、善于沟通与合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等素质的锤炼,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也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路。而目前的教学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引导教学模式的改革。考试改革做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先导与保障,没能起到积极促进传统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推行多元化、多维度、多方位的考试考核方式的实现。因此,努力探索出一条以考试改革为支点,以加强实践技能应用、执业资格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与考核为目标的教学考核模式,是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教学考核模式改革思路。

(一)总体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1、更新考试观念。

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与管理学、教育评价与统计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构建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以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方式为手段,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模式,大力激发学生探索课程、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以此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培养、自我锤炼、努力成才的自觉意识。

2、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为提高学生的总体技能并真实地考核学生的能力,要重视平时形成性考核,强化实践考核,完善综合考核测评体系。依据现代高职院校发展需要,大力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手段,如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综合采用闭卷、半开卷、开卷、实践操作、课题答辩、论文写作、专业作品制作、情景模拟、任务表演等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考核的方法;同时,加强对平时形成性考核的认识,一门课程可综合提供多次考试机会,采用分类分项、分层次、分内容的多种形式考核方式。另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将职业资格考核学习与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最终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完善的综合考核测评体系。

3、以考试改革为契机,积极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在推行多元化、开放性考核模式的同时,注重以考试改革为契机,积极促进授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综合开放性考核模式涉及理论、技能、应用等多层次、多侧面宽泛的知识体系,要求相关授课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广博的知识。因此,综合开放性考核会有效促进授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更新知识,推动教学相长,保持和实现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俱进。

4、强化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工作。

努力将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接轨,按照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和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和锤炼,同时,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评价,真正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取得实效。

(二)依据现代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完善考核体系与方法。

传统的闭卷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与熟练程度。根据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我们需要在突破传统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综合培养、全面塑造,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原则,结合信息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新特征,探讨相关各类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模式。

1、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核办法。

改变纯理论考试方式,加大和强化实践操作和技能的课程内容考核比例,注重形成性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课程传统上一直采用以教师面授为主,期末一次性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学生们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缺少实践体验,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知识和内容。如经管类会计专业系列基础课和专业课、金融专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虽然近几年做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践项目教学内容,但期末很多院校仍然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办法为主,忽略了实践课程、项目模拟在教学与考核中的重要意义,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无法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因此,应当积极尝试考试改革。

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与考核评价过程中,应当整合闭卷、实操(如会计账簿模拟、银行点钞业务实操等)、案例解析、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业务学习的考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相应配合进行模块教学或项目教学,将会计的凭证、记账,填列会计报,以及金融专业的点钞业务、信贷业务模拟演训与案例分析等,以一个较完整的项目教学过程作为分期、分项结业成绩,实现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评办法。同时,为加强平时形成性考核,我们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课程学习与准备情况随时申请考试。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大力推行题库项目建设,允许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单次或分次随时申请考试,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要努力打破传统教学考核模式,努力把那些原来认为不宜进行操作考试的一些课程,进行改良设计,贴近专业发展实际,加强与实践接轨,围绕大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一核心,尝试进行多元化的考试改革。

2、结合各高职学院特点,多元化设计考核方式。

从实际出发,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多元化设计考核方式,丰富考核形式与手段。如高职院校的有些课程宜采取提供有限资料的考试方法;有些课程的部分教学项目宜采用口试或答辩考试方法;有些课程内容则适宜采用课题式考试方法等。西方一些国家的高职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学项目中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等,往往采取强调应用,忽略记忆的教学手段,在考试中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半开卷形式,给出公式内容,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比如,统计基础课、计量经济学课等,这类课程公式繁多,而现在多以计算机计算为主,学生只要懂得公式的原理和应用即可,不需要死记公式去浪费时间。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试或答辩考试法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相关考试题目,由学生抽题以口头回答的方式完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种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度等多方面的情况。如财经英语等一些课程,其优点是可以广泛应用、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题目。考题形式与内容都较丰富且灵活,能够较为准确地了解考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与程度,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考核方式。另外,课题式考核方式也是一种创新型考试方法。这种考核方式适合于项目教学中以团队合作创作或制作类教学项目为主课程的考试。它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以课题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以一个团队的形式最终完成课题任务。课题式考核方式的测评方式是每名小组成员都要对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各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主要工作表现、特点和主要业绩,老师依据小组各成员的评价结果及最终项目成果完成情况进行终评。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在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测评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考核方式适用于电脑动画制作、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项目制作等课程。

这种考核方式在国外被方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我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不断开发与创新出适应现代化高职教育的教学与考核模式。

3、教学考核环节增强开放性。

增强校企合作意识,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开设校外实习教学项目,创新实习单位考核的方法,多层次推进考试改革。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为学生提供真实、完备的实习工作环境、具体的实习任务、完善的实习工具和设备。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能力进行学习成果评价。这种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重点考核和测评学生是否有能力达到实际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如一些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专业、数控机床专业等均可尝试此种考核方法。

4、尝试将高职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

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成果鉴定互认的考核方法。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相关专业从业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结合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地反映了各类专业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从事此种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全社会各行业从业就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此,高职教育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我们的教学考核模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真正将能力培养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以此来强化学生岗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职业资格考试具有考核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应提倡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课程考核成果互认的考核方法。有些教学项目的考试,可以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结合,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认可制,对于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或一定程度上认可其考试成果,对于相关课程准予免考。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积极性,为他们走上社会早日成才奠定基础。如金融专业的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保险从业资格考试等,都可以尝试采用上述的方法。

———————————————————————

 

 

    参考文献:

[1]任昌荣。对计算机相关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8(2):186-18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