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综合素质自我陈述报告
时间:2023-03-01 16:2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综合素质自我陈述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 学生 关键能力 教学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蓬勃发展,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模式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积极和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外在要求,也是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应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学观念,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改革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职业变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评价的目标及内容
总体目标:高职审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具体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实训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具体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职业关键能力的一体两面,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并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它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否具有成效,其实质评价内容就是高职审计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八项核心能力”综合素质。
二、评价的标准
(一)是否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环境的变化、工作岗位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习能力是人持续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应该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出发设计课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需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以便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对社会实践进行独立学习及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二)是否具有交流和社会活动能力。我国审计基本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能清楚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交流能力包括:计划、报告、建议等书面陈述的能力,谈话、演讲、发表意见等口头陈述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作书面的陈述或口语的表达,看其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改善合作关系,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是否争取到不同意见者的理解甚至支持,考察学生是否有处理紧张关系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是否具有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和保持联系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与他人进行交往和移情行为的能力。教师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双方关系的融洽,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三)是否具有数据应用信息处理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数据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从数据中及时发现和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高职审计专业学生数据应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为:能从资产负债表中,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优化;能从利润表中,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真实;能从现金流量表中,分析企业的现金净流量是否合理等,考察学生是否有采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形成和使用反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四)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给定的审计资料时,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并能依靠有关知识经验,确定问题的解决方向,选择合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敏锐地发现产生违法乱纪问题的领域和环节,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能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能从问题的微观层面进行甄别,从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这些弊端的产生根源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并能触类旁通,有效推理,得出结论。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计逻辑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五)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应创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情境,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重视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自行探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和迁移能力锻炼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结合审计实务课程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完善审计实验教学设计,开展审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最终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成效。
三、评价的方式
(一)教学成效应注重多元性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应从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实务课程中使用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要多注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不再是看分数的高低,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
2.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由教师一方考察学生的学业成果,势必受到试卷考试形式以及教师思维定势和主观判断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得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评价的意义也随之弱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多主体评价方法,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公证的评价,使得师生间的信息渠道畅通。
3.注重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去的评价方式注重于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校外创新与实践精神,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根据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注重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依据审计教学的内容及实训要求,进行岗位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平时考核,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行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为主转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降低纯理论的考分比例,注重实际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采取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整体评价。
(二)教学成效应引入“员工绩效考核”的理念。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不但要求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还要求精心研究制定具有科学严谨性、简单易行性、实用有效性的评价方式。可将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理念及做法引入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成效的评价上。“员工绩效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普遍使用,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和他评。同时结合“员工绩效”,如:书面作业、技能操作、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书面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成效应建立项目“工作日志”的评估体系。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以审计实务项目课程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开发出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的审计承接业务活动、收集审计证据业务活动以及撰写审计报告业务活动等项目。在项目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否独立制订项目工作方案?项目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实施项目工作方案?项目实施操作上是否得心应手?能否及时提供每一项目的资料?能否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建立项目各层次“工作日志”评估体系和制度,将各层次工作日志作为项目课程实施、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审计实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审计实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及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丙金,曹华祝.高职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调研报告[J].商业会计,2014,(9).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濮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濮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安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安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写的论文
答辩是学校对硕士论文成绩进行考核、验收的一种形式。研究生要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树立信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这一环节,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反复阅读、审查自己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写好供20 分钟用的答辩报告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突出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2、介绍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这部分只说明标题就行,不要论述内容,因老师已经看过你的论文)。3、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4、说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由于答辩同学太多,现阶段学院还没有开展用ppt,以后,随着规范化,同学们要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简要的提纲,这篇报告书尽量读熟,达到脱稿,照着讲稿或者ppt直接念,效果会比较差。
(二)物质准备
准备参加答辩会所需携带的用品:1.硕士论文的底稿。2.答辩报告书。3.主要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4.记录用稿纸。以便把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以后要准备ppt 以备辅助介绍)。5.着衣冠整洁、庄重,男生穿短袖衬衣,最好打领带,女生穿着尽量职业化些的为好。着衣能给答辩老师一个最直接的印象____你对答辩的重视程度。
(三)调整好心态
要进行答辩,首先就要明确论文答辩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硕士教育重在训练科学的思维、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学术文章甚至是创造社会效益。因此,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考察到如下:
1、论文的真实性
实事求是乃科学研究的基础,论文本身必须真实可靠,弄虚作假难逃答辩委员会专家们的火眼金睛。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论文势必不能通过专家评审。
2、考察相关知识与应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答辩者的表达能力。成功的演讲是自信和技巧的结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细致周到的答辩准备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辩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让别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这场战争获胜,就必须对答辩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紧张,要以必胜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参加答辩。
二、论文答辩程序
(一)向答辩委员会报告自己硕士论文的简要情况(时间约20分钟)。
答辩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论文的内容、目的和意义;所采用的原始资料;
(2)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结论和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评价,强调论文的新意与独创性。
(二)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问题(时间10~15分钟)。
提问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2)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3)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关问题。
答辩老师一般的提问类型:
1、对选题意义提问
2、对重要观点及概念提问
3、对论文新意提问
4、对论文细节提问
5、对论文数据来源提问
6、对论文薄弱环节提问
7、对建议可行性提问
8、对自己所做工作的提问
9、对超出论文范围的提问
10、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
11、对格式是否规范化的提问
答辩提问时须知:
1、应用能力与知识宽度的准备
2、作好常规性问题的准备
3、细节问题不可忽视
4、对自身能力的考查
5、对论文可行性把握
(三)提问后可在规定教室里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可参考相关资料,但必须自己独立完成。
(四)回答问题时间约30分钟。
三、如何答辩
(一)掌握总体
以下五点是同学们答辩时必须做到:1、脱稿汇报 2、突出重点 3、抓住兴趣
4、掌握时间
5、留下伏笔
(二)开场白的准备
答辩开始时要向专家问好,开场白是整个论文答辩的正式开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预告答辩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题、符合答辩基调、运用适当的语言。应避免负面开头,如自我辩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压力太大,准备不充分……”“我工作太忙,准备不太好……),既不能体现对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尊重,也是个人自信不足的表现,答辩者在各位专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记谦虚谨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并非不自信。同时也要避免自我表现,洋洋得意,寻求赞赏。过度的表现,会引起答辩委员会专家的反感。(如“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我认为我的这种制度设计已经达到最科学,最完美的……,”)
(三)报告论文
报告时应注意:掌握时间、扼要介绍、.沉着冷静,语音优美,用普通话,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表达淋漓尽致,语气上要用肯定的语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两可。内容上紧扣主题,表达上口齿清楚、流利,声音要响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适当的手势,以取得答辩的最佳效果。我参加的答辩会上大部分同学是用比较小的音量进行陈述,估计只有前两排的人才听得清楚。声音大有三个好处:一是增强胆量,减少怯场,二是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力,三是会使自己更富激情,从而感染老师。当然,语言的流畅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临场发挥了。
(四)如何回答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赵玉霞(1985-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设计研究工作。(山东 济南 2501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4-0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无不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思考如何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作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衡量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与否的关键,因此应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评价仍沿用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是为教学而评价,而是为评价而教学。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评价理念落后。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仍然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求和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很多课程中,占据总成绩25%的平时成绩演变成了考勤分数,忽略了平时成绩的意义和作用,期末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无法凸显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只强调了评价的筛选功能,忽视了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点拨作用。
第二,评价方式简单。传统评价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技能专长无法评价,导致所学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要。
第三,评价主体单一。传统评价中的主体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唯一判定者,他们的评价就是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最终的唯一的评价,整个评价过程缺少用人单位参与、缺少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客观性、准确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通过评价进一步提高,也缺少足够的指导意义。
第四,评价的反馈功能无法实现。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反馈,但是传统学生评价结果只是量化的成绩,没有附加指导意见。这种反馈只给学生传达了学习结果,却无法指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因而评价的时效性和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纲要》中提到:“应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科学的评价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因此,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相结合的,科学、精确、量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是强化质量意识、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借鉴、反思国内外普通高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当前3所院校部分高职专业学生评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及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课题组构建了具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如下:
(一)确定评价目标
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在实施监控与评价之前,对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习目标须做出明确的陈述。学习目标的设置和明确陈述是学生评价的最重要一环,如果学习目标设置合理而陈述可以观察和测量,那么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二)分析职业任务
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提出对从事相关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行业企业内部也有各自的岗位标准,职业任务分析是结合企业岗位需要,通过对某个岗位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每项工作所包含的若干项任务及每项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操作项目逐一剖析,从中了解从事该职业者主要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操作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同时,结合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大纲,使用信息加工分析对评价目标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不同专业需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但大体的过程和主要框架是相通的,都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规律和特征。
(三)构建评价体系
1.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首先,研究并确定评价目标构成的关键要素;其次,对各要素按照层级进行分解;最后,将所分解出的要素按照层级关系排列,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保证评价要素的直观可测性、要素之间的相互独立性、要素评价的可行性,并保证整个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见下图。
2.确定权重。在本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有3个,分别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利用特尔斐法获得评价指标的权重,职业素养为1,职业能力为5.5,知识为3.5。其中,知识考核又分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社科知识4个二级指标,对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可有选择性的取舍。
3.确定考评标度。职业能力可从两方面进行评价,即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将课程分解为若干项目、再将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项任务,然后确定每个项目需完成的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制成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表。评价表中既包含项目名称、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学号以及同组人员姓名等基本信息,也包含项目组成、项目报告等核心内容。其中,项目组成要列明各项具体任务的内容,项目报告要包含任务方案、实施过程、结果分析、报告规范性等内容。评价方式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并要列明总评评语。
依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划分,将职业核心能力概括为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六个指标。其中,与人交流能力又包括交谈讨论能力、主题发言能力、书面写作能力三个具体指标;与人合作能力又包括协商制定目标及分工、按照计划完成目标两个具体指标;自我学习能力又包括制定目标和计划并实施、自评学习效果并反思两个具体指标;创新能力又包括提出创新性意见、做出并实施创新方案、调整或评估创新方案三个具体指标;解决问题能力又包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及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两个具体指标;信息处理能力又包括收集整理信息、展示应用信息两个具体指标。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体现为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评价主要从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独立自强指有自信心,能够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学习主动;责任心指在执行工作前能做好周密计划与充分准备,工作态度认真积极,有组织性,遇到问题能积极解决,对结果负责;敬业精神指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认真的精神,保持高昂的求知热情和恪尽职守的精神;团结互助指与同学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能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职业操守指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爱护教学设施。职业素养评价采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实践
课题组应用本评价体系在一学期内对三所高职院校10个班级共568名学生分别就一门专业技能课、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公共基础课进行了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边评价边整改。如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不太容易做到具体,使得评价时的主观随意性较大。专业技能的二级指标及内涵需要由专业课老师根据课程项目情况制定,但是由于教师水平的差异、对该体系掌握情况不同等原因导致量化的分值、权重的分配还不十分科学、合理,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
最终的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基本上达到了评价效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评价;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被视为取代传统知识本位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并在CBE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本文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能力本位指导下的职业院校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观
“能力”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这里提到的能力指的是职业能力,不同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能力的概念,统观国际职教界对“能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综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
任务型能力观能力本位理论兴起之初,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特别强调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注重能力目标的行为化与量化,可以称其为“任务型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把能力等同于操作技能,对操作技能进行分解,易于控制学习过程和进行考试评价。但是,将能力仅仅理解为操作技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作为操作技能基础之上的一般素质(从事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带有普遍性的知识、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等等)的重要性,难以真正培养出胜任岗位要求的全面的职业能力。
通用型能力观这种能力观将能力看作普遍适应的一般素质,认为一般素质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基础,是促进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对于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一般素质的培养。通用型能力观弥补了任务型能力观的缺陷,提出培养劳动者职业适应力与转换力的一般性素质,满足了新条件下对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缺点是脱离了具体的职业情境,忽视了特定职业岗位具体操作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特定要求。
综合型能力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能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将一般素质与具体的工作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能力是个体在实际岗位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种能力观侧重于职业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职业活动的过程,将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的方面都概括了进去,从而使能力的标准真正体现了特定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与态度整合的特点。综合型能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两种能力观的局限,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联系起来,视能力为一种复杂的、可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素质结构,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通过对上述三种能力观的比较,我认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的“能力”指向与生产、管理、建设、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业,既包含了通用的一般素质,又涵盖了具体岗位中的实际操作技能,是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与情感在特定职业活动或情境中的综合体现,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应用性。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目标,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主要运用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工作一线。(2)复合性。职业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复合体,多层次、多领域的能力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3)专门性。职业能力针对一定的具体工作岗位,离开了特定的职业情境,就谈不上职业能力的存在。(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与需要决定其对能力的目标指向与水平层次不同。(5)可变性。随着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能力本位评价与传统
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
能力本位评价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知识本位的教育考试有实质性的区别。
传统职业教育考试的弊端传统的职业院校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通学历教育的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重知识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职业院校现行的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识记和掌握,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考查不够。在考试时间安排上,通常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常模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考试形式不利于考察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水平。
2.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职业院校的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作业以及实际操作等,但仍偏重于闭卷形式,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结构尚未普遍应用,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考试目标上,多数职业院校采用常模参照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评价多是根据个体得分以及在群体中的名次加以衡量,因而就全体学习者而言,无论学习质量如何,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合格,也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优等生,评价目的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选择与甄别的功能上。
能力本位评价的内涵与特征英国的教育评价学家艾利逊·沃尔夫(Alison Wolf)认为:能力本位评价是在对学习结果加以明确界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中,由于对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结果给予了明确界定,因而使评价者、被评价者或第三人对被评价者是否达到学习结果均有一个相当客观的判断;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判断不是基于在正规教育情境中所花费时间的多少,而是看结果的完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能力本位评价强调的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质上是一个标准参照,相关人员要事先清楚评价内容及程度。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概括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考评的八个基本特征:
1.评价指向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明确陈述出来后就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标准,这些能力标准由社会各行业参与制定,而不是根据所学习的课程来制定。
2.评价具有透明度。由于对能力标准预先予以明确陈述,因此评价人员、被评价人员或第三者都事先清楚要评价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3.所有的操作标准要求都应满足。在评价过程中,对于能力标准中每一能力要素都要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习者已达到了相应的操作标准。
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应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情境与方式相接近,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在日常工作中收集证据,评判能力。
5.标准性参照评价。评价时将学习者的考试表现与事先制定的能力标准相对照,而不是与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相比较。
6.重视对原有学习能力的认可。能力本位评价可以根据一些历史性评价证据(例如毕业证书、技能证书、成绩单等)认可学习者具有的学习能力。
7.个别化的评价。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因个体差异而不同,评价完全是个别化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8.连续性的评价。能力本位评价是连续性的过程评价,强调可以在一定期限内连续性地收集不同的证据以判断被评价者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学习结束时的一次测验结果评价学习的效果。
能力本位评价与传统职业教育考试的比较为进一步揭示能力本位评价的实质,更深入地认识能力本位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对传统职业教育考试与能力本位考试进行比较(见下表):
转贴于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考试改革
能力本位评价较之传统职业教育考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职业院校应在能力本位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转变观念,改革考试机制,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积极转变观念,确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考试目标职业院校考试改革必须从传统学科本位考试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中跳出来,依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确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目标。职业院校的教师是考试改革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抛弃传统考试观念,根据社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与完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考试内容和方案,切实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学生将精力转移到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训练上,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淡化理论考试,突出实践技能考核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的理论性考试,将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考核上。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的考核体系,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独立的质量考核体系中,突出实践操作环节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地位。要引入市场参与机制,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权利交给市场,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试题的制定,加大实践性试题的含量,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的力度,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丰富考试形式,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由于职业院校教学目的的特殊性,考试可以尝试采取多种方法与形式,根据具体内容以及特点与要求,选择适宜的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口试、调研报告、论文、读书笔记、实际操作等各种方式,有的可单独运用,有的可综合运用。考试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在专业模块教学结束之后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进行。总之,教师可以多准备几把尺子,只要是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考试方式都可以采用,以期提高职业教育考试的有效性。
重视学生参与,引导学习者自我完善传统的职业教育考试,教师集教学、命题、辅导、监考、评价于一身,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客体。依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考试标准的要求,评价主体应既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学校外部的考试机构、考试团体、家长等,要注重教师考试与学生自我考试相结合,使评价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考试中,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评价他人,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注重自身参与评价与自我体验,促使学习者自我完善,不断提高。
建立统一的考试标准,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职业院校应依据社会岗位群对本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制定专业能力考试标准,努力保持考试标准的透明度、个别化与连续性,并将考试标准与要求预先告知学生,以便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自我训练与培养。同时要积极促进考试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相互协调,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凡学生所学专业与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考专业(工种)相同的,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学校的学业考试与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方面的考核,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30-02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Food Safety
WANG Ying 1,2 XU Bing-zheng 1 YAO Di 1 QIAN Li-li 1 ZHANG Li-yuan 1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in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2 National Coarse Cereal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atory procedures and informatization level,the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informatization was extremely urgent. The experiment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food safety were mainly analyzed and expounded in this article. Otherwise,som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in the school were summarized and shared,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highly qualified food safety professional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food safety;experiments informatization;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innovative practice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食品不再局限于“充饥果腹”及“色、香、味俱全”的传统要求,而对食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便是食品安全问题。然而,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引起了民众极大的心理恐慌,食品安全现状形势严峻,因此亟需大批具有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人才[1],尤其是食品安全理论丰富与实验操作技能娴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许多大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校针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相继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相关专业,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食品安全学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知识综合性以及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广泛,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2]。国内许多院校在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学教学过程中还多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这势必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的就业、升学深造及科研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食品安全学实验的高效施教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以“能力提升、系统培养、可视化评价”为指导,将实验信息化系统引入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同时采用信息化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食品安全学课程改革目标定位
食品安全学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3]。随着食品安全学相关理论的日益成熟及相关技术的拓展,对食品安全学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点丰富,课程实践性较强,如果没有新颖的教学内容及手段,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模式实验教学,发挥学生实验主体作用,紧跟学科前沿,多学科交叉施教,引入新型教学手段及设备,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实验课堂成功率。采取以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与创新思维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切实达到培养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食品安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 信息化实验系统的建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事业,正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学习和教育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与其他教育学科整合,成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4]。鉴于新形势下对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食品安全学专业配备了RM6240等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大大简化了实验室仪器设备,提高了实验效率,为深化现有实验和开设新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室辅助演示计算机等设备陈旧且数目较少,特别是在现场实验讲解教学及实验模拟方面,劣势日益凸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良好互动,从而浪费了信息化教学资源。
笔者针对目前信息化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辅以多种新型软件建立起一套开放式虚拟实验系统,使“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授课之前,将实验相关理论内容、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及国内外前沿研究等资源以课件形式整合进信息系统;讲解过程中,在教师计算机上直接演示各种教学内容和步骤,并把过程实时同步传送到学生的电脑屏幕上;学生实验过程中,可以在主机电脑查看各组的结果实时播放,学生边做实验边参照,构建出文字、语音、视频图象的互动交流环境,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上传至主机共享,在学生相互探讨之后教师给出相关解释;以小组方式开设开放性实验,教师给予指导后,由学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在计算机主机上操作,共享至每一位学生的电脑,由学生自己操作及讲解实验;在课程规定实验外,可由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实验,作为虚拟实验在虚拟实验台上自行操作[5];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留言板”提出对实验的疑问,同时还可以对指导教师提出建议。
信息化实验系统与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的结合,实现了师生资源共享,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节省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通过信息化实验系统的建立,多学科知识交叉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验操作结合在一起。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占有资料的信息、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教学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3 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优化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学实验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广泛,涉及食品微生物、食品检测分析、食品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又与兽医学等学科产生交叉。目前,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内容多数仍局限于基本的食源性危害的检验,而这些内容大多过于陈旧,并与食品微生物实验等课程重复,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浪费了教学资源。由于课时有限,应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材料,编写实验指导教材,对食品安全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性强的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增加热门食品安全问题相关实验的安排,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CR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对硫磷在苹果中残留的分析方法、食品中药残的快速检测等。新型实验内容、设备、技术的引入,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丰富了学生的专业信息,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的创新性思维产生了积极意义。通过对食品安全学实验内容的优化,为培养社会切实需要的食品安全学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实验与讲授信息化结合
长期以来,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模式,即老师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从实验材料的准备到实验注意事项亲力亲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机会,一味地以考试为目的而学习,不仅不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性思维也受到一定的抑制。这些弊端严重限制了食品安全学实验的教学效果,不符合新型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提倡自主学习及引导性学习,教师在授课以前,结合参考的相关新颖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使知识的传播更加直观、便捷。授课过程中,教师适当将部分课程内容交由学生自由查阅资料,学生可以制作幻灯片、现场讲述等[6],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陈述表达及动手能力。在实验信息化系统的辅助下,将跨学科的多项相关实验有机融合,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同时,共享资源,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与教师形成互动性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理实结合”。
3.3 开放性实验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其专业技能已经成为改革的根本目标。食品安全学开放性实验设计,就是为了将实验还给学生,由学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热门食品安全问题,确立实验课题,在教师的一定引导和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设计和构思,在实验材料准备、实验具体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提交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对于实验条件不够的课题,学生还可以利用模拟实验系统,自行设计虚拟实验。开放性实验设计,完全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学生在食品安全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发现、探索新的目标和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专业技能的目标[7]。
3.4 多元化考核
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以往通常单纯采用书面考试,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自我全面素质的要求,反而会导致学生以题为主,只是单一的考前背诵理论知识,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理解与掌握,日常实践操作更是形同虚设。因此,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占50%,实验操作占30%,开放性实验占10%,实验报告占10%。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学生日常表现,如课堂积极性、出勤率、课堂理论知识测验、开发性话题的陈述表达[8]等。实验操作侧重于基本操作规范、实验过程中的讨论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改革考核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全方面专业素质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食品安全学实验课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通过食品安全学实验信息化建设及课堂教育改革,明显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真正实现了教学的本质,今后可以成为食品安全专业综合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4 参考文献
[1] 刘光明,杨燊,邱绪建.食品安全学教学探索与复合型人才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02-105.
[2] 关荣发,李梦熹,黄光荣,等.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34):26.
[3] 宁喜斌,张晓艳,季爱加,等.《食品安全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1):215-216,225.
[4] 王芳,李滨,郭兴启.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化平台系统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8(4):57-59.
[5] 计红,王春仁,杨焕民,等.动物医学机能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7):41-42.
[6] 梅琳,崔海英,徐斌.《食品安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1(9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