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医疗

公共医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8: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医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医疗

篇(1)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policy,ourcountryeconomyhasmadetheverybigprogress,butthegovernmentcausedinthepubliceducationandinthe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sbehaviororiginallyshouldimproperly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butimprovedgraduallytheeducationandthemedicalcondition''''sworsening,thiswasmainlythegovernmenttoopaysgreatattentiontheeconomicdevelopment,toeducateandinthemedicalreformmarketabilityleadership,accordingtothetradition“thecityandcountrysidedualstructure”reasonsandsoondispositionresources.

keyword:Government;Publiceducation;Publicmedicalservice;Resourcesdeployment;Thebehaviorisimproper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领域,人们少有微词。单就公共医疗而言,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教育和医疗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完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状况却恶化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一、政府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医疗有所忽视,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发展”本应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它一切都要让步,包括生态环境、职工权益、教育和公共医疗。对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是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认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改善,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它们才会得到改善。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公共教育、医疗不重要,但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它们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和国外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对经济增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医疗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因为投入不足,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医疗方面,同样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医疗高收费乱收费,医疗成本更多地百姓担负,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医药费用让不少人无力求医、覆盖率极低的医保制度使大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使社会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医疗投入方面,从医疗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来看,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1996年的比例为2.36%,2000年下降到1.71%。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居民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比重节节攀升。1980年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60.6%。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

二、政府对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认识,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上的市场化导向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公共产品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大表现。

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按照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医疗都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是纯粹公共产品,就是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公共医疗同样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和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教育医疗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医疗和教育不单是公共产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权和健康权,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遗憾的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并未得到我们的政府的重视,这导致我们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已经显现出严重后果,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以医疗改革为例,20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策略,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一再暴涨的医药费用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医疗市场化方式改革失败一样广受诟病的,还有市场化征兆明显、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十分强烈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是过高的教育成本几乎完全由民众自掏腰包,收费节节攀升,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社会。把公共产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完全托付给市场机制,必然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失败。

教育和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失败,证明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行不通。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发挥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性的措施,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对教育和医疗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政府摆脱不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定势的局限,按城乡分割的“双轨”制配置资源,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在义务教育方面,本来,义务教育作为纯粹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不应因地域或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把原来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收归为“县统筹”,但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村义务教育进本还是农民自己负担。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格局虽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社会决策中,“城乡二元结构”划分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关键性体制因素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极大的差距。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5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8亿农村人口的6倍,显示出政府在公共医疗方面的投入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从医疗卫生投入来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医疗卫生费用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在没有医保、医药费用迅猛增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看病就医大大超过了农民承受能力。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只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当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的种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也正在着手进行一些政策的调整。虽然这样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其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加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上再造辉煌,使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和健康权切实得到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范柏乃,来雄祥.“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4).

[5]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5).

篇(2)

一、以*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卫生工作方向

要切实贯彻党的*大精神。各级卫生部门要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将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坚持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提高全省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积极研究制定“健康广东2020”战略。

要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保障和增进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要按照省委十届二次全会讲的“继续解放思想,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制约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推动改革创新,让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落实现有的政府补助政策,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降低服务价格,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和协作,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促进群众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要把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工作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领导、投入、服务和监管职能,增加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总量,增强服务提供能力,提高卫生资源的可得性和可及性,促进人人享有。要坚持依法行政,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执法责任制,加强对卫生行政行为的监督。要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发挥中医药作用,从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健康需要入手,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公平享有。

二、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今后各级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各地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深刻领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政策措施,做好充分准备。国家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要根据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卫生事业公益性经费保障、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经验。要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服务和协调工作。

三、坚持预防为主,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水平

要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和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预防和医疗机构间的协调和联系,提高综合防治能力。进一步做好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预防控制工作。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推进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和精神病综合防治工作。抓好地方病、寄生虫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要继续抓好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严密防控非典、人禽流感、鼠疫和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组织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开展冬春季节突发急性传染病预测分析评估,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要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把工作重点进一步放在农村,以卫生创建为载体,推动除害防病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要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妇幼安康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住院分娩率,完善高危孕产妇、新生儿监护管理和应急抢救、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加强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的内涵建设。

四、建设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

要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落实农村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出台财政补助、人员编制等各项配套政策。加大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深化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吸引机制,严格人员和技术准入,开展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试点工作。继续做好农村卫生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和智力扶持山区计划,做好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卫生站医生补贴政策,完成“空白村”(镇卫生院所在地除外)卫生站设立。推进以乡镇、县为单位的农村初保评审认定工作。

要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制订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加快网络建设,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创新,探索收支两条线管理,开展药品政府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及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提高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及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率。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社区临床服务能力、预防保健能力为重点,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珠三角各市要加快社区卫生机制创新步伐,其余各市要加强网络建设。规范和调整公共卫生检验监测等行政事业收费项目及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

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上来。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争取省政府及各市县相应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并力争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筹资标准提高后,住院补偿封顶线将达到3万元以上,补偿比例为乡镇医疗机构60%以上,县级医疗机构50%以上,县外医疗机构30%以上。资金节余率不超过当年筹资的15%。要加强资金监管,健全补偿制度和资金使用公示制度,严肃查处虚报、挪用及造假等行为。进一步健全费用控制机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确保统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年各县(市、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参合农民在县内住院基本实行即时补偿。

六、继续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科学制定各市区域卫生规划及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医疗卫生资源。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建立周期督查评价、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医院监管制度,进一步推进医院管理综合评价与专科质量管理结合的长效机制建设。推行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加强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规范收支行为,严格控制成本,从严控制新上项目和建设规模。积极推动无偿献血,狠抓质量管理,确保临床用血需要与安全。加强护理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护士执业考试和准入管理制度,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做好赴港进修专科护士选派工作;完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建设,按自愿互利和属地管理原则,推进医疗责任险。发挥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作用,加强规范化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新技术和特殊医疗技术准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医院内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开展规范化药房建设,探索建立临床药师制度,完善抗菌药物监测网,推进处方评价工作,促进合理用药。要积极引导各级公立医院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更加重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开展更多的廉价和济困医疗活动。出台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和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地域举办民营医疗机构。认真做好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立项论证审批工作。

七、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卫生监督执法

要以县及乡镇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卫生监督体系。继续抓好餐饮消费安全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继续落实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以餐饮业和集体食堂为重点,控制重大食物中毒的发生。全面推进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切实做好重大活动卫生保障。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秩序。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的监管,以及对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的检测评审,严肃查处违规配置行为。

八、加强卫生科教工作,大力推进卫生人才建设

积极实施科教兴医和卫生人才战略,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卫生科技研究体系,加强医学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增强医学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认真做好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组织实施好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专项。组织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申报。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推进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继续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库管理,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和卫生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全面推进卫生科技进步。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卫生人才智力扶持工作,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建立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员培训长效机制。要深化卫生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行对欠发达地区县以下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政策倾斜。

九、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加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三名两进”工程。加强中医院标准化建设研究。做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路子。做好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工作。加快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促进中医药医、学、研、产协调发展。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在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中的优势,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和文化建设。

十、深化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

推进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和卫生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形势和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树立大局意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坚持服务宗旨、端正服务态度、改善服务质量上来。坚持典型引路,大力弘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核心价值理念,积极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卫生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回头查”。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规范医疗服务、医疗收费和医药采购行为,抓好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源头治理工作,健全治理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制度,推行医用耗材全省网上采购工作,建立医疗机构采购和工程项目等公开透明、集体决策的新机制。

篇(3)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领域,人们少有微词。

单就公共医疗而言,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教育和医疗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完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状况却恶化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一、政府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医疗有所忽视,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发展”本应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它一切都要让步,包括生态环境、职工权益、教育和公共医疗。对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是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认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改善,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它们才会得到改善。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公共教育、医疗不重要,但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它们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和国外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对经济增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医疗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因为投入不足,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医疗方面,同样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医疗高收费乱收费,医疗成本更多地百姓担负,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医药费用让不少人无力求医、覆盖率极低的医保制度使大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使社会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医疗投入方面,从医疗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来看,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1996年的比例为2.36%,2000年下降到1.71%。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居民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比重节节攀升。1980年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60.6%。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

二、政府对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认识,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上的市场化导向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公共产品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大表现。

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按照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医疗都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是纯粹公共产品,就是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公共医疗同样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和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教育医疗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医疗和教育不单是公共产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权和健康权,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遗憾的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并未得到我们的政府的重视,这导致我们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已经显现出严重后果,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以医疗改革为例,20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策略,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一再暴涨的医药费用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医疗市场化方式改革失败一样广受诟病的,还有市场化征兆明显、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十分强烈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是过高的教育成本几乎完全由民众自掏腰包,收费节节攀升,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社会。把公共产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完全托付给市场机制,必然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失败。

教育和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失败,证明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行不通。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发挥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性的措施,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对教育和医疗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政府摆脱不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定势的局限,按城乡分割的“双轨”制配置资源,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在义务教育方面,本来,义务教育作为纯粹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不应因地域或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把原来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收归为“县统筹”,但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村义务教育进本还是农民自己负担。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格局虽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社会决策中,“城乡二元结构”划分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关键性体制因素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极大的差距。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5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8亿农村人口的6倍,显示出政府在公共医疗方面的投入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从医疗卫生投入来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医疗卫生费用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在没有医保、医药费用迅猛增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看病就医大大超过了农民承受能力。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只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当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的种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也正在着手进行一些政策的调整。虽然这样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其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加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上再造辉煌,使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和健康权切实得到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范柏乃,来雄祥.“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4).

[5]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5).

篇(4)

北京宇信网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信网景”)是一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科技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宇信网景历经十余年发展,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资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软件),公司核心软件产品被评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凭借多年服务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的经验,公司积累了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资源。目前公司在职员工中,专业技术研发人员超过了80%。公司还尤为重视在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层面的大力投入,并聘请了众多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专家作为公司的常年顾问。此外,公司还与IBM、联想、人大金仓、中科红旗等多家国际国内著名IT产品厂商结为行业战略合作伙伴,以期为行业用户提供更为全面和完备的解决方案。

2006年以来,宇信网景公司立足北京市公共卫生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先后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和承建单位承担了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两大北京市公共卫生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发与实施工作。目前上述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市包括西城区(包含原宣武区)、原崇文区、海淀区、顺义区、房山区(含燕山石化生活区)、怀柔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大兴区、丰台区、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等十余个区县,并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2012年,以上述两大项目为积淀,基于对各级政府公共卫生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需求的深刻理,公司又先后中标了怀柔区、顺义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上述项目以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共享交换为核心,为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应用门户和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宇信网景目前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并在社区卫生、电子健康档案、妇幼保健等区域医疗应用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篇(5)

关键词 发展医疗事业 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与发展

一、引言

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都追求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将财务管理这部分重视起来,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核算精细化与财务管理成本的核算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二、分析如今医疗部门中有关财务管理的弊病

1、目前的财务管理方法大都呈现单一性和模糊性

这种特性是从对资金筹措使用而逐渐发展成型的,这种管理方式主要对医疗部门资金的获取及投放、利用具有相当的影响,已成为医疗部门管理的一个环节。这种特性对管理的手段有直接影响,与财务管理中决策、计划以及控制的职能有很大关系,导致这些职能也具有单一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先进医疗部门中大都将相当一部分的工作和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财务核算上,并不重视财务管理这一部分的工作,这就导致本应相互独立的财务核算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了,造成了模棱两可的现象,模糊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明确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在医疗部门的所有工作中也就没有了位置。

2、不能科学客观地进行财务预算

医疗财务工作中,医院的规章制度是要求各个工作人员在对相关的财务预算进行编制时应使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然而,每个项目的预算工作特点与其规律都不相同,在对全面性预算管理实施工作时,交叉项目又相对较多。很多的医疗部门选择对预算工作的重要性采取不重视的做法,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不予认真对待,认为这部分工作与己无关,最终出现编制的预算科学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的结果。如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相对孤立而非综合地采用某一种方法来编制所有的项目,容易造成相关预算偏离实际需要的严重后果,最终有可能会导致判断错误出现在决策者身上。

3、财务控制与系统分析有待加强

现今,相当一部分国内的医疗卫生事业财务工作人员思想落后,专业知识跟不上,不去对医疗部门的具体财务经济流动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系统分析,而是将大部分工作流于账面数据处理。正因如此,财务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医务部门的经济活动效益及其社会效益,而只是阐述了其收支结果,这种做法对部门管理的工作的科学和及时性不具有任何推动作用。

三、加强医疗部门财务管理的实施措施

1、加强医疗部门内部的支出精细化核算

为了加强医疗部门内部支出的制度约束性,使之有条不紊,脉络清晰,制度性明显,消灭漏洞,做到合理利用资金,避免经费的支出状况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使各部分资金都得到高效的利用,医疗部门应深入知晓财务相关制度,约束财务支出情况,提出综合性的管理方法,例如相关经费管理、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等。还可制定独立的管理制度,如公用电话费、办公费用、邮资费用、车辆浱发、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控制管理制度。让会计核算精细化全面深入到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从而建立其资金效益的相关考核,将资金的使用责任落到实处。将资金的使用情况责任到人,并建立财权运作和其经济责任相互结合的制度,使支出情况与之前的审批方脉络清晰可见,将其与相关负责人的绩效考核及个人利益建立联系,方方面面都要贯彻到底,保持节约与谨慎,使每一笔钱都清清楚楚,使资金流动效率最大化。

2、重点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相关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政治素质与其业务素质同样重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各项综合素质是提高单位综合财务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各项综合素质,提高其责任心与进取心,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使之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相关核算规定,会计工作管理的相关部门应对其定期进行职业道德的审查以及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这对合理利用会计信息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3、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

在对预算下达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应该严格采用制度规定对财务行为加以约束。会计的系统控制过程中,应合理制定部门会计制度与单位岗位的责任制度。在财产清查的控制中,应确保资金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采取定期的盘点方式。采用电子信息控制,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与维护,杜绝人为因素操纵的影响。内审之时,也应定时地对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跟进并进行评价,从而快速的发现其不足,加以改进与完善。

四、总结

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医疗保障体制的改进和药物流通体系的完善,医疗卫生行业市场的竞争趋势将越演越烈。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医疗卫生事业的运营机制改革势不可挡,不仅要科学的进行资金筹集和运用,更要强化内部财务管理方式改革,使服务质量管理成本更加合理化,使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反过来看,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更能促进医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蕊.论医疗事业的公共财务管理[J].2011,(02).

[2]马世栋,张志湘.任志红;医疗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J].2011,(08).

篇(6)

1.1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缺陷,提出的新的管理主义方法。它强调政府应该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方法与市场激励,主张将市场方法、手段与机制引入公共部门,从根本上转变公共部门的机制理念与方法,重塑公共部门的管理机制。其内涵体现在:

1.1.1借鉴市场机制

传统公共行政,强调官僚制与政治与行政二分,导致组织缺少灵活性与弹性,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决策迟缓,对公民的回应性差,公共服务与公共责任落于形式等等。新公共管理转变传统行政机制,主张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手段与机制,将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与供需机制引入到公共部门,让市场机制驱动公共部门运作,从而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1.1.2引入市场激励

新公共管理采用市场激励的方法,鼓励个人参与公共管理管理,重视个人理性与个人目标、强调组织的投入与产出,关注公共管理的结果与绩效,实行柔性、扁平化管理,重视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从而达到组织激励的目的。

1.1.3鼓励市场力量参与

新公共管理主张,打破了传统公共行政以政府为单一的行政主体,鼓励非政府组织、非赢利性组织、私营组织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形成一种开放,竞争与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且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不仅仅依靠公共组织(政府),还可以引入非政府组织,由政府以外的公民社会组织、私营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其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公民的满意度更高。

1.1.4服务的购买者和提供者分开

把政府服务的购买者与政府服务的提供者分开,换言之,“把掌托与划桨”分开。政府介入并不总是意味着政府要通过官僚制手段提供服务。购买者是决定生产何种产品的一方,而提供者则是交付协商一致的产品和结果的一方。政府作为购买方,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责,通过制定政策与法令,决定“为谁提供,由谁提供,提供多少”,无需具体考虑“怎么提供”问题,这个问题交由提供方来决定。

1.2新公共管理的启示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提供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供给主体单一,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使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无法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因此,私营机构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不仅可以将私营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方法与机制引入到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之中,还可以改善我国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弥补政府提共基本医疗服务不足,提高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层次与水平、质量与效率,从而构建我国基本医疗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借鉴私营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方法与机制:我国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方法与机制:①以“顾客为导向”。私营机构注重提供服务的方式,对患者服务意识强,服务周到全面,把患者当作顾客,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②重视个人激励。私营医疗机构重视员工的激励,把组织的绩效作为员工奖励的重要指标,激励员工对患者的关注与服务,从而提高了患者康复率与员工的贡献度;③经营效率高。私营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机构的人财物,对组织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把资源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④重视收益。私营医疗机构重视投入与产出,尽量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动机。在此动机激励下,重视对组织人员培训,医疗设备的维护,新技术新药物的引进,重视管理过程对组织效益影响。

2私营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模式

私营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患者治愈与康复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私营医疗机构以患者为导向,重视医疗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很高;相比于政府或公立医院而言,在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私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形成私营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新模式。

2.1私营机构服务主体

私营医疗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依法成立的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服务为宗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活动的各级各类私营医疗机构,包括定点民营医疗机构、私人药店(包括连锁药店)、私人诊所(包括中药诊所与西药诊所)、私人卫生所、私人门诊部、私立医院等。

2.2私营机构提供机制

2.2.1市场机制

私营机构把基本医疗服务当作一种经营的商品(或产品),应用市场机制提供服务。具体而言,私营医疗机构把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作为一项基本的业务经营,按照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供需关系来决定该服务“提供给谁,怎么提供,提供多少,如何定价”等,按照投入产出、收益成本等会计核算方法,决定是否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市场机制之下,私营医疗机构视患者为上帝,关心最多的是如何为患者提供满意、有效的医疗服务,以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从中获取最大的利润。

2.2.2混合机制

将市场与政府结合起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混合机制下,政府将基本医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之中,由政府界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与类别,规定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并制定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规范。在这种机制下,政府与私营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财政补贴、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定点报销等方式,将基本医疗服务转给私营企业提供,私营医疗机构按照政府的协议、合同、责任制等要求,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政府更多的是担任掌舵者、购买者、规制者与监督者的角色,而私营机构则是划桨者,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

2.3私营机构提供方法

2.3.1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卫生服务交给有资质的市场、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其提供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后支付费用的公共服务模式。在此,政府作为服务的购买方,需要具备合同谈判、协商对话、规制与监督、服务评估等能力,能够有效地保证购买过程的顺利进行;私营机构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有效地激励、充分地竞争来控制成本,提高基本医疗的服务质量、满意度、可用性与效率。

2.3.2订立合同

是指政府制定公开、公平的价格和准入条件,引人竞争机制,由社会机构公开竟标,订立合同明确收费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及要求,将本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转让给私营医疗机构来提供。在这个过程中,订立合同需要明确各项条款与规则,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具体化与可操作化,减少各种不确定性与机会主义。同时,政府要有能力去监督私营机构是否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并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进行绩效评估;私营企业需要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与资源,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与责任,如实、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承担违约的风险与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纠纷与冲突。

2.3.3财政补贴

政府根据本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计划与财政预算安排,有针对性地鼓励与引导私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并通过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鼓励私营医疗机构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政府可以对以下医疗机构进行财政补贴:一是符合医疗管理标准、具备提供良好服务能力、为社会基本医疗服务做出积极贡献的私营医疗机构;二是某一行政区域缺乏基本医疗提供主体,或者是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非常有限。然而,私营机构在提供基本医疗方面作用显著;三是在某一类或某一项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方面,私营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交由私营机构提供比政府提供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2.3.4定点医疗机构

篇(7)

宋湾移民新村全村有228户,总人口1150人,其中男性591人,女性559人,男女比例大约为1.06。

(一)宋湾村医疗机构数量及辐射区域

(1)村级卫生室。该村有一个卫生室,接待能力在五人以内,同时也对外开放。主要辐射区域除本村外还有邻近村庄,一般在2~3公里的范围。(2)私人卫生所。主要是持有医师资格证的人开办的私人卫生所,这种性质的卫生所虽然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区域的局限性,主要辐射区域为本村范围内,该村之前有一家私人卫生所但目前已经关闭,所以宋湾村没有私人卫生所。邻村有一家私人卫生所,平时也会有少量宋湾村人去看病就医。该村卫生室有一名村医,他是从部队退伍多年的卫生员,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虽然了解范围较广,但大多方面不够专业,主要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如:感冒、发烧、腹胀及简单的伤口处理等。护士一职基本由村医兼职或者由其家庭成员不定时兼任,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护理能力,因此,宋湾村卫生室的护理人员为0人。

(二)卫生室及硬件配备状况

医疗室包括药房、观察室、诊断室、治疗室、值班室总面积50平方米,内部主要放置桌子、椅子、放药支架、病床以及电视机、空调等电气设备。卫生室没有任何大型医疗设备。中小型医疗设备种类十分有限。主要包括:血糖监测仪、体重身高测量器、血压计。日常小型医疗工具如温度计、听诊器等较为齐全。

(三)药品配置状况

卫生室里的药品主要是一些日常用药,完全以西药为主,包括治疗感冒、发烧、咳嗽,以及用于消炎、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注射类常用药。药品数量有限,适用人群以成年人为主,老年人及儿童用药较少。

(四)资金来源状况

第一,村医转移支付。村医出钱将所购药物买回,然后从看病开药的费用中拿回属于自己的部分,同时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以此作为村卫生室的首批主要周转资金。第二,国家或政府拨款。这部分资金是由政府提供用于改善农村基本医疗状况。这部分资金十分有限,同时也很难到位,容易被政府部门转用于其它方面。通过与村医谈话得知政府部门提供给本村的资金虽然已经公布但是并没有到位。第三,本村投入。本村投入的资金并不是直接用于看病或购置药物而是以实物的形式配给卫生室免费使用。

二、宋湾移民新村医疗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医护人员短缺,诊疗方法落后

移民新村有崭新的硬件设备,比附近其它村子硬件设备要好得多,但村医仍然是原来的村医,没有新补充的技术人员。村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靠自身学习和积累的经验进行诊治,因此对药量的控制和药品的配置不够科学准确。他的知识结构陈旧,获得培训机会很少,对急性和慢性病人的处置欠规范,甚至可能拖延最佳治疗期限使病情加重。村民们只在村里看一些头疼发热的小病,严重一点的疾病去县城医院就医。新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都由村医的儿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临时担任,家庭成员的所有诊疗知识都来自于村医的口头传授,在自己劳动之余,帮助村医护理病人。移民新村中医生的待遇不高,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村医年龄已经偏大,也没有合适的继任者。

(二)床位数量有限,使用紧张

新村卫生室原本只有一个床位,是医生自己配置,搬入移民新村之后,村里给卫生所配置了两个床位,2012年,全国每千人平均床位为3.05,但宋湾村只有1.74。紧张的床位严重影响到卫生室的服务接待能力,特别是冷暖交替的季节,生病就诊率比平时高,床位紧张状况更加突显。过度的床位紧张会造成病人临时外流,这将不利于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减小了本村的压力,但必将增加社会整体的防疫投入,从整体角度看弊大于利。平时床位使用率较低,但每当流行性传染病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床位空闲而另一段时间床位紧张的尴尬局面。

(三)医疗设备短缺,缺乏维护

移民新村里,大型医疗设备一直是空白,中小型医疗设备种类有限,例如打吊针的挂吊瓶的支架,病人的病床,小孩子吃药时候可以把药磨碎的小电器等,都是移民新村建设时候新添置的。在没有移民的时候,原来的村医疗室比这个简陋,这些设备也是没有的。但日常必备的医疗工具使用频率最高,因此这些医疗工具的受损程度较高,再加上这些工具使用时间过长,缺乏必要维护,精准程度已经不能保证。这会影响到村医对病情的判断,容易造成误诊甚至酿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村民缺乏疾病防治和自我诊断的知识,大多数患者都是感觉身体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时才到大医院检查,村卫生所必要医疗设备不全或者不准确,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也必然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四)药品种类有限,数量不足

药品种类配置不够合理,适宜各年龄段适用的药物分配不够科学,儿童、老年人、高发病症药品严重不足,而这些人群抵抗能力最差,村卫生所没有适宜的药物,这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让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

(五)医疗资源缺乏协调

新村的移民大都集中在南阳市淅川县,该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地理环境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依然保持着厚重的乡土文化这种时代积淀下来的文化,一方面使乡土社会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使村民与外部社会适应困难。移民新村的卫生所资源有限,例如村卫生室的床位,平时床位使用率较低,但每当冷暖交替的季节,或流行性传染病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床位空闲而另一段时间床位紧张的尴尬局面。由于村里药品的购买和配置都要由村医自己出钱购买,仅仅依靠国家所拨付的有限的工资,明显不能保障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尤其一些价格较高的药品,更加难以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非自愿性移民到迁入地后,明显表现出种种不安与不适应,移民新村的村民们与外部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相对隔离,没有和迁入地的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村卫生所也没有和其他相邻卫生所积极地展开沟通协作,医疗资源不能合理协调共享。

(六)医疗资金来源单一

过于单一的资金来源必然影响农村医疗资金的筹集,就宋湾村而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村医支付,政府的补助资金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且发放困难。根本解决不了资金紧张状况。村医在救死扶伤之余,还要解决自己的生存和报酬问题。因此村医在决定资金用途时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使一些重要但资金紧缺的项目留置,另外一些村医不能治疗的疾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村医也可能大胆地治疗,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将大大制约移民新村医疗水平的改善和更好发展。

三、针对宋湾移民新村医疗资源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村医的管理和农村医疗队伍的发展

提高移民新村医护人员专业化水平。村医全科化、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只有对村医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才能了解村医的诊疗水平是否跟进,能否适应农村不断提高的医疗需求水平,根据考核结果,对不合格的村医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不至于在社会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固步自封,落伍于医疗队伍。解决好农村执业(助理)医师的编制和待遇,切实维护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切实提高村医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现床位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床位是衡量一个医疗机构服务接诊能力的重要指标,农村卫生室床位数量参差不齐,有的剩余有的不足,只有根据每个村的人口多少和大病人数合理配置床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床位紧张状况。如果可以使邻近村庄的床位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医疗规则将大大缓解部分农村床位不足的压力。

(三)完善并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1.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基本药物是那些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时候均要保持足够的数量和剂量,并使其价格能被农村老百姓承受得起。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即人人可以承担的价格、安全地、实际地获得适当、高质量的药品,并方便地获得合理使用药品的相关信息。2.加快推进药品价格统一性、合理性药品价格受到生产成本和市场状况的影响,不同的地方价格差异较大,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借助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将药品价格控制在统一的范围内,而且要特别照顾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将农村药价合理的加以调整。

(四)逐步推进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

医疗设备的检测结果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适当为新村卫生室配备各型医疗设备。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由县乡两级卫生机构逐渐将自己的一些医疗设备下分到农村或者由卫生部门统一采购统一配备给村卫生室,并将这些设备作为国家财产登记。第二,由上级卫生机构与财政部门结合为农村购买医疗设备,然后每年从收费中扣除一部分先行偿还直到全部还清,这些财产划归村集体所有。第三,吸引社会资金购买医疗设备,然后每年从中抽成,抽成比例不得超过该医疗设备收费总额的30%,以免抽成过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的整体发展,抽成总额不得超过购买资产的150%,之后该财产所有权归村卫生室所有。

(五)促进交流融合,共享医疗资源

新村移民已经百分之百加入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可以帮助移民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因此精神上的孤单无助是移民面临的一个更紧要的问题。加强移民与本地文化交流,强化移民对当地村民文化的认同。移民在与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当地文化,自觉调节原有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冲突,最终促进移民和本地居民文化的融合。如新村在2011年新春之际举办的文化晚会中,当地的旱船文化令移民耳目一新,移民新村的村干部登台演唱也令当地居民备感亲切。当地居民的行为被移民认同后,移民的心理芥蒂就会减弱,进而增加了两地居民的认同感。在当地政府和新村干部的组织下,移民和当地居民的交流不断加深。如在农忙时相互之间借农具时常发生。在生病治疗的时候,可以互相分享医疗信息等资源,这种相互之间的帮助大大提升了移民和当地村民之间的相互认同,为医疗资源的协调打基础。例如新村卫生所床位不足问题,可以使邻近村庄的床位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医疗规则将大大缓解床位不足的压力。新村卫生所和邻近村庄卫生所协调配药,保证基本药物是能够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足够的数量和剂量,并使其价格能被农村人口承受得起。

(六)实现资金来源渠道多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