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体育论文

大学体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8: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体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体育论文

篇(1)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从国内来看,目前多数教育工作者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有些偏颇,很多教师视生成性教学为“随机应变”的教学小技巧,有的教师认为生成性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固化等失范现象。事实上,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和学生在启发、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完成,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这种单向传授。我们认为,生成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成的动力是交流互动,生成的目标是共同发展;教学的本质即为信息重组,动态生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生成性教学不是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深化理解,推理演绎,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生长壮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大学生心智成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发展经验,这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生成新的认知,尊重学生的现实发展提供可能。

二、生成性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运动解剖学至关重要。而运动解剖学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乏味,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难免产生厌烦心理。长期以来,运动解剖学在教学中较严重地存在着“重习题轻问题,重结论轻过程,重定义轻推理,重形式逻辑轻辩证逻辑”的现象。如何增加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寻找全新的教学技巧,为此,我们把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应用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这种把运动解剖学生成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即为运动解剖学的生成性教学。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一)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可以通过对相应的动作进行观察和试验、归纳和类比、推广和限定、直观和直觉、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而生成,特别是观察、试验、直观等方法。臀大肌是人体下肢最大的肌肉之一,下面将以此肌肉为例来展示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臀大肌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模型观察开始,从后摆腿和正压腿动作引出。1.模型观察。仔细观察臀大肌的具置,位于臀部皮下,形状呈四方形,是人体中最为粗大有力的肌肉。2.动作体会。后摆腿:站立状态,上肢固定,大腿尽量很后摆动,做出类似驴踢的动作,也称反式腿举。做动作时,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肌肉的收缩及伸展过程。3.触摸。在学生做后摆腿动作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到臀大肌的位置,进行触摸,体验肌肉收、舒过程中松紧、软硬的变化。4.生成。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在触摸的过程中,通过形象思维,生成臀大肌的形态和起止点。臀大肌起点位于髂骨翼外面后部及骶骨背面,止点是肌束斜向下外,腱呈平板状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二)功能评价与训练方法的生成性教学

概念明确后,学生可以感受及体验各块肌肉的主要功能。以臀部肌群为例。臀部肌群主要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臀大肌近固定收缩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上部肌束可使大腿外展;下部肌束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维持人体站立。体验该块肌肉的功能后,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如练习俯卧直腿上摆,俯卧直腿上摆类似于反式山羊挺身式向上挺起双腿,双腿绷直尽量向上摆起到最高点时。身体下落的时候尽量要慢,身体起来的时候,要快,要尽可能保持慢下快起的频率。目的主要是利用臀大肌收缩产生力量,而达到锻炼臀大肌的效果。练习跪姿屈膝抬腿。小腿伸直,可使腘绳肌和臀肌得到锻炼,如果保持屈膝,就只能锻炼臀肌。在肌肉伸展终末,可增加或限制动作的幅度,可在动作终末肌肉最大限度收缩时维持几秒钟。要得到更大的训练强度,可在踝部捆扎沙袋。概念明确,功能了解后,然后进行推理分析,掌握训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提,不仅教学效率良好,学生也真正的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是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而归纳和演绎模式的综合运用,生成新的知识点则适合于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教学。下面以立定跳远为例,讲述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立定跳远是一种发展下肢弹跳力的重要练习,也是常用于测定下肢肌肉力量的项目之一,动作可分为预备、起跳、腾空及着地4个阶段,其中起跳为功能性动作,这里对起跳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1.动作演示。学生站立,快速下蹲,减速制动,蹬伸,落地,完成一系列动作后,对各个环节的肌肉、关节、骨骼及上下肢动作的配合有了初步认识;2.分析。以起跳动作的快速下蹲为例,进行解剖学分析。3.评价。立定跳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起跳动作,因此,为较好完成立定跳远,需要发展髋关节和膝关节伸肌群、踝关节屈肌群的爆发力,其主要作用肌为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4.练习。进行解剖学分析后,经常做立定跳远练习,可增大上述肌肉的力量及工作速度,提高弹跳素质。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实例来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及相关功能,学生亲身去体验后进行动作分析评价,了解生成背景,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以自身已有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内容,自然而然生成各种新的知识,学习和训练也会更有针对性。

三、结论

篇(2)

体育文化是指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以及体育精神文化综合而成的概念,大学高校的体育文化是由物质、精神、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体育文化是以人为参与为主题,体育锻炼为手段,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为其项目,而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文化。群体文化的开展有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丰富业余生活,增强体质,提升品味。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深入体会”、“直接感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感受那种积极向上,永不放弃、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2体育文化的特点

2.1体育文化的精神

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的,而体育锻炼不只是概念上的身体锻炼,其中还包括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在实际生活训练中,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体育锻炼也不只是肉体上的锻炼,增强体质而已,更是在享受一种突破自我,永不言弃的“直接感受”,只有“深入体会”这种内在文化精神,才能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精神的意义。

2.2体育文化的实用性

体育锻炼的最直接效果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这也说明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在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以后可以直接转化成身体的能量,强化身体机能素质,这个过程是不断成长,汲吸取的过程。

2.3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

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表现形式有:课外群体活动、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等。其内容表现出的一种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任何事物比拟的,同时它也能培养人们团队协作能力等,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3体育文化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链接关系

我国大学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是盲目而又不符合实际的。在课程设置上,每周会有一到两节体育课程,体育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些体育器材,然后在学期末时再进行一次考核,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去上体育课,体育课常常是“必逃课”之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就是敷衍了事,浑水摸鱼。完全忽略了对体育文化精神的培养,脱离了体育锻炼的实用性。体育教学要进行改革方面的发展,必须要以体育文化为导向,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育,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体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主要途径,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只有抓住这条主线,体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4传承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4.1提高教师自身体育文化修养

首先,在传道授业的教师方面,需要从根本观念上改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要把体育锻炼认为成单纯的身体锻炼,而敷衍塞责,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任学生们“自由发展”。现代体育教学应该是理论知识和实际锻炼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体育锻炼的技巧,更需要把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渗透入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的认识体育的魅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是时代的需要,老师的能力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学校的体育成果,加大对老师的教育文化改革要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来,要不断弃掉原有的旧教学模式、古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新型的教育观念来改变老师的文化修养,使教师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能够全新的教学。

4.2加强学习体育文化建设

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在体育教学中,需要打破以往单纯的体育技术教育为主线的教学体质,在“传道”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的认识与培养,不断的改变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中的作用,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只要找准体育文化的切合点就能更好的完善和发展,使体育文化建设步入更好的轨道上来。大力创新和变革,必须传承和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使我们能够有一个新的、更深层的认识。

4.3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习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这个时代刻不容缓的期盼,体育教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改革,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和创新,只有学校改变了教学文化的特点,学生体育文化的素质将得到全面的发展效率、质量将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磨练学生意志,体现体育文化的内在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推进高校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就要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的结构设置和选择,恰当的使用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出体育的核心作用,建立授课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的素养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篇(3)

1、由于指导大学体育教学的总思想出现偏差致使评价没有客观性。目前,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仍然贯彻的是“老师是中心,课堂是中心”,其重点仍然是教授运动技能,其课堂流程基本上都是感知、认知、领会与巩固,其评价模式也基本上只是考试的形式存在,致使大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成为师生为了评价而努力去完成评价,使得师生将评价当成了教与学的终极目标,当然老师的教就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学也是考什么学什么了,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必要的自主性,整个教学活动就成了按部就班的机械行为。

2、静态评价所占比例过大,缺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评价。长期以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受到了“技能与技术”教育思想的重大影响,强调评价的重心是体能、技能和技术,严重弱化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成绩的提升程度,使其评价内容显得十分片面,当然其评价结果也是片面的。

3、评价的方法与方式也存在不合理性。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静态的,主要是对学生通过学习而具有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水平实现判断与评估,有利于学生的间的横向比较,而在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主动程度、能力的提高程度等动态因素方面的评价显得缺乏,也就是说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缺乏动态评价,动态评价有利于学生本身的纵向比较。

二、如何完善当前大学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

1、进一步完善指导思想。当前体育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体育教育要适应以后社会的更加快速的发展,也还要很好地适应将来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就现代社会而言,体育教育已成为了人们十分重要的智力资本之一,其发展要与时俱进,放眼于将来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具有宽阔的知识面、新颖的思维方式、科学的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社会栋梁之材。另外,在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也要明确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是促进体育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手段。

2、在评价体系中明确评价的主体取向。体育教学评价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由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一起共同建构的多元素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评价者是主体,被评价都也仍然是主体,两者间不存在客体。所以,在这种主体取向的评价体系中,强调的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间的互动,还强调整个评价过程是民主的、融洽的、互动的过程,从中也体现出一种时代精神。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结果的进步程度以科学的计分方法换算成得分,纳入到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去。

3、教学评价还必须要具有发展性评价。在思想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也仍然具备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评价往往是为了甄别优生与差生以及选拔人才,严重脱离了教学评价的初衷———促进老师自身提高、促进学生进步、完善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评价以上的作用外,还应具备下面的几项作用:第一,反馈与调节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以合适的方式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使其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解析自我,以促进其提高与发展。第二,展示与激励作用。将评价作为学生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鼓励学生把自身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以此激励自我发展,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第三,反思与总结作用。学生被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对前期的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从面完善将来的行为,为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下基础。

4、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所学内容间进行的丰富的、多向的、适当的信息联系以及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此期间,因为学生的创造力十分巨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相当多的老师不可预测的种种情况。因此,现代的教学理念都要求课堂是开放的,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当然,教学评价也应该需要开放,使其具有开放性。

5、量性评价结合质性评价,心理评价结合行为评价。对体育教学评价而方,量性评价有诸多的好处,但是,它同时也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课格式化和简单化了,其评价结果也往往丢失了课堂教学中最根本、最本质和最有意义的东西。就质性评价而言,它关注的是丰富而复杂的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注重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真实而完整的展示,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认知层面,还要考察学生的行为层面。因此,笔者从发展性评价出发认为,在体育教学评价中量性评价必须要结合质性评价,其评价才会有本质性的作用,使质性评价也有一个量化或者趋势化。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最先进行的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然后才是心理评价和行为评价。其原因就是体育的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判断价值的过程,其中不但有外在的、直观的、具体的一面,而且还存在内在的、间接的、抽象的一面,如果只看其中某个方面或某个量表,就很难对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当然这也使评价的难度加大了不小,但其意义也是非常大的。

篇(4)

 

我来帮你flash动画的歌曲MTV漫画的游戏设计的还有广告相册等等动画的设计有很多种可以选择的我们都做过了可以给你指导去百度文库怎样才可以找到免费的flashmtv的毕业论文??急用啊湖南商学院选修课Flash8动画设计教程与上机指导在哪个教室上课?急用.你们能告诉我哪里有flash的免费论文下载吗?急用如何免费下载flash动画设计教程求动画设计毕业论文急用

大学物理论文去哪下载

免费论文大全免费急求大学物理实验免费论文下载网址到哪里可以下载免费的大学物理论文啊,最好是能够复制的急用大学物理论文怎么写?有关物理知识在高端科技的应用大学物理论文求大学物理论文,论述汽车发动机与热力学的关系,2000字左右谢谢了hao.

篇(5)

论文关键词:家庭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一、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特征

(一)目标一致性

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具有一致的目标。家庭体育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保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开展社区体育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提高社区人员的身体素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和睦又好的社区。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都不关注体育成绩的好坏,更多的重视成员的参与度,因此,二者具有目标一致性。二者的目标一致性也说明了社区体育的公益性,然而,社区体育仍有部分项目不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其目的主要是盈利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相关部门来解决。

(二)主体重叠性

社区是由单个家庭构成的,而单个家庭又是社区的一份子。社区是联系家庭与家庭、集体之间的纽带,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因此,家庭成员是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二者的共同主体。

(三)时空连贯性

对社区成员来说,家庭模式主要是“421”结构。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其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区和学校,除学校之外,社区和家庭就是青少年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对于老人来说,其活动主要空间就是社区和家庭;对于青年来说,除工作领域以外,其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区和家庭。每天出门就是社区,进门就是家庭,足以证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具有时空连贯性。

二、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加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

社区体育作为大众体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事物,是今后城镇居民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但由于部分民众思想观念上的保守,并未认识到社区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运动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家庭体育搞好就行了,对社区体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各地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当前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程度不高的现状。针对此问题,首先要统一认识,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互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其次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组织人力对相关方面进行普及教育,增强群众认识。

(二)把家庭体育作为评价社区工作情况的一个指标

要认真贯彻执行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相结合,社区、家庭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工程对家庭和社区的体育活动情况都做出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贯彻执行,政策的不执行导致了我国家庭与社区体育运动长时间的发展乏力。要想切实促进我国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体育论文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踏上新的台阶,就必须破除一切阻力,严格按照“一二一”工程的要求和规定,贯彻执行相关标准。

(三)完善大众体育的服务系统

完善服务系统,一是要加强硬件建设,这方面的重点在于资金投入。除了体育彩票筹措的公益金外,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鼓励捐赠活动,扩大支持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用来建设体育场地、增添体育设施及器材用品等,提高大众体育的硬件水平。二是要加强软件建设,软件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宣传。具体来讲,首先是做好大众体育信息网,详细介绍各类体育信息和贴士,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其次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报纸、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介宣传造势,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同时普及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常见运动伤的处理方法等内容,引导群众科学锻炼,提升运动效果。

(四)努力吸引社会赞助

在组织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时,可以通过对赞助商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支持和赞助,同时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告效应来吸引企业赞助。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对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进行赞助,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又有效促进了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五)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康活动

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不同于正规赛事的竞技体育,可以有更多的随意性和趣味性,增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提高参与积极性。由社区牵头组织体育运动会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既加深了社区居民间的了解和友谊,又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全民体育健康活动的推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全民健康体系的体系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能为我国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传志,翟爱民,杨冉.家庭体育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 龚忠勇.社会转型期西部地区家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6).

篇(6)

摘 要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上的落后,内容上的重复等原因,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兴趣随着年龄增大而锐减。体育教师应以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课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课 兴趣 激发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下,形成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制约。为此,探讨学生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体育课的顺利进行是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的配合,是把教师的知内化为学生的知的教学过程,是推动学生终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1]。通过对大理地区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大理第三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随机抽样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年级男女生各15名,初二年级男女生各20名,初三年级男女生各15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查阅了大量与其有关的体育教学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网站获取有力的论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通过研究分析,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指导,为本论文的调查,设计提供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需要,科学地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理第三中学在校1-3年级不同年龄男女中学生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

3.运用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常规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对体育的动机

中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功能的摄取,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中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才使得学校体育存在与发展[2]。因此,了解中学生的体育需要,掌握兴趣爱好,促进其发展,通过对大理第三中学不同年级共100名学生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参考。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全方位。有积极主要的一面,也有消极次要的一面,积极主要的一面占了很大的比重,主要动机方面是:强身健体(91%)、娱乐(86%)、调节情绪(80%)、为了考试(88%)。说明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首先,是对身体素质的加强,从而考试就很简单;其次,是娱乐、调节情绪也很实用,可以培养学生兴趣从此入手。次要方面的动机是体育文化(10%)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体育的内涵及其渊源的历史很不想去理解是消极被动的。

(二)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男女中学生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上有所不同,男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篮球(80%)、足球(76%)、乒乓球(74%);女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健美操(90%)、游戏(80%)、篮球(58%)。说明男生喜欢激烈,对抗性强,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的运动项目。调查说明,男、女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但是中学生初中毕业升学考体育加试的内容并不是学生喜欢的,反而讨厌其体育考试的项目。如:实心球、跳远、跑800米三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不喜欢跑800米。学生都不愿去尝试的运动项目非得要去考试,就不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体育了。

(三)中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由于对体育的认识、情感、行为意向3个因素构成[3]。调查结果表明有85%的学生认可体育课的重要性,但有47.5%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42.6%的中学生喜欢体育课一般,有9.8%的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三者是并立存在的,说明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仅要从学生自身占主体地位的个人出发进行思想指导,而且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改革,太多的考试给予学生更大的精神上的压力,应以快乐体育,新颖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达到一种真正的强身健体的作用,这不仅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要求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去发现它,开创它积极投入到体育课中。

三、对大理地区中学生兴趣培养对策

(一)环境对体育兴趣影响

人对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却因人而异,就拿体育教学来说吧,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对体育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项目颇有特长,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接受体育教育有别,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其兴趣的倾向性也完全不一[4]。例如,一个身材高大,从小就受父母在篮球方面的熏陶,他自然在篮球方面有特殊兴趣;一个终年生活在海滨,或从小就在游泳馆里长大的学生,必然对游泳偏爱;作为北方的学生,从小就跟冰雪打交道,冰雪运动则成为他们的拿手项目。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大脑皮质的不同部分在不同刺激作用影响下,形成各种性质不同的暂时神经联系,因此,不同的人在生活实践的进程中,就会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优先地指向而集中各种不同的事物[5]。

(二)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压力,初中各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初一年级对体育课很感兴趣,每次上课前都很兴奋。初二年级快到初三了,面临考试了,体育课上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心情也更沉重了。初三年级快毕业考试了,成绩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只有不停地练,反复的内容觉得累不上体育课该多好!这可是他们的心声。在此,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应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些有责任心的老师给予学生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其渐渐喜欢上体育课,有些教师心情好就好好的组织每一堂课,心情不好就给学生随便两个篮球玩了给学生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化,技术动作没有形成动力定形,渐渐的学生也就讨厌上体育课了。因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首先,从学生自身出发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再次,学校制定相关政策,落到实处[6]。

四、结论与建议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祖国的花朵,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与发现具有时代气息,是体育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初中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在校参加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是最多的人群了。我们只有在这一年龄段给予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运动的思想,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方法。培养其兴趣爱好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增进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为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量。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需要你们来掌握,希望更多的体育工作者能够尽其所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天惠.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济宁师专学报.1996.6(20):52.

[2] 陈大伟.体育的兴趣培养[J].体育与科学.2002.23(2):47.

[3] 李晋裕.学校体育论文选集[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

[4] 杨国洪.体育兴趣与培养[J].观察理论.2004.5.

[5] 叶钢.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陕西教育.2005.12.

[6]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EB/OL].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7] 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7.

[8] 学校体育大词典编委会,学校体育大词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5:23.

篇(7)

摘 要 社区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活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在我国城市管理和社会体育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文化氛围,同时也影响着社区建设。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带动了郑州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体育 社会发展 影响

一、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我国社区体育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1991年,群众体育管理部门(天津市体委群体处,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同志开始对“社区体育”下定义。1993年11月,国家体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首次将社区体育研究作为征文内容,在会议上肖淑伦、王凯珍、李建国3位同志报送了3篇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他们三人都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后来吕树庭、任海、卢元镇也对社区体育下了定义。

根据我国学者对社区体育所下的定义,作者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将这几位学者的定义概括后得出:社区体育是:

(一)区域性体育,区域范围相当于基础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辖区的基层社区);

(二)面向全体社区成员;

(三)以社区的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

(四)是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群众体育。

我国学者王凯珍、李建国、吕树庭、任海、肖淑伦、卢元镇等,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作者根据他们对社区体育构成要素的分析,总结得出: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的主导要素;社区成员是社区体育的活动主体;场地设施和经费是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管理者和指导者是联系社区体育各要素之间的纽带;社区体育活动是社区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直接目标。

二、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背景主要是;社会体育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经济实力得到改善,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意识日益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社区体育也主动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育需求增长和居民参与意识增强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

(一)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必然结果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兴起是社会体育发展适应郑州市的必然结果。对于体育来说,单位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占用工作时间来组织本单位和本行业跨地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制度化的“单位体育”受到了单位专业化功能限定,单位经济压力等方面的制约,这一系列的变化冲击了以往的“单位社会化”现象,单位的许多职能正在分给社会,由社区承担起来,一向以“条条管理”“单位管理”为主的社会体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人们的体育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其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区,于是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应运而生。

(二)逐步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适宜条件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对郑州市基层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社会服务职能分离到社区,加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以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紧密相关,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日益密切,尽快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已是众望所归。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区文化和社会生活,它对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加强人际关系的交往,培养社区感情,增强社区凝聚力,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老龄人口增多,对体育需求增长是社区体育兴起的动力

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建立,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涌向社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人均寿命的逐渐增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据有关资料报告,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人口约1.8亿,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同时为了扩大青年人的就业机会以及企业改制,大批的中年人提前退休扩充了这支队伍。老年人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还有迫切的健康长寿愿望,体育活动正好是他们保持健康,消除孤独与寂寞,延缓衰老,打发闲暇时间的理想途径,老年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人们对体育锻炼需求的增长,政府一家办体育已不能适应居民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走体育社会化道路,体育社会化要求全社会都要关注体育,重视体育,支持体育事业。社区体育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

三、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内需,带动了居民的消费。居民不管是参与哪一种体育锻炼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本身就带动了郑州市经济的发展。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器材,所以,社区居民的要求就是政府需要服务的领域,政府把这些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各方面的资金去建设,这种基础建设,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城市居民参加各种社区体育活动,就需要购买体育服装用品和器材,这种体育消费,也是促进郑州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将会更加注重娱乐性,健身性,达到效果的全面性,社区体育对郑州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二)对郑州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意识形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而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在锻炼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社区体育文化已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对人们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社区体育文化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本土化。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抵制不良文化,还可以发扬本土优秀文化。郑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一些不良文化现象的泛起,迷信、赌、黄、毒等,给一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不良影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有关部门除了运用社会强制手段之外,还利用社区体育活动在健康本质精神上与这类现象对立形成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于体育手段铲除其存在的根源,再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居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改变一些居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让他们从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健康,从而排斥了不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发挥本土化的优势,河南省是武术传统之乡,少林寺,塔沟武校等武术训练基地都集中在郑州市郊县,传统的习俗对居民的影响至深,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对武术,太极的热爱,带动了这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对郑州市社区居民的影响

根据作者的调查,近80%的居民都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社区体育活动,他们也肯定了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活动调节了人们的情绪,提高了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消除了人们在工作中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使居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可使人们从中获得重要的基本经验和感性认识,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使居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不愉快能够得以快速发泄。居民开始走到一起来,由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熟悉,形成一个社会文化交往的圈子,通过参与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懂得了互相关心,支持和配合,促进居民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居民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社区体育活动对建立人们之间新型社会关系和融合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有益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吸引众多的居民参与到其中,善度了居民的闲暇时间,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抵制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体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全面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还加强了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发展了社区经济,改善了社区环境,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稳定繁荣,社区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关心,更是积极倡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作为连接政府与社会、居民与居民、政府与居民的纽带,在融洽情感和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发挥了社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社区体育建设,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明的和谐发展。

郑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推动了社区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调节了居民的情绪,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使居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加强了社区的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满足居民体育需求的同时,对促进社区整合、增进社区居民沟通、规范人们行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有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体育的功能也在日益增强,它已成为精神文明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在力量,促进了社会和人全面和谐地发展。

基金项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 顾渊彦,李明.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 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5] 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6] 周传志.新时期社区体育的机遇与对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6).

[7] 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