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言研究论文

语言研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8: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言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言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肢体语言;身势;表情;符号性;超级模特

台上模特的仪态万方、姹紫嫣红,给了我们很深的感官形象。她们的肢体语言直接、明快,能以极大的自由灵活度,用来表达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特殊思想和感情,微妙地反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境。因此,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就人头马超级模特肢体语言的实现、定义、符号性三方面,作具体的论述。

一、肢体语言的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

时装权威黛安娜·维瑞兰德曾经说过:“脖颈、脊背、手臂和腿的伸展,以及轻盈的步履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肢体语言属于体态语,是其无声传情的典型。这种非语言手段,在T型台上独领。模特们特有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她们自身的肢体语言,带给观众愉悦的美感。肢体语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语言,不同于相对平板的书面语,肢体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片跳跃、丰富的缤纷景色。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比人体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在它的形象上,飘荡着一种沉醉的神往。”的确,用肢体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模特,更能体现出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的完美组合。第一性美指模特们天然的外在条件:匀称修长的四肢、挺拔健美的姿态、端庄秀丽的容貌;第二性美指模特后天的内在修养: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学识。第一性美是硬件,只有拥有第一性这个基本条件,才能表现第二性,否则再内秀的第二性也上不得T台。不过,仅有第一性没有第二性的辅助,也上不得大雅之堂。第二性为第一性锦上添花,烘托其应有的理性深度。总之,两者把高度、深度完好结合,提升、表现出模特应有的秉性和灵动。

人头马超级模特赛程中,有因身体比例不协调,被评委一针见血指出“不要走弯路”的,虽然她的表演很机智、到位,第二性美展示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但是,第一性毕竟是第二性之母,所以,只能落得一声叹息。当然,对于第一性的外形,不能苛求。有位比萨脸的模特就很令人欣赏,她优雅适度的动作、从容自信的风度让场内评委和广大观众惊叹。尽管场外评委对她不属传统标准的大饼长相颇有微词,但这并没有阻碍她顺利进入二十强。

拥有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和谐之美的典型代表,非场内的评委陈颖小姐莫属。她相貌清丽、眼神知性、举止娴雅。坐谈时,微靠椅背,面带柔和明朗的一抹浅笑;站立行走时,步履坚定而轻快、神态雍容而大气;当观看表演时,常把双手合在一起,十指叠加;当发表观点时用手在身前一顿,干脆利落。难怪广大热心观众评价陈颖为,“当代T台大姐大、模特评委的大师级人物、优雅知性的完美化身”。

和谐之美为至美,和谐强调的是整体,是第一性、第二性的协调统一、错落有致而又相辅相成。和谐之美使人如沐春风,令肢体语言产生“磁力效应”[1]。

二、狭义的肢体语言和广义的肢体语言

“狭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伴随语言二重性(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各种非语言交际因素,即人体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如面部表情、手势、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等。广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具有示意性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2]。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用肢体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目的,都是把无形的语言思维直接转化为动态的感官形象,来加强整体印象、增强表意效果。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对于T型台上的模特,我们更是有意识地根据其非语言行为,对她们的内心状态和综合实力做出判断。从屏风后缓缓走出的第一步,到退场的最后一个姿势,我们始终在用所有感官观察她们,注意她们的衣着和举止,留意她们的眼神和脸色,并留心她们唇齿之间的微妙变化。通过对动态的、无声的及非语言的线索进行判断,来决定是同意还是否定,是让她继续留在台上还是终止比赛。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际只凭言语而没有任何伴随的肢体语言,是无法进行和难以想象的。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形体艺术,肢体语言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3](Malandro和Baker)。所以,模特的肢体语言重在研究她们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以人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非语言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姿态。姿态包括站姿、走姿和坐姿。良好的姿态应该是挺直而不生硬,轻松而不做作,展现出一种落落大方、飒爽英姿的精神风貌。人头马超级模特中个别模特走秀扭胯幅度过大、猫步夸张,直接影响了对她的态度评价和资历深浅的判断,尤其是一些新秀。所以,姿态是信息的综合表现,要想赢得评委的青睐,基本的台步必须练到炉火纯青。

动作。动作是肢体语言中变化最显著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感染力,主要是手、足的协调。人头马超级模特的历次比赛中,都会给模特设置一个小道具,让她们根据音乐用道具来表现形体。同样是一个杠铃,选手只是扛着它若无其事地在台上转了一圈,但陈颖评委就仅凭它的竖放,再加上一只纤足的轻踏,将自己的健美演绎到完美无伦。动作之美,美在准确、精当,不可轻浮、粗俗。

表情。信息的表达55℅靠面部表情,人的面部24块表情肌,每一块都能传情达意。眉头、面颊、鼻子、嘴唇的蠕动与变化,可以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人自然、本能的表现形式,语义的显现性强,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流露的情感更准确。每一次伴随着“T台有限,梦想无限”而黯然下场的模特们大多是因为表情僵硬或者慵懒,而被淘汰的。表情是肢体语言中最敏感、最富有移情作用的部分,它能迅速、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变化,因此,当非语言信息遭遇理性的尴尬时,人们更相信面部表情。良好有加的表情自然应该是自如而不疏放、亲切但又富于变化的。

眼神。眼神是聚焦人心的一只摄像头,是洞察人类灵魂的一把解剖刀。T台模特的韵致全部浓缩于一双眼睛里。眼神里的内涵丰富,也最真实,最动人。胜利者的眼神总是昂扬自信、坚定执着。踏着音乐节拍走的步履是否轻盈、到位,从参赛选手的明眸里就可以看出,所谓“明眸善睐”,指美的眼神应是:炯炯有神、友善坦然。

仪表。仪表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包装,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深层的修养。模特上、下场要换两三套衣装,但无论休闲服饰,还是泳装、礼服,每个选手的风采都是迥异的。有的狂野、有的柔媚、有的中性、有的稍显繁琐邋遢。其实,仪表也是肢体语言综合信息的反映,一个人美不美,有没有魅力,全显示在仪表里。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标准,得体的仪表应该是:神清气爽、天人合一。

肢体语言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更侧重特定语境中的狭义观。

三、肢体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肢体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借助于具体的动作,解读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表达潜意识的符号系统,可以比之于口语和书面语,而且还是这些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肢体语言先于有声语言,当时只是简单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与客观事物的直接结合的指意”[4];有声语言产生后,特别是文字的出现,人们的思维的进一步发达和进化,使得这种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逐渐有了典型而复杂的意义,即人们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或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去隐喻这些具有相似点的抽象的事物,而这些肢体语言概念的形成是多层次、多特征的。

肢体语言以人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为物质基础,指向自然和社会的文明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运用体态姿势和面部表情的指向性内涵,就会千差万别。因为“所指和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5],例如,“中国人用点头表示肯定或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保加利亚人却正好相反。西方人见面打kiss或拥抱,而东方人一般只礼节性地握手。肢体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肢体语言的存在就是证明。中国人同性携手是友谊的象征,而西方则有可能被认为是同性恋”[6]。当然,肢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它的不可论证性。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能指的线条性,让超级模特用行云流水的动作,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步一步的迈、一点一点的舒展眉心,走台、微笑,不仅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在空间内延伸,既体现一个长度、向度,是一条纬线,又体现一个深度、高度,是一条经线。

“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肢体语言并不同社会大众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这一事实似乎包含着一种矛盾,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肢体语言的“强制王牌”。已经选定的东西,不但个人即使想改变也不能丝毫有所改变,就是大众也不能对任何一个动作行使它的;不管肢体语言是什么样子,大众都得同它捆绑在一起。

总之,肢体语言具有符号性,符号按索绪尔的说法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其中,概念等于所指,音响等于能指,所指是能指的内容(意义);能指是所指的载体。它们作为部分或组成要素,既相互对立,又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符号”[7]。肢体语言同其他典型符号一样,具有能指和所指,只不过以身体姿态、表情动作取代音响形象,用来意合概念、情感和思想。符号性特征也是区分肢体语言与人体纯生理动作的重要标志。比如,猫步,T台下的人们也会走,但不代表脱俗的高雅之美,相反,会遭人嘲讽。肢体语言虽然具有与人体动作相同的生理属性,但它更重在表达某种语境中的独特思想、具体情感。陈宗明所言“一件事物,只要能够分析出其中的能指和所指,它便是一个符号;反之,便不是符号”。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手段,而模特则把这种语言运用到恰到好处。肢体语言一方面能把人体第一性和修为第二性完美结合,打造生动活泼的个性形象;另一方面,又侧重狭义的面对面交际中用各种具体动作和多样表情来传达潜在信息,从而达到意会的高境界。同时,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表义的多功能的符号系统。作为非语言交际系统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肢体语言在T型台上可以传达丰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表达模特潜在的心理与意向,从而使人头马超级模特赛事更火,使超级模特活动更贴近语言现实,使肢体语言的交际活动更生动、更感性、直接而又明确。

【参考文献】

[1]文静.试论体态语审美价值的实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况新华,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3]AllanPease.BodyLanguage[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N].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5]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本质差异

1、语言习得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环境方面(surroundings):

儿童习得语言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中具有接触语言的广泛性,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从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接受全方位语言输入,周围的一切都是儿童习得母语的真实语境,语言的输入(languageimput)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儿童在多次重复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逐渐习得了言语的能力,即与人交际的能力。所以母语习得的环境是整个社会,离开了这个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习得的过程。

1.2认知方面(cognitive)

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往往是一种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认知活动,无论是学习过程本身(process),还是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儿童在习得"milkbottle"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肚子饿了,想吃牛奶。”他只知道瓶子或杯子里面装的东西可以给他吃。儿童在习得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

1.3目的方面(purpose):

语言习得是伴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在儿童母语习得之前,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多的认知,由于儿童对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就成了习得母语直接而自然的能力。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对儿童带来满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所在。因此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儿童周围的人们与其说是在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还不如说是在纠正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1.4习得者主体的特征:

母语习得的主体是儿童,好奇心与模仿能力(imitation)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理上(包括大脑与发育器官)都处于发育时期,儿童出生时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不存在其它任何干扰。

2、外语学习的特征也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外语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课堂教学往往是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学习外语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学习者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本族语(mothertongue)的世界。他们只能从外语教材中,在教室里接受非本族语的输入。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语境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学习外语过程,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是一个人为的受客观条件制约的语言环境,离开这一语境,又被淹没在本族语的大海中了。

2.2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学习者往往需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手段,完成学习任务。其认知基础与母语习得的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者是在认知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语言,而后者则是在语言习得中了解事物。

2.3学习外语的目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是都是有目的地进行着,即使是本能,也有一定的目的指向。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客观世界,而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诚然,外语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的虽有不同,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其学习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已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了语言本身。

2.4学习者本身的特征:外语学习的主体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外语学习一般都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已完成以后进行的。从生理方面来看,学习者掌握外语往往是在智力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从心理功能来分析,学习者主体已经具备了感知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学习者在知识上已经具有了母语建构及表达习惯,从而对外语学习形成了一种语言的迁移(languagetransfer),已有的母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会形成干扰。

语言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尽管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共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流与交际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点在于交际(communication),在这一层次上,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的过程中也有重合的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会有习得因素,学习的主体都是能习得语言能力的人。儿童之所以如此快,如此地道地习得母语,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与很强的求知欲望。客观环境与主体者内在的因素与母语的习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客观环境是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的,学习者内在的潜力也是可以不断调节和发挥的。因此,如果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努力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外语学习的语境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的语境;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到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者对外语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感到学习外语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那么外语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语言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语言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学习者往往必须到课堂听课,接受指定教师的语言指导,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各种外语考试等。语言环境的改善就落到了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管理部门肩上。

教师对于语言环境改善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教师的的教学用语是学习者最直观、最真实的语言输入。首先,教师的教学用语一定要贴近这门外语,善于模仿真实生活中不同环境,各种角色的语言语气特征,对语言的例示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成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西方人“购物”时的语言及言语特征时,就可以把教室设计成一个真实的商场;讲授“打电话”时,就可把教室设计成为一个真实通电话的场所,让学习者在近似于习得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其次,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课堂语言环境的改善同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地道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用外语进行思想交流,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指望教师为学习者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外语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又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教学能力。此外,学校里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竭力为外语学习者营造一个外语的氛围:齐全的外语教学设备,英语电台的开播,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料。英语角及各种英文书刊报纸,都能给学习者提供和改善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试图创造一种完全等同于母语习得的语言自然环境,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与教育管理部门的不断重视,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外语学习虽说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学习过程,但在充满外语的氛围和语境中,也可以有类似习得的收获。

2.2学习者兴趣的培养: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自己目标的确定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曾经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学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友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学习外语就如同在家里看电视小说一样愉快、兴奋。此外,改进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兴趣关键之一。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无论在母语习得过程中,还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结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外语教学应从它们两者之间的共性着手,不断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习得环境,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buryHouse,1982.

〔2〕Pimsleur,P.ThePsychologyofSecondLanguageLearning,Cambridge,1971.

〔3〕Richards,J.ClassroomLanguage,WhatSort?G.Ailen,1978.

〔4〕Wuzongjie,ReadingsforAppliedLinguisticandLanguageTeaching,ZhejingTeachers''''University,1998.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3)

论文摘要: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教学语言的风格美,就是不同个性的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语言要素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运用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的语言格调。它既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又是教师艺术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教师的勃勃生气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美感共鸣。放眼当今政治课教学,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豪放的美

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健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刘大槐:《论文偶记》)。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在讲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二、柔婉的美

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

如在讲上例“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

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三、灵秀的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问题时,我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写的《松树的风格》一文吗?”(学生答,略)然后,我满怀激情地朗诵道:“我赞美你,松树,你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你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你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接着,我进一步引申道:“我赞美你,英雄模范人物,你们所追求的是无怨无悔的人生。从、英勇献身到焦裕禄、孔繁森甘做人民的好公仆,从徐洪刚、白雪洁见义勇为到徐虎、李素丽无私奉献、真情为人民……索取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有付出,绝不期待回报,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在这一语段中,我用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比喻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不顾个人安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顾个人得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开拓进取的人们的崇高品质。这绮美娟秀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恰如其分地把各个段落要表达的意思衔接起来,一气呵成,使教学情景交融、丝丝入扣、灿烂可观。正所谓“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四、含蓄的美

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

在讲授高二《思想政治》(下册)“生活理想”时,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于是,我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

篇(4)

在二语习得范畴内,研究者们对输入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R.Ellis的定义是讲母语者或二语者对其他二语者所说的语言。[2]他的定义只有口头输入,没有包含书面输入。Richards等人认为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接受到的并能作为其学习对象的语言。[3]该定义比较全面。国内学者给出的输入定义和Richards等人的接近[47],兼顾口头输入和书面输入,这也是本文采用的输入概念。

最初的输入概念是Coder在“学习者的错误的意义”一文中作为一个理论话题提出来的。[8]最早引起语言学界重视的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theinputhypothesis)。他提出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veinput)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基本公式是“i+1”。“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知识部分。[9]Krashen和Terrell随后又论述了“输入假说”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可理解的输入理论与习得(acquisition),而不是与学得(learning)有关;(2)习得是通过理解稍微超出已有的语言知识而完成的,需要借助于语境和非语言信息;(3)当交际成功时,当输入得以理解时,也自然就有了可理解性输入;(4)口语表达的流畅性不是直接教出来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显现出来的。[10]

Long认为,二语学习者和母语学习者一样,学习成功者总是以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特征的。他认为互动式输入比非互动式输入更重要,充分强调了使语码变成学习者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11]

Schachter概括出四种输入:简单输入(simplifiedinput)、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否定输入(negativeinput)(指向学习者提供其交际的意图并不成功的信息)和充分输入(sufficientinput)。对以上四种输入,Schachter觉得它们都不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1213]

Vanpatten建构了“输入加工假设”(inputprocessinghypothesis)。从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角度来考察输入如何在二语习得中发挥作用。认为人脑只会对有意注意到的输入集中精力进行加工,从而促进二语的习得。[14]

在Gass提出的二语习得的模式中,从认知的视角,强调了注意到的输入(apperceivedinput)和理解了的输入(comprehendedinput)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输入,可能摄入(intake)的是注意到的并理解了的那部分输入,也只有这部分输入才对学习者的输出起作用。[15]其后Gass对该二语习得模式的进一步补充和实证研究也强调了上述观点。[1617]

综合来看,输入和二语习得中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输入话语和二语习得

输入话语(inputdiscourse)指的是说话人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所用的特定语域(register)。[18]264R.Ellis将输入话语分为照顾者话语(caretakertalk)、外国人话语(foreignertalk)和中介语话语(interlanguagetalk)。[18]247在这个分类中,R.Ellis没有将教师话语(teachertalk)包含在内,因为他认为教师话语和外国人话语是类似的[2]145,但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设定为教师话语。Chaudron、Spolsky[13]172等人所进行的教师话语研究发现:教师话语常常会在语速、停顿、重音以及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进行调整、简化和改变,以适应二语学习者的实际水平。[19]WongFillmore调查发现,课堂是非英语移民学生进行语言习得的最理想的地方。[20]Nunan也认为,教师话语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在学生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话语可能就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语言输入。[21]徐海铭从信息学和认知角度讨论了课堂讲授中教师话语的积极作用。[22]何安平将教师话语研究和语料库相结合,调查和分析了语言课堂话语语料库中教师话语的部分特征。[23]

(二)输入频率和二语习得

Hatch、Wagner和Gough提出了“频率假设”(frequencyhypothesis)。他们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先后顺序取决于该语言成分在输入中出现频率的高低。[24]N.Ellis所倡导的二语习得观也是以频率为基础,认为输入频率对内隐式学习(implicitlearning)具有作用[2526];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研究如Lightbown发现,输入频率与二语学习者的输出频率呈现出很高的相关性[27];但Snow和HoefnagelHohle所做的研究则表明,输入频率与准确性之间无重要关系(准确性可以反映习得程度)[28]。R.Ellis认为输入频率是影响二语习得发展的因素之一。[18]273周丹丹的研究结果显示,输入频率对口头故事复述内容的影响显著,复述的流利性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但是准确性没有任何进步。[29]证明输入频率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在不同层面上结论不尽相同。

(三)输入呈现方式和二语习得

在很多研究中,学者们尝试了对输入进行语码调整,以促进二语习得。LarsenFreeman、Long和Krashen从输入的可理解性呈现方式入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可理解输入能够促进二语习得[11,3032],但这些证据不能明确说明理解性输入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18]278而White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理解性输入对于二语习得并不是必需的,比如学习者运用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的方法也可习得部分二语。[33]吴朋进行了以调整后的阅读为输入呈现方式的教学实验,发现此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34]周卫京探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的听觉和视觉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听觉输入对口语流利度促进更大,视觉输入更有利于口语准确度的发展和复杂度的提高。[35]

(四)输入与二语习得速度

关于这一点,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Snow和HoefnagelHohle发现,在课堂上输入的数量不能决定二语习得的速度[28];但WongFillmore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均对习得速度产生较大影响[36]。

(五)输入与二语学习者

行为主义者(behaviorist)否定二语学习者的心智过程,将语言输入视为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认为输入和输出直接关联。二语学习者要习得二语就要运用输入来提供适当的刺激及足够的反应。[18]243心智论者(mentalist)认为语言习得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二语学习者大脑中先天负责语言习得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语言输入仅仅是二语习得的一个激活器(trigger),其本身不决定习得的成败。[37]因此,习得可以在输入贫乏的情况下发生。互动论者(interactionist)重视二语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作用,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输入必须在二语学习者内在机制的约束之下,与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交际互动共同发生作用。正如R.Ellis所言,学习者内在信息加工机制(learner′sinternalmechanism)决定输入的性质并被输入的性质所决定。[2]129

二、分析

和国外相比,我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输入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各有侧重。

国外的输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研究一直与二语习得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和其他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紧密相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出现相关的研究,但多数是以引进、介绍或评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新观点为主。进入90年代以后,国内二语习得中的输入研究开始全面系统地引进和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针对性的研究。以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以客观事实或数据取代了主观的感情和判断。[38]这一演变路径与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脉络是一致的。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输入话语的研究主要涉及中介话语和教师话语,而国外研究中出现的照顾者话语和外国人话语在我国几乎没有。

国外此类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最早被使用的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24,3941]、实验研究(experimentalmethods)和准实验研究(pseudoexperimentalmethods)[4244]、内省式研究(introspectivemethods)[4547]。我国学者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另外两种方法很少使用。

从文献回顾的结果来看,国内外以往相关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内容

从文献阅读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头输入方面,有关书面输入的研究较少;而对于许多国家的二语学习者来说,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书面输入是学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输入方式,而且也是最经济可行的;另外,在进行输入研究时,以往的大多数研究考察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涉及语用习得的研究很少。

2.研究对象

在以往的研究对象中,大部分是初级学习者,他们所接触的输入一般都比较简单。实际上,二语习得者中还有很多的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因此,过多地选取初学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不足以反映二语习得对象的整体状况。

三、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做出以下总结和展望:(1)以往的研究表明,输入话语不同、接受输入者的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输入方式(习得、学得等)和学习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对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和二语习得的效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实现上述各环节的最佳组合是今后此类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向之一。(2)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纳入书面材料,扩大研究的对象(要包含中、高级学习者),还要更多地研究语用的习得。这样才会使得输入和二语习得的研究更为全面,更具代表性和概括性。(3)随着语料库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更多的以真实语境中的语料作为学习者输入方式的实证研究将会涌现。(4)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广泛运用,将有助于人们对人类大脑内部语言习得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输入的认知探讨必将有助于更好地习得二语。

在我国研究输入和二语习得的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将国内外成熟的研究结果运用到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中,必将有助于我国众多的二语学习者和教授者。

参考文献:

[1]王立非.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与实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

[3]RICHARDSJC,JOHNPLATT,HEIDIPLATT.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M].管燕红,Tran.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4:227.

[4]戴纯曼.语言输入的类型及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7074.

[5]张文忠.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的理论模式[J].现代外语,1999(2):202217.

[6]罗立胜,何福胜,杨芳.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1(4):5866.

[7]张焕香.论语言输入的分类[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516.

[8]CORDESP.Thesignificanceof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67(5):161169.

[9]KRASHENSD.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levanceofsimplecod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CARCELLARC,KRASHENSD.Research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0:11.

[10]KRASHENSD,TERRELLTD.Thenaturalapproach:languageacquisitionintheclassroom[M].Hayward,Calif.:TheHaywardPress,1983:2339.

[11]LONGM.Nativespeakerandnonnativespeakerconversationinthesecondlanguageclassroom[C]//CLARKEM,HANDSCOMBEJ.OnTESOL′82:pacificperspectiveso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WashingtonD.C.:TESOL,1983.

[12]SCHACHTERJ.Nutritionalneedsoflanguagelearner[C]//CLARKMA,HANDSCOMBEJ.OnTESOL′82:pacificperspectiveson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Washington,D.C.:TESOL,1983.

[13]SPOLSKYB.Conditionsforsecondlanguage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2000:188190.

[14]VANPATTENB.Inputprocessingandgrammarinstruction:theoryandresearch[M].Norwood,NJ:Ablex,1996.

[15]GASSS.Input,interactionandthesecondlanguagelearner[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1997:3.

[16]GASSS,SELINKERL.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introductorycourse[M].Mahwah,NJ:LawrenceErlbaum,2001:401.

[17]GASSS,TorresMJA.Attentionwhen?aninvestigationoftheorderingeffectofinputandinteraction[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5(27):131.

[18]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UP,1994.

[19]CHAUDRONC.Secondlanguageclassrooms:researchonteachingand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20]WONGFILLMOREL.Whendoesteachertalkworkasinput?[M]//GASS,MADDEN.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21]NUNA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atextbookforteachers[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Inc,1991.

[22]徐海铭.语言输入理论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院学报,1998(4):713.

[23]何安平.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现代外语,2003(2):161170.

[24]HATCHE,WAGNERGOUGHJ.Explainingsequenceandvariation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LanguageLearning,1976(SpecialIssue4):3947.

[25]ELLISNC.Frequencyeffectsinlanguageprocessing:areviewwithimplicationsfortheoriesofimplicitandexplicitlanguageacquisition[J].SSLA,2002(24):143188.

[26]ELLISNC.Reflectionsonfrequencyeffects[J].SSLA,2002(24):297339.

[27]LIGHTBOWNP.TheacquisitionanduseofquestionsbyfrenchL2learners[M]//FELIX.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trendsandissues.Tubingen:GunterNarr,1980.

[28]SNOWC,HOEFNAGELHOHLEM.Schoolagesecondlanguagelearners′accesstosimplifiedlinguisticinput[J].LanguageLearning,1982(32):411430.

[29]周丹丹.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2006(2):154163.

[30]LARSENFREEMAND,LONGM.Anintroduction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M].London:Longman,1991.

[31]KRASHENSD.Theinputhypothesis:issuesandimplications[M].Harlow:Longman,1985.

[32]KRASHENSD.Weacquirevocabularyandspellingbyreading:additionalevidencefortheinputhypothesis[J].ModernLanguageJournal,1989(73):440464.

[33]WHITEL.Againstcomprehensibleinput:theinputhypothesisandthedevelopmentofsecondlanguagecompetence[J].AppliedLinguistics,1987(8):95110.

[34]吴朋.输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一次实验[J].外语界,2001(3):5356.

[35]周卫京.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5358.

[36]WONGFILLMROEL.Instructionallanguageaslinguisticinput:secondlanguagelearninginclassrooms[M]//municatingintheclassroom.NewYork:AcademicPress,1982.

[37]COOKV.Universalgrammartheoryandtheclassroom[J].System,1989(17):169182.

[38]杨连瑞,尹洪山.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5(2):l81192.

[39]HATCHE.Discourseanalysi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HATCH.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78.

[40]HATCHE.Discourseanalysis,speechact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RITCHI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NewYork:AcademicPress,1978.

[41]PECKS.Childchilddiscours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HATCH.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78.

[42]LONGM.Input,interaction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1980.

[43]GASSS,VARONISE.Taskvariationandnonnative/nonnativenegotiationofmeaning[M]//GASS,MADDEN.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44]PICAT,DOUGHTYC.Inputandinteractioninthecommunicativelanguageclassroom:acomparisonofteacherfrontedandgroupactivities[M]//GASS,MADDEN.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5.

[45]FERGUSONC.TowardsacharacterizationofEnglishforeignertalk[J].AnthropologicalLinguistics,1975(17):114.

篇(5)

(一)研究性教学的类型研究性教学的类型

主要有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之内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堂教学是正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过程。第一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主体,第二教学课堂更强调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但也要充分考虑第二课堂的教学,即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研究性的作业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知识。

(二)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1.案例式教学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对象。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学习、借鉴案例提供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式教学

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基于提出的具体问题,师生间可以充分地互动,相互探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性教学的手段

1.课题牵引,以研促教

现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教师,手里都有立项的课题,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题相关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之中,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性的观点或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一方面说明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对研究的课题认识得更为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设施条件上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比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使课程内容由无趣地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既紧张又活跃,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与收获

(一)形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特色

“研究性教学”不需要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学生从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既获取知识,又产生问题意识,形成研究习惯,增强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专业,逐步发展成“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既保持了该专业原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加入了应用性、社会性、研究性的要素,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推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10来门课程,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考虑学科的基础,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优势不复存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同时,研究性教学也给师生间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这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得教学在相互配合的良性氛围内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了大批研究型教师

篇(6)

关键词: 英语论文写作 教材编写 高原理论 知行结合通变律 母语正负迁移

引言

从2005年开始,各高校陆续进行了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综合英语的基础上,增加文献阅读、英语文化与论文写作等课程,形成基础+文化+论文写作的课程设置模式。笔者从2012年开始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并从学院学报入手,分析非英语专业科技人员在论文写作方面的短板,从而明确学生需求和教学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并已在学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简介

目前市售英语论文写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陆效用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戴福林的《英语论文写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上述写作教材针对所有研究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材料的选编上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另外,由于传统教材一般将各项规则和常用语句罗列在文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疲劳。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编教材,提高专业和语言水平的对应性,如俞炳丰的《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面对的就是本校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选用的示范及练习材料均为制冷与空调专业材料;而陈苏、黄彦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则针对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相关专业。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军校没有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用英语讲授的论文写作课,且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往往没有合适的市售教材,因此,相关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学校专业的设置,自行编写适合本校使用的英语论文写作教材。

二、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及实现方法

(一)理论依据。

英语论文写作教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高原现象。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和抽象的归纳能力成为语言水平的体现。在高级阶段,语言水平的进度明显放慢,此称为高原现象。心理学家将学习划分为六个阶段: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再次减慢并临近极限阶段。博士生英语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阶段,即高原阶段。到硕士阶段,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书面词汇,并以英语知识的形式保留在学生记忆中,但并没有固化为学生的语言技能。这些英语知识正是博士阶段英语论文写作中需要大量运用东西,如果在博士阶段没有及时、足够地应用,这些知识将很快遗忘。

2.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路德庆认为,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必须结合起来,将词汇和写作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最终将语言知识转变为真正的技能。写作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个逐渐积累提高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迁移。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克服”母语规则,以避免对目标语的学习造成影响,此为母语负迁移;如果母语固有的语音、词法、句法与目标语相同,学生就可借助母语顺利进行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母语正迁移。

(二)实现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现象。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不再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和条框罗列。本教材每一课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组成,通过这些task的练习,学生由被动方转为主动方,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在练习过程中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乐趣和教学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据写作教学规律进行教材内容设计。笔者根据知行结合通变律和写作活动的四个特点,在设计练习时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大量操练,对科技论文的结构、常用句型有了较深刻了解,可积极运用学到的知识写出合格的英语论文。

3.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母语负迁移。博士生对汉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对照英语论文范文进行语篇结构的构筑。范文材料全部选自权威期刊,语言简洁准确流畅,一些常用语句,如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叙述、研究结果的表述和结论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对应段落,对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结构和以上部分语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国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在题目翻译、摘要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学生推敲、评判和改进。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选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具有语言错误比较典型的特点,可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据以上理论所编教材的特点

(一)实用性。

本教材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写作规律理论,参照国家教委《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语言上符合非英语专业博士生的外语水平,适合课堂应用。

(二)专业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

本教材所选材料覆盖了本院博士生各专业,对于学生熟悉本专业论文结构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符合写作课程教学规律,针对中国人学习英语语言的特征设计练习。

本教材选材精细,学生可通过阅读范文较快掌握英语论文的结构和常用句法,并接触大量的专业词汇。另外,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评判和改进,可让学生在今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避免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四)理论讲述和练习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导性、适应性和提高性练习克服了传统写作教材的沉闷枯燥,学生通过练习熟悉了写作理论,强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学习论文写作的兴趣。

结语

博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内容上的选编,在编写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又要避免课程内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论、写作过程中的知行结合通变律和母语正负迁移规律编写的论文写作教材针对性强,趣味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浸润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语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专业词汇和句法,避免中国式英语,写出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论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陆效用.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研究综述

一、引言

本文对七大期刊进行了近义词辨析论文穷尽式的搜索。这七大期刊分别为《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语言研究》、《中国语文》。并把所有已找到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按照词性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名词(84篇);动词(64篇);形容词(19篇);副词(80篇);代词(15篇);数量词(15篇);介词(6篇);连词(15篇);助词(16篇);语气词(3篇)以及还有可以归为套语(2篇)和格式(14篇)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

下面对近义词辨析的论文的时代特点进行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概括,使读者能对1979年以来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有一个总的了解,以便读者能够明确将来的研究方向,为读者的研究指明方向。

二、二十几年来近义词辨析论文的特点归纳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发展速度已非常惊人。但初期到现在的近义词辨析的论文呈现出一系列是特点。下面简单说一下。

1.论文写作形式的特点

有的文章是以随感和杂记的形式出现,它们的篇幅往往很短小,特别是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研究初期更是这样,没有现在发表的论文那么规范正式,甚至连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都没有。当时的文章只是简单的对两个近义词进行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而且辨的也不是很透彻。如:龙启群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启事”和“启示”》就是一个例子,主要从不同的词性角度对二者的基本意思加以区别。再如:金有景198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恶梦”和“噩梦”》、金有景1986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糖坊”与“糖房”》等等。

但近几年,论文变得更加规范,辨析地更加深入,语料来源也明确起来,变得更加地规范,格式也变得更加完善,趋于完美。举个例子: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主要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词”进行了考察。这是因为对外开放以来,汉语作为外语教学发展地更快了,有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它们对能够解释汉语近义词的书需求更大了。原来只是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外国人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需要了。原来汉族人认为没有问题的词汇,也不会想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的词汇,因此也就不会说出不象话的汉语句子,但对外国人来说却成了问题。比如:“被”、“被…所…”、“为…所…”之间的差别就是很多留学生困惑和出现偏误多的地方。再比如“重视”和“讲究”之间的区别也是留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汉语里的近义词,深化和细化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使留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的近义词。

2.研究对象:

词性多,基本覆盖了所有词性,覆盖面广。

1)由原来的单一语言内部词汇的比较转向多个语言词汇的对比研究,出现了汉外对比的论文,研究变得更加深入。例如:由章纪孝和水野义道两位先生1984年合写并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01期的《汉语“更”和日语“もっと”》主要从语法关系和意义上进行了比较两者的异同。周时挺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的《and和而》主要从十大方面说明二者在语法关系上的相似之处。再如王钟华1986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的《汉语的“什么”和法语的“que”》以及元元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2期的《“”和“们”》都属于这一类汉外对比的论文。

2)除此之外,方言词汇对比分析比较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对方言词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例如:史秀菊2003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1期(总第86期)的《临猗方言的结构助词“奈”与“哩”》主要从临猗方言结构助词的分布、“奈”的语法功能、“哩”的语法功能、以及“奈”、“哩”成因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饶长溶1996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2期(总第59期)的《长汀方言助词“嚟”和“咧”》;以及陈茂山1995年发表在《语文研究》第3期(总第56期)的《定襄方言的“咾”和“唡”》均属此类。

3)另外也有普通话与方言词汇的对比研究。比如:沈怀兴2005年9月发表在《语言研究》第3期的《“知不道”和“不知道”》说明了两者不仅来历、结构均不相同,而且本义完全不同,引申义亦不尽相同。

4)当然也不乏普通话近义词词汇之间辨析的论文,而且这一类论文占的总数是最多的。简单举一例加以说明:周小兵199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的《“常常”和“通常”》主要考察了这两个词在语法分布上的区别并解释了它们在意思上的差别。再如周小兵与邓小宁2002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1期的《“一再”和“再三”的辨析》、张发明1984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一会儿”和“不一会儿”》均属于此类论文。

5)辨析论文从原来单纯辨析几个词的区别到研究几个近义词的功能应用。肖奚强2002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4期(总第49期)的《“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文章分析了“正(在)”、“在”及“着”之间的异同。认为“正、正在、在”是表态副词,都表示动作的进行,其态意义的核心是“进行”。但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

6)最后,我们从各个词性角度分类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名词、副词和动词类的辨析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相对地,虚词类的文章则相对较少。所以,虚词类方向的辨析论文应是今后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从原来单纯的辨析到现在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来阐释词语之间不同的文章渐渐地多了起来。早期的文章只是单纯地说明词语间的不同,而没有运用数据统计等各种分析手段来辨析。如徐静茜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6期的《“起”和“上”》以及金有景1981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4期的《“实验”和“试验”》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章。而近几年的辨析论文的研究方法变得愈加地完备而科学。例如:莫彭龄2004年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的《词汇的“词”、语法的“词”和修辞的“词”》。

2)从原来的手工到现在利用高科技计算机手段来收集语料。收集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身有体会的。

3)不仅只是词汇层面的辨析,也扩展到了语法层面。如:李茉莉1990年发表在《汉语学习》第3期的《试比较汉语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了”与日语表示完成的助动词“た”》对比了“了”与“た”在“时”、“限制性”、“单一性与多用性”方面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