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8: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医学独立院校双语教学英语教学改革
1双语教学的本质含义和现状。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源于美国,意思是“TwoLanguages”,即两种语言。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汉语与英语相结合。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医学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提高医学生查阅英文医学文献,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学会用外语进行思考和表达,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特别在医科类独立院校,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2医学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表现。
2.1学生人数多、英语水平不平衡难以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佳境界就是“因材施教”。可是目前中国的医学院校因为年年扩招人数众多,以我院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为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常常一个教师的课堂上有八九十名学生,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堂课有100~200的学生,还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因材施教?而欧洲和美国的师生比例要低很多,一个教授的课堂上也就是20个学生左右。并且欧洲和美国的高等学府,都很注意国际留学生的引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能快速的提高的英语,同时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很快。而我们的课堂上,很少有国际留学生,都是众多中国本土的学生,没办法创造很好的英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意境。
2.2担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实施双语教学,师资是关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越来年轻化,他们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一般不够丰富,很难准确地把握专业课程的理解与传授;而医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其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低下,在使用英语讲解课程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教师本身都无法实现“英语思维”,就更别提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了,因而难于胜任双语教学任务。鉴于此,实际目前的双语教学主要是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使专业课成了变相的英语课,既影响了专业内容的信息量和讲解深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双语教学的课程目标。
2.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
师资的匮乏导致双语课程的开展勉为其难,多数教师已经无暇顾及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革新,同时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借助语言工具单纯传授专业知识,沿袭“以译代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比较常见,缺乏师生互动,没有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学的氛围中来,教学效果难尽如人意。
2.4内容实用的外文原版医学教材匮乏。
教材选择很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使用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应有之义。直接采用原版教材,虽然有语言优势,但是存在价格昂贵、内容陈旧、重复引进等弊病,而且其编写体制与我国现有规划教材差距很大,比如某些基础医学教材中的正常值范围等与国内有很大差距,有些则篇幅往往很大,专业词汇过多,内容与我国现行教学基本要求不太一致,有时还相差较大,因此实用性较差;如果将中文版规划教材翻译成英文,优点是与现有教材匹配,且价格便宜,缺点是难以保证英文的质量[5]。
3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3.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学校须对学生外语基础、师资情况、课程教材等因素综合考虑,逐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并推广双语教学。
3.2突破瓶颈,深化改革,科学发展。
加强双语师资培养、课程的开发、教材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政策制度支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双语教学是“国策”,更是高校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决策者应从人才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参与,不断激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逐步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双语教学体系,使高校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内在体魄,从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在师资和教材上。
3.3理顺关系,注重实效,服务社会。
处理好双语教学与母语教学、学科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成共赢。同时,注重实施效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的新举措,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医学独立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类独立院校的双语教学还处在起步和尝试阶段,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存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应当在积极的探索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双语教学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努力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医学类独立院校发展的双语教学之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水平的、适合我国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世泽,杨晔琴,王公旺。医学院校实施双鱼教学的困惑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2006,(6):72~73.
[2]何兴祥,刘伟。医学双语教学探析[J].医学教育,2004,(3):23~24.
[3]吴升华,陈辉,陈庆吉,吴元俊。对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6):177~178.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科技传承、科学评价的主要载体,是重要的出版与学术交流资源,也是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进展,我国大陆急诊医学学科发展迅速,组成了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医学专业人员队伍。[1]与高速发展的急诊医学相比,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公开发行的有关急诊医学方面的期刊有15种,没有一种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外优秀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尤其是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进行分析,比较其专业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探索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增强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科学性与适用度。
一、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基本信息
以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CR)2008、2009和2010版为数据来源。
1.地域分布
SCI共收录急诊医学类期刊23种(2010版),美国主办11种,英国主办4种,德国主办2种,加拿大、西班牙、中国香港、爱尔兰、土耳其、克罗地亚各主办1种。居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德国所主办的期刊占总数的74%;欧洲诸国共8种,占34.8%;亚洲仅2种,占8.7%。美国刊物种数显著多于其他国家,英国、德国等急诊医学发达国家主办的急诊医学类期刊也相对较多。
2.出版方
这些期刊中,完全由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的有18种,占78.3%,其中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旗下出版的有7种,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旗下的有3种;而由学会单独出版或与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仅有5种。
3.刊名的地域性
国外的急诊医学类期刊刊名很少有地域性的限制。在23种期刊中,只有6种有明确的地域范围,但多为洲级或国家级的水平,如《欧洲急诊医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北欧地区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ScandinavianJournalofTraumaResuscitation&EmergencyMedicine),《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Canadi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美国急诊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等。由此可见被SCI收录的期刊,刊名绝大部分突破了地域性限制,这为期刊发展,尤其是稿源及覆盖面的全球性,打下了基础。
4.期刊编委的组成
SCI急诊医学类期刊的编委会成员数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多有少,但是一般都设有主编、副主编或执行编辑,另外有的期刊还设有管理编辑、助理编辑、文本编辑等。编委会成员一般都具有国际性,比如,《澳大利亚急诊医学杂志》(EmergencyMedicineAustralasia)近一半的编委是国外的。编委会成员变更速度较快,一般2~3年就更新一次。编委会成员在办刊过程中提供咨询意见、参与审稿工作,也帮助期刊约稿、向期刊推荐稿件,对期刊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些期刊甚至还根据急诊医学的特点,将杂志内容分为不同的板块,如中毒板块、心肺复苏板块、院前急救板块、灾害医学板块、继续医学教育板块等,由2~3个编委具体负责一个板块。
5.期刊的网站
互联网是国际期刊重要的工作平台,是期刊的编委、编辑等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以及作者、读者之间实现快速远距离交流的工具。[2]每本SCI急诊医学类期刊都实现了编、审办公网络化和自动化,配有独立的网站,并与相关领域的学会、数据库等网站链接。每种期刊都在网站上现刊和过刊的内容,绝大部分的过刊都是可以免费获取的,有少数几种期刊就连现刊也可以免费获取。
二、被SCI收录的急诊医学期刊评价指标
1.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3]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说明该刊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2010年影响因子居前10位的急诊医学类期刊见表1。在这10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大于2的有6种,占23种急诊医学类期刊26%。除3种期刊2010年的影响因子较2009年有少许下降外,其余都比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排名第1位的《复苏》杂志2010年影响因子比2009年增加了1.465。与2009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期刊新收录了3本新杂志,分别是《急诊》《、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影响因子分别排名第3、6、10位。
2.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表2为2010年被引频次居前10位的期刊。由表1、表2可知,总被引频次的排位基本上与影响因子的排位一致;《复苏》杂志总被引频次增幅最多,为3621次,这导致其影响因子排位第1。在被引频次居前4位的期刊中,影响因子都大于2,可见总被引频次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
3.发文量
发文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特点和研究成果的层次水平,是掌握该学科在某一阶段研究趋势的有效方法,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2010年急诊医学类SCI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见表3。表3显示,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中,只有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前10名之外(包含2010年新增的《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与急诊医学杂志》、《加拿大急诊医学杂志》);从总被引频次看,只有2种处于10名之外。这说明,发文量与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呈正相关关系,即发文量越大,其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相应地提高。
三、对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启示
1.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收录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科技界学术交流的频繁,在国际科技发展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科技论文产出量逐年增加,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显示,我国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从2008年的11.67万篇(占全世界年度SCI论文比例8.8%),2009年的12.75万篇(占全世界比例9.8%),到2010年的14.84万篇(占全世界比例10.4%),连续3年全世界排名第2位[4](见图1)。#p#分页标题#e#
2.我国急诊医学期刊的现状
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的15种急诊医学类期刊中,大部分期刊名都冠有“中华”(如《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如《中国急救医学》)或某个地区(如《岭南急诊医学杂志》);几乎所有的期刊都是以院校、研究所或学会为主办或主管单位,主办单位提供办刊经费、办公场所以及办刊人员,集编辑、校对、发行与一身;所有期刊90%的编委、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普遍偏低,2009版和2010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急诊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497、0.539,平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992、1181;[5][6]在15种急诊医学期刊中仅6种期刊拥有自己独立的网站。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陆急诊医学类期刊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三点启示
启示一:科技期刊要重视队伍建设的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包括论文质量的国际化、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出版语言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编排格式的国际化、编辑标准的国际化、编辑管理的国际化,以及印刷质量的国际化和入选检索系统的国际化等。SCI急诊医学类期刊,无论是刊名,还是作者、读者、编委的组成,都是国际化的。而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们虽然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践行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理念,[7]但是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视野还不是很理想。我国急诊医学期刊虽然在形式上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版式,重要论文均加有英文摘要,但是在其他实质方面,如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编委构成的国际化、审稿的国际化等还比较薄弱。因此,作为科技期刊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同时也有责任加强科技期刊与国际接轨的进度,以尽快提高中国急诊医学期刊在国际大舞台上应有的地位。
一、识别非法期刊特点
非法期刊简单的说,是指违反国家、地区新闻出版条例、法规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扫黄打非办先后公布了数批非法假冒期刊,这些非法期刊以医学类占较大比例。非法期刊[1]往往具有录用率高、发表快、不能开具正规发票等特点。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条例》中的相关原则,非法期刊大致有以下几种。
境外期刊国内出版的非法境外期刊主要来自香港,其主办单位有“中华XX学会”、“国际XX出版集团”、“中华国际XX会”等。它们在香港注册,却主要在大陆地区非法征稿、出版。这类期刊在国际上没有任何影响力,专门以有偿发表为目的。
刊号严重错误或杜撰刊号的期刊公开发行的合法期刊必须同时具备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二者缺一即可判断为非法期刊。非法期刊的2种刊号往往都是杜撰出来的。
合法期刊制造的非法期刊这主要是指正规期刊在正刊之外办的增刊、专刊、专辑等。《期刊出版管理条例》三十四条规定:一种期刊每年可出版2期增刊,但必须获得许可和增刊准印号,其开本必须和正刊一致,并且要在封面上标明“增刊”字样。但是,不少合法期刊每年都出数本增刊,增刊规模远超正刊,比正刊厚得多,且往往未获得增刊许可证。增刊发表的论文与正刊相比,往往质量不高,多不被评审机构认同。
非学术期刊办的学术版例如科普杂志办的学术版。这类刊物以有偿发表为主,但往往没有得到期刊主管部门的批准,而是悄悄办的额外期刊,也不随原刊一同发行,其目的是向的作者收取版面费。这类期刊也属于非法期刊。
二、投稿基本对象:核心期刊
国内核心期刊在医学界,国内的核心期刊主要是指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与国家科技部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的相关期刊[2]。前者每4a评选1次,有效期为4a,2004年版共评出医学类核心期刊222种。但不收录非中文版的医学期刊。后者每3a评选1次,有效期3a,期刊的语言不限。两者既有一定重复性,又有互补性,结合使用,就基本囊括了国内较权威的医学期刊。核心期刊是作者投稿最主要的对象,其目录网上容易检索,作者按照核心期刊目录寻找投稿对象,可以有效避免非法期刊的发表,并保证成果的有效。
国外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国外核心期刊主要是指进入了《科学引文索引》(SCI)、《医学索引》(Medline)的期刊[3-4]。包括国外期刊以及部分英文版的国内期刊,其权威性往往要比国内核心期刊评价机构评出的核心期刊强得多。
三、期刊性质与投稿优先原则
1、国外期刊与国内期刊的选择
国外期刊国外期刊主要以英文形式出现,在这类期刊上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而且国外期刊不少都是SCI,Medline等著名检索源期刊,国内作者向它们投稿也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国外期刊的优势还体现在出版周期相对国内期刊短、影响因子高等[5-6]。快速发表无疑有助于论文中科研成果的及时与著作权的保护。国外期刊自然属于境外期刊,大都没有在中国大陆地区登记发行,但是由于其期刊收录于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国际影响力大,所以国内是认同的。让自己的论文产生国际影响力是每个科技作者所追求的,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的发表往往是对作者科研成果最好的肯定。
国内期刊国内期刊以中文为主,其影响范围通常是国内。一些在国内领先的成果或不便于翻译成外文的论文往往都选在国内期刊发表;国内期刊出版周期往往较长,尤其是双月刊、季刊等。但不少期刊的英文摘要是被国际一些知名数据库收录,也有利于提高论文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一些国内出版的英文版医学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等就被SCI收录,同样具有很好的国际影响力。
2、综合性期刊与专业期刊的选择
同等级别下的优先原则综合性医学期刊和专业性强的期刊在同是核心期刊的情况下,优先的原则为:首先比较二者的影响因子,如综合期刊影响因子明显高于专业期刊,则选择综合期刊发表;如综合期刊影响因子较专业期刊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不如专业期刊的,则优先选择专业期刊发表;如二者都不是核心期刊,则专业期刊优先。
不同级别下优先原则如综合期刊是核心期刊,而专业期刊不是核心期刊,其优先原则为:一般论文选择综合期刊发表,如是课题来源的论文,因涉及成果的鉴定,专业期刊的发表将使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故可考虑专业期刊优先。
3、不同管属范围期刊的选择
期刊的管属划分随着核心期刊概念的提出和广泛运用,学术期刊已经没有区分国家级和省级的必要了。以期刊的管属范围来看,可以分为:(1)由国家政府主管、主办,或是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办的期刊;(2)由省级政府或学会、协会主管、主办的期刊,刊名常带有所在地的地名。
优先原则(1)进入国际数据库者优先。如论文有英文摘要,则有必要考虑这点,以增加论文国际影响力的机会。国际数据库通常是指《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荷兰《医学文摘库》(EM)等。(2)办刊质量的优先。被选期刊如都未进入国际数据库的,选择时可以从期刊创办时间、期刊出版周期、费用、期刊装帧印刷质量、被国内数据库收录情况等方面考虑,办刊质量高者具优先权。
4、其他优先原则
发表费用少者优先不同期刊收费标准不一样,本着节省科研经费的原则,作者宜优先选择没有审稿费、发表费用低廉的期刊。目前,免费的期刊很少,大都是要收取版面费的,但是仍有一些医学学术期刊是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的。还有不少期刊是免收作者审稿费的。
本行业主办的期刊优先例如作者为某学会的会员、委员的,投本学会的期刊往往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权。中华医学会的会员在投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时享有审稿费减半的优惠;《人民军医》杂志规定不向部队、武警作者收取任何费用等;还有期刊协办单位作者的稿件往往具有优先发表的权利。
中医论文是进行中医科研和对中医科研的书面总结。随着中医科研和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论文的作用倍受重视。目前,撰写中医论文已列为中医高等学校毕业和授予学位的考核依据,不可等闲视之。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在于论题的确立,下面就论文的选题谈一些体会:
1.继承与创新结合选题
继承性是一切科技论文的共性。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客观需要和中医药学术自身的独特性决定中医论文的这一特性比其他科技论文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在现今的中医实践活动中,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仍然起主导作用。
对于中医学毕业生来说,通过在校的四年学习,继承前人的学术成就,博系各家学说,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撰写这类深入发掘和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选題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定的创新,做到继承有创新,发掘有深度。走前人没有走完的路,涉猎前人没有完全涉措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类选题常见种类包括:诠释、补充或阐述发挥前人的学说,总结前人的经验,对前人学说质疑,对中医学基本概念的探讨等等。
2.理论和实践结合选题
中医学学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面,对前人学说作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进而形成当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毕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医学术新成果的形成,新观点的产生,都必须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对于任何一个中医学术问题,如果缺乏在实践中的常任主研究和反复思考,就不可能形成对该问题的具有新意的正确认识。这样就要求中医学毕业生在最后一年的医疗实践中,广泛涉猎,留心观察,运用所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同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反过来重新认识理论。这类论文只要学生勤于总结,勤动脑,勤动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常见的这类选题包括:对一种治法的理论认识及临床应用,用某种治法治疗某种疾病等等。
3.主观与客观结合选题
主现条件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和精力。智力包括学生的知识贮备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身的特长等等。但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虽接近毕业尾声,但所学的知识有限,很大一部分没有经过医疗实践,尚是纯书本知识,没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毕业论文从研究到写作完成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且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医疗实习,准备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辨,时间紧迫,学生分到各地医院实习,各医院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有所不同,带教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对学生医疗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首次进行医学研究,经验缺乏。同财,中医学毕业论文不同于其他学术论文。目的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要求,使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的写作,为毕业后写医学类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毕业生在选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所学专业的不同,研究能力的大小,客观条件的不同。选择难度、大小适中的选题。
上述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切不可将它们分割开来。学生在确立选题后,再进行详细资料搜集和整理,根据中医论文的结构,便可圆满完成毕业论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66-02
一、信息化环境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人类文明共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及相关软件工具等对相关信息知识的获取或传递。信息已成为时代的主流,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拥有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人们学习知识已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因此,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当今教育主要任务之一。
在当代与未来,信息技术已作为考核教师能否具有从教资格的内容,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水平高低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尺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紧密相关。就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已几乎占了高校在校生数的一半。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快速推进;高职教育更需要一支信息素养极高的教师队伍。但是, 当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学校的级别从中等教育升成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基本没变。然而,高职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相关的职业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信息传媒教授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看到相关操作步骤的影像等;而且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给学生作好示范,现场指导学生怎么做等等。因故,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热点话题。
信息化环境下医学类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更有特色。高职教育基本办学思路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那么可以得出医学类高职校是为本地区基层医疗一线单位培养具有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医学类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医学行业特殊性,例如2003年的非典,“5.12 ”汶川地震等在极短时间内召集大量的医护人员到一线工作,已超出区域的局限性。所以说,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医学类高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和提高医学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全体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于其生命安全。
二、信息化环境下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救死复伤”乃然是医学类神圣的职业道德和光荣的使命。医学类职业是人们尊敬的职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医学类高职院校应随时代潮流快速发展来填补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医护工作空间。为此,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得到了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基本的办公软件制作“课件”和编写教案,基本能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待完善。在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上重学历而轻教师教学经验和综合素质;在管理上重教师使用而轻教师专业发展,具体而言,学校在安排教师的工作时主要考虑如何完成工作,而没有较多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长远规划等。
第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师资的来源渠道单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师一般是从医学类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而不是师范类高等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他们接受的教育和培养偏重于学术或者说是偏向具体的操作和运用上,忽视了把它当作技术知识的传授能力来培养,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传递知识信息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只靠任职前短时间的教师资格培训。医学类高职院校师待遇不如医院职工待遇等问题,这使得很难实现严格的教师准入标准,更难吸引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缺乏多渠道人才引进机制。
第三,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继续教育。医学类高职院校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本继续教育证书,要求每年每位教师都要有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时数和学分,但趋于形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多数是以前的中等职业教师演变而成,学历普遍较低,思想守固,讲究原则,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能力等特点,因此,更应该加强继续教育。但是,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特别扩招后学生数量快速增多,教师课时量大,合班、并班授课现象明显,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继续教育。此外,学校用于教师学习、进修、培训的经费较少,没有激发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等。
第四,高职院校科研受限。高职院校教师想凭借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新的教学信息技术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很多教师都没参与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没有足够的信心。此外,高职院校从事科研能力本身较弱,也没有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只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而没什么科研可言,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审批立项难度较大,在有的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受限等现象消除了高职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三、信息化环境下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信息化环境对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同时又是挑战。一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尽快适应发展,掌握信息相关知识和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自我的综合素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借助自己已往的教学经验,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促进自我专业发展有序进行。可以说,信息化环境既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又是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有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存在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办学思路和观念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过分强调学科性(医学),而不注重技能培养(职业教育的特性),这不可能办出特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这个“本质”东西不能变。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只能在培养学生的方法上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培育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教师工作安排上执行信息公开透明,首先要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的岗位竞争制度,既要完成学校的工作,又要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办法,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创办出医学类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
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向职业教育投入大量的资金并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改善和更换很多教育硬件设施。但是,目前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未进行社会化管理,办学资金不足,经费来源单一,只能维持学校正常的运转,很难拿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学校建设当中,例如人才引进,校内“双师型”教师培养;图书资料、实验设备、实践教学场所和信息化教学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硬件、软件都跟不上现代化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师信息教育的需求,从而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
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任职后的继续教育。因为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很难从行业引进技术人才。所以,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一般是来自于医学类而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教育理论相关知识比较缺乏,没有经过教育实习的经历,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低等特点。所以,对于这样的师资队伍来说,应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改变原来的培训方式,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效果。此外,针对信息化教育环境,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信息化环境下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前景展望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能更好为本地(区域内)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目前,教育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程度是决定该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要充分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气氛,更新观念,积极推进推广信息教育技术,让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围绕专业发展方向主动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好蓝图。具体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积极引导和宣传现代教育改革思想。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否能赶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主要是认识问题,教育信息化环境再好,教师没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没有正确认识到信息化在当今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不会调动和激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热情,也不会提高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和现代教育的需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为现代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技术人才引进,“双师型”教师培养,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都需要资金作为支撑,没有经费就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多渠道筹集资金,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放在优先发展战略,软件、硬件同时并重,统筹兼顾,使投入的经费充分发挥最大的效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医学类高职院校管理制度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以法律、职业教育法等为基础制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以便在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进修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从而促进教师尽快适应教育信息化环境。此外,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在职称评聘上,要体现有信息技术较强又能突出医学类高职教育特色的优先考虑等。当然,制度要以鼓励为主,体现人文关怀,因为不同的学科教师要求不同,相同学科教师也有的偏重于学科理论知识,有的偏重于操作技能,有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等。因此,创造条件充分利用本校教师资源,积极开展让相互交流合作的教育教学活动,树立典型,相互影响,培养教师养成进行科研良好习惯,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析——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M].济南:济南大学出版,2007.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08):18-21.
[3]刘赣洪.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hina Clinic Medical Imag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卫生厅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1062
国内刊号:21-1381/R
邮发代号:8-2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月刊)创刊于1990年,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以普及影像诊断技术和进行知识更新为重点,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突出重点,讲究实用,体现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对临床的创新研究、首例报道、综合影像诊断、比较影像学的论文给与大力支持,优先采用、尽快刊登,以确保临床的创新研究和首例报道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重点介绍: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的选择、各种疾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报道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交流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在诊断、治疗、科研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利用务实进修、全科医师培训、学术交流、远程教育等措施开展人才系统培养,努力提高全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全县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培养对象
全县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重点突出以下方面:
1.以医疗、预防、护理为重点;
2.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重点,兼顾县新区人民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所;
3.以45周岁以下人员为重点。
三、实施项目
(一)进修培训。1.每年卫生局均安排1-2名管理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对新上任的单位副职以上人员要求必须参加培训;2.每个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安排1-2名卫技人员(妇产科人员优先安排,兼顾信息、预防、保健人员)到县新区人民医院或省市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务实进修6个月;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所安排1名专业人员赴省市进修学习2-3个月;4.村卫生室须派出一名有执业资格、有进取心的村医到乡镇卫生院务实进修3个月,成绩优秀的村医可选送到县新区人民医院务实进修6个月。
以上人员在进修培训期间,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妇产科医生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基本工资由原单位正常发放。
(二)乡、村人才交流。卫生院的临床一线人员每年定期到村卫生室服务不少于2个月;在县新区人民医院务实进修合格的村医,每年定期到所辖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不少于4个月,人员工资和绩效由所在乡镇卫生院发放。
(三)转岗培训。凡是注册为“全科医生”的执业医师,从2014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培训,每个卫生院原则上每年选派一名“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培训基地为县人民医院、县新区人民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的学员工资在原单位正常领取,另外每位学员每月补助500元。
(四)全科医师培养。新录用的医学类临床和中医本科生、大专生必须分别参加“5+3”和“3+2”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培训基地分别为县人民医院、县新区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培训期间,学员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其补助费用按照省、市相关规定执行。
(五)学术交流和专题学术讲座。鼓励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参加省内外医学学术交流。经医院批准赴外参加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并按规定取得学分的,其往返差旅费及培训费用由原单位报销,同时,县卫生局给予每例次500元的奖励。
聘请专家来进行专题讲座,省级3000元/人·次,市级1000-2000元/人·次,县级500元/人·次;讲座后需要考试的,出卷费用每例次200元。
(六)学历教育。鼓励在职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获得医学类硕士、本科、大专学历的人员,分别补助15000元、6000元、2000元。对以全脱产、半脱产等方式取得相关医学类学历的,在读期间所在单位发放基础性工资,其绩效工资在毕业后一次性领取。
(七)科研、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项目可分别获得50000元、30000元奖励;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项目可获得20000元、15000元、10000元奖励;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项目可获得10000元、8000元、5000元奖励。
在SCI、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医务人员凭论文原件,每篇论文分别奖励人民币5000元、3000元、2000元。
(八)中、高级职称项目。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600元/人;副高级职称晋升为正高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800元/人。乡镇卫生院晋升为中级职称的人员,给予奖励800元/人;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级职称的,给予奖励1000元/人。
(九)执业资格。毕业后第一年考取执业助理或执业医师资格的,奖励1000元/人;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奖励1000元/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奖励2000元/人。
以上各项补助费用、奖励资金,除特别标明外,均从“人才培养基金”中支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的工作领导。成立由县卫生局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办公室、监察室、规财科、人事科、医政科、中医科、卫协会、相关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培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督导认定和基金使用监管。
(二)设立县卫生局“人才培养基金”。县卫生局从各乡镇卫生院和县新区人民医院,按月提取医疗业务收入1.5%,作为人才培养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如果本年度的人才培养基金超出预算或结余过多,可以适度追加或减少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