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抓好教学常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1、改革教材,完善教学计划。
为了使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差等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自立、自强。针对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务处、科研处将本着“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着想;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宗旨,对教材进行改革,以便更加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
开学初教务处就要求各教研室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让每位教师对自己所带科目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都有明确的了解。
在改革中,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计划要求:第一、降低知识难度,教学目标以抓住重点问题,讲清基本概念,理清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为落脚点。第二、教学计划努力作到理论体系完整、内容正确。力求做到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教学内容采取内容实用为主、理论够用为度。
2、听课
教学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中的瓶颈,教学管理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听课检查指导是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平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手段之一,本学期教务处领导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听课检查、通过一学期的听课检查,在教师课堂教学方面发现了很多值得发扬的优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解决了一些问题,尽可能快地、尽可能多的帮助教师消除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使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产生大幅度的提高。
3、教案检查
为了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监督,力争从教案的检查中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4月20日起,教务处、科研处对任课教师教案进行了较细致、全面的检查。全体教师基本能按开学初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备课,能结合教材,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也有个别教师的备课过程过于简单,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应付检查的现象,不利于实际教学的操作,教案质量不高。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务处、科研处提出要求同科目任课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通过听课看人家的教学过程和思路,然后再看人家的教案是怎样设计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4、教学监控
教学监测评估系统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及其它有条件的城市已经广泛推广。本学期教务处充分发挥监控的作用,从教学常态中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使传统教学评估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学生问卷调查
本学期科研处针对学生测评教师中问题较大的教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帮助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不但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帮助教师成长。
7、教师座谈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教务处在基础教研室召开了课堂教学管理座谈会,教师畅所欲言,谈教学工作体会,谈学生管理,谈课程教学的收获或困惑。他们针对目前教学及学生管理的现状,反映了我校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情况,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8、青年教师赛讲
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有生力量,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肩负着学校未来发展的重任,他们的业务素质如何,将决定着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为打造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教务处、科研处于3月16日至4月16日组织了青年教师赛讲活动。本次活动不但为青年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而且促进了我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交流互动,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了课堂教学是第一阵地,教学质量是第一生命线的意识。杨元虎老师获得了一等奖,家红霞、朱智荣老师获得了二等奖,郭燕飞、何娜、谷红叶老师获得了三等奖。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1、计算机教研室技能比赛
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综合素质,6月14日计算机教研室举办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班技能大赛。本次比赛计算机教研室高度重视,对活动的具体步骤及分工做了周密部署,设图文混排、投影片制作和网页制作3个项目,共有95名学生报名参加此次计算机技能大赛。本次竞赛促进了全校计算机专业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推动我校计算机实训工作更好的发展。
2、基础教研室和法律教研室分别组织了十二大队、十一大队、十大队、纪念世界读书日演讲比赛
今年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5个“世界读书日”。读书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务处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基础教研室和法律教研室分别组织了十二大队、十一大队、十大队、纪念世界读书日《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演讲比赛,参赛学生谈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其他工作
考务工作
1、组织了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补考
2、组织了十大队、十二大队高中班毕业考试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生源参差不齐 差异化教学
当前高职高专发展非常迅速,招生人数已达高考录取总数一半以上。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普遍面临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等情况。具体到计算机专业主要面临:入学分数段跨度较大;计算机熟练程度不一;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不高,整体上生源的素质参次不齐。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如何在一个学生差异化较大的班级中,开设一个让大多数同学满意,学生上完课又能学到应用性技术的课程,是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一个难题。为适应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为了做好差异化教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学科应用性很强、更新很快,教学内容只有与IT企业接轨才能确保所教内容跟的上业界需要,这就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需求情况。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专业技能分析表,标出基础技能和较高要求技能,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改共同审定技能分析表的编写,以此来确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纲领性文件。
在明确了教学内容之后,就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度了解,通过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兴趣爱好等情况,并建立档案,记录每位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薄弱的知识点,以便以后专项辅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确定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教学过程的形式。
2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形式
同一班级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积累有差距,对于同一节课的掌握水平也有不同。如何让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良好的掌握课堂内容呢?根据同学对每门课程的知识积累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差异化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无力承担重新分班教学所增加的额外工作量;在教育公平性原则大环境下,师资力量充足的院校大多也不愿意根据学生水平进行分班教学。
在按学生知识水平分班教学难以执行的情况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讲授方式的改变是解决学生差异化教学的另一个途径。
学生是通过授课内容来获得知识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较为抽象,不宜理解,如果选择的课程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计算机专业更新很快,如果课程内容过于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如何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学生能理解又能跟上技术更新,这就需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过程。计算机的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好以现实的案例为素材进行讲解,例如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需要讲解文本编辑的各种控件,如果单独讲解控件学生不会有多大兴趣,但是如果结合写字板的各种功能来讲解各文本编辑控件的作用,学生通过课程演示能看到各控件实际应用,学习兴趣就会很高,课堂的效果就会比较好。再例如数据结构中的二叉树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但是如果结合走迷宫这个例子进行讲解,就能很好的将这个抽象问题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
采用案例讲解虽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但一个案例往往要涉及多方面知识,而教材基本上会将相关内容安排在同一章节,这就导致一个案例包含了多个章节的内容,造成案例与教材内容的不同步,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根据调研审定的技能表,以必知必会内容为核心,分清内容的脉络,将相关联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形成实例,多个实例组合在一起形成模块,所有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实用项目。项目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基本功能涵盖必知必会内容,扩展功能涵盖较难知识点。通过增减模块功能调整课程的难易程度。具体到每节课上,课堂最好以案例讲解形式传授内容,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而案例选择也要以学生的兴趣和学生易于接触到的事物为例,并且每个案例包含的知识点要尽量完整和独立,完整性有助于授课课程内容的随时调整,独立性降低了对前期知识的依赖程度。案例的演示过程要详细且有可操作性,并可以开发辅助的学习系统帮助学生课余自行练习。这样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上完整学期的课程后他们也学会了一些实用项目开发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3 课后追踪与专业社团辅助
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是衡量课堂效果的重要参数,想要得到这一参数,这就需要加强课后的追踪,一般采用发放问卷、课后习题、上机实践等方式进行课后追踪,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问卷内容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案例的适合程度、课程内容的讲解等等,通过这个调查可以让授课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随时调整;课后习题主要调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便随后进行辅导;上机实践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追踪反映出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调整来解决,但是学生对各知识的理解不够,运用能力不足,就需要借助专业社团来解决。计算机专业社团可以对不同知识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帮扶,通过兴趣小组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通过组织经验交流、作品评比为学有余力同学创造各种展示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能力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通过建立开发团队,引入指导老师,推荐他们参加社会上的技能竞赛等方式,引导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4 制度保障
从教学内容的选定到课堂效果展示,再到教学效果的跟踪,以及专业社团的辅助这一系列工作,只有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有效的持续的开展下去。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都很重视制度也比较完善。因社团属于学生工作,教学属于教务工作,如何让专业社团在辅助教学上发挥更大作用,这就需要不同部门的协调,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加强专业社团的组织建设,完善社团导师制度,社团的组织架构、发展方向、特色活动由指导老师给予指导。通过制定条例确定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完善指导老师的业绩考评。充分肯定专业社团的作用,通过制定综合素质测评、学期评优等加分政策予社团社员加分,以保持社团成员的持续动力。
5 实施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采取差异化教学可以动态的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课堂知识掌握扎实;通过教学改革、教学跟踪,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师自身能力。采取差异化教学效果良好,形成了学生肯学老师愿教,学生好就业、老师好水平、学校好声誉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旭,梁鸿,祈鑫.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2(2):134,136.
[2]姚荣.职校计算机专业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培训;考试;教务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介绍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1](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该考试是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等级水平考试。NCRE考试共设置四个等级,NCRE考试采用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纸笔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考生不受年龄、职业、学历等背景的限制,任何人均可根据自己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情况,选考不同等级的考试。每次考试报名的具体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承办机构规定。考生按照有关规定到就近考点报名。上次考试的笔试和上机考试仅其中一项成绩合格的,下次考试报名时应出具上次考试成绩单,成绩合格项可以免考,只参加未通过项的考试。NCRE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实行百分制计分,但以等第分数通知考生成绩。等第分数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等。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在“及格”以上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合格证书。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为“优秀”的,合格证书上会注明“优秀”字样。
二、各类计算机考试分析
目前国家开办的考试种类较多,一些考试要么只考理论,要么只考实践,只是单一的考试,或者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融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不仅考理论,而且还考上机操作,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是一种比较好的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促进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普及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推广,面向社会的一种考试。考试结果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提供了客观、统一的标准,适应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历经13年的实践,全国计算机等级在推动计算机知识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确实作出了贡献。事实说明,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并运用等级考试对他们的才干予以认真的、有权威性的认证,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比较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等级考试也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人员提供了一种测评手段。从有关公司对等级考试所做的社会抽样调查结果看,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应试人员,对该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
三、我校的实践和探索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分析总结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
1.健全稳定的考试工作机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之所以每次能顺利进行,首先是从国家到省、市和各级考点都有一个健全稳定的考试机构,有专业的大纲编写、试题设计、阅卷评分及效果分析等组织机构,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各考点也都相应设立了考点领导小组,技术小组等机构,并且机构人员都分工明确,业务熟练,责任到人,使得工作能正常有序的进行。领导的重视,机构的健全,人员分工明确,工作细致到位,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能很好发展和推广的首要条件。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组长的考试领导小组,以教学副院长为主考试的考试考务小组,以副书记为组长的后勤服务小组。每个小组都安排了6项以上工作任务和具体的工作人员,任务全部落实到人。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之所以能在全国大范围展开并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是因为它既考理论,又考上机,并且理论和实践能很好的有机结合。考试内容也随着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而进行调整改变,考试大纲也科学地进行编改,符合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考生除了理论知识要合格外,实践上机操作也要合格才能获得合格证书。这样很好的保证了考试的科学性,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出考生的计算机水平。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发展和我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我们将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他们的特长,分成是理论教学组和实验教学组。理论教学组和实验教学组,又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级别以及语言的不同,再分成级别组和语言组。不同的组别有各自不同任务,各小组在一起共同研究往年考试的题型和内容。
3.宣传力度大,培训措施具体到位。从国家到省、市和各级考点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多途径,多渠道宣传考试,报考简章,介绍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形成强有力有宣传浪潮,做好了考试前的报考,咨询等服务工作,使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很容易了解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此外,还有各种各样有的放矢的精心培训,培训应考人员和考务工作人员,使考生能掌握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从容报考。使考试工作人员业务精通,工作熟练,从容组织。这种系统、全面的宣传和培训,使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能深入人心,使得考试人数不断增加,考试规模不断扩大。每次报名前,我们都有要在市内和校园内,以及每一个班级,进行不同形势和用多种媒体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做到使每一个热爱计算机知识的人都来参加报各考试。与此同时,每次考试前二个月,我们都要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培训班开课前,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和任务,确定教师,下达培训后考试的合格率,合格率与教师的课酬挂钩。要求学生在培训时,认真教师听讲和按教师的要求做好每一个学习步骤,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同时将学习后的所有章节练习做完后,再归纳总结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对题型归类,主要抓细节。对难点有目的地查阅参考资料,寻找突破口。书要读三遍完后,才可以利用一些全真模拟考试软件进行自测,现在的模拟考试软件是历届考试题的汇集,包括上机和笔试,基本上涵盖了考试的要求和题型,在完成时 间上应较快,不论笔试模拟和上机模拟,多做几套,注意时间和解题的正确率。比较“笨”的方法,也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背”一些程序,由于有些语言的学习难度非常大,在学习中容易走弯路,但最好还是“背”一些程序。如何背?先用笔抄写程序,每天抄,每天背,每天默写程序,以至于后来直接能在机子上将程序“背下来”,达到能够正常调试出程序的结果。在背书的前提下,也要加强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准确记忆,只有准确记忆才能,才能融会贯通,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做好题,考好试。
4.考试考务工作管理科学。现代化的手段,使考试去除了繁琐的手工劳动,使考试条理化,秩序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正常的发展下去。从考试前的报名组织工作,考试中的考试管理工作,考试后的数据汇总评分分析等工作都要精心细致,微机化、网络化、自动化、即时化等,使得考试结果准确无误,客观公证。同时,考试后的数据统计和考试交流工作,使经验得以迅速推广,使问题得以马上解决。极大的提高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时效性。使考试工作能良性循环,继续发展和壮大下去。考试管理工作,必须严肃认识,我们每次都要认真进行监考教师的培训,讲清监考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下细节,使教师要严格执法的前提下,做好考试工作的每一步操作,不出任何的问题。
5.良好的考风考纪已经形成。考风考纪是考试的生命线,好的考试要有好的考风。考风考纪不好,则最好的考试也会失去考试的意义。只有考试社会声誉好,考试才会形成社会的共识,证书才会得到社会认可,也正是公证、公平的考试,才维护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权威性,只有好的考风考纪,才能完全、准确、真实、客观地体现参考人员地实际水平,才能提高证书的含金量。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人员参加。
6.考试大纲和配套考试教材、考试题库和考试软件科学合理。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是考试的指挥棒,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和教材能紧跟时代步伐,目标明确,旗帜鲜明。考试大纲和考试科目曾经先后几次及时调整和更新,及时改革了考试大纲和实际应用存在着脱节的地方,及时更新了部分内容陈旧的地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技术分支越来越多,可扩展性和易用性已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作为普及性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及时顺应了这种变化,考试题库和考试内容在对书面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加强了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避免了考题死板、死记硬背的情况,避免了考题设置造成的应试化倾向。使考试内容能跟上实际应用,充分发挥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这种全国权威性考试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作用。我们组织了一套试题研究编写班子,编写了一批对考试有指导作用的辅导资料,深受学生喜爱。
总结过去,展望将来,我院自从98年开考以来,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参考人数近40000人,获得各级合格证书3000人。并且,使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学生计算机竞赛,我院连续9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教师撰写的计算机方面的论文200多篇,计算机科研成果5项。虽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优点比较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我们仍应扬长避短,克服不足,充分发挥考试优势,建立名牌考试效应。充分发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已取得的良好品牌,发扬这10多年的成功经验,继续扩大成果,为早日完成我国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推动我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更好的发展壮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再接再厉、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mputer basic course for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t involves many students, many specialties and has wide influence. But the university freshmen's computer level is uneven,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the rigid uniformity method is obviously unreasonable. Therefore,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dopted a stratified teaching method.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odels and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ives are develop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vels of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Xizang Minzu Univeris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puter level division of college freshmen, and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ideas of the computer level division of the university freshmen.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高等学校;层次划分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hierarchical teach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hierarchical division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185-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具备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协同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育成为高等学校各学科科技、素质和技能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教学非计算机专业针对新生必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
当前,计算机应用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我国各地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然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不同程度的接受了计算机教育,这些学生有一部分只是会打字、WORD文档的简单处理,对计算机的了解使用不多,也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比较熟练,甚至已经获得了一级证书;但有些地区,初中乃至高中也没有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使得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连简单的开关机都不会,这种地区差异导致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的状况,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采取了分层次教学方式,即根据大学新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划分不同的教学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1 民族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实施情况
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文科专业为主、兼有理科、工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生源大部分来自于自治区(区内生源),有小部分来自于我国其他部分省市(区外生源),考虑到不同地区计算机教育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差异性,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民族大学早期主要是按照生源地将学生划分为区内、区外2个层次,其中授课学时区外为45学时,区内为60学时。
这种简单的按照生源地划分的层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利用民族大学已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对2014级、2015级、2016级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其结果如表1所示。
从测试数据来看,区内、区外生源的计算机水平与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差别比较大,同一区域生源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同样存在。
为了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以更有效地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分层次教学,目前该校的层次划分采用入校测试分层的方法,即新生入校后利用该校现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按照区内考核难度,对新生进行其计算机水平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层次与班级的划分,具体方案如下:
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层次整体划分为二层:中级层、初级层,其中授课学时中级层为45学时,初级层为60学时。水平测试成绩在40分及以上的划分到中级层,测试成绩在40以下的划分到初级层,凡是未参加考试的统一划分在初级层。
②考虑到学生学习与认知能力的差异,分班考虑生源,区内区外分别编班。
③考虑专业方面的计算机需求,分班时对计算机要求接近的专业划分到同一教学班,即体育、艺术类专业统一编班,管理类专业统一编班、理工类专业统一编班、文学类专业统一编班。
2 存在问题
新生入校时利用现有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对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实施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但通过近3届采用入校测试分班方法的实施,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①新生入校就得参加测试,对生活学习环境较为陌生,测试分数具有偶然性,不一定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计算机水平。对计算机测试方式、考试界面也不熟悉,造成分数较为低下,中级层学生较为偏少。
②仅仅以测试成绩40分作为分层依据,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考虑。对于区外生,低于40分的学生可能在中级层也能跟上教师的进度;而区内生由于文化素养、认知水平的限制,40~45间的同学在中级班较难跟上老师的进度。
③该校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课表教务工作的安排在开学初教学安排,由于新生入校后一般是在第1周周末参加测试,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的安排一般是在第3周才能进行,无法与其他课程同步安排,所以本课程的安排只能是在其余课程已安排完后插空进行,加之本课程教学班级往往涉及多个行政班级,造成本课程的上课时间很多都只能安排到晚上、周末等课余时间,学生、教师对此意见都较大,学生请假、旷课现象较多,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④区内生源的入校计算机水平一般较低,从该校2014级、2015级、2016级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区内生源测试成绩40分以上的比例较低(2014级40分以上的比例为11,45%、2015级为10.5%、2016级为9.5%),所以一个行政班级中往往只有1到2名同学的测试成绩超过40分,划分到中级层教学班级,一方面一个区内中级教学班级中包含十几个行政班级,造成区内中级层次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不易管理;另一方面,初级层班级的学生在上机实践操作时,碰到问题时很难找到同班级中程度较好的同学请教。
3 层次划分改进方案
综合考虑按照生源地与入校测试分层的优缺点,提出下述层次划分改进方案:
方案1: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层次划分为区外(A层)、混合层(B层)、区内(C层)3个层次。
具体如下:
①学生入校时按照生源地初步直接先分为先区内区外两个层次,即A层与C层,其中授课学时A层为45学时,C层为60学时。
②混合层次即B层的学生包括区外低层次的学生与区内高层次的学生,由学生主动申请进入该层学习,教学要求同区外相同,但学时设置为60学时。
其中区外基础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由学生在开课后第2周(第5周)自己申请直接入B层次班级学习,不需要测试;区内学生计算机程度较好的同学,需要学生在开课后第2周(第2周)自己申请参加有关测试,通过后入B层班级学习,未通过则依然在C层班级学习。
本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水平与学生的自主性,也考虑了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方案2: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层次划分为区外层、中间层、区内层3个层次。
具体如下:
①区内层次不在进行水平测试,直接先划分到区内层次,授课学时为60学时。
②区外生源进行水平测试,测试成绩在40分以上的划分到区外层,授课学时为45学时;低于40分的划分到中间层,授课学时为60学时。
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课后第2周(第5周)区内层次的学生可以自己申请直接入中间层学习,中间层学生可以自己申请直接入区外层学习。
4 结束语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个体水平参差不齐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更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客观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实施层次的划分,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莺,储柱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方法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15.
[2]张艳,姜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08-25.
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店面、一台电脑、一台老式复印机、一部打印机,韩志宇创办了他的复印社。经过12年不断的摸索,10平方米现在变成了300平方米,年收入达到80万元,小复印社成了沈城屈指可数的快印公司,韩志宇也成了业内解决难题的“印务专家”。
是什么让他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复印社老板成了快印行业的成功者?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韩志宇和他的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专业信息的理解。
扔下铁饭碗去创业
创业借鉴:“创业不单单是个想法,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做了才知道行不行,否则那只能是想法。”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韩志宇在沈阳医学院担任教务工作,这个让人羡慕的“铁饭碗”却让韩志宇的父母出现了分歧。“事业在编稳定。”父亲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但是看着清闲的工作渐渐消磨着儿子的斗志,韩志宇的母亲却反对儿子继续工作下去。“干什么也别上班了!”正是母亲的这份坚持让韩志宇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1994年,拿着家里筹集来的5万元钱,韩志宇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最早是准备做电脑培训的,因为资金问题搁浅了。当时想我是学计算机的,开家复印社肯定没有问题。一台电脑、一台复印机、一台打印机就开张了,就没有想过不挣钱怎么办。”回想创业的初期,韩志宇仍然坚守着当初的信念,有了想法就要做,做了就有成功的希望。
引进设备打破垄断
创业借鉴:“积累了经验,等待的就是机遇。机遇到了眼前绝对不要迟疑,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仗一定赢得漂亮。”
“当时其实就是一家单纯从事打字、复印的门市,业务量不是很多。1997年的时候回头看才发现除了一些客户积累,账面上基本没有获利。”也正是因为这样,韩志宇开始留心沈阳的印刷市场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沈阳名片市场的一场风波,让韩志宇找到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因为没有专门的设备,韩志宇接到印制名片的业务,都要送到大复印社去完成,而当时沈阳有印制名片条件的复印社不超过5家。当时小复印社都是依靠“送活”来赚取差价获利。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有名片印制能力的复印社联手抬高了名片印制价格,断了小复印社的财路。“这应该是我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如何才能把握这一机遇呢?”韩志宇经过研究国内外同一时期的名片市场经营方式,引进了一套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业打印设备,打破了名片市场的高价垄断。也正因为这套设备。复印社的业务实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志宇开始品尝到了高科技专业设备带来的甜头。
坚持高品质闯市场
创业借鉴:“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大小,都应该有自己的经营方向。确定了目标才有未来的前进的方向。”
1998年后,新的难题又出现在了他的面前。随着拥有名片印制设备的复印社数量的增加,沈阳的名片市场价格开始一路走低。降价还是坚持,一时间让韩志宇左右为难。几经思考,他最终确定了追求“高品质”的经营理念。确定了新的经营理念后,他开始着手对经营设备进行了认真梳理。每年都要引进一些具有高性价比的专业化设备,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价格上不让步,确实流失了一部分顾客。但是坚持高品质也换来了更大的市场。”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让韩志宇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不能保证我什么都能做,但是我敢说我做不了的东西别人一定也做不出来。”韩志宇把成为“文件处理专家,名片制作高手”定为自己的前进目标。
用新设备保证品质
创业借鉴:“随波逐流,和大多数人一样去发展,也许你会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同时也会失去你的独有的东西。”
在快印行业,为了减少成本购买旧设备似乎成了一种“行规”。在韩志宇的复印社里却打破了这个惯例。“我就想不明白。你为什么要买新机器,旧的不也一样干活吗?”面对朋友们的疑问,韩志宇总会笑着回答“我不会修啊”。
其实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有一种信念――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要拿出最好的东西。现在在他每年引进的专业化设备中,无一例特殊,都是新机器!
利用网络拓展市场
创业借鉴:“取得了成绩,就开始变得盲目,那就注定了要失败。”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1.以会计学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2.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全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实现人、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等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能更好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4.会计信息收集、提供、处理、比较多元化。通过信息接口,可以收集来自单位内外的各类相关信息;可以根据需要提供任一会计期间多种形式的会计信息,运用复杂的数字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比较和决策。
5.实时采集和处理会计信息。不论内部数据,还是外部数据,可以实时采集并进行相应的分类、汇总、计算、分析,实时主动的反映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二)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基于其以上特征,可以将其概括为:依据会计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对高校的会计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形成高度契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反映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向校内外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的一系列过程的总称。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实现了制单、记账及报表生成的“会计电算化”,将广大会计人员从烦琐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但不能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它距离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能全面地涵盖会计信息化实质和内容,最多只能说是处于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一旦单位建立了计算机处理账务的系统,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出具报表,我们即可认为该单位基本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强调的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即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将会计与现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组成的新型系统,它较会计电算化为更高层次的系统,是一个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运用综合知识与技术处理信息的系统,更多强调的是会计输出结果的增值性,侧重的是单位内外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已经建成了自己的财务局域网络,包括预算管理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系统等,有的学校还开通了网上查询、网上预约报账、网上缴费等功能,使校园网内的用户可以通过身份验证后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和办理业务,方便教职员工的工资查询,学生的学费缴纳和奖助学金发放等,可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真正的实现高校会计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依靠行业协商一致的标准才能降低信息交换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被更快捷地采集、汇总和运用,才具有更高的可比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国的会计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软件数量众多,但标准不统一、平台各异、软件之间没有统一接口,进行数据通讯和转换等缺乏统一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软件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其次,校内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政,缺乏通用接口。信息不能共享利用,需要数据利用只能通过纸质文件或电子文档进行传递,相同的信息需要不同部门的重复输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信息出错的概率,限制了会计信息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对外不能和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税务、银行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对内不能与校内其他部门和师生进行及时沟通,不能与非财务信息及时交流共享。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的管理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无法满足管理部门和校内各部门对相关财务信息的需求。这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实现与校内外其他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彼此共享信息资源。
(四)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在区域和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短期内不可能全面实现。要实现会计全面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宏大工程,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和加剧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应用的不平衡。从区域来讲,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普遍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行政隶属关系来讲,部委高校会计信息化水平高于一般地方院校,公办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一般高于民办高校。
三、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理念
理念决定发展,会计信息化理念对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引作用。会计信息化理念是:以会计目标为基础,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将服务、管理、决策融为一体,向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而有用的会计信息。可靠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内容真实、资料可靠、数字准确,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无误的决策。有用必须满足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是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有用信息;三是为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信息。
(二)着力构建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会计信息化标准是指,为在会计信息化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关于会计信息化活动或活动结果的规则、导则和特征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它是对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活动的结果。会计信息化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构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2011年,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会信标委”)成立,其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制定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要求会信标委应于2012年拿出中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然后制定各项具体标准,稳步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由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当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造成目前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么照搬国外模式,要么依据需求自行建设,难免会多走弯路和造成巨大浪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高校人才云集,所执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较企业会计制度而言相对简单,且具有良好的会计信息化基础,可以率先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标准化推动会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无缝衔接
目前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局限于财务部门,与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共享或共享不充分,难以发挥协同管理作用。首先,完成财务系统与自身各业务子系统的缝衔衔接。比如:账务系统与预算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财务信息查询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公积金管理系统等的有效衔接,这样不仅会减少数据输入的出错率,同时也会大幅度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的加工和分析上来。其次,部门协作,共同建设,实现与人事、教务、学生、资产、后勤等管理部门系统之间直接的数据传递。建立通用接口,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效率。再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网上预约报账,即采用网上提交报销单据、自助生成打印报销单、自动生成报销凭证、现场提交报销内容、完成报销业务的工作流程,实现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积极拓展“银校互联”平台的建设,实现无现金报账、电子转账等基于网上银行支付业务的开展,使资金结算更加便捷、安全,资金的监控更加有效。
(四)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培养和选拔一支既精通会计,又熟悉技术,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1.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在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财务数字信息较传统手工会计资料更容易被篡改或泄密,其舞弊的隐蔽性也更大,因此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较高的道德水平。
2.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库及编程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会计人员往往除了熟悉财务软件、计算机操作外,对其他的业务技能掌握甚少;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人员又对会计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很好的解决和处理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3.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利用网络收集、处理、存储到传输使用数据的整体。需要熟练地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分析会计信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欠缺,就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影响整个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
高校会计信息全面数字化升级是现今大势所趋的必然方向,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高校会计信息数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1.高效的成本控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异常迅速,规模不断扩张,大量的资金往来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会计手段是根本无法管理其错综复杂的资金流,更重要的是低效的工作能力就要求配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平衡,必然使得内部控制的成本不断累加。控制成本是衡量个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的首要指标,一个内部控制系统所寻求的保证水平有必要根据其成本而定。一般说来,控制程序的成本不能超过风险或错误带来的损失和浪费,否则,再好的控制措施和方法也将失去其降低成本的意义。
会计信息的数字化满足了高效的成本控制的需求。下面以收学费这一项为例分析其操作模式:在这种复杂多样的参数下,高校利用数字化平台设立多个端口统一信息管理,在校网端口学生可以填写相关的报到信息,贷款情况,是否自带卧具等相关内容;在宿管端口采集每个学生的住宿信息和相关的收费标准;在教务处端口选课中心汇总学生的专业学费信息,上学年选课学分与重修学分;在助学贷款办端口统计已经审批通过的学生信息。以每个学生的学号为KEY,综合各个端口信息,汇总到计财处收费系统中。计财处收费平台通过银行托收端口对匹配学号的用户自动实行收费扣款。教务处端口对反馈的已结清学费的学号自动开通本学期的选课功能。学生在校网端口可以对相关情况实时查询。这种高校数字网全面有效的数据传递,不仅大量地节约了运作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快捷,实现了内部控制的优化。
2.降低会计风险
高校数字化会计信息的出现,将不相容职责恰当分离,可以避免单独一个人从事和隐瞒不合规行为提供合理的保证,同时,也可以避免两个或多人合伙串通舞弊,大大降低了会计风险,保存信息的真实性,有效实现内部控制。高校财务系统操作模式如下:师生可以在校网的财务平台登录填报相关的报销信息,打印网络确认书附发票凭证交于财务处。财务处审核人员从网络中转入对应确认书信息,核准发票,生成会计凭证(如有误退回,反馈拒绝理由)。复核人员对会计凭证信息确认无误后,交于出纳支付,同时在财务平台上显示此会计信息供项目负责人核对。这种数字化会计信息模式下,业务处理过程可以在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和相互监督下几乎同时完成,避免了手工会计下业务处理分部门单独封闭运作,使串通舞弊的难度加大,降低了串通舞弊的概率,提高了内部控制水平。
二、高校会计信息数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1.授权控制风险
高校数字化管理的授权方式潜伏着巨大的控制风险。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一项经济业务由发生到形成相应的会计信息,其经历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由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有关人员签章,方可办理。这种传统管理方式的效率虽不高,但可有效地防止作弊。然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权限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口令授权。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而不像印章那样由专人保管,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隐患。
2.程序漏洞风险
高校数字化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程序化,有可能使同一种差错反复发生在电算化会计、网络财务平台上。因此,内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中运行的应用程序的质量。一旦这些应用程序中存在严重的BUG或恶意的“后门”,便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毕竟,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所知有限,很难及时发现这些漏洞。这样在专业人员找到或墙上这些程序漏洞之前,系统便会多次重复同一错误。扩大损失,这也是手工会计系统不会遇到的问题。
3.网络安全风险
高校的网络系统,会因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或网络通讯出现问题而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各院办、研究所、学生信息系统等信息交换,有可能导致审计线索紊乱;大量会计信息通过网络通讯线路在各个校区学院传输,有可能被非法拦截、窃取甚至篡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遭受“病毒”入侵或“黑客”攻击等安全风险。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就给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总之,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剧了网络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了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难度。
4.信息存储安全风险
高校会计信息数据库的存储与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因此极易被篡改甚至伪造而不留任何痕迹。这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机会,比如通过伪造或修改客户、银行的凭证,制造虚假交易,进而侵吞公款等。数据大量集中存储于磁、光介质中,一旦发生火灾、水灾、被盗之类的事件,就可能是全部数据丢失或者毁损;同时磁、光介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不仅要防水、防火,还要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还有一定的要求,从而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同时,大量的数据需要储存更新,对服务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空间容量不足,处理能力缓慢,应急存储失败等,这直接影响到整个财务平台的反应速度。
三、高校会计信息数字化完善方案
1.加强授权用户身份安全性
授权用户登录时,除一般的口令外,应增加新的加密措施。高校的普通查询用户以刷校园卡和输密码双重认证的方式登入,防止他人盗用项目经费。一般高校财务操作人员登入时需要通过指纹识别系统,这样可以确保操作人员是本人或本人允许的。财务复核等高级权限人员不但要求通过指纹识别登入,而且在复核凭证时还要使用私人的电子签章确认,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篡改和作弊的可能性。同时,管理员加强对用户权限的管理,因人事等原因变动职务的应及时修改权限和密码,防止产生操作漏洞。这是加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内部控制必要的一步。
2.程序安全的远程监控
高校的程序系统是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需求而设计的,所以缺乏多次多量的测试工序,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严重的BUG或恶意的“后门”。所以要求维护端需要设置程序远程监控,能够及时地掌握问题的现场状态,并能查询数据库异常信息,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同时,高校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实际运行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对操作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操作人可以通过远程平台直接和程序员交流,反映问题的情况,建议如何新设功能,不断更新程序以满足新的操作需求。
3.高校网络一体化安全模式
建立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依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网络的合理布局和安全管理,同时对网络设备和大型服务器有专门的场地和管理人员,可以有效防止意外和人为破坏。依靠数字化校园的网络中心,建立符合会计信息安全的网络模式,专网专用,独立IP设置,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建立更安全的信息网络。会计信息网络的维护与安全由校网中心,财务处和系统开发商三方联合管理,建立更兼容统一的安全模式。
4.双服务器存储构架
面对高校大量会计信息存储的难题,设想使用双服务器存储构架,这样可以更安全,更高速地处理数据库信息。主服务器上负责保存原始数据,助理服务器上备份本年信息。在提取修改数据时,如果是当年信息就默认路径为助理服务器,这样可以把工作分摊开,提高处理效率。如果一台服务器损坏停止运行,另一台服务器会强行备份数据,自动重构和恢复系统,不影响正常的财务操作系统。在校网骨干节点上设立镜像服务器,可以让普通的查询用户更高速地获得自己的经费信息,同时不影响财务处内部操作系统的处理速度。
5.制定高校数字化会计信息管理制度
一套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高校数字化会计信息管理制度是组织日常财务工作的行为基础,是实现高校内部控制的有力保证。依照管理制度,各项财务负责人能明确工作职责,各级操作员能划清工作权限,相关人员能了解所承担相关责任,实现分工清晰,操作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能督促财务人员在思想上树立安全意识,在行为上执行工作标准,可以全面降低财务风险。同时,建立校领导带头的领导班子,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并适时参与制度的完善构建,使制度更全面,更有效力。
四、高校会计信息数字化发展新思路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高校的布局也将全球化,统一化。那将来财务信息也必然全数字化。所有的票据将扫描成电子版(或许将来票据都是电子票据),存储于电子凭证的附件上。财务操作流程也将是全数字化,经办人根据规范模板生成电子凭证,将发生的费用票据数字上传到附件,保存提交项目负责人电子签章,院系部门电子公章,然后发送到校财务预约网。财务审核人员提取信息,在线核对附件票据真实性,确认凭证信息正确性,复核人员电子签章,然后提交到支付端口银行打款,经办人收到款项无误后点击确认收款。各个学院的经费项目提交预算,下拨分成,执行预算都将更加方便,明确,清晰;学生的收费情况,办理休学,转学,退学等手续也全面数字化等等。
全数字化信息下,高校会计工作将更安全,更准确,更快捷,促使内部控制更加科学严谨。同时,数字化采购,数字化审计,数字化监控等多样综合的数字化管理方式都将全面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杰张凯:会计电算化教程[M].华南理上大学出版社,2006.2.
[2] 朱荣思:内部控制评价[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 王定迅: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再认识[J].经济经纬,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