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8: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辅导员工作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Wu Xingxing
(广东培正学院,广州 510830)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510830,China)
摘要: 角色定位准确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有较大的偏差。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努力谋求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好准入关,加强培训,成立辅导员工作中心,科学考核是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The accurate role defini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good job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the curr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role definition of college counselors in private college has a greater deviation. Training the mentor-style counselors is the only way to build counselor team for private college. And it is the effective way for training the mentor-style counselors that we strive for the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counselors, control the access better and enhance the training, establish counselors' work center, and make scientific assessment.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人生导师 辅导员 队伍建设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mentor;counselor;team-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81-02
1问题的提出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者已有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发展规模也到达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发展目标已逐步从过去外延扩大规模向提高教学质量、培育特色人才的内涵式道路转变。因此,就民办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其目标和要求已不是仅仅满足和停留在学生和校园的稳定方面,而是更需要有特色、有内涵的育人模式和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那么回到学生工作的主体――辅导员,我们不禁要问,辅导员究竟是干什么的,民办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才能满足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角色定位准确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定位很重要,就像演戏,演员没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就不可能演好一场戏,达到导演的要求的。你把自己定位为保姆,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保姆。那么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位辅导员角色呢?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总则中的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1] 在民办高校,过去我们认为或印象中的辅导员就是:一个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学生事务工作者,俗称打杂的。显然,这个定位跟教育部24号令是不相符的,不全面的。
2人生导师角色定位的辅导员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定位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提出了五条工作要求和八条职责。要满足这些要求和职责,辅导员需要掌握系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并且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优良品格。还需要掌握学生工作的调查、研究、分析地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处理好学生安全稳定、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班集体管理等学生事务性工作。可见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员在完成本职工作时,一定需要将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并非谁都能够胜任辅导员。
毫无疑义,定位为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就是一名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高校教师。和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区别只是在于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界限模糊了;将教学的场地,从课室延伸到校园、社会、家庭;将教育教学的结果评价从一张考卷扩展到对学生个体和集体的思想、行为、修养的整体评价;将教育教学的单位时间,从学期延续到学生整个在校期间。[2]定位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辅导员,应当尽快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工作研究方向,主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3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及问题
为什么明文规定了辅导员的高校教师身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民办高校辅导员却还是高兴不起来?这就涉及到民办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学校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定位不明导致辅导员往往处于尴尬位置:是教师,但很难有机会从事教学工作,也不参与教师职称晋升机制,更没有教师那个待遇,如假期待遇明显不同。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更多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信息传达者和勤杂者。甚至部分领导者也认为辅导员就是教育管理学生的保姆、维持学校秩序的编外警察,或者就是学生的生活老师。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做,是万金油职业,是学校分流的富余人员首选。
3.2 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就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完善的职业标准和专业人才规格,无论是辅导员自己还是学生、其他教职工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度都比较低。不少辅导员很难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成就感,也就渐渐淡化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意识,被动工作。归属感就是感觉你自己属于某一个特定的组织、地域和群体。例如:工作中你属于某一个学校,你感觉到你自己属于这个学校,它的存在与你息息相关,这样你就有归属感,否则,你就没有归属感。如前所述,辅导员因缺乏认同和关注,必然导致辅导员没有归属感。
3.3 对前景迷茫据了解,辅导员老师们对所从事岗位普遍感到事务繁杂、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大。另外辅导员职称普遍偏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等原因也很难在科研领域中有所建树,加上现行的机制没有给辅导员提供多大的发展空间,导致大多辅导员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茫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不想一辈子做辅导员,是很多辅导员的心声。
3.4 队伍流动大,更换频繁不少辅导员一有机会马上就改行,很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换了几任辅导员。辅导员队伍频繁的人员流动,加上学校对辅导员岗位重视不够,随意安插,更加强化了在岗辅导员对前途的迷茫,他们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所以不少人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
4民办高校培育人生导师式辅导员的路径
4.1 努力谋求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民办高校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就必须取得董事会和行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党委和学生工作主管领导要经常向董事会和校务会通报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情况,说明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使董事会和行政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议事日程中,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从而获得董事会和行政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困难的理解,使董事会和学校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福利待遇等事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4.2 把好准入关,加强培训要按照教育部、教育厅等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要求进行配备与选聘,把好入口关,杜绝随意安插。培训是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成长的必由路径,培训主要包括:①岗前培训,主要是学校及省教育厅对于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②岗中培训,主要是结合学生工作现实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外出考察、交流学习。③进修学习,主要是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参加专项学习和进修,如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培训,以及选派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是国外考察研修等等。
4.3 成立辅导员工作中心辅导员工作中心不是一个行政机构,与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相类似,主要是为人生导师式辅导员提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实践应用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加大培养力度,提高队伍整体和个体的工作能力,使辅导员真正满足大学生人生导师的工作要求。辅导员工作中心主任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担任,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就业中心、思想政治教学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室等与学生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辅导员工作中心下设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辅导员工作室,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学生事务管理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学生素质拓展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贫困生资助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学生党建研究方向辅导员工作室等。各辅导员工作室的主持人由学校聘请相应的专家兼任,辅导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爱好、工作需要来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从而选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工作室融教学、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这一显著特征特别适合人生导师的队伍建设。辅导员工作中心每学年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向各工作室下达研究任务或课题,再由各工作室主持人将任务分解到各辅导员,引导辅导员真正深入到学生当中去,深入研究具体的问题,从而成长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各工作室根据需要,也可以吸收相应兴趣的学生加入,参与项目的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分类等等,从而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
4.4 科学考核,为辅导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转岗、任免提供评价依据考核是培育人生导师是辅导员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考核必须科学、客观,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不搞一刀切。二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重结果,更重过程。三是坚持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不将考核变成负担。
最后,从辅导员自身层面来说,转变自身观念也尤为关键,在职业定位上,应转变思想观念,要由眼前的“过渡性”、“临时性”观念,向长远的、崇高的、终身事业的认识转变,树立高层次的职业理想,消除工作上的短期行为和任意行为。从现在高校改革和发展看,辅导员专职教师化、专职教师辅导员化将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做好辅导员工作,成为学生人生导师并无任何秘诀,只要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持续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心、先进的工作理念、扎实的工作作风、不断的学习精神,并贯之于日常工作中,就能把工作做好,阐释和品味辅导员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角色理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适应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在新时期担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日益凸显出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下,辅导员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必须厘清辅导员的角色状况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坚实迈进。因此,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角度,重新定位和认识辅导员的角色都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这种双重身份的定位包含了辅导员工作的全部内容,肯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和工作性质,力图更科学地界定辅导员的属性。这种界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指明了工作的路径,使辅导员的地位有了提升,强调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有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是实现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双创指导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参加培训,与时俱进,增强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并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今后的课堂中,去实践、去尝试、去应用,力争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二是辅导员要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也需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辅导员应该主动配合和辅助任课教师,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及时反映给专业教师,做好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
三是实现教师教授课程与指导比赛相结合。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引导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重留意学生的兴趣及志向,善于发掘对创新创业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对于经常主动报名参加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比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将这些志同道合的学生组织起来创建团队,形成“以老带新”创建团队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如校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四是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创客项目等创办企业店面,多出成果。
五是实现创新创业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能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将励志成才教育融入创新教育,运用榜样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对于大二学生,组织其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模拟实训;对于大三学生,将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发展相结合,主要进行创业教育和指导。辅导员在所带学生毕业时应该建立后续联系机制,如加入班级QQ 群等,关注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往届学生中创业成功的典型回校,为在校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讲座,让在校生明白创新创业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创新创业过程的艰辛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为今后的创新创业之路明确努力方向。
高校辅导员应该认清形势、直面困难、积极进取、敢于挑战,努力开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⒖嘉南祝
[1][ZK(]朱金花.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教育,2016(2).[ZK)]
[2][ZK(]高健.浅谈高校辅导员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J].活力,2016(3).[ZK)]
[3][ZK(]史蓉蓉.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做好辅导员工作[J].江西教育,2009(12).[ZK)]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一)辅导员对职业幸福感的主观感受
职业幸福感是人们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实现或部分实现职业理想后,内心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职业幸福感与职业理想的实现程度相关,是一种内心的主观感受,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职业从业者感受到的职业幸福感除与该职业的福利待遇、职业地位等外在条件相关,也与该职业从业者的家庭背景、文化教育、性格特征等内在条件相关[2]。辅导员作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观感受者和直接评判者,调查辅导员对职业幸福感的主观感受,有助于了解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在对142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3.5%的辅导员感到非常幸福,29.6%的辅导员感到比较幸福,感到一般幸福、不太幸福、不幸福的辅导员分别占到38.7%、22.5%、5.6%,感到非常幸福或者比较幸福的辅导员只占到33.1%,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
(二)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的具体表现
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且受辅导员个人内在条件的影响,从辅导员主观感受的角度了解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3]。从辅导员工作的疲劳程度、焦虑程度、情绪失控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相对客观、具体的表现,间接调查了解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辅导员对职业幸福感主观感受的偏差,从而能进一步佐证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在调查中发现,59.2%的辅导员经常或一直感到疲劳,50%的辅导员经常或一直感到焦虑,19%的辅导员经常或一直抱怨自己的工作,42.9%的辅导员有时或经常情绪失控,50%的辅导员有时或经常失眠,81%的辅导员有时、经常或一直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也可以印证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令人担忧,改善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势在必行。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的主要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与人们的不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是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包括福利待遇、职业地位、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包括工作的成就感、认可度、发展前景等,通过分析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的主要因素,有助于为改善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保健因素
1、福利待遇
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福利待遇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福利待遇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25。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越高,其生活压力越小,社会地位也相对越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越强。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包括每月工资、五险一金、年终绩效、专项津贴、住房补贴等,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可以消除辅导员的不满意情绪,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2、职业地位
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地位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地位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1。辅导员在社会上的职业地位越高,对职业的认同感越强,对职业的不满意情绪越低,获得的职业幸福感越强。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与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职业的社会认知度等相关,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增强辅导员对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3、人际关系
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分别与辅导员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辅导员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9,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46。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为辅导员开展工作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有助于辅导员相互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对职业的不满意情绪,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二)影响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激励因素
1、工作的成就感
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的成就感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的成就感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95。工作的成就感是重要的激励因素,能够调动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情绪,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辅导员在工作上获得的成就感越强,获得的职业幸福感也越强。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可以从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自主性和挑战性等方面着手。
2、工作的认可度
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的认可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的认可度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2。辅导员除了关注福利待遇等物质条件外,也比较注重工作的认可度,工作得到学生、同事、领导的认可,能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热情,提高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3、工作的发展前景
将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的发展前景作为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与工作的发展前景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4。工作的发展前景对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影响较大,良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辅导员更加关注工作业绩,对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消除辅导员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忧虑,提高对职业的幸福感[4]。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一)提高福利待遇,健全保障机制
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5]。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工作内容方面与专业教师和职能部门行政人员有一定的差别,采用与专业教师或职能部门行政人员相同的薪酬分配制度,不利于辅导员取得与自己付出想匹配的报酬,制定专门针对辅导员的薪酬分配制度势在必行。针对教师岗辅导员,科研处、学工处联合制定科研奖励办法,对科研能力突出的辅导员给予奖励,并结合工作实际联合科研课题,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教务处、招毕处、思政课部等将教师岗辅导员的课时量纳入到计算范畴,对于超额完成任务的课时量可享受与专业课教师相同的课酬。针对行政岗辅导员,实行职员制薪酬管理办法,按照职级发放薪酬。辅导员的专项津贴、绩效奖励、优秀奖金等确保发放到位,确保辅导员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在福利待遇方面与专业教师、职能部门行政人员相比不会处于劣势,从而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提高辅导员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幸福感。
(二)注重组织建设,改善工作环境
辅导员由学工处和学院双重管理,承担的工作涉及学工处、团委、组织部、招毕处、保卫处等多个部门,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容易造成辅导员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必然会影响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明确辅导员的组织隶属关系,以学工处管理为主、院系管理为辅、其他部门对辅导员只有业务指导的权利。学工处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维护和保障辅导员的正当权益。成立辅导员协会,实行会员制,辅导员自愿加入,由辅导员民主选出的代表负责管理,为辅导员交流搭建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深辅导员之间的友谊。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办公室、辅导员工作室,办公设备配备齐全,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和改善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三)做好顶层设计,疏通发展通道
遵循辅导员的成长规律,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辅导员的个人意愿,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相关政策,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各院,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充分听取辅导员的建议,选派辅导员代表全程参与政策的制定、修改等[6]。学校制定的辅导员职业发展政策应该适应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应该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应该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大局,应该维护好辅导员的切身利益,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疏通障碍,明确辅导员职业发展可预见的目标,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四)加强生涯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教育,根据辅导员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帮助辅导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实施辅导员以老带新制度,帮助新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业务,定期开展谈心交流活动,解答新辅导员心中的困惑,增强新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分别树立教学岗辅导员和行政岗辅导员先进典型,邀请先进辅导员分享个人的职业发展经历,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氛围,促使广大辅导员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实现发展目标的信心。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辅导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帮助辅导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辅导员深刻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加强生涯教育并定期开展培训,使辅导员尽快明确发展方向,把握发展的机遇;通过以老带新、开展谈心交流等,增强辅导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对集体的归属感。辅导员拥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实现发展目标的能力,对职业具有认同感、对集体具有归属感,必然具有职业幸福感。
(五)明确职责权限,强化责任意识
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权限,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辅导员工作的自,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使辅导员由工作的执行者转变为工作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学院和各行政部门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充分征求辅导员的意见,给予辅导员足够的话语权[7]。辅导员在不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个人的思考、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开展工作,学院和各行政部门尽量不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干预辅导员的工作,布置的工作任务不要过于细化,给辅导员自由地开展工作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权限,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尊重辅导员工作的自,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四、小结
通过对150名辅导员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不容乐观,而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会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双因素理论,通过相关性分析,为改善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出如下建议:通过改善福利待遇、职业地位、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消除辅导员对职业的不满意情绪;通过改善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的认可度、工作的发展前景等激励因素,激发辅导员对职业的满意情绪。只有辅导员消除了对职业的不满意情绪和激发了对职业的满意情绪,辅导员才能获得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苏振彩.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J].中国成人教育,2007(8):61-62.
[2]何海燕.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10):77-80.
[3]张爱萍.“80”后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应然、实然与重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3-76.
[4]吴彬.高校辅导员教育者角色的幸福感―以广西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调查谈开[J].广西中医药大学,2013(1):148-149.
[5]凌霞,黄韫慧.高校辅导员幸福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大家,2009(11):268-269.
[6]张艳娜,张毅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2):15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办学常态,大部分高校新校区存在着校园新、远离老校区、边建设边办学、组织机构和办学设施只能逐步完善等情况。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根据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是全国高校新区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实际而重要的问题。重庆理工大学早在2005年就已经启动了两校区办学模式,随着学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两江校区应运而生,而两江校区距离主体花溪校区空间距离达60余公里,因而新校区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学生工作模式
新生在新校区的学生管理模式大多包含两种:一是依据学生专业系别进行学生工作的管理,各学院抽派辅导员新校区从事学生工作,作为学院学生工作的延伸的学生工作模式;二是以住宿区域为单位建立社区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分校区设有专门的学生管理机构,统筹指导新校区学生工作的开展。两江校区与主校区距离较远,学院学生工作的延伸的学生工作模式的在交流指导上的困难较大;以住宿区域为单位建立社区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有可能割裂原有专业、学科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两江校区创新学生工作的模式:在两江校区党委的指导下,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两江校区学生工作,选聘两江校区辅导员、花溪校区相关学院抽调辅导员、青年教师为专职辅导员。根据所带学生学科性质不同,专职辅导员划分为4个学工组:工学部、信息学部、社会科学部、文理学部,每组6人分工协调,对所辖班级学生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同时按照所带学生住宿区域划分,全体辅导员办公地点进驻所带学生公寓。根据学生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两江校区设4个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党团工作中心。4个学工组专职辅导员对应4个学生事务管理中心的相关事务,辅导员分工协作牵头完成两江校区的此项工作,实现与花溪校区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的对接。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学工组(团总支)+学生事务管理中心+辅导员”学生工作模式有利于辅导员明确权责,协调分工,相互配合,有效地推动了整个校区学生工作的开展。
(二)学生工作办公室建在学生社区,学生活动进社区,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工作真正融入学生
初入大学,新生在大学学习、生活、心理的多个方面的适应性问题,迫切需要从事学生工作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两江校区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所带学生住宿区域划分,全体辅导员办公地点进驻所带学生公寓,拉近了新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便于辅导员老师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疑惑。辅导员办公地点进社区,带动学生党建、团建工作、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咨询进社区。在学生公寓底层设学生党团活动室、学生社团活动室、学习发展成长成才咨询交流室,开展党员学习交流活动、主题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习交流和教授答疑活动。在学生公寓设置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室,便于学生办理和咨询贷款、资助、保险报销、学生证办理等方面的学生日常事务。在学生公寓设置心理咨询访谈工作室,积极与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联系,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危机排查面谈工作,针对一年级新生在学习习惯、生活适应性、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性问题、心理困惑,选聘已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的专职辅导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疏导消极情绪,调节心理压力,提高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在学生公寓设置学生工作进社区组织机构图,便于学生了解相关辅导员信息,辅导员负责的事务模块,办公室地点和联系方式,促使学生工作真正融入学生,满足学生需要,做到学生工作“贴近学生,服务同学”。
(三)整合校区资源,结合新生成长成才特点,搭建大一学生教师、优秀朋辈与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建设优良学风形成。
鉴于两校区距离较远,新校区学生难于与高年级学生沟通交流,传统“以老带新”的教育形式难以能发挥效果,学长的榜样作用减弱;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跨校区上课,工作较为忙碌,师生课间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的情况。两江校区根据大一新生这一共性,针对大一成长特点和学习特点活动,成立两江校区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打造了教授导学室、学习方法坊、答疑辅导园、两江精英计划、两江讲坛、外语俱乐部等特色助学项目,搭建大一学生与教师、优秀朋辈与学习、交流的平台。例如:答疑辅导园结合一年级学习的公共基础课开展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在内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答疑,注重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能力;两江讲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学者;精英学子;优秀校友;校外各界知名人士、成功人士等开展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建立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畅通安全稳定信息渠道,常态化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机制,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保障校区的安全稳定是学生工作常抓不懈的重点。新校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上不便利,施工区域存在较多安全隐患;新生安初入大学,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生活阅历较浅,容易轻信他人造成财务、人生的伤害。新校区重视通过寝室、班级、学工组设立安全信息联络员,坚持逐级晚汇报,建立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畅通安全稳定信息渠道,结合辅导员值班制度,加强学生的管理,确保学生安全稳定。新校区重视安全防范知识宣传,结合关键节点和真实案例,坚持不懈开展各类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宣讲会,建立常态化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机制。通过学生公寓消防疏散演习,增强紧急状态下疏散逃生能力,开展防电信诈骗大型宣讲活动,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识别判断能力,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明晰学生对新校区建设和发展中建议意见,两江校区开展持续学生信息反馈制度,每周收集一次166个班对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后勤与保卫工作的意见反馈,及时回复解决,化解学生中的困惑和矛盾,维护校区的安全稳定。
(五)发掘新生中的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干部成长,加强新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新生来自于祖国四面八方,经过严酷高考的选拔,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遍较高,汇集到同一所大学,新生群体中有很多优质资源等待我们开发。
1、选拔新生志愿者,以新迎新,创新迎新工作新模式。
根据录取信息,提前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新生做为志愿者,通知他们提前到校报到参加培训,熟悉校园和迎新工作流程。这部分新生将作为骨干力量,协助完成新生的报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新生志愿者们聪明伶俐,任劳任怨,踏实肯干,顺利完成了迎新工作,展现了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潜力,也为我们挖掘和培养学生干部奠定了基础。事后统计数据显示,参加迎新工作的志愿者们80%以上的人成为班级和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的骨干。
2、组建学生社团,配备指导老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为了充分发挥新生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引导大一学生的饱满热情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校区及时成立了学生会等各级各类学生组织,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开展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年以来,两江校区共成立了9个学生社团、1个学生自律委员会、1个校区学生会、4个学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开展活动热情认真,协助校区组织了歌手大赛、新年晚会等大型活动,一大批学生干部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3、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大赛,选拔两江精英
为了引导大一新生科学的规划大学生活,合理的规划学业生涯,两江校区开展了第一届新生学业生涯规划大赛,成功启动两江精英计划,选拔200名优秀学生为两江精英计划学员,制定两江精英培养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精英的培养工作,为精英学员提供经费、场地、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促进精英成长成才。
二、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校区间空间距离遥远,沟通交流不便
两江校区与主校区空间距离的拉大,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体现在两校区学生组织社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沟通交流上。学生组织社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参与大学生活、锻炼自身才干、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新校区由于新生年级所在,缺少高年级的学生一起建设和参与,学生组织社团、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运转都稍显单薄,较难形成完善的运作系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目和稳定广泛的参与群体。也可能因为地点偏远、活动重复率高等方面导致发展空间和规模受限,新校区与主校区间学生干部的培养和输送稳定性上存在较大挑战。两江校区与主校区空间距离的拉大带来周边环境和学生勤工助学服务模式的迥异,新校区采用大物业的管理模式,难以采用主校区的较为成熟的勤工助学模式,新校区勤工助学制度在探索中,实验室、图书室等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同时部分新生对勤工助学岗位需求较为迫切,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社会兼职的情况较为明显,有些兼职往返时间在3小时以上,存在多方面不安定因素多,甚至会掩藏突如其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也给学生工作的重要挑战。
(二)新校区专业文化氛围薄弱
新校区大一学生所学大多为基础课程,专业课开设较少,新校区在新生普遍基础教育上投入较大,专业文化氛围相对薄弱。新校区没有高年级或研究生研究和学科创新实践的氛围,同专业高年级与新生的交流限于网络,信任感降低。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建于主校区,新生耳濡目染的熏陶较浅,因距离较远,往返两个校区进行工程训练条件不成熟,部分工科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调整到大二进行,难以形成良好的专业氛围。进行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将在大一结束前需要进行专业分流或选择专业方向,给专业分流和专业方向选择带来不利影响。
(三)校区间学籍异动学生管理混乱
我校实行3-6年弹性学籍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学籍预警制度,延长学制学生和成绩优异准备预修的部分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在主校区和新校区之间完成管理的交接,由于空间距离的遥远,会直接导致两校区之间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管理衔接出现中空的现象,带来了学生管理的隐患。新校区与主校区在学生工作管理模式上、校区周边环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这部分学生所学科目与新到班级不尽相同,适应新校区的欢迎和生活学习模式、融入新集体需要适应的时间,这也是两校区远距离办学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重要挑战。
(四)学生搬迁带来的两次适应问题
关键词: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2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工作的方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可见,大学生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
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
(一)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目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常是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四个代替”的模式,即以团会、班会和学生干部会等会议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细致的服务、严格的管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心理咨询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就事说事、就事做事”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管这种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在过去和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它的一个明显缺陷是难以因材施教,看似灌输到位,但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信念、行为等方面的思想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目前,大学生自身所发生的问题,例如自杀、违法违纪、网瘾、学习困难、心理疾病等突出问题,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出现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个别的帮助、指导直接相关。与传统的集中教育相比,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关心呵护的情感性、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民主交流的平等性、保护隐私的隐蔽性、工作时机的随机性、工作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等突出优势。
(二)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是指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特性。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始终是主体。”
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具备更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大学生追求服务社会与实践个人理想的双重目标,既对国家和社会体现出较强的关注度,又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去分析、看待社会现象,并对家长、老师和权威依附性出现弱化与淡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更看重人格尊严、自由平等,出现比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偏激倾向。
(三)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了大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每一学生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多元化明显。不仅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知、情、意、行有其特点,即便是同一班级、同一宿舍的大学生也各具独特的个性色彩。从辅导员的工作重点、难点上看,这种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尤其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学习上的落后生、经济上的贫困生、行为上的问题生、就业上的困难生。
二、大学生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
由于辅导员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因此,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的解决上,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粒种子,并且让这种思想在学生人生的路上生根、发芽。
(一)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基本要求。
1.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选择。辅导员当发现学生出现下列问题时,应该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第一,内心有创伤的学生,诸如出现缺陷、亲人死亡、失恋、友情破裂、留级、受辱等学生;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例如,出现迟到早退问题、上网过度问题、不图上进等问题的学生;第三,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学生,例如,出现寝室矛盾问题、生活困难、情绪不稳定的问题的学生;第四,违纪学生,例如,受到校处分的学生。
而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找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找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话题多集中在党员发展问题、奖学金评选问题、学习成绩问题、同学问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学生工作方面的问题、个人的职业生涯问题等多个方面。
2.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时机的选择。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在时间的选择上,有三种情况。第一,问题发生后。这时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使问题不至于发展严重,影响不至于扩大,当事人也不至于心存侥幸,再犯类似错误。第二,大学生主动征求意见时。此时,大学生思想上多处于迷茫阶段,他们就像海绵一样最易接受辅导员老师的忠告。第三,大学生工作取得成绩时。在大学生工作取得成绩以后,辅导员与其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趁热打铁、及时赞扬,他会鼓满风帆,一往直前。
3.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场境的选择。一般来说,需要点名批评的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应该在相对小而安静的场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表扬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可以选择在公众场合,以弘扬正气;学生生活上的问题最好进入学生宿舍,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如果话题比较严肃、难度很大,最好选择思想政治工作室、办公室等老师熟悉的场所,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主场优势。
4.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次数的选择。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次有效,而是反复多次才能见效;但也不宜次数太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耐心,直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为止。根据卡西奥波等人的反复效应研究显示,反复次数(1次、3次、5次)和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之间成倒u字型关系(反复三次效果最好)。
辅导员与学生完成一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五个基本要素。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是“五w模式”,即1w:Who(谁);2w:Do What(做什么);3W:Through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4w:T0 Whom(对谁做的);5w:With WhatEffect(产生什么效果)。不论是哪种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充分准备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地点、时机,才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即使有些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事先准备,但也需要老师平时的积累,如学生的表现、家庭环境、思想状况、学习态度、交往的情况等等。
(二)一对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
1.一对一管理。一对一管理是指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建设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一对一管理主要包括队伍建设与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队伍建设是指根据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困难生、网络等问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作队伍;运行机制是指对于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探讨不同的管理方法。
2.一对一教育。一对一教育是指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有针对性、分阶段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对一教育主要包括公共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学风教育、道德教育和毕业生的择业教育等。一对一教育要求对于不同的群体的不同问题进行告知、教育。
3.一对一谈话。具体来说,一对一谈话,是指辅导员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实质是说服,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说(shui)服,是指用话语劝说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使之服从!二是说(shuo)服,是指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重点在让对方信服自己的话,使之明白!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分,一对一谈话可分为单面说服和双面说服;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备上看,一对一谈话分为有准备的一对一谈话和随机性谈话;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来分,一对一谈话分为通过现代媒介的一对一谈话和面对面的现场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特色;辅导室;建设;探索
1 高等学校特色成长辅导室项目简介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教育工委为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以及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了湖南省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特色成长辅导室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旨在鼓励高校在各院系建设环境友好的师生交流辅导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及时与辅导老师交流所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高校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调动队伍育人的积极性。
2 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成长辅导室必要性
2.1 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包含了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良好行为培养等多个方面。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各方面较普通高等院校均有较大差距,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较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指出,要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实施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将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通过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诸如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丰富了校企合作内涵,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的行政班级建制、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的进行转变。灵活的教学、学习模式同时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能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与沟通,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需要。
2.3 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能动脑,更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不断加强自身承受各种压力和处理各种危机的能力,并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现人生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相较于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加强通过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是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
3 高职院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方案
根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科学确定特色成长辅导室项目建设方案,及时、有效地帮助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成长问题和实际困难,防止问题沉积而演变为心理障碍,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成才。项目的建设应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打造一个集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为一体的大学生健康成长平台;二是,探索一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培育模式;三是,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
3.1 建设原则
特色成长辅导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原则,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自律意识,通过师生之间、各年级各专业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际交流能力,促进同学们心理健康成长。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成长辅导室的建设和主导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 硬件建设
高职院校特色成长辅导是开展心理辅导、思想提升和就业、创业指导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朋辈辅导者的培训基地,还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由于特色成长辅导工作的专业性,其选址要严格按照安全、便捷的原则进行选择,能让辅导员与来访的学生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辅导室面积应有一定要求,并进行功能分区,一个是来访者接待区和阅览区,另一个是辅导区。接待区和阅览区既是辅导老师办公场地、也是学生预约接待区,同时还是学生心理档案存放区和图书阅览区。辅导区是工作室的主要工作场地,内部分为个体辅导区和团体辅导区。
3.3 机制建设与日常运行
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建设要重视运行机制的建设。首先,制定科学、健全的辅导工作制度,包括辅导室管理制度、辅导人员工作职责、辅导室值班制度、辅导预约制度、辅导反馈制度和辅导对象档案建立、使用及保管制度等。二是,科学合理规划开放时间与频次,成长辅导室原则上每天对学生开放,个别辅导则是周一到周五开放,其它功能室根据需要开放。三是,丰富辅导模式,按辅导数量分为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按辅导途径分为面对面辅导、电话辅导和网络社交平台辅导等。四是,创新约谈方式,成长辅导室宜采取灵活便捷的“网络+微信”预约方式,将学生预约、老师约谈、即时辅导等方式。
在日常运行中,首先,实行辅导登记制,成长辅导室采取受访登记制度,辅导者须详细记录辅导过程。其次,是根据辅导内容需求调查,分项目开展思想提升辅导、学业发展辅导、生活适应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危机应对辅导、就业创业辅导和特殊群体的辅导。此外,还应注重加强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和培训。朋辈辅导团定期在成长辅导室召开会议,商讨工作,进行活动策划;定期在成长辅导室要求目标群体开展小讲坛活动。最后,要做好成长辅导室的宣传工作,鼓励师生广泛参与辅导室建设与管理。
3.4 队伍建设
成长辅导室的队伍由教师辅导团和朋辈辅导团组成。教师辅导团由学工部和学院领导、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等组成;朋辈辅导团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组成。高职院校应通过专题会议、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辅导室辅导团队的能力建设。首先,辅导团队的建设要强调人本管理意识。对高职院校来说,学生是 “消费者”,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以便捷、高效为宗旨科学设计相关管理系统与办事流程。其次,着力团队成员的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重点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业务工作的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第三,加强团队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是,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开展专题研究;二是,以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究。
3.5 功能建设
特色成长辅导室根据工作需要,建立专门的QQ群和微信平台,采取灵活机动的约谈方式,将学生预约、老师约谈、即时辅导等方式有机结合,体现按需使用、随机使用的特点。学生预约,由学生根据需要主动跟辅导老师联系确定辅导时间和内容;老师约谈,由老师根据工作实际确定是否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并与学生商定时间;即时辅导,在师生互动的教育活动中,需要及时进行个别辅导的紧急情况,可以立即进行辅导。在成长辅导室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原则上实施预约使用,在没有预约的时段可以即时使用;原则上来访的学生由值班的辅导老师接待,但可根据学生要求和实际工作环境由其他在岗辅导老师接待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功能设计与灵活的辅导模式,力争将特色成长辅导室建成日常心理辅导与重大心理危机处理平台、思想提升辅导平台和是职业、就业、创业辅导平台。
综上所述,建设特色成长辅导室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要求。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建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提供了更主动、更方便、更及时和更有效的成长辅导服务,为培养素质全面的高技能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桂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思想研究,2004, 5.
[2]侯虹霞.全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会议在长治召开[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9(7).
[3]刘月红.中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教育(管理),2011(12).
对于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的影响
大学是传承和创新知识的社会组织,大学存在的状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与社会文化形态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对5所美国大学的考察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中美大学在支持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不同,这反映了中美大学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秉持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已完成大众化,处于普及化与国际化阶段,对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有需求。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强调集体和共性、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社会文化与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完成、国际化起步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是稀缺资源。
美国大学的学生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把高等教育作为产品的市场意识,其直接动力是学生自主择校带来的高流动率。从所考察的5所美国大学来看,美国大学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经济实力相一致的高投入。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4年是53101美元,居于世界第9位;中国是6747美元,居于世界第84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其大众化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到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大众化更多是源于政策驱动的。
第二,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相呼应,美国大学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在美国,生源是稀缺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学生购买服务的行为,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实质上就是消费者至上,这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以落实。同时,学生购买的是包括住宿、学生服务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总产品,课堂教学和学生服务都是产品的一部分,这就推动了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美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形成了对人才诉求的多样化。美国大学尊重学生多样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并融入学生管理的各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例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校园总体设计,以学生诉求为中心的服务中心和环境设计,如宗教场所、不同文化的区域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公立大学为主,经费来源单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经费分配的控制较强,学生在校际之间和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流动性差。中国的大学更多地是把学生作为教育与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为学生服务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动力更多地体现于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上级的评价。因此,中国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在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以学校领导为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教师为主的理念与格局。
中国的大学在学生服务与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正在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体系,并且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大学面对的不仅是有需求的学生,而且是所有学生,还要满足社会、家庭对大学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不论在工作层次上还是工作内涵上,中国大学还处在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的初级阶段,离科学化、学科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二、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的
基本状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专门职能在美国大学非常重要,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发挥就业服务职能。所考察的5所大学均设有大学生就业服务或指导中心。以乔治・梅森大学为例,该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有多达20名员工;有3个职能明晰的工作部门提供分类咨询;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应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中心工作的主要开展形式有开设就业辅导选修课,开展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咨询,举办有偿的招聘会(企业付费),开展各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与雇主加强交流的活动。
第二,将就业创业融入到学生服务体系。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体系中融入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内容。所考察的5所大学的学生服务体系始终把学生发展与社区适应和美国文化融合作为学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社团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将就业支持与创业教育融入全人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大学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将教学、科研、服务作为实现全人教育的载体,通过管理体制加以落实。美国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服务”,不论是学术还是学生事务管理,其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管理有着有效的工作机制加以协调。例如,乔治・梅森大学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同时向教务长负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务处有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教务长。5所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咨询,将其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完善学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为毕业做好准备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通过提升教师的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美国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当地政府投资建立梅森企业中心,该中心是政、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依托乔治・梅森大学强势学科的咨询公司。目前,已有80多家公司入驻该中心,其中有教师自己创办的公司。梅森企业中心不仅使大学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学生创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与中国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的不同点
第一,美国学生的就业咨询和就业教育具有自主选择性。美国大学只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就业咨询和课程的选择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例如,在乔治・梅森大学,只有约10%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课,而在中国大学,国家要求就业创业课成为必修课。
第二,美国就业教育咨询的立足点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就业,而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启发学生做自己想做和能做好的事;中国大学则是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把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先就业后择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小微企业、边远地区工作。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美国大学校内评估的重要标准。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平均就业率约为60%。与就业率相比,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的在校率和学业完成率,即更注重大学职责内能做好的事。中国大学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就业率是家长、社会衡量大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
第四,美国大学的就业率与专业选择和专业标准制定没有对应关系。所考察的5所大学都强调全人教育。美国就业市场以素质和能力用人,而不是简单地因专业而用人。大学教育把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中国目前越来越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适应度,并把就业率作为大学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就业率也是衡量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度的重要标准。
第五,美国大学的活动是由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统一策划的,比较注重活动效果的科学性评估。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其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之间不一定具有针对性与匹配性,同时中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获奖情况,而不太注重活动效果的定量评估。
第六,美国大学生创业是因学校、专业、个人而异的自主选择,大学对学生在校的创业情况并不关注,因为学费比较高,同时学业比较紧张,在校创业的学生并不多,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学生也不多。但是,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乔治・梅森大学的创新教育中心主要通过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学术课题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弗吉尼亚大学有1/3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加州波莫纳州立理工大学的高影响力活动(High Impact Practices)也是通过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其创新能力。中国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求把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允许学生在校休学创业,同时推进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第七,美国大学形成了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美国大学明确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为中心来设置管理体系,以形成育人合力。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与学生管理体系一般分属相对独立的部门。比如,教务处是教师教学的管理部门,学生处是学生管理的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部门属于学工系统。学校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割,将学生需求分离处理,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学校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更是使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科研和职称评定上,如何将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对中国大学的启示与借鉴
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部署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强调,为应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将进入全面创业的社会形态;第一,就业创业课程必须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第二,每年就业质量报告,并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第三,教育部将单列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开设创业学科,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要求各地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一开学就会十分关注就业问题,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也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面对中国国情,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综合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借鉴并完善。
(一)界定大学的职能边界,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矛盾
在美国,对于就业创业服务来说,大学与政府之间的主动权在政府;在学校主动开发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有效需求之间,主动权在企业的有效需求;在学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间,主要矛盾在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首先要明晰政府及大学的责任,抓住主要矛盾,让政府承担就业创业的主要责任,让大学回归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对政府而言,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责任,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简单要求高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尊重高校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机制,要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综合改革的相互衔接;要促进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向市场化、公司化转变,以激活人力资源市场活力,实现从给予到服务的转变;要通过税收、激励等政策鼓励企业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对学校而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上,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转为顺势治理,激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在动力
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美国大学最大的活力就是不同办学体制并存,学生享有充分的自,在市场机制调控下激发了自下而上的活力。在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大学办学自,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政府要赋予大学在人员编制、专业设置方面的自;大学要给予学生专业选择、学分互换、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可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学生享有选择权、大学拥有办学自的前提下,大学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学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促进学校自发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要按贡献度完善资源的分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支持。中国地方大学在为地方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根据《21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大学等名校约1/3以上学生出国留学,而中西部地方高校有80%~9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就业,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然而,就业贡献率最高的地方高校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往往最少。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市校共建,推动高校所在城市对其的支持。
(三)创新大学管理模式,协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美国的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方面,中国高校可以参照美国大学的模式,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相互融合;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学生服务纳入教师考核,以协同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融合。例如,安徽工程大学提出,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协同,创新、创业、就业协同,以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规模;以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以加强各方协同突破现实瓶颈,提升就业水平”。此外,安徽工程大学建立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以职业素养建设为重点,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向精细化、科学化、学科化发展
中美大学在师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上存在不同之处。相较于美国大学成熟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中国大学还处于职业精神培育初级阶段。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投入的精力比较多,管理比较粗放。因此,中国大学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生职业素养建设。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就业创业工作要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研究,从事务性的工作为主上升为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性、验证性的实践为主。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制定《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化、设立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课题与职称单列、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等方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设立专门工作室,从工作标准、活动策划、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第二,改革以科研为导向的单一激励与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岗位实施分类评估和考核,把学生服务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三,制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加强学科意识和学科平台建设,支持就业创业指导的科学研究。
第四,加强就业创业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咨询师认证、职称单列,同时开展多层次的研讨。
第五,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与咨询的科学化、学科化、精细化。把需求调研和实效评估结合起来,按需咨询;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内涵与层次,更多地转向活动的策划与评估,探索项目化方式运作。建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创业咨询与服务的创新项目评选与推广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