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7: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揠苗助长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占有一席之地。一位教育名人曾说过:“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但是,观察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寓言教学,包括一些名师的寓言教学,感觉未能将寓言教学提升到这一高度。以下两种现象尤为突出: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寓言大多内容奇特,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或许是因为有趣,我们一些教师把寓言当作笑话来教,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趣之处,并展开交流。学生也把寓言当笑话来学,一味探寻其中的让人发笑之处,不及其他。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农夫做事可笑之处,并表演出来。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思想的启迪。
二是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寓言为何有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它的魅力,反而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让学生去找扩写点,在课上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练习。能在教材中找到“不足之处”,学生也比较兴奋,于是,阅读课变成了写作课。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学生交流写作内容时也很兴奋,甚至激动——感到自己超越了作者,超越了教材。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扩写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于是,学生着力刻画农夫守望庄稼时的焦急,揠苗时的细心、认真、辛苦,回家后的喜形于色。听学生读着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作文,教师表现出的是满意与满足,却不去引导学生反思:作者为何不这样写。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呢?是我们教师对寓言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没有能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寓言时,以下两点是必须认识到:
一、貌似荒诞的寓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少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十分怪诞,叙述的事情十分离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其实不然,这些被讽刺的人与事正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者难道少吗?不少人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力。很多寓言出自古人的作品,这说明一些貌似荒诞的人和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些寓言的作者们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而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短小的故事揭示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掩卷深思,得到警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自己一不小心也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或做故事中的事。只有这样,寓言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也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二、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达目的相适应
为什么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呢?这其实是由其表达的目的决定的。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道理,而不在于铺陈故事情节。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故事内容,明白其中寓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特点,让寓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果,不少孩子的作文语言堆砌,情感虚假,不知所云。其实,小学生学作文,首先应该学习怎么根据自己的目的,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然后再去追求具体、生动。学生如果确实具备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选择与写作目的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练习,引导他们感悟或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是寓言的缺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揠苗助长》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检查自学,初解课题
1.揭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
宋国农夫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指名读,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请4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宋国有个 ,因为想让 ,就把 ,结果 。
4.这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 。所以,揠苗助长也就是—— 。
二、入情入境,感知文本
(一)农夫的“急”
1.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板书:急)从哪一小节最能看出农夫是个急性子?(出示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读第一节,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农夫的急?在下面画上横线。
3.交流:为什么画这些词?(抓住“天天” “巴望”“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十分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焦急)
4.指导表情朗读。
5.从第二小节感受农夫的急。
6.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词语,再读好词语,然后读好句子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二节。
7.交流。抓住 “筋疲力尽”想象农夫累成什么样儿,引导学生换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累成这样。
8.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手中的一棵小禾苗,你这会儿想对农夫说什么呢?
9.小结。大家比农夫更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农夫的“傻”
1.要求学生思考第三、第四小节该怎么读,同桌讨论,练习。
2.交流。
(1)理解“兴致勃勃”。要是农夫想要告诉儿子:“经过一天的劳动,每一棵禾苗都长高了。”这句话该怎样读?要是他想要告诉儿子:“一天的时间禾苗长高了很多。”又该怎样读?读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2)明白农夫的错误行为。过渡:不管农夫是怎样说的,我们都感觉到,农夫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是喜悦的。可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为什么?看来,他的儿子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齐读最后一节。
3.体会农夫的“傻”,思考农夫拔禾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枯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农夫。(板书:傻)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感受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三、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让学生编故事讲一讲。
出示一幅果农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漫画。
有个 ,整天想着要让 ,心里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 ,给 。回到家里,他 。
过了一段时间,他到田里一看,发现 。
小结强调:用了很多膨大剂。瓜农和农夫一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做了傻事,看来这种现象可真不少!
2.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寓言故事,还有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幅漫画,结合我们生活中许多急于求成的事例,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结,升华感悟。
看来,禾苗有禾苗的生长规律,西瓜有西瓜的生长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四、复述故事,作业巩固
1.复述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英语教师以新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武装自己,英语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同时,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英语教师的教学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地留有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子,违背人本思想的现象时常会出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看到的现象作一个总结,希望能引起我们广大英语教师的足够重视。
一、英语课堂教学违背“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体现
1.课堂教学标准过于统一
作为教师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教师的教学标准过于统一。我们常常习惯于对一节英语课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水平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有的教学目标肯定很难实现。教学标准统一是教学简单化的体现,它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我们的英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活动设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兴趣来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英语教学标准一定不能过于统一,我们要把学生看做是“自然人”,我们在课堂上要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有创新的思维。
2.太看重课本和太依赖教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课本内容太多,教学任务在学期结束前完成不了。其实这就是太看重课本的一个表现。实际上课本并不是教学的一切,课本内容学完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并不一定提高。相反,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一种开放的、发展的、变化的教学理念去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依赖教案是指教师上课墨守陈规,严格按照教案上的程序组织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学生是否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想要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却很少去关心这个问题。我们只知道去完成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开展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说这样的教师关注的是教案,而并不是学生。
3.太注重“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错,但在我们以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今天,精英教育却在实际上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能在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拔高教学目标与要求,这种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并不否认所谓的“精英教育”,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这往往是以牺牲一大批普通学生为代价的。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往往会以一种近乎于苛刻的手段去要求学生,孰不知学生也是普通人,他们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我们的教学应该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严”但要有分寸,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如何具体落实与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来武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上面我们提到的种种现象就是因为我们有些教师的思想并没有真正跟上新课改的步伐,或者没有真正领会“以人为本”的实质。因此,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相信学生能通过学习做到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方法,科学并高效地组织英语课堂教学,努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信,为我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努力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入职困惑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5-02
改革开放接近四十年,中华大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驾齐驱。《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强调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紧迫性。通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百所国家示范重点院校的建设和各省对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的落实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所所规模空前的教学楼、实训楼高耸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学设施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但我们职业教育者并没有因此而喜悦和满足,因为我们看到了短板所在,有了超群的硬件条件必须要有软件条件匹配才能真正将中国的职业教育带入世界职业教育强者的行列。一个国家的教育分三大层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石,这点大家一致认同。从家长的角度往往很重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因此职业教育在这样的理念中只扮演了靠边站的角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蓝领工人,多半是考不上高等教育层次的接受职业教育。家长观念的固化造成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和误解,以国家层面来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可在政策上加大鼓励,经费上扩大投资。我们作为职业教育人,要办国家满意、人民认可的职业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人的职责和使命。硬件条件已经创造,作为软件条件,职业教育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培养。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职业教育的师资可以来自行业”。笔者所在的学校专业教师数百人,行业来的教师只有十几人,所占比例小于10%。大部分教师是走出大学校门立即跨进职业教育学校的大门,这样的教师具有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以理论为主,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的动手能力的需求。教师绩效工资的门槛等众多因素决定了愿意从行业转做教师的人极其稀少。一年又一年的毕业季,给职业学校也增添了新活力。
葛某,今年刚从学校毕业,在笔者任职的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他手头的工作是任教两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职业学校的“特色项目”――技能比赛他没有参加。领导考虑到他要适应工作的节奏,虽然有培养新人的迫切需要,但为了避免“揠苗助长”的恶果,尽量让葛某在入职的第一年以熟悉业务为主。由于葛某是建筑类相关专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训练,对教育教法心理W的东西一无所知同,甚至连基本的教学环节都只能从自己做学生的经历中获取。为了获得合法的教师资格,他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概论》、《教育法教程》四门课的考试,普通话通过二级乙等的考试,并且通过说课的环节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四门课的学习以及普通话的考试都是葛某利用工作任务以外的时间完成的。按照笔者的经验,每天晚上备课以及复习备考成了入职第一关的必备科目。学校对所有教师是有考核指标的。这个考核指标针对的群体是全部在校的教师。不分新入职的还是入职二十年的,例如教案的要求,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要求,等等,这些无疑会增加新入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老教师有老资本可以啃,至少教案只要稍微变动一下便足够应付学校的考核,但是葛某每两个课时写一份教案,两门课的话,备课量要加倍。信息化的时代带给教师的便捷手段是备课所需的资料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但是作为一次课堂的教案这个资料仍然需要消化和整合。消化整合都是需要经验和时间的,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无疑葛某的职业生活是忙碌的。
按目前的形式,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往往作为职业教育新任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个阶段。站在年轻教师的角度,四门课仅靠几个周末的集中上课划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笔者认为信息化的时代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授课,主管部门可以开发网络课程,将一门课的知识分成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小的学习片段,就像电视剧一样。新教师学习这些知识时是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整体的学习和巩固,这个学习效果已经在苏州市教师《聚焦网络课程》学习中成功实现了。说起这个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制度,笔者又提出疑问:现在的模式大概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取得教师资格证,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要去考四门课,通过后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这本身无疑义,但是如果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资格证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证画等号,这是不对的。笔者认为这两者在将来有所区分,至少在职业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方面要加技能的因素,这样更贴近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显然,新任教师入职培训既不同于职前培训,也不是单纯的在职进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有序的培训计划。现在这种考完教师资格证就什么都不管,将新教师当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用的现象在各个学校内屡见不鲜。新教师遇到问题就问问同行,同行也无法解决的就只能靠自己。除了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尚有人安排和上课,属于有人在前引导,后面跟着走就可以的。有的学校虽然也安排“一对一”的导师制,但是大多数是形同虚设。笔者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经验提议,在进行完“教师资格证”的培训后,新任教师要跟随老教师听课,一门课坚持听一个学期,这样无疑会加重老教师的压力,但是作为骨干教师应该引以为豪,这样新任教师才能真正从老教师的课堂上得到帮助和启发。新任教师在听课之余的精力是要研读多本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例如《有效教学十讲》、《有效教学方法》、《可见的学习》、《卓越课堂管理》等,正好弥补非师范的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缺陷。在阅读这些理论的同时,一边可以用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考核新任教师到底读了没有,一边可以结合新任教师未来所受课程布置其编写教案。
这样一来新任教师通过第一学期有了理论功底,在第二学期,新任老师的培训就应该为技能服务了。第二学期的新任教师培养技能方面有两种途径:一是去企业学习,二是在校内跟着技能比赛组学习。目前,虽然有教师去企业学习的实施计划,但是覆盖的是极少数群体。笔者所在的系部专任教师有40余人,只有3位教师获得过全脱产的在企业学习一学期的经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不愿意轻易放出去学习,这样学校工作就无法顺利完成;二是没有制度的规定,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培训的任务;三是教师本身没有源动力。第二学期应该积极鼓励新任教师去企业学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政策,联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起完善制度,将新任教师到企业学习的工作形成常态化。除了去企业学习职业实践知识之外,第二种途径是跟随校内技能比赛组进行学习和训练。现在职业学校将技能比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新任教师学习和提高学校是欢迎的。技能比赛锻炼了一代又一代的金牌选手,其中教练是功不可没的。新任教师开始从参赛教师的角度切入,经历几个学期的锤炼,最终会成长为“金牌教练”,这样就避免了学校在比赛时无教师梯队作为后续保障。老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新教师能一门心思钻研技能比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历了一学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动静结合的入职训练,新任教师从心理到身体上都适应了学校的工作节奏。在课堂教学上,新任教师虽然不熟练,但也算是胸有成竹;在实践上,新任教师可以底气十足的开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韩云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研究[J].师资建设,2012,(34):55-58.
[2]高爽.入职初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62-64.
[3]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Confusion and Eliminating Measures of the New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Building Professional
CHEN Xiao-yan
(Suzhou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Communications,Suzhou,Jiangsu 215104,China)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无志语言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基本是由班主任兼任,一个语文教师,不但要抓好全班的教育,更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因此教师语言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开始接受规范教育,传给他们第一声的语言,就在他们脑子里留下了难以磨掉的印象。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者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要想上好每节语文课,除了对教材内容的熟透,认真拟写教案,了解学生外,还必须在语言上狠下工夫,必须准确、标准、规范、鲜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都要用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尤其是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述能力、思维逻辑性、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情感的教学语言
建立充满情感的教与学双边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让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教师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内容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把美的情感融化在课堂的教学语言中。
教师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感到好奇、兴趣,进而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如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教师要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导读,激发学生对海底深处的奇妙景色产生兴趣。谁也没有去过海底,可在教师那充满感情的语言中,学生产生联想,在海底深处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探寻无穷的奥秘。
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力。教师用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想象、去理解,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有声有色的世界,去领悟文章的内涵。
再次,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应该深刻体会教材的思想内容,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例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教师用深沉缓慢的语调介绍总理的丰功伟绩,并且朗读全文,同学们耳听沉痛的音乐和教师充满感情的语音,头脑中再现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景,课堂上鸦雀无声,或隐隐听到抽泣声,真正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情景中。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虽不同于戏剧中人物的对话、对白,但同样要求吐字清晰,正确把握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课文深入理解,注意句子的停顿和声音的快慢、轻重、高低的变化,使教学语言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如《我的战友》一文中有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30分钟。”前一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烈火对同志的无情,在他身上足足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时间过得那么慢。后句用强有力的语调,读出战士们的勇猛,为战友报仇,狠狠打击美国侵略者,一场战斗才用30分钟,时间过得那么快。一位好教师的语言,不仅能给人以知识,而且能给人以启迪,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反之,平铺直叙、毫无语调变化的语音,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或烦躁不安。
三、无声语言在课堂的体现
教师可通过脸部表情、体态、手势、符号、步态等进行非语言性思维和感情交流的手段表达情绪、情感和态度,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融为一体,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当教师用艺术的语言讲课,加上体态、手姿表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运用手势、符号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诸如提示、赞许、警告、制止等信息,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更能融洽师生关系。小E,座位靠窗口,上课时眼睛往外看,我见了,并没有去指责他,而是开玩笑地说:“同学们,请坐好,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有个同学正在欣赏窗外的美景哩,可不要光顾着赏景而错进站,一时回不了家。”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小E赶紧收神,吐了一下舌头,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意思是说:“那位同学就是我。”同学们笑得更欢了,他自己也跟着笑了。课后他主动来找我,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给了我面子,我以后上课再也不走神了。”一个手势,一句小小的玩笑,能起到调节气氛,缓解矛盾之功效,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课外阅读;对策
一、引言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乃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应该积极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一)注重习惯培养,通过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毋庸置疑,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注重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使之内化为语文素养。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考虑要求学生养成三个“一”的习惯,即每天积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在积累一个字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准确把握字音、字形、字义;在积累一个词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词的基础上自造一到两个句子;在积累一个句子的时候,要求学生多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歇后语、俗语等。通过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掌握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提升其语文素养。
(二)注重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清代王筠俄提倡在读书时要“取其多”,即扩大阅读面。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除了教材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扩充学生的阅读面。对于一些经典名篇,还应该要求学生诵读,使其通过大量的诵读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使其逐渐学会专注于文本的意境之中。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诵读中,学生会主动地理解、记忆这些文字中所包含的内在信息,进而感受到文字中的真善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诵读训练,并非学生记忆了多少、理解了多少,针对一些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也应该理解,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引导的角色外,还需要扮演好纠正的角色,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死记硬背的现象应该及时纠正,帮助其更好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文字所包含的内部信息,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注重作文训练,通过作文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注重对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而写作能力,得益于不断的写作训练,教师应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做好“量”的积累,在写作中才能给做到信手拈来、厚积薄发,如前文所提到的,名言警句、歇后语、俗语等,都能给为文章增色不少。在作文训练的指导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包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等习惯。因为,写作是写作者运用其拥有的语言文字及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思想与观念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和自我反省并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小学生的写作是最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最能给体现其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训练、运用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自由表达、丰富自己的表达、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需要适当增加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写作中能言之有物、具有真情实感。
(四)注重语文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最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除了立足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需要延伸于无限的课外生活中。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一是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了解,二是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注重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前文中,笔者已经多次提到,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须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积累知识。而知识的积累,主要源于平时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课外阅读,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在每个月、每学期或每学年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阅读书目,让有书籍的同学与班级内的其他同学互相借阅、分享,这样既可以让那些没有书籍的同学也有书可读,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班上形成一种阅读的氛围。教师甚至还可以在每堂语文课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或者每一周拿出一节课专门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阅读交流,并且要求其逐渐养成摘录、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对策外,还应该改变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案时,要更多地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要认识到习惯的培养并非朝夕之功,是需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达到,不能急于求成,采取一些揠苗助长的不理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乃至学校环境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探究、去创新,为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关于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对策的初探[J].课外语文,2014,02:90.
[2]徐桂芝.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11:54-55.
[3]李积英.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3,08:43.
[4]尹兰.开展有效语文课外活动助推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08.
摘 要: 计算机、互联网、移动设备、智能终端、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新技术的出现,冲击着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全球教育事业而言,从教育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说,势必对固有模式产生冲击,导致变革,以及新形式、新模式的出现。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及不同的侧重点角度,就信息化条件下国外教学模式变革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模式 新变革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B. Joyce和M. Weil首次提出教学模式的概念,即“由课业计划、选择教材、教师活动构成的一种范型或格式”[1]。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及90年代以来,全球进行了广泛而剧烈的教育教学变革。起初,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还强调授课、背诵、作业、考试等传统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教育科技信息化、现代化,美国越来越多的学校投入建设光纤网、电视终端,直至网络学习、卫星通信等教学学习手段之后,现代教育模式彻底出现,学生学习由被动逐渐变为主动,传统教学模式因而受到巨大挑战,被迫变革[2]。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及不同的侧重点角度,就目前信息化条件下带来的国内外教学模式变革进行综合分析。
一、MOOC教学
MOOC教学模式即大规模网络公开课,主要来源于高等学府或研究机构,最受关注的当然是世界上顶尖的超一流名牌高校的MOOC课程,可以让全球学习者在网络上随意观看堪称神秘的世界名校课程,展示了巨大规模和功能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开放,名校教堂和名师教堂获取在信息社会中变得容易和便捷,网络上的学习者能够获得更良好的教育[3]。
但MOOC教学模式的缺陷性随之逐渐显现,如任课老师的接受度甚至排斥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难以监控,课业评价不完善,学习主动性与学生兴趣的脱钩,信息资源的海量与选择困惑甚至迷途等,目前是制约MOOC教学发挥其巨大潜力的瓶颈[3]。
二、微课
微课是随着拍摄录入设备或者高清手机录像功能结合微信、微博等实时互动工具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其核心是一段十分钟以内的微视频。微课还包含有微教案、微点评等各种信息,共同组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课堂[4]。
微课主要针对学生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可移动终端上使用。显而易见,随身学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便捷迅速,直观易懂,能够温故而知新等特征是其主要生命力。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重点不突出,知识点零乱,需要老师充分参与并反复审核校对,持续投入热情[4]。
某些教育学家认为,微课将是未来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要充分准备微课件及投入微课加工。微课将是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够普遍化、大众化的有力手段和必要途径之一[4]。
三、微信教学
腾讯微信平台拥有许多利于教学互动的功能模块,包括实时对点交流和会议交流等,因为其主要使用工具为智能手机,所以在人手一部手机的现代社会,使用其便利通信手段可以迅速解决许多问题。其用于教学的主要特性可以总结如下[5]:
1.微信群体交流互动平台,比如建立班级群、课业群、课程群、考试群组等,可以文字、语音、视频等在一个群互动等,省去许多空间时间障碍。
2.实时交流,如微信点名、传输课堂照片课堂内容、课堂实时问卷、回答问题等,均可利用微信交流。
3.自创微信二维码链接,可以更好地保存、引导、联系知识点、重要文件、重要链接等,具有强大的数据库能力。
四、远程教学
信息技术突变对教育最深远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无疑是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革命,远程教育变得非常便利和必要,是社会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最巨大直接影响,远程教育和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变成了社会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深刻嵌入人类的生活中[5]。
我国正逐步加大“互联网+教学”的教育建设力度,“互联网+教学”一直被列入教育部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大规模远程网络课程的建设,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大机会,缺失了这一环节,就谈不上信息社会、教育革命的到来[5]。
五、视频教学
教学视频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知识内容容易理解和掌握,课堂活跃,学生积极。
视频教学被认为是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神丹妙药,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然而,课堂视频的缺陷命门有可能来源于此,学生对课堂的娱乐化期待倾向和“视频疲劳”,即容易引起学生的惰性,缺少思考监督[6]。
六、W络公开课
网络公开课程目前主要包括[7]:
1.全球高校特别是顶级高校所提供的教育共享大学课程,即MOOC课程。
2.各大网站建设的公共公开网络课程资源,例如我国的网易公开课。
3.国家教育机构主持或主导的网络公开课程,例如中国的爱课程网站等。
对学习者而言,网络公开课资源雄厚、意义深远,因为这些公开课程既有专业性的,又有科普性的,或者介于二者之间,可以据学习者需求挑选,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化。
七、信息技术推动翻转课堂出现和前进
翻转课堂起初获得Salman Khan,Jonathan Bergmann和Aron Sams等人推荐和推动[5][8]。2011年,Salman Khan在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演讲中指出,有优秀中学生课前晚上在家观看Khan学院的线上教学视频当作预习或学习,真正上课时间则在做作业,不再需要听授教师讲课,学习困难或遇到问题时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课堂上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学习效果不错。这与传统的老师白天授课、学生晚上做作业的活动方式正好颠倒,因而被称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在美国发展很快,普遍获得美国大中小学认可,这可能与美国原有的灵活、互动、活跃、注重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相吻合或者补强、充实,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的升华或蜕变,变得完美。在美国,翻转课堂似乎在培养自觉性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方面效果很好,对优秀学生成效突出[9]。
翻转课堂看起来无疑是一场教育革命,但在中国等其他全球个别地区,翻转课堂推动的积极性和效果明显不一,例如可以预见在中国会受到观念、区域、城乡、硬件、意愿、接受度等因素的广泛影响,并且某一方面的影响均会对翻转课堂的效果产生巨大甚至致命性的冲击[9]。
八、信息技术推动实验教学平台改革
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走向信息化,例如Moodle,Moodle即通用网络课程平台,Moodle为教师设计实验网络课程,建立模块库和课程模型,亦即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融入信息化互动教学模式[10]。
Moodle的普适之处在于其基于现成的、成功的、易学的模块平台,教师不必再充实自己的网页设计、电脑应用等知识,只需要充分运用或结合自己的理论课程知识,在模块上操作、更改或填充,即可完成实验课程设计,成为合格设计者[10],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九、信息技术变革大学生实习、见习训练模式
有老师发现,实习环节中若引入了网络、视频等技能,或许能有效弥补现有的某些缺陷。例如在医药学的制剂生产实习教学中,实习的学生或能通过现场实习、观摩,了解药剂的生产过程,但是对于诸如生产设备内部结构、生产规范、管理规范、岗位流程,质量控制等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利用视频媒介、网络手段、技术模拟等方法才能让学生充满感性认识,因为甚至有的实习企事业单位生产现场或一线,是不允许外来的或非固定、非经过检疫的人员随意进入的[11]。
有的专业教学,甚至是在校内创建虚拟的实习、见习教室,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模拟成像等信息化手段,短时间、小范围内即可达身临其境的观摩效果。例如医学院校的临床手术见习课程,有一部分是在校内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手术观摩实验室学习完成的。在这里,既有成熟、分类好的手术视频可供观看,又有可以联通到附属医院手术室现场的某些即时摄录平台实时观看手术,效果犹如亲临手术现场,能解决大数量的学生见习任务,又不会影响到医院手术室的临床工作。这些都是因为信息化、现代化技术革命所能够带来的教学变革。
十、信息化社会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便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推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让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学业学习矛盾公开化,争议不断。笔者认为大部分高校教师或许并不赞成学生或大部分学生在大学阶段即投入自身创业或知识技术创新的洪流之中,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不务正业,储备不够,资本不足,资源空白,揠苗助长,本末倒置,时间紧迫,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心理无法承受额外失败打击等,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活动似是而非,或者非议不断,胎死腹中。
“互联网+”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似乎能够解决这一矛盾,或者稍微磨平针锋相对的矛盾针尖,利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支付手段或许不会花费学生太多的本来用来学习的时间,为不可调和的双方打通一条双方都能认可的道路,或者道路之一。
综上所述,这些教学模式的变革无疑依靠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革命性改变而发生的。因此,信息技术革命或信息科技现代化社会的出现,是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发生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桑青松,王世华.当代西方社会型教学模式理论对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9(3).
[2]孙秀萍.当代国外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J].山东电大学报,2007(2).
[3]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44).
[4]侯健群.浅谈微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观察,2015(12).
[5]李娟.“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
[6]陈智勇.建立基于流媒体的医学教学视频系统[J].科技信息,2007(32).
[7]呼广顺,张小虎.基于“翻转课堂”共享W络视频公开课的设计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15(4).
[8]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9]郭鹏飞.国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理性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
[10]杨轶舜,丁越,张彤等.基于Moodle的互动实验教学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模式实践[J].技术与教育,2016,30(3).
[11]郑文云,任福正,李剑,等.新形势下药学专业认知实习新要求和新模式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6(2).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