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7: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篇(1)

引导力的建构

凝聚与召唤。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强调“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示,积聚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用国人的心路历程来见证重大的新闻事件”。其人物评选标准可归纳为“感动”二字,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①《感动中国》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凝聚民族精神,追求人文关怀,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感动中国》采取公众投票与专家推选相结合的评选方式,当选人物覆盖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到平民英雄和百姓典范等各个群体。颁奖晚会采用仪式化传播,从“感动”切入,用朴素真实的“软力量”凝聚、召唤和引导广大公众,成功地实现理性思想的感性化。

建构认同。肯尼斯・伯克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物质性认同、理想化认同和形式上的认同这样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维护主流价值观,营造社会认同氛围,尤其是在理想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弘扬中华民族孝道、诚信、自强不息和见义勇为等伦理道德,塑造传统道德文化认同;在对政府官员的报道中塑造中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在对许多专家名人等的报道中体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如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承载着中国飞天梦想的杰出航天人杨利伟等等。②这些人物及其精神通过道德类品牌电视栏目广为传播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强化了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影响力的打造

权威与公信。道德类电视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其形成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感动中国》在央视这个国家级的权威平台上播出,容易赢得观众信任,播出时间选择在每年春节之后,也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形成社会影响力。栏目组邀请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阵容强大的推选委员会,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感悟审视入选人物,保证了评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在经济建设上虽然取得巨大进步,但在精神文明领域并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核心价值共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分化,电视媒介市场化和泛娱乐化倾向日益加剧,有些急功近利的电视栏目不仅不承载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反而消解和灭绝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在问题频出的社会转型期,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共识与满足。电视栏目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监测社会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正是抓住了新时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变化, 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使感动人物群体的中国故事和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以负责任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媒体大联动。央视《感动中国》栏目采取“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利用网络和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历届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都与全国几十家媒体联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同时,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要历时数月,经过推委会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各地区也纷纷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效仿先进的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③

传播力的扩张

收视率和广告含金量居高不下。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因单位时间内收视率高,受到众多广告商的青睐,单位节目广告含金量仅次于央视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2005年颁奖晚会为例,该节目首播时段一天就获得了5.9%的收视率,观众规模近2.3 亿。CCTV1赢得了14.6%的收视份额,两个小时的节目,观众人均收看时间近四十 分钟,该时段对CCTV1该天的收视贡献率为26%。④2007年年度人物评选,截至投票结束,央视国际网络投票主帖点击量近五万,留言3764条;网络投票人数逾5647万人次,票总数突破9640万人次。⑤其传播力的扩张可见一斑。

信息内容与结构不断优化。央视《感动中国》栏目虽然是一档每年一次的人物评选活动,但是信息量丰富。每一个感动人物和团体,背后都有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程。他们的故事又见证着国内一年的重大新闻事件,展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是集体记忆的重现。此外,在信息传播中,《感动中国》也以其特有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吸引并锁定了观众。首先,《感动中国》作为一档道德类电视栏目,具有真实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它所传播的信息能使广大观众得到心灵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感受到多元的审美情趣。其次,“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历时几个月,从前期报道、网络投票到人物展播、颁奖晚会,信息强度和重复度高。最后,作为该栏目精华的颁奖晚会被设置在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首播日期则定在中国传统春节之后不久。这些信息内容与结构因素的优化使得该栏目在略显浮躁的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

专业性的设计

营造现场仪式感。央视《感动中国》栏目颁奖晚会设计大气, 现场屏幕内容精致,视觉效果强烈。比如2012年的颁奖典礼,舞台红地毯展现从2002年到2011年的一个个小坐标,接着伴随庄重激昂的音乐,原本昏暗的舞台中央“感动十年”四个醒目大字如丰碑般跃然伫立,随后前几届“感动人物”头像耀眼出现,就像点点星辰,一圈圈环绕着中心的丰碑。当星光熠熠闪烁之时, 金黄色光芒撒向四周,将观众席逐一照亮,在全场热烈掌声和太阳般光芒照耀下,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之后主持人导引、播放主角短片,人物出场和接受访谈,再到主持人宣读颁奖辞,最后获奖者高举起奖杯,在观众潮水般的掌声中完成了这一现场仪式。同时,央视《感动中国》还拥有栏目自己的主题曲,颁奖晚会中间会根据现场需要设计不同的音响效果,每位感动人物出场时,伴有符合人物个性的音乐,烘托和调节气氛。此外,无论是主持人串词还是现场访问文本,尤其是颁奖词和评价短语都堪称精湛。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感动中国》栏目的专业底蕴和不俗品质。

突出故事化表现。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摒弃以往晚会常见的文艺串演, 着力展现人物及其故事,追求现场真实感。这样的电视手法能够营造出特定情境,吸引观众,建立起一种“约会机制”,⑥即观众在特定时段守候某一电视栏目,形成一种观看期待,也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栏目忠诚度和粘着度。在颁奖晚会上介绍每一位人物前,主持人会有一段精彩引语,非常动情且引人注目。之后是一段短片讲述获奖人的感动故事,有过程,有情节,有画面,时间长短不作硬性规定,依内容和现场情况而变化。这种故事化表现方式让观众不知不觉融入其中,被感动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产生心灵激荡和共振共鸣。人物最后的颁奖词和评价短语则是故事主题的点睛,既优美凝练又形象贴切,受到交口称赞。

网络影响力凸显

由于网络媒体兴起给电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对道德类电视栏目进行评估时,还应加上网络影响力这个评价指标。网络媒体自主性和开放性等优势使得观众与特定电视栏目的“约会意识”淡化,但如果观众保持着对该栏目的忠诚度,那这种“约会”与守候还是会继续,只不过可能选择网络搜索来观看。学者陆地指出,由于在网络中没有时间和频道的强制性选择,观众对某一电视栏目的喜爱与憎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一档电视栏目在网络受欢迎更能说明其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就联合推出《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该报告首度提出以网络影响力来作为评价新型电视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次。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曾经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栏目的品牌效应和受欢迎程度,也为我们思考道德类电视栏目品牌综合评估体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①孙金岭,边 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热的冷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感动》,新浪网。

②盛 芳:《典型人物报道与文化认同――以央视为例》,《当代传播》,2009(4)。

③胡占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鼓舞――的10年回眸与启示》,《人民日报》,2012/02/02。

④闫云霄:《创新典型人物报道》,《传媒观察》,2008(6)。

篇(2)

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

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阿里木”三个字,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草根’慈善家”这五个简单却有震撼力的词汇。一位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走出来的维吾尔汉子,他有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思想。他用8年的时间,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10多万元钱,全部捐赠给贵州省毕节县的贫困孩子,让那些孩子们躲过了辍学的命运。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一――阿里木。

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获奖名单揭晓,“新疆好人”阿里木当选2011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阿里木这样的颁奖词:“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10年前,阿里木来到贵州毕节市,以卖烤羊肉串为生。2001年,阿里木用500元资助了第一个贫困学生;2年后,他开始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并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8年来,阿里木将卖出的30多万串烤羊肉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助给了上百名贫困学生。

阿里木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全中国,在他生活了10年的毕节市,“学习阿里木,做一个有爱的人”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阿里木精神”在毕节正向更多的群体辐射。

回首阿里木的慈善义举,并非一时心热,而是一位维吾尔族同胞发自内心的真诚爱意。在慈善的道路上,他一如既往、慷慨解囊,感动国人,并得到全社会对他的鼓励与肯定。2010年12月31日,阿里木当选“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2011年7月,阿里木获第6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2011年9月,阿里木获选全国第三届道德模范。

篇(3)

消息传来,一时,数以万计的金华市民落下热泪。他们赶到他救人的桥头,让成千上万的花圈拥对江面。许多的花圈,署名均只有五个字――“金华一市民”。当天晚上,更多的市民来到桥头,为他烛光守灵。一只只燃烛,给江面泛起点点火光。

12月4日,金华市召开了他的追悼会。3万多群众自发地前往殡仪馆,向他的遗体告别。曾有一位金华电台的主持人,说他30多岁接触了太多的人间悲欢离合,自认为不太会被什么事情打动,可这次,他却流下了感动的泪。为纪念英雄,那位主持人特地半夜跑到英雄救人的桥头,创作了一首歌曲――《这一次》。一时,《这一次》回荡在金华的大街小巷。

连日来,在他牺牲的桥头,有一个放广告的大屏幕彩电,向万千金华市民播放着一曲曲哀歌。“沉痛悼念英雄孟祥斌”的字样在大彩屏上滚动播出。原来,这台“金华最大的彩电”――广告屏,属金华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停播一天广告,公司的损失就将达到几十万元。

他牺牲的消息传开,有网友还迅速建了一个专为祭奠他的网站。在不计其数的网友跟帖回复中,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你,我们看到了希望。”在追悼会现场,还有不计其数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了向英雄亲属募捐的行动。

他的骨灰就将被送回山东老家了。在他牺牲的城南桥上以及婺江之畔,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市民,他们再次来和英雄作最后的道别。等候的人群中,一位来自某物业公司的职员说,他要带着金华人民的一番情,跟随着英雄的英魂一同去山东。临行前,这位职员从英雄生前的部队包了一捧土,从英雄牺牲的婺江里装了一瓶水,还捎上了金华的特产佛手及金华的学子们连夜折叠的千纸鹤。

在回归山东启程的那一刹,他的妻子收到了无计其数从童靴到成年靴的红靴子。那些红靴子上没有留言,但他的妻子已明白,当初,在她丈夫牺牲的桥头,丈夫是带着三岁的女儿出来为她买靴子的。如今,父亲已去,这些不知名的金华市民完成了他未了的心愿。这些靴子,她的女儿将一辈子也穿不完。

2007年12月6日,随着一声列车悲戚的长鸣,他的骨灰在妻子、姐姐和部队官兵的护送下,回到了他的老家山东齐河。寒风中,齐河县数万居民自发来到车站广场和沿途县城,在一片痛哭声中迎接英雄回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他的时候这样写道:“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辞:“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他,就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2008年2月1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他的妻子叶庆华含泪而说,她一直觉得丈夫只是做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没想到社会却给予了他这么大的荣誉。

篇(4)

(一) 借助电视渠道,打开体悟视野

目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一位老师,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一群学生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课堂环境。然而,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播出的时候,举国上下,不分男女,不限年龄,一方荧屏内传递的情感让观者无不震撼。一个个平凡的人,身上却有不平凡的故事,一个个伟大的人,言语中流露的是质朴的想法;一段段精彩的颁奖词深深的吸引了大家。这是一堂多么生动的语文课啊!因此,每年颁奖晚会播出的这一天,我和学生们相约在各自家中CCTV1的荧屏前,共同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没有提问,没有板书,有的是纸面上留下的记录;有的是心灵的震撼;有的是思想的启迪。第二天回到语文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心与心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产生了火花。创作的激情就这样被激发起来。趁热打铁,我再讲颁奖词的写法,学生的写作的语言很快丰富起来。

借助颁奖词来提高学生语言,是一个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在颁奖词中有精炼的语言,巧妙的修辞,真挚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学生受益匪浅。对好的颁奖词,我主张学生要背诵的琅琅上口,就像背古诗那样熟练。

例如:“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颁奖词中长短句的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不知不觉中人物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就高大起来了。练习写颁奖词既是价值观的提升,也是语言艺术的运用。感谢“感动中国”颁奖词的撰写者,让我们心灵受到强烈撞击的同时,还能把感动凝固下来,让我们充分领略了汉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就所学文章的作者,新闻人物,诗人、词人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撰写一段颁奖词。也可针对晚会的内容,指导学生写随笔。在随笔的创作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又提高了写作的水平。一举多得。

(二)走进社会大课堂 感受语文魅力

教室内一桌、一椅、一师、一群学生是课堂。教室外蔚蓝的天,广阔的地,美丽的自然,穿流的人群亦是课堂。学生走进社会,就是走进了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课堂,他们更是以主人的姿态融入到里面去。因此,把社会这个广大的空间作为学习的课堂一定会收效颇丰。我借助学校搭建的平台,“北京金秋之旅”“上海世博会夏令营”等尝试进行写作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北京对学生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从懂事开始就知道那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教科书上写下了它的悠久历史,图片上展示出它的古朴典雅,陌生是因为北京还有好多他们想解开的谜。然而和同学老师们同去,却是新鲜而又陌生的。

每到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就在期盼着这个日子快些到来,因为他们热切期待着踏上去北京的旅途。

作为孩子王要带着50多个学生去北京生活7天。这其中的滋味可谓酸甜苦辣皆有。那时我真想变成孙悟空拥有三头六臂,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我是变不成了,但是七十二般变化通过这7天学的差不多了。我感受到了作为语文教师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况且把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作为我的课堂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为了上好这堂课,首先,准备工作要做得充分,才能不虚此行。我根据行程安排中所参观的景点中有大观园。我将《红楼梦》中对大观园的描写文字先领着学生们学习并且将它带在行囊中,来到大观园后,同学们兴奋不已,“怡红院”,“潇湘馆”,“稻乡村”学生参观时话语滔滔不绝,早把导游抛在了后面。有的同学诗性大发,还能赋诗一首,尽管稚嫩,但却真诚。相同的画面在清华园中也出现了。尽管荷塘中不见了象在牛乳中洗过的荷花,也没有如亭亭的的裙的荷叶,季节的原因,只有残荷一片。然而同学们仍抑制不住欣喜,情不自禁的背起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那段经典的描写,“远远的荷塘上面……”同学们徜徉在清华园中的荷塘边,饱含深情地背诵《荷塘月色》,这应该是一堂学生最喜欢、最放松的语文课了吧。

作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很重要.根据作文的要求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像圆明园的班会课,既是情境的创设,也是学生思维的相互激活。又如游览各种名胜,学生亲历现场,回顾历史。都是在一种情境中激活作文的思维。

(三)强化经历意识,书写美好人生

经历是一种成长,人生要经历童年、青少年、中年、最后步入老年的行列。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何保住这些美好的感觉。学校德育工作做的好,在中学七年级的时候为学生举行《离队建团 告别童年》的仪式,仪式非常隆重,我也没有错失语文写作教学的良机。

首先,引领学生搜集所有赞美童年的美好语句,抄写并适当背诵。一时间学生搜集上来的佳句无数,课堂上互相激发,扩大了知识面。“童年是一串美味的糖葫芦,又酸又甜,回味无穷。”“童年是一首歌”“ 童年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让人沉醉于其中。”“童年是一本薄薄的日记,酸甜苦辣,全在其中。”等等。

篇(5)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什么举托生命的最美妈妈,不是什么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而单是胡忠和谢晓君两位老师的极致深情,他们那一对并蒂雪莲并不是开在高山,而是开在人们得心间,也是那些可怜的孤儿们生存的希望之花。

其中是胡忠老师在对学生发脾气的一句话触动了我:“我抛弃一切到这里来,我把我的老婆孩子带来,我曾说过一句话,这个门进来一个强盗,他拿着刀要捅你们的时候,第一个为你们挡刀的绝对是我。”正是这句话触动了我的心。

其实人生只在于付出,许多伟人都是这种想法,显然他们都是无独有偶的。他们还表现在谢晓君老师为她的学生的学习而坚持带病上课的温暖人心的行为。甚至到后面还透露出他们家每月仅有着三百元的生活费,并还带着年幼的小女儿奔波高原,家庭更是分为三处去居住,使得他们多日不曾一见,即使我们独立生活一周也该有多难啊!他们一家看重的不是别人的称赞,而是视孤儿为己命。他们和其并不是一家人,但大家生活在一起也是人类里一个美好、憧憬,令人向往的美好家族。

篇(6)

前天晚上,年级组织全体六年级学生观看《2010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而在两个小时的晚会中,舟曲泥石流中的砥柱——王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大家还记得去年8月7日的泥石流吧?那夺去无数人生命的泥石流;那让人不敢回想的泥石流:那虽让人胆颤心惊却又使全国人民扭成一股绳的泥石流……在这场泥石流中,大家是否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是救援部队的一员,名叫王伟。泥石流之前,他和妻子与往常一样聊着家常。突然,王伟听到天空中发出好像钢筋在水泥路上摩擦般的刺耳声,脚下有明显的震颤和摇晃。王伟便对妻子说:“我这边有情况,我先挂了,你也提高点警惕。”他不知道这竟然是他和妻子的最后一通电话,这一挂,便成了永别。

他奔下楼去,快速的与部队出发。眼前的景象令他惊呆了:只见巨大的泥石流一拥而下,如一群猖狂的恶魔,大大小小的的岩石连同泥沙混杂着,树木全被折断,在泥石流中如一片片孤舟,房屋被淹没了,人们在泥石流在极力挣扎,许多人已经被泥沙导致的呼吸困难、奄奄一息了,而更多的人还埋在瓦片中……王伟立刻开始救援,没有工具,王伟和战士们徒手掀开瓦砾,此刻手上的疼痛已经算不上什么了。王伟顾不得危险和疲倦,一直奋战在救援第一线。一个又一个人被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可他却浑然不知妻子已经在生死中徘徊了……八月八日下午,王伟才听说,他家附近已被泥石流夷为平地。王伟慌忙拿出了手机,这才发现妻子的7条未接来电,看了看拨打时间,已经隔了很久了,他的心沉了一下,该不会……,他颤抖的按下了回拨键,“嘟……嘟……嘟……”他的心凉了,他知道他再也见不到妻子了,他知道不能陪妻子去西藏了,他知道他快要出生的孩子不在了,他知道他的憧憬、愿望在一个个破灭……在无边的黑暗里,在妻子最无助的时候,他却没有接电话,这成为了王伟心中永远的痛,他只希望妻子在天堂能过的幸福,托梦给他报个平安!在泥石流灾情发生后,王伟与战友们先后救出23名幸存群众,抢挖出遗体9具,但是灾难却夺走了妻子及岳父母,妹妹,还有未出生的孩子,共5个人的生命。而王伟的家离他救人的地方只有500米,500米啊!这是多么短的距离啊,可他没有回家,没有回家!王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等所有救援结束后,带上妻子的照片去西藏。因为妻子活着的时候常说她特别喜欢西藏,想去西藏,感觉那里很纯净。王伟打算找个很美的地方,把妻子的照片放在那里,让她看看纯净的西藏……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为了救助人民,他舍小家,顾大家,送别妻儿,他落泪了,但他深信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他英雄坚强,舟曲人们永远是你的亲人。那个夜晚燃起的灯火,将成为无数人今生不灭的火把。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舟曲的砥柱!感动,蕴藏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原以为灾难过后,留下的只有悲伤;原以为不幸背后,存在的只有痛苦;原以为失去后,就不可能再拥有。但是,这都不全面的。无论发生何事,太阳明天依然会升起,人依然还要向前走,只要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走下去,你也可以不断创造感动。感动,的确伤感,可它补心。

有时,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触碰你内心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坚强的活着的人的时候,你,也就多了向前走的勇气。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别人,感动中国。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别人的人。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就像是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

篇(7)

您好!

虽然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已过去多日,但您的光辉事迹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512”是中国人心口上一个永远的伤痛,在山崩地裂的瞬间,您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的鲜血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求生的大道!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您在山路疾行的过程。天,灰蒙蒙的,雨点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从天上滑落。您,和您的队友,却冒着雨在陡峭的山路上奔走。绿色迷彩,宛如一条延长的丝带从山这头系到山那头。您背着绿色的救灾物资,向生命的脆弱处狂奔。我从资料上得知,您可以不用去救灾现场,但是您一再坚持,为了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此执着,如此坚守。是为了灾区数十万的民众!您心系灾区,我们都是兄弟!我们都是一家人!绿色的迷彩,撑起的是绿色的希望!永不放弃,为了兄弟,为了家人,您明知道也许走上这条道路,就可能不会活着回来,但您依然要去,为了生命,抢救生命,奉献生命;这一条生命的纽带您挽起了,这首生命之歌您唱响了!您是开路的先锋,您是我们的榜样!

我还记得您在漆黑的夜晚将8车50吨的救灾物资取下的那一瞬,您的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坚定:一心一意把爱奉献给他人。天色,暗了;风雨,大了;迷彩,湿了。连续工作了15个小时的您,回到了营地。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个生命的季节里,一朵26岁的生命之花凋谢了。医生这样说:“肺部血管大出血,以至死亡。”原因:劳累过度!这个消息如同睛天霹雳,深深地刺痛了每个人的心。为了谁,铁军失去了一位战士,妻子失去了丈夫,父亲失去了儿子?是为了生命,为了爱!您的爱如同清风白云,您的爱如同辽阔海洋,像花开为了芬芳,像蚕吃桑叶为了吐丝。您为了这数万素不相识的人们献出了人最宝贵的东西——生命。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变得无力,泪水,在那一刻,汇成爱的河流,淌过一个又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武文斌叔叔,您安息吧,您看,老百姓们在为您请功呢!您好好地睡吧,35个日日夜夜的劳累,您终于有理由休息了!每个人都潸然泪下。

武文斌叔叔,您的舍生忘死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学校里,有时碰到一些小事,我们就不想帮助别人,但现在我们不会了,您为了他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帮助同学呢!在生与死之间,您总是选择了后者,这一次,您终于没有回来。武文斌叔叔,您在天堂里过得好吗?我们永远记挂着您,您无愧于大英雄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