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册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册

篇(1)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传授给他们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复习的能力和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3.对教学中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知识。

4.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喜欢学语文、会学语文。

5.面向全体、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有较大进步。

二、复习内容

1.字:2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200个生字。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音序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比较迅速准确地在字典中选择字(词)义,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辨析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和多义字。学过的字能正确书写,不写错别字。

2.词句: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能辨析和正确使用各类词语,注意积累词语,对课内关联词和成语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会区分含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式,判断并修改常见病句,会扩句和缩句,并能按文章结构要求排列句子的顺序。

3.阅读:在复习期间继续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读书互评;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4.口语交际:能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作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会写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复习期间着重指导写人习作,可着重描写人的部分器官或肢体(细部),也可以通过某件事情突出人物的特点。

四、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之根本,这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的下限。在复习阶段要查漏补缺,踏踏实实地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提高识字写字方面的成绩。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可以让学生准备纠错本,便于不断巩固)

2、有的放矢: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各异,学习效率各异。在复习时与平时的教学一样,也要注意实行分层教学。对优等生来说,设置一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延伸的或加深的题目。而学困生,我们则应更多地“开小灶”,对本学期的知识给予补习与复习,扎实基础为下一学年的后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积累拓展:复习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炒冷饭”,而是“温故而知新、出新”。在复习时我们要立足于“打实基础,有所创新。”我们仍然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旧的知识上进行深化,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新的见解。在复习时,学习的范畴不能拘泥于原有的知识,而应该有所拓展。可以出现新的语言,新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进行见识和锻炼。

4、心理关注: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严格或以过多的作业来压学生,而是应该以多过平时的关心去关注学生。多问问学生的困难,少一点训斥;多了解情况,少主观臆断;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少自作主张。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更要多关心,多照顾。

5、精选复习材料:复习资料内容繁多,我们不能良莠通用,这样只会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负担。学科组由吕娟老师把关,将复习资料进行精选重组,力求做到精讲精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此基础上,学科组老师针对考试内容对整册教材进行梳理归纳,每人出一份内容与题型针对性均强的练习题,有效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总之,本次复习将以学生为主体,教给他们复习方法,引导自主复习。期末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及机械的操练,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让学生记住知识,知识掌握好的有哪些,什么内容不够明确,指导学生自行查漏补缺,由“学会”变“会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复习中既巩固、加深、拓展知识,又发展思维。在明确了目标,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大胆放手,改变传统的组织方式。既要巩固、加深、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尊重主体,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注意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使学生们在期末检测中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篇(2)

一、转变文本呈现形式,梳理文章思路

非连续性文本融合了多种表达元素,如表格、图形、 符号、文字等,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独特优势。在阅读内容与条理显得冗杂的说明文时,引导学生进行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如列提纲、画图表、填写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理解掌握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第四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抽象。尽管作者在介绍时清晰有序,但当大量的信息通过阅读涌入到大脑中时,很多学生理不清条理,读文印象模糊。教学时可以运用表格辅助教学,使冗杂的条理变得一目了然。

二、整合信息联系比较,形成解释推论

在说明文的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联系比较,形成解释推论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在连续性文本中,关键的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不便于联系比较。而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能将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易于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比较,从中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课,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科学家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原理的三次实验,再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形成推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用“简图+文字”的形式呈现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联系,形成解释: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超声波,接收装置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这就是仿生学。

三、图解理解困难语句,降难度增趣味

图解,就是利用图来解释或分析。说明文阅读中,某些语句意思比较抽象,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仅依靠读文本,学生难以领会。此时,如果能化理解困难语句为可观、可感的简图,则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阅读领会。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是这样介绍黄河成为“祸河”的原因的:“问题就出在这四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米-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一幅简图画下平常生活中见到的河,知晓河床和河堤的概念,了解平常河流地势低于两岸的特点。再尝试边读这几句话,边画文中的黄河悬河简图(如下图),了解黄河部分河段河流地势高出两岸的特点。通过做图解,相信学生对“悬河”的理解一定不再是朦胧的。

篇(3)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篇(4)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篇(5)

一、画龙点睛的思考留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因此,应该倡导语文教师在课堂要有强烈的“留白”意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下开展学习,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保证优、中、后三类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同时,使之都能有时间去思考、体验和感悟;均衡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差异,使班级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收获和提高。 例如,教学《蜜蜂引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要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道理。在理解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经过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这样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二、恰到好处的提问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在课堂提问中应适当“留白”,虚实结合,明暗有致,就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放飞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感知到的不完美的知识。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西门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有一位学生质疑问难:“这位西门豹大人权力大着呢!为什么不直接命人将那巫婆、官绅捉了去,丢进河里,何必如此大费周折呢?”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有的放矢的阅读留白

语文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倡导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实现学生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需要留一点空白,让学生静心思考;留一段冷场,让学生绽放智慧的火花。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导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当学生读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一句时,立刻有位学生提问:“老师,‘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的意思,应该是用来形容有视觉的人的,而安静是个盲童,她怎能‘张望’呢?这个词是否用错了?”可见他们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时,教师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文中会给他们答案的。

四、回味无穷的感悟留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知识基础,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留出空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根据语文“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使其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反思活动能更好地开展。例如,教学《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深情改唱《三国演义》的片尾曲结束本课的教学:“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留下的‘尊重’……”一边擦黑板,最后只留下“尊重”两个字。学生通过多次与文本的交融与碰撞,对比内化:“老师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是对同学们的尊重;同学们认真读书、听讲,积极思考、发言,是对老师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整合升华,达到了从文本中吸取文化知识“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目的。

篇(6)

指导思想

工作要点

一、突出质量中心,齐心协力抓备考,全面落实教学质量既定目标。

1、明确质量目标。2011年中考确保全市前五,全市前100名达到8人;中学、陈小教育质量综合评估进入全市前六,陈店镇教育质量综合评估总积分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各级各项竞赛不掉项,力夺高名次;初级小学质量综合评价各项指标水平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学科合格率、优秀率以及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全镇中小学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教学装备大为改观,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较大提高。

2、精细教学管理。一是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切实做到学科教学无主次之分、无长短之分。教学课表做到“三个吻合”。即:课节与《国家课程方案》吻合,课表设置与中心学校2011年秋《关于课表设置与作息时间安排的意见》吻合,课表科目与教师实际教学记载吻合。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不误,特别是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理化生科实验操作、阳光体育锻炼活动。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继续完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有结帐,其结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合理安排教师任课,加大薄弱年级和薄弱学科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小学三、四年级英语教学的稳定提高和中学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的应考工作(政治、历史、地理改为闭卷考试;英语口语测试),学校适当予以倾斜扶持,逐步实现学科教师专职化。学校对薄弱年级学科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帮助分析问题,加大整改措施,落实改进意见,力求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整体进步。

3、优化备考策略。一是多渠道、多方式不失时机地进一步统一提高全镇教师对质量工作的思想认识,树立“质量为大,质量为先,质量为狠”的观念,把提高质量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镇、为陈店人民谋福利的大事来抓,摒弃高调空谈,推崇真抓实干。二是组织好非毕业(结业)年级学年度学科镇级调研考试,全力搞好毕业(结业)年级学科市统一调考和非毕业(结业)年级学科抽签检测迎考备战工作,把考试作为学校重大的育人活动和手段,充分彰显学校考试的教育本质功能,让师生得到诚信、守纪、公平、求真的教育,狠抓考风考纪和考试规范,以严肃的考风促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抓实学月学科知识过关检测分析,结业业(结业)年级学年度学科调学生体育项目学段达标校级竞赛活动;开好质量分析会,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评价、导向功能,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促进全镇中小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三是学校依据校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结账方案》,分解、细化各类质量目标,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年级、到班、到组、到人,做到人人有目标,班班有目标,科科有目标,实行教学质量捆绑结账制,质量结账到班,结账到年级学科组。实行质量过程问责制,做到非毕业年级和毕业年级同样待,考查科目和考试科目同样抓,实行奖优罚劣,拉开奖励档次,重奖学校质量有功之臣,达到目标评价、目标Ji励的作用。四是学校组建备考专班,制定备考方案,明确分工,理清职责,包科蹲点抓备考,深入课堂抓备考,深入学生抓备考,深入教师抓备考,实行同奖同赔,捆绑结账。五是抓实集体备课,努力做到独立钻研、集中交流、因人而异、取长补短、反思完善,不断改进,充分发挥学科组全员的智慧,群策群力,团结协作,精细备考,提高平时备考的效率和质量。六是学校依据校情班情,开展扎实有效的培优治跛、培优辅差活动,确保小学生合格率、中学生优秀率达标,确保校与校、科与科、班与班之间基本平衡,全面提升全镇的整体质量。七是加强备考的巡查与调控,年级力求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备考计划,统一备考进度,统一备考资料,统一备考检测与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商讨改进办法,做好查漏补缺,确保环环相扣,步步落实。

二、强化教师研训,多种途径促发展,确保教师业务素质有新提高。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恩教育 教学策略

引言

陶志琼博士说:“什么是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教育不仅有益于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也大有裨益。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

《辞海》曰:感恩,即在得到别人的帮助之后,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激和爱戴之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父辈们经过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后,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现在的小学生从小便生活在蜜罐里,冷漠自私、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耐挫能力差等心理特点凸显无疑。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个媒体平面搜索到许多案例:

事件1:东东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最近因在课堂上故意喧哗被老师罚值日。他一肚子的怨气,回到家后要求爸爸妈妈到学校去替他值日,否则的话他就绝食。最后,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太忙,不能脱身,爷爷奶奶亲自到校替孙子擦黑板、扫地、擦玻璃。

事件2:雯雯在课堂上走神了,被老师发现,受到了批评。课下,雯雯恶狠狠地对同桌说:“真可恶,一点也不给面子,等我长大了,一定找机会好好地给这家伙一个教训。”

事件3:“六一”儿童节到了,政府、学校为贫困生准备了爱心礼物。上台领取时,阿旭嘻嘻哈哈,一脸的无所谓,下来后还对同学们说:“就这点东西,捐赠的人也太抠门了吧!”他们贫困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于已经成为一种认知常态。为了一点小小的挫折、误会而离家出走、伤害亲人、报复社会等案例也不时地见诸报端,都让我们伤心不已、徒留嗟叹。文教材中,有许多如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的典故,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格言,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词名句。当我们阅读自然山水的文字时,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山河,感恩自然馈赠;学习无私亲情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领悟父母之爱的伟大、深沉……点点滴滴、润物无声,有效地渗透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这或许也正是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只要我们敏锐捕捉、深入挖掘,就一定能够觅得丰富、精彩的感恩教育的内容,为有效渗透感恩教育提供素材。

(一)自然馈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编者安排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几篇文章,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强大的魔术师,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精彩绝伦、神奇瑰丽的美好画面。在享受这篇篇美景的同时,我们也要心怀敬畏与感恩,以自己积极的学习态度、谦逊的人文品德,和大自然一起健康成长,共享和谐。教学《观潮》时,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生1: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两丈多高”,该有多高啊,恐怕比我们的教学楼还要高,这是多么壮观的画面啊!

生2: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震耳欲聋的声音,这浩浩荡荡的气势,让我特别想去见识一下钱塘江大潮,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生3:这篇文章中我喜欢的句子很多,很多,几乎每个句子都让我甘之如饴、爱不释手,我想大自然给了我们如此丰厚的馈赠,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常怀感恩之心,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草坪,不破坏公物,不随地吐痰,等等,让大自然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永远美丽、万古常青。

……

另外,感恩自然的材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也屡见不鲜、俯拾皆是,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就编有《第一朵杏花》《走,我们去植树》《沙漠中的绿洲》《天鹅的故事》等文章,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善于发现,眼前就一定繁花似锦、姹紫嫣红。

(二)祖国历史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编排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文,教学时老师可以联系五年级下册《囚歌》一诗开展对比阅读,组织学生交流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感受。

生1:读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折服于它恢弘的气势、高超的制作技术,引用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生2:再读《囚歌》,我依然怀着莫大的沉痛与崇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美好,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生3:无论是《囚歌》中革命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中流露的古代艺术,这两篇文章都让我由衷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不屈斗争精神的民族,我为自己是一名炎黄子孙而无比自豪!

……

悠悠数千年,祖国的历史既有唐宋华章的精彩,又有屡遭侵略的耻辱,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一定的渗透。教学中适时地把握这些素材,不仅有益于升华小学生感恩教育,而且对塑造他们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大有裨益。

(三)父母亲情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编排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学生们非常感动于教材中母亲牵着作者、背着妹妹、挑着重担的画面。他们是善于联想的,在强烈的心理共鸣中,学生们纷纷谈起了生活中爸爸妈妈的点点滴滴。

生1: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我第一次独自上学,心里很高兴,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拐弯的时候,我无意地回头,竟隐约发现爸爸就跟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我瞬时明白:爸爸,就是无时无刻的爱。

生2:有一次妈妈炖了三个鸡腿,说我们一家人一人一个,我一会儿就狼吞虎咽地下肚了。后来,爸爸说自己太胖了,肉吃多了不好,便把他那只给了我,妈妈也说自己不爱吃,她的留到晚上让我再吃。记得当时我特高兴,现在才理解,父母的爱多么伟大、深沉。

……

千百年来,歌颂父母之爱、美好亲情的文章数不胜数,引导学生积累、品读这些文本,是积极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与载体。时常沐浴在爱的长河里,知恩图报会像一粒粒春天的种子,在成长的岁月中破土、发芽,并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式

新课程背景下,创新课堂模式,改革教学理念蔚然成风。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以开放的胸怀,构建种种行之有效、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渗透感恩教育。

(一)课堂活动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以下几项课堂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首先,诵读体验。这篇文章有很多雷棣的语言描写,组织学生诵读这些语句,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让他们了解现在社会的和平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我们要像雷棣一样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长大后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课堂辩论。就“雷棣应不应该接受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的邀请”这一话题展开辩论,不应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雷棣需要学好本领,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昂首阔步走进大学;应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雷棣只有尽快地到大学里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尽快地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观点各异,本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有着浓浓的感恩心理,而这正是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初衷。

再次,随堂练笔。就“爸爸,我想对你说”这一话题,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雷棣的口吻开展随堂练笔活动,一方面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感恩教育,润物无声。

(二)实践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六”安排了“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的写作内容。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践作业,而不必急于开始写作,如“回家后要认真端详妈妈,或者爸爸的脸、手、脊背,或者腰、脚5分钟,然后用笔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吃完饭后主动帮助妈妈刷洗碗筷,注意观察妈妈的表情,倾听妈妈会絮叨些什么”、“尝试着送给爸爸一份礼物,可以是一首歌、一个拥抱、一幅画,或者是写给爸爸的一封信,给爸爸端一盆洗脚水,或者在爸爸洗澡的时候给他搓一次澡,通过爸爸的表情变化揣摩他的心理活动”……

这次实践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写作时不但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情真意切,对爸爸妈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受此启发,我们可以结合植树节、教师节、母亲节、感恩节等中西方节日,联动学校各德育教育组织,开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升华感恩教育效果。

(三)结合网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安排了“我最敬佩的人”口语交际活动,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交际灵感,我们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一些精彩的感恩教育视频,利用班班通教学设备在教室掀起一阵感恩的热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学生们的感恩行动、演讲情况,还有他们的相关习作上传到网络中,供网友评论点赞,最大限度地升华感恩教育活动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走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各个角落,结合网络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感恩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有效引导他们形成科学、健康的网络意识与习惯,为他们今后的成长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诚如安东尼所说,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感恩之心。感恩教育既是小学阶段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每个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抗击风雨、毅然前行的精神杠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当立足教材、注重细节,以开放的胸襟、创新的态度,在点点滴滴中有效渗透感恩教育,为培养一批批德才兼备、阳光健康的世纪人才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王从吉.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2011(06).

[2]王伟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周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