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常用关联词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常用关联词语

篇(1)

关键词:小学写作;仿写;习作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为中年级语文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编入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完美,语言有特色,结构有特点,或朗朗上口,或引人入胜,或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在课上除了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训练构段构篇的特点外,还要讲究一下策略手段,在学生感兴趣时,适时让学生仿写,提高和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进行仿写呢?下面结合现行教材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抓住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仿写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要抓住课文中的精彩词语,让学生仿写。这样不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语言的表现力,以后运用到写作中会让文章锦上添花,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在教学《马》一课时,文中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精彩的词语,像躬耕劳作、啸啸搏击、万马奔腾、如箭离弦、骏马雄姿、扬鞭跃马等。都是较好理解,又不常用到。教师便在本版块的表达训练中建议学生用一用,因为这一次的表达训练就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同学们将这些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写出的文章活灵活现。

二、运用关联词语进行仿写

中年级课文中的关联词语出现很多,不要轻易放过任何一处关联词语的仿写训练。通过对关联词语的仿写,要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加以实际写作运用。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出现的关联词语较多,在课堂上教师就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既让学生了解了关联词语的作用,又对学生进行表达的训练,一举两得。

三、用修辞方法范例写句成段

段落的仿写是句子仿写的深入。学生想写一段简单的话,但是,他们又不知道从何写、写什么?就像刚走路的孩子,需要引导。教师就要把握好这个契机,做好领路人。可以从课文中选择一些较典型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培养写作能力。

四、运用特殊句式构段方式进行习作训练

课文中有的段落句式典型,脉络清晰,结构分明。学生很容易仿写。所以,教师要抓住特殊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第四自然段进行仿写。这一段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式,先总写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再分写技术是如何好。同学们可仿照本段句式,赞扬老师无私奉献,写小狗的顽皮,写校园景色的美丽……

五、结合诗歌进行仿写训练

现在的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语言优美的诗歌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诗歌的体裁结构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诗歌仿写可以保留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只仿中间部分就行了。例如,《等我也长了胡子》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结构,点拨写作思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宽写作思路,引发写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

仿写,学生从模仿开始再到独自创作,是学生习作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美文的熏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加强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即兴仿写,让习作不再是痛苦地搜肠刮肚的事。教师可以把学生仿写的习作打印成“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进而增添习作的动力。

以读促写,巧妙引导,扫除习作的心理障碍,借助拐棍,先走起来,然后逐渐丢掉拐棍,达到张口能说、动手能写。

篇(2)

语序不当常见的情况有: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一、方法指津:

辨析语病的方法常有:

(一)紧缩法

先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主、谓、宾),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如:“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其主干是:“我们加强教育和管理。“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这句的介宾短语紧缩后为:“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显然是动宾不搭配,“防止不“的意思是“应该“或“要“,与下文明显矛盾,造成语意不明。把“不“字删掉,就通顺了。

(二)语感法

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若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这个句子第一分句“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不管“后的内容应是不确定的,把“不管“改成“尽管“,就通顺了。

(三)类比法

有些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再仿造几个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搞清了。如:“忠王李秀成临刑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并不是这样。“乍一看不知对否,但仿写一句就可以看清了:“你是不是很勇敢呢?从现实看,并不是这样。“显然,“这样“含糊不清,表意不明,是勇敢还是不勇敢,尚未表述清楚,有些模棱两可。因此可以推断原句有语病

(四)逻辑法

有些句子从语法上找不到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这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恰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从语法上看,该句无语病。从逻辑上看,该句有语病。“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该改为“仿造名牌产品“或“制造伪劣产品“。

二、答题技巧点拨: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一)根据标志词查找语病

1.关联词使用的常见语病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

如: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93年)(“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2、介词使用的常见语病

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

如: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年)(“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3、并列短语使用的常见语病

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①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93年)(“挽救““失足青年“讲得通,“培养““失足青年“则讲不通)

②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1995年)(“安排“后面是由四个并列短语组成的宾语,显然,“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与谓语“安排“搭配。)

③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1996年)(“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是并列词组,但只有“严肃处理“与“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评教育“的。)

4、包含词使用的语病

(7)由于战云笼罩,伊拉克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语义重复)

说明:常见的包含词使用还有“当前“和“当务之急“在用,“十分“和“酷“连用,“首开“和“先例“连用,“开始“和“正式“连用,“忌“和“不“连用,“十分“和“悬殊“连用,“防止“和“不“连用,“最初“和“初衷“连用;“目的“与“为之“连用,“之所以“与“因为“连用。“令人“与“堪忧“,“令人“与“震摄“,“过分“和“溢美“,“即将“和“欲“。

5、否定词使用的语病

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

如: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意思搞反了)

④世界各大报刊、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作了详细报道。(望见有“对“、“对于“、“关于“等介词,检查是否患虚词使用不当)

6、双面词的使用

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年)(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

7、数词的使用

①专家指出,我国西部广大中小学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学生入学人数会快速上升至饱和。(约数词“左右“多余)

②看上去,他只有近20岁左右的年龄,那里会有35岁?(重复“近“与“左右“)

③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倍数词使用不当,表降低,减少只能用分数)

(二)句式杂糅和中心语残缺解读

①如何才能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作用。(杂糅,去掉“是“和“在“,在“知识“前加“让“。)

②经过多方打听,我们终于了解到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你们学校一位女教师丢的。(杂糅)

③我国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的权利以及医疗的计划事故鉴定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缺中心语,加“的方面“)

④出于对广大农村学生进行课外写作辅导,中国教育出版社最近新出版了一批关于写作的新书,希望大家积极购买。(缺“的需要“)

(三)短语语序排列

并列短语可按下列方法排序:

1、依时间先后排序

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秋季农作的先后顺序)

2、依空间距离排序

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人们观察事物由上到下的顺序。)

3、依范围大小排序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范围排序可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此处为由小到大。)

4、依程序轻重排序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程序上一层强胜一层)

5、依情感流程排序

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6、依时局变化排序

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7、依数目常规排序

有时使繁:用黑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8、依成绩名次排序

中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分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总分前三名。

9、依法定位置排序

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家齐心合力抓经济,带领人民奔小康。

10、依对应承接排列

小琳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四)解读歧义

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

1、用词的原因

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我要热饭“,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名词。某些量词(如两个),即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往往也会造成歧义。此外,像“我去上课“、“鸡不吃了“这类句子中,上语是施动还是受动,也往往形成歧义。

2、结果的原因

结构层次的切分或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如“热爱人民的“,就属此类。此外,像“学习文件“一类,对结构关系的理解不同(是动宾,还是偏正)就形成不同的语意。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既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培养阅读能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词语训练

大量的词语知识积累和句子知识积累,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十分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词语训练主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把阅读和理解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珍珠鸟》一课中有一句:“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句子的意思学生不能理解,所以我就重点词“流泻”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学生用“流泻”一词口头造句。通过说话,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的发散。

2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阅读。我教学古诗《秋思》时,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想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学习。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情景。”有的说:“我准备和同桌比赛背诵,看谁背的快。”还有的说:“我要试着能不能读出思乡之情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3 在口语交际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口语交际训练一定要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发展智力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时,为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汤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次推销一种新型玻璃的口语交际活动:为了迎接3.15消费者权益日,我县将在文化广场特举办一次新型玻璃大型展销活动,玻璃家族的成员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纷纷汇集此地,想找一个适合的家庭去施展本领,为人民服务。你愿意帮这些玻璃娃娃出出主意,更好地宣传、介绍自己吗?学生相互介绍,小组推选出一名最佳代表上台示范表演。接着老师顺水推舟——“你们想的主意太棒了,玻璃娃娃们在展销会上大获成功。顾客们听了他们的介绍后,都对新型玻璃非常感兴趣,向玻璃娃娃提出了许多问题。玻璃娃娃为难了,你们好人做到底吧!根据顾客们可能提的问题,编演一出以玻璃娃娃与顾客们之间的交流对话为情境的课本剧。”最后老师说:“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课本剧真精彩!下面,根据你家的环境,说说你家最需要哪种新型玻璃?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的引导,让学生畅抒己见,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语言和思维相得益彰。

4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

我们在课本教材上所学的那些文章虽然都是经典,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需要。如有位教师教了《狼与鹿的故事》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这种事情只有这一件吗?”这位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他愣了一下,马上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不,在我们中国也曾经出现过……。”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这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语文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内所学的知识,还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展语文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孩子们创造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语文活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 刘学民.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河南教育,

2008.7

篇(4)

一、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1.从课内获得积累语言

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是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文化素养的感悟。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学生可指导其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学生可指导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中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

(2)指导背诵的方法。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再如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3)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进入中年级后就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取名《朝花夕拾》,专记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可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ABCB式。有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有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

(5)剪贴法。在阅读过程中,可让学生把好的文句剪贴在自己的本子上。

二、汲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观察新农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身边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教师热爱关心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爷爷奶奶勤俭节约;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田野庄稼、虫鱼鸟兽、日月星辰……通过观察,能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习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写一个熟悉的人,进行作文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在作文前教师组织开展“夸夸他”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又有可能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篇(5)

一、在品悟字词中达到言意兼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语,反复咀嚼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就能够把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内心鲜明的画面,让学生在品情悟意中,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达到言意兼得。如苏教版四年级《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第五自然段中体现徐悲鸿刻苦学画的“潜心临摹”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边板书,边说)“临摹”就是手上拿着笔,照着原作写或者画,这就叫“临摹”,所以,“摹”下面是一个“手”字。说说“潜心”是什么意思。

生:用心、专心。

师:那“用心,专心”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师:(指着板书)大家再看这个“潜”字,本义是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生:哦,老师,我明白了。这里的“潜心”除了专心以外,还有深入、透彻的意思。

生:就是很专注、很用心而又学得很深入。

师:你看,一个“潜心临摹”就把徐悲鸿刻苦学画的情形表达出来了。

(生齐读“潜心临摹”)

接下来,我围绕“潜心临摹”相机创设情境:在天气晴朗或天气寒冷的日子里,同学们会做些什么,徐悲鸿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在学生自主表达后补充徐悲鸿刻苦学画的相关资料……这样,紧扣关键词语,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达到言意兼得。

二、在比较句子中提高感悟能力

句子比较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学生在比较中反复揣摩、品味与对比,能明晰句子的表达特色。久而久之,感悟语言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徐悲鸿学画的勤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感受课文语句在文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两个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让学生说说两个语句有什么不同,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第一个句子用上比喻的手法,更能形象生动地体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

接着又出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从此,徐悲鸿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多一个“更加”,句子的表达又有什么效果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体会到一个“更加”就很自然地承接了上文,引出了下文,让学生在品析领悟的过程中明白这是一个过渡段,也懂得了读书的时候一定不要放过这些看似普通的字眼。这环节,教师通过两次引领学生比较句子,既品味出运用比喻手法的精妙,又感受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句子的比较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关键句在文中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比较品析句子的策略,在不流于形式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对句子的分析领悟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以后的阅读与写作实践。

三、在情绪体验中领悟语言内涵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应引导学生透过段落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感悟语言的内涵。

如苏教版三年级《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王维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首先出示课件,播放重阳节街上热闹的情形。欢快的乐曲和热闹的画面,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而后指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找出人们欢度重阳佳节的相关联词语,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解词,并通过想象画面、感情诵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接着出示文中插图,找出描写王维的有关语句,想象王维的所思所想,此时人们的“兴高采烈”与王维的“孤独、思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作者在第二句话中描写人们的表现,第三句话描写王维的心理,这样对比描写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透过课文中的“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与“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等语句的比较,进行有效的自主阅读过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四、在随文练笔中迁移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不失为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途径之一。如苏教版六年级《半截蜡烛》一文,环境描写很有特色,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随文练笔。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生:“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你怎么理解“烛焰摇曳”和“可怕”这两个词语?

生:“烛焰摇曳”是指蜡烛也许很快就要燃尽了,那么情报就会暴露。我觉得这就是可怕。

生:可怕就在于大家紧张可是又很无奈,似乎只有等待死亡了。

师:“烛焰摇曳”“可怕”就是描写环境的关键词语,再次读读这句话,你能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所起的渲染气氛的作用,并且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

师:孩子们,咱们读小说不可忽略这样的环境描写,写作文时也可以加上恰当的环境描写,使文章更吸引人。

……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钟表的滴答声)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夜晚,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烛焰摇曳,蜡烛在一点一点地变短,伯诺德的屋子里死一般地沉寂,静得可怕,静得让人窒息,一家三口的心里有紧张、有恐惧、有绝望、无奈,还有……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一写此时此刻,他们一家三口的心理活动。可以任选一个人来写。写后,汇报交流。

篇(6)

同学们,为使文章段、层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连贯,当以下情况出现时,便需要你“搭桥摆渡”了。

1.在文章开头与正文衔接时用过渡。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开头用“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一句过渡,自然引出正文“春节是……”

2.在叙述顺序转换时用过渡。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用“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过渡,插叙了勒叔叔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

3.在文章层次复杂、两层意思跳转时用过渡。《藤野先生》一文中妙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实现了叙事地点由“东京”到“仙台”的转移。

4.文章在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时用过渡。宗璞《紫藤萝瀑布》这样写道: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过渡,由描写换为议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那么,如何写好文章中的过渡呢?下面介绍四种常用的过渡方法,帮你搭起过渡的“桥梁”。

一、用词语过渡

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中用一“但”字,笔锋直转,自然引出“我”在百草园的种种乐事。又如:余光中《乡愁》一文,文章就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时间词巧妙过渡。写作时,大多数关联词、时间词、序数词都能做“过渡词”。

二、用句子过渡

如法布尔《松树金龟子》一文,“它们在忙什么呢?”、“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等句子借用设问自然引出下文。而闻一多《七子之歌》,连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重复过渡,表达七子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三、用过渡段过渡

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一方面承接上文“名人事例”,另一方面引出 “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平凡小事,在整篇文章中起桥梁作用。

四、空行过渡

所谓空行过渡就是写完一个方面,空一行,再写另一个方面,使人一目了然。如普里什文《林中小溪》、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等便使用了空行过渡。

精彩的过渡往往在轻描淡写中达到连接文章的目的,可同学们也不能将“过渡”使用“过度”。如果过渡太多而内容太少,就像在电视剧中频繁插播广告一般,冲淡主题,使读者兴趣索然。所以,掌握过渡的方法后,还需灵活运用,方能妙笔生花。

附:学生例文

感恩奶奶

作者:相甜甜

在学校的倡导下,我们校园里时时都能听见感恩之歌。《父亲》、《母亲》、《感恩的心》每天都挂在我同桌的嘴边,可在我听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歌词里缺少了一个人,那就是奶奶。翻遍歌词本,都没有找到奶奶的歌。于是我只能找来一首《外婆的澎湖弯》来听,歌声使我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用“歌声使我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句自然过渡到对奶奶的回忆。)

小时候,我们家里特别穷,爸爸妈妈相继外出打工,把我一人留在奶奶家。奶奶有点唠叨,每天总是重复着“丫头,多穿件衣服”、“上课听老师话”、“作业做好再玩”等让我厌烦的话语。奶奶还有点迷信,有一回我出“麻疹”在家休息,偶然发现奶奶时常蹲在一条破旧的长凳旁,手里轻捏着一枚硬币,然后放下,试图使硬币“站”起来,据说可以为家人带来好运,这让那时的我暗自感到好笑。其实,我也知道奶奶的唠叨与迷信都是为我好。

奶奶对我的好不仅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更是时时给予我学习上的关心与帮助。

(由“不仅”“更是”构成过渡段衔接了“奶奶对我生活上的关心”与“学习上的帮助”两件事,使文章生动流畅,层次分明。)

还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因为成绩优异,常常自以为是。终于在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考出了语文60数学50的“好”成绩。突然之间我就觉得天塌了下来,而后整天闷闷不乐,老师的谈话我一句也听不下去,甚至还和老师顶嘴。当奶奶知道这一情况后火冒三丈,拣起藤条就要打我,可我分明看见藤条还没有落到我身上,奶奶的泪水却早已滴在我衣服上。最终我还是被打了,可那一次我流下的不是疼痛的泪,而是一种心痛的感觉。

晚上,奶奶疼爱地抚摩着藤条留下的痕迹说:“孩子,你别怪我。想想你父母整天在外面争钱为了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我再一次流泪了!奶奶!别同学都在感恩自己的父母,可看到您满头银丝还在为自己的儿女操劳,还在为您的孙女燃烧您生命的残烛,照亮孙女的心扉。此时此刻,我最想感恩的便是您――我最亲最亲的奶奶!

(“我再一次流泪了!”一句巧妙的将文章表达方式由记叙转为抒情。)

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能力;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英语成绩

美国教学专家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emperly)说过,人们所获取的信息中45%来自听,30%来自说,25%来自读和写。此可见,听的能力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当中必须和应该把听力教学放在重要地位。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如何使学生从语言因素中提取信息和理解信息。听力能力的提高也会对学生其它各项能力如说读写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听力在我们的中考试卷中的比重为30分,占全卷分数的四分之一,是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道大题。同时听力不仅是英语能力测试的需要,更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1]目前的初中生对英语听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应变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对于听力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一定程度上增加老师教学的难度。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小学以来一直都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上了初中或者说初二初三,才开始正式接触听力训练。哪怕是简单的日常用语他们往往也会觉得不知所云,无从应付。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偏低已是制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一个颈瓶。必须尽最大所能帮助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一 、平时多听和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

熟话说“熟能生巧”,所以平时多听,养成听英文录音歌曲等的习惯对于提高英语听力成绩是很有效。同时保持平静轻松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听懂和理解测试内容至关重要。 听力测试较于笔试,学生更容易紧张害怕,因为考试的内容通过录音来完成,它的清晰程度、难易程度学生都不知道,且录音放完,考试也就结束了,不像笔试可以认真反复地读题思考,因此,考生要学会放松情绪。比如:考前可做深呼吸或闭目片刻,这样一旦开始放音,考生便很容易进入答题状态。

二、听前快速审题,概括话题内容

学会听前抢读,要充分利用两题间的停顿时间,快速有效地预览试题,通读题目和选项,带着问题去听听力材料,这样在听录音期间可以缩小注意范围,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所提问题有关的关键词上,从而减少了盲目性,有利于获取针对性的信息,易于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还可以通过读题来推断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及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对对话背景、地点、对话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体现了一个人对英语的理解力。

三、学会预测话题

拿到试题后,要先将全部题目与所给选项快速阅读一遍,根据题干中的语言信息,预测对话或短文的语境、大意、人物身份等,这样学生在听录音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答题的准确率。预测的依据可以是答案的选项短文标题,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上下文及说话人的语气等等。如考查事实细节的 :

How will the man get to school?

What did the man buy?

Why did the man go to England?

When was the man born?

所涉及的事实细节,涵盖时间、地点、原因、方式、数量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考查简单推断的:

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do?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man’s family?

所推断的内容考生均须通过运用简单逻辑思维推断方可得出答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考查观点意图的:

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restaurant?

What is the woman’s attitude towards the online chat?

考查考生对谈话人语气态度的准确理解,要求考生养成运用思维习惯和语言运用意识。如考查主旨大意的:

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conversation?

考查考生综合性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从获取的事实信息中综合概括出主旨要义。

四、 学会边听边记

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做好较长的对话和独白 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用简单明了的字符记号,如、首字母 箭头等,以备唤起记忆 。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记地名或人名用字母代替,单词用缩写,句子记关键词等比如: a.m.代表 in the morning;p.m.代表 in the afternoon等” 。注意听短文的首句和首段,文章的开首和开首段,往往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如讲话目的、主要内容、作者、论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五 、记住听力要点,抓住关键词语或关键信息

目前中考英语听力测试中短文理解大部分是记叙文或讲话稿。所以在听录音时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注意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soon、howmuch)、数字(how many、how much)、选择(which...)等,以便检查答案。有的考生虽然基本上能听懂短文内容,可是题目做得并不理想,这是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抓关键的词语或信息 听力材料中表示比较、假设、转折或虚拟关系的复合句,都有非常明显的关联词。例如,if表示条件或假设;however, although表示转折;as if...表示虚拟;so, therefore表示因果等;还有表示数字、时间、年代等概念的数词。

六 、答题原则 弃前保后或弃小保大,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1)要学会暂时放弃 。要知道即使是听力很好的学生,也并不是个个单词听得清清楚楚的。只要掌握了大意,做起题目来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克服犹豫不决的毛病,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应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学会根据内容排除错误选项,进行最优化处理;不会作答的,立即暂时搁置,准备听下一题。如果犹豫不决,录音稍纵即逝,就会影响做后面的题目,最后只会导致一处未听清,全文没听懂 ,得不偿失。

(2)要学会自我安慰,我没听懂的地方,其他的考生也未必能听懂,个别题目不会做没什么关系 。不管听什么英语听力材料,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千万不能只停留在个别单词或单句上,听不清时马上放弃,不要强求自己听清每一个词,要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即实词上。

总而言之,必须帮助养成良好的英语听力理解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多听多练不仅是提高英语听力的前提,也是增强语感,提高听力能力水平之本。英语教学中必须把听力训练和提高英语听力能力水平摆在突出的位置并贯穿于中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