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5 23:07: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融合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融合教育

篇(1)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转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在英国,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儿童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儿童多种智能的参与,通过儿童喜欢的教学方式吸引儿童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具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各不相同。比如,对需要培养听觉技能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讨论、口头反馈等方法;对需要提高视觉能力的儿童,教师主要采用看录像、绘画等方法;对需要加强运动知觉能力的儿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让儿童触摸教具,进行实际操作,促进儿童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8〕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促进了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广和传播,但是离真正的全纳教育还有一定距离。英国学前融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思考。

Scruggs和Mastropier(1996)对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进行调查,发现仅有40%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大多数儿童而言是现实可行的目标,认为自己已具备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足1/3。〔9〕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缺少相关资源支持,英国政府正努力开展的融合教育实践将很难进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调拨更多资金用于融合教育实践,培训更多专业教师,为融合教育实践提供更多支持。

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虽然在英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无法证明融合教育的绩效,教师对融合教育的利弊众说纷纭。例如,有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对特殊儿童大有裨益,却影响了正常儿童的受教育情况。〔10〕因此,开展大量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研究资料,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促进融合教育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二、英国学前融合教育政策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2〕1978年沃诺克报告的提出使融合教育成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场所融合,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社会融合,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功能融合,即特殊儿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3〕1997年,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4〕

200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5〕

参考文献:

〔1〕〔4〕陈明聪。英国融合式教育政策的发展与争议〔EB/OL〕.〔2006-01-10〕.140.130.42.78.

〔2〕〔5〕〔9〕KATEWALL.Specialneedsandearlyyears:A

practitioner’sguide〔J〕//雷江华。全纳教育之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

〔3〕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9-206.

〔6〕〔7〕〔8〕RITACHEMINAIS.Howtocreatetheinclusiveclassroom:Removingbarrierstolearning〔M〕.London:DavidFultonPublishers,2004:36,38,61,63-64.

〔10〕ANTHONYFEILER,HOWARDGIBSON.Threatstotheinclusivemovement〔J〕.BritishJournalofSpecialEducation,1999,26(3):147-151.

【摘要】在融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的学前融合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教育政策、教育参与人员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英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作了概述,旨在为我国的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借鉴。

篇(2)

1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客观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理课正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首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推理,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例如,对单摆的研究,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观察在细线下的摆球的来回摆动,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抽象,把它看作一个质点在无质量细线下组成的单摆,进而研究在小摆角条件下谐振的规律,得出周期公式,再应用到实际的摆钟中去。这种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观点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其次,物理教学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无论是力的相互作用还是力的瞬时和积累效应,无论是电磁的相互作用还是各种能量的转化,都显示出物质运动的辩证规律。应当指出,在物理课教学中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方法教育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前者的目标更深远,因为它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而且注重于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使学生通过物理学的学习,牢固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挖掘爱国主义的物理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物理学的内容涉及到祖国的自然环境、能源分布、历史成就、建设新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教材。物理上谈古论今,可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力学、电磁力、光学等方面的成就,如在讲《磁场》一章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的认识和贡献以及指南针的发明、磁偏角的发现等,都大大超前同时期的外国。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了。特别是十八、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的前半叶。翻开中学物理课本,多数是外国人名,我们应当正视现实,告诉学生,封建时代以及旧中国压抑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而解放后,我国的科学事业突飞猛进,举世瞩目。如在航天技术、晶体学、超导等方面名已列世界最先进行列。作为物理教师,正是要通过介绍我国近代科技的落后,激起学生优国优民的意识,使学生立志奋发图强,报效祖国,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点睛之笔。另外,我们也应该介绍国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如在《原子和原子核》一章中,讲到天然放射现象时,可以介绍居里夫妇历尽千辛万苦,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于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的事迹。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把新元素命名为“钋”和“镭”,这是多么祟高的爱国情操。

3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

物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配合的双边活动,每一环节都包含了对学生科学道德品质的教育。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边演示,边讲解,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逐步推理,从而得到结论,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科学道德品质教育。又如让学生做实验时,引导学生不仅要爱护仪器,仔细操作,更要团结协作,刻苦钻研,知难而进,处理数据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另外,物理学史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资料。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追悼会上所指出的:“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显而易见,在物理课中对学生进行的道德品质教育与政治课上的道德品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

4 介绍科学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

篇(3)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龄前全面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成立随读中心”等,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之路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2

融合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教育思想,意指不要把残障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教育。我国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也明确规定:应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1]

可见,融合教育是社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广州市启聪学校从校情出发,在实践中摸索出“学龄前全面融合,学龄段主动融合,关注随读指导,发挥枢纽作用”的成功做法,走出了一条“融合同美,以美启聪”的特色办学道路,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

一、实行“健聋合一” ,学龄前全面融合

学龄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早为聋儿提供融合的环境,不仅有利于聋儿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放,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完成社会化的过程。[2] 早期融合,对于聋儿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学前融合教育是融合教育体系的开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工程。广州市启聪学校附设幼儿园,是国内第一所“健聋合一”幼儿园,办学成绩显著,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接纳和认可,可以说既是全国首创,也是最佳范例。

学校地处广州核心地段,拥有优质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康复设施,专业的教师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设置,能保证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得到适合的发展需要。经过二十年的坚持与努力,由当初的仅有20名普通孩子,4名聋生,发展到现在在园儿童300名,其中正常儿童达到240名的规模,实现了学龄前阶段的全面融合,也推动着广州市融合教育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不仅将“健聋合一”这一理念贯彻在教育教学中,还向社会广为传播,促进了普通孩子及其家长抛弃隔阂、偏见与怀疑,增进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在融合过程中,正常孩子与听障孩子互相了解、接受、交往,获得了共同进步。正常孩子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特殊伙伴,他们先天不幸,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进而增强了爱心和责任感;而聋人孩子则在交往中提高了言语与沟通能力,增强了自信,塑造了健全人格。

二、体现“融合同美”,学龄段主动融合

学龄阶段,学校努力探索“融合同美”的特色办学道路,为进一步延伸和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做积极的准备。

融合同美,打造德育特色。阳光、健康、融合、同美是学校德育目标,也是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精神。为此,学校努力营造融合的教育生态,搭建融入社会的桥梁,鼓励师生走出校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展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之美,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同时也打开大门拥抱社会,与主流群体互相交往、互相理解、互相欣赏,使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回归主流社会并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学普研特,推动教学研究。为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听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大力开展学普研特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所谓学普研特,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普校先进教育理念和聋校优秀传统经验相结合,探究适合听障学生学习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此,学校请进省、市、区各级教学专家来校传经送宝,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课题指导、课例研讨等活动。同时,也通过跟岗学习、交换教师、翻转课堂、技能比赛等途径,鼓励老师们走进普校,一方面更新观念,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展示特教风采,培育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为进一步的全面融合教育打下基础。

以美启聪,提高综合素质。所谓以美启聪,是指在融合教育生态中,以文化之美、社会之美、智慧之美、艺术之美、心灵之美、生活之美等来感染熏陶学生、启发感动学生,使其向善向美,心聪性慧,提高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基。在“以美启聪”办学理念的熏陶与影响下,校园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学生面貌日益积极自信,涌现出一批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孩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启聪学校的孩子们也与正常孩子同台献艺,同台竞技,既美且聪,展现了新一代学子的风貌。

三、成立随读中心,实现区域辐射

“随班就读”是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3],除了在特殊学校的聋生,还有部分听障孩子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关注这部分孩子的生态与发展,同样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阶段,成立随读中心,发挥枢纽作用,是特殊教育主动出击、需求突破,实现融合的最优方式,也是学校实现区域辐射,资源输出,服务更多聋生的需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 广州市听障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启聪学校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运作,承担广州市听力语言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评估、巡回指导、辅导、培训等任务。

成立专家组,搭建专业化支持平台。中心聘请了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普通中小学、特教学校、残联、医院听力专科、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行业骨干等,成立专家组,整合各方面资源组成联动平台,在随读学生的评估督导、康复训练、教育安置、学业建议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和科学建议。

完善工作网络,实现点面结合。中心根据随读学生的分布选取试点学校,形成工作网络,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辅导档案,选派骨干教师承担试点指导任务。现阶段重点安排了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广州市第86中学等作为听障学生的巡回指导实验校,定期提供指导,实现合作。

开展随读指导,帮助学生成长。中心通过个别辅导、团队互动、亲子沟通、同伴交往辅导、融合教育主题活动等辅导干预形式,帮助随读学生成长。例如:与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随读生所在班级,联合开展了“科技体验”“品味经典”等团队主题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培育互帮互助、平等交往、一起成长的价值观念;对随读家长先后开展了“听觉障碍学生的言语评估”“听障学生家长亲子全沟通培训”等专题讲座,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从关注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到注重“潜能开发”,从强调“早期干预”到期待“全面融合”,实现了从尝试突破到追赶提升的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毛赛群,兰继军.残疾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辨析[J]. 残疾人研究, 2013(4):62-66.

[2]李拉.“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关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17.

[3]刘艳虹,朱楠.融合教育中儿童发展状况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1(8):8-13.

篇(4)

关键词: 健聋合一 融合教育 班级管理

1.引言

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问题,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是指教师根据班级的聋健融合情况,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的管理行为,对班级遇到的情况问题进行合理调节和整合,以达到健康发展的要求。实施聋健合一的融合式教育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更高的工作积极性,还要注意观察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自我管理能力、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融合教育使聋儿从小就处于一个和健听儿童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轻松自在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融合教育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时期,为儿童以后的教育做好铺垫,也可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聋儿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进行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时,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说,聋儿对语言的敏感性差,语言表达不够清楚,对语言的接受能力也与健听儿童相差很大;健听儿童会对聋儿所佩戴的助听器等物品比较好奇,不知道怎么和聋儿进行日常的沟通,等等,这些都是在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中值得研究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2.组织聋儿与健听儿童的教育活动计划

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宗旨是让健听儿童带动聋儿的语言康复教育,那么组织聋儿与健听儿童一起进行活动交流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前提条件。在实施中,教师可以将聋儿与健听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小组教学,对于听力有缺陷但语言沟通能力较好的聋儿,可以安排他们和健听儿童每天进行一次交流,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聋儿的康复进度,还是对健听儿童进行人性化教育的过程。让聋儿与健听儿童一起学习、生活,执行正常的作息安排,体现融合教育的存在优势,可以为聋儿教育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应该做好班级里健听儿童的学前教育。如果对于听力实在较差、不能在融合教育的班级里与人交流的聋儿,则应该安排其在康复班进行学习,但是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与正常儿童交流的户外娱乐活动。

3.对聋儿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进行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其对特殊教育知识的掌握影响融合教育的完成程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聋儿的身心健康,熟识聋儿的性格习惯及心理特点等,才能更好地完成对聋儿的教育。在为聋儿佩戴助听器时,要保证聋儿能够舒适地佩戴,并对聋儿的听力及时进行检查。教师应该掌握聋健合一融合教育的专业技巧和知识,才能对聋健融合教育的班级进行更好的管理。

教师应常常对聋儿进行鼓励并提供帮助,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都说教师是学生心灵的窗户,是打开学生学习心门的钥匙,由于聋儿与人沟通的能力差,其在正常的生活中往往不爱与人交流,那么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只有教师对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关注和爱护,才能使聋儿更健康地发展。聋儿在融合教育的班级学习,往往会受到健听儿童的排斥与冷落,这时教师应该发现聋儿自身的优点并开发出来。例如,小明是班级的聋儿,平时不爱与人交流,同学们也不喜欢和他玩,那么他的心理必然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发现其具有绘画的天赋,画的画相比正常儿童的表现力更强,那么教师则可以为小明办一个班级里的小型画展,在提高小明自信心的同时,使正常儿童知道小明的绘画优点并随时与他交流,更好地组织融合教育,使儿童之间进行更好的学习与交流。

4.充分利用游戏进行教育

对于幼儿园的儿童来说,游戏的时候会少一些排斥和嫌弃,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游戏手段,使儿童间交流的频率增加。其实很多健听儿童也是乐于助人的,只要教师进行健康的引导,就会达到高于预期的效果。突出游戏的重要性,在游戏时,聋儿有问题就会问健听儿,健听的儿童也会细心地为他们解释,虽然可能聋儿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可知其大概,在游戏中不断熟悉,增进孩子们之间的感情。聋儿与健听儿童在幼儿时期就进行接触,利用游戏这个有力的媒介提高他们的融合度,并在游戏中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则会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聋健合一的融合教育需要健听儿童家长的大力支持

聋健合一幼儿园的长远发展,需要健听儿童家长的大力支持。当健听孩子回家和家长说和聋儿交流不畅,不愿意和聋儿一起玩时,家长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家长如果进行开导和安抚,孩子则会慢慢地接受聋儿,自身也会取得进步。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品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和聋儿进行平等交流,并给予应有尊重。

6.结语

在聋健合一的班级里,孩子间的语言沟通是对聋儿最好的康复手段,教师的任务则是搭建这种语言交流的平台,组织和管理儿童之间的交流活动。本文对聋健合一融合教育进行了初步研究,也总结了一些融合教育的方式方法。聋儿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他们在幼儿时期学习能力是最强的,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环境。但如何满足聋儿的语言要求?如何提高聋健合一融合教育语言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值得考虑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特殊儿童在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实行融合教育,所碰到的困难与压力是非常大的。普通义务教育学校领导、教师对随班就读普遍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及教育能力不足;普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处理特殊学生的意愿与能力问题;教育评价缺少随班就读持续发展的指标等问题;如何协调管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如何通过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存、共生的班级,建立一个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如何让参与融合教育的每一个人的成长等。因此,融合教育的班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只有教观念转变了,从认为凡是特殊学生都应到特殊学校就读的旧观念中转变到特殊学生安排到普通学校就读是国家政策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观念中来,教师才能够从内心接受特殊学生。同时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骨干教师到随班就读开展较好的地区或学校进行学习交流,了解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趋势。定期邀请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专家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学习和培训,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来提高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理论知识,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明白特殊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要教师选择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教育特殊学生对教师、学校和家长都是极大的挑战,只有通过学习,教师们才能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征与教育需求有新的认识,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策略与班级管理的办法,提升融合教育技能。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有利于融合教育的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不论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学生,班级都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佳的环境,因此,加强班级管理的教育环境建设是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特殊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从接班起就要重点建设科任教师与随读生的关系、特殊学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的关爱、团结和帮助能给特殊学生强烈的潜在影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成果。有特殊学生的班级要求学生要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让特殊学生能在一个得到帮助、心情舒畅的班级中愉快地学习和生活。特殊学生所在班科任教师要根据个别差异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实施分类教学,帮助特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克服自卑感。创建普通学生及科任教师与特殊学生交往的机会,多为特殊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一旦发现他有困难,大家就伸出援助之手助他闯过难关,发现他有一点进步、取得一点成绩即予以肯定,及时表扬鼓励。例如我们年级8班有一位特殊学生林同学患有轻度的自闭症,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有一些怪异的行为表现。作为年级主任,我要求科任教师课堂上要特别关爱这位学生,并适时创造条件鼓励他参与课堂学习,教师一次次的表扬和鼓励逐渐地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根据对他在课堂上情绪变化情况的分析,我们年级专门成立教师研讨小组,对这位学生量身定制了初中三年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这位林同学现基本上可以跟其他同学们一起在班级上课,并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人格也得以较健康发展。

篇(6)

问题的提出

转眼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根据课改要求,全国各地区、各学校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开课模式。然而,由于各课程模块较多,特别是非高考课程,受课时、师资(跨学科教学能力型的教师)和教学设备等条件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选择课程模块的需求,表现在学生喜欢的模块,学校开设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喜欢“美术设计”模块,却无设计工作室及相关教学材料;喜欢“电脑美术”模块,又未能提供电脑美术设计用的计算机教室,缺乏懂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美术教师;喜欢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有专用计算机教室,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艺术感未免缺乏一些。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到的“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和“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能否创造性地实施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教育呢?依据高中信息技术、美术两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为两课程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各位同仁分享,愿能为各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两课程教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美术与信息技术各模块相结合

课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按36个课时编写,若按高一上学期每周开2节课、下学期及高二学年每周开1节的形式,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信息技术学科6个学分获得的要求;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共9个模块,因每个模块是按18个课时编写的,内容多,课时少,加上学校分配的课时一般比信息技术课还要少。据笔者调查得知,有些学校的美术课是跟音乐课绑定在一起的,采用单周上美术课、双周上音乐课的开课模式,一年才能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两年内就很难完成美术学科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

还有,相对于“美术鉴赏”模块来说,“电脑美术”模块开设起来又比较困难。一是学校一般没有配备美术专用计算机教室;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精通电脑美术的教师严重缺乏。为解决此现状,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要求,学校应制定规划,积极改善高中美术师资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另一可行办法就是仿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将相关内容安排到通用技术课程“电子控制技术”、“简易机器人制作”模块及“技术与设计II”必修模块“控制与设计”部分的做法,“电脑美术”模块相应教学内容也可以灵活地安排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这样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分,而且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过这样融合以后,对信息技术教师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在图像、动画、网页以及多媒体作品的评价体系里,有一项“艺术性”评价指标,但是跟电脑美术这样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艺术形态结合起来,那势必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有更高的审美能力和更强的艺术修养。笔者建议,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学能力,研究一些艺术及设计方面的书籍,提升跨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美术教研组教师的备课交流,一同研究相结合以后课的设计及教学方法,达到教师资源共享的目的。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的教学管理是统一备课,互相听课,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分工,负责分配班级的教学。当然,面对所有班级,其他学校也可以考虑实际情况,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特点,灵活安排两个不同学科教师授课。

同时,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网站设计部分引入电脑美术课内容,充分发挥现有教师资源和计算机设备的潜力,创新了两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降低了学习电脑美术的难度,为完成美术课程目标提供了保证。此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地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在具体的教学任务驱动下,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生,从而获得了信息技术、美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丰收。

艺术设计项目与美术“设计”模块相结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这里的X也就是选修Ⅱ(校本课程)所得学分,为获得这部分学分,参照美术、信息技术教科书编写建议:学校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电脑制作活动中电脑艺术设计项目与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进行结合,编写了一本集传统纸质设计与电脑软件设计为一体的《电脑艺术设计》校本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充满地域文化特色,资源丰富,提供大量师生创作的获奖作品,实用性强。选修的班级及学生数量多,兴趣浓厚,打破了传统设计课型单一、只注重欣赏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课程的结合设计,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欣赏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这与在校本教材开发时就已经考虑到“设计”模块的教学理念与电脑制作活动“探索与创新”主题相吻合。

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要尊重其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分类编班。发现确有信息技术、美术设计天赋和特长的学生,采用课外活动形式,给予专门辅导和培养,使其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电脑制作活动就是这部分学生能力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师和美术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实现独立创作,争取在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中表现突出,出佳作。成立的电脑艺术设计组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可以在“设计”模块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

“电脑美术”模块与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相结合

我们可以将“电脑美术”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相结合起来,编写一本名为《电脑动画及网页设计》的校本教材,也可以分开编写《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和《网页设计与制作》三本校本教材,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课,方便分类编班。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只有《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待开发,其他校本教材已陆续开课。实践证明,结合后的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电脑美术”模块的内容标准,结合后弥补了美术课程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充分地深入学习相结合的专业内容,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电脑动画组和网页设计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尝试在二维、三维动画及网页设计项目中任选一项或两项进行深度延伸或拓展,共同实现两课程对少数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动画和网页设计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个别学生加入到人才资源比较缺乏的三维动画设计项目中来,为参与电脑制作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摄影摄像”模块与“微视频”项目相结合

按照以上的思路,同样也可以将“摄影摄像”模块与电脑制作活动中的微视频项目相结合起来,可以编写一本既贯穿“摄影摄像”模块思想又切合学生参加电脑制作活动的名为《微视频创作》的校本教材,方便有兴趣的、有摄像机和录像机等设备条件的学生选课。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开发该校本教材,其教学内容、形式发生一定变化,重点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符合电脑制作活动主题,符合“摄影摄像”模块的内容标准。

微视频创作组的特长辅导教学应结合电脑制作活动要求,考虑到首次参加该项目的特点,强调贴近学生实际原则,在脚本编写、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完善作品,共同实现两课程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开课模式

对于开设高中信息技术、美术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美术鉴赏”等以上七个模块的地区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选课需求情况,执行如表1、表2所示课时,不但能在有限的课时、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状况下,完成国家规定的两课程学分,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模块学习的需求,同时又关注到了少数冒尖学生的学习愿望。

篇(7)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11-0087-04

一、残疾儿童与融合教育

随着社会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和婚姻脆弱化,各种儿童问题不断发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3年6月,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3]206号),第一次在全国性政府文件中提出“困境儿童”的概念,并将其细分为残疾儿童、重病儿童和流浪儿童三类。残疾儿童作为“困境儿童”中规模最大的亚群体,是指14周岁以下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儿童。残疾类别包括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由于健康和年龄的双重弱势,残疾儿童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残疾儿童具有群体规模大、群体需要复杂且不易满足、教育问题突出并容易引发集体行动等特征。第一,从群体规模来看,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共有残疾儿童约38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4.66%。其中学龄期残疾儿童(6―14岁)246万人。从残疾类别来看,我国现有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如此规模的残疾儿童对其背后的家庭、社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二,从群体需要来看,目前儿童残疾状况较为复杂,既有生理方面的,也有精神心理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多重残疾的情况。生理方面的残疾表现为肢体方面和五官方面的缺陷,比较容易识别,如传统的盲、聋、哑和四肢的残疾;精神心理和智力方面的残疾则难以识别,社会公众对此了解较少。如此多类别的残疾儿童,其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教育、康复和就业成为其最迫切的三大需要。但实际上,由于问题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残疾儿童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第三,从教育来看,教育是残疾儿童的三大需要之一,对于他们成年后的自立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残疾儿童尤其是精神残疾儿童受排斥的问题非常突出,部分儿童被拒绝入学或被劝退事件屡屡发生。如2012年9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深圳一自闭症儿童被19名家长联名‘赶出’学校”事件、2014年12月发生的“珠海家长联名阻止自闭症少年入学”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残疾儿童的教育成为政府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传统上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实行隔离教育,即正常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残疾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特殊学校主要针对盲聋哑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职业培训和技能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普通儿童对残疾儿童缺乏了解、不利于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入等缺陷。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对新出现的残疾儿童群体,如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等无能为力。鉴于此,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融合教育”被引入我国残疾儿童教育领域。

根据新墨西哥特殊教育中心的定义,融合教育是指所有的残疾儿童必须在有足够资源、并以同龄儿童为主的自然环境、班级、学级以及社区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教育。这即是说,所有儿童均应成为任何教育环境中真正的一员,并与其他儿童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从这一定义来看,融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并不是让残疾儿童仅到学校受教育而无资助;二是根据残疾儿童的能力去提供其所需要的帮助,以保证他们的成功;三是将残疾学生作为全班学生中真正的一员而不是一个访问者,残疾学生与非残疾学生的比例必须按照正常学生与残疾学生的比例安排;四是残疾学生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只是残疾学生的学习进度及难度安排要因人而异。融合教育在满足残疾儿童需要、促进其社会融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进行融合教育的探索。1988年7月11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等七部委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随班就读”这一概念。1990年和1994年,国家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以法律和法规形式对随班就读予以规定。此后,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国家教委也了随班就读的一系列配套文件。其中,《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对随班就读作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应当就近入学;二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相同,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放宽;三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四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接收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切实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五是普通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可以看出,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实际与西方融合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在我国经济文化不发达、各方面因素受制约的情况下发展特殊教育的一种明智选择。但是,我国普通学校的融合教育几乎没有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时几乎没有享受到特殊的服务,常常出现“随班就座”“随班混读”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以随班就读为主的融合教育面临着理念、政策设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影响着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1.融合教育的相关理念缺乏

融合教育不仅意味着教育方式的改变,而且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西方融合教育的背后是平等、个性自由、尊重差异、多元化等西方价值观念,他们从人权和平等的角度强调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教育要尊重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理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融合教育的开展:第一,把残疾人视为需要同情和救助的弱者,并基于此制订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容易强化残疾人的弱势和“无力感”,不利于他们的自立。第二,缺乏权利意识,没有认识到残疾人具有与正常人同等的受教育权、就业权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它作为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是其走向独立的重要途径,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三,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育是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的,对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重视不足。而残疾儿童在学校学生整体学业成绩和课堂教学中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残疾儿童受学校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排斥,使随班就读效果不佳。这也跟我国融合教育开展时间短、公众对融合教育了解有限、学校和普通儿童及家长对融合教育存有疑虑与担心有很大关系。

2.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缺陷

我国现行的残疾人福利政策呈现“碎片化”和应急性特征,难以保障残疾人正当权益的实现。第一,法律法规政策存在缺陷。在残疾人教育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有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颁布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法规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作为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连贯性,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容易错过残疾儿童矫正的最佳时机。第二,法律政策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毋庸置疑,上述法律法规对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相关的细化措施没有跟上,使得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大打折扣。目前,残疾儿童入读正常的幼儿园、小学仍然遇到许多困难,家长不得不动用各种关系来达到目的。第三,相关的资源支持不足。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证明,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物质、专业人员和服务等相关资源的支持,这是融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给普通学校用于推广融合教育的拨款逐年增长,同时以全校参与模式来实施融合教育;在全校参与模式架构中,普通学校真正关注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配备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也为学校提供额外支援、教师培训以及专业支援。而在我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主体不明、主管部门不清、资源支持力度不足,这些均导致了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面临重重困难,动力不足。

3.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低

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服务支持,但我国与融合教育有关的社会服务严重缺乏,仅有的社会服务专业化程度也较低,难以为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第一,专业人员匮乏。目前普通学校大多没有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现有的教师也基本没有经过特殊教育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对融合教育了解甚少,他们急需得到巡回教师、各类专业人员的支持、指导与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巡回教师制度并不健全,社会工作者、言语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康复训练人员更是严重短缺,导致随班就读的教师和学生在遇到实际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如一些学校接纳了残疾儿童,但由于没有专业人员,又缺乏外在资源支持,“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第二,社会服务评估缺乏。融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评估,这里的服务评估既包括对特殊儿童需要的评估,也包括对教师和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的评估。但目前专业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缺乏,社会服务评估大多由高校教师兼职进行,评估手段和评估技术滞后,这些均制约了现有的评估质量和评估效果,导致学校教师和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难以得到合理承认,影响了相关教师和社会服务人员从事融合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策略

融合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将残疾儿童接纳到主流学校或主流社会中来,而且更着眼于最大限度地扫清所有儿童全面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实现其全面发展。这是实现残疾儿童权利的需要,更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要突破融合教育的实施困境,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融合教育的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探索有效的融合教育发展策略。

1.转变理念,营造融合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召开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经达成推动融合教育的共识。发展融合教育需要改变原有的对残疾和残疾人的理念,营造一个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促进少数群体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发展。第一,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来看,残障只是个体部分机能的丧失,并不影响个体其他部分机能的正常发挥,甚至某些残疾人还具有一些超于常人的特殊才能。为此,应从残疾人的优势出发,采取多种措施使其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增权理念。教育权是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权利,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来创造条件,实现其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2014年1月出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的“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够接受合适的教育”也强调了这一点。第三,及早干预理念。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融合教育要及早进行,根据其年龄阶段和残障程度的差异采取不同措施。这需要通过公众教育、家长支持、政策研究与倡导等方式,使政府工作人员、普通学校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充分认识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支持融合教育,为融合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以政府为主导,持续推动政策创新

在现阶段,发展融合教育,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借鉴外来经验,结合本土实际,进行政策创新。这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一是我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决定了大部分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做好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二是融合教育的非营利性以及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市场化的公司难以介入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三是现阶段社会服务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有限,提供服务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政府主导融合教育的相关福利政策,并对相关的社会服务进行监督和管理成为必然。从目前情况来看,由政府主导进行的政策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对现有的政策法规进行整合完善。要对现有的政策法规中相互矛盾和容易引起歧义之处予以修正,增强其内部的一致性。同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政府、普通学校、服务机构、家庭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大对违反相应法规的人员和行为的惩处力度,增强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第三,引导和培育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参与融合教育。将从事融合教育时间较长、声誉较好的社会服务机构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与服务,促使其扩大规模、提升专业水平。鼓励其与普通学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教育相互合作与有效衔接。第四,加大对普通学校、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在经费、培训和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之间的伙伴关系,提升融合教育的质量。

3.以需求为本,提升社会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