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利毕业论文

水利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7: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利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利毕业论文

篇(1)

1.农村水利工程简介

1.1 农村水利工程概念

农村水利工程旨在增强农业生产体力,改进村民基本生活状况和增强区域的防洪泄洪能力,一般来讲,农村水利工程可以分为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工程。

1.2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基本内容

农村水利工程基于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包含着日常生活用水,而且还覆盖农业生产用水,其可以有效的避免或减轻水资源短缺的状况,管理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行业,水又是农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保证了农业生产用水才能保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诸多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现有水资源最大的作用,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这样才能满足农业生产用水的要求。

(2)提尚居民用水质量,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许多取井水引用的状况,但是随着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不适于居民的饮用,若是长期饮用,势必会造成身体的损伤,所以,应加强对农村居民饮用水的管理,对井水的水质进行检验,对不合格的井水进行有效的治理或者改用其他水源,保证居民用水的安全。

(3)合理使用水资源。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却仅为世界的1/4,而且分布的也相当不均匀,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通过水利设施可以对降雨进行合理的存储,在极端的气象条件下,也可以保证水资源的供给。

1.3 农村水利工程的作用

水利工程在我国水资源合理调配中占有着至关重用的地位,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明显的推动力,农村水利工程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地作用:(1)可以明显的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可以明显的提高农村饮用水水质,保证人的用水安全;(3)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4)可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5)可以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能力。

2.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实现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有效管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保护水资源,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想有效的提升管理水平,则需要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2.1 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仍为粗放型,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造成很多的设备处于损坏的状态而没有进行及时的维修,没有相应的节水措施,而且在很多地方不讲法制讲情面,造成违规用水、截留的现象频发很多灌渠都受损严重,输水管线也遭到破坏,供水能力不同程度的丧失,农业生产用水也就不能得到保证,而且在农村对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更加纵容了这样的情况发生,急需增强管理和出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2.2 缺乏专业人才

因为农村的大部分地区均比较偏僻,条件也比较艰苦,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又长期的缺失,专业技术人员不愿到农村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招聘制度不健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也不到位,往往招聘到的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特长或者是不具备相应的经验条件;二是人才培养上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根据现有人员及新入职人员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制定培训计划,导致相关人员的知识更新出现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工作需要。

2.3 缺乏资金的投入

我国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忽视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在国家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农村的财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吃紧状况,在缺少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水利工程也就很难顺利的开展下,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工期,而且还容易出现在工程中偷工减料的状况,这样会大大的影响到工程的质量,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4 监管措施不到位

只有建立并严格执行监管措施,才能保证农村水利工程的顺利建成和运行,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只做表面文章,对考察结果不做认真分析,只是凭着肉眼所见就断然进行决断,而监管相关的设施不到位,相关的人员不够专业,也是监管不到位的一个因素。

3.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改进方向

综上所述,农村水利工程中主要存在着管理方式落后、专业人才缺乏、资金投入缺乏和监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相关人员需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下面就对改进方向进行详尽的探讨。

3.1 从根本上转变管理理念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从管理理念上做出改变,要充分的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避免出现粗放式管理模式,并通过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树立起保护水利工程的意识,增强其主观能动性,管理人员要多下基层,深入了解农民在农业用水中所存在测问题,及时的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并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来应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坚持依法进行管理,对于出现的肆意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保证其他村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3.2 加强农村人力工程管理中专业人员的引入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缺乏,相关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和制定专业人才引进计划,规范人才选拔机制并优化工作安排,这样可以使农村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的监管和落实,使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能步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去,在基层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最终使得管理工作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得农村水利工程得到稳定的运行,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3.3 加强资金的投入

要想更好的完成农村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协调工作,逐步的展现农村水利工程优势,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的全面化、基层化,不断的提升我国农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并有效的缓解我国水资源紧张的现状,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虽然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并没有是否具有经营性,但是因为其具有着防洪减灾的特性,使得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以及非公益性的特点。

3.4 实现对农村水利工程的规范性管理

要想加强对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规范化管理,就需要我国其视为一门学科去对待,并加强对管理体制的探索和研究,并加强对其建设和运行方面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所以,在工程完工后,应该立即对相关的资源及产权进行交接。并在此「_程中加强管理,使得水利工程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农业生产提供充分的保证。

4.结语

篇(2)

关健词:测绘新技术 毕业论文(设计)模式 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7)

作者简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博士,讲师。

1引言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1],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对自己四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是一个学习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但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不同,要想更好的体现以上观点,其毕业论文或设计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现阶段测绘新技术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使学生达到“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培养目标,探讨测绘新技术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的。

2测绘新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了弥补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和满足现代测绘的要求,测绘科学涌现出了新的测量技术,主要有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其测量呈现如下新特点:

(1)作业模式数字化

测绘部门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正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如:地图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扫描数字化等。计算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正逐步出现在测绘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各个关键部分,传统测绘生产工序正被简化,新型测绘生产作业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这要求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要有较好的运用。

(2)测绘技术一体化与复合化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出现了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如内外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一体化、“3S”技术集成等等,这种一体化与复合化的特点将有利于网络化观测体系的形成,必将会大大提高测量作业速度和测量数据处理效率,并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测绘技术的一体化要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

(3)测绘设备的两极化

新技术测绘设备的生产正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携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这一变化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教授学生传统测绘仪器使用的同时,必须加以强调和落实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理论和新仪器的能力。

(4)测绘信息的网络共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飞速普及全球,这一工程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管理的网络化,而且促进了网络化由生产部门一直延伸到用户。这种发展导致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必须加大信息服务能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在生产组织结构中趋于专门化,这也就加强了学校和测绘单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间数据资源的互补。

3建议

在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针对如何利用测绘新技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达到我校“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1)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楚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进一步激发其刻苦学习与立志成才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测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对测绘新技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创新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为以后学生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2)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与其它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专业性强、专业面较窄。因此,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考虑到教学大纲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且难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应该是被允许和鼓励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有利于获取创新性的成果。

(3) 与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对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根据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该类学生选择与测绘新理论相结合的论文形式的相关课题,对于有意向到生产性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其选择与测绘新技术或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形式的相关课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意向单位实习,结合意向单位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单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础。

(4) 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选题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大的学科框架下选题,即可以适当与新发展的相关专业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个测绘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3],多与相关水利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办学强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引进了新的先进的测绘技术,促进了学校特色专业学科发展。

4结束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是检验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自学专研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和提高,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综合实践机会,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针对测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真正把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毕业论文(设计)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黔贵,张鹏飞.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矿山测量,2004(3):63-64.

篇(3)

关键词:新时代;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一、用人单位调研及结果分析

站在社会新时代的今天,从事水利相关方面的人员也应具备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高级技术与研究性人才,在教学培养改革中尤其重要。近年来,各高校致力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定位,力求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2]。为探索出适应社会新时代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提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以下称“我系”)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国水利系统(含水文领域)的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调研工作,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调查问卷共发出去85份,回收73份。通过对73份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水文人才培养定位需适应新时代要求

调研发现,水文领域需要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并具有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是能从基层工作做起,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熟练掌握运用专业技能。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在国土、水利、农林、环保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这种适应“社会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才满足现代化水利事业的需求。

(二)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实练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工程局工作,从事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密切相关的工作。为使毕业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在培养过程中,除需要设置系统的本专业必修课程外,还有必要开设一些与工程施工、监理、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练,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完成学校生活与工作生活的无缝对接。

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为培养基础雄厚、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竞争意识的专业人才,在总结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我系以传统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为主线,加强了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在实际中应用水文与水资源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我系教学紧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新时代人才的教学目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不断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掌握。我系将相关智能软件引入教学课程中,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智能软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工程实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我系也利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3],进行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学习过程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针对水文测验课程的特点以及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综合多途径培养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综合考虑水文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适应社会新时代的能力培养,构建理论与教学体系相互呼应,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习与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注重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选题实用性,兼顾社会发展的前沿性,与工程项目、教师科研、毕业生就业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实例教学、框图教学和水文水资源相关软件的介绍与应用,增加课堂报告与讨论次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文文献能力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拓宽学生的国外视野。在课堂上,对主要知识点,采用精讲多练、案例教学、启发与引导、提问与讨论等方法[4];而对于新的理论和技术,课内着重启发、引导,课外指导学生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硕(博)士毕业论文、专著等,加深学生对新技术和方法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课内学时紧张的问题;吸收、借鉴国外水文教育经验和优点,聘请水文专家开课或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生产单位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定期播放生产录像,将技术人员的工作经验结合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加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篇(4)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篇(5)

一、社会影响评价的实践

社会影响评价是用来评价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项目产生了那些预先设想的对环境的变动的影响评价,早在1984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社会性评估。随后世界银行于1997年成立了社会发展部门,把社会性评估放在项目评价阶段与经济评价、技术评价和机构评价共同进行,强化了项目社会评价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一些领域开展了一些社会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但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仍需不断的加强认识和强化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入的拓展社会影响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过就目前种种实践活动已经表明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逐步受到重视,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山西省社会影响评价发展的进程

由于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对于批准贷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是进行社会影响评价。为合理的利用外资,在2008年12月经过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批准成立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中心。中心成立后先后承担完成了多个利用世行和亚行投资建设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工作。

2014年4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中心揭牌仪式在太原举行,来自山西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揭牌仪式。目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综改攻坚、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大量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等项目的建设与转型综改密切相关,通过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以减少或避免项目负面社会影响的建议和措施,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省委省政府科学性决策、促进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山西省社会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影响评价重视度不够

目前,在山西省社会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能否通过论证中所占份量较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社会评价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另外由于投资者更重视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对与项目有关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很少考虑,因为社会影响评价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也没有单独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管,进行社会评价会增加投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致使人们对社会影响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社会影响评价将会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不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不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通过对投资项目进行社会评价,可以充分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社会问题,比如区域内出现的贫困、社会不公平、不同地区利益冲突、不同群体文化间的冲突等社会风险,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社会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消除或减轻项目实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增加有利因素的作用,保持并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最后是不利于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投资者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往往侧重考虑经济效益。

(二)从事社会评价工作的机构薄弱、人才短缺

目前山西省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社会影响评价机构,但是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机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为综合的、权威的评价部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山西省从事社会评价的机构薄弱,人才短缺。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西省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组织机构体系还没有形成。山西省的投资管理部门(省发改委)及行业管理部门(交通厅、农业厅、水利厅、环保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林业厅等)没有相应的机构进行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政策、标准、规范制定,资质审查和行业管理,参与投资项目前期准备、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机构,也没有专业人员负责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工作。

篇(6)

【关键词】西部 研究生教育 快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72-01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在内的12个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各个方面不断得到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加快西部发展,对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对大量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西部地区近年来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说西部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认识并最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未来西部研究生教育继续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 西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办学条件和学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西部高校虽不断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但研究生教育的实验、教学等硬件环境却严重滞后,对于一些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兴学科发展的研究条件、研究手段都十分缺乏,研究生的科研经费也明显不足。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经济创收的主要途径,在不具备足够学科带头人和梯队人员,或者根本就没有专门学科队伍的情况下,通过非学术因素获批后,盲目大量招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少学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必然下降。

1.2 导师队伍参差

西部地区学校研究生大量招生后,虽然很多导师能做到对学生认真负责,但很多学校的导师队伍也存在问题。导师队伍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年龄层次偏大,在推进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国际化方面本身都难有所作为。有相当数量的导师缺乏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研究生依然是受本科式的书本教育,并未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缺乏实践。一些导师只顾自己做课题或搞行政工作,对学生缺乏引导和交流,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随之下降。

1.3 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乏差异,大多数强调理论的创建,各类研究生培养标准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无法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口径过窄,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课程的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有些课程完全是因人而设,并没有真正考虑现阶段课程如何设置才最合理,不能跟上科学技术和时展。同时因扩招速度过快,一个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专业课程也进行大班教学,研究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学生依赖书本的惯性思维无法改变。

1.4 毕业论文质量堪忧

国家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明确的,但现实中情况令人堪忧。研究生阶段最关键的事情,一是找工作,二是完成毕业论文。然而二者相比,毕业论文往往被冷落。美国一位研究大学教育的学者布鲁斯指出,硕士学位本身如果已不再是学术造诣的标志,而仅仅意味着能过上一种收入可观的生活[1]这无疑是研究生教育的退化和悲哀,是对研究生教育固有理念的破坏。现阶段研究生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重要问题:①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充当剪刀、浆糊的作用。②研究生论文创新性不够,包括论文选题、实验方法等;好的论文选题应该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要有可实现性[2]。③研究生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参加答辩的评委大部分是本校或导师熟悉的外校老师,为照顾彼此情面,答辩都容易通过,非学术性因素对学术的影响较为明显。

1.5 西部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

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研究生教育缺乏特色,人才的培养多表现为创新动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西部在人才需求上的特殊性,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2 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所引发的思考

2.1 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环境和学术

科学规划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是改变西部教育落后局面的重要保证。切实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出发,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特别是西部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以环境保护建设和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交通运输、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适应西部开发的需要;大力发展电子科学、信息与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学科和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3]。

2.2 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创新教育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表现在论文质量,更表现在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为了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得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良好培养,西部研究生教育还需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除了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现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非常必要。建设以激发研究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术环境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西部地区导师队伍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均不能满足需求,导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增加投入,完善机制,改善环境,增强吸引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历层次,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坚持导师遴选条件和淘汰制,选出具有真才实学的导师。另外,可以改革导师个人指导制度,以导师小组制代替导师个人指导制,使导师资源共享,开展联合研究与协作培养的制度。

2.4 注重过程管理,保证论文质量

论文的撰写是对研究生学习的总结,然而写论文不是最终目的,完成论文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保证论文质量,必须对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严格监控,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对于论文的送审可以采取盲审、随机送审等方式进行,严把“出口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5 结合西部特点,发展特色教育

由于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西部地区如何培养研究生,培养怎样的研究生,应该把社会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办学模式,真正实现自主办学。通过西部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合,高校出师资、政府和企业出资金的办法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联系的新体制的重要手段,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欢迎国外高校和企业来西部地区联合办学。

参考文献

[1] 余三定.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问题讨论的评述.云梦学刊,2007,28(2):5-13.

篇(7)

关键词: 动力工程领域 全日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 实践能力

一、背景

2009年3月,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自此开始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相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缺乏工作经验,更侧重工程应用和工程管理教育,强调和突出实践能力、职业能力训练[1,2]。因此,工程实践环节是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2013年4月和11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相继推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两个文件,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推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改革。

二、动力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昌工程学院动力领域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服务社会,旨在培养服务于水电行业特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硕士毕业生主要面向乙级及以上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水电工程施工单位、水电动力设备安装与检修公司、水力发电厂和水电动力设备研究与开发等大中型企业,从事大中型水电站动力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和泵站工程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和设备研发与制造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南昌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注重实践环节培养,探索制定完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实践环节内容

在实践环节内容设计上,主要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此,结合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认识实践”、“项目实践”、“岗位见习实践”和“工程实践”等实践内容。学生在校期间要求不少于40%以上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且工程硕士学位答辩的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论文选题都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1)认识实践。本实践环节时间为4周,实践内容包括设计施工模块、运行管理模块、设备制造模块和水电站自动化模块四个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方向、校内外导师情况选择任意两个模块进行实习,并在此基础上与校内外导师小组共同研究工程项目。通过认识实践,制定适合工程硕士个性培养的培养计划。

(2)项目实践。本实践环节是根据学生在上一阶段实习确定所选项目内容与要求,完成项目选修课程,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了解熟悉项目,积极参与与项目相关的各项工作,完成项目实习任务。通过10周项目实践,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选定,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3)岗位见习实践。本实践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企业中担任中级技术负责人或车间主任助理,使其熟悉水电项目及泵站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工程管理工作;参与水电运行有关规程、制度的编制;掌握数学、计算机、工程图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在水电站运行维护等环节中的应用等。通过14周的岗位见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4)工程实践。本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承担水电项目及泵站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工程管理工作,准确进行设备故障及事故分析处理,具有阅读复杂机械图样的能力,能够正确选用工程材料,具有主要零件加工检修工艺流程的制定与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通过14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完成工程设计或论文写作。

2.实践考核要求

(1)实结(或学位论文)题目必须结合实习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真题真做”,内容充实。选题具体要求可根据实习具体情况进行。

(2)实习需要单独评定成绩,学生返校后,将根据在实习单位完成的实习考勤、实习报告,实习现场鉴定考试和返校后的实习理论考试、实习答辩等综合确定实习成绩,成绩不合格者不予毕业,随同下一届学生重新完成实习或设计任务合格后补发毕业证书。

3.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些措施

(1)改进专业学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大力加强企业工程师参与理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强调以职业能力导向为本。教学工作将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开展,广泛推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项目课题为支撑、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理论教学―实验实习―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并创新性地推进企业工程师参与理论教学。动力工程领域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三门理论课程,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企业完成课程任务,为研究生将来从事毕业论文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推进专业学位的案例教学,领域加快和完善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紧密结合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案例体系。

(2)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并要求研究生的实践内容和企事业单位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实际需求相对接,既能够提供研究生理论结合实践的实践场所,又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实际需求。为此,动力工程领域充分利用学校与相关水电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建共享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已在相关水利水电设计院所(如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水电厂运行管理公司(如江西中电投峡江发电有限公司)和水电设备生产企业(江西赣发集团有限公司)建立12个校外实践基地,以确保学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进而保障专业实践质量。

(3)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更好地增强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对毕业后所就岗位的适应性,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注重与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参考注册师、工程师资格考试科目,开设一些用于获得职业资质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证、学位证的基础上再拿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持“三证”毕业。

三、实践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经过几年实践探索,南昌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学生通过不同实践环节,在实际选题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真正将企业生产实际与课题有效结合,实践效果比较好。特别是岗位见习实践,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对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作用非常大,实践内容和最终实践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南昌工程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满足了水电行业人才的特定需求,具有鲜明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延明,向智男,葛瑞明,陈小平,朱敏.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0-33.

[2]王秀平,王胜辉,曲春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