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物理课堂论文

高中物理课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1 03:16: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物理课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物理课堂论文

篇(1)

【关键字】高中物理;第二课堂;兴趣与爱好;培养能力;以学生为本;遵循原则

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一般更强调升学率,老师的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机械式套用定理、定义和公式。高中三年,每天只是往返于教室,食堂与宿舍之间,大部分时间沉沦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这就是当代高中生的真实写照。总之,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即便如此,其结果也常常是事与愿违。据资料显示,我省自实行3+综合考试以来,物理平均分只有40-45分,08年更是跌破40分大关。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物理第二课堂还有没有必要开展下去?又如何开展呢?

其实,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考成绩的重压下,物理第二课堂仍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能解决一些物理课堂的教学问题,又能补充物理课堂的教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让机械般的解题成为研究的过程,让重复的阐述成为探究的能量。物理第二课堂的开展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甚至是常规的物理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一、充分认识高中物理第二课堂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课堂活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古已有之《学记》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就能说明中国古人既强调正课学习,又有课余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定第二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支配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认为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实验现象晦涩深奥,也有人反映在课堂上老师一讲就懂,可自己一做就错,应用起来很难。而物理第二课堂正好解决这一问题,假设我们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将物理概念表现出来,那么枯燥的物理概念会变得生动;如果给予学生一定的条件让他们去动手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调用他们脑中现有的知识,使脑中烦乱的物理公式重新整理后进行实际应用,不但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更巩固了他们的知识。这样,应用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弥补了课堂知识的局限性。那么对于以后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吸收。

二、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

1.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选择活动内容

一个物理概念就是一个物理知识点的精练概括,物理概念不能只是记下来,还需要真正的理解。如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速率和速度的区别,左右手定则的运用,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如磁感线在磁体外由南指向北,而在磁体内部则由北指向南,以及动量,冲量……等等一大堆让人挠头的物理问题。可见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难点。然而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大量的再现这些物理概念以加深学生课堂所学物理概念的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针对学生容易记反、记错的物理概念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师生共同探讨的方式,大量的重现和运用物理概念,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和熟能生巧的地步。

2.针对实验教学的难点选择活动内容

首先物理实验是物理的基础,一切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需要靠实验来证实。但现阶段大多数的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注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对实验过程的注重程度,这对于学生未来深造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针对实验课堂教学所遗留的问题,物理第二课堂可选取如制作模型、实验竞赛和实验知识问答等类型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过程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物理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亲历一些物理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火箭发射的过程,组织学生课外制作水火箭,加深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在学习日光灯原理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将日光灯发光的过程进行演示,而在实验课上学生没有得到亲历,因此对于氖管和镇流器的工作原理还是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物理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了解各原件的结构,再对比上课所学的知识,从而真正理解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针对物理知识的运用选择活动内容

物理教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物理课堂以学为主,课堂上运用知识以考试为主要方式,这会让学生往往以应付考试为主,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运用安培定则(也叫右手螺旋定则)中,既可让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磁感线方向,也可让拇指指向磁感线方向则四指弯曲的方向就为电流方向,学生往往只是记得一个判定的方法而忘记另外一个判定方法,在学习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之后,更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导致判定错误。所以,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就可以针对这一方面,开展一些深入课本的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践判断而最后得出结论。

三、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1.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物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动手做实验是学好物理、培养个人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物理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活动。

(2)开展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项内容.作为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所面对的主要是课本知识,所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一个好办法。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建立社会调查小组,以若干人为一组,挑选一个社会课题(课题可以由老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开发感兴趣的课题),比如可以针对一些社会现象,分发一些调查问卷,采访一些周边的人,收集一些信息,最后对所调查的课题做一个总结,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建议,让学生融入社会,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2.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遵守的原则

为了保证物理第二课堂有序、有效的进行。应遵守以下原则。

(1)实践性强的原则

在物理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

(2)促进教学的原则

物理第二课堂它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所以老师在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太注重它传授知识的作用,而更应该注重它促进教学的作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

如在开展几何光学的物理第二课堂活动时,常会需要一些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是没有这些仪器的,我们就可以寻找不同的办法自己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仪器来开展物理第二课堂,既达到了完成实验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的实施都会围绕着学生进行开展,物理第二课堂也应如此。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不能只注重培养成绩好的学生或只注重提高成绩差的学生。

总之,高中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让学生真正参与、动手去感受课本中的知识,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物理第二课堂才能谈发展,物理第二课堂才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二、新课程改革下物理课本以及物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学科的课本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添加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起来,在学习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不难看出课本的内容变化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往小了说,物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们的点点滴滴。往大了说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物理结果“转化”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物理文化的延伸,可见,物理学教育必然是重中之重。而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本”的影响下,对他们必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必不可少,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第二,既然在物理课本中很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确实可以将学生的兴趣进行吸引,但是物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对这些实例进行讲解完成知识的梳理。第三,教师控制物理教学中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扩大思维模式、以及问题的研究角度,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等。第四,如果可以跨学科课进行物理知识的交互这是最好的,能够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三、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

虽说新课程改革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就像是灯塔,是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学习中的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求教师拥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的品行、素质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够只强调“师范性”,又不能够一味地突出所谓的“学术性”,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维持它们之间必要的张力,真正去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完成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教学与技术实验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般师范院校的优势是教育学科发展比较完善,对中小学物理教育实际比较熟悉,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基础物理教育实践研究的传统;一般综合大学的优势是物理学科的“高学术性”和“有浓厚的物理学研究氛围”,加之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特点。新课程改革下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对我们国家的高中物理教学有着显著的帮助。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程课程改革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从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各大师范院校也应该为满足当前的教育现状对物理教师的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使在投身到教育事业前的高中物理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许宝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山.关于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的分析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6,73:129.

[2]朱贺.物理教师职前教育中专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

[3]朱丽莉.新课程视野下高中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徐龙旭.浅论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2.

[5]冉显志.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新变化[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篇(3)

关键词:建模;“物理-数学”模型;物理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4-0019-5

受当前课程体系中物理和数学相互独立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用数学的眼光来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意识,这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结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家David Hestene及其研究生Ibrahim Halloun关于建模教学(Modeling Instruction)的研究,论述如何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建立“物理-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构建 “物理-数学”模型的详细策略,旨在通过建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物理-数学”模型意识,学会在高中物理中合理地运用数学知识。

1 David Hestene、Ibrahim Halloun建模教学理论简介

David Hestene是建模教学的创立者,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模型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并一直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1]。

David Hestene认为,物理建模就是“在具体物理情景中,根据实践需要建立物理模型,进而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讨论,验证其是否正确,最后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2]。1995年David Hestene在他的论文《Modeling software for learning and doing physics: Thinking Physics for Teaching》中论述了建模的3个步骤:模型建立、模型分析、模型验证,初步建立了物理建模教学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David Hestene的建模过程[3]

Ibrahim Halloun在David Hestene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分为范围、成分、结构、组织等4个维度,同时将建模过程细化为模型选择、模型建立、模型验证、模型分析、模型拓展等5个阶段,强调根据个人的经验选择合适的模型,并将已建立的模型进行迁移运用。

2 David Hestene、Ibrahim Halloun建模教学理论的启示

David Hestene和Ibrahim Halloun建模教学的具体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构建知识,这给笔者带来如下启示:

(1)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运用数学工具的关键在于对相关物理问题进行“物理-数学”分析,并构建“物理-数学”知识体系;

(2)“物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即“物理-数学”建模;

(3)“物理-数学”模型指的是物理课程中体现物理现象、物理情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数学图形、数学图表、数学过程和数学关系,它具有明确的范围、成分、结构和组织;

(4)“物理-数学”建模指的是从物理现象、物理情境中挖掘出物理元素(即物理量)或参数,通过分析物理元素或参数的特征找出它们之间的数理关系,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和呈现出来;

(5)“物理-数学”分析一方面指的是分析物理元素或参数之间的数理关系,另一方面指的是运用“物理-数学”模型分析具体的物理问题,也就是Ibrahim Halloun在David Hestene的基础上提出的模型验证、模型分析和模型拓展;

(6)构建“物理-数学”模型是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进行“物理-数学”分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具体方案。

3 构建 “物理-数学”模型的策略

3.1 构建“物理-数学”模型的策略结构

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特点以及David Hestene、 Ibrahim Halloun的建模教学所带来的启示,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构建“物理-数学”模型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关键点:

(1)“物理-数学”模型源自于具体的物理情境;

(2)“物理-数学”模型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3)浅显易懂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物理-数学”模型的最基本要求;

(4)学生感知到物理现象、物理情境中的数学知识是成功构建“物理-数学”模型的关键。

结合上述关键点,本文提出了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构建 “物理-数学”模型的策略结构(如图2)。

上图中的策略结构在David Hestene、 Ibrahim Halloun建模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物理情境的分析,并强调学生对物理情境分析过程中情境元素、元素特征背后的数学过程、数学关系的感知。

3.2 构建“物理-数学”模型的详细论述

构建“物理-数学”模型离不开物理情境、实例和新物理情境中的实践,下文将从“基于问题情境的‘物理-数学’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基于实例的‘物理-数学’模型的验证与分析”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3.2.1 基于物理情境的“物理-数学”模型的选择和建立

一个有效的“物理-数学”模型的构建依赖于具体的物理情境,学生需要借助物理情境来感知物理中的数学知识与运用,其处理过程如表1所示。

篇(4)

真实的写出论文当中引用的文献是每个作者应该具备的素养,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又不列出参考文献这是剽窃或者抄袭他人作品的不良作风。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理接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物理接替论文参考文献:

[1]倪光炯,李洪芳.近代物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周一平,唐英,蔡建国,罗益民.实用大学物理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杨桂林,江兴方,柯善哲.近代物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英]安东尼·黑,帕特里克·沃尔特斯.雷奕安译.新量子世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曹天元(Capo).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7][美]B·格林.宇宙的琴弦.李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8]李淼.超弦史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美]泰勒.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暴永宁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0][美]S·温伯格.李泳译.终极理论之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物理接替论文参考文献:

[1]杨定国.大学物理实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定国.大学物理实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云才.大学物理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

物理接替论文参考文献:

[1]姜晖.切忌就事论事注重全面分析——结合《斑纹》课例简析教材分析的重要性[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2).

[2]杨小帆.体育教材分析的要素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8).[3]吴建军.加强教材分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J].文学教育(下),2015(01).

[4]乔菲.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分析的再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5]张欣怡.对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的教材分析及建议[J].学周刊,2016(17).

篇(5)

【关键词】学生;课外;物理;探究

物理学科是所有学科中实用性最强,最切合实际的学科。《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由于课堂学习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少,自主探索空间少,且课堂教学是以完成课本所既定的学习内容为主要目标,要全面实现课标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是不可能的。物理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内外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拓展。它通过教师指导或学生自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课外活动与学习,有效地挖掘学生将课内学习的创新激情与方法在课外实际中得到验证,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成功感,切身感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进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同时课外活动的探究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可得到有益的升华。所以,开展生动活泼的物理课外活动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以教师有效督促、课题引领、形成性评价、成果展示与激励,以学生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挖掘适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物理课外活动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学科技新知识

课外阅读是高中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属于语文学科,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外延拓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贯彻人文教育理念,不断拓展物理课外科技阅读新领域,在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相关内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科研成果、重大科技发明等融合于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推荐或介绍物理课外书籍,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在具体实施中,应在广泛阅读活动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将自己所思、所想、所疑、所得写出来,同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如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节知识后,除了向学生介绍人类能源开发方面的知识外,还应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科学世界》等书籍杂志,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在利用传统能源上面临的问题和正在开发的新能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教学《离心运动》时,可以介绍一些离心运动的运用,鼓励学生阅读《大众科学》《科技物理漫谈》等课外阅读,从中更多地发现离心运动在工业、医学研究、生活中的运用。开展物理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学生物理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开展课外物理小实验

高中物理新课标与旧大纲对比,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除了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活动建议,这些活动建议大多以课外小实验、小制作等形式展开。如教学《超重与失重》一节时,讨论侧边有孔的装水矿泉水瓶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水是否喷出,在理论分析此问题时,可以鼓励同学们自己亲手做这个实验并观察其物理现象。在讲解《圆周运动实例》知识时,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相关道具,亲身体会竖直面旋转会发生的各种情形,去感受各种模型圆运动的临界状态。在讲解“与门”“或门”“非门”时,鼓励同学们课后动手制作简单的报警器等。这些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教师除了对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做些必要的提示外,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完成并写出实验报告或对小制作写出制作物理原理运用等。教师应将学生报告或小结进行批阅,将优秀作品上送学校科技节展示,学期将优秀实验报告装订成册存档等。开展此类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加深对课内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开展专题研究和撰写小论文

物理课外活动类课程以物理学科的基本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实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认识起点,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活动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形成健康的个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学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教给科学探究和写小论文的一般方法,按照“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大胆猜想——探索验证——分析总结——撰写论文”等探究与写作方法。提出一个到多个专题,对身边观察到的或课本上遇到的物理现象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践思考。如教学《弹力》后,我布置了《菜刀上的力学知识》,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刀具,分析不同刀具刃部设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用所学力学知识解释设计原理,撰写小论文,在观察、思考和论文中,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自己寻找研究课题,有的学生在开学校运动会前将相关问题列入物理课外研究专题,写出了《圆周运动与弯道技巧》《斜抛运动在铅球比赛上应用》等。这些经过学生自己立项、探索而写出的小论文,陶冶了学生科学情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为将来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以物理知识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鼓励学生,关心生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选择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的问题,通过调查访问进行研究性学习。更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确定主题——探究与实践——思考与总结”等实践方法,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电磁波后,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等天然电磁辐射和微波设备产生的人工电磁辐射,许多学生经过调查和研究对电磁污染引起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学生将调查内容写成调查报告小论文,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也增强了学生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从我省近年物理学科的高考题目分析,高考中考查学生物理课外实验的设计与研究能力的分量在增加。物理课外活动所能达到的效果,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应在立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使课内外同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在课内,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为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在物理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敏锐地感受、理解与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真正让课堂内外的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力邦.中学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微课;实践;实验教学;自主学习;专题复习

一、背景:加入微课的必要性――源于高中物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高中物理具有“内容多、难度大、实验要求高”的特点,很难真正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大多数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以讲授为主、练习为辅。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这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这一难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往往无法兼顾。

微课能把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短小而精悍。一个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实验、一道习题。我们课题组已经开通“梅江微课”的微信公众号,将制作的微课上传到公众号,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反复观看。

如果将微课引入高中物理课堂中,课前就可以观看教师提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最重要的是,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录制好的难题易错题的讲解,再次使得知识和方法得到巩固和升华。这样,就可以既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又可以兼顾教学进度,两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实现互补双赢。

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1.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开设的物理实验课时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物理学科课时紧张而教学任务繁重。二是以欠发达地区学校为代表的学校,实验设备短缺、落后,不具备开设实验课的条件。三是由于高考中暂时没有针对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考核,导致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例,学生在传统的分组实验课中常常不知所措,在操作中更是手忙脚乱。现在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把前期的准备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就能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注意事项等理论内容。比如《测量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个实验中,关于限流式和分压式的区别,关于分压式实物电路的连接方法,关于电流表到底要用内接还是外接,这些都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往年笔者在这个实验中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先把操作实验和解说录制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同时分享到公众号,由于它的可反复操作性,就算隔一段时间学生忘记了,也可以把视频拿出来看一遍,省心省力且效果比之前要好。

2.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对于高中生而言,物理课本中有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教师可以把某些知识点录制成教学视频,并配有相应的针对练习及评价体系。这样学生在课下就可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并得到及时反馈。另外,把教学重点、难点录制成微课,用于课前预习,这样课上学生就会有备而来,教师也可以根据评价反馈掌握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效果,讲起课来更能有的放矢,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比如“加速度”的教学,对于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没有什么认识,对“速度、速度化、速度变化得多少、速度变化得快慢”无法区别。笔者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速度变化指什么?与速度有什么关系?②速度变化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播放一则摩托车、汽车和飞机在启动过程中比赛谁快的视频。生活经验告诉大家正常情况下,飞机速度大于汽车,而汽车速度又比摩托车的大。但在启动瞬间学生会发现其实最快的是摩托车,原因就是速度大的不一定启动得快,这一启动的快慢程度就需要用一个新引入的加速度。通过这样的微课视频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以后在做这样的题目时想起这个视频就不再会做错。

3.微课在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高中学习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专题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把专题复习制成一段段微课,既便于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使用,又便于学生在最后的自由复习中反复观看、查缺补漏,提高复习效率,增强复习效果。

微课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反馈及时、针对性强,每一个知识点、问题都是教师针对学生精心设计而成,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能够大力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需要广大的教师积极投身到微课的探索和研究中并不断完善,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实践探索的深入,微课终将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育,2013.

篇(7)

    论文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精确、定量的科学,近几年的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的考查,利用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仪器或实验方法加以重组,完成新的实验目的的设计型实验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要求分析入手,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的改进。    

    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要通过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因此,强调重视实验,改进实验,成为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

    2.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传统实验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2.1实验条件不足的局限。

    现有实验仪器普遍精度低,误差大,可重复性差,影响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入理解,对学生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学生探究和钻研的深度和广度。

    2.2实验本身难度和可见度的局限。

    物理实验中,空间上细微过程人眼难以观察,一般借助于显微镜可以实现细致的观察。时间上细微过程难以捕捉,难以一记录,是物理实验的一个难点,瞬间变化的可视化尤其是难点。传统的实验仪器由于人眼观察与手工记录的断续性,确实难解决这个问题。

    2.3实验数据仅靠人眼观察,手工记录,操作耗时费力,实验教学的效率低下。

    如利用气垫导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由于仪器装置与实验步骤很多,要达到理想效果很难,并且由于数据处理又太繁,并且由于实验中需要多次重复实验、以及人为的各种因素拖延时间,教学任务较难完成,而且后排的同学看不清实验现象。甚至因为实验演示效果不好,还容易让学生对其科学性产生怀疑,从而形成模糊的概念。

    2.4由现象到本质揭示的局限。

    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一种理想实验,虽然很重要,但学生理解起来则是很困难。要想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精确揭示出物理本质是不可能的,利用定性实验说明又难以体现物理思想方法。

    2.5信息传递容量的局限。

    传统的演示实验常常受制于实验设备条件的优劣和教师实验操作水平的高低,表现在信息传播速度慢,部分实验可见度和可信性不高,而且传输信息的形式较单一,从而限制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播容量。

    

    3.面临新课程的基本对策探讨

    3.1实验现象呈现层面上的改进方法

    第一,从身边常见的材料中取材,提倡用低成本的、随手可得的东西做物理小实验。这些出人意料的实验,不但能说明问题,也为学生下课后自己重复去做这些实验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在讲到物体的重心时,教师可以拿一个白炽灯泡举高一米左右往水泥地板上释放,学生们非常惊奇地发现灯泡竟然没有碎!仔细观察后发现由于重心的原因,灯泡着地时是灯头先着地的缘故。再如在“研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教学中,可利用纸、硬币来做随堂小实验,增加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性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对演示实验现象进行放慢、暂停处理。如在“牛顿管实验”中,抽掉空气,羽毛、金属片是否一起下落,学生无法判断,可信度差。我们可以利用录像机把实验过程拍下来,然后课堂进行放慢、暂停处理。

    第四,对原有的演示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如光的折射演示实验改进:传统的演示模式:教师把玻璃水槽放在讲台上,在玻璃槽中放一枚硬币,叫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站在水槽前适当改变头部位置,使眼睛恰好看不到硬币,然后保持眼睛和槽的位置不变,另一个学生慢慢向玻璃水槽中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该学生能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现硬币好象升高了,本来看不见的硬币慢慢进入该学生视线。

    3.2实验数据处理层面上的改进方法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有许多方法如算术平均值法、逐差法、列表法等。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体现物理量间的联系。

    3.3减小实验误差层面上的改进方法

    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而任何测量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准确。测量值跟被测物理量的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叫做误差。

    实验中,对偶然误差,主要是进行多次实验,求出平均值,用平均值来代替测量值就更接近真实值。误差分析,更多的是对系统误差的分析。

    第一、从实验原理分析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实验原理的不完善是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这类系统误差应从实验原理入手,运用有关物理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剖析。

    第二、从实验器材分析

    由于实验器材本身的缺陷也会使实验产生系统误差,如器材本身的精度(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游标卡尺的精度等)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电学实验中,电表的内阻使测量结果所生的误差也属这种情况。分析这类系统误差应从实验器材的结构入手,运用有关物理规律进行定性或定量剖析。另外,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还应从实验的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实验的数据处理上进行分析。

    

    4.结语

    通过对高中物理传统实验的改进进行研究后,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教材设计的实验在课堂实践中开设情况仍不理想。假如我们在教师培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实验资源共享、高中实验评价几个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的实验功能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主编:《高中新课标教材(物理)介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刘润茹,韩也.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的新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4.4

    [3] 李金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