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6: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 基层医院不够重视新发传染病,缺乏自我保护、消毒意识
新型传染病,具有不可预知性,基层医院中的医护人员与患有感染疾病患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基层医院有关工作人员成为了新发传染疾病最脆弱的群体。加之新发传染疾病免疫缺乏,尚无有效诊断和预防措施,医护人员日常与患者进行接触以及面对着流动性较大的人员,进而导致传染病扩散提供了渠道。
除此之外,基层医院消毒不合格,也是导致传染病扩散的一个主要原因[2]。未严格按照传染病预防标准,进行日常设备消毒工作,消毒期间不够认真负责,未按要求、未按质量进行消毒,未考虑到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危害的事件,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未严格根据要求,全部的消毒工作未落实到位。
1.2 基层医院结构组织分工模糊,尚待改善
基层医院中,并未足够认识到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对待传染病预防与管理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医院在管理传染病时所做的分工定位,存在遗漏、重复、模糊现象。虽然基层医院构建了有关预防管理科室,但是其管理制度不够具体,结构组织缺乏责任意识,分工不明确,科室机构的存在,却无法达到控制、防治传染病以及传染病信息反馈的目的。传染病预防与管理制度未贯彻落实,监测传染病期间,虽然大部分医院建立了流感门诊、发热门诊,但部门结构紊乱,存在分工模糊现象,使医疗资源被大量浪费。
1.3 基层医院硬件设施落后
因为基层医院在传染病认识方面缺失,在用于隔离传染病的基础设施方面,缺乏财力、人力的投入,使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传染病时,缺乏相应的应付能力。多数基层医院中的不同患者,存在着相同病种使用一套治疗装置的现象。基层医院用于应急设备的布局以及传染病病房的布局,尚待改善,对突发传染病的应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
1.4 缺乏宣传力度
由于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医院有关部门无法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分层的培训传染病有关防治办法、防治制度、有关法规法律等内容。多数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在传染病防治、法规意识、自我保护以及有关法律方面,意识较为淡薄[4]。进而使得基层医务人员在执行有关法规法律时,缺乏相应的力度;对医疗废弃物处理时,不够合理;在反馈传染病事件时,上报不够及时;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措施以及医疗设备消毒不合格;同种病种的管理不够集中;传染病发生后处理方式不合理等等。
2 基层医院传染病预防与管理中的解决措施
2.1 强化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防治办法、相关法律法规
基层医院应当针对性的、分层次的组织安排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防治办法,传染病预防制度以及法规法律等内容,保证能够覆盖全院医务工作人员。在培训和学习期间,应当着重就近期流行快速的传染病进行着重讨论和宣传,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办法、管理办法、诊断方法以及传染病的特点等等。基层医院应当加强考核医务人员对传染疾病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了解全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情况[5]。传染病有关知识的加强培训和宣传,有助于传染病的监督与诊治,同时,还可以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意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2 加大投入硬件设施
除了在传染病认识方面组织学习和培训之外,还应当在传染病硬件设施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将物力、人力投入到基层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工作中。适当增加基层传染病病房,构建相关的传染病隔离区域,以此来良好控制传染病。控制隔离区域内,按照病房隔离消毒制度、传染病房管理制度予以严格执行,安排专人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2.3 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预防与管理体系
预防与管理传染病,体现了基层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促进基层医疗效益的提升的同时,还应当着重做好预防、管理传染病的各项工作。构建工作机构以及有关领导组织,保证分工明确,无遗漏、无重复、无交叉。对机构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对传染病预防与管理中的问题,做到有效处理,及时有效上报和记录突发傳染病事件以及重大传染事件。
2.4 促进基层传染病诊治水平、学术水平提升
基层医院应当在建设传染病学科时,不断加大力度,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构建一支高学术水平、高技术的传染病诊治组织。积极主办、参与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定期组织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和交流[6-7]。
【关键词】医院传染病;控制管理;解决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3-02
1前言
传染病作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必须给予有效的管理,为此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治疗以及护理时,避免直接、间接携带病原菌或者成为病菌的传播者。应积极采取对传染病的预防对策,进一步完善病菌的消毒与隔离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促进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医院传染病病感染的途径
医院传染病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组织管理措施不当、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污染区与清洁区没有分开管理,同时污水以及污物设施、物品的管理疏忽也会导致传染病的感染。此外病人用过的餐具、被服等物品未经严格消毒,造成细菌的污染与传播[1]。
3医院传染病管理控制面临的问题
3.1处置室的消毒不彻底医院处置室的消毒不彻底,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导致病原体或者是生物媒介的肆虐传播,大大提高了病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医院病房内的相关消毒设备尚未完善,患者进行衣物的更换与清洗时,也增加了病菌传播的几率。
3.2对传染病的病源未进行很好的控制传染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医院中的传染源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上就诊的传染病以及传染病感染人数的突增;此外,各病人的流动性很大、医院的各门诊尚未分开诊断,传染病的感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增加了医院传染病感染的几率。
3.3护理人员防传染意识不强此外,医院的医疗以及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地进行无菌操作,未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导致传染病通过各种敷料以及器械等进行传播。
4解决的对策
4.1医院的污物需分类处置医院的污物需分类处置,例如,医疗与生活垃圾应该分类处置,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污染与扩散。为此,可设置几种不同颜色的袋子对分类的垃圾进行处理,例如黑色的朔料带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红色袋子用于处置放射的垃圾,黄色袋子可用于处置医疗垃圾,并且要求袋子的耐用、坚韧以及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此外,用过的输液器以及注射器应分开放置;血压计以及听诊器应每日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避免使用时出现感染现象[2]。
4.2加强对医院传染病的管理监测按照相关的规定与要求,对医院传染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监测,重视对流感病例、肺炎、以及禽流感等传染病的监测。此外,病患患有麻疹、流脑以及狂犬病等情况时,应该重视加强监测工作,对于有威胁的传染病应该建立及时的预警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发现,进而早控制、早管理,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有效预防医院出现传染病感染的现象,提高医院的安全管理水平。
4.3重视消毒管理工作消毒管理工作是减少医院传染病感染的有效方式,同时有利于降低医院传染病的感染几率。例如,对用于侵入人体组织的器械以及器具等医疗物品应该进行灭菌;严格根据病房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制度进行操作,做到认真消毒、规范操作。此外,还应制定各项消毒与规章管理机制,并且制定有效的预防传染病感染的方案及措施,有效减低医院传染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院消毒的工作质量。
4.4处理好个人的消毒卫生工作医院传染科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工作时,应努力做到严格要求,讲究卫生与重视消毒的预防工作。例如,医护人员离开病区时,应该及时更换裤子、衣服以及鞋帽等物品,并且做好洗手与消毒工作;同时医务工作者进行各项操作之前,尽量用肥皂水对双手进行冲洗,操作技术后,需对双手进行消毒[3]。
4.5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加强提高自身的责任感,提高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力,加强自身的培训与学习。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对全院医护者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医院的各科室人员也应进行学习;每年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以及进修人员给予传染病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等。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有助于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因此进一步提高医护者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5结束语
总之,医院做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对医院的安全管理、对医护人员与病患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效控制医院传染病的传播与感染应该需要全院人员的重视,做好各项消毒工作,保障医院的安全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红艳.医院感染与护理对策.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02):68转78.
一、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测管理力度
组织本单位和辖区医疗机构业务人员学习和培训《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依法开展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提高重点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查指导,除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外,每年最少组织两次传染病防治工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通报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
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地处理,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
依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结合我区的具体情况,在接到各种急、慢性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有暴发流行趋势的病例(或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报告时,要按规定时限逐级报告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本辖区发生的所有暴发疫情(包括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均要立即上报并迅速赶赴现场查明原因和传播特征,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在疫源地调查处理中,要认真规范填写流调表。除甲类及比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以外,其它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必须于3日内完成。
三、霍乱、腹泻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腹泻病防治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级霍乱和腹泻病防治专业组织,并按规定设置留置站。
(二)落实各项综合性措施
1.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任务
(1)建立腹泻病门诊:
①腹泻病门诊的设置要符合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要求。市及市以上综合性医院,要有单独的腹泻病门诊区,区(县)级医院开设单独的腹泻病门诊,乡镇级医院设专桌。要求功能区域设置合理。腹泻病门诊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诊,24小时应诊,做不到24小时开诊的单位,兼职科室(如急症科)要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和各项处理工作。
②对就诊病人,一律填写全省统一的“腹泻病门诊病人登记簿”。如系外地来的病人,应登记其详细地址、单位以及现时投宿地址。要求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严禁漏登,漏项。腹泻病门诊处方、化验单要有“腹泻”标记。每旬向区疾控中心,做门诊数旬报。
③县(市)区以上医院及有条件的乡镇级医院,应备有检验所需霍乱快诊筛检试剂、细菌培养试剂。要做到“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对就诊的水样便病人应作霍乱快诊筛检和细菌学培养。要求全年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率必须达到10%以上。无培养条件的单位,可进行O1群和O139群快诊试验,或将标本送指定单位检验。
④为落实“省腹泻病控制规划”,各级医疗单位应继续大力推广口服补液疗法,改善腹泻病例处理,口服补液盐的使用率要求达90%以上。
⑤发现霍乱疫情,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及时按规定逐级上报处理。对霍乱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要严格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凡分离出霍乱弧菌,应立即报告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进行初步鉴定,并按规定进行疫源地处理,同时将菌株附上“菌种上送表”,由专人逐级送市疾控中心进行鉴定。
⑥腹泻病门诊应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与隔离消毒制度,并遵照执行。
⑦痢疾、伤寒副伤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经确诊立即填卡、报告,分离出的菌株上送区疾控中心,每所医院上送痢疾菌株至少5株。
(2)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2012年我区确定2处成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机动队和传染病医院,机动队要配备抢救病人必需的药械、交通工具及消杀药械、防护用品,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4月份将机动队名单、值班电话报送市疾控中心。市传染病医院要备足治疗病人的房屋、床位和药械,做好接收及抢救治疗霍乱病人、带菌者的准备,并负责散发病人的运送工作。
(3)业务培训、检查和总结。各医疗机构要对腹泻病门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及机动队队员进行上岗前和经常性的业务技术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医务人员持培训合格证上岗。各单位要定期对本院腹泻病防治工作组织检查,及时向医务人员传达疫情动态。培训与医院自查均要有记录。11月中旬将全年腹泻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区疾控中心。
2.疾控中心任务:
(1)建立腹泻病防治机动队。区疾控中心应于5月1日前组建腹泻病防治机动队,配齐疫源检索、疫情处理所需的检验用品、消杀药械、抗菌药物、个人防护用品、车辆和疫情值班电话等,实行24小时值班制。
(2)有重点的开展疫源检索。对腹泻病人、重点人群、食品、饮用水源和其他外环境标本的检索,每月选择2~3处饮用水源及20份海水产品、可疑食品或其它的外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腹泻门诊病人快诊率要求达100%,霍乱弧菌培养率不少于10%。霍乱阳性标本及痢疾菌株收集于10月31日前上送市疾控中心统一进行鉴定,市区不少于15株。区重点人群检测不少于100份。
(3)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仍实行霍乱疫情零病例周报告制度。发生腹泻病暴发疫情,应立即报告,并及时采样检测和进行疫情处理,处理结束后填写暴发疫情报表和处理小结报市疾控中心。
(4)督导检查。在腹泻病门诊开诊前、后要进行检查,开诊小结及半年和全年工作总结要及时上报。
(5)伤寒、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接到疫情后,流调及疫源地处理应于接到报告3日内进行,处理结束后及时上报个案流调表及疫源地处理小结,并于来年3月份之前进行疫源地二次处理,做好伤寒、副伤寒的查源灭源工作。
(6)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县级及以上医院和有条件的其它医院,要备好病例诊断的检验试剂和诊断血清,发现O157∶H7感染的可疑病人(如血便、血性腹泻的病例)要登记报告并及时采样,进行O157∶H7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根据卫生部的要求,O157∶H7感染按乙类传染病的时限和方式报告疫情。
(7)手足口病的防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在儿童中造成暴发流行。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按照济卫疾控发[2007]13号文件《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发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四、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
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流感、猩红热和水痘等是我区重点防治的呼吸道传染病,2012年要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各项工作预案,健全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做好技术、物资储备。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本单位防治SARS、人禽流感、流感大流行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预案,按要求成立领导小组、技术专家小组、疫情处理小组等,并制定具体可实施的各项工作制度。要做好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定期开展人禽流感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技术演练,为疫情处置做好技术储备。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治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及疫情处置能力。区疾控中心对辖区医疗单位、医疗单位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层层培训,以提高有关业务人员诊断、处置及控制传染病疫情的能力。
(三)继续做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监测工作。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的要求,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及时诊断、排查和处置人禽流感和SARS的相关病例。
(四)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对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疫情,疾控机构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按照《省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做好SARS、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应急处置及流行病学调查,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
猩红热等其它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继续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对出现的预警病例及暴发疫情,要及时报告和处理。
五、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工作
医院管理和消毒工作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消毒专业工作规范》、《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全国疾控机构工作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市疾控中心《2012年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要点》等要求执行,加强对辖区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导和检查,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1.健全组织机构,适应形势需要。各医疗单位要成立专门业务科室或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从卫生事业发展和疾病控制工作大局出发,把专业精、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消毒岗位上,以应对传染病消毒、医院感染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加强培训指导,提升队伍素质。今年,省疾控中心将继续举办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业务技术指导和培训,各医疗单位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组织相关业务人员积极参加。加强消毒队伍能力建设,提高消毒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水平。
(二)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导工作
1.加强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源地消毒处理和监测评价。消毒装备及药品的储备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健全各级应急消毒队伍,达到人、财、物三落实,随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新发传染病消毒任务。
2.做好疫源地消毒工作。提高传染病应急消毒处理及时率,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工作职能,开展对传染病疫区、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和监测评价,处理率达99%以上。处理记录、监测评价资料齐全,及时上报监测报表。
(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
2012年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导和考核机制,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卫生质量的督导、考核与评价工作,特别是乡村卫生室和个体行医定期检查督导,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督导率达95%以上。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1)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2)针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各项工作和控制措施。(3)消毒灭菌与隔离、医疗废物管理及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状况。(4)医院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的监测工作情况。(5)现场检查。开展辖区各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托幼机构等单位的委托消毒监测工作。
(四)加强信息管理与经验交流
加强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为全区医疗机构消毒和医院感染工作提供经验交流平台,提高我区消毒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六、病媒传播性疾病的防制
病媒生物监测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30%与病媒生物有关,其中的疟疾、乙脑、丝虫病、登革热等,通过灭蚊即可以控制其发病;登革出血热在疫苗未问世前,灭蚊是其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可见媒介生物控制的重要性。市病媒生物监测属国家重点传染病监测项目,为了解我区病媒生物的动态变化,落实国家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防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2012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病媒传播源的监测、防制、标本制作及数据汇总上报工作。其中蚊蝇的监测从3月底开始,蟑螂和鼠密度全年监测,并与区爱卫会密切合作做好“四害”的消杀工作。
七、疫情信息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
1.严格执行疫情信息报告制度,提高报告质量。
(1)各级医疗单位要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报告制度,保证每天报卡及时(诊断时间与报告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白喉、黑热病、登革热、血吸虫病、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在进行网络直报的同时,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区疾控机构疫情室电话报告。
(2)继续规范医疗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登记、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报告等工作。要求传染病报告卡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写完整、准确、符合逻辑性。区疾控中心每月对传染病报告卡的报告及时性,规范性,填写质量等进行评估,并进行反馈。专病报告管理系统推送到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的死亡病例应遵循《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年试行版)要求。
2.继续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保证数据安全。加强报告系统的管理,网络直报人员每月要进行传染病报告卡的导出,切实做好疫情数据的管理工作。
3.继续做好门诊日志的管理工作
根据济卫防字[1995]第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门诊日志管理的通知”精神,各医疗保健机构的传染、内、儿、妇、皮肤、中医、肠道、性病、急诊、放射、口腔和肝病(或感染性疾病科)等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要按要求,认真做好门诊日志的记录及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报告工作。住院部(或各病房)应设有病人入、出院登记和传染病登记本。门诊日志基本项目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初复诊、诊断及结果、检验日期等项目。疫情报告员要做好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簿填写、报告的检查指导、调查核实和录入报告等工作。
(一)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或采供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执业活动中,检测出的传染病病原阳性者时,均按病原携带者进行报告。
【关键词】 传染病; 抗生素;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R8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147-01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如内镜、插管等,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还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多种临床器械的交叉使用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加上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使许多手术患者对药物的抵抗性提高,提高了传染病的发病几率[1]。本文通过分析600例手术患者的受染情况,对传染病管理制度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6月收治的300例外科手术患者(观察组)与2010年3-6月(未实施传染病管理制度前)收治的300例外科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龄最大80岁,年龄最小不足1岁,平均(35.68±13.98)岁;对照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58例,女142例,年龄最大76例,年龄最小2岁,平均(38.25±1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0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预防感染措施,观察组300例患者则根据医院实施的传染管理制度进行感染预防,并对两组患者的受染情况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300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发生传染病,占2%;对照组30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传染病,占4%。观察组受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3月起所实施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相比实施前,传染病发生的几率明显降低,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传染病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完善组织机构,构建传染病管理控制体系,各科各室设定传染病专管人员,保障传染病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此外,明确各个级别的监管人员,为各级别的监管人员制定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对监管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加强对医院全体人员的培训力度,做好预防控制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从而增强医护人员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意识,并根据管理工作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对不同科室不同病房的医护人员采取分团培训方式,对传染病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2],如控制措施、预防方法、临床注意事项、感染途径及感染范围等,并通过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做进一步讲解,使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
健全传染病控制管理手段,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几率。一方面,实行自上而下的传染病控制管理体系,为保证传染病控制预防工作的落实设定专门的监督人员。另一方面,构建互助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对同事日常工作中的预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以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构建相关的奖惩制度,以保障医护人员认真落实传染病管理制度,维护该制度的实施意义。
根据抗生素使用情况设定专项管理体系,要求医护人员详细记录临床用药情况,检查与整顿存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率>50%)的科室,并加强对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用药培训力度,为抗生素的应用制订基本原则。
根据无菌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各项手术器械,对临床使用的器械妥善存放,并建立出入记录卡,详细登记出入情况。指导护士对各类用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误用不合格用品的情况。按要求处置医疗废物,防止其发展成感染源。
加强对医院的卫生管理,对各个区域平均划分,将各区域的清洁工作认真落实到各个科室中,公共区域必须每日清扫1次,并采用消毒水对地面进行清理。及时更换住院患者的床单,并常开窗通风,保持患者休息环境的干净整洁,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前应清洗双手,避免病菌通过手部接触患者伤口,使患者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唐炎,李玉荣,郭晓东,等.医院传染病管理及控制措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8):5571.
一、工作中不断创新、在拓宽职能,为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使医院在同行中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医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法定传染病等疾病实行院内网络直报,将报告时间从医生工作站端到中国CDC端缩短在5分钟之内。通过项目带动工作,对全市传染病预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门急诊分别设立预检、分诊处,对就诊病人实行预检、分诊制度,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
三、我院为浙江省SARS监测哨点医院,全年开设发热门诊。1—6月共接诊发热病人32923例次,发热肺炎病人549例次。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依法采取隔离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每周向省疾控中心报告绍兴市人民医院医院发热呼吸道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周报表;不明原因发热住院病例周报表。报告每月一次对病房和门诊做好自查工作,对传染病漏报和迟报的情况按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处罚;积极配合绍兴市疾控中心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在今年麻疹流行期间,我们从诊治邮电技校的几个发热皮疹病人中进行分析研究,考虑可能是麻疹病人,及时向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报告,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控制麻疹在我市的大流行作出了贡献。
四、肠道门诊工作规范、各项制度健全到位,自5月1日开始到6月30日共接诊腹泻病人1035例次,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共采集“02”培养标本1070份。成立医院“02”机动队,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五、做好肺结核病的管理
传染病监督检查小组每周检查一次有关工作,并作好登记、统计工作,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今年1—6月全院共转诊肺结核病人198例,转诊率100%。其中涂片阳性患者12例、涂片阴性36例、痰结核菌培养阳性13例、阴性14例、未痰检123例。对违反肺结核病管理制度的医生作出相应的处罚。
六、根据2006年工作计划目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疑似传染病订正报告的问题:省疾控中心要求我们疑似传染病100%订正。
①个别医生思想上不重视,需要防保科同志经常督查;
②有的疑似传染病患者一次看病后不来了或者转院了,还有的患者无法从病原学中确诊,给订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019年我镇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在县卫生局级领导下、县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下,传染病报告率大大提高了。如期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疫情管理工作计划,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 情况分析
2019年是全镇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直报,由于报告方式的改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已大幅度提高了。2019年古城镇卫生院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2例(水痘5例,肺结核1例,乙肝5例,疑似麻疹1例)。
二、成绩与经验
1、领导重视。由院领导、公卫办、村卫生所负责人及疫报人员组成。建立有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并上墙,配备有网络直报的设备和专职人员。
2、村卫生所使用玉林市卫生健康局制定的统一表格,登记项目基本完整。医院使用玉林市卫生健康局制定的统一电子表格,登记项目基本完整。
3、多次对医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培训,使医生及时掌握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新病种及报告方式和时限等,对报告卡的填写要求多数医生能掌握。
三、存在问题
1、传染病仍有漏报。部科室无登记传染病病人,传染病漏报调查中漏报率较高。
2、部分医务人员对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个别科室有门诊电子日志但形同虚设。住院电子登记不齐,造成传染病报告情况无法查询,影响正常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开展。
3、部分临床医生传染病报告法律知识淡薄。不定期抽查中,发现个别医生不懂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新病种,以及某些传染病在乙、丙类中的调整。相当部分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程序、报告方式和报告时限不掌握。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
20__年,全市急性传染病防制、疫情管理以及免疫预防工作以“非典”、人禽流感、霍乱、不明原因肺炎等重大疾病防制为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信息管理,认真实施免疫规划,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加大检查指导、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综合防治能力,更好的发挥疾病控制对人民健康的保障作用。
一、急性传染病防制与疫情管理工作
[找文章到文秘站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预防和控制,防止重大传染病传播。1~4月、11~12月要严格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认真做好不明原因肺炎主动监测工作。进一步抓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各项防治措施,继续贯彻落实《湖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湖北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做好监测、报告、防控工作,及时发现、控制SARS、人禽流感及其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疫情。
(二)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等的快速应急和处理能力。根据卫生部及省卫生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有关要求,制订应急处理方案,成立疫病防制机动队,强化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全面推进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工作。同时,加强组织领导、人员培训、预案制订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对突发事件、重大传染病和原因不明疾病以及因自然灾害引起的重大疫情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
(三)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报告与管理。一是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途径、时限报告各类传染病。针对我市传染病的漏报、迟报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规范,存在缺项漏项情况较多的问题,20__年主要从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入手,以规范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减少迟报、杜绝漏报为重点工作内容,定期对医院的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综合质量纳入各地各单位年终考核指标,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我市传染病网络报告综合指数,提升我市在全省传染病报告质量评价中的排名。二是密切关注疫情动态,进一步提高各种报表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瞒报、谎报、缓报现象的发生。三是开展传染病疫情分析预测工作。各地要认真做好每月一次的常规疫情汇总报告,于每月5日前报出疫情简报,有半年和全年疫情分析、特殊时期做好专项疫情分析。
(四)抓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的监测防制。5~10月份开展对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督导,进一步要求各医疗机构规范肠道门诊,加强腹泻病人的检索,做到“五专”,“逢泻必登、逢疑必检、必报”,检索率达到20以上。各地CDC要按《全国霍乱监测方案(试行)》和《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要求开展外环境和食品监测,在5~10月份每月完成公厕、污水、水产品、可疑食品等外环境样品的检测任务,并于每月5日前报出监测报表。同时,认真做好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病例监测工作,完成菌株上送工作。
(五)保质保量完成省下达的相关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按照国家CDC或湖北省CDC下发的各种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方案,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制定我市各种重点传染病具体的监测方案,并严格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工作。重点控制霍乱等疾病爆发流行,加强对流感、流脑、出血热、狂犬病、乙脑、百日咳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开展相关疾病病例监测工作,落实以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努力降低发病率。
(六)开展对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的传染病漏报率调查,杜绝漏报、迟报、瞒报和谎报疫情现象的发生。严格按《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及《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的有关规定,对辖区内责任疫情报告单位进行法定传染病漏报率调查,11月底完成并上报调查结果。
(七)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逐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
(八)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九)加强督导培训工作。全年市级对各县(市、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2次以上的督导,各地对辖区内乡镇及直管单位应不少于4次。加强疫情信息管理的培训工作,实行定岗定人。
二、免疫预防工作
(一)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1、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加强经费保障,落实免费接种政策。我市温泉城区和咸安区、崇阳县已于20__年全部或部分落实了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但其它地方还没有落实,各地今年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及时足额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经费,确保计划免疫工作顺利开展。
2、落实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工作,加强接种单位的管理。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湖北省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各项工作。
一是各接种单位(包括接种门诊、接种点、产科接种点)的设立应按照“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定点接种、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各县(市、区)卫生局应明确辖区内各接种单位具体的责任区域和预防接种工作职责,杜绝管理上的盲区;每年进行1次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的资格认证或审核。
二是各县(市、区)CDC及各接种单位要认真做好辖区内基础资料(包括总人口数及15岁以下各年龄组人口构成资料、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建卡人数、建证人数、儿童流出流入情况、托幼机构及学校数、 学生人数等)的收集与管理。各接种单位应对责任区域0~6岁儿童开展主动搜索工作,每年至少1次,并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和补种工作,完善基础资料管理,保证建证、建卡率达98以上。
三是以乡(镇)、县(市、区)为单位,每半年进行一次计免资料、账册的整理、核对工作,掌握本辖区内的儿童接种情况,分析未种原因。每季度与计生部门、公安部门、医院产房核对新生儿登记,多渠道掌握适龄儿童数。
四是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免疫接种,杜绝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预防接种前前告知工作,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避免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引起的纠纷。
3、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落实《湖北省免疫接种管理规定》、《湖北省预防接种示范门诊基本标准》,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启动乡镇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按《湖北省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鄂卫发[20__]9号),各县市区今年完成三分之一乡镇规范化建设。
4、开展经常性计免督导工作。按照《湖北省免疫预防工作督导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对辖区开展经常性计划免疫督导工作。县(市、区)每年至少对所有乡镇的免疫预防工作督导4次,对直接管辖的免疫接种门诊至少督导6次;乡镇卫生院每年对所辖的每个免疫接种门诊(点)至少督导6次。
5、进一步完善流动儿童管理制度,提高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和接种率
一是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完善流动儿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流动儿童接种登记簿和流动儿童迁入、迁出登记簿,认真落实流动儿童接种,力争寄居三个月以上流动儿童建卡率≥95,五苗接种率≥90;
二是每季度应对辖区内流动儿童变更情况进行一次核查。
三是全年至少组织一次流动儿童接种率专题调查,有调查总结。
6、加强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防范预防接种反应和纠纷
一是各接种单位一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率100。使用后及时毁型、消毒处理,并有记录;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器(安全盒)使用率达85以上;
二是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试行)》、《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指南》要求,认真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明确专人负责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时上报,积极调查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
三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施零病例报告,每月5日前上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和常规月报表。
7、认真实施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按照鄂卫发[20__]96号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转发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托幼机构、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按统一表式进行登记,对接种史不全者,均要实施补种,10月底前将工作总结报至市疾控中心。
(二)继续巩固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成果
1、强化AFP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报告质量。以市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10万以上,要求各县(市、区)不少于1例;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14天内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粪便标本7天内送达及时率、未采集合格粪便标本及分离到脊灰病毒的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达到80以上。
2、加强AFP病例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和《湖北省AFP病例监测工作规范》要求,县级以上疾控机构每旬应安排专人到县(市、区)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AFP监测医院进行访视,主动搜索AFP病例,并做好记录;对去年无AFP病例报告的综合性医院应作为主动监测的重点医院,分析无病例报告的主要原因,消除AFP监测工作盲区;AFP病例主动监测登记表县(市、区)级以旬为单位汇总按月报市疾控中心,及时报告率与完整率在95以上。市疾控中心每季度通报一次监测结果,并分析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全年对各县(市、区)AFP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3、及时、认真地对AFP病例进行调查和随访并及时上报相关调查表格。重点抓好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的综合防制。发生高危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的地区,应按卫生部下发《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进行调查,做到:患儿居住环境的调查及相关病史资料的收集;采集5名五岁以下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调查患儿所在村30名五岁以下儿童的脊灰疫苗接种率;病例所在村及县级以上医院的AFP病例的搜索;必要时,在当地开展应急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
4、实行AFP病例报告奖励制度,按省卫生厅有关文件执行;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有组织地开展脊灰强化免疫活动。
5、开展AFP报告、监测的业务培训。各疾控机构今年至少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有关人员进行一次AFP的定义、报告、标本采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有培训通知、人员签到、培训讲稿、试卷和培训小结。
(三)加强乙肝防制,做好乙肝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1、按照《20__~20__年湖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要求,以乡为单位12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以县为单位首针及时率达90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接种点要达到95以上)。
2、开展15岁以下儿童新发乙肝病例的个案调查上报工作,提高报告质量。
3、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和管理,切实做好社会宣传动员、人员培训、疫苗和注射器材管理、资料收集与报告,进一步完善疫苗使用手续,杜绝疫苗挪用现象发生,经常性地开展督导、检查与评价。
4、严格按照“谁接生谁负责接种第一针”的原则,确保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四)加强其它计免相关疾病的监测工作
1、开 展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落实免疫策略,控制麻疹暴发
一是结合AFP监测工作,按《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修订)》、《湖北省麻疹监测方案(试行)》、《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定期到监测医院了解麻疹、新生儿破伤风就诊情况,发现病例及时报告,每月5日前将监测报表报市疾控中心,报表上报及时率和完整率95以上。
二是所有新破病例和疑似麻疹病例均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流调表要求填写完整,尤其是免疫史的核实,调查表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报至市疾控中心。
三是疑似麻疹病例采集血清标本送市疾控中心检测率100。
四是对于以县为单位,麻疹发病在1个月内增加5例以上,或发病率超过1/10万的地区,要组织专门调查,分析流行因素,预测流行趋势,及时采取应急接种等相关控制措施。各县(市、区)应对所有疑似麻疹暴发疫情开展调查、及时采集病人的血样并及时送市疾控中心检测,麻疹暴发疫情的及时上报率应达100。
2、加强流脑和乙脑疫情监测工作
一是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推广使用精制乙脑疫苗、流脑A C疫苗,努力提高接种率;
二是注意疫情动态:以乡为单位,月发生3例以上病例;或以县(市、区)为单位,发病数比同期发病数高20以上,要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
三是发现流脑、乙脑疫情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个案调查表报市CDC,同时报省CDC。采集乙脑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采集流脑脑脊液、血清等标本,送省CDC检测。
3、主动开展免疫监测工作
按省、市有关监测方案要求,积极开展免疫监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省疾控中心下的监测任务。各疾控机构也应根据当地情况,主动开展相应的免疫监测工作。
(五)加强冷链和疫苗的管理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湖北省免疫规划基础管理工作方案》以及《湖北省计划免疫疫苗冷藏、冷运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保证冷链正常运转,严格各种疫苗的供销渠道,确保疫苗冷藏,并节约用苗。
2、一类疫苗冷链运转原则上由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逐级运转。全市一类疫苗冷藏冷运管理工作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一渠道、加强监督、规范储运的原则,市及各县(市、区)对本级管理的疫苗冷藏冷运实施监督管理,并对下级的疫苗冷藏、冷运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同时负责申报辖区内疫苗使用计划,对疫苗使用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辖区内的疫苗冷藏、冷运情况进行查验,做好冷链运行设备的维护等工作。
3、市、县、乡级应建立健全冷链设备帐册,并有专人管理,建立疫苗进出库和贮运温度记录。冷链设备维修时应做好记录,备查。
4、每逢单月5日前上报上次冷链运转生物制品使用数、库存数等。健全生物制品的领发手续,生物制品进出账目清楚,帐物相符,领发手续保存三年以上,索证资料要存档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六)认真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接种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1、维持农村每两月一次、城镇市区每月一次以上的冷链常规运转,以接种点为单位每年冷链运转不得低于6次。重点抓好0~6岁儿童“五苗”常规免疫和百白破、麻苗、脊灰苗、白破二联的适时加强;以乡为单位0~6岁儿童“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及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全程合格接种率达到90以上。各县(市、区)CDC每年应组织开展一次儿童计划免疫疫苗(包括乙肝疫苗)接种率的调查。应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报告的要求,定期逐级上报流脑、乙脑疫苗的接种情况。
2、及时统计、分析辖区内各接种门诊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开展情况,注重接种数据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每逢单月10日前将上次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报至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15日前报至省疾控中心。
3、市疾控中心每半年对接种情况进行一次分析,以简报的形式反馈至各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