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10:0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实证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Ball,R.,andP.Brown,(1968),“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Vol.19(Spring1968),pp.159-178
[2]Beaver,W.H.,(1981),“EconometricPropertiesofAlternativeSecurityReturnMethod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Vol.19(Spring1981),pp.163-184
[3]Black,F.,1972,CapitalMarketEquilibriumwithRestrictedBorrowing,JournalofBusiness,July,pp.444-454
[4]Brown,L.,P.Briffin,R.Hagerman,andM.Zmijewski,(1987),‘AnEvaluationofAlternativeProxiesfortheMarket’sAssessmentofUnexpectedEarnings.”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July1987),pp.159-194
[5]陈信元等,2002,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研究(4),pp:59-70
[6]陈信元等,2001,预期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6),pp:22-35
[7]夏立军,2003,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年6月,第5卷,第2期,pp:94-122
[8]王跃堂等,2001,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7),pp:16-26
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何建国,刘婧.实证会计研究的辩证思考及其范式选择[J].财会通讯,2011,09:9-11.
[2]田高良,李留闯,王鹏.发展中的中国情景化实证会计研究——第九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会计评论,2011,01:97-110.
[3]王建军,陈璇,陈萌.陈小悦教授实证会计研究的经历、自我反思及其启示[J].中国会计评论,2011,04:485-498.
[4]张伟华,毛新述.实证会计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第十一届中国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会计评论,2013,01:91-100.
[5]李汉兴,李忠诚.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必须解决的问题[J].财会月刊,2001
[6]李彩莲.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财会研究,2004(9)
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鲍勃·瑞安等著,阎达五等译:《财务与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瓦茨,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杜兴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辽宁财专学报》2000年第1期。
[4]盖地、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5]曲京山、乔俊兴:《论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张自巧:《论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和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辩证统一》,《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5期。
[7]齐献忠:《实证会计与规范会计相互关系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8]汪江洪、刘凡齐:《关于规范会计工作中的实证会计研究》,《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9]张天蔚:《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结合运用》,《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4年第8期。
[10]陈汉文、林志毅:《对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思考》,《财经研究》1997年第2期。
[11]Boland,L.A.Fall.CriticizingPositiveAccountingTheory,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1992.
参考文献:
[1]M.Rothehild,J.Stigiitz.EquilibriumInCompetitiveInsuranceMarkets:TheEconomicsof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6,90(1):629-650.
[2]Akerlof.JA.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eonomies,1970,84(l):488-500.
[3]ArrowK.J.TheroleofsecuritiesintheOptimalallocationofrisk-bear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3,31(3):91-96.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30.
[5]李玉泉.保险欺诈及其对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0,(01).
[6]刘喜华、吴育华.信息不对称与最优保险契约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3,(10).
[7]王海英.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J].经济师,2005,(01).
[8]孙树垒、韩伯棠、孙建全.博弈双方逆向选择问题的均衡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2).
[9]卢彦凤.保险市场逆向选择风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8.
[10]钟明.保险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94-98.
[11]张欢.中国社会保险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6,(02).
参考文献
[1]伍云.保险监管法视野中的被保险人权益保护—兼论我国保险监管法的完善[C].硕士论文第3-6页.
[2]李喜梅.保险消费的特点及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02).
[3]张兰.新《保险法》实施在即消费者权益保护“回归正途”[J].金融时报,2009.
[4]余龙华.保险消费者保护的深圳模式[J].中国金融,2012(07).
[5]涂东阳,钱敏.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点思考[N].中国保险报,2012.2.16.
[6]邓阳.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硕士论文第43、51页.
[7]李世玲.保险消费者六大权益需要保护.金融时报.
[8]2012年一季度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通报.中国保监会
参考文献:
[1]管建云.论保险告知义务制度的适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7).
[2]邵胡敏.浅析保险告知义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7).
[3]游明.论保险法上的告知义务[D].兰州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11).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需求,中美贸易出口
一、引言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相当深远的负面影响。美国消费明显减缓,影响了中美贸易间的往来。2006年我国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0%,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个数据从2007年8月开始下降,2009年除12月份以外,其余月份我国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长全都为负增长。作为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出口大国,对美出口的下降,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
影响中美贸易出口有多种因素。而金融危机的需求传导机制应该说是影响出口贸易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此次金融危机使得许多消费者对美国经济前景感到担忧,对未来持悲观的态度。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下降5%~6%。美国消费减少,美国的经济就步入衰退时代经济学论文,而我国对美出口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为化解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金融政策,计划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在扩大内需的条件下,中国的出口贸易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本文分析了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期内,国内外需求对我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格式模板。这对促进中美贸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学者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众说纷坛。在理论分析方面,姜鸿(2009)认为美国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中国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传导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但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总体影响程度有限。短期内我国应来取措施促进出口,长期内则应扩大内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王聪,张海云(2009)认为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短期内,外部需求萎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国外银行信贷紧缩导致的国内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使得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明显下降。从中长期来看,外需明显萎缩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裴长洪(2008)则认为应避免高估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美国经济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将对其进口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会加大对进口廉价商品的依赖,只要我国商品继续保持价格竞争优势,可以克服美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因此,美欧经济不景气,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市场扩大未必是绝对的坏事。
在实证分析方面,田苗(2009)采用1997年第1季度至2008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了贸易伙伴国美国和欧元区国家GDP下滑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其中美国的GDP增量在初期会对我国出口有一个短期的正效应,这种冲击在第2期以前逐渐减小,但是在第2期以后,这种正冲击效应放大说明美国GDP对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半年以上的时间推移。裴平、张倩(2009)选取了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的月度数据经济学论文,实证研究了我国对前十大出口对象国的出口总额与这些国家的人均GDP、股市总市值、失业率,以及人民币有效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国家的人均GDP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些国家股市总市值的变化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较小。
三、国内外需求对中美贸易出口影响的理论分析
根据国际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的出口主要取决于该国真实的国民收入和本币实际购买力有关。也就是说,中国对美出口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美国的国民收入。美国的国民收入可以用美国商品零售总额来代替,因为美国商品零售额在美国占个人消费开支的一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因而是观察美国经济增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是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它与CPI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金融危机时期基本保持在6.82左右,变动幅度微小,因此不考虑人民币汇率这一因素。
鉴于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当出口在国际市场碰壁时,国内市场能够将部分国际需求转为内销。本文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代替我国需求,分析其在危机时期内对中美贸易出口的影响。
本文将美国商品实际零售总额(剔除了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素),中国社会消费品实际零售总额(剔除了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素)列为解释变量,这样不但考虑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一因素,而且美国商品和中国社会消费品实际零售额比名义值更能准确地反映现实。
图1显示了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这一期间中国社会消费品实际零售额(RCR)和美国商品零售额(RUR)的走势。由图可见,RUR在这一时期明显有减缓的趋势,而RCR不断在小幅上升。
四、国内外需求对中美贸易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时间段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论文格式模板。为取得实际值,各变量均剔除了物价因素。其中,我国对美出口额(EX)和我国社会消费品实际零售额(RCR)都剔除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CPI),美国商品实际零售额(RUR)剔除了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UCPI)。EX来源于中国海关经济学论文,CR来源于中国统计局,UR来源于美国商务部,CCPI来源于中国统计局,UCPI来源于美国劳工部,CCPI和UCPI均为同比数据。
(二)、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将变量作对数处理,分别以LnEX、LnRCR和LnRUR来表示。通过Eviews利用ADF法对这三个时间序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单位根检验
变量
检验形式
DW值
ADF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检验结论
lnex
(c,n,1)
1.968759
-2.462022
-3.670170
-2.963972
非平稳
D(lnex)
(c,n,1)
1.921250
-4.032403
-3.679322
-2.967767
平稳*
Lnrcr
(c,t,0)
1.763556
-2.907864
-4.284580
-3.562882
非平稳
D(lnrcr)
(c,t,0)
1.934354
-5.388697
-4.296729
-3.568379
平稳*
lnrur
(n,n,0)
2.0922816
-1.317892
-2.641672
-1.952066
非平稳
D(lnrur)
(n,n,0)
1.999653
-5.337233
-2.644302
论文关键词:股指期货,沪深300指数,协整,VAR模型
1.引言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中国资本市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与其相对应的原生金融工具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也一直是学术界与投资者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2010年4月16日的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又翻开了历史性的新篇章。那么至今运行了四个月股指期货是否实现了价格发现功能,对现货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会怎样,又是否会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文将选取更新的市场数据,借助VAR模型、VECM模型、协整检验、长短期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方法,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更全面综合的刻画我国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作用的大小,由此说明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以期对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模型与数据的选取
2.1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10年4月16日至2010年8月23日中国沪深300股指现货和股指期货每交易日收盘价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全面再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中股指期货合约的产生至其发挥其功能影响市场的过程。之所以选择收盘价数据,是因为道氏理论认为收盘价是最重要的价格.这一价格反映了市场的大部分行为。又由于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不具有同时性,且同一交易日会同时有若干不同的交易价格金融论文,数据不连续,本文选取最近月份的股指期货合约为代表,将不匹配的数据删除,这样可以得到一个连续的期货合约价格序列。为减小数据的波动,将指标进行对数处理。在此定义,LS为沪深300现货股指对数序列,LF为沪深300股指期货对数序列,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及湘财金禾证券分析软件,经整理得共计88组数据,实证过程借助 Eviews5.0软件。
2.2 VAR(向量自回归)模型
本文运用该类模型与方法来对沪深300股票价格期货指数与沪深300股价指数两者之间整体关联性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VAR(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高铁梅,2006)。 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1)
其中: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和k×d维矩阵H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是k维扰动列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以及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3. 实证分析
3.1单位根检验
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首先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的情况(Granger,1974)。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简称ADF)检验方法来检验样本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ADF平稳性检验基于以下回归方程:
为纯粹白噪音误差项,滞后阶数的选择使得不存在序列相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ADF检验的原假设,备择假设。接受原假设意味着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即序列是非平稳的(古扎拉蒂,2005)。
对每个变量的原序列以及一阶差分序列的平稳性特征采用ADF检验方法金融论文,可知变量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3.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寻找非平衡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常见的协整方法主要有两变量的Engle-Granger检验(简称EG检验)和多变量之间的Johansen检验(简称JJ检验Johansen-Juselius)。EG检验是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通过建立OLS模型来检验其残差的平稳性,若残差是没有单位根的平稳序列,则说明原序列存在协整关系。EG检验存在一定的缺陷,假如当协整关系的维数增加或协整的秩大于1时,EG检验便无能为力了。JJ检验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是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计算出与残差矩阵相关的矩阵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的轨迹及最大特征值进行检验,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EG检验在多变量检验方面的不足。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来检验LF和LS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根据AIC最小准则选取滞后阶数为2阶运用Eviews5.0得到结果如表1:
表1:LF和LS的协整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
Johansen(迹)统计量
原假设
特征值
迹统计量
临界值
P值
LF和LS
rk(∏)=0
0.23432
22.76331
12.3209**
0.0007
rk(∏)≤1
0.000812
0.069089
4.129906**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希克斯(J.R.Hicks)和尼汉斯(J.Niehans)提出的金融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为“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这个命题报考两层含义:(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威廉·L·斯尔帕(William.L.Silber),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他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在文中他详细阐述了金融创新的原因,并用直线程序模型加以说明。斯尔帕认为:创新活动是经济推动力的产物,在金融部门中,不定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金融成果都源于经济刺激。金融创新是微观经济的框架,它是约束诱导、技术的进步和立法的结果。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对中国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中国的金融学者们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
张军洲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分析》(1995)中提出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内涵:区域金融理论是以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发展空间结构变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在外延上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和金融活动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他对区域金融概念的内涵要素进行了如下界定:一是空间差异要素。二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三是吸收与辐射功能差异要素。四是环境差异要素。这些要素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金融概念的丰富内涵。
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类型出发,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流动的原因、途径、趋势、效果,以及资金流动引起的经济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随着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资金流动管制有了很大的放松,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提出了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
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对体制转轨中的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们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他们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他们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他们强调了中央、地方与企业三方的利益冲突,蕴涵了博弈论的思想。他们的研究较为全面。
刘仁武博士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2002)中通过区域金融结构和进入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实证的方法讨论了区域金融的均衡、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刘仁武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框架。
支大林博士在《中国区域金融研究》(2002)中对区域金融的重要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理论界定,认为区域金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提出区域金融成长的概念;指出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对区域金融成长的规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三、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的展望
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全球一体化的金融中心创造出连续24小时连续运转的金融市场。作为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血液循环作用的金融市场,其蓬勃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金融创新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因此区域金融理论还将面临更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Shaw,E.,FinancialDeepeninginEconomicDevelopment,Oxford:OxfordUniv.Press,1973
[2]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BeiJing:ChinaRenminUniv.Press,2001
[3]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4]徐进前.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7]殷得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87 -03
前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世界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金融抑制和金融过度都会损害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期,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罗纳德·I·麦金农和列文等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率先提出并推动了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发展指金融体系的规模或效率得到提高,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体系是否具有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在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金融发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然而各种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中介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如新古典增长理论(Goldsmith,1969)认为,金融发展与投资有效性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强调金融自由化在增加储蓄和投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cKinnon,1973;Shaw,197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通过有效的资本配置可以提高投资有效性,金融机构的产生与成长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与之对立的观点则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并不重要。例如,以(Lucas 1988)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以往的经济学家们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会创造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金融部门的发展,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而不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除了对经济规模产生作用外,对经济结构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动也会产生一定作用。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的研究却是在最近十多年间才发展起来的。(Greenwood和Jovanovich,1990)的理论模型开创了该领域研究的先河。在此以后,与其观点相近的文献逐渐涌现,大都是要证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倒U型关系。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就此问题展开了研究。然而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都与国外的理论有一定矛盾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尚处在金融发展倒U型的前一阶段,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并没有区分金融发展规模与效率的缘故。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要评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第三部分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理论研究
在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各国学者都致力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由于各国的学者研究角度不同,他们设计的金融发展指标也不同,且各个指标的统计口径也存在差异,使其结论不尽相同,但就研究结论而言,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Robert Lucas曾说过经济发展中金融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了,内生的技术进步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持这一观点的这些学者认为经济和金融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不存在因果关系。
2、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就外国来看,Goldsmith在1969年以金融规模占GDP的比重设计了金融发展指标,对1860~1963期间35个国家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很高的相关程度。McKinnon则用M2占GDP的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在对7个国家实证分析后发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列文等则对戈德史密斯的研究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在1993年用4个金融发展指标对80个国家进行分析,证实了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3、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Edward S.Show和McKinnon的研究表明由于金融市场上供给及需求不足促使经济结构上的供求弹性较低,抑制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
4、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经济学家WangEC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就说明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有利于长期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要求金融市场同步发展,以促进金融发展。
(二)影响机制
现在经济学家们已经大体认同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与经验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推动其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金融体系又分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对应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
>> 探讨INTERGRA-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快速血糖仪检测血糖结果的相关性及差异性 两种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后检测血糖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资产评估结果差异性分析 试论文学创作与影视传播艺术品格的差异性 PCR分析FISH与IHC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HER―2表达的差异性 纺织品色牢度检测标准的差异性研究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论文化差异性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国内实证类英语硕博论文与国外期刊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的引用对比 CT、MRI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差异性的临床意义 中西政党制度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江西教育投入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税收与会计的差异性分析 感性设计中的文化差异性分析 从符号角度分析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文化的几点差异性分析 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差异性分析 旅游景观鉴赏的差异性分析 媒体政治传播的差异性分析 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的应用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罗瑞,唐璞,舒安琴,石芸.两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医学结果的差异性研究[J].天津科技,2014(12):71-73.
[4]赵冬梅.基于已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分析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5(06):50-53.
[5]陈燕,丁岚.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缺陷分析[J].中国出版,2014(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