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6: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用餐礼仪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西餐目前已经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欢迎。在现代社会交往中,不论人们究竟爱不爱吃西餐,都有可能与之“相逢”。所以,学习一些有关西餐的基本常识和礼仪是很有必要的。
一、席次的安排
(1)西餐多采用长台,大型宴会除主台外,可采用圆台。正式宴会一般均安排席位,也可只排主要客人的席位,其他客人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在入席前通知到每一个出席者,使大家心中有数(可以在请柬上标明台号)。
(2)西餐的坐席排列,同一桌上席位高低,以距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右高左低。
(3)西餐习惯男女交叉安排,以女主人的位置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右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右边。
(4)举行两桌以上的西式宴会,各桌均应有第一主人,其位置应与主桌主人的位置相同,其宾客也依主桌的座位排列方法就座。
(5)席位安排遇到特殊情况,可灵活处理,如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主宾的尊重,可以把主宾安排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坐在主宾的位置,第二主人坐在主宾左侧。
二、西餐的菜序
品尝西餐,应知道西餐的菜序。所谓西餐的菜序,在此是指享用西餐时正规的上菜顺序。
西餐的菜序与中餐具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在中餐里,汤是用餐的标准“结束曲”;而西餐中,汤是被用来“打头阵”的。应当说明的是,西餐亦有正餐与便餐之分,其莱序,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
1.正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特别是较为正规的正餐,其菜序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十分讲究。在大多数情况下,西餐正餐往往会由七八道菜肴所构成。一顿完整的正餐,进餐时间约需1—2小时。
(1)开胃菜。所谓开胃菜,即用来为进餐者开胃的菜肴。因为在西餐里它首先上桌,所以亦称之为头盆。在西餐的正餐里,有时它并不列入正式的莱序,而仅仅用来充当“前奏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胃菜都是由蔬菜、水果、肉食、海鲜等组成的拼盘,大多以各种调味汁凉拌而成,不但色泽悦目,而且口味宜人。
(2)汤。西餐中的汤必不可少,它的口感芬芳浓郁,具有极好的开胃作用。依据传统的讲法,汤才是西餐之中的“开路先锋”。只有开始喝汤时,才可以算是正式开始吃西餐了。西餐的汤有白汤、红汤、清汤等几种。享用西餐时,仅可上一种汤。
(3)主菜。主菜是西餐的核心内容。西餐里的主莱通常有冷有热,但大都应当以热菜作为主角。比较正规的西餐,一般都要上一份冷盘和两份热菜。在上桌的两份热菜中,往往还讲究一份是鱼菜,另一份是肉菜,有时还会添加上一份海味菜。在西餐的主菜里,肉菜被用以代表用餐的档次与水平。
(4)点心。吃过西餐的主菜后,根据需要可点一些诸如蛋糕、饼干、吐丝、馅饼、三明治之类的小点心,使那些还没有吃饱的人借以填满肚子。要是已经吃饱了,可以不吃。
(5)甜品。西餐中最为常见的甜品有布丁、冰淇淋等。这些甜品在正餐上,被视为一道例莱。因此,就餐者应当尽可能品尝。
(6)热饮。西餐用餐结束之前,应为就餐者供应热饮,以此作为“压轴戏”。最正规的热饮,是红茶或者不加任何东西的黑咖啡。二者只选其一,不宜同时享用。热饮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就餐者消化。热饮就餐者可以在餐桌上饮用,也可以换地方,例如到休息厅或客厅饮用。
2.便餐的菜序
西餐的正餐,多见于宴会或者其他重要的节假日。它虽然较为隆重,但往往耗资、耗时颇多。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将西餐正餐进行简化,即西餐便餐。其菜序主要由开胃菜、汤、主菜(各一份)、甜品、热饮等等构成。
三、西餐的餐具
学习西餐礼仪时,掌握西餐餐具的使用方法是重点内容之一。在所有的西餐餐具之中,餐刀、餐叉、餐匙以及餐巾是最具代表性的。以下分别对其加以介绍。
1.刀叉
刀叉是人们对于餐刀、餐叉这两种西餐餐具所采用的统称。二者既可以配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不过更多的情况下,刀叉都是配合使用的。
掌握刀叉的使用,需要具体学习刀叉的类别、刀叉的用法、暗示等三个方面的知识。
(1)刀叉的类别及摆放位置。在正规的西餐宴会上,莱肴是一道一道分别上桌的,而每吃一道莱肴,都需更换一副刀叉。也就是说,每吃一道莱肴时,都要配以专用的、不同类别的刀叉,决不可以从头至尾只使用一副刀叉,也不可以不加区分地胡拿乱用刀叉。
享用西餐正餐时,在每一位就餐者面前的餐桌上,都会摆放上专门供其个人使用的刀叉,如吃黄油所用的餐刀叉、吃鱼所用的餐刀叉、吃肉所用的刀叉和吃甜品所用的刀叉等。这些刀叉除了形状各异之外,还有具体摆放的位置。
吃黄油所用的餐刀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餐叉的,它的正确位置,是横放在就餐者左手的正前方。
吃鱼和吃肉所用的刀叉通常应当是刀右、叉左地分别纵向摆放在就餐者面前的餐盘两侧,方便就餐者依次分别从两边由外侧向内侧取用。
吃甜品所用的刀叉应最后使用,一般被横向放在每人所用的餐盘的正上方。
(2)刀叉的使用。
正确持刀的方法右手持刀,拇指抵刀柄一侧,食指按于刀柄上,其余三指弯曲握住刀柄。不用餐刀时,应将其横放在盘子的右上方。
正确持叉子的方法若叉子不与刀并用时,右手持叉取食叉齿向上。当刀叉并用时,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叉齿向下叉住肉;肉被割下后,先把刀放下,叉换右手,用叉子叉上肉送到嘴里。
刀叉并用方式有英国式和美国式两种。英国式的使用方法要求就餐者在使用刀叉时,始终右手持刀,左手持叉,一边切割一边叉而食之,这种方法显得比较文雅;美国式的具体做法是右刀左叉,一鼓作气将要吃的食物全部切好,然后再把右手的餐刀斜放在餐盘的前面,将左手的餐叉换到右手,最后右手执叉就餐。
使用刀叉时注意事项使用刀叉就餐时,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割食物时,不要弄得铿锵作响;②切割食物时,应当从左侧开始,由左而右逐步而行;③切割食物时,应当双肘下沉,前后移动,切勿左右开弓,把肘部抬得过高;④每块被切割好的食物大小,应当入口刚刚合适,一般应当以餐叉铲而食之,不可以用叉刀扎着吃,也不可以用餐叉叉起之后一口一口地咬而食之;⑤双手同时使用刀叉时,叉齿应当朝下,右手持叉进食时则应使叉齿朝上,临时将刀叉放下时,切勿使刀叉朝外;⑥如果刀叉掉落地上,一般不应继续使用,而应请侍者另换一副。
(3)刀叉的暗示。通过刀叉的不同放置形式,可以由就餐者向侍者暗示本人是否还想再吃某一道菜肴。
暗示尚未吃完在进餐期间,就餐者如果将刀右叉左,刀刃朝内。叉齿朝下,二者呈“八”字形状摆在餐盘之上,就是暗示侍者:此菜尚未用毕。
暗示可以撤掉就餐者如果吃完了某一道菜肴,或者因其不合适口味而不想再吃,则可以刀右叉左,刀刃朝内,叉齿向上并排纵放在餐桌上,或是刀上叉下并排横放在餐盘上。这种做法是在暗示侍者,可以将刀叉连同餐盘一道撤下桌去。
2.餐匙
餐匙又叫做调羹。品尝西餐时,餐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餐具。在西餐中餐匙有两种,
一是汤匙,其形状较大,通常被放在就餐者右侧刀的最外端,并且与餐刀并列排放;二是甜品匙,在一般情况下,它被放在吃甜品所使用的刀叉的正上方,并且与之并列。正确使用汤匙的方法: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持汤匙柄,手持汤匙,使其侧起,不要使汤滴在汤盘外面。餐桌上的小匙是用来调饮料的,无论喝什么饮料,用毕应将其从杯中取出,放入托盘。
使用餐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餐匙除了可以饮汤、用甜品外,决不可以直接去舀取红茶、咖啡以及其他任何主食、菜肴。
(2)以餐匙取食时,务必不要过量。一旦入口就要一次用完,不要把一匙的东西反复品尝多次。
(3)使用餐匙的动作要干净利索,不要在汤、甜晶或者红茶、咖啡之中搅拌不已。
(4)已经使用的餐匙不可再次放回原处,也不可将其插入菜肴或是放在汤盘、红茶杯、咖啡杯之中。正确的做法是将其暂放于餐盘上。
3.餐巾
餐巾在西餐里除了保洁服装、擦拭口部的作用外,还有一大特殊的作用就是起到暗示的作用。
(1)暗示用餐开始。按惯例,享用西餐时,就餐客人均向女主人自觉看齐,当女主人为自己铺上餐巾时,一般等于正式宣布用餐开始。
(2)暗示暂时离开。用餐时若需要中途暂时告退,往往不必大张旗鼓地向他人通报,而只要把本人的餐巾置于自己座椅的椅面上即可。
(3)暗示用餐结束。当女主人把自己的餐巾放在餐桌上时,意在宣告用餐结束,其他客人见此情景均应自觉地告退。
餐具的选用要根据上菜顺序来确定,一般来说,按照西餐的规矩,吃什么菜用什么餐具、喝什么酒水用什么酒杯。
四、西餐进餐礼仪
(1)准时赴宴。西式宴会一般准时开始,因此,应邀赴宴决不能迟到,也不能到得太早。
(2)男女主人在门口恭迎。见到主人,只要与主人握手即可,不必过多寒暄。因为来宾将接踵而至,如跟主人聊天,不但不礼貌,而且有碍接待其他宾客。
(3)女士优先。入席时,男士应替身边的女士拉开椅子,请她入座后,自己再坐下;进餐时也要随时照顾女士。女士接受服务后,不要忘记向男宾道谢。
(4)宴会自始至终,来宾必须时刻注意女主人的举动,以免失礼。比如说,偶有迟到的客人入座,当她从座位上站起来迎接、招呼时,席上的男宾,也必须陪同站起来。每一道菜上来时,也要经女主人招呼,才能开始进食。
(5)在入席之前,每位客人的面前,摆着一条白色的西式餐巾,这是为了避免进食时弄污衣服的。在西方的家庭中,日常进餐,多将它塞在领口。但参加宴会时,都是放在膝上的。较大的餐巾,通常只打开一半,对折摊开用。餐毕离席时,把餐巾拿起,随意地搁在餐桌上即可。:
(6)在家中招待客人时重要的一道菜多半由男主人端上,尤其是需要切分的禽类或烤肉。
通常等到每个人面前都有了菜,女主人也拿起自己的叉子时,才一起进食。有时,由于客人太多,等久了怕菜凉了不好吃,女主人可能请客人们先吃,那时,也得等邻近的客人都有了菜再开始吃,这才符合礼仪。
(7)吃肉类时,有两种方法:一是边割边吃,一是先把肉块(如牛排)切好,然后把刀子放在食盘的右侧,单用叉子进食。
肉饼、煎蛋、沙拉,都不用刀,只用叉。
肉盘中如有肉汁,想吃的话,可用面包蘸着吃。
吃面包不能用刀叉,只用手撕着吃。
炸薯片、炸肉片、芹菜、芦笋等物,也不用刀叉,跟面包一样,可用手拿着吃,但取食时,仅限于用拇指和食指沾取,食后可用摆在面前的小手巾抹手。
吃甜点时可用叉或匙。
(8)谈话时无需将刀叉放下,可以一面说着话,一面拿着叉子。如果客人把叉子放下,女主人可能以为他吃完那道菜了。
(9)女主人如果问客人是不是愿意再添一点菜。客人可借机表示欣赏女主人所做的菜。
比如,当主人问客人:“让我再给你一点鸡,好吗?”客人可以说:“好,谢谢你,这鸡真好吃。”或者说:“谢谢你,我不要了,这鸡是很好吃。”
著名学者钱歌川先生曾经举过两个例子。
其一是在希特勒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国内进西餐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极不礼貌,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
其二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瑞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虚实,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今天东西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愈益频繁,了解餐桌上的礼仪也是十分必要。
参加西餐宴会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l.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这是美国人的习惯,同欧洲有些国家不同。
2.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较小,可以全部打开。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这样做。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边的客人。
4.使用刀叉时,应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吃面条时,可以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5.取面包应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绝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个人的刀子。黄油取出要放在旁边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黄油,而应该一次扯下一小块,吃一块涂一块。
6.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应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时也上了面包、饼干的话,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或饼干,帮着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着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已经人口的肉骨或鱼刺,不要直接吐入盘中,而要用叉接住后轻轻放人盘中,或者尽可能不引入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盘子的边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盘中。
8.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时,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9.进餐时不要将碗碟揣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饭,特别是喝汤,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12.在饭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东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应用餐巾将嘴遮住,最好等没有别人在场时再取出。
13.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谈话时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着刀叉在空中摇晃。
14.在餐桌上,一路的食物都应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萝卜、青果、水果、干点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着吃。
15.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边,就不要取,那是轮到你右边的客人取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实在不喜欢吃某种菜,也可以说:“谢谢你,不
餐桌上的礼仪
要了。”
16.当女主人要为你添菜时。你可以将盘子连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传递给她或者交给服务员。如果她不问你,你就不能主动要求添菜,那样做很不礼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黄油、果酱、泡菜、干果、糖果等,应待女主人提议方可取食。大家轮流取食品时,男客人应请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问她是否愿意让你代取一些。进餐时,不能越过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种东西时,应在别人背后传递。
18.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要使宴会从始至终充满愉快和谐的气氛,不仅客人要举止得当,彬彬有礼,男女主人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宴会开始后,男女主人的责任是使席间的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如果有人谈及不恰当的话,主人应立即巧妙地设法转移话题。
用餐时,主人应待客人吃完一道菜后,再换下一道菜。主人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时,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
中国饭局:最繁文缛节的饭局
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离席,都有明确的规定,把“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人的饭局上,靠里面正中间的位置要给最尊贵的人坐,上菜时依照先凉后热、先简后繁的顺序。吃饭时,须等坐正中间位置的人动第一筷后,众人才能跟着各动其筷。
中国历来都是无酒不成席,劝酒是中国饭局最有特色的部分。饭局开始时,主人常要讲上几句话,之后便开始劝酒。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客人一般也要喝完。不但主人要劝酒,客人与客人之间也要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罚酒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吃完饭后,人们并不是马上就散去,往往还要聊上一会儿,以增进感情。等坐中间位置的人流露出想走的意思后,众人才能随之散去。
俄罗斯饭局:酒的代名词
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名酒,俄罗斯人干脆把伏特加当成了饭局的代名词,因为无论谁设的饭局,席上都少不了伏特加酒。
在饭局上,俄罗斯人先在每人的酒杯里倒上一杯伏特加。第一杯通常是一齐干下,以后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酌饮。不过,俄罗斯人在饭局上喝酒从不像中国人那样耍滑头,都极为诚实,一般不劝酒,有多少量喝多少。因为在俄罗斯人看来,不喝酒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俄罗斯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踉踉跄跄找不着家门的醉汉。俄罗斯男人常把伏特加比喻成自己的“第一个妻子”。
在饭局上几杯伏特加下肚,能歌善舞的俄罗斯人就会雅兴大发,或翩翩起舞,或尽展歌喉,妙趣横生。朋友间的饭局一般要持续3到4个小时,每隔1小时休息10分钟,烟民可出去过会儿烟瘾。席上的祝酒词也很有意思,第一杯为相聚,第二杯祝愿健康,第三杯为爱--对祖国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妻子的爱。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如果是在朋友家里赴的饭局,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俄罗斯人的饭局不太讲究菜的质量和多少,只要有酒喝就行。喝口酒,吃口面包,再来一小口奶酪就是一桌绝佳的饭局。在俄罗斯的一些餐馆里,通常也可以看到成群的人围着桌子干喝酒,那是俄罗斯的穷人在设饭局,没钱买菜,喝一口酒后就把油腻的袖口贴近鼻子闻一闻,权当吃菜。尽管如此,饭局的气氛仍然在酒精的作用下热烈而快乐。
日本饭局:吃不饱的饭局
日本人的饮食一贯朴实简单,饭局上也如此,常让人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如果在早上设饭局,不过是一杯牛奶、一份热狗而已。中午可能稍微丰富一点儿,有大米饭、鱼、肉、咸菜和西红柿等。晚餐相对来说是最丰富的,有饭有菜有汤,最重要的是日本人通常只有晚上请客吃饭时才会有酒。因此日本人的饭局一般都设在晚上,他们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饭馆。
日本饭局上的气氛相对来说随和且轻松。吃饭前都互相为对方倒酒,他们喜欢喝的酒是啤酒、清酒、威士忌、餐酒和烧酒。第一杯一起饮过后,大家就可以随意开吃了。一般人的观念中,日本食品只有鱼肉,其实不然,日本饭局上许多新推出的食品于近年来已世界闻名了,比如生鱼片。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每年人均吃鱼一百多斤,超过大米消耗量。日本人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一般来说,自己在家里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在设饭局时才会叫上这么一道菜来待客,因为在日本人的饭局上,生鱼片象征着最高礼节。开宴时,从鱼缸里现捞现杀,剥皮去刺,切成如纸的透明状薄片,端上餐桌,蘸着佐料细细咀嚼,滋味美不可言。但客人不能放开肚皮吃,因为菜的数量极少。
新加坡饭局:最谨慎的饭局
新加坡人对饭局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一般不会邀请初次见面的客人吃饭,需等主人对客人有所了解后,才可能设饭局来款待。而且新加坡的政府官员不得接受社交性饭局的邀请,不然就会被有关单位严加处理。
新加坡人喜欢清淡,爱微甜味道,饭局上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常有炸板虾、香酥鸡、番茄白菜卷、鸡丝豌豆、手抓羊肉等风味菜肴。新加坡人在饭局上爱喝啤酒、东北葡萄酒等饮料,对中国粤菜也十分喜欢。去赴饭局的时候,男士必须穿西装、系领带,女士们则要穿晚礼服,这样主人家会觉得受到尊重。
如果饭局是设在主人的家里,吃完饭后,客人不能立即就走,要帮主人做清洁工作,否则就会被视为对主人家的不尊重。而且在赴饭局时,客人通常还要随身携带一份礼物,因为新加坡人有赠送礼品的习惯。在饭局上礼物仍原封不动地被搁在一边,客人散去后主人才会打开。
德国饭局:啤酒的天下
德国人吃得比较简单。早餐主要是面包、黄油、果酱和咖啡。午餐和晚餐一般只有一个汤或一道菜。只有赴饭局时,餐桌上才相对丰富一些,但通常也不过是香肠和蛋糕等。德国人在饭局上主要是喝啤酒,数量达到惊人地步,平均每人每年饮啤酒145升。
德国人的饭局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吃猪肉喝啤酒。德国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饭局上的菜大部分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一道菜是“黑森林火腿”,它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饭局上的主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在饭局上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美国饭局:最单调的饭局
美国人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民族,吃也不例外,不像中国有那么多繁文缛节,一件T恤衫、一条破牛仔裤就可以轻轻松松去赴饭局了。
美国人吃饭最单调,早上喝点牛奶煮麦片,吃些面包或果酱,中午吃个夹肉的三明治或夹香肠的热狗,喝杯咖啡就算了事。一年到头,吃的总是那两种饭菜。即使设饭局请客吃饭,也无非是咖啡、牛奶、可口可乐、面包、热狗、三明治、汉堡包、煎牛排之类。
在用餐的时候,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劝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尝一下菜肴,但切勿越俎代庖,不由分说,擅自做主,主动为他人夹菜、添饭。且不说这样做不够卫生,还会让人勉为其难。这一般适用于中餐宴请的便宴情况。
推让让我哭笑不得
姓名:陈雯雅
职业:公务员年龄:25
观点:当然赞成不夹菜了。咱们国家嘛,向来是以礼仪闻名的。特别是吃饭的时候,尤其喜欢劝人家多吃,然后还有往你的碗里夹的习惯。说实在的,撇开不卫生,最重要的还是会出现让你哭笑不得的场面。
理由:上次单位里刚刚做完一个规划,大家好几天都没好好休息了,于是就有人提议说去吃顿好的补补。在我们这靠海的地方最多的就是海鲜啦,于是叫了一桌海味,之前大家还吃得不亦乐乎的,也没有什么推让之类的。最后等上大螃蟹时,本来是一人一只分好的,可是那些可恶的同事推说什么现在要减肥、怕胖,结果把大螃蟹全推给我了。我的天哪,7只大螃蟹啊!我觉得不吃太浪费了,可是吃了又撑得要死。最后我死塞硬塞吃完了,她们可是减肥了,而我都快要吐出来了。
别让好意变成强迫
姓名:张佳
职业:学生年龄:23
观点:别说劝菜不夹菜了,就是一个劲地劝人家吃菜我也觉得不是很好,尤其是啊,劝菜的人是出于好意的,你又不好意思不吃,实在是太尴尬了。
壮家的木楼,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当你踏入壮乡,你就会看见这用木料建成的,分为上、下层的建筑。来到壮乡,哪怕你是个不速之客,热情的壮乡人也会将你迎进木楼。木楼的上层住人,下层用于饲养畜或堆放杂物。走进这布局合理的木楼,听着那淳朴的敬酒歌,你会油然生起宾至如归的感觉。
壮家的饮食礼俗主要表现在宴请宾客方面。宴请宾客时,壮家讲究主宾座位的排列。一般来说,年老的客人与同辈的老人坐正席,年轻人要为客人斟好酒才入席。席上众人都要等主人为客人夹上最好的菜以后才能动筷。好客的主人不断为客人添菜,若客人的碟子见底,主人则会感到自己没尽到礼仪。
贵宾来到壮乡,壮家人要依俗轮流着尽地主之谊。壮家的木楼座座相连,不用下楼就能在寨中穿行。客人要到每家每户做客,哪怕吃一口菜,与主人喝一杯交杯酒,主人也会高兴,证明客人看得起他。
壮家待客的菜肴有白斩鸡、木瓜丝、炒肉、扣肉、生鱼和冷菜拼盘等。鱼生是一道最有壮家特色的菜,它的制作如徐霞客所述:“乃取巨鱼细切为脍,置大碗中,以葱及姜丝与盐、醋拌而食之,以为至味。”人们边吃边饮,主人频频敬酒。《敬酒歌》如酒一般香醇:“诸位贵客临家门,屋前家门万事顺,喜鹊叫声声。我以真心敬贵客,敬你一杯赛天神。”客人在这热情的酒歌中,进一步领略到壮家人的盛情。
在壮族婚姻礼俗的婚宴中,送亲的队伍一到,主家便将队伍迎进厅堂,礼俗歌也随即唱起,谢媒人、谢亲友,敬茶、敬烟、敬酒,真心感谢众人办成儿子的人生大事。敬茶时唱道:“初来到,奉请送亲食杯茶,千条路远走辛苦,喉不渴来眼也花。”“明火烧茶出青烟,茶到面前你莫嫌,今天好事成双对,好事成双结团圆。”敬茶完毕,主家的娶亲队伍用餐。婚宴中,主人的敬酒歌把众人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婚宴充满了喜庆气氛。“敬了茶完把酒来,筛杯谈酒上高台,今日食杯成双酒,日种桃花夜望开。”众人觥筹相错,交杯而饮,宾主互相祝福,将婚庆气氛推至。“恭喜啊恭喜,恭喜你造新房娶媳妇,恭喜你扫屋堂迎佳宾。今年贤媳接到家,明年金竹出金笋……”简炼朴实的歌词,表达了众人的心,主家在众人的祝福中频频举怀,感谢大家的光临。整个婚礼宴席热烈而融洽。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这是客人与客人之间的“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在这种双方寻找论据的同时,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华。
“代饮”:即不失风度,又不使宾主扫兴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会饮酒,或饮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达敬意,这时,就可请人代酒。代饮酒的人一般与他有特殊的关系。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饮的首选人物,故酒量必须大。
为了劝酒,酒席上有许多趣话,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浅,舔一舔。”
“罚酒”:这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有时也不免带点开玩笑的性质。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时,先在酒杯中倒满酒,端到客人面前,这时,客人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这种传统习惯是提醒人们青稞酒的来历与天、地、佛的慷慨恩赐分不开,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灵。在喝酒时,藏族人民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了。这样做,主人才觉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主人的酒酿得好。藏民族敬酒时,对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则用小杯或小碗。
火锅源头在哪里
“火锅”,什么叫火锅?其实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子,就是火锅了。至于是使用什么样的锅子?何种燃料?自古以来的演变,可是多姿又多采。
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不过仔细一想,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为权力的象征了。
三国五熟釜鸳鸯锅始祖
火锅的发展亦如同餐饮史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完全是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的。就像“花椒”在没传进中国前,怎会有麻辣锅?“辣椒”在未进入中国时,又怎么会有辣的调味出现呢?三国时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和现今的“鸳鸯锅”,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铜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现今的火锅。演变至唐朝,火锅又称为“暖锅”。
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拨霞供是南宋火锅之美名
在整个火锅历史的演变上,描写火锅最为传神的是南宋时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说的涮兔肉片。在当时,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止止师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下起大雪,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因刚下雪岩石很滑,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而问止止师会不会烧兔肉,止止师回答他说,我在山中吃兔子是这样的,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沾着调味料吃。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取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随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各种肉类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器皿变化少白铁锅普遍
从元、明、清到现今,火锅器皿上的变化并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锅宝采用耐高温透明玻璃,煮的时候可见食物的翻腾,吃的时候较不会有漏网之鱼外,铜锅、铁锅、砂锅等锅具,只是在制作上更为精致,多已使用几千年以上,而现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广泛的锅具为“不锈钢锅”,也就是俗称的“白铁锅”。
燃料变化一日千里调味秘方独门保密
虽然火锅器皿的变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进步却是一日千里,从柴火到木炭,从电炉、酒精到瓦斯、电磁炉,以木炭的使用历史最久,也最有风味,但也是最污染空气的一种方式。电磁炉虽然最干净也最方便,但风味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过却也较危险。相对于燃料上的多变化,在调味沾料的演变却趋于保守、保密。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变,汕头沙头酱以独门配方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酱也都是以老牌子为号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还有酱油、葱、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样式不少,如何同中求异,都赖各家的独门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