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少年宫交流材料

乡村少年宫交流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6: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少年宫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少年宫交流材料

篇(1)

关键词:农村小学;乡村少年宫美术;乡土课程;实例研究

乡村少年宫美术活动是美术课外活动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实践性。乡村少年宫美术应着眼于教学实际,根据自身条件设定适宜本土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一、选材:来源于孩子的生活与积累

虽然农村没有城市繁华,但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农村的孩子比城市里的孩子幸运多了,他们经常接触竹叶、枝条、木屋、瓦当等材料创作作品,这些资源形式多样,色彩天然,质地丰富,易于收集。根据这些材料的属性及其自身的特点进行造型,巧妙构思,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或绘画或剪贴,或雕塑或装饰,既可单一利用,也可综合创作,给予了学生无限的创意空间。

充分挖掘利用周围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们的学校附近就是大禹竹林,它吸引着我的眼球,并激发了我的灵感:这不正是现成的教学资源吗?何不将竹子运用于乡村少年宫美术教学活动中呢?于是,“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教学内容应运而生。本单元教学分“情感激发”“创作体验”“快乐分享”三部分,用四周时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完成教学。课程内容分为:①感受竹林之美,学习竹子写生。②竹子场景写生③竹子想象画创作④成果展示交流

二、感知:着眼于孩子的实践与体会

乡村少年宫学员的美术水平虽比班上的同学遥遥领先,但与城区的孩子相比,见识少。学生只有多观察、多积累、多感受、多认识,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例如,“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二周时(竹子场景写生)。教学中,虽然孩子们在教师的讲解及示范中知道如何选景,画面中竹子的前后关系如何处理,但真正拿起画笔投入创作时,不少学员看着茂密的竹林,仍迟迟不敢下笔,有的没画几笔就请求帮助。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第一课时(感受竹林之美,学习竹子写生)提前准备好网上找到的优秀范画发给大家,通过借鉴评议,找寻同龄人作品中存在的优缺点,拉近学习距离。比如线的粗细、疏密等变化把竹子的前后关系表现得特别生动;竹子的外形虽然画得很好,但大小都差不多,主次不够分明,不好看……经过交流,学生快速消除创作前的畏惧感,建立了自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他们纷纷把学到的知识结合各自的理解在画纸上展现出来,有好多作品都堪称“杰作”。

三、创作:立足于孩子的关注与喜爱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艺术形态及文化内涵,把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组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懂得不同的艺术手法,可使表现的方法更多样、造型更生动,从而拓宽学生们创作的思路。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笔者将“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三周时(竹子想象画创作)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创作前引导学生欣赏郑板桥的国画竹子。郑板桥凭借其独特的想象,以竹子为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将各种竹子组合在一起,赋予这些竹子新的生命。这些作品使孩子们重新审视了来自他们身边园林中竹子的价值。孩子们的眼睛闪亮了,随之而来的创作热情与兴趣极为高涨。

四、展示:着力于孩子的评价与成功

给他一缕阳光,孩子就会灿烂;给学生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他们就能闪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们并不缺乏创造力,缺的只是展示创造力的机会。例如,“大禹竹林的写生与创作”模块教学第四周时(成果展示),有学生说:“在校园里办一个作品展览,让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欣赏我们这一个月学习的成果。”也有学生建议:“老师,把这些作品拍下来传到我们学校的博客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也来给我们提提意见。”学生们充盈的成就感可以从其交流时说话的音量和自信的眼神中明显地流露出来。他们频频骄傲地告诉熟悉的同学:“这是我画的!”“那是我的!”评价在观赏中悄然进行,学生们的自信逐渐增强,学习热情不断升温,兴趣在展示中异常高涨。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更强的学习内驱力,既展示了学生的自我风采,也展露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品味。

篇(2)

1.科学总结全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2011年,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开展了全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的调研工作,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基本经验。通过本次调研进行科学系统地总结。

2.正确认识陶艺教育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现状,了解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以期进一步明确今后我市陶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和改进我市陶艺教育工作,提高陶艺教育的整体水平。

3.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陶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立体的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促进我市陶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的方法与范围

1.调研主体。以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为调研活动召集人,由市中心教研组对调研情况和各县区汇总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调研方法采取深入基层学校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现场调研结束后,各区陶艺调研工作负责人根据本区情况完成调研报告。各区县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8份,学生有效问卷715份。分别来自普陀、闸北、杨浦、长宁、虹口、黄浦、静安、徐汇、金山、嘉定、闵行、崇明、宝山、奉贤、青浦15个区县。

3.调研范围。调研范围包括普陀、嘉定、杨浦、闵行等15个区县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调研组共深入7所学校和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访谈研讨和问卷调查。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陶艺教育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陶艺教学不仅在美术、劳技学科中扎实开展,更在拓展、探究课程中得到推广。随着各校少年宫的建立,陶艺作为少年宫学生社团活动得到较大面积的开展。截至2015年6月,各区县中小学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概况见下表。 2.教师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陶艺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下表显示的是接受问卷的教师对科研课题立项情况的反馈数据百分比,已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开展了陶艺课题研究。数据显示,获批立项的课题中,国家级课题数量达立项课题总数的两成,比2011年有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呈现陶艺教育科研成果。各区县中小学根据各自学校特点编写的《陶艺》校本教材大都印刷成册,并已进入课堂使用。陶艺教师的于国家级刊物的10余篇,市级刊物的40余篇,区级刊物的100余篇。

3.陶艺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探索适合 校内外(课内外)陶艺教师专业提升的各类研训形式,除传统的聚焦课堂等教研活动形式外,陶艺教研还在积极探索各种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目前,陶艺中心组开展的教研内容,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最高。这反映了当下陶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取向和教研活动内容比重的新关系。

4.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陶艺教育活动除在美劳拓探课程中开展外,更多的是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外活动中开展。因为校外(课外)学习形式的灵活和多元,形成了学生体验陶艺活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根据陶艺教育活动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中开展的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陶艺教学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率最高,这反映了陶艺教学与拓展型课程相对灵活的课时设置和教学安排相适应。同时,陶艺在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基础型课程中开设率也较高,这得益于陶艺在美劳等学科的渗透。随着城市(乡村)少年宫中陶艺项目在部分学校的开展,陶艺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当然,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也存在问题与瓶颈。具体分析如:

1.陶艺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政策支持。受传统学科观的影响,陶艺教学单元在美术、劳技等学科中已经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得到开展,但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不容乐观。由于中小学陶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陶艺教师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时,常常困惑于美术与劳技学科间的差异性,它直接造成陶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的不同。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陶艺课程体系的建立,仍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而推动陶艺课程建设的政策制订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向有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持续地呼吁和推动,也需要广大陶艺教师在立足一线教学中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2.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调研反馈数据看出,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在开展调研的区县中,仅普陀、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建立了区级陶艺教研组,定时定点开展陶艺教研活动,大部分区县未成立区级陶艺教研组,而崇明、宝山、静安等区县仅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陶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3.陶艺教育活动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品牌项目。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相对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比较缺乏,竞赛、展览、评比、交流等陶艺主题展示活动较少,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陶艺活动品牌。

造成陶艺教育活动形成上述状况原因是多方的,一是开展陶艺教育活动投入成本较高,材料和设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客观上影响和阻碍了陶艺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外界对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认识的单一性,普遍认为陶艺教育活动无非就是组织学生捏泥玩泥而已,缺少对陶艺教育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

4.陶艺教育教学师资匮乏。通过调研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师资配比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学专职陶艺师资比例较低。部分开设陶艺课的学校师资一般由美术、劳技或拓展探究课程教师兼上。由于开展陶艺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非专业院校毕业的教 师或没有参加陶艺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陶艺制作辅导、作品烧制等方面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目前,已开展陶艺教学的中小学中,主要由专业和非专业两支陶艺师资队伍构成。以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部分艺术院校陶艺专业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理论实践能力较强,但普遍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还未形成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非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毕业于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组成,他们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审美能力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陶艺专业培训,难以独立承担整个陶艺教学的重任。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管理机构。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处于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陶艺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建议在现有市陶艺教研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管理机构,行使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及活动统一规范管理以及区县协调的职能。

2.促进陶艺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建设。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区县在推动陶艺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诸如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陶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还会影响陶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推出促进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统一制度保障,为陶艺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3.规范课程建设,促进均衡发展。陶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的规范建设。建议有关课程管理部门对我市中小学陶艺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陶艺课程实施标准(指南),并开展相关的课程培训指导。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研活动机制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区域层面尚存在空白。部分没有建立区级教研组的基层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建组”愿望,建立健全市区联动教研机制,成为陶艺教研规范建设的重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响应有关方面的需求,根据区县特点,设立区级教研组,提升和推动各区县陶艺教研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对陶艺教育开展相对薄弱区县的帮扶力度,积极促进我市陶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

4.创设活动平台,促进交流合作。目前,我市的陶艺教育活动缺少较好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的平台单一。解决途径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与各类艺体活动形式进行整合,设计推出形式多样的陶艺教育活动,搭设陶艺展示交流的平台。

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农村教育;乡村文化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究其原因,很多人将其归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二是农村教师能力水平欠缺;三是农村缺乏可供开发的资源。这些因素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但笔者认为,影响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在整个社会发展趋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在农村不断趋同、求同于城市发展的引领下,农村包括其文化都必须接受以城市为标准来进行改造的命运,乡村文化于是被贴上了“落后”“愚昧”“低俗”的标签,而农村课程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其被忽略、被排斥的命运似乎也就在所难免。

一、问题: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无资源可开发

一些人认为:农村学校大部分都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就连起码的学习环境、条件都保证不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课程资源,当然也就无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城市学校有装配先进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周围还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科研院所等,这些显然都是乡村学校望尘莫及的。但不能由此而推断,城市学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就严重缺乏。事实上,农村学校也有很多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

首先,农村学校天然地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课程资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都是与大自然融于一体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其次,农村学校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这些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学生根本无法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

还有,农村学生身边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农村学生经常要帮家里人做农活,如耕地、播种、插秧、施肥、浇水、杀虫、收割庄稼、喂养牲畜等,通过这些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形成某些劳动技能,掌握农业知识,还形成勤劳、吃苦、坚毅的优良品质。

可见,与城市的学校相比,农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风物,有着迥异于城市的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原因:城乡的二元对立与课程的城市化

(一)城乡二元对立与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当中国正朝着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时,此时的“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地域区分,而是衍生出关于“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的价值判断。显然,在此过程中,城市处处体现身居高位的权威,很多领域的价值理念基本都是以城市中心为应然的价值取向,城市文明常常以显性的价值优势俯视处于劣势的乡村文明;而位居低位的乡村文明,本有的价值由于长期被忽视、被压迫,沦为一种缄默的价值,甚至于完全“失声”。以此为基础,我们区分出先进与落后,高位与低位,甚至是高级与低级,人为地划分出两个对立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作为我们的“这里”,是被塑造成为代表着“富裕”“城市”以及“文明”的地方;而“那里”则是“贫穷”“农村”以及“野蛮”的同义词。我们以“我们的世界”中的规则为单一的标准,任意践踏“他们的世界”中的一切,给他们贴上“低俗”“落后”等标签。乡村的“愚昧”“落后”就在与城市的“科学”与“先进”的强烈反差映照下得以界定,并进而区别于城市。

这种极端化的想象进一步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差异,并使这种差异合理化、合法化。因为我们首先设定了关于“好坏”“优劣”的标准,即“城市”都是高等的,是文明的中心;而“农村”必然都是低等的,是文化的沙漠。于是,乡村文化的改造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于是,我们一次次的把“文明”观念带入到“愚昧”的乡村,一系列对乡村社会的改造都试图以城市文化、精英文化为蓝本来改变乡村,最终使乡村趋同于城市。

这种“城市化”取向也直接延伸到教育,即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以城市为出发点,以城市的教育需求为先,以城市的发展规格为标准,按城市的需要来制订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这种对城市教育的倾斜性政策使得农村学校无论是在教育经费上,师资水平上,还是在教育政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同样,这种城市化取向也为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设置了几乎是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

(二)课程对乡村文化的排斥

课程是承载和传递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构成课程的原材料。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课程,其内容都不是自主内生的,学校教育和机构并不能直接“生产”课程内容,学校开设的科目及其内容必须从文化中提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全然纳入教育的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庞大知识体系与有限学习时间的矛盾所制约。这意味着课程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 转贴于

那么,课程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取舍的呢?在一些学者看来,课程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任意选择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不成立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就是一个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过程,那么,究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文化最值得保存和传递”呢?

显然,一旦我们跨越城市、乡村这一地域概念,一旦我们理所当然地将城市文化界定为“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现代的”,而相对应地将乡村文化等同于“愚昧”“落后”“迷信”,那么关于课程究竟如何对文化进行取舍这一问题,答案似乎也就不言自明了,似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乡村文化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有学者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选文上,能基本反映乡村文化的篇目是《山中访友》 《秋天》《社戏》《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共7篇,在选文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1%。而直接阐述乡村文化或以乡村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几乎没有。在表达与交流中亲近自然的主题也只占6%。乡村文化在教材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三、结果: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与农村课程资源的荒芜

课程对社会文化的保存和传递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对社会文化进行选择、整理的过程。这一选择和整理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何种文化最值得传递的追问,而一旦某种文化在课程中得以传递,其实就赋予了该文化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该文化本身获得了合法性。它暗示着这些文化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学习的,它们无疑构成了文化的主流。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相反,那些没有进入课程的文化则将被边缘化,这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该文化“愚昧”“落后”的认同。

在农村逐步迈向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学校不仅不注重开发自身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而且仅以城市为参照对象去改造、去同化,从而与城市不断趋同。可以说,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课程资源本身不被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事实上,课程不仅没有为乡土文化的传递留出空间和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强化官方知识、城市文化的优越地位,培养了儿童对本土知识、对乡土文化的鄙视。正如甘地所说:“毫无疑问的是,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对农业却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文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途的。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

当乡村文化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低俗”“落后”“愚昧”时,它自然既得不到城市也得不到农村自身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再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眼中或者熟视无睹或者被视为低劣;再优秀的教师,也缺乏足够的文化动力去开发这些资源。农村作为被改造的对象,它所面对的是如何以城市为蓝本来改造自己并趋同于城市,同样,农村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他们迫切需要做到的是如何拥有与城市学校相同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对农村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开发。在此前提下,似乎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农村学校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遇到的最大困境却是无资源可供开发的事实。因为它是以城市学校为参照物,以农村已有课程资源不值得开发为理所当然的预设的。

四、困境的走出: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

当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陷入困境时,我们的确可以通过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经费投入,可以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等手段来摆脱困境。但这些都只是“治标”,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

首先,乡村文化(包括农村课程资源)并不是“低劣”的。农村课程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课程资源,蕴涵在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中,具有地方性、整体性。它不是一种共性文化,而是一种个性文化;它不是一种抽象、普适性文化,而是一种具体、独特的亚文化。应该说,它是不同于城市文化的,但不是在层次上低劣于城市文化。

其次,乡村文化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儿童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与他们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学习活动的内容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知识经验的相关性。因此,以乡村文化为素材的乡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台湾学者欧用生提出过乡土教育的四个功能:一是人格教育功能,即帮助个体了解自己、认识乡土、发展健全的乡土观念并获得积极的乡土认同;二是生活教育功能,乡土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充实儿童的生活技能;三是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儿童通过对乡土教育培养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热情和技能,并由爱乡而爱国;四是世界观教育功能,乡土教育以了解自身所属的乡土环境、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各民族及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可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在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范围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分析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对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如何走出困境作此梳理:如果乡村文化无法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那么我们对这种文化进行保存、保护和延续的技巧或措施即使再完善也是徒劳的。只有当我们对乡村文化给予同样的尊重和重视,把农村课程资源视为不可替代性的存在,而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获得源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语文建设,2007(7—8): 18-20

篇(4)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实施“岛内外一体化、二三产共推进、内外需齐拓展、惠民生促和谐、抓党建强保障”,扎实打好“五大战役”,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成果,主要经济指标扭转了上年低位运行的态势,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3.7亿元,增长15.1%。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主要指标均完成年度目标。特点有:

总量与增幅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主要指标增速大幅高出年度计划,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级财政收入等指标高出计划5个百分点以上。

质量与效益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提高20.6个点。节能减排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领先水平,万元GDP电耗、水耗分别下降0.6%和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分别削减0.43%和1.1%(2)。

“五个着力”成效显著。岛内外一体化推进加速,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岛外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二三产协同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创15年来新高,航运物流、金融等生产业大幅增长。内外需拓展有力,进出口增速超过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跃居全国同类型城市前列。社会保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第一,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继续居全省第一。

主要领域执行情况:

(一)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运行,先进制造业加速壮大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70.8亿元,增长33.9%,完成年度计划的118.4%。企业增产面达76.6%,厦工、联想等11家企业增产均超过10亿元,计算机通讯等3个行业增速超过50%。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利润增长44.3%。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电子、机械两大支柱行业合计产值22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315亿元,增长45.3%。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平板显示等2条产业链产值均达到六百亿元左右,石化等4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火炬高新区成为我省首个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开发区。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财政投入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4.2亿元,支持生物医药孵化器(三期)等重大科技平台以及一批企业创新项目。第八届6·18(4)对接项目398项,总投资41.7亿元。

(二)第三产业增势良好,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

主要领域发展提速。旅游业加快发展,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增幅创“十一五”期间最高水平,星级酒店入住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全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增加35条,集装箱国际中转量增长9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创近五年新高,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突出,增幅均超30%。

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银行业利润增长21.5%,不良贷款率下降0.4个百分点,引进3家银行;石油交易中心挂牌成立;新增主要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近百万平方米,等大型商贸设施开业。保税港区一期正式封关运营。

新兴业态快速成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增长40.5%。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电信手机动漫中心等项目落户;动漫作品总片长增长45%;登记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增长2.8倍;B2C(5)等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长3倍以上。

(三)“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副产品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产值增长16%。高优种苗业发展加快,引进推广优良蔬菜瓜果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8个,千亩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达40个。

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岛内外一体化带动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478人,转移21175人。组织实施一批股份合作和生态休闲项目,农民人均纯收入10033元,增长9.6%。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基本完成15个旧村改造和9个老区山区村建设,推动3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基本完成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解决老区山区25个行政村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84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0条;加快推进深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和等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功能增强

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岛外四个新城总体规划,确定新城开发的体制机制,启动178个主要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78.8亿元。新城核心区市政基础设施框架初步构建,加快新城主要市政道路网、海域清淤整治、海堤开口改造等项目建设。新城环境品质快速提升,新城市民中心、新城快速公交枢纽等公建项目有序推进,部分建成体育中心、东海科技园研发楼群等标志性工程。中心等社会投资项目进展顺利。

旧城旧村改造稳步推进。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有效展开,思明区完成等地块征地拆迁,湖里区推进等片区以及等重大片区的征地拆迁和安置房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和项目招商工作有机结合,广场、大厦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华城竣工并部分营业。

“五大战役”和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五大战役”体现“一高、二快、三领先”,高水准编制新城和小城镇建设规划;战役启动快、项目推进速度快;小城镇建设进度、城市建设战役项目数、民生工程建设战役中保障性住房竣工率等三项指标全省第一。重点项目“三大平台”(6)和“五级协调”(7)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完成率达100.6%,为五年来最高。集中大规模组织实施开竣工项目,225个项目按计划开竣工,完成投资304亿元。

中心城市功能持续增强。内外通道实现新拓展,铁路、高速公路、隧道、BRT二号线、大桥立交工程等相继建成通车,基本建成散杂货码头铁路跨海大桥等重大对外通道和大道、环岛干道等城市快速路建设加快推进,长途客运站、交通枢纽中心等客运枢纽项目加快建设。城市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基本建成电力进岛第一通道扩建等输变电工程,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试点火,继续推进东部固废中心、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同安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建设。城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建成全国首个TD无线城市(8),获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五)内外市场拓展有力,央企招商取得突破

外贸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570.4亿美元,增长31.7%,完成年度计划的122.4%。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30%,本地企业产品出口增长27.4%。发达市场和传统市场进一步巩固,对美国、香港、东盟出口分别增长44%、27.6%和23%。

国内市场拓展加快。扶持引导外贸企业创新营销模式,运用网络销售等方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鼓励本地品牌企业充分利用“9·8”投洽会、“品牌产品国际采购交易会”等平台拓展市场空间。全市工业企业内销收入2089.7亿元,增长31.9%。

央企招商成果显著。与央企成功对接项目22项,项目数和投资总额全省第一。与航空工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天马液晶面板、移动手机动漫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龙头项目。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实际利用外资22.6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比重达29.4%。合同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增长20.4%。企业增资扩产活跃,增资项目金额比重达58%,提高10个百分点。合同外资中第三产业比重达59.9%,提高7.2个百分点。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合同金额比重达82%。

(六)对台交流交往更加密切,前沿平台作用凸显

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效。对台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47.7%。合同利用台资增长66.9%。中华总部落户,富邦财产保险公司在开业。国贸分别在成立办事处和合资公司。

两岸往来取得新拓展。居民经口岸赴旅游人次增长84.5%。在暂住人员申请赴台旅游的暂住期限由一年缩短为六个月。“小三通”航班和航点对台空中客运直航航班进一步加密。开辟第三条客滚船直航航线(-高雄)。

交流交往取得新进展。相关部委在我市设立体育、农业、新闻出版等一批对台交流与合作基地。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论坛、第十四届台交会等重大活动。卫视成为大陆首家入岛驻点的城市媒体。

(七)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先行先试成效显著

先行先试获得新突破。国务院批准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和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获批列入创新型城市、低碳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多项国家试点。

岛内外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破解“一市两法”等体制机制难题。完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统一城乡居民在门诊、住院方面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实施公交票制改革,降低岛外居民出行成本。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组织开展行政审批权专项清理工作。港实现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三五互联等6家企业境内上市,创我市历史最好水平。

(八)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和谐社会加快构建

就业形势稳步回升。新增就业19.1万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3.3%,下降0.7个百分点。3.7万个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建立劳务协作激励机制,引入劳动力资源数增长31.4%。

社保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登记参保14万人,统一城乡基础养老金标准,水平居全国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80元,上调金额和幅度均列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第二。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有效平抑物价,采取物价上涨与补贴挂钩等措施,缓解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和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小学、中学等一批中小学建成投入使用,增加学位1.1万个。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大学校区开工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镇卫生院建设全面达标,2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医院扩建、第一医院门急诊楼基本建成。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保参保人员在政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所发生的基本药物费用,可享受每人每年不超过500元的统筹基金报销。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住房保障工作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6.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8%。全年建成1.1万套,5455户家庭入住。

文体事业日益壮大。市青少年宫扩建工程、同安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加快推进“五个一”(9)工程和“一区两馆、一镇一站、一村一室”(10)项目等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峡横渡”等活动成功举办。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启动低碳城市建设,“十城万盏”、“十城千辆”等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湖截污工程基本建成。实施道等主干道景观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干道沿线十二个社区公园建设。

各位代表!随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圆满完成,我们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方式转变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产业性项目偏少,经济发展后劲仍需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开发建设的体制机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科学发展新跨越要求不相适应,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体制障碍还有待破解;国外市场复苏缓慢、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对进出口影响较大。我们将不断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工作建议

年,是建党90周年,是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忧患意识,突破思维定势,坚持以人为本,在先行先试上有更大作为,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扎实工作、奋发进取,大干开局之年,把打好“五大战役”做为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依托,推进规模大突破、进度大提速、水平大提高,全面加快科学发展新跨越。

年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按历史可比口径);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57吨标煤以内,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减排年度目标。

为此,建议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着力二三产共推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着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壮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根据“十二五”明确的发展重点,做强做大机械、电子两大支柱行业。重点扶持平板显示、汽车及工程机械等一批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冠捷、景智、集顺等新投产企业尽快发挥产能。

加快建设一批新增长点。推动科技(三、四期)、技改、厂等项目尽快投产。促进液晶面板、开发晶、挖掘机等龙头项目动建。力争LED外延芯片、工程机械液压件等关键件和配套项目招商取得突破。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技改等专项资金投入。继续鼓励引导岛内及岛外城市中心区企业搬迁到岛外工业园。加快推进低碳产业园、同安新拓展工业区等园区建设。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11)等配套能源点前期工作。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强航运物流竞争力。拓展国际航线,做大国际中转业务。开辟等内支线,推动等建设实质性进展。加快前场铁路大型货场等重大物流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发挥保税港区、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作用,整合码头资源,全面推行电子口岸平台。

加快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机构双向互设,进一步便利新台币兑换,率先开展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争取获批开展对台资金清算业务。推动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在厦设立分行。鼓励企业多元化融资和上市。

提升旅游会展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等大型项目,大力开发“三船”(12)滨海旅游,培育商务会展、医疗保健等高端业态,争取对自由行政策有新突破。推动凯宾斯基源昌等高星级酒店竣工开业,加快五通客运码头等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投洽会、石材展等品牌展会影响力,扩大游艇展等专业展会规模和档次,举办好航空维修展、卫厨用品展等新展。

3、强化产业招商工作

创新招商引资奖励和考核制度,集中力量抓好大项目招商。完善快速评审、协调和决策的工作机制,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加紧推动已签约央企项目落地,进一步加强对央企和大型民企招商。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商引商和产业链招商,尤其是对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招商。

4、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园等孵化基地,建成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电科技第三十所等科研院所在厦设立机构。发挥6·18平台作用,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强科技攻关与合作。落实好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措施。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海西重要动漫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推动中电信动漫运营中心、中娱动漫等项目尽快建成投入运营。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创新工程,推进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湖里等老工业区旧厂房改造,推进工业设计园区建设,启动艺术港等项目建设。

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创新和科技研发。大力发展高优种苗业,加快对台农业合作交流基地和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积极争取种苗企业在厦设立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心。继续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鼓励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发挥岛外山区和沿海岛屿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生态休闲旅游项目。

(二)着力岛内外一体化,加快海西中心城市建设

1、促进新城启动区建设出形象

新城重点推动核心区公建群主体基本落成,加快研发、商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同安新城重点加快规划和引进高端酒店群等产业项目;新城重点推进泰地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片区开发;新城重点加快核心区的公建配套建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要按照建设现代新城区的标准,尽快形成小城镇核心区框架,加快市政配套建设;高标准启动第二批试点镇规划、建设。

2、精心启动一批岛内旧城旧村改造项目

进一步完善旧城旧村配套市政基础设施,改善片区环境,加快等片区道路的建设。加快等已启动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将军祠等片区的征地拆迁和招商工作,加快会展中城等片区项目的前期工作,引进和布局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推动湖边水库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

3、积极主动推进同城化

加快速拓宽、跨海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尽快获批动工。积极推进城际轨道等共建共享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一体化。积极参与探索研究三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对接和共享。

4、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域”,按照“四高”要求,加快形成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建成环岛干道、枋湖交通枢纽中心,加快建设海翔大道、机场三期、前场铁路大型货场等项目,加快国际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同集路改造工程建设。

5、强化项目建设保障

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新跨越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服务。进一步发挥各建设指挥部的决策协调推进作用,理顺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体制,完善加快推进征地拆迁的体制机制。落实《关于促进项目审批工作提速增效的意见(试行)》。勇于突破、善于创新,完善推进“五大战役”提效提速的工作保障机制,力争战役实施全面走在全省前列。

(三)着力内外需齐拓展,加快形成协调发展新格局

1、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加快建设首开、万达等大型商业综合设施。完成等六条特色商业街改造建设,加大对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的宣传推介,引导企业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加快建设一批名品中心,扶持引进一批国际一线品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扶持连锁企业向岛外新区和周边地区扩张。

2、力促外贸结构优化

鼓励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巩固和扩大纺织、轻工等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挖掘东盟市场出口潜力,拓展南美等新兴市场。继续实施重点外贸企业战略,加快扶植一批大型本土外贸企业。积极拓展进口,重点扶持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

3、拓展内销市场

鼓励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点展会,鼓励企业以为总部向外拓展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大型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网络销售企业。

(四)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快建设文明祥和美好家园

1、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出台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完善促进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鼓励农民股份合作,扶持一批乡村游、农家乐项目。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群保障水平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差距,实施新的外来员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缩小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努力保持物价稳定,落实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帮扶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低保标准。

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岛外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建设,启动和同安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新建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健全养老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救灾、医疗、临时救助体系。

着力推进住房保障。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保障性住房一万套以上。研究制定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探索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新机制。

2、加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和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建设。新开办19所公办幼儿园,在新建城区、重大片区和学位紧张区域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除学杂费,进一步提高在公办校就读比例。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岛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完成岛内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造提升,建成新加坡友好医疗服务中心等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实施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和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制度。加快推进医院、五缘湾医疗中心、中山医院湖里分院等综合医院建设。

加快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在岛外新城布局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建成体育中心一期,建设新城文化公建群等项目,启动大剧院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闽南戏曲艺术剧院建设,建成区级公共体育健身场地“五个一”工程和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

完善基层便民服务网络。增建社区服务中心、菜市场、城市绿地、户外体育设施、避灾场所、标准公厕。做好公交服务,延伸线路,加密班次,延长运营时间。

3、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深入创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新增城市园林绿地500公顷,建成12个社区公园和一批岛外公园。继续开展重点流域和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大“一江四库”(14)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新城西亭中心区等试点示范工程,推进低碳示范城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积极解决过街难、停车难问题,加快建设一批人行天桥和停车场。

(五)着力先行先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1、着力对台先行先试

深化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两岸产业“搭桥”计划,加强与的光电、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对接,推动企业双向投资。增强对台产业对接载体功能,积极推进台商投资区扩区和功能整合。引导企业用好ECFA早收清单条款,积极推动更多先行先试内容列入ECFA后续协议。做大做强水果销售集散中心等对台贸易市场。

建设便捷通道。争取成为首批开放赴台旅游自由行的试点城市。吸引更多大陆居民和民众经厦金航线往返两岸。继续加强“三通”口岸基础设施和大通关机制建设,加快五通码头改扩建二期工程。促进电子口岸率先与对接,推进底通讯光缆铺设工程。

促进交流交往。办好第三届海峡论坛、台交会、文博会等重大涉台活动。加强交流互动,全面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交流的层次和水平。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两岸协商机构及行业协会来厦设立办事机构,建设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

2、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用好用足用活试点政策。积极争取综合配套改革等新的先行先试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型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等试点的政策效应,细化试点建设方案,策划生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全面推进试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