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5: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设计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设计报告

篇(1)

课题:

银行家算法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班级

计算机

学号

指导教师

信息工程学院

一、实验要求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学习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加深对操作系统基础理论和重要算法的理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要求: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通过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达到以下教学要求:两人一组,每组从所给题目中任选一个(如自拟题目,需经指导教师同意),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不能相互抄袭,同组者文档不能相同;设计完成后,将所完成的工作交由指导教师检查;要求写出一份详细的设计报告

二、设计内容:

课题一、编制银行家算法通用程序,并检测所给状态的系统安全性。

1)银行家算法中的数据结构:

可利用资源向量Available。这是一个含有m个

元素的数组,其中的每一个元素代表一类可利用的资源数目,其初始值是系统中所配置的该类全部可用资源的数目,其数值随该类资源的分配和回收而动态地改变。Available[j]=K,则表示系统中现有Rj

类资源K个。

最大需求矩阵Max。这是一个n*m的矩阵,它定义了系统中n个进程中的每一个进程对m类资源的最大需求。如果Max[i,j]=K,则表示进程i需要Rj类资源的最大数目为K。

1.

分配矩阵Allocation。这也是一个n*m的矩阵,它定义了系统中每一类资料当前已分配给没一进程的资源数。如果Allocation[i,j]=K,则表示进程i当前已分得Rj类资源的数目为K。需求矩阵Need。这也是一个n*m的矩阵,用以表示每一个进程尚需的各类资源数。如果Need[i,j]=K,则表示进程i还需要Rj类资源K个,方能完成其任务。

上述三个矩阵存在如下关系:

Need[i,j]=

Max[i,j]-

Allocation[i,j]

2)银行家算法

设Request[i]

是进程Pi的请求向量,如果Request[i,j]=K,表示进程Pi需要K个Rj类型的资源。当Pi发出资源请求后,系统按下述步骤进行检查:如果Request[i,j]

Need[i,j],便转向步骤2;否则认为出错,因为它所需要的资源数已超过它所宣布的最大值。

三、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A、

设计进程对各在资源最大申请表示及初值确定。B、

设定系统提供资源初始状态。C、

设定每次某个进程对各类资源的申请表示。D、

编制程序,依据银行家算法,决定其申请是否得到满足。

四、详细设计

1、初始化:由用户输入数据,分别对可利用资源向量矩阵AVAILABLE、最大需求矩阵MAX、分配矩阵ALLOCATION、需求矩阵NEED赋值。

2、银行家算法:在避免死锁的方法中,所施加的限制条件较弱,有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系统性能。在该方法中把系统的状态分为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状态,只要能使系统始终都处于安全状态,便可以避免发生死锁。银行家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分配资源之前,判断系统是否是安全的;若是,才分配。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避免死锁的算法。

设进程cusneed提出请求REQUEST

[i],则银行家算法按如下规则进行判断。

(1)如果REQUEST

[cusneed]

[i]

NEED[cusneed][i],则转(2);否则,出错。

(2)如果REQUEST

[cusneed]

[i]

AVAILABLE[cusneed][i],则转(3);否则,出错。

银行家算法的数据结构

假设有M个进程N类资源,则有如下数据结构:

#define

W

10

#define

R

20

int

M

;

//总进程数

int

N

;

//资源种类

int

ALL_RESOURCE[W];

//各种资源的数目总和

int

MAX[W][R];

//M个进程对N类资源最大资源需求量

int

AVAILABLE[R];

//系统可用资源数

int

ALLOCATION[W][R];

//M个进程已经得到N类资源的资源量

int

NEED[W][R];

//M个进程还需要N类资源的资源量

int

Request[R];

//请求资源个数

3.“安全性检测“算法

1)先定义两个变量,用来表示推算过程的数据.

F[n]=A[n],表示推算过程中,系统中剩余资源量的变化.

J[n]=False表示推算过程中各进程是否假设“已完成“

系统试探分配资源,修改相关数据:

AVAILABLE[i]-=REQUEST[cusneed][i];

ALLOCATION[cusneed][i]+=REQUEST[cusneed][i];、NEED[cusneed][i]-=REQUEST[cusneed][i];

4、安全性检查算法

1)设置两个工作向量Work=AVAILABLE;FINISH

2)从进程集合中找到一个满足下述条件的进程,

FINISH==false;

NEED

如找到,执行(3);否则,执行(4)

3)设进程获得资源,可顺利执行,直至完成,从而释放资源。

Work+=ALLOCATION;

Finish=true;

GOTO

2

4)如所有的进程Finish=

true,则表示安全;否则系统不安全。

安全状态:

在某时刻系统中所有进程可以排列一个安全序列:{P1,P2,`````Pn},刚称此时,系统是安全的.

所谓安全序列{P1,P2,`````Pn}是指对于P2,都有它所需要剩余资源数量不大于系统掌握的剩余的空间资源与所有Pi(j

不安全状态可能产生死锁.

目前状态

最大需求

尚需

P1

3

9

6

P2

5

10

5

P3

2

4             2

在每一次进程中申请的资源,判定一下,若实际分配的话,之后系统是否安全.

银行家算法的数据结构.

五、代码清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onst

int

MAX_P=20;

const

int

MAXA=10;

//定义A类资源的数量

const

int

MAXB=5;

const

int

MAXC=7;

typedef

struct

node{

int

a;

int

b;

int

c;

int

remain_a;

int

remain_b;

int

remain_c;

}bank;

typedef

struct

node1{

char

name[20];

int

a;

int

b;

int

c;

int

need_a;

int

need_b;

int

need_c;

}process;

bank

banker;

process

processes[MAX_P];

int

quantity;

//初始化函数

void

initial()

{

int

i;

banker.a=MAXA;

banker.b=MAXB;

banker.c=MAXC;

banker.remain_a=MAXA;

banker.remain_b=MAXB;

banker.remain_c=MAXC;

for(i=0;i

strcpy(processes[i].name,““);

processes[i].a=0;

processes[i].b=0;

processes[i].c=0;

processes[i].need_a=0;

processes[i].need_b=0;

processes[i].need_c=0;

}

}

//新加作业

void

add()

{

char

name[20];

int

flag=0;

int

t;

int

need_a,need_b,need_c;

int

i;

cout

cout

cout

cin>>name;

for(i=0;i

if(!strcmp(processes[i].name,name)){

flag=1;

break;

}

}

if(flag){

cout

}

else{

cout

cin>>need_a;

cout

cin>>need_b;

cout

cin>>need_c;

t=1;

cout

if(need_a>banker.remain_a){

cout

t=0;

}

if(need_b>banker.remain_b){

cout

t=0;

}

if(need_c>banker.remain_c){

cout

t=0;

}

if(t){

strcpy(processes[quantity].name,name);

processes[quantity].need_a=need_a;

processes[quantity].need_b=need_b;

processes[quantity].need_c=need_c;

quantity++;

cout

}

else{

cout

}

}

}

//为作业申请资源

void

bid()

{

char

name[20];

int

i,p;

int

a,b,c;

int

flag;

cout

cout

cin>>name;

p=-1;

for(i=0;i

if(!strcmp(processes[i].name,name)){

p=i;

break;

}

}

if(p!=-1){

cout

cin>>a;

cout

cin>>b;

cout

cin>>c;

flag=1;

if((a>banker.remain_a)||(a>processes[p].need_a-processes[p].a)){

cout

flag=0;

}

if((b>banker.remain_b)||(b>processes[p].need_b-processes[p].b)){

cout

flag=0;

}

if((c>banker.remain_c)||(c>processes[p].need_c-processes[p].c)){

cout

flag=0;

}

if(flag){

banker.remain_a-=a;

banker.remain_b-=b;

banker.remain_c-=c;

processes[p].a+=a;

processes[p].b+=b;

processes[p].c+=c;

cout

}

else{

cout

}

}

else{

cout

}

}

//撤消作业

void

finished()

{

char

name[20];

int

i,p;

cout

cout

cin>>name;

p=-1;

for(i=0;i

if(!strcmp(processes[i].name,name)){

p=i;

break;

}

}

if(p!=-1){

banker.remain_a+=processes[p].a;

banker.remain_b+=processes[p].b;

banker.remain_c+=processes[p].c;

for(i=p;i

processes[i]=processes[i+1];

}

strcpy(processes[quantity-1].name,““);

processes[quantity-1].a=0;

processes[quantity-1].b=0;

processes[quantity-1].c=0;

processes[quantity-1].need_a=0;

processes[quantity-1].need_b=0;

processes[quantity-1].need_c=0;

quantity--;

cout

}

else{

cout

}

}

//查看资源情况

void

view()

{

int

i;

cout

cout

cout

cout

B类:“

cout

C类:“

cout

if(quantity>0){

for(i=0;i

cout

cout

cout

B类:“

cout

C类:“

cout

}

}

else{

cout

}

}

//显示版权信息函数

void

version()

{

cout

cout

银行家算法

cout

}

void

main()

{

int

chioce;

int

flag=1;

initial();

version();

while(flag){

cout

2.为作业申请资源

3.撤消作业“

cout

0.退出系统“

cout

cin>>chioce;

switch(chioce){

case

1:

add();

break;

case

2:

bid();

break;

case

3:

finished();

break;

case

4:

view();

break;

case

0:

flag=0;

break;

default:

cout

}

}

}

六、使用说明

运行环境C-FREE4.0,新建任务。将编制好的代码输入此运行环境中。

按F5:出现如上图所示窗口。按照提示,新建一个作业:wujun。为作业分配资源,A:3;B:4;C:5。输入2,为作业分配资源。三种资源的数量分配分别为:A:3;B:5;C:4。输入4,查看资源情况。出现出错提示,所申请的B类资源超过银行家所剩B类资源或作业申请资源失败。输入0,退出系统。

重新加入一个作业:wujun1.并为作业分配资源分别为A:3;B:3;C:3,为该作业分配资源A:3;B:2;C:2.输入4查看资源情况。

显示输出,银行家算法所剩资源(剩余资源、总共资源)。

七、实验心得

八、参考文献

汤子瀛等.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篇(2)

关键词:专科院校 食品机械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6-01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以一线就业为直接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需要更加系统的介绍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实际生产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1]《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类专业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该课程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学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空缺。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内容完成后,集中一段时间,以单独或分工合作的形式,绕某一设计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设计计算、绘图等步骤[3],完成既定任务的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具体作用如下。

首先,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对文献材料的收集、整理、再加工能力;再次,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创新能力[4]。

2.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主要由选题、指导与管理、考核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关键,指导和管理是过程控制,考核是最终的检验。

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

1.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为《**生产线设计》,拟从焙烤、饮料等常见食品中选择一个或一类产品,结合其生产工艺特点,制订生产方案,选择、装配生产设备,完成生产线设计示意图,形成设计报告书及答辩PPT。

1.1设计报告书应涵盖以下内容:(1)产品方案,包含产品名称、配方、工艺参数等;(2)生产方案,计划年度或月度产量,班组生产产量及人员需求;(3)生产线设备,包含设备选型,拟定选用厂家报价等;(4)生产线示意图;(5)物料衡算;(6)投资估算与利润预测等。

1.2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报告内容要求:产品方案应符合食品加工科学要求;生产方案和设备应科学合理;物料衡算可只考虑生产消耗;投资估算和利润应符合基本财务准则;(2)设计报告格式要求:设计报告最终形成word文档,按毕业论文格式整理;(3)设计报告不得出现雷同卷,否则不计成绩;(4)时间要求:答辩前一天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设计报告书,以及答辩PPT文档。

2.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管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首先,下发设计任务及要求,组织学生选题,拟定设计方案和工作计划;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生产线设计;然后,撰写设计报告,制作汇报PPT;最后,举行答辩,评委评比。

设计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采用现场答疑和在线答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安排老师在固定时间在教室针对高难度及公共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同时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工具构建学生自我讨论和教师点评指导的在线答疑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并最终根据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考核从平时表现、设计报告、答辩成绩等三个方面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占10%,设计报告50%,答辩成绩40%。最终课程设计成绩以40%权重计入课程考核。

3.1平时表现是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综合给分,由指导老师给出。

3.2设计报告成绩按内容、格式、科学性等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成绩,且以给定权重合计得到报告成绩,评分要求如表1所示,该部分成绩由指导老师给出。

3.3答辩成绩于答辩结束后由三位评委老师按照PPT制作、问题回答、个人仪表、语言表达等四个部分分别给出,各项之和为该评委总分,最后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答辩成绩。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中的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匹配性问题

《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食品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此时食品专业课程学习并不充分,只有《食品工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设,这使得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开展出现系列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最终效果。课程设计规划时可整体考虑专业课程先后顺序与衔接,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学生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亟待提高

实践表明,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欠缺,特别是对学术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能力,部分学生在设计开展前从未了解过文献资料。通过课程设计的开展,普及了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方法,为学生以后求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3.课程设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设计之初,学生普遍表现态度不端正,出勤情况差,缺乏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中通过企业生产流程的模拟、工作态度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多次实践证明,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深化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宽度,提升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就业中的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大专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亚珠.调整高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结构[J].科技信息,2012(35):301.

[2]段续,朱文学,张仲欣.食品机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26):201-203.

篇(3)

1课程设计选题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选题,目前许多工科院校选择了学校内部或学校周边企业做环境影响报告表,此类题目基本上能够符合课程大纲对该教学环节的要求,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设计训练,但设计内容未能突出行业特色。实际上,各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有很大差别,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源于基础理论,又要源于生产实际,突出行业特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石油特色和学科优势,课程组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的题目定为“石油石化企业典型装置工程分析专题”,该选题基于以下三点:第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课程组成员均为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均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或省级化工石化类项目环评,具有丰富的一线环评经验,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化工石化类项目的环评课程设计。第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学生在课程设计之前均修习过《石油工业与环境保护概论》、《石油加工概论》、《油田化学》等课程,并去青岛炼化、齐鲁石化等企业进行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具备石油石化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三,石油石化企业设备繁多,流程复杂,敏感程度较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课程设计时间非常有限,仅为2周,因此若将课程设计题目设定得过大过深,会使学生不容易深入其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的整理上,这样会降低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课程设计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于工程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环评报告的核心,因此课程设计仅针对石油石化企业某套装置进行工程分析,这样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能够熟悉石油石化企业装置的特点,以及石油化工类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能够为今后从事环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计组织与实施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共有两个班,课程设计分为四个大组,15人一组,每组由一名教师指导,承担一套装置的工程分析专题。课程组在已经完成的石油石化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选取了10套典型装置的工程分析章节,经统一整理后设计成标准题库供课程设计使用。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石油石化类项目环评内容及要点的讲座,对即将进行设计的几套装置的主要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对课程设计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予以提醒和澄清,从而使学生们掌握石油石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分析专题的编制格式及要点,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然后由指导教师给学生发放相关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布置前期工作要求:(1)查阅相关法律法规、环评导则及标准,列出工程分析专题所需的各项内容;(2)熟悉AutoCAD绘图软件的用法;参考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熟悉装置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污染源及污染物;(3)查阅石油石化装置物料平衡、硫平衡、水平衡的计算方法;(4)查阅石油石化装置涉及的污染治理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各组每隔两天进行一次集体讨论和答疑,在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收获体会以及不完善之处及时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利用提问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设计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最终上交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装置的工程分析专题报告和应用AutoCAD软件绘制的装置工艺流程及污染源位置图。工程分析专题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1)装置规模及组成;(2)原料及产品方案;(3)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4)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过程;(5)装置平衡性分析(物料平衡、硫平衡和水平衡);(6)装置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3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3.1加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装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是装置的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图,而环评报告中需要的是装置的工艺流程及污染源位置图,重点关注工艺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具体部位、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这就需要学生首先会读图,把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图中的设备及物料进出情况摸清,然后将流程进行相应简化,突出污染源分布情况,同时要保证流程的完整性,最后应用AutoCAD软件完成装置的工艺流程及污染源位置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有些同学在读图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有些同学对AutoCAD绘图软件操作不熟练,绘图速度较慢。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构思草图的能力,同时应指导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绘图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3.2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学生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还应拓展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也需要指导教师的配合。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和复习有关教科书,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环保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过于依赖互联网,对信息的来源往往缺乏考证,指导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督导,要强调信息的权威性。

3.3保证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公平性

由于课程设计每组参与同学较多,指导老师有限,设计内容相同,造成部分同学以逸待劳,提交的课程设计报告和绘图存在抄袭现象。针对此问题,指导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任务,保证任务的交叉性和独特性;应完善课程管理,根据学生讨论发言情况、文献查阅情况等,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同时在课程设计完成后增加答辩环节,每组学生需要面向两位以上指导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从而断绝环评报告的抄袭现象,保证课程设计成绩的公平性。

4结语

篇(4)

关键词:粉体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一、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设置的必要性

粉体材料工程是一门强调粉体的表征和制备以及粉末处理的科学和技术[1,2]。这里的粉体基本性质包括几何性质和力学性质。粉体处理加工过程包括制备、粉碎、分级、分离、输送、喂料、储存、转运、混合、造粒、计量、危害防治等[3]。目前开设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以及合肥学院等。由于粉体材料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等联系紧密[4,5],由此,国内很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粉体材料工程及其课程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粉体工程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及相关实践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粉体材料加工的一些基本问题,了解粉体材料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原理和基本性能,选择设备的基本原则等,通过查找文献、标准、手册和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培养进行科技调研的能力。

二、现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的模式及其弊端

目前国内大多数相关粉体材料课程设计均采用设计可行性报告的模式,即撰写工业上年产若干万吨某粉体材料的可行性报告,包括了课程设计的目的意义,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设备选型、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环境保护评价、参考文献和小结。一般要求学生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生产工艺流程图一份、设备平面布置图一份。虽然这样的课程设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关于粉体的操作单元及工业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训练,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以下弊端。1.相关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未能通过直接的实践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2.设计报告工作量大,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手册、标准和文献。3.设计形式单一,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粉体处理各环节的关键参数;不能将粉体的理论性质和操作处理单元有效合二为一。

三、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改革及实施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作者三年来的教学经验,拟对该课程设计实行如下改革:1.理论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给出课程设计的任务,根据对产品的要求,设计工艺流程,根据流程选择实验设备,制定设备的工作参数,并制备出产品。2.依托北方民族大学的省部共建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宁夏分析测试中心等,利用上述平台所具有的完备的实验设备与仪器,开展多样化的创新设计。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可采用如下实施方案:1.教师通过调研当地及周边地区粉体生产的厂家,了解粉体种类的市场需求,了解现有生产工艺,了解粉体生产和处理厂家困难和需要;结合现有实验条件制定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宁夏及其周边的粉体生产厂家有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艾森达新材料、丰联粉体、嘉丰化工等厂家生产的金属、陶瓷、氧化物、聚合物等粉体,产品种类多,质量好,工艺成熟,市场占有率大,可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参考。2.下达任务书,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工艺参数,选择适宜的实验设备,实施实验。依据所选用的粉体种类,选择合适的生产方法。化学法制备需要用到反应釜,机械破碎粉磨则需要用到破碎机和粉磨机等,如颚式破碎机、雷蒙磨、搅拌磨、高能球磨机等,分级与分离单元可采用气流粉碎机、造粒单元可采用喷雾造粒等。3.表征产品的几何性质和理化性质,对比不同工艺所得产品的性质,改进设计方案。粉体粒度、比表面积、形貌、成分/物相等性质依次采用激光粒度仪、比表面测定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的等手段表征。依据表征结果,调整有关参数设置。4.总结产品性能和改进后的方案,完成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四、粉体材料工程课程设计成绩评定

教师提供若干种备选课题,学生分组后分工合作完成。成绩的评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参与度。每组成员4-6人,每人负责理论设计和试验的一部分,每位成员不但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还需熟知全局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2)设计任务完成程度。根据教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理论设计和产品制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交附件—工艺流程图和设备平面布置图。(3)课程设计报告撰写质量。依据教师提供的模板,课程设计报告格式须规范,语言、标点、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均参照《北方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须完整,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引言、工艺参数和流程设计、产品性能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参考文献等。(4)实验方案创新性。查阅文献,了解所选粉体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究方案。(5)产品的性能优劣。所得产品是否达到任务书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如果未达到,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五、结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使学生将粉体相关理论知识与粉体生产的实践环节通过直接的试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粉体各处理单元的关键问题。通过方案设计、实验室试制、性能检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粉体产品生产的一般方法。同时通过查找文献和相关技术资料,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作者:海万秀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盖国胜.粉体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周仕学,张鸣林.粉体工程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张长森.粉体技术及设备[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1.1资料收集

学生在完成选题后,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资料收集的能力,能够收集到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资料。教师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起到的也是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收集的渠道和方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时效性,符合学科的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丰富性,相关资料的内容完整。

1.2设计方案的制定

设计方案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方案制定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方案设计内涵和格式。设计方案要求科学严谨,具有可行性。学生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有全局意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选题,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设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也是引导的作用,学生应该要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细化。

1.3课程设计

第一,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增加操作技能的目的。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也应该要服务于就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教师在辅导学生课程设计中,要切实分析和把握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

1.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为主体,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将教学的地点转移到实训室内,确保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实现边学、边做。计算机技能教学离不开外语的学习,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规程中要增加一些外语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内涵,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每一章节的英文词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流知识和编程能力,能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且认识计算机提示的错误信息。

1.5设计结果报告

行动力引导方向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结果报告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步。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报告时,要体现出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内涵,突出其特点,主体鲜明,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展现出自己继续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2结语

篇(6)

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实、有效地融入“工程教育、职业取向”办学理念,团队曾经做过如下一些实践活动。

(1)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成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邀请企业软件工程师参与到某些“课程设计”“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

(2)根据“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抽象“工程过程”,进行了“课程群组”分类,设计跨课程的“案例项目”,实现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创建“技术模板”,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

(4)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情境”活动和“学生虚拟团队”,让学生们在“工程情境”中以不同的角色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实现了“职业取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5)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把“课程设计”等实践内容进行了分解并融入到课堂作业中,把作业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课作业,一个是课后“大报告”,其中,大报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

(6)调研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是如何评价和管理员工的,结合学生具体特点设计了一个包含10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3个级别的“量化评价指标”(例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完成情况、质量情况、规范性情况、执行力情况、团队合作情况、积极态度情况)。

二、以“系统分析与设计”与“Web程序设计”为例实现课程设计改革

由于“系统分析与设计”和“Web程序设计”是软件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两个连续工程阶段,因此,团队有意识地把两门课程设计内容进行了整合,改变了以往每个课程设计“各自为战”的状态,让学生们设计一个连续的、能跨越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项目”,既解决了以往课程内容重叠问题,又体现了工程阶段的理念,培养了系统视野能力。根据企业对学生团队合作和个人沟通能力的需求,把传统的单人课程设计内容改成以小组形式完成。根据学生的血型、爱好、知识、能力等情况把学生按3~4人组成项目小组,并且每个小组还确定一个组长,模拟企业项目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为了克服由于课程设计一般都安排在期末考试临近前进行所带来的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状况,团队对授课内容和课程设计内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进行了分解,以一周之内可以完成的工作量为模块变成“大作业”形式布置下去,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课程设计的“虚拟时间”。另外,老师也模仿企业项目管理形式,要求项目小组每周必须召开一次小组会议,会议形式、地点不限,周会的议题必须是老师每周布置的大作业内容以及需要讨论的遗留问题,每次会议要求写会议记录,老师定期检查掌握进度,既给予了每个项目小组一定的压力,又为期末成绩评审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材料。在期末考试之前,再由项目组长针对每个人的工作量、工作态度、配合程度、执行力、报告规范等10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考评参考依据。

在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把设计任务改革为:

1)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审核”是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团队要求各个小组的每个组员要根据自己完成的内容不同,小组内部必须进行互相交流和审核;

2)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对“大作业”的内容、质量等方面重新进行整理,并进行课程设计报告的规范化;3)全班进行一次“成果分享会”,在成果分享会上每个小组由组长或选派一名优秀的组员到台上进行本小组成果宣讲,让全班共同分享每个小组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过程,同时,每个小组组员都要到台上发表简短感言,抒发一下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感受;4)老师点评每个小组的工程成果,重点说明每个小组各自的特色和创新点,同时也指出不足,让其他小组引以为戒。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75-03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工程设计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对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前期课程所学内容的消化、巩固、总结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相关课程基本理论知识,更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电子系统方面的工程设计能力、元器件装配能力、综合调试能力。同时,也为后续课程,如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及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提供了必要、专业的实践技能。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的不足

根据过去几年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情况的分析,结合相关企业对电子类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从下面几个问题上重点改革。

(一)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设计题目偏少

电子技术课程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实践又分为实验和课程设计。理论是基础、实验是深入、课程设计是提高,它们相辅相成构成这门课程完整的教学体系。针对课程设计,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较为保守,沿用传统模式,忽视了相关行业、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软件,不能与社会同步,学生走出校门口不能立即胜任岗位工作,而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岗前培训才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设计题目和类型偏少,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可选择的范围也不大,导致部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落后

本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为32学时(合计不到一周的教学时间),时间较短,为了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教师总是详细讲解并指定相应的资料,将学生限制在指定的范围和实验元件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且在实验讲义中,编写教师对设计题目的电路实现方案编写得较细,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较小,导致部分学生不会自己独立思考,直接采用设计提示电路,或者直接抄袭其他学生的设计方案,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独立设计的积极性。

当前我们大部分老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地依赖电子课件,而忽略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演示、学生上台实操等。在涉及电子设计软件的操作时,学生需要实际动手训练,边听边做效果会更好。而用电子课件进行授课时,加快了课堂授课的节奏,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来不及消化,教与学缺少良好互动,学生很难与老师保持同步,使得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缺乏工程化思想

在电子信息和仪器仪表领域从事电路设计基本上是以工程化的方式进行的,将一个工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再由不同的项目团队分头完成。将现代电子领域里设计公司的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以设计团队为单位开展实训,能够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但从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课程来看,除了毕业设计会有几个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外,实验、课程设计等几乎都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很多学生抱着应付的心态随大流,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缺乏创新思维。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老师所给电路图像搭积木一样连线,不能真正弄懂电路的意图,因此在未提供电路图时往往束手无策。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不能从事完整的工程设计,面对很多简单的项目也会缺乏信心,无法在已有的岗位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突破。

(四)成绩评定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考核制度,虽然提升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但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在成绩评定时,往往根据调试结果以及撰写的设计报告给出成绩,学生在设计、制作、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具体实施过程没有体现出来,评定的标准不能具体量化,不能很好地反应学生在本门课程中的收获和真实水平。

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

(一)结合专业的社会行业需求,丰富设计题目

设置合适的设计题目是提高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关键。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器件不断涌现,将其与课程教学紧紧结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结合专业的社会行业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足够的课程设计选题,同时保证设计课题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先进性。

首先,本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了72个设计题目(课题内容统计情况见表1),保证学生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每一个题目具有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从而满足具有不同实践能力的同学的要求。其次,大部分课题的设计要求尽量使用现有的能够实现该设计的新器件,设计并完成的小电子系统实用性较强,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可以作为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和仪器仪表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块,也可以作为电子竞赛和创新项目的单元电路。再次,设计题目新颖,能激发学生的设计调试兴趣;大部分课题的设计内容与专业密切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每个设计题目都能够尽量训练前期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比如:巩固电路分析基础中的分压电路、电容元件特性、变压器工作原理等;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基本共射、共基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器、比较器电路、波形发生电路等;数字电路中各种逻辑门电路、显示译码器、数据选择/分配器、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555电路和蜂鸣报警电路的应用等。教师在布置设计任务时,针对每个设计题目,以系统框图形式给出2~3个总体设计参考方案,以高集成芯片为核心,由中规模集成电路构成各单元电路,然后组合出系统的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除了提供5个类型72项常用的备选设计题目之外,还引入了与学科相关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作为课程设计题目,选拔一些优秀学生参与这部分课题的设计。同时结合每年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每年更新一些设计课题。以教学、科研及竞赛项目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为学生创造了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其实践技能。通过项目开发过程的工程磨炼,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对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同时,学生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可以解决创新实践活动开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丰富课题设计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大三上下学期进行分散教学。教学学时共32学时,每周3学时,共11周。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统计情况见表2。

本着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创新实践的理念,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做”的方式,少讲甚至不讲理论知识,仅是提纲挈领地给学生指引一下他们设计所要查找资料的方向,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实际问题再进行单独答疑。

在组织方式上,参照电子竞赛的方式进行,2名学生一组。每组学生可在指定的选题中任选一个设计题目,在11周内协力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学生在课程设计期间,不仅要共同讨论设计课题和选择设计方案,还必须落实自己具体的设计任务,以达到了解和熟悉整个设计课题全过程的目的。同时由于引入了竞赛机制,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发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在课程设计前期,课程设计的任课教师可提前两周布置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在这期间,完成学生的分组,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提供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自行选择。学生选定题目后根据课题的设计要求和参数独立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电路的初步设计。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完成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包括电路方框图、详细的电路原理图、电路工作原理的说明和元器件清单。完成电路设计后,学生还要使用Multisim软件完成对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通过软件仿真可以发现设计中存在一些的问题,进一步改善设计方案。学生掌握了电子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也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实验室将元件清单汇总,尽快完成元器件的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第二阶段,完成电路原理图和PCB板绘制,并且完成PCB的制作。学生通过学习使用Protel软件,熟悉了电路布局、布线、电路板的制作过程,增强了对电子系统工程设计过程的认识。

课程设计第三阶段,完成元器件的焊接及整个系统的联调,测试技术指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较好地完成元器件的焊接。焊接过程由低到高,分模块完成。确认安装无误后进行通电调试。在调试阶段,采用由前至后的顺序,从输入端开始逐模块调试。若存在故障,应该分模块检查,按照从大到小的范围进行排查,最终找到故障的确切地点并加以解决。学生通过对电路的调试可加深对电路工作原理的认识,学会调试、检查电路的方法。调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分析查找故障位置和原因,并独立找到解决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测量完成技术指标后与理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了解电子电路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区别。通过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第四阶段,完成并提交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以下部分:①系统方案论证;②各单元电路详细设计;③电路的仿真及仿真结果;④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⑤系统测试结果;⑥心得体会。设计报告是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总结,学生要严格按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设计报告的撰写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论证能力、科技写作能力等基本素质,为后续课程设计报告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所选课题的兴趣。利用教学网站,提供一些跟学生课程设计题目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查阅。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课程设计的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实行开放式管理模式,时间开放和资源开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网上自由预约的形式,课余时间自行到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实验室提供自主学习环境。由于带着任务,学生虽然没有教师时刻管理也会很自觉地进行学习。同时由于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效率也更高,而且这样也可以更节省实验室的教学资源。采用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时间,增强了学生进度安排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成绩评定体系

验收考核环节采取硬件实现情况、软件调试情况及考核答辩的方式。相同题目之间的小组,根据所完成项目的性能、指标及完成速度进行评定。

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的设置目的出发建立成绩评定体系(见表3):①方案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电路设计的正确性;②对Multisim、Protel等电路设计、仿真软件的熟练掌握程度、制作效果;③元件安装、焊接的工艺质量;④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结果分析及回答问题的情况;⑤课程设计报告撰写。

在进行成绩评定时,注重调试效果正确的同时,应强调整个设计实施的整体情况,若部分同学的设计电路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只要学生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方法进行改进,仍可获得不错的成绩。另外,注重学生是否已掌握设计方法、制作工艺、仪器使用、调试方法、论文撰写等不同的环节,即使同组同学根据不同的表现也可给出不同的成绩。

三、结束语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个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了“内容综合、面向工程”的特征,促进了电子技术创新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设计题目,且与实际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兴趣。由于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学生经过自主查找资料和小组讨论,完成电路方框图、电路原理图、电路布线图的设计;完成对电路系统进行安装、焊接、调试、检查解除故障、测试参数;掌握了相关软件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分析和解决电子电路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较为完善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也较好地保证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通过后续的课程学习,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贾俊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3,(11):69-70

[2]佘新平.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347-348.

[3]赵宏音,肖明,张亚琴,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