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历教育论文

学历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5: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历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历教育论文

篇(1)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xx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xx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xx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xx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xx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xx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xx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xx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xx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xx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xx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2)

1、以打造品牌职工队伍为目标,充分挖掘职教资源,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2、坚持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营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人才。

(1)进一步加强干部学历教育。期间,干部学历80%达到大专以上,为企业外出创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

(2)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干部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技术培训。组织多层次的培训讲座,到重点院校和知名企业请学者、教授、专家来矿传经送宝。

(3)开展管理干部的计算机等级培训,干部计算机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3、坚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突出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职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满足创业发展人才需求。

(1)加大教学基地“现代化”建设。在教学设备、实验设施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信息管理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以适应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对人才的需求。

(2)实行岗位技能“按需”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所需人才挂钩,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缺少什么技能就补什么技能,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果。

(3)实现两个转化。一是从注重理论培训向注重实践培训转化,切实提高职工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注重短期培训向注重中长期培训转化,加大高级工和工人技师的培训力度。

二、下半年职工教育培训主要工作

1、发挥四级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功能,强化职工的安全技能培训工作,继续搞好一般工种和四级安培中心培训的特殊工种的安全资格培训、复训工作,以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2、认真执行庞党发43号、44号文精神,做好职工日常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节约型企业的相关工作。

3、继续执行庞矿党政办6号文和某某矿司教委办13号文精神,圆满完成全年品行习练计划。

4、继续执行庞矿发89号文精神,认真做好三违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5、做好省安全培训系统的资料输入工作及安全培训一人一档工作。做好办证、换证、发证存档工作。

6、在全矿范围内广泛发动,认真落实职工教育论文征集工作。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一是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及时解决教育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人,把教育培训状况、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三是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四是制定奖罚标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

篇(3)

关键词:任职教育;教员;知识;能力;素质

一、任职教育的内涵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就是指“为使受教育者适应岗位职务以及逐级晋升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就其内涵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国防的职业教育

任职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两者是不同的,不能完全吻合。任职教育中的“职”不是“职业”而是军队岗位“职务”、“职责”。军队作为国防力量的主体,是一个特定的利益集团,这就决定了军人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尤其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他们负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军人为履行岗位职责所接受的教育必然带有其他职业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

(二)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岗位的专才教育

任职教育对象的教育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学历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科学知识、陶冶公民意识、健全人格养成以及培养一些非专业性的实践能力,使其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岗位任职教育面对的是特定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所以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深加工,是一种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专才教育。

(三)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职责的能力教育

所谓任职,通俗地说就是能够胜任特定的职务,要求任职者能够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能够有效解决职责范围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然,这是需要能力的。知识再丰富,素质再全面,不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潜在的资源,而不是现实的动力。为此,岗位任职教育虽然也注重知识的传授、素质的蓄积,但更看重的是任职能力的生成与应用。

(四)岗位任职教育是一种面向需求的随机教育

随着新军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作战理论、新的武器装备以及新的保障方式都将应势而生。战争样式的不确定性和军队建设的发展使得军队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岗位会有所不同,同一岗位在不同的战备状态下和在军队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职责诉求。因此,岗位任职教育必然以岗位任职需求的不断变化为转移,在随机应变中不断地调整自身,以使每一个军官(或士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都能接受必要的培训。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鉴于以上任职教育的内涵,为了适应任职教育的需求,教员必须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改变学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传统观念,使教员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工作。

(一)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既然任职教育同时具备了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能力教育以及随机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的特色,那么单一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满足其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员必须要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作为教员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大学本科程度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社会知识、大学外语、大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工具性知识等。这种知识是任何一位军校教员都应基本具备的。基础知识既是教员胜任任职教育工作必要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是任职教员继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的基础。

2.专业知识

本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教员的“立身之本”,包括本技术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本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对本技术领域前沿问题的了解、对本技术领域技术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的了解,等等;没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教员就无法顺利从事教学,也就不能够胜任任职教育工作。

3.相关知识

所谓相关知识,是指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关或交叉的科学知识。包括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新兴学科的了解,对边缘交叉学科的了解等等。任职教育是学历教育基础上的扩展教育,在满足岗位任职需求的基础上,要尽量扩展学员的思维以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相关知识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撑。

4.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员的“傍身之木”,包括军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等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任职条件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承的活动,更表现为一种军事科学的研究活动,一种军事实践的操作活动以及一种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在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是任职教育教员的“傍身之木”。

在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专业知识是重心所在,相关知识是有力支撑,而教育科学知识则是激发潜能的磁石。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二)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能力是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胜任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教员的能力结构应着眼于任职教育的需要,围绕教学实践,突出实际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来看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教学能力

(1)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利用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等。

(2)教学开发能力

教学开发能力包括: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资料设计与制作能力、新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课程评价与改进能力等等。

2.教研与科研能力

(1)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专业课程的探索改革能力、任职教育的研究能力等等。

(2)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包括:学术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与著作的撰写能力、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等等。

3.专业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设备的操作与指导能力、军事训练的组织与指挥能力、解决或指导部队专业训练(演习)的能力等等。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训法、技术、理论等各个方面的改进、创新,甚至是打破原有模式的全新创造能力。

5.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工具(外语、数学、计算机及网络等等)的运用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获取、选择、利用)、学习能力(获取、理解、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等等。

(三)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包括:热爱国防教育事业、健康身心、正直人格、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愿望、科学的思维习惯等等。

2.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理解并积极研究任职教育、对学员充满热情、具有创新精神、对与本专业有关的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变化高度敏感、有教育质量意识等等。

3.相关素质

相关素质包括:自觉遵守军事职业与教育规范、对军革与政策高度敏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对任职教育条件下教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是单一分离的,而是三位一体,统合发展的。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任职要求(见图1),才能成为任职教育教员在职培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屠恒章.军事任职教育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周华丽. 试论高职专业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与途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7)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095-04

The Survey of Different Demand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 achers’Continue Education

KUANG Jinyong,WU Ji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 Hun an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 e and other methods to expl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Itfinds that the conte nt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focused on sport discipline. And the teachers are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it. But they have lower satisfaction to the content,method and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Difference of demand among different grou ps is significant. Therefor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P.E. teachers in HE Isshould be improved. The public campaign of the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P. E. teachers in HEIs should be enhanced to expand the participation. The curric ulum and teaching of the educ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to be more demanddriven . A new evaluation syste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status quo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增强体育能力等,有着不 可替代的巨大优势,但其优势的发挥则主要取决于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体育教师素 质的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进行继续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重要的,其 意义是深远的。目前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较多,笔者发现,这些文章研究的内 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大致有二:一是将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二是将继续教育 等同于学历补偿。这是对继续教育内涵未能正确理解的表现。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对 全国部分城市高校三年内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与需求的特征予以分析研究,以期 为有关行政部门、高校管理部门及教师本人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高校在职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湖南、广东等地的20所 综合性大学,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 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等) 。 1.2 研究方法 1) 运用文献资料法;2) 专家访问法;3)逻 辑分析法;4) 数理统计法;5) 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451份,回收率为 90%;其中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为92.5%。

(1) 问卷效度检验。问卷初稿设计完毕后,将问卷呈送几位副教授以上的高校教师,并根据 他们的意见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补充,最后请12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 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表1 专家的构成及问卷的评价结果

专家的构成非常 合适合适一般不合适

教授1210

副教授2510

合计3720

(2) 问卷信度检验。为保证本研究所采集的指标数据的可靠程度,对统计结果进行了信度检 验。采用分半信度法,进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检验,经“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校 正求得信度系数为0.857,信度检验结果证实,本问卷调查结果是可靠的。

2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2.1 需求倾向性的群体特征

2.1.1 职称特征 图1显示,具备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比 较注重专业能力的提高,相对忽视理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年轻教师参加工作时间 不长,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加以引导。 高职和副高职称的教师,总体上需求大致一样,但是在科研能力的提高方面,副高和 高职称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是我国的“教授终身制”,让部分教师放松了 对自己的要求。近年来,关于教授终身制的争论在美国很激烈。为了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 断创新的精神,清除那些得到终身制后自我满足、大大减少或停止科研活动的部分教授,有 些学校已经开始实行“终身后评审”(Post tenure review),对已取得终身制的教授每5年 要重新审核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都保证了美国大学教授较高的水平和美国高校旺盛的学术 生命力。

根据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也应该针对教师的职称特点而考虑一定 的侧重和层次性(统计发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年龄在35~58岁之间,讲师及助教年 龄在25~45之间)。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年龄在45~58之间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 相 对较成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具备一定水平的科研能力,同时也养成了一定的思维定 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对这样一批教师,继续教育内 容上应该侧重于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龄在35~45岁之间具备副高及副高 以上职称的中年教师,年纪较轻但科研水平较高,教学能力较强,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年龄集中在35~45岁的讲师群 体,其科研水平偏弱,应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年龄集中在25~35岁的讲师 及助教教师群体,相对较年轻,教学科研方面能力水平较弱,暂时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风格 ,但接受能力更强,对这样一批教师,应注重教学、科研、技能、裁判、思想水平、审美等 等“专业”以内“专业”以外的全面综合培养。

2.1.2 学历特征 图2显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对知识更 新、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均不同程度地高 于本科学历的教师。

图2 学历特征

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大学毕业,这一批 教师,普遍专业实践能力较强,但大都不重视理论和科研(还包括一部分退役运动员,未经 过专业理论学习进修,就直接走向教学第一线)。而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大部 分是90年代末期毕业,这一批教师部分专业实践能力突出保送读研,但理论研究水平较差; 部分是理论水平突出考上研究生,专业实践水平相对较差,而同时具备较高专业实践水平与 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师很少。可以得出结论,具备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其能力参差不齐 ,对各种能力的弥补和提高的需求愿望强烈;本科学历的教师其能力大致相同,对自己能力 的提高需求较小。因此,笔者认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重视教师的学历群体特征, 对本科学历的教师,应加强培养提高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对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 应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的继续提升、专业知识的更新和综合知识的掌握。 2.1.3 性别特征(社会特征)图3显示,男性教师对知识更新和新技能的学习需求大于女性教师,对科研能力提高、 教学水平提高和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均小于女性教师。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女性教师与 男性教师对科研水平提高和教学水平提高的需求差异性特别大(>40%)。调查结果显示, 男 教师占82%,女教师占18%,从人数上看,女性教师属于“弱势”群体;从社会的角度看,女 性比男性对家庭生活付出得更多,花了更多的精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用于继续 教育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受到了影响;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生理学研究认为:女性相对于男 性,在体力、肌力上具有生理上的差距,但是其耐力和忍受力,在一定范围内要高于男性。 正 是由于家庭生活的牵挂和生理上的特征,导致女性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更倾向于科研水平 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以及知识更新这类“研究性”的学习,根据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 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应考虑性别特征,重视社会性、群体性、生理性特征。

2.1.4 学校特征图4显示,除了知识知识更新这一项,对科研能力提高、新技能的学习、教学水平提高 、裁判水平提高的需求,公立学校的体育教师均没有私立学校体育教师表现的强烈,差异幅 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据笔者实际了解,公立学校的体育 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有正式教师编制的,他们收入非常稳定,且相对私立学校要高出不少, 而私立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属于聘任制,如果能力不强、表现得不好随时可能被解聘。正是 由于这种生存危机,导致私立学校体育教师对自身提高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态度,从态度方面 讲,这是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继续教育工作精神的。公立学校在我国占绝大多数,其教师 总量也占绝大多数,针对生存危机和收入的差异导致自我发展动力差异的现象,笔者认为可 以通过加大宣传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同时在一定比例浮动工资的发放和职务的升迁任免上对 继续教育加以硬性规定,增加其难度。从而达到促进更多的教师提高自己,加速教师专业化 的目的。

2.2 认识现状对继续教育涵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局限性。继续教育属于非学历教 育,这是继续教育的基本属性。但是,调查情况显示, 32%的教师对此存在着认识上的 错误,认为继续教育是属于学历教育。这说明,部分教师仍然将学历的提升,看作是继续教 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的情况。经统计,填 写问卷的417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36%,64%的教师为本科学历 ,其中认为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本科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这与反映的结果相吻合( 注:此调查是为了满足本次论文的研究,并不能作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的数据 参考),同时也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导致部分的教师对继续教育 的涵义没有正确理解。

调查结果(表2,表3)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对本专业技能、 教法、理论知识、裁判水平 、科研能力的培训;对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水平、党校培训、心理辅导等体育专业以外的 能力培养或提高,相对忽视。从专业化发展来看,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性”表现。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形成高尚的社 会情感,这是高校教师必须扮演的课堂角色。因此应重视教师的全面以及个性化发展,使 继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培训”、“进修”,同时要延伸到其他的学科。

表2显示,在本专业相关内容中,教师更倾向于技能、理论、教法、科研等培训或进修 ,忽视了论文报告会、教学比武这类关于科研交流、教学方法交流的平台。重视学习提高, 而忽视了交流提高,这反映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过分强调了校外培训学习,相对忽 视了校本培训以及信息的交流,使自身的发展直接受到了影响和限制。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 中层次较高的教育,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继续教育就是对教育的完善和发展个性的手段 ,是走出应试教育“影响”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 传教育,使教师们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 也是急待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继续教育内容

三年内接受过继续教育的教师为362人,占87%,这说明还有小部分教师在三年时间里未 接受任何形式的培训或进修。从继续教育实际接受情况来看(表4),主要集中在以体育 学科相关的内容为主,忽视了对人文精神、智力水平、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培 养提高,这与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和智力水平,能很好地掌握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科学知识;能够独立思考,懂得怎样获取知识 与应用知识;怎样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最优化的学习资源;怎样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能够适应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必须改变高校体育 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将继续教育工作转向正确的轨道上来。

图5显示,教师对培训内容、方式与质量,非常满意与满意在19%~33%的区间;一般与不 满意在67%~81%的区间,说明大部分教师对现行的培训不满意。研究发现,对继续教育内容 的不满,主要体现在:认为内容陈旧,仍是以体育的技术培训和体育理念的学习为主;方式 保守,套用学历教育模式,表现为填鸭式的教、接受式的学、机械式的考,没有考虑继续教 育成人性的特点;不专业,总体质量差。总体评价是师范教育的重复,学员对知识只认同而 不求异,只接受而不创新,学员的学习仅停留在感知、模仿和记忆阶段。这样一种教育模式 所带来的结果显然不符合继续教育工作的要求,它窄化和扭曲了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功能 及本质,不利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培训出来的教师,无法担负起素质教育赋 予体育教育教学的使命。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继续教育必须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做出 改革,以适应继续教育成人性特点及需求特征。

2.4 继续教育理由 结果显示(图6),认为接受继续教育是“自身提高的需要”的选择频数占66%,学校 规定和评定职称需要选择频数占32%。从因素属性上分析,“个人发展需要”是个人主观能 动性高的体现,是主观因素;“职称评定需要”具有多重属性,既有主观因素因素又有客观 因素;“学校规定”则属于绝对的客观因素。“个人发展主观需要”的选择选择频数超过66 %,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提高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是必须的、必要的,是主观上认同的。继 续教育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的手段,而目前教师对自身发展能动性普遍较高,因 此在认清形势的发展之后,下一阶段的工作,应该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调动更大范围 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客观上给与支持和制度化的保障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这样才能 符合当前的形式同时也符合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予以重视。

2.5 教师继续教育需求 研究显示(表5),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主要趋向于知识更 新、教学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增强。受认识现状的局限,继续教育需求在本专业的过于集 中,这是在预料之内的(文中2.1有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继续教育工作作为实现教师 专业化过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体育教师对专业 化发展的正确认识,扭转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狭隘理解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部分教师(32%)对继续教育涵义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的 内容局限在本专业内,忽视了教师的综合发展;

2) 三年内接受过继续教育的教师占87%,其中多数人(66%)认为接受继续教育是个人发 展的需要,体现了较高的主观能动性;继续教育内容以体育学科为主,教师对内容、方式与 质量的满意度较低,非常满意与满意占10%~33%,一般与不满意占67%~81%;

3) 不同群体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倾向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忽视理 论方面和专业以外的能力培养,高级职称的教师对科研能力增强要求不高;硕士及以上学历 的教师、私立学校的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较高;男性教师对知识更新和新技能的学习需求 大于女性。

3.2 建议 1) 加强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涵义和意义的宣传教育。建议形成文字,逐级发放,使教师 们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继续教育;积极调动更大范围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 客观上给与支持和制度化的保障及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要求;建议在一定比例浮动工资的发放 和职称、职务的升迁任免上对继续教育加以硬性规定,增加其难度,从而达到促进更多的教 师提高自己,加速教师专业化的目的。

2) 必须改变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针对不同职称、学历、性别、学校性质等, 在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面做出改革,以适应继续教育成人性特点及需求特征;重视教师的 全面以及个性化发展,使继续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培训”、“进修”,同时要 延伸到其他的学科。

3) 建议试行“终身后评审”,对已取得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每5年要重新审核一次 ,必须有新的成果,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儒新.专业化视野中的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 07(2).

[2] 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 张细谦.试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00(2).

[4] 黄文仁.论批判性反思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03,26(6).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

高职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强调知识和能力并举,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加强管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读者来到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汲取所需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享受学习的快乐。要使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能对馆藏布局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用简洁的文字或者图标指引,可以减少读者因不熟悉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而过多的浪费时间。在公共区域、阅览室摆放花卉植物盆景,可以改善馆内环境质量,增强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设茶吧、书吧等休闲区域,使读者产生舒适愉快的心情,把自己融入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中。

2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有效执行

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条例、章程、细则和办法。它是图书馆工作有章可循的重要条件,是整个图书馆工作正常而有秩序地进行的保证。应该广泛征求全馆人员的建议,并注意吸取读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每一项制度都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完善。

为了不使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图书馆要加强对全体馆员和读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馆内会议让馆员了解、学习规章管理制度,利用制度上墙、图书馆网页、广播媒介、读者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让读者了解掌握制度信息,从而提高其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并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用奖惩来保证制度的实施。

3 文献资源建设

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普通中专或成人高校,甚至有的是两校及多校合并而转成职业技术学院的,(笔者目前所在学院即为四校合并升格而成)对于这些学院来说,文献资源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其实还是原来几间中专藏书的组合,总体藏书结构严重偏离读者的总体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3.1 合理利用有限的购置经费

文献资源缺乏是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最大的困难,不能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每年的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更是捉襟见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每年图书报刊的采购计划,不重复采购,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应优先考虑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迫切需要的图书资料。图书馆应主动与各教学系联系,做到不重复订阅,也不漏订,对专业性强的刊物每年装订成册;交换与广泛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收集本校师生的著作、论文、报告、成果等。

3.2 优化馆藏结构,形成馆藏特色

馆藏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文献质量高,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收集的文献资料,首先必须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师生读者的信息需求及特点,根据办学规模、办学特色,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来确定各文种文献的收藏比例。时刻关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改革与发展计划,及时了解、掌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建设合理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使其结构尽可能做到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逐步建立起高职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3.3 文献资源共享

利用网上各种免费资源,及时把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加工,组织成方便读者利用的本馆网络资源。加强与校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高校图书馆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称CASHL)等的合作与共享关系。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文献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馆藏文献补充。

3 优化馆员队伍结构,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高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置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以我院图书馆为例:全馆在岗管理工作人员37人,从学历层次来看:研究生学历占8.1%,本科学历占40.6%,专科学历占40.6%,专科以下学历10.7%;从专业来看:学习或研修图书馆、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占18.9%,其他专业占81.1%。

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逐步提高图书馆全体馆员的综合素质:(1)要建立馆员进修、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的学习制度。利用网络视频资料组织全体馆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培训,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提高学历层次。(2)引进正规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提高图书馆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水平。(3)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有计划地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图书情报专业学术会议或到兄弟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开阔办馆视野。(4)实行馆内轮流换岗制,在不断地轮流换岗中,适应各种岗位,了解图书馆全貌。

4 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更新服务观念和管理方法等,全方位地搞好读者服务工作。

4.1 延长图书馆开发时间

读者较密集阅览室采取轮班制,保证节假日和寒暑假有效开放。做到读者24小时能够通过校园网远程获取图书馆各类信息,利用自助服务系统进行服务。

4.2 主动服务

主动与各系部师生建立联系,以及采取问卷调查、读者意见箱、馆长接待日等方式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建议。利用图书馆网络环境,以现场服务、虚拟服务和延伸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对象、多方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支持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以满足读者多方面有关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

4.3 服务内容多元化

建立网上信息参考咨询系统,开展信息咨询、定题检索、教育科技课题查新和专题跟踪服务等的服务项目。在图书馆网站上开办参考咨询服务及图书与情报栏目,利用QQ在线、留言板等形式,随时为师生读者咨询解答图书馆使用方面的困难和疑问并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专题讲座、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读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设系统性的“文献检索课”,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提高读者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个高职图书馆要重视管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全面提高馆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断开拓新的服务手段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凌征强.新升格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4,24(2).

[2]张艳丽.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

篇(6)

1、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坚持做到“四个符合”,即符合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广大教职工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力争在新的平台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的品质、品位,做实、做优、做精、做强教育品牌。

2、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前提和保障,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校际间发展的和谐,关注每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3、根据*“四个率先”的发展目标以及*新一轮发展对教育的现实要求,坚持发展创新,着力打造以“精、特、优”为标志的“经典*、精品教育”,深化“精品教育”内涵,拓展“精品教育”外延,提炼“教育精品”要素,制定“精品教育”综合指标,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加强统筹和指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4、贯彻实施《*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加强幼儿园建设。做好市示范园复验和区示范园、一级园评审工作,充分发挥示范性幼儿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在整合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建设”课题为引领,研究适合幼儿发展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整体提高3-6岁幼儿园保教质量。探索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模式,科学育儿指导率力争达到95%。

5、学习贯彻新《义务教育法》,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保持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小学继续以“校际联动,团队合作”为抓手,逐步形成校际间协作互动与交流合作的机制。以教育内涵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初中建设成果。依法保障残疾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稳步推进初中随班就读工作,使随班就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落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6、加大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示范辐射作用,规范和优化“协作块”、“协作链”运行机制。进一步开展“协作链”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面合作以及“协作链”运行的长效机制,在“协作链”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上有所突破。

7、贯彻落实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市商贸旅游学校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工程,加快实施弹性学习制度,实现完全学分制管理。职业学校要与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充分协作,集聚社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职前与职后联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发展服务经济相结合。

8、按照区“十一五”成人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做大、做强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区业余大学(大同学院)迎接市教委对“*市独立设置成人高校教育检查”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学院实体性运作机制,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全覆盖。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做好第二批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分等定级评估。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查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科补课班。继续探索和筹划建立区教育培训基地,吸引更多更好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培养“培训品牌”,提高教育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力。

9、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继续探索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开放度。配合街道等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支持、组织全区所有中小学将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符合安全要求的教育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并会同有关单位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区内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全覆盖,更好地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

三、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0、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结合“二期课改”,充分发挥“两纲”在实施过程中的特色经验和优秀案例的指导作用,全面推进“两纲”进课堂。完善和优化“两纲”课外教育活动框架,将“两纲”精髓渗透到课外实践中。充分利用区德育名师工作室等资源要素,创新育德载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11、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创建良好的校园秩序,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欣赏平台、情感走廊、休闲天地、才艺展示等体现人文关怀和班级特色的“温馨教室”。

12、以“加强德育过程管理,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为主线,“研”字当头,服务基层。通过研究学校,构建学校综合社会实践体系,形成内容相对稳定、教育功能独特、教育效应良好的富有校本特色的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师,以个案剖析的形式,探索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研究学生,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形成的过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以迎接“20*年国际特奥运动会”的举办为契机,聚焦社会公共道德,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类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主题教育,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加“我为你加油”主题教育活动。

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4、结合“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加快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考试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客观、操作性强、实效显著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流程管理制度,20*年9月实施。树立“教育质量是取信于民的基础”的观念,将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纳入校长的实绩考核。

15、做好市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试验区工作。以《学生成长记录册》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全面反映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记录和评价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加强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诚信教育,坚持实事求是和诚信原则。

16、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效率和影响力。重心下移,促进课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课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大科研普及指导力度,加强科研培训,推广优秀科研成果,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交流展示、专题讲座等活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组织基层学校参加*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评选。

17、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召开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总结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典型经验,制定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把基础教育和“二期课改”架构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平台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利用网络平台实行国际间的课程交流。

18、认真做好体育、科技、艺术等工作。协办好20*年10月国际特奥运动会轮滑比赛。结合“*区学生体育大联赛”,积极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加强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培育扶持具有本区特色的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建设和完善“*区青少年科学研究院”,聘请专家指导项目研究,参与科技实践,参加重大赛事,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和科技人才提供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场所,建立“小研究员”队伍和优秀青少年科技人才档案库,构筑开放式跟踪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新一轮市、区体育、科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学校的申报、复评、命名、挂牌工作。

五、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19、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梯队培养、合理搭配”的原则,构建以名教师为榜样、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长)为中坚、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教师队伍。按照“与时俱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健全人才培养和福利待遇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创设校长和教师成长、成才、成名的条件。做好第二批名校长各名教师人选的选拔工作。

20、加强对新一轮20个名师工作室的规范化管理,让名师有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实施《*区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建立区学科带头人、区级骨干教师管理机制,为优秀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启动高级教师职务等级管理,不断增强高级教师的工作动力。

21、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细化培训项目,强化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务培训,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需求,通过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关注学前教育和初中阶段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尽快建设一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2、加强教育协作与交流。继续组织“**教育论坛”和“‘*杯’长江三角洲地区17城市教育发展研究论文评选活动”。探索校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境外中长期考察培训机制。继续做好以外语、双语教师为主,其他学科优秀教师为辅的境外业务培训工作。

23、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理顺校长职级工资制,使之更规范、科学。进一步规范结构工资分配方案,各基层单位教职工结构工资分配方案的调整预案必须事前报区教育局人事部门,经审核后进入学校民主程序,通过后报区教育局备案。

24、加强聘用合同的管理,严格把好教职员工流动关。对所有引进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和基本素质测试。加强人事干部队伍建设,汇编人事工作实务手册,增强实务培训,提高基层人事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六、实施布局调整,继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5、妥善实施教育资源调整的重点项目和应急项目。*区第一中心小学新建项目年内实质性启动。大同中学学生公寓项目、实验小学新建项目进入论证程序。稳妥实施高标准开放式实训培训中心的建设项目。支持人民路隧道工程建设,制定并实施音乐幼儿园和*区第一中心小学过渡方案。

26、重点加强小学和幼儿园资源调整。采取整体思考、分步实施、梯度转移的策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结构整体优化,使小学和幼儿园的数量、布局、规模趋于合理。

27、继续推进“退商还教”。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完成紫霞幼儿园、中华路第三小学和*市商贸旅游学校“退商还教”工作。

28、加强校舍和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及时做好学校大修计划的编制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学校的修缮工程。按照必须和节约的原则,合理更新和添置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学设施的效用。

29、建设“平安、卫生、文明、和谐”校园。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拥有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在校师生的交通安全教育,严格控制社会车辆进入校园。以建设新一轮“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进行卫生应急预案全面大检查,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安全工作的监管网络,不断提升师生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和健康安全技能掌握水平。

七、提升管理水准,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公益

30、切实有效地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事务受理与服务中心的职能,确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服务型教育行政机制。建立规范公正行使职权的运行机制,改版“*教育信息公开”网络主页,主动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批评,继续加强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和谐教育。

31、加大对学校教学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力度。理顺学校用人机制,优化教育用人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增强教育收费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32、加强公文处理过程化管理,试行退文和通报制度。加强档案工作常规化管理,依法做好年度档案立卷执法检查。加强外事工作制度化管理,完善因公出国预报审批手续。加强信息工作质量化管理,提高信息报送的录用率。

33、进一步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严格执行“一费制”,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收费行为,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扶持体系。认真做好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

34、推行“阳光招生”,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要求制定本辖区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加强对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妥善解决招生入学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依法办理与查处各类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过程中的来信来访和违纪违规事件。招生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律,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35、发挥教育督导监督检查职能。认真贯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充分发挥督导结果的作用。深化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学校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督导模式,建立并实施以学校自评为主和以督导室为主的多元他评机制。探索校内评价监督制度的建设。对学校实施“二期课改”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贯彻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学校检查评比归口管理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协调教育各部门对学校的检查评比工作,以减轻学校的负担。

八、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其他各项工作

36、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管理,推动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继续做好、保密、双拥、计划生育、献血、红十字会及退管会等各项工作。

篇(7)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成为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缺乏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不适应产学研合作的要求;缺乏具有工学结合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是: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抓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的服务能力和机制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河北平泉人,副教授,从事电工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正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然而,多数院校并未取得理想的实质性进展,其原因是高职院校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加以解决。 

一、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指导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虽然我国于2004年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还没有建立具体的执行或工作机构,地方层面的相应协调和执行机构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还没有得到相关的财政、税务、产业和科技等部门应有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工作的唯一领导者和推动者。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和税务等部门在制定或执行政策和法规方面缺乏良好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政府指导或调控的缺位,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必要的桥梁和外力的推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一系列鼓励高校工学结合的政策,但是现有政策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之处。其主要问题是这些规定比较宏观,不具体和不明确,缺乏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2.缺乏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实际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与学是密切关联的,其学习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仍沿用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固有的专业,在课程建设上,只重视理论教学,不注意或忽视职业技能教学。习惯于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对产业及相关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了解不够,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课程建设偏重于学术性,过分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体现高职教育核心标准的职业能力却得不到保证。随着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提出和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之间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整体应该由高职院校的教师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师熟悉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企业技术人员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和新规定,由这两类主体参编高职教材,才能保证在教材编制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工学结合。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多是普通高等专科院校的教材,编写的课程教材往往是由不懂生产实践、缺乏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单独完成,其内容往往是套用多年来使用的普通专科院校教材的知识,其特点是学问化、著作化,强调学科结构的完整性,其思维定式是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这样的教材脱离生产实际,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起不到培养职业技能的作用。 

3.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不适应产学研合作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与工学结合完全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制度。第一,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的管理部门,一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兼管。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功能的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内,所以,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工作和有效实施过程管理。第二,在人员结构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健全,缺乏“双师结构”的管理队伍,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的核心问题。第三,在教学制度方面,我国高职院校还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到企业实习受到一定的限制。第四,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整体水平不高,学生作为“非职业人”在企业的实习活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干扰。 

4.缺乏具有工学结合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由于大部分职业教育的专业师资来自工科大学,接受的是与培养工程师同样的教育;即使是毕业于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类学院的职业教育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教育,职业教育师资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法,或是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教学论的学习,一些教师不能进行相关的职业劳动过程、职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活动空间一致性教学的开拓和实践,也不能针对职业变化进行教学研究,而据此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情景设计,更是力不从心,因此,也就无法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工学结合。 

另一方面,工学结合要求高职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必须适应企业的职业实践,但是,目前高职教师在专业课上常常是纸上谈兵,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去甚远。 

二、相应对策 

1.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是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单位合作,涉及教育、产业(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为保障合作能够持续深入开展,必须建立政府层面的促进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尤其是法律保障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工学结合工作。 

要深入开展我国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应重视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可由政府牵头,建立由行业主管、行业协会、教育、财政、税务、劳动和科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从中央到省、市(地)的各级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及其具体工作或执行的机构(隶属于政府综合部门),统一协调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工作,并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负责执法检查,分析和实用性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和需求趋势,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促进工学结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抓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建设 

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的前提是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体现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为保障。课程教材建设主持人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职业实践和教学实践,懂得课程开发技术。教材 

编写需要把握两个原理和三个核心技术。两个原理即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和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三个核心技术即工作任务描述、工作任务知识负载均匀化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典型工作过程的选择要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 

教材内容的展开顺序应由原来的“应用模式”,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的“建构模式”。教材的选用和编写,不仅要考虑工作(或项目)过程在学习现场较好地实现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要求,也必须考虑适应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知识、技能基础。学习情境排序要从简到繁、先易后难,知识学习优先主要是指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教材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励学生争取成功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享受智慧开启的经历,享受成功,增强自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中,合理安排过程导向课程中必要的学科教学内容及必要的学科性理论辅助教材;要加强多元媒体组合教材的建设,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和性质,选用不同的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教材、视听媒体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学习资源等。在诸多媒体中,文字教材应作为主体教材。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必须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达到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技术水平。 

 

3.提高高职院校的工学合作的服务能力和机制建设  

(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与开发。  

高职院校要以科研作为产学合作的媒介,在服务中争取企业的支持,尤其是技术性较强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通过技术开发研究活动,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从而达到“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互动效果。高职院校还应建立专业建设指导(顾问)委员会并发挥其作用。  

(2)改革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  

一是实行弹性学制和三至四个学期的学年制度。要采用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分组轮换上课的课程安排,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要采用完全学分制和模块式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教学内容许可和职业需求的范围内进行自我选择课程。三是借鉴美国上世纪提出的“以地方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这样可有效减轻企业的负担。四是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的改革。这样可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与用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  

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涉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且还包括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和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分配制度等。  

4.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的有力执行者。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在世界职业教育界,德国对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给予了高度重视,集中了大批专家、教授,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并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有两个阶段,即大学学习阶段和教师见习阶段,专业教学论都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内容。在高职教育师资进修方面,一是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定期到  

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二是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这些措施会有力地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保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齐艳苓.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5).  

[3]邵庆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中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欧阳丽.高职工学结合的基本问题、现状与趋势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