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人类课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化学人类课程论文

篇(1)

【关键词】小论文 指导思想 教学构思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就化学方面来说,美国杜邦公司研发中心人员在回顾化学工业5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对化学教育提出了看法。他们指出,化学公司对化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具备如下能力:创造性地处理复杂与不熟悉的问题;口头语书面进行交流;进行团队工作;评判自己的知识,并在整个生涯中学习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十分值得我们在化学教育中借鉴。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生物无机化学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必修课。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在过去的十余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发展。美国主要高校生物无机化学工作者在化学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各国政府及基金组织连续在其研究中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并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计划出台,譬如,美国科学院在科技政策报告中指出:生命过程中的化学是当前化学学科发展的优先领域之一。我国生物无机化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生发展的,当时落后于国际约10年。但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几年连续支持下,在全体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者的努力下跃升了三个台阶,从生物小分子配体上升到生物大分子;又从研究分离出的生物大分子到研究生物体系;近年来又开始了对细胞层次的无机化学研究。我国的生物无机化学研究始终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在应用生物无机化学上具有一定特色,而且水平逐年提高,一些研究工作已达到和国际同行等同的水平。虽然我国生物无机化学的总体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国际上已经能够占一席之地。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构思

生物无机化学课程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是想获得一张文凭的不得已选择?是想扩展知识领域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无论学生理想的“主产物”是什么,“副产物”是什么,真诚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烹调”出的“食品”不仅蕴涵丰富“营养”而且“美味”,希望学生能从“美味”的“口感”中感受到愉悦;从“咀嚼”的“回味”中留下余香;从“营养”的“消化”中获得力量。

期望借助生物无机化学课程营造的空间不仅是传授专业的课堂,更是交流思想的场所。人类的智慧比由他创造的知识更具魅力,它以其看不见的形态揭示了自然界中蕴涵的无形“天机”。我们赞叹自然界“天机”的绝妙,更惊叹揭示“天机”的人类智慧。作为接受教育的我们,不仅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传承者,每个个体更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延续者,即我们每个人更应该成为创造者。不仅首先要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更应该在知识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因为不仅对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问题的思辨程度,而且创造能力的强弱更取决于思辨能力。知识就像酿造美酒需要的营养,而思辨就像酿造美酒需要的酒曲;创造源于思辨就像醇香出自酿造;睿智的思辨靠艰苦的磨炼就像优良的酒曲靠严格的驯化;有知识不等于有创造力就像有营养不等于有醇香;酒曲的驯化并非一蹴而就,思辨的培养绝非一挥而成;思辨的培养需要知识就像酒曲的驯化需要营养。酒曲在营养反复调制中的不断进化中得以驯化,思辨在知识不断积累中的持续更新得以提升。因此,本课程特别注意师生思想交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代生物无机化学是化学领域日新月异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要求化学类专业学生能够尽早跟踪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每一个人都将终生面临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所以,重要的是学生要知晓“怎样学”。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指导思想问题,只学内容而不能体会其精神,就不能用所学的东西去指导实践。学化学的人进入生物领域时,就必须体会几个指导思想:要体会由没有生命的化学向有生命参与的化学 转变,要体会由一种简单的、无活性的配合物向复杂的、有活性的配合物这一飞跃,要体会由一般化学处理的封闭或部分封闭的、背景单一的反应体系到开放的、有特殊背景的生物反应体系的过渡等。先登山顶,方能感知一览众山小!每一单元伊始首先介绍单元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南以及前后单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然后重点讲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必讲内容、自学内容和备查内容,突出必讲内容,引导学生消化自学内容,掌握利用各种渠道查阅收集整理化学资料的能力。

兴趣是大学生探究成功的重要保证,它能使大学生坚持长时间学习、研究,能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欲望,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动手“实践”,由扶到放,到综合运用,使学生通过活动理解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等各种能力。教学中,把教材当成经典,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教材怎么编排教学就怎么讲的做法是不符合科学的教学理念的,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改造和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逻辑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环境,从而引起学生期望的行为反应和期望的情感体验。教学的引导不应局限于语言上的引导,更应体现在活动设计上的引导。

教学目的是由扶到放、到自主探索,根据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从活动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以体现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实践出来的,而不完全是听来的。

大学是崭新的学习,每个人对各学科各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将凸显其差异。在生物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既注意智力因素的考察又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考察,既注重学生对课程学习深度的考察又注意学习广度的考察。

篇(2)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临床药学教育改革质量,采用“合理分配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师资力量,拓展学生在医院的实习领域,进而提升临床药学教学质量,保证临床药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通过临床药师的不断自我学习、后期继续教育与培训,不断提升临床药师专业修养。初步形成高水平、特色鲜明的药学人才教育模式。

关键词:临床药学;教育改革;毕业资格;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8-02

R床药学是药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桥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临床药学在医院中存在的意义越来越重大[1]。随着人类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不合理用药、药物伤害事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药师深入临床,及时发现不合理医嘱并与医生互动探讨,提前干预,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医院药剂科在医院中的作用,临床药学系教育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一、合理分配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度

临床药学系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药学生培养不仅要保证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还需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职业使命感。在教师分配上实行双导师制度,保证每一个本科生分配药学导师和临床药学导师一位。专业课教师和临床药学导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真正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培养出符合新医改要求的高素质药学服务人才。

医药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工作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双导师制度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广方面的知识获得途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方法、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为有效地进行知识获取提供了捷径。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

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般会有三甲医院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2]。每一位学生都有指定的带教老师,通过参与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和一些相关的课题,丰富学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并获得临床药学工作能力。药学院校没有医院临床实践基地,导致临床药学的实践教学先天不足。学生培养只能偏向于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并且缺乏医院药师的直接指导。因此,对于临床药学本科生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本校的专长、师资力量和优势,发挥最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临床药学实践能力需要从细节着手。可以在临床药学实习过程中,学生在各科轮转实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临床药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与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共同查房,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从事药学监护和药物调配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药学监护、临床处方点评等临床药学工作,还要学习填写部分表格,如药物管理政策、药物检测报告、地区健康监护评价、文献阅读等[3]。

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学制大多为4―5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或医学学士学位[4]。在我国,本科临床药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倾向于传统的药学专业,基础学科、化学以及基础药学占主要地位。由于学制的局限,国内院校在本科阶段很难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此外,教学课程受到教学资源限制,导致临床药学本科理论教学课程安排也不太合理,特别欠缺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其他类基础课程占用了过多的学时,影响临床药学的教学质量。可适当调整课程分配情况,本科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后两年进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可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在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培训,丰富临床用药经验。

临床药师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实战医院实习为有效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便捷的方法。医学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医务工作者都有义务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由此看来,学习和掌握临床药师的工作方法,对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本科生可以跟着临床药学导师学习和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这对于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虽然说实习药师的主要任务是药师助理,但是如果能在实习期间,初步了解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实现药师向临床药师对转变。这对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更严谨地进行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毕业资格审核分配

为了使医院药学更临床化、专业化,纠正医生处方用药错误,广大本科生都有一种很不积极的想法,认为所有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教育后都可以顺利毕业。为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资格必需通过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学院和实习单位负责审核临床药学毕业生申请毕业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基本条件,组织学生毕业考核,对学生政治思想、学业课程、临床培养过程等毕业考核和答辩基本条件的进行审核。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且由学校按照相关要求对论文相似性进行检测和评议。对于毕业考核不通过、未按时提交论文、论文评阅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答辩,并延期毕业,以激励学生按时达成毕业各项要求,培养优秀临床药学人才。

四、临床实习是课堂教学和临床研究的桥梁

临床实习对于培养本科生对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目前在读本科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实践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提高本科生的积极动脑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5]。这种方法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协作性的活动,共同寻找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主动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让学生从“你讲我听,你做我看”转变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在主动性上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从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模式中,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得到的成果是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的。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本科生通过医院实践得到更好的思想和方法,所以说医院实践是一座桥梁。

五、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晚,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6]。我们需积极改革现行临床药学教育制度,使培养出的药学工作者更贴近临床需求,使临床药学人才更加专业化,使得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逐渐进步。总而言之,临床药学教改意义不言而喻,想要提高临床药学教育水平、学好临床药学,就必须根据时代所需,不断地对临床药学教育进行优化调整。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然后落实到教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曹永兵,梁蓉梅,阎澜,等.临床药学思维模式培养浅谈[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5):350-369.

[3]王i,张文静,钱皎.中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6):544-576.

[4]侯雪莲,武志昂.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发展述评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医学与哲学),2015,36(4A):64-67.

[5]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15):72-74.

[6]孟强,刘克辛.对临床药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0,31(4):64-66.

篇(3)

关键词:水生野生动物 保护生物学 课程探索

保护生物学是研究如何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生物学交叉了分类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学模型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是一门兼顾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新兴学科。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从保护生物学中分离出来,创立学科的目的是引起了公众关注,提出保护目标和措施,减缓或遏止水生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丧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保护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实践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指导。为了更好地贯彻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学科思想,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保护学人才。为此,我们尝试在高校开设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课程。

一、开设课程的必要性

地球上的淡水和海水环境中的生物占据了生物圈内的绝大部分,地球表面的淡水环境中存在至少10万种物种,约为已描述物种的6%;海洋环境中,目前科学界已知的生物约有23万种,估计仍有100万种尚未记录。虽然如此,但人类没有真正理解水生动物的价值,不能自觉地维持水生动物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最近几十年间,水生动物遭受较以往任何时候更为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引起的物种灭绝速度比物种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很多物种在人类还没认识之前,其身影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社会背景条件下,我们提出了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旨在为水生动物提供科学的保护措施,为解决保护问题的纯科学和管理实践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课程体系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学科门类为理学生物科学类,专业方向选修的主要课程之一,由2名专业教师担任全院课程教学任务,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三、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生物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4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保护水生生物思维模式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保护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掌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保护生物学面临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的素质,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四、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涉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发展历程,保护对象,保护策略措施,法律法规相关文书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在此过程中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的冲突。就线索来讲,本课程以为什么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为红线,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为了突出重点,我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发展与动物保护相冲突的事件作为案例来呈现。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课程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依据我们自编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教学讲义,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布,影响水生野生动物分布和数量变动的原因,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决策,经济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途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途径等主要6大部分(上面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学部分由课堂教学与野外考查组成。课堂教学根据各位教师的科研方向和专业特长,依据授课章节和课时容量进行分配,同时依据教学内容之间的承前启后的逻辑关系,安排相关老师负责野外考查实践的前期动员、组织和具体实施。

五、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前,专业教师准备了充分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保护生物学”“生态学原理”“水环境化学”“动物学”“鱼类学”等相关的基础教材。准备了教学大纲、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等,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守,心里有数。教学资源也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开,学生能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查询访问,有疑问也可网上留言或直接联系任课老师。教学进度安排上,在总课时量有限的前提下,要兼顾课堂教学课时量和野外考查课时量的均衡,适当穿插分组交流、专题讲座、热点讨论,教师对课程作业及调查报告给予剖析和评价。

六、教学绩效评价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的教学,关键点在于讲授清楚为什么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野生动物的直接经济价值、间接经济价值、以及保护的途径是什么等科学问题,让学生自发地从内心感受到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教学任务完成的效果怎样,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成效,我们引入了第三方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聘请德高望重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担任教学督导,对任课教师提出中肯的评价,包括授课内容、方式、及风格等,课堂上面对面的点评,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教学督导的意见,在下一轮教学中进行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反响良好。

参考文献:

[1]刘东,唐文乔.高校《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学》专修课的教学和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3.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教育;路径。

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未来的医生应是医疗和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的五星级医生。[1]这就要求现代医学人才既要精通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宽泛的人文社科知识,良好的人文精神素养。但是虽然高等医学院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加大了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但是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人文素质缺陷,人道主义精神缺乏,仍然是医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和医疗市场竞争渐趋激烈的今天,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强化在大众中期待值越来越高,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医者仁术,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说,“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是“仁”与“术”的统一,面对的对象是有生命和情感的个体,其关注的不仅是人类体魄中的各种疾病,还有精神与心理上的各种痛苦。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进步,人道主义原则、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和医生的职业操守。

人文教育是以遵循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为前提,以他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为教育形式,以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人类文化与阅历经验为教育内容,以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实践体验和自身修养等为途径,以发展和内化为心理机制,以达到人性的提升、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它的终极目标是“教人做人”、“精神成人”,是培养出具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富于创造力的人。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是为了培养“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1998年8月《爱丁堡宣言》)的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而进行的教育活动,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二、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包括“人”的培养与“才”的培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人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性,第二要务才是培养人的技术与能力,“人”是“才”的前提与基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对于医学生来讲,按照正确的人生目标去实现追求和理想的过程,是专业知识技能与自我人文素质共同提升的过程,同时,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是更好的融入社会和家庭,更好的满足自身精神与情感需求的重要保障。

(二)医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科学技术与方法去病除痛,维护健康,其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不是纯粹的科学,因而不论医学如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飞跃发展,都动摇不了医学固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这种本质属性决定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 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在内的许多学科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正在为医疗卫生活动、医学研究、医学人才培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客观上要求医学教育要加强人文教育。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由“医―病―药(手术)”向“群体―保护―预防―主动参与”转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从只懂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单一型医生,向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全科人才转化,向掌握专业知识、社会心理类知识和具有人文情怀的综合型人才转化。

(三)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需要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中缺乏人文教育,是被很多专业人士指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形成的医务及其家属之间的特殊的关系,以往关注的只是病,把去病当成了唯一的目的,忽视了在治病过程中病人首先是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得到理解与同情。很多医患关系的紧张是源于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态度不满,非仅仅是医术。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强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切实贯彻以病人为本的医德标准。患者是弱势群体,精神上的关爱与体贴有助于其痛苦的减轻,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一个合格的,具有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的医生,给病人带去的首先应该是心理与情感上的关怀,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病人期盼康复的潜在积极性,同时和谐医患关系。

三、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一) 形成医学人文教育新理念

1.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其核心价值是对人的生命和生命权利的尊重与敬畏。它表现为尊重病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它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与行为,融入在医疗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普及与深化,首先要重视医学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的弘扬,让每一位医学生具有“仁爱”的理念,让“重视人、关爱人、尊重人”内化为每位医学生的基本人文价值观念并进而指导实践。

2. 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强调,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在七个领域的基本能力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放在首位。2009年,卫生部、教育部等《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职业道德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德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第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植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第三,在发展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尊重人和关怀人的意识以及去实践这种关爱和尊重,有效促进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第四,培养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医患和谐。

3. 加强医学院校管理者的导向力。作为一所大学发展的灵魂人物,校长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3]如果大学校长的大学思想“格局”中给予人文教育适当的位置,并因此形成一股将人文教育付诸于实践的强大推动力,人文教育就可以成为学校生活中最可闪光的部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大学校长从自身专业的“专家”角色转换成为“教育家”,只要以“教育家的眼光”去看,就能看出人文教育是一个不可绕开的重要问题。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等学校校长任期制,使得校长在任期内实现从一位专家到一位教育家的转变非常不易,人文教育的连续性也常常因校长的更替而受到影响。但不论如何,作为大学校长应该一以贯之地以治校理念、管理方式、人格品性以及自身具有的某些潜质自觉不自觉地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影响以推动大学人文教育。

(二)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新体系

1. 强化学术科研的激励功能。学术科研建设对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起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要打造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应当先做好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科研建设工作。第一,医学院校应当对人文学科的教学科研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保障人文学科的地位。第二,要加强建设医学人文重点学科与基地,积极推进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建设。要“依托医学,建设一批有实力、有水平、有影响的院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医学人文重点学科。” [4]带动学校师生加强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和研究。第三,要通过人才引进、师资重组和学位点的建设,逐步培养、聚集一批医学人文学科优秀学术人才,尤其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文医学方面的学科带头人。第四,要高度重视医学人文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课题规划与经费投入,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以带动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2. 发挥教师队伍的领航功能。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对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核心课程教学。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和制度一方面支持人文社科专业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和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另一方面,鼓励医学专业人员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将专业人文教师与专业医学教师合二为一,既提升专业人文教师的医学素养,以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医学生,又使医学专业人员有机会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教学相长,增强课堂实效。

3. 改进课程设置的保障功能。首先,要明确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是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群中的骨干学科或中心学科课程,课程开设较为普遍和稳定。这类课程主要是让医学生了解与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去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去探讨医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和医学科学的人性价值,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价值判断能力。医学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规划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保证课时比重。其次,要完善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教学方法。除了正常的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由于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比国外要大,远远达不到国外的师生比例,所以都是采用大班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太尽如人意。可以尝试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医学人文领域的某一焦点问题进行讨论、情境模拟或进行角色扮演等。第三,要改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命题的内容上重点考核医学生对所学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命题,尽量增加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命题。在考查形式上,逐步推行书面考试和口头考核相结合,口头考核主要有课堂发言、演讲比赛和小组讨论等。通过考核形式的改进和约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1.发挥社团活动的育人实效。学生社团是学校课外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活动是医学人文实践必需的活动载体,应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平台贯通医学人文教育。要在社会团宗旨中突出人文理念,并通过社团倾心打造体现人文理念的活动,以健康积极的活动激发学生人文热情,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与关爱、合作与服务等人文意识。

2. 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医学生真实地接触和感知社会,亲身去了解真正的社会状况,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外在形式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自觉行为。

3. 发挥医疗实习的育人实效。人文理念的树立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医学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让医学生早接触临床,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认识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通过见习实习,强化人文教育。“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交界点,是医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5]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渗透作用

医学院校大学的文化格调和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某一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文化氛围是时展对学校的要求。医学院校可能通过校歌、校徽、校旗、中外医学名家的雕像、挂像、格言营造浓郁的道德氛围,也可以制定新生入学、毕业生宣誓制度,以此增加学生的职业神圣感,还可以各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在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医学院校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来更好的完成培养德术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的根本使命。探索出高效创新的人文教育新路径,并运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是医学院校的根本任务,但是要把医学发展成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使所有医务工作者都成为医术与仁爱之心并重的合格从业人员,使医患关系走出对立、紧张的旧有模式而形成和谐、健康的新模式,是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并长期坚持的。

参考文献:

[1] 潘宇.加强医科大学人文社科教育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学位论文,2009:7

[2] 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10.

[3][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1.34.

篇(5)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科研导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能源危机、人类重大疾病相关问题、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对全球造成影响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出现使得化学学科、特别是高分子学科成为所有学科的中心学科。例如,基于共轭聚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和聚合物太阳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将成为未来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半导体元器件;高分子药物的出现将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药物释放、药物靶向性等方面进行控制而不需要增加更多的临床药物试验;生物医用高分子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更是意义非凡。而各种塑料、纤维、橡胶、涂料、粘合剂等高分子材料更是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因此,对高分子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高分子科学的诞生源于高分子合成化学,其基本概念源自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材料学科,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从业人员来源多样。其中,从本科阶段即接受高分子化学教育的比例依然很低,很多从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程等领域研究的人员本科主修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等专业。一定程度上,这些研究人员存在对高分子化学体系缺乏系统认知的可能。在我国高等学校进行高分子化学教学教育活动,是提高我国现有的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基本素养与技能、促进我国高分子科学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高等学校为主导的国家级或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置,使我国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由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历程中。为快速实现这种转变,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高分子科学领域人才愈发显得必要和重要。目前,主要的国际学术会议、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均以英语为主。通过学术会议、、论文检索等在这些国际知名的学术舞台上进行高分子方面学术活动与信息交流,观察国际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动向,无疑是我国高分子学科跟进国际学术发展步伐和超越世界学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高分子化学相关学科听、说、读、写应用的国际性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强化我国高分子方面的科技队伍建设。换言之,在本科阶段开展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为培养具有国际化交流能力的研究生和高层次高分子科学从业者,对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兴趣,能克服其对双语教学中英文的畏惧和排斥都有益处;制作精减的英文讲义、多媒体课件深入研制等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安排学习英文讲座视频等都有利于双语课程的讲授。

3)利用视频和录像内容辅助教学。制作教学录音和录像,给学生共享,让学生课下可以继续观摩课堂内容,培养其听和说的能力。不断构建新的新的本科双语教育模式,使本科生能从双语教学过程中分享课程教育国际化的机会,从中受益,并获得在其他场所不能获得的实践和能力锻炼,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场听取英语母语国家的专家汇报,同时录制会议报告录像和录音。

4)组织学生检索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相关英文文献、制作课件,并互相评阅,提升学生使用英文交流的能力。从科研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双语教学“重点在读懂、其次在会写,然后是能听懂和能说”的含义。

5)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考察采用按照学习内容分段考核,并以英文形式呈现。例如,逐步聚合及其原理和聚酯、聚酰胺放在一起考核;自由基聚合物及其原理和实施方法一起考核;工程塑料、天然产物、环境污染和降解与稳定化放在一起考核等。这样的做法,让授课内容的排列更加紧凑,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的相关性。

6)强调背景预备知识积累,强化双语教学对其他相关化学课程的关联性,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综合素养,以期对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其他相关英文课程教科书有所裨益。

总之,在过去几年的高分子化学双语教学中,我们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措施的使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将来这些接受良好英语授课培养的学生进入科研岗位,从事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些方法也有继续改进的空间,我们也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总结经验,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分子科学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2]许一婷,戴李宗.关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8 (8):165-167.

[3]李丽.多媒体在高分子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06(2):64-69.

[4]刘国勤,黄芳,刘天娥.《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08(2):6-26.

[5]王家喜.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学试剂,2009(4):307-309.

[7]邹汉涛,刘晓洪,黄年华,等.《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3):58~60.

篇(6)

[关键词] 药学教育;药学服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9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28-02

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 以达到绝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结果[1]。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概念以来,以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推崇的新模式。我国随着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深入,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对提供用药指导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

高等药学教育是我国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摇篮。然而,当前,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缺乏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药学服务的需要。深化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药学教育体系,是药学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 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顺应了社会需求,符合国际药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新形势下药师的职能和改善学生就业,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顺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没病常保健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药害事件、药品不当宣传、药价虚高等问题,困扰着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WHO公告:全球有l/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外,用药的经济性也已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上说明,药学服务型人才在当今社会有巨大的潜在需求。而从几份药学服务状况调查中,更说明了此问题。黄旭慧等[2]发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临床药学服务需求率为100%;熊慧玲等[3]认为老年人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1.2符合国际药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

我国药学教育体系与国际药学教育体系脱轨现象较为严重。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升以及用药观念的变化,国际药学教育体系已从传统的药学教育“化学模式”转向现代药学的“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药学不再属于单一的自然科学范畴,而属于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学、遗传学、人类学等一系列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社会科学范畴。我国的药学教育仍偏重于化学药物,服务范围过窄,只重视研制、开发、生产药品为主的药学理科、药学工科、药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等工程技术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药学服务类专业很少,导致我国药师数量匮乏,特别是医药经营企业的执业药师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药学服务的需要[4]。

1.3满足新形势下药师职能的要求

新形势下药师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药师以药品的保管和供应为其主要工作任务,新形势下的药师以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为其最终目标,其以患者为对象,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自身的药学知识,提出用药方案,监控用药过程,追踪用药结果,作出用药评价,计算用药成本,全面服务于患者。据资料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4/5的药学毕业生到医疗机构、药品营销机构从事药师职业,因此,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也是药师职能新变化的要求。

1.4改善学生就业

能否构建面向就业的药学教育,关系着医药院校的生死存亡。随着近十年高校的扩招,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骤增,尤其是2006年国家严格药品审批制度以来,药品生产营销行业缩紧了招聘新人的需求,医药院校就业前途一向较好的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也不尽如意。但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药师市场缺口还非常大。根据2003年中国执业药师论坛年会所提供的数字,按照发达国家药学保健水平的正常配置,我国执业药师的数量应该达到80万人,而目前实际拥有人数不足l0万人[5]。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战略头脑的高等医药院校,及时捕捉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新信息,审时度势,顺应改革,必将迎来该院校发展的春天。

2 高等药学教育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

深化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建立面向药学服务的高等药学教育新体系,培养优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需要从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环节深入系统地调整与改革。

2.1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方案,结合现有药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在宽口径专业条件下培养药学人才, 可采用前期趋同, 后期分化的培养策略。即: 前期的专业基础课一致,从三年级开始, 可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志向, 设置4个培养方向, 即普通药学方向、临床药学方向、药物制剂学方向、药品营销方向,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药学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的培养模式。

2.2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药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以化学模式为依据,化学、药学课程门数多、分量大,内容存在很多重复、脱节和遗漏现象,而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内容几乎空白,远不能适应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趋势,因此,建议做如下调整和修改:

2.2.1增加生物学与医学基础知识。宽广的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药学发展的依托。临床药师为医药结合型人才,所以应适当增加分子生物学、临床毒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及体内生化过程,将来能够配合医师指导和监督临床合理用药,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

2.2.2增加一些新型、交叉学科的课程。医院药学发展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可增设基因工程药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

2.2.3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如社会医学、药学伦理学、医用写作、临床沟通技巧等科目,将优秀的文化、哲学修养、文学艺术等高品味的文化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以适应当代医院药学的改革,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促进合理用药为目的的药学服务。

2.2.4有机整合化学、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突出知识的应用性,突出与药学服务相关的比重,删减偏重于药物基础科学研究的化学、药学知识,以保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完成必需掌握的知识。

2.3教学方法

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训练,培养自学能力。在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讲课内容多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少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考试内容也不会超出大纲要求,大多数时候学生只要按大纲要求复习好功课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必须把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为课堂启发式讲授,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手机会,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组织学生撰写论文、查阅资料,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2.4师资队伍

当前,能够指导药学生参加药学服务实践的教师缺口还很大;还可以采取培养、聘用和引进多种渠道,增加师资队伍力量。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有能力的教师到医院、工厂、药检所等部门的实际工作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握教学和科研的方向,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聘用医院、药房有丰富药学实践经验的医师、药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医师作为临床药学阶段实习的指导教师,有助于学生与医护、患者的沟通交流,促进药学服务向深度发展。

2.5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药学生的必经之路。当前的药学教育,实验多为验证性试验,以掌握实验室技能为主;实习时间安排短,多为在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机构中走马观花地、概念性地了解一下各机构的工作状态,更少有深入临床的实习安排,故培养的药学人才无法承担药学服务这一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试验的开设;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实习和见习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以及医疗机构的临床药学服务中去,建立起学校教学、医院教学和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与中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能力,增加学生药学服务的信心和技能。

3 结语

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是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药学教育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国家、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其发展的优良环境。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培养服务型人才虽然还存在不少障碍,但是值得欣喜的是,部分有战略远光的医药院校已经迈开了蹬向此艰难征途的步伐。人才培养必须有前瞻性,需要时间的提前量,这是教育的规律使然。我们相信,我国的药学教育能够承担起培养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这一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的实施[J].中国药师,2003,3(3):15.

[2]黄旭慧,庄捷,王少明,等.临床药学服务在医护人员中认知度的调研[J].中国药房,2008,19(1):68-70.

[3]熊慧玲,陈玉文,杨亚明.药店对老年顾客提供药学服务的思考[J].医药导报,2008, 27(10):1284-1285.

[4]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篇(7)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教学应把好意识关创意关造型关科学关人文关实践关和结业关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力一式上.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小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中应把握循序浙进的7个问题.以此对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与构建学科平台。

第一意识关。建立与构建一个设计意识平台.是工业设计教育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道关.是贯穿于整个设计教育的一条主线。设计意识是一种动态的设计思维.它包含了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习惯。对于进入工业设计领域即将从事设计工作.尤其是进行产品设计的人员来说.树立他们的专业意识(设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工业设计.在设计教育中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了后能十什么等。这些良好的设计意识平台构建.为学生了解设计世界。自主学习、施展艺术构想开创了广阔空问。囚此.在设计教育中.适时的开设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等系列课程、讲座.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加强同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设计专家和知名人士开办学术讲座,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动态、信息和资讯。专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要牵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设计教育教学中应将专业意识的培养作为长期的目标和任务.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创意关。一个国家需要有创新的机制一个民族需要有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史要有异于常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一件产品.如果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的心理.将无法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青睐.也就难以为市场所接受.小能实现其增加附加值的设计目的。从这一点上说.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创意的关键又在于“创新”.它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教学上应一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淡化其过于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力一而则要博采众长.从前人的问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做到“举一反二”、“无中生有”

第二.造烈关“造烈”是工业设计特别是设计的最H_观和最H_接的载体。工业设计最初在我国的出现与普及时和和被称作“工业美术造烈设计”.并日_在很长的一段时问内都在沿用。可见造烈对工业设计的重要程度。一项设计.无论它的功能如何先进.内部构造如们精细.选用材料如们科学合理.它都将通过产品自身的形态体现出来.长短、力一圆、厚薄等基本体量以及配色力一案始终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第一印象.消费者是否接受该产品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第一印象.囚此.作为设计师.最初的创意也是以具体的产品造烈(形态)为依托.逐步完善其设计的。工业造烈设计与一般设计的区别就在于设计最初的观念中就要体现出求美的意向。工业设计.首先要看产品造烈的款式是否新颖。本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缺少艺术灵性.最终很难创造出新颖的设计学生形态创造能力需尽早在学校里培养。

培养学生基本“手头功夫”的设计索描(速写)、设计色彩、效果图(草图)、构成术等课程就构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造烈学习阶段的课程体系。如何掌握与运用这些技能.是摆在教师而前的首要课题造烈能力的培养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达到:一是临摹.通过对前人优秀作品的分析、理解与学习.掌握相应的规律和技术;二是写生.通过对实物、产品进行写生.提高对结构、形态、色彩、比例等的分析与应用能力;二是设计创作.造烈的主要目的并小在于能将现成的事物通过一定手段与方法表达出来.而在于设计、创作设计创作能综合考察学生对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的把握.体现一定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良好造烈能力的培养与造烈习惯的养成.在于平时要养成“二多”、“二勤”的好习惯.即“多看、多想、多练”和与之相对应的“眼勤、脑勤、手勤”.其中“多看、多想”比“多练”史为重要。须知平时的观察与思考对设计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仅把技术训练作为造烈练习的唯一目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就是“工具”而已。

第四.科学关。工业设计要求以科学的思考和艺术的陶冶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综合训练。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大师RaymondI}c}ewy有一名名言:“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小平儿的时刻必将到来。”当代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我l玉l召开“科学与艺术展览”开幕式上所作的“科学与艺术”的专题发言中曾指出:“科学和艺术是小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小开的……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而.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识。”

现代工业设计相对于最初的“造烈设计”而言.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把物化的工程技术与文化、环境、美学、市场等设计要索结合起来.协调产品及其系统与人(使用者、消费者)的关系.协调人一机一环境的关系.涉及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材料科学等范畴。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力一案时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宜人性和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同时应考虑产品的结构、力学与周边环境的融洽程度以及用材、涂饰工艺、色彩等力一而的个性特征。

第It..人文关。工业设计广泛涉及到人文科学领域。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宗教、历史等人文学科都在小同程度上与工业设计相关。它们向工业设计的渗透.正在产生的设计文化学、设计哲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行为心理学、生态伦理学、技术伦理学等对工业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设计哲学的视野看来.工业设计的实质是设计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力一式.而小仅是设计物。正确的设计思想应是通过物的设计体现出人的力量、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力一式。

工业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物的创造满足人类自身对物的各种需要.这与文化的目的小谋而合:“文化就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预见.末来的工业设计的竟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竟争。

在整个工业设计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的同时.选修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工程学、创造学原理、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中国美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文学鉴赏等公共选修课.以充实自己的人文索养.增强设计的后劲。

第六.实践关。实践是工业设计专业小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纯理论”基础上的“纸上淡兵”和“效果图”的设计无疑难以解决产品创新的实际需要。这实际上就对设计教育学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课题目前国内设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片而强调课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实践教学。出现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现实客观原囚一力一而.工业设计专业师资紧缺.专业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也严重缺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力一而.“实践课”的界定也存在许多误卜_.如将“实践课”完全与理论课划清界线.而导致理论教学小管实践.实践教学撇开理论.相与_脱节囚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力一而下大力气改革实践教学新晨

一是构建与专业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实践教学的内容与领域使学生能H_接从企业中得到实践经验,补充课堂教学的小足.同时增强“实战意识”.体会真实市场的“残酷性”而企业则可以充分享用学生(包括指导教师)所带来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创意。

三是在师资配备上,应改革用人机制,从相关企业或设计公司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师和专业设计人员根据自身经验和课题来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在满足教学的情况下.鼓励专业教师开办相应的设计实体.作为专业的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