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导师谈话记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二、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应明确自身角色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应满足培训需要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评价不全:应落实德育实效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笔者调查了一所中职学校后发现,在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一学期后,学校虽然收交了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填的表格,但这些表格只是表层的文字记录,没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材料。如此,对德育导师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对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的考核,除了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外,还可以采用定期会诊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会诊可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可以一学期一次。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导师自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述职评分+班主任、学生评分”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德育材料。周亮在《实施“德育导师制”是探索职教的新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德育导师制的“双档案”经验,即学生成长的档案与学生跟踪档案。学生成长的档案包括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记录、师生活动的过程;学生跟踪档案包括受导学生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状况等)、学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
顶层设计,导师育人高瞻远瞩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体系。加强德育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同时,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到来,“选课走班”就在眼前,行政班管理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要求学校要适应变革需要,全面深入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在深入审视学校办学传统和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际,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意见,制定并出台了《青岛三中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方案对导师的职责、工作流程、导师和受导学生的选择、评价奖励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年级由一名副校长牵头负责年级工作推进,每个班级由班主任牵头负责本班工作开展。
正人先正己,育人先修身。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导师个人的素质和水平很关键,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学校投入资金,为每位任课教师都订购了一份(一本)教育教学的杂志或书籍。鼓励老师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每个教研组建立读书角,做到杂志书籍共享。同时,各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专业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全员育人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围绕全员育人导师制召开学科教师专题研讨会,强化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深入挖掘学科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坚决克服只教不育,重教轻育的错误思想,努力提高每一位教师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学校的政治、语文和历史等学科,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科育人模式。
有序组织,导师育人有章有法
青岛三中在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各班级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成绩、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互搭配分组,每组由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同时,根据每位导师负责的学生层次搭配和受导学生数量,充分考虑教师个人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关注并掌握受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导师采取整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通过座谈会、谈心谈话、网上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习惯、生活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做到“思想上引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导师工作记录制度。印制《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手册》,导师在工作过程中对受导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导师的施导措施、过程和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方面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轨迹,一方面更好的总结和积累导师育人经验。学校还建立了导师工作督导评价和奖励机制,定期采取学生座谈、导师工作记录检查、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全员育人导师制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每学期开展全员育人优秀导师评选工作,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奖励。举办全员育人导师工作论坛,进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经验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育人能力。
统筹协调,导师育人多管齐下
扩大全员育人导师制成果,还需要统筹安排,将多种育人形式相结合。
首先,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班教导会制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各班级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班级教导会,由班主任、全体任课教师、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教师、家长、学生就学校工作、班级建设及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
其次,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拜师结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师徒结对一直是学校的老传统,每学年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学校都会精心组织拜师结对活动,为每位新教师安排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教师担任学科教学师父和班主任师父。让青年教师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树立起“教书育人,一岗双责”的意识,新教师不仅要学习学科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掌握全面育人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学校还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育人沙龙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年教师育人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开展了育人沙龙活动。通过育人经验介绍、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深入探索全员育人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
最后,学校把全员育人导师制与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全员育人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学校每名导师要访遍所有受导学生家庭,日常工作中还要经常性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渠道与家长进行交流,以便全面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导师工作。
春风化雨,导师育人硕果累累
2015级2班的李老师接到了班里小陈的妈妈特意打来的电话,小陈妈妈说孩子在母亲节给自己写了一封信,信虽然不长,但是字字流露真情,读完之后小陈妈妈被感动得流泪了……
事情缘于之前班里的一次班级教导会之后,学生小陈的妈妈紧紧握着孩子导师李老师的手说:“李老师,真没有想到俺家孩子还会笑,而且居然对老师那么有礼貌。”听到这样的话,李老师有些吃惊地说:“小陈在学校里是一个学习特别认真的孩子,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待人很真诚,您怎么会这样说?”“他在家几乎不跟我们交流,也从来不露个笑脸……”小陈妈妈的话让李老师陷入了思考。这个看起来沉静内敛、才气逼人的男孩在家里与父母的关系居然这样僵,看来这个15岁的男孩子还有点小小的叛逆,不善于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更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这之后,李老师经常装作不经意地找小陈聊天,聊他喜欢的绘画,聊他们小组的趣事,悄悄地渗透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小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课间的教室里也总能看到小陈与同学讨论问题的身影,后来,在一次有关母亲节主题的活动中,李老师鼓励小陈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小陈的转变和成长,是青岛三中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例子在青岛三中数不胜数。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对策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现代德育陷入了失节于功劳主义大潮,屈服于政治压力,迷失于科学主义惯性与生活相疏离的困境。所以我们在实际中却看到学校德育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一德育无能。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实效性偏低。中职学校近些年来因高校扩招和独生子女等缘故生源受到影响,有时被迫降低招生标准,导致学生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职学校德育要从纯粹的理性世界和理想世界中走出来,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散发其育人魅力和显示其生命力。
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1.知性德育还在大行其道。新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旗也举了不短的时间了。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应试教育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也很管用。势必造成德育在知识化的教育中,由“属人性”抽象成为各种规律、规则、制度以及这些知识的载体——德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这种课程还在不断地被边缘化,形式化,评价体系表面化、虚拟化。道德知识也许是可教的,道德情感却在灌输中麻木了,道德行为更是在想象中虚构出来。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心里的“不能承受之重”。杜威对作为“直接道德教学”的德育课程的有着著名论断:直接的道德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指出“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学校整体生活才能获得。而传统的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与道德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当下的德育课程固然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学,但也只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为平等而自由的对话方式。
2.德育方法传统化、单一化。目前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德育工作还多采用传统方法,就是责之、禁之、压之多,而导之、引之少,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多以说教为主,方法比较僵化,德育效果也就不明显,有时只起到了扬汤止沸的作用,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和践行。
3.德育工作缺乏个性,没有特色。一是模仿型,自己没有创意,喜欢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照葫芦瓢。二是任务型,上边布置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来开展育人,德育工作缺乏长远的打算和统筹安排。三是集体型,经常以集体活动,集体会议、集体讲座牵头,内容单一,形式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共性问题,不注重学生道德认识与觉悟的个体差异,缺少针对性。
4.对网络等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缺乏良策。在当今信息与通信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学校不是世外桃源,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柄“双刃剑”,带来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虽给中职学生多彩的天空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许多中职学生沉醉于网络这个无边的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思想观念、对中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了学习成绩,还对其人格健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5.法制意识淡薄,遵纪守法教育力度不足。对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表示多次接受法制教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每学期都有接受法制教育,但难以人心,影响不深,还有部分学生表示虽接受过法制教育,但不信任,表示对司法机关的办事公正性存在怀疑;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及学校规章制度一般了解,执行也一般,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了解,并能认真执行,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太受其约束。
二、中职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对策
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炎_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1.德育目标要贴近生活。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米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思想实际,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口号,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倡:“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网归生活,从政治说教里走出来,有静态变为动态,由“高、大、虚”变为“近、小、实”,由抽象变为具体。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生理实际和心理实际,缺乏感召力、凝聚力和内动力。只有让德育目标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使德育内涵具体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通过个体生活经历的丰富,依据个体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感受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选择、确定自己所要遵循的道德。切忌用同一目标培养学生,用统一模式教育学生,用同一标准评价学生。要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2.德育内容要缘于生活。①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先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需求,做到追根溯源,寻求根本,不仅治标,更要治本。②德育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其心理特点,只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消化、接受。③德育内容更应该从社会实际出发。职校学生不久就将进入社会,他们更多的是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是个大熔炉,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正面的、负面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我们既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用社会中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来感染学主、影响学生,还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辩证的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的诸如行贿受贿、腐败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的不正常现象,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德育活动要承载于生活。
(1)做好德育导师制工作。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居高临下,扮演着道德法官的角色,他们高高在上,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传统的德育方式比较注重说教,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道理。
如果您想使他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表示它”其实任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只能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一,建立档案制度。为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习跟踪档案,建立受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受导学生的改进和发展日标并指导其完成。
第二,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德育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求教育方法。
第三,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袋,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第四,建立小组活动制度。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与小组之间将由德育导师组织定期(每月一次)进行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上一周期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如实讲出来,导师与其他小组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浓厚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心沟通氛围。在交流中德育导师要放下“为师”的架子,摈弃专制,发扬民主,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和对立情绪。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能俯下身子和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真正达到教育的和谐。
(2)注重心理健康辅导。针对目前在校职高学生焦虑、自卑、孤僻、厌学、逃学、自杀、越轨违法行为、心理精神疾病成明显增长趋势的现状,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环境的日趋复杂、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青少年个体心智模式的更变,职校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第一,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主要渠道之一。主要以职校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为内容,以班级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心理辅导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趣的情境活动,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采取民主的方式,疏导聆听的学习活动、讨论、小品等文艺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和环境,达到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发展、心理和谐之目的。
第二,团体辅导:通过专题讲座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分析解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关心,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辅导次数不宜过多。虽突出了普遍性,但缺乏针对性。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是针对个别心理辅导的重要场所。通过与个别学生单独交谈、观察、测量、训练等方式,了解学生心里在想什么,及时纠正思想上的“跑偏”。对那些因家庭或者小时候受到过心理和生理刺激、伤害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个别辅导尤为重要,通过循循善诱、推心置腹的朋友式的沟通、倾诉,民主、平等的交谈,帮助其走出心理困惑,解决其心理矛盾,排除烦恼,形成健康人格。
(3)开展类似感恩教育的德育主题活动。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感恩是美德,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抓住当前市教体局部署的要求全市所有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契机,适时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德育教育系列活动。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营造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比如:举行感恩内容主题班会、利用好家长开放日、观看感恩教育影视作品,结合中秋节、母亲节、父亲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了每位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体验,从而实现情感共鸣,达到修炼学生德性的效果。
(4)发挥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功能。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只有同步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就会出现学校在辛辛苦苦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社会却是纷繁复杂的,再加上家庭教育不合理,甚至诋毁学校教育,这些都起着负面作用,甚至会出现了5+2=0的现象。因此,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进行。作为学校和德育教师要努力营造、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情境,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德育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修正教育态度和教育观念,消除一切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德育障碍,而且可以对学生产生隐性和显性的德育综合效能。
(5)构建红色、绿色网站,创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使地球成为了村落,人与人之间一下子缩短了距离。学生同时接收着多种多样的信息,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无疑是一种考验。
第一,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正确对待网络游戏。计算机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一种娱乐工具。目前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对于网络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把电脑游戏视作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沉迷于此则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教师可以利用电脑课,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那现在开始就耍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没计师。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二,谨慎网上交友。用网络上的QQ交友以变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最爱,这些学生因迷恋上网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如果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有的甚至陷于不切实际的网恋而不能自拔。所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有的对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编你”成为不少学生网民的共同心态。所以从我做起,真诚交往,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
前言
高校辅导员,一支专门从事学生德育工作的队伍,一个平凡而又特殊的教师群体,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承担着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大责任。新形势下随着信息的普遍化,经济的全球化,大学生的思维和想法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上网成瘾、学习严重挂科、心理扭曲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变换工作思维,注重工作方法,对学生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分类型开展日常教育工作。
针对目前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压力,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辅导员的谈心活动要格外重视,对大学生各种压力形成的原因和类型要时时把握,建立学生特殊群体档案,形成辅导员谈话记录备案以及个案的跟踪调查等,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谈话的内容和方向要与时俱进并不断更新,最后达到学生愿意与老师谈话、学生有困难或烦心事解不开时能主动找老师沟通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辅导员工作的实质
(一)辅导员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1951年11月3日,《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提出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得到政务院批准。1952年10月28日,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指出:“为加强政治领导,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的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建立了“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由于当时“选择一些政治上、业务上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辅导员也应社会需要,逐渐从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转变为“事务型”辅导员,尤其是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后,辅导员的事务性、应急性工作大量增加。
辅导员是我国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队伍。在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辅导员队伍为完成大学德育目标、保证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辅导员制度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有利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建立,如今大学生面临更大的经济、就业和学习压力,多重因素导致不少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等,因此,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政治”,而是被赋予更多“政治外”职能,比如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等。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面向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品德情操素质、心理素质、事业素质等基本素质,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面对目前80、90后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竞争意识强,受挫能力弱;个体特征强,感恩观念弱;知识面广,辨别能力弱;认同感强,践行能力弱的思想特点[4]。辅导员工作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一味地以老师的身份高居在上,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找他们谈话以排除学生的困惑,当学生表现突出或有明显进步时要表扬他们,鼓励他们以激发学生上进的自信心。辅导员可以通过谈话活动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心存感恩社会,有自控力和面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因此,辅导员的谈话活动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开展而且要长期延续和不断进化的时期。
二、学生压力的形成
研究表明过强且长期的压力会使人储备的能量消耗殆尽而产生衰竭,从而引起各种疾病甚至使人死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科学技术和人才在市场和国际竞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由学业和就业等方面所产生的压力体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层面,其形成原因简要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认知与情感的矛盾、认识和行为的矛盾、情感与意志的矛盾、独立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其强度也在随着年纪的增长而不断加强,而且性别不同压力所体现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根据大多数学生所表现出的压力状态简要分析如下:新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不适、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网络成瘾、意外事故。
三、谈心活动意义和技巧
(一)新形势下辅导员谈心活动的意义
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谈话活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谈话过程中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谈心活动的技巧
1.明确谈话目的,找准谈话核心问题
学生是一个大的群体,找学生谈话要有根据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谈话时间和阶段,谈话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谈话准备,例如找什么样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要说什么话等等。
2.将学生进行分类,有层次地教育每一名学生
学生刚刚升入大学时基本上都是处于一个共同的起跑线上,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很明显地出现分层现象。因此,大学教育要分层次,分类型教育,在他们出现分层的那一刻起就要对他们陆续地进行分类,目前大学生的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弱势就业生、优秀学生、普通学生、学习型、实践型、社会生活活跃型、工作积极型、心理障碍型和顽固执着型。因此,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类就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谈话主题,这样既有利于谈话气氛的和谐,更有助于谈话结果的收效。
3.用心对待每一名学生,用爱感受每一次谈话
辅导员工作,需要用爱心、细心、责任心面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开展学生谈话工作是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师生之间增进友谊、加深感情的主要途径。在与学生谈话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与学生谈什么,怎么谈,哪些话必须说,哪些话不能说,都需要事先想得特别周全,而且要特别珍惜与每一名学生的谈话机会,在谈话过程中要带着爱去工作,用心与他们交流,尽量使谈话气氛和谐、轻松,让学生能在谈话的过程中敞开思想,畅所欲言。
4.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做学生的贴心人
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较大的群体,因此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应该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当他们经济拮据的时候,尽可能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生病时要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帮助他们找勤工助学工作,积极帮助他们争取贫困补助、减免学费、国家奖助学金,认真帮助他们做好开支计划,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压力。贫困生因经济原因常产生自卑心理,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因此要经常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端正他们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5.明确谈话目的,讲究谈话艺术和技巧
要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预定谈话目的进行交流或愉快地接受建议和意见,就要遵循学生思想活动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必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谈话氛围。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真诚地、耐心地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二是要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与批评;三是必要时与谈心学生共情绪;四是要选择合适地点,由谈话目的不同可选择教室、办公室、宿舍、活动场所等;五是要把握最佳时间;六是选择谈话方式,针对个别学生谈话需要一对一时,可以选用面谈、网聊、电话聊等方式,一些征求意见或听取对某事反映时可以采取一对多的形式。
6.坚持言行统一,以身作则,树立威信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确立“以德立校”的德育指导思想,积极树立“立人先立德”的管理方针,将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并根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想,确定了我校德育工作的定位,树立了学校德育管理的“三大理念”:
1、“以人为本”,“激励为先”
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为指导思想,遵循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良好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全员德育、全面德育、全程德育、重点德育”,建立以“激励”为中心的德育管理机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战胜困难。
2、以“实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命
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根据学校确立的`三个德育理念,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道德建设工作:
(一)“礼仪教育”正行为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为了让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继续发扬下去,学校以“礼仪教育”为先导,引导学生学习文明礼仪,学会以礼待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各种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礼貌意识,积极促进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1、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历来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人人懂文明,人人争做文明学生。一是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一周的入学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文明礼貌读本》、《礼仪三字经》,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二是利用每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文明,鞭鞑丑恶”的演讲;三是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如“请使用文明语言”“请讲普通话”“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宁可绕道百步远,也不践踏半寸草”等,让环境感化人;四是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对校内外事件发表评论。
2、设立礼仪岗、监督岗
学校在校门口设立礼仪岗,全校各班轮流值周,进行礼仪示范,与入校师生、来宾互致问候,让大家一进校便有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校园内主要位置设立监督岗,志愿者轮流值岗,对个别学生的乱扔、乱丢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我负责xx四班和自强六班的十五位同学的德育帮扶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和深入地工作,十五个同学在我的帮辅下,无论在学习还是纪律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和提升,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做好德育导师工作,特将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用爱心拉近距离。
作为德育导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他们,特别是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就时刻关注着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针对他上课时经常违纪的习惯,我采用了时常提醒他们和表扬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照顾他们的自尊心,我通常不失时机地表扬,慢慢地他们上课能遵守纪律了。有一次学校召开家长会,我就顺便向家长把他们最近在学校的情况反馈一下,指出了他们的点滴进步,看得出家长都十分高兴。课后,我和家长作了一次长谈,详细分析了他们的情况,告诉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在家里多和他们聊聊学校里的事。同时向她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比如发现错误不要直接指出,而要引导孩子自己检查出来,必要时可以缩小范围,这样可以养成孩子自己检查的习惯。在生活体验和家务事上要求家长不要太宠着孩子,而要让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锻炼。因为四班的邵会康语文学习有困难,我特地每天晚自习之前的无声自习为其补差补缺,让他跟上全体学生学习的步伐,这样,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增强自信心。
二、用真心换取信任。
在不断地与“问题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于是我调整心态,对他正确定位,多一些理解和体谅,少一些要求和奢望,多一些耐心和表扬,少一些生气和批评。没有爱生的意识,就不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就不会去了解学生,更谈不上什么理解,也就无所谓德育。只有装着一颗爱心,你才会去发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去鼓励他们上进,去指导他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才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会达到教学、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和谐与沟通。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意境与教学效果。也才会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并不难教,给一点阳光就灿烂,就这么简单。
三、用关心激发热心
在多次和他们的谈话交流中,发现他们虽很幼稚但又有自己的理想。他们希望自己将来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做一个有用的人。如果以他现在的成绩,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我没有泼冷水,而是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提醒他们现在应该把握好时机,彻底改变陋习;树立信心,埋头读书;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使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就一定能如己所愿实现理想。很快,他们课堂纪律已基本能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养成,课后作业基本能独立完成,自学能力加强,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做好问题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件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关注和耐心的关怀。让爱心在帮扶中传递到最后。学期结束了,德育工作还要继续,我会一如既往的关注他们。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以来,我校狠抓德育常规管理,积极研究德育方法,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现就一学期来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培训、注重实效——加强了班主任素质的培训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担负着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而班主任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班级工作的成效,学校德育工作能否顺利有序的开展,所以班主任必须具备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的品德、能力、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条件和素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对全校的班主任进行一次短期的培训,强调了班主任开学的班级常规工作、班主任的职责、家访的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让班主任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向和具体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通过班主任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一个月的德育教育工作,并指出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班级中出现的问题,让班级管理优秀的班主任谈班级管理方法,给全校各班主任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各班的管理水平。
二、健全制度、强化责任
1、落实班主任量化制度,强化班级管理
全面实行了班主任量化制度,强化了班级管理,我们要求班主任工作做到有计划与总结、班会课有教案、家访有记录、后进生工作有汇报有材料、常规工作有检查、班级工作有评比。并要求班主任紧跟班级出操、集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必须到。
2、强化了主题系列教育班会课的功能
主题班会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建设班级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利于师生在思想情感上的统一、爱莫能助。有利于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发挥班会课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班会课的教育功能,德育处结合学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系列主题班会课开展的要求;各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或可能出现的情况来确立主题,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发动全班同学动脑、动口、动手,共同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在主题班会准备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组织,尊重学生意见,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主动地进入最优境界。班主任要准备材料上交德育处,并邀请全校班主任听课、评课,并进行评比。如“孝敬父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班会曾获县市级的奖励。
三、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各班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写观后感上送学校参评;在各班中积极开展《感动校园》人物的评选活动,要求各班主任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去搜集学生的感人事迹,形成文字材料,并在各班的黑板报中进行宣传,教育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学生无心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赶不上。
1、德育的科研水平不高,德育实效性不够明显。
【关键词】捕捉学生感情的起伏变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教育札记”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反思模式。 “教育札记”要求每个老师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和情绪变化,对学生出现的不合常理的行为和粗暴言行及时跟踪调查,并随时记下教育的过程、方法和感受。教育者不仅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言行,而且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得失,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教育策略。教师的“教育札记”既记载自己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情况,又面向全体学生探求育人的一般规律。一本认真书写的札记本,可以有教师育人的座右铭,也可以有教育活动实录;有指导工作的名家之谈,也可以有自己教育工作的点滴经验;有育人成功的喜悦,也有教育受挫时的自我剖析;有与个别学生促膝谈心的记录,也有对多位同学的谆谆教导;有对特殊困难学生的多次关爱,也有师生的心灵交汇……
我在批阅学生《成长记录》时,发现一名残疾学生流露出“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的悲观厌世情绪,就特别关注这位学生。我深入调查,了解了这位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心理情绪等,经常与之交心谈心,用名人成长的事例激励这位同学,在长达3个月写下了“特别关爱札记”。在我的特别关爱下,这位同学不仅消除了消沉自卑、悲观厌世的思想,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成功的德育实践使我深有感触,我在札记中写到:“多给学生一点鼓励,时刻关注他的点滴进步,提供舞台让他展现自我,学生就可能会表现出惊人的才华。”“积极的沟通不仅是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重要途径,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用一种民主的、平和的、宽容的态度与学生谈话,学生就可以从中学会待人处事的方法,他会以主动的、自信的态度从容而理智地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教育更加细心,教育效果更加明显。下面摘录我的教育札记附如下:
1. 从细微处洞察,捕捉学生感情的起伏变化
班主任和学生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应该是了解学生,如果要了解学生就需要老师有敏锐深刻的洞察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能力的老师来说,学生的乐观,兴奋,惊奇,疑惧,困窘和其他的内心活动的细微的表现,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种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从学生细微的神情、动作、语言捕捉学生思想感情的起伏和变化,准确的预测问题的发展方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生源多是山区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一些家庭经济来源单一,生活困难,很多学生的学费缴纳很成问题。基于这个现状每年都有来自国家的贫困生补助,同时我们枣庄十八中也设立了贫困生救助基金,主要用来救助家庭异常困难的贫困生。我班的李某父母离异,其中父亲精神失常,由年迈的爷爷和奶奶抚养,在特困生的报名时我报上了他,当我跟他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他脸上有一丝丝的不快,当我让他如实的填写家庭情况的时候,他脸露出难意。在他走出我的办公室的时候,我在不经意间发现他右手摸着后脑勺在教室门口逡巡,很纠结的样子。我捕捉到这个细节之后,在晚自习的时候找到他,问他有甚么想法,这时候他告诉我,他不喜欢拿自己的伤疤来搏取同情,更不愿意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情况。我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真诚的表达了我的意图,并告诉他我并没有考虑他的感受就擅自做出了决定伤害了他的自尊,真诚的向他道歉。同时我还告诉他,现实我们不可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以及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坦诚的接受别人的帮助,当我们强大的时候,时机恰当的时候回馈社会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又向他讲起了陈光标高调做慈善的事情。终于李某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的确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学生思想、情绪更是起伏不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求我们这些班主任在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操作的过程中准确、及时、适当。根据情况因人、因事、因时、因材来进行施教了。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机智的问题了。马卡连柯讲“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我们班主任更应该做好适当的角色转变,我们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导师、父亲、母亲。我班的吕兴航找到我说他很压抑,我认真的倾听着他的怨诉,倾听他所诉说的孤独的童年,听他诉说他不知道如何和他的父亲沟通的郁闷,听他诉说男孩子内心所深藏的理想,以及他心中喜欢的女孩。其实他并不要求我为他做甚么传话工作甚至来自于我的安慰,他只是希望我能够理解和分担他的苦楚和愤怒的心情。这时我就俯身他所关注的世界,并且深入到他的内心,体验他的情感,并且为他的痛苦、不安、激动、愤怒而一起激动。我想他所寻求的是要使自己的感受在另一个人的心灵里得到反响。我也向他诉说我的高中生活,叙述我在高中时的情感体验,倾诉真实的故事,达到和学生的共情,使学生信服。
独立学院 辅导员 谈心工作 技巧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发挥着思想上引导、工作上指导、学习上关心、生活上帮扶、心理上疏导的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在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学生谈心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工作,它促进了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是一种沟通师生心灵,增强师生情感的有效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自信心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上独立学院的学生多数是因为高考失利后的无奈选择,这使他们在入校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较大的压力,也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从而影响其学习和应试表现。
2.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注意力分散,自我要求低,缺少自我约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率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及溺爱,大多数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容易忽视自身的义务,集体荣誉感淡漠,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要求难以做到。
二、谈心工作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成长。当代大学生成长处在一个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他们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主义色彩较浓,缺乏思想,生活目标不明确,思想偏激,公德意识较弱等问题,面对面谈心就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通过谈心,可以深入学生内心世界,能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直接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表象看实质,从而找准存在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保证其健康成长。
2.促进自身发展。为了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了解学生需求,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使谈心工作达到理想的效果,辅导员不但要掌握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对事件的预测能力及决断能力。辅导员通过不断总结实践,其自身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谈心工作的技巧
1.要充分做好谈心前的准备工作。预先做好谈心前的准备工作,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有助于拉近与谈话对象的心理距离,并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使谈心工作顺利进行,还可以预见谈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以便辅导员提前做好心理和材料的准备。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开展谈心工作之前,需要对自己的学生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身体健康状况、平时表现等,尤其是那些贫困生、学习困难生、组织性、自律性差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等,只有掌握全面情况,才能知道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够更好的着手进行谈心活动,真正谈到学生心里去,达到教育的效果。如果掌握情况少,谈心工作就会空洞,难以抓住重点,学生也不会推心置腹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2.要把握好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辅导员要有细致的观察力和预见能力,当学生出现问题,情绪波动异常时、遭受挫折时、失恋、与他们发生矛盾时,辅导员要把握好时机,抓住苗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场合进行个别谈心,从而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
3.要多用赞美的语言。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多数学生天生对老师就会产生惧怕的心理,所以当面对老师时经常会感到十分紧张,并且时刻防备着老师,为了拉近辅导员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思想上和辅导员产生共鸣,并赞同辅导员的说法,辅导员在谈心时要多用一些赞美的语言。事实上赞美可以分为比较式的赞美、膨胀式的赞美以及描述式的赞美,但辅导员谈心过程中应多用描述式的赞美,其原因为这种赞美是对具体事实和真实感受的描述,能够真实反映出赞美者的细腻观察,同时又能让被赞美者自身感受到肯定,而膨胀式的赞美是超过事实本身的,容易让学生反感;比较式的赞美则是与他人相比较,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
4.要学会倾听。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目的是在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劝导或寻找适当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其积极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辅导员要放下自身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学会倾听,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愿意把自己的愿望、难题、困惑告诉你,以获得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这时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成为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重要技巧。
5.要做好谈心工作的记录及反馈。在每次与学生谈心后辅导员都要做好相关的谈心记录、总结与反馈,检查谈心是否起到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如果有进步的话,继续保持,不断补充,反之则找出原因,改进方法策略,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力争将谈心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于华,王新亮,孔宪军.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谈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谈心技巧[J].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5):104.
[2]郝颖.关于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的思考[J].北京:北京教育(德育)杂志社,201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