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02:55: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课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等数学;微课;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我校近十年的生源数量急剧增加,每年修高等数学课的学生数在4500人左右,而数学系承担高等数学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不足20人,每个教学班学生数平均在140人左右,这种大班教学的现状在近几年内很难得到改变.大班教学很容易造成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了解很少,甚至老师很少能叫出班上学生的名字,更不要说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自古道:亲其师,信其道!可相对淡漠的师生关系很难在这里发挥积极作用.学生对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已不再感兴趣,而在这几年兴起的微课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较大优势而很受学生的喜爱.我校在把微课引入高等数学课中做了较好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此总结如下:
一、目前高等数学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的探索过程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侧重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课.现行教材是经过逻辑加工的、完成了的数学形式,是一个严格的演绎体系,大多呈现出一种由“概念一公式(定理)一例题”所组成的数学体系.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而很少涉及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呈现给学生的是完整的结论和滴水不漏的严格证明.至于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拿来主义,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了师生共同探索的环节,看似完美的课堂实际上少有新意和创新.正如有人说数学家们曾经火热的思考只剩下了冰冷的美丽.
(二)注重学生共性而轻视学生个体能力差异
一个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于很多不同省份,学生入学成绩也有很大不同,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而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对授课学时、授课内容都做出统一规定.不论学生禀赋如何,所有学生统一齐步走,统一的要求造成老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视而不见.统一的要求对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良,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种情况的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材已沿用近四十年(同济大学第一版编写于一九七八年),现在使用的是同济第六版(编于二六年).虽然经历五次改版,但更多的是概念表述的严谨化和部分知识点的删减,很少增加实际应用的题.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在讲理论推导和定理证明,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中也很少有人问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脱节很大.
二、认真学习微课制作方法,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针对我校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以上诸多问题,我系高等数学课任课教师在系主任的组织下,积极探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进行了如何利用微课进行高等数学辅助教学的研讨,并组织十余名高数任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制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集体学习,理解什么是微课,以及微课有哪些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程微课(Miro-Course Online Video),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其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短小精悍,“短”是指视频时间短,“小”是指教学主题小和资源容量小,“精”是指教学设计精巧、教学活动精彩,“悍”是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
对微课的实质和特点的了解对后面微课的制作前提.
(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微课类型
高数课教学内容多,全书分上下两册,共计十二章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制作的微课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微课提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具体总结如下:
1.新授类微课,着重于讲解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并主要用于翻转课堂.老师针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难点知识点做成微课,提前传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实现了课内外的反转;
2.习题类微课,着重于讲解典型习题或较难的题,主要用于弥补习题课的不足.老师精选例题,针对一个例题制作一个微课,学生通过观看例题教学的微课,对于例题解法的理解会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可以随时反复观看,避免了下课后没有了板书,没有了老师的讲解而没法及时把问题搞明白;
3.问题解决式微课,着重于针对难点、疑点来讲解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作用是答疑解惑.老师针对章节中的难点知识和学生容易搞混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对难点知识进行逐步剖析,学生通过微课的形式反复观看,同时对一些易错的知识点,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复习类微课,着重于重要概念、重点难点、知识脉络,主要用于章节复习.老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再通过微课的形式制作成视频,把每章的知识体系、知识脉络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复习时更容易抓住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5.思想方法类微课,着重于介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领悟数学精神.老师通过归纳整理高等数学课程中所包含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极限思想、微积分思想、化归、类比以及数学建模思想,针对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制作一个微课,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微课制作水平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聚焦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围绕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内容取舍,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同时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授课类型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步骤清晰,一般要包括引入一主题讲解一小结或反思.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微课与普通课程教学设计的区别,微课并不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环节.决不能重复于传统的知识讲解,否则微课就变成短课时的课堂,和传统课堂比起来只是时间短了.此外在教学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要合理使用教具以及应用多媒体视听技术.不要为了震撼的视听效果而有意地加入各种多媒体视听技术,还是要根据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视听技术。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课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结课或者对于结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没有让新知识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实际认知的结构体系之中。有的仅仅是对于数学知识进行浅层次地总结,没有更好地总结数学学习方法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
2.结课的方法过于单一。有的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一遍板书学习,或者是一些重点标题和重复一遍讲述的内容。有的教师结课的语言冗杂拖沓,这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之后,还在继续进行总结,实际教学效果很差。
3.有的结课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实际收到的效果微少,没有达到重点突出,有效加深印象以及强化记忆的目的。还有的小结前面有伏笔设疑,后面没有清晰地解释,让整个课程变得断断续续,没有延续的逻辑性。
二、现今盛行的几种课堂结课的方法和评议
1.最常见的结课方法
最常见的是概括总结的结课方法,就是在数学课即将到达尾声的时候,教师主动地对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概括,让学生可以迅速地掌握本章节的重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与此同时,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引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让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掌握新知识的愉悦心情。
评议:概括总结的结课方法,适合在新知识密度很大的章节中进行。这样的方法除了需要对课堂讲授的要点和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外,还需要采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来有效地丰富总结的手段。
建议:概括总结式的结课方法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合理地设计。在一些基础知识不够好的班级,就应该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不要过于拔高,注意总结性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实例:教师在讲解“因式分解”这一章节时,因式分解的方法很多,学生一般不能及时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在小结的时候,做好对多项式特点的分解,总结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十字相乘细评估”,并结合实际的例子来具体阐述。
2.最不被推荐的结课方法
简易式的结课方法是最不被推荐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也就是教师在整个章节结束之后,只是简要地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为止”类似的话,就结束了自己的整个教学。
评议:简易式的结课方法是教师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体现,这样的方式没有任何感彩,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没有很好地提炼和升华课堂的内容,让实际听课的学生容易出现一种松散的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
建议:如果实际的教学之中,因为课时紧张,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周密细致地总结,教师在总结时可以采取“口诀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进行浓缩,让一些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样的方式不仅会让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例:我们在讲完“不等式的解法”之后,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取值规律编成实用的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是空集。”
3.最具悬念的结课方法
设置悬念式结课方法就是在课堂临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及时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诱发思考,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可以实现思维和能力的纵深发展。
评价:设置悬念的方法,需要注意语言的幽默,让语言具有启发性,设置一些自然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nfield)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那么,如何阅读数学书呢?
1 培养认真细致的看书习惯:数学语言精练、语句严谨、符号多,包含许多公式、公理、定理、概念、图表等。所以阅读时要求做到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特别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为止。千万不能像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那样,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
2 培养勤思多想的看书习惯:数学语言抽象、逻辑性强,前言后语联系强,具有“言必有据”的特点。所以进行数学阅读,不但要理解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领会其内容、含义。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形成知识结构。
3 培养读写结合的看书习惯:数学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等都要求记忆,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所以进行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经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其次,数学教材简约,数学推理的某些步骤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大,这也要求用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另外,数学阅读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一些东西,如解题格式、证明思路、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也要求读者以注脚本的形式写在页边上,以便以后复习巩固。
二、培养“会听数学课”的习惯
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普遍反映学数学较为困难。我觉得初中阶段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学会听数学课。所以,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初一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养成“想听课”的习惯
想听课,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的习惯,让自己尽快进入课堂听课状态。(1)心理准备:数学课往往较枯燥,有的学生一上数学课就觉得腻烦。所以在心理上一定要做好心理暗示,让自己喜欢数学课:(2)知识准备:储备好学习新课所需的旧知识;(3)物质准备上数学课需要的数学书、练习本、笔记本、作图工具等;(4)身体准备:精神好,精力充沛。
2 培养“听懂课”的习惯
听懂数学课的关键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做到:听讲专心――思路清晰――及时提问――当堂掌握。学生在听课时力争做到“四个超前”:①超前想:老师写出课题后,能在老师讲解之前,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②超前做:老师写出例题后,能在老师讲解之前,发现思路,甚至做出结果:③超前总结:老师做完解答后,能在老师讲解之前,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总结;④超前提问题:老师做出总结后,能在老师讲解之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问题。
3 形成“懂听课”的习惯
“懂听课”,即学会了听懂数学课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听课方式。在听课前,能坚持预习,做好预习笔记,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听课时思路清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适时提问;对课堂练习能当堂完成,及时纠错,当堂掌握;在课后,能回忆课堂的主要内容,整理听课笔记,对课堂遗留的问题能及时解决。
三、培养“做好数学作业”的习惯
初一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由于知识量加大,知识综合性加强,知识系统性加强,数学作业的量和难度也自然加大,初一学生普遍感到做数学作业较为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数学作业呢?
1 做好作业前的准备
做作业的目的: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所以做作业前必须先深入复习,抓住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和技能技巧,把定义、定理、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都记住,并对某些问题深入思考,以求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这样,做作业时才会有解题思路,或有自己的创新解法。
2 养成独立思考的作业习惯
做作业贵在独立思考。不经过认真思考获得的知识是不扎实的,“懂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对不会做的题目,要多变换角度去思考、尝试,设法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直到实在解不出时,才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直到把它彻底解决。千万不要抄作业,给老师发出错误信息,认为同学们掌握了,就不评讲了,把问题掩盖过去。
3 养成“一气呵成”的解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3―0086―01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督导活动中,我认识到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当是一堂问题课,一堂实践课,一堂答疑纠错课,最终是一堂学生认识的升华课。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启动过程,是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锻炼的过程,是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方法的养成过程,也是学生的收获过程。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堂数学课应当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问题课”
数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渗透在若干个有趣且容易接受的问题中,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中完成教学目的。评价一堂数学课,首先应看教学是否有问题提出,看教师是否在课堂留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留下空缺让学生去补充?是否设下关卡,引导学生去攻破?是否鼓励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应看问题设计是否具有目标性和可行性?是否具有难度而又一跃可得?有了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才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猜想、惊讶、困惑、期待和发现,才能使紧张的沉思、激烈的争论、迫切的寻找反例和证明的欲望占据课堂四十五分钟。最后,应看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启发性。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促使学生“登高远望,高屋建瓴”,深刻把握问题实质。教师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比如,从这一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一结论与所求所证有何关系?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所缺条件能否从已知或图形中得到?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受到启示,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中学到有利于今后解决其他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一堂数学课应当是对学生思维的一次实践课和训练课
一节数学课总要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比如对一个定理的教学,传统的教法是教师承包定理全部推导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承认和接受,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不能把握教师思维过程,弄不懂为什么这么想、这样做?于是在作业和练习中生搬硬套。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事实上,每一定理的发现都不可能是一时一地的妙手偶得,多有千辛万苦、艰难曲折的过程。这时不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饱尝失败的辛酸,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以发展,意志得到磨练,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只有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现总结的东西,才有可能算得上是理解的东西,记忆才会长久。
三、一堂数学课应当是对学生认识过程的一堂答疑纠错课,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课
任何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的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应急于问结果。对有难度的问题,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看是否有必要降低难度。若学生确有困难时,或通过转换角度降低难度,或略加暗示。同时教师还应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去观察、揣摩学生心理,准确把握学生思维进展程度,确定相应的对策,以便有效地指导教学。不可避免,学生解答常常会出现许多错误,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要巧驳谬误,暗指正道,使全体学生都从剖析错误的过程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把握实质。教师要从学生“答”中切中“脉搏”,掌握“病情”,学生要从教师“导”中获取“良方”,纠正偏差,因此,一堂数学课应当是对学生认识过程的一堂答疑纠错课,是师生的情感动态交流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课堂总结的一般化,形式的呆板化,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能使学生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通过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录像、听儿歌、诗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歌诀。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另外,课堂总结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是饶有兴趣、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即在总结时运用新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总结
1、启发性总结。
启发性总结,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作结。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条理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余时间去思考、印证,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圆周率”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些老木工经常说:“一尺圆三寸”,这句话在数学上有什么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要做一个直径为1米的木桶,需要木板的总宽度约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节课乃至本阶段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大时事等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发展思维能力。
2、概括性总结。
这种总结方法是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率最高、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每节课结束时,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纲契领的说明,并对教学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加以概括、归纳和总结。这样可给学生留下系统、完整的印象,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和动力。这种总结方式,多用于新授课。在一节数学课里,或者为了形成某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为了确立某个法则、性质,或者为了讲授某种数学方法,课堂总结时,将新授内容归纳、概括、梳理,实有必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快速、精炼地再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起到深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在教学几种专用名称百分率问题时,其名称和公式较多,有成活率、缺勤率、废品率、烘干率、含水率、命中率等等,它们分别又有各自的计算公式。如何交给学生一条“绳子”,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捆”起来,轻松地“背”着走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共同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概括性总结,要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悬念性总结
文学作品中的“悬念”,可引人入胜,激趣。数学课的总结,也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教学内容,可考虑设置悬念。例如,一位教师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题目:“某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让学生思考,根据这样的条件,可以提出哪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六个问题:男生占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对前两问,让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中间两问让学生书面列式集体订正;对后两题告诉学生放在下节课研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均放在下节课研究。这样做使一题多变做到了适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节课做了铺垫。
4、趣味性总结
关键词:数学;专业课;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是以课本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但是在中职学校,由于中职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差异性,要求中职教育不能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而是要我们找到新的方法,来应对中职教育,特别是数学学科。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理工科专业(如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专业等)与专业结合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以案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
笔者所教授的课程为数学,分别是数控技术应用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有一段时间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平时上课比较认真的学生现在上课的时候有一点不知所措,平时上课表现一般的学生现在竟然开始睡觉。经过和大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到由于他们在听课的时候觉得数学这门课程和他们的专业没有多大关系。经过笔者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课本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一些适当的变化。怎样才能使学生觉得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并和他们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呢?
经过思考,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调整(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首先,上课之前对学生的专业课课本进行研读,从中提取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公式、方法等信息。其次,让学生的专业课任课老师将专业课本中,与数学有关或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由于数学知识缺乏所导致的一类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笔者。再次,笔者让学生把他们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笔者。最后,笔者结合以上得来的信息,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数学课上进行新的教学尝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原来专业课中的数学内容还不少,比如,在《电工基础》这本书中有数学中的科学计数法、三角函数等相关内容。其中有一节课是这样的:在笔者进教室之后宣布:“这节数学课把你们的《×××》专业课本拿出来,我们来上一节数学课。”学生都很纳闷,就问“老师,上数学课我们为什么要拿《××××》这本书”我故意不回答。这时候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渴望想知道接下来我会怎么做。接下来我让他们把《××××》翻到×页,这时候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更强了,都非常认真地把课本翻到我指定的页面,带着疑惑的眼神认真地寻找着。这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这节课要给我们上《××××》吗?”我故意回答“是的,那你们一起来看一下我上《××××》怎么样,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开始上课了,我给他们讲了这一页的一个公式的推导,其中牵扯到一个数学问题,当讲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刚好数学课本上把这个问题归结到了一课。我就顺水推舟把这节课讲完了,公式的推导相当于这节课的一个导入。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课后在和学生谈到这节课的时候,几乎每个学生都要求在今后上数学课的时候,与他们的专业知识结合,这样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才会很
轻松。
为什么按照“以课本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的教学方式和“数学与专业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学生的变化会这样大。笔者分析原因有下面几点:
1.学生的情况
中职学校现在大规模招生,有一部分学生是没能考上高中才来职校就读的,他们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有些甚至专业都不是自己选的和自己喜欢学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与这些差异相对应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水平和态度之间的差异,很多学生害怕数学,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动机不强、信心不足。
2.教学内容的情况
据调查,75%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22%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3%的学生是为了升学。大部分中职数学课是以琐碎的知识性传授为主,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而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是以应用为目的。
学校应该立足本学校所开的专业课特点,确定不同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联系实际,突出专业个性。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基础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发展的数学。基础的数学是中专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与内容,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要学习与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可考虑在第1学期内学习),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实用的数学是在完成基础的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就业方向学生的专业特点而选学的数学内容(可考虑在第2学期内学习)。实用的数学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实用性,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应用。
专业学习是职业教育的特征,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课,要发挥其工具性的功能。所以,要求中职数学课教师授课时合理补充相关专业的应用性教学内容。首先,应从学生所学的专业中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其次,要求数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补充数学知识,为专业课教学做好铺垫。
总之,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专业以及实际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提高数学素养。作为教师,应该正视中职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结合所教专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进行教学,使数学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景斌.数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