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时间:2023-03-01 16:25: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综合统计工作涉及教育、科研、人事、资产等多个方面,统计信息涵盖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了解高等教育现状和规划制定的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策略。因此,综合统计工作必须改革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完善一套科学的统计信息化管理体制,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1 高校综合统计工作概述
作为高校发展的“晴雨表”,综合统计是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保障,也是高校合理制定政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对能客观地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校领导进行宏观和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且充分发挥综合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综合统计工作主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查询服务功能以及对其他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等[1]。综合统计工作的主体功能如图1 所示。
数据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1)综合统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统计报表制度,准确及时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通过提供基本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报告两种形式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服务;(2)统计数据汇编,发挥查询服务功能:综合统计工作可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梳理必要的统计台账、编制统计汇编、建立完备查询数据库等手段,充分发挥数据的查询服务功能,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3)横向纵向比较,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综合统计工作通过对综合统计数据的专项分析和比对,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行统计监督,较好地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数据的横向比较,也可看清学校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获得长远进步。
2 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加快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工作。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事物随机现象的数量(包含人文与社会、自然等广泛领域)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以及推断、分析、猜测和决策的科学。因此,统计学中拥有天然的信息化成分。[2]高校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一方面是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及时、高效地为学校采集丰富的统计信息;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数据分析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不能仅满足于提供统计数据,更应加强数据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分析软件等现代化统计工具的高效性,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归纳出对学校发展重要的信息。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效综合统计信息化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国家下发的重要统计报表绝大部分都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填报或网络在线填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目前的综合统计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仍基于传统统计管理模式,这对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 信息化建设赋予综合统计工作的新要求
从综合统计工作的组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到综合统计工作是统计人员、统计数据(信息)、统计技术构成的有机整体[3],从这个有机整体的视角来看,综合统计工作实际就是统计人员应用相关的统计技术手段对统计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因此,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应从这三个构成要素着手进行探究。
3.1 加强综合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统计专业水平
高校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法律意识和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应提高统计专业水平。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专兼职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他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理论和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和工具开展统计工作,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各领域、各高校之间的综合统计工作交流,拓宽统计人员的视野,培养自身对综合统计需求动向的敏感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
3.2 加快综合统计软、硬件建设,创新高校统计手段
高校管理科学化,对综合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是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各级教育统计单位、高校都应加速统计信息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统计信息网络的研发,统一统计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网络接口标准、信息传输标准等。避免以往“重复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建立在线数据库,促进各级用户对数据的采集、查询和互通。与此同时,还要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确保统计数据的内部性。
3.3 提升综合统计决策,强化数据分析力度
1.领导应该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企业领导应该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予以重视,要指派专人来专职从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机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应该跟踪收集企业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劳动工资资料。严格遵守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纳入了领导工作议事日程。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投入资金对劳动工资统计办公室进行改造维修,购置归档专用密集架以及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设备,配备电脑、扫描仪及相应统计软件。
2.加大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企业应该设立综合统计室,配备专职人员,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让熟悉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老同志一对一教会新上岗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人员,除了学到劳动相关工资统计法规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到统计台账登记、统计报表整理、原始记录整理、等业务知识,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员。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制度,保证在频繁换人的情况下劳资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真正做到“三个一致”:即综合表与基层表一致,基层表与企业台帐一致,台帐与实际一致。加强劳动工资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使其全面掌握“企业一套表”各项指标的涵义、范围、逻辑关系以及上报要求,使劳动工资统计的责、归、移、管、用等环节都做到依法进行,有章可循。
3.制定严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在劳动工资统计中,应该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行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同时,还应该对各基层单位在劳动工资统计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明确责任人。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劳动工资统计规定,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采用科学规范化管理,使劳资统计工作务必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4.加快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进程
企业在继续认真做好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接收、登记、保管、归档的同时,有条件、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逐步实行数字化,对过去的永久和长期保存的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逐步纳入常态化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沟通,提高数字化加工效率,加强与统计局的沟通对接,特别是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加工进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统计局业务科室联系,确保数字化劳动工资统计内容规范、符合标准、成果有效。此外,为确保已有电子目录不被破坏、丢失,除对目录的电子数据进行电脑备份外,还可以购置刻录仪等设备,将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电子目录全部刻录制成光盘,以利于所有信息目录数据的长期、完好保管。
5.严把审核关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存在漏报、工资总额少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劳资统计工作人员严把关、勤审核,对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核实,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数据之间内在联系和可比性的分析,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同时,全面推行劳动工资网上统计直报系统。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基层负担、极大地方便基层。
6.强化统计数据分析
要努力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找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所关心的重点内容,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进而形成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例如,可以对企业职工年龄构成用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重点看“4050”人员所占比重及劳动工资情况,以便企业领导进行减员增效。再比如,可以对企业近几年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变动情况基于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社会年平均工资与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差距,以便为企业深化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二、结语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完善全区人口数据库信息,促进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经区人口计生局研究决定,全区范围内开展“数据质量提升年”活动。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精神统领人口计生工作全局,强化人口基础管理,把人口信息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快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扎实推进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增强人口计生统计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对人口信息的要求。
二、目标任务
1、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通过在全区深入开展人口计生“数据质量提升年”活动,全面提高我区人口基础数据质量,确保人口信息数据入库率、完整率、准确率和上报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2、强化统计队伍建设
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班等活动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3、健全统计管理制度
完善人口计生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方法,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健全基层人口计生统计制度,规范台账要求,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三、具体措施
(一)清理和完善基础数据,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1、错误数据补充修改
根据下发的wis3.0系统的错误个案信息,做好身份证、婚姻、出生、节育等关键数据项的核查修改补充工作,保证全区数据库信息完整率、准确率及上报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2、系统报表数据分析
当年的年报生成以后,各镇统计人员应当对本镇年报中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分析中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年报分析报告。
3、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相关业务要求,各镇加大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进机力度。通过一年努力,大力提升我区常住人口信息入库率与准确率。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统计人员业务技能
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交流学习心得。积极组织各镇统计参加统计执业资格考试,全市计算机技能竞赛,提升基层工作水平。
(三)强化台账整改力度
各镇根据台账整理要求,对本镇台账所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另外,各镇相互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规范台账归档工作。
(四)加强执行统计例会制度
各镇应坚持人口计生统计例会制度,通过每月的例会,及时总结统计工作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五)认真落实保密工作制度
根据“关于印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密制度》的通知”文件精神,各镇要加强对计算机、文件、介质的保密管理,不得在公共通讯软件中交流或传输重要数据信息,不断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保密意识,促进保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级计生干部的保密教育,做好村级业务系统及相关人口信息的保密工作。
四、具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
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进一步提高对我区人口信息数据库质量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数据质量提升年”活动意义的认识,精心组织,认真筹划,把好信息采集关、数据审核关和修改录入关,全面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2、加强部门合作
进一步加大信息共享机制的落实力度,加强与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的协作,按照自主采集、部门交换和信息整合相结合的思路,完善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办法。同时要加强计生部门内部各业务条线间的协作,确保计生系统内各项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3、加强督导检查
区局将加强对各镇工作开展情况的日常监测,通过定期对系统数据查询、分析和比对来了解工作完成情况,并且会对各镇统计进行有针对性地督导检查,加强业务指导并帮助解决困难。同时,各镇要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时限,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数据质量有大幅度提升。
五、活动安排
活动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方案制定阶段(1-3月)。合理制定详细活动方案,明确目标,全面部署,落实到人。
关键词:统计学;统计技术;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应用了更多的统计学工作方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为确保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可控制在进度成本目标计划范围内,本文结合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对统计数据、统计分析及统计报告的要求,以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及数据库为基础,论证分析了其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并指出了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统计学、统计技术的应用实践。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一、统计学和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整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所谓统计技术,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与计划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统计学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了解项目计划管理的最新状态,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电力建设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的管理水平。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技术的前提,统计技术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统计技术是一种投资少、简单易行、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如果企业能认真地实施统计技术,,就一定会给电力建设企业带来效益。
统计学与电力建设项目相结合形成了工程统计学。工程统计学是结合工程问题,研究怎样去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以对所考察的问题做出推断或预测,直至为采取一定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学科。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等一系列工作是由统计学工作来完成的,是由统计数据全面反映的。数量性统计信息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是最鲜明的体现和最普及的应用,即通过数字揭示电力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管理过程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电力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计划管理方案。
二、计划管理可采用的统计技术
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计划统计工作,包括对计划统计数据的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进而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用以指导计划管理实际工作,主要由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阶段来完成。
数据收集是取得原始资料数据的基础环节,在计划管理进行中,计划任务各项原始数据必须根据预先设定的要求按期完成,收集内容应保证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统计资料的搜集,不能只使用一种调查方法,而应该根据数据收集对象特点和调查条件,灵活地选用不同调查方法组成调查方法体系。
数据整理是根据计划管理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总体单位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从简单枯燥的数据中找出计划管理任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下一步数据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数据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它是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计划管理中数据分析的作用在于总结计划管理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三、统计学在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在电力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电力建设项目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统计信息上报的资源来完成,经过数量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有准备的组织实施对电力建设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为了解决项目计划管理统计中的问题,项目部需要建立起对各阶段原始记录资料的质量检查制度,出现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校正,把统计工作看作是指示器和校正器,发现矛盾,提出建议,以便使统计工作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再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
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更加要求统计信息及时、详实、完整,随时需要将系统的统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优化决策,优化决策实施过程又是统计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的过程,说明统计信息不是单纯地罗列数据,如同点连成线,要有机结合,否则只是满纸涂鸦,毫无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数学技巧往往容易使人们对精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错误印象。一切要以科学分析为基础,否则统计信息将失去光辉。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计划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计划管理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联系电力建设项目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电力建设项目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统计技术的现代化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好途径,要进一步搞好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健全统计网络作为保证,并使之程序化,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可以积极开发计划统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计划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决策科学化,弥补单一学科知识和单一功能部门的缺陷,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这也将会为如何管理电力建设项目,如何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创造优质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结语
统计学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持续提高的基本方法是科学大胆的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电力建设项目统计资料积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项目部创造良好的氛围;对项目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从经费上为资料的积累提供保证;建立风险管理统计信息处理体系,通过风险因素的收集、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风险的防范将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将到最低。统计学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由于实现了经验知识、理论知识、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领导层、执行层和资料信息部门的有机结合,发挥了统计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从而为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持续提高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金林、赵中秋、马宝龙编著,管理统计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0
【关键词】统计质量管理
如何体现血站质量管理水平?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统计。统计工作存在于采供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反映的不只是事件的表象,而是反映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的、深层的,并且已经存在的或已经形成结果的事件。统计能够切切实实反映工作实际,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帮助管理者准确分析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对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潜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采供血生产过程及血液质量的事件产生。
**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组织体系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评价工作时,根据不同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评价。
1.3数据来源
1.3.1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因特定统计工作需要而针对特殊点进行的统计数据。
1.3.2其他相关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人、机、料、法、环,以及信息六个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建立在这六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围绕采供血工作的质量管理数据链条。
1.4观测点分布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二、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人员要做好日常统计工作,并对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
2.1综合分析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2009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8年和2009年春节分别在2月7日和1月26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09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我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较2008年降低了3月和7月、8月脂肪血报废率(见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统计)。由脂肪血报废数据统计分析,提示脂肪血报废高峰的月份或季节,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三、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
4.2讨论和反馈只有统计人员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没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被棚架或搁浅,会对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讨论各监测点数据分析结果,理解数据对采供血工作表达的实际意义,使各科室工作得到真实的反馈,从而指导相关工作得到保持或改进。这是统计工作的延伸,也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统计;企业;规范化
一、我国现行企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工作“边缘化”
企业管理者对统计的认识的浅薄,对统计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在经营过程中,只注重成本、效益,而忽视了统计工作,认为统计工作只不过是数据的加加减减和汇总,填几张报表就完事,而很少能通过对统计数据、统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我所用,把统计工作简单化,甚至边缘化了。因此,在企业的机构设置和岗位配备上,与统计有关的部门、岗位及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都是企业的其他人员临时兼职完成一些统计工作。
2.统计工作“底子薄”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原始数据搜集的记录和统计台账不健全,历史数据和历史资料无从查询;有的企业统计指标的界定模糊不清,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规范,从而导致统计数据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和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随意性日趋加大,统计数据的质量无法保障,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性、前瞻性作用发挥不明显。
3.统计人员“被忽视”
企业统计人员除大型企业配专职人员以外,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统计人员为兼职,素质参差不齐,因而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整体功能。还有少部门统计人员根本没有考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不具备上岗资格,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想像、凭感觉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不能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估、预测、检验和分析,无法为企业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二、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努力的方向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认为,对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应有以下三点认识:
1.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企业管理工作不仅是简单的相关数据的收集、汇总过程,还包括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过程,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开拓发展决策服务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原有的统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如今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制定适应现今形式的科学指标体系,是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方向。
2.科学设置,建立顺畅的统计工作网络
企业管理者,可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完善统计机构设置,充实基层统计工作力量,明确统计职责,确保专编专岗专人;优化用人政策,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中、高级专门统计人才。在人员配置上,形成统计管理、分析、预测三方面人才的优化组合,使企业统计在经营管理中真正起到参谋作用,为企业做到位企业决策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力量,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当前企业的统计工作是要利用一些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整理,作出科学的判断,并形成统计分析报告,更好地为企业制定有关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全面系统的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统计业务基础、专业技术和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因此,企业要加大并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学习相关的统计基础理论和统计专业知识,掌握更多的现代统计新知识、新方法。
三、政府统计部门对企业统计管理应做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引导企业重视统计工作。统计是实施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制订政策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对我们靖江来讲,各地统计机构要按照《统计法》和《江苏省统计条例》要求,加强统计机构建设、健全统计网络、充实统计力量,为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按照《统计法》和《江苏省统计条例》要求,履行统计义务,结合单位自身情况充实完善专、兼职统计人员,承担政府统计部门下达的统计工作任务,综合协调本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统计工作,接受上级统计部门的检查指导,加强统计业务管理,健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做到数出有据、真实可信。
第二,出台企业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指导企业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一套统计专业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标准,从调查对象确定、统计事务告知、统计业务培训、统计数据采集、统计数据审核、统计数据分析评估、统计数据、统计质量检查八个环节,让企业统计人员知晓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流程,并严格按照专业业务流程开展统计活动。
关键词:统计;计划生育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口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统计客体规模巨大频繁变动、社会管理创新等,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及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而统计信息的质量、统计管理体制、统计人员素质尚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因此,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对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提高对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增强做好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统计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统计带动宣传,使计划生育工作有的放矢,得以更好的开展
过去我们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大多采用下发宣传资料、定期举办各类培训讲座等“点对面”的单向宣传模式,由于缺乏较强的针对性,导致以往的计划生育工作往往操作难度大、工作量多、且效率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广撒网”的宣传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宣传是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那么科学的统计则是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开展的先行官,统计帐卡和统计报表是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
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开展之前,应扎实做好统计数据分析工作,通过对派出所、居委会、物业、单位、学校、医院等人口档案资料保有机构间架设的畅通信息渠道,切实分析、统一规划并建立计划生育专项信息库,以统计帐卡和统计报表作为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数据信息将育龄人口化为重点宣传对象,每年初将退出育龄期妇女锁定,归类为更年期妇女宣传的目标人群;每月统计的新婚对象排除上月通过门诊一孩孕情跟踪已经宣传到位的,其余对象作为本月跟踪宣传的目标人群。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减少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作业量,使宣传有的放矢,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
(二)以统计夯实基础,统计数据是验证计划生育成果的最直观证明
一方面,切实做好人口资料统计是计划生育宣传工作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定期摸底检测不断更新完善的统计资料库是检验计划生育执行效果的最直观证明。统计数据是工作中的信号,每年底,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都应根据一年来的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取得的成绩作为来年的工作经验加以巩固,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同时也作为来年工作完善的目标。至少每季度统计一次各村(居)、镇、市逐级上报的措施落实率,排出名次,并在系统内予以公示,通过每一次统计,切实分析不同地方部门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切实调动计生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并在以后的计生工作中,有侧重开展工作。
二、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人口计生统计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至上,坚持应用主导,坚持信息支撑,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以统计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夯实统计基础,完善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信息化,不断提升统计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建立统计制度科学、管理规范、体系完整、手段先进、服务高效的新人口计生统计体系,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一)全力优化统计环境
统计工作是一项责任性高、业务性强、工作量大的苦差事,需要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管理有力的工作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应不断加大对计生规划统计工作进行人力、精力、财力的投入,为统计工作创造优化环境。在人员配备方面,县以上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并指定统计负责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设置统计人员,乡计划生育办公室应当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指派专人负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各级计划生育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统计业务知识。村级计划生育统计人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乡级应当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县级以上的应当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时,各级计划生育统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对统计人员(含计算机人员)进行培训。省以下各级计划生育统计部门新上岗的统计人员必须得到省级计生委颁发的上岗证后方可上岗。县以上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合、协调有关部门为计划生育统计专业人员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各级计划生育部门的统计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对不称职、不合格的统计人员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二)改进统计调查方法
改进抽样调查的组织、程序、方法,加大对城市社区抽查力度,灵活运用重点和典型调查方法,探索利用网络技术、电话等现代化技术改革、完善统计调查。清理规范基层统计报表、调查项目,充分利用个案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中汇总数据,辅助考核,减轻基层负担。充分发挥事业单位或民间调查机构作用,开展人口调查。注重多种调查方法的组合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统计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尽快制订本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办法、违法行为的行政处分规定以及公众信息网络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管理办法。完善人口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统计调查中获得的涉及家庭和个人的资料,注意做好管理工作。积极开展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创新,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及目标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管理服务过程,提高过程指标考核权重。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和统计、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坚持在人口与计生统计数字上报过程中,统计、公安和人口计生部门进行会审制度,实现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的统一。
(四)切实提高统计质量
实行分级质量管理责任制,将统计真实性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和全员人口信息主要项准确性纳入年度统计考核,加大日常监测力度,规范统计信息质量通报制度。加强数据质量监控和审核,不定期对基层人口计生统计数据进行抽查。建立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受理和处置群众举报案件。开展基本数据“一口清”和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县创建活动。
(五)提升统计效能
建立经常性信息反馈和应用制度,认真履行统计服务领导决策、部门工作和社会公众的职能。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人口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完善人口发展决策支持体系,把握本区域人口发展态势。综合利用报表、调查数据、数据库数据等资源,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深入分析,及时、准确地反映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引领科学决策和改革创新,每年向政府提交半年和全年人口形势分析报告及重点问题专项分析报告。按照政务信息公开有关要求,不断丰富信息公开的内容。整合部门业务,推进人口计生业务“一证通”,办好人口网站和人口动态,建立数据和查询平台,在县、镇两级建立人口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多部门一厅式联合办公,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六)建立统计数据共享机制
依托电子政务网络,统筹人口出生、婚姻、迁移流动、死亡等登记管理的信息综合,镇(街办)及村(社区)按月交换人口个案变动信息,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协查机制,市、县级要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人口计生系统内部和相关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各地要将人口统计信息共享作为推进综合改革和统计创新的重要内容,采取同级共享、分级实施的方式,制定工作目标计划,建立制度规范,确定信息共享部门职责、共享目录、操作流程、交换比对时限,开发统计信息共享系统。要将人口统计信息共享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切实抓好任务落实。
参考文献:
[1] 桂世祚.计划生育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