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3: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评审职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评职称对职称论文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既然想要晋升,就必须要按照规定来发表相应的职称论文,尤其近些年职称制度的改革,对职称论文的要求越来越注重质量,所以认真准备职称论文是通过职称评审的重要因素,各个地区对职称论文的要求差别不大,不同级别的职称对职称论文的要求主要就是数量上的区别,除了有要求发表核心期刊外的职称外,其他的相差都不大,发表省级或是国家级期刊都是没问题的,以工程师论文为例来看看需要申报人员把握的注意事项:
第一条:参加评审的论文应是以指挥部承担的工程施工、科研课题为研究对象。
第二条:论文应结合具体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性和前瞻性。
第三条:论文内容立题明确、技术性强,资料可靠,论据充分。
第四条:论文的评审,按总体技术水平、指导作用、应用价值,以及撰写质量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
第五条:撰写质量水平较高。
第六条:科技成果申报材料、施工技术总结不能直接作为论文上报,必须按照论文要求撰写,才可申报。
职称论文答辩是高级职称评审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多数同志都觉得有些紧张,下面介绍以下我的一点体会。
职称论文答辩是综合考察申报人水平能力的一种形式。所以答辩成绩在其职称评定中举足轻重。论文答辩小组一般由三名专家组成,对文章中不清楚、不详细、不完备、不恰当之处,在答辩会上提出来。一般说,专家所提出的问题,仅涉及该文的学术范围或文章所阐述问题之内。职称论文答辩的主要目的,是审查文章的真伪、审查写作者知识掌握的深度,审查文章是否符合体裁格式,以求进一步提高。职称申请人通过答辩,让专家进一步了解文章立论的依据,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职称申请人心理上应把它看作一次锻炼和提高的难得机会。
通常论文答辩会的程序是这样的:
1.职称申请人介绍本人基本情况。
2.职称答辩小组提问。
3.职称申请人回答或辩解。
4.评定成绩。
了解了答辩程序后,职称申请人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取二三个问题,作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内容最好烂熟于心中,不看稿纸,语言简明流畅。
职称申请人答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带上自己的论文、资料和笔记本。
2.注意开场白、结束语的礼仪。
3.坦然镇定,声音要大而准确,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听到。
4.听取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精神要高度集中,同时,将提问的问题记在本上。
5.对提出的问题,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以自信而流畅的语言,肯定的语气,不慌不忙地回答每个问题。
江西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江西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
摘要:建筑行业具有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单位的单件性和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若想真正做好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同样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在2007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建筑行业国家特技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的开展更是使得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所以,建筑行业的会计工作者需要从诸多方面加强会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行业;会计;管理
近些年来,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加之建筑行业国家特级资质的申报、评审工作中对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的要求正在逐年提高,因此,整个建筑行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顺应会计管理工作的时展新趋势,在充分了解建筑行业会计核算以及管理工作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调整管理工作的思路,大胆进行各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尝试与改革,构建适应时展浪潮的新的会计管理工作框架,从而提高整个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一、 建筑行业会计的特点
1、建筑行业常用的会计科目相对较少,但却相对集中。在建筑行业会计常用的会计科目中,核算的科目主要集中在成本费用类科目,而收入类科目相对较少。成本费用类科目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般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及间接费用五部分。
2、分级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重要作用。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主要分为本部集中管理(集权式,由公司直接编制财务报表)和项目单独管理制(分权式,由公司总部汇总报表)。采用本部集中管理的企业公司就只有一个账套,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各项目只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并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单独开设账套。每个独立的项目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公司总部汇总各项目的财务报表。
3、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一般以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一般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构成组合计价等特点。所谓按构成组合计价,是指一项建设工程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组合而成,而每一单项工程又是若干单位工程的组合。所以,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按工程组合计价的特点。比如,要确定工程的总造价,则应首先确定单位工程的造价。
4、建筑行业一般都是按在建工程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和成本结算。由于建筑行业具有施工周期较长、投入资金数额巨大等特点,因此,对于建筑行业的成品,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从理论上来说,建筑业的成品应指在该企业范围内全部竣工,不再需要进行任何施工活动并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工程。但是,由于建筑行业的施工周期较长,如果只对具有完整使用价值的房屋、构筑物或其承包的房屋、构筑物的建筑部分或机器设备的安装部分全部竣工才进行核算和结算,就会占用很大一笔流动资金,给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核算和工程价款结算上,对于建筑业成品的含义,也往往给予某些假定的条件,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安装工程,就视为“成品”,又称“已完工程”,并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进度价款的结算。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定期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的价款,并与甲方办理结算,及时收回资金的方法进行工程价款的计算和成本结算。
5、建筑行业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具有特殊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筑企业成本的结转不再沿袭过去的将结算和收入确认合并在一起进行的方法而是将工程价款结算和收入的确认分开来处理。这样,“工程施工”帐户就能够反映自工程开工以来累计发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
6、建筑行业协作关系复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同业主、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各专业施工企业,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租赁企业等配合完成各阶段任务,会与这些单位发生经济往来,这些都是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因此,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繁琐、复杂。
7、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建筑行业会计工作人员往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会计核算,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且流动性较大,工作地点、场所往往不是固定的。另外,建筑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一个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的相关的建筑知识,还要具有现场会计核算的工作经验。
二、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1、 主管领导的权力过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往往得不到保障。现代建筑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式的管理模式,集团内部的管理层级较多,且较为复杂。会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也会相应的采取集中式、分权式或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般建筑企业为了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工作,都会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管理部,负责全集团所有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分公司设财务部,负责分公司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分公司的财务总监由集团总部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总监可自行招聘,但要报集团总部备案,项目上设立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这样的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看似科学、合理、严谨,但是,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要受多重领导的管理。对于最基层的项目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在表面上是受集团财务部直接领导,但实际上还要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而项目经理权力过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插手项目上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项目的成本收益核算的失真。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人员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领导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授意或者间接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隐瞒公司承接工程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真实收入与利润。而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也会处于各种目的在集团总的会计核算上做文章,影响整个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2、 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建筑行业属于经验占主导的行业,故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人员。这些特点虽然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工作或处理突发性问题是表现的比较得心应手,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有的甚至对于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存在抵触情绪;而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的新人往往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还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完全胜任会计管理工作。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会计资料的造假工作,亦或对其他相关人员的造假工作不予制止,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3、 内部管控不利,各类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制止。虽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很多的推广,但落实情况仍不是十分到位,“人治”的因素仍然会起到很多的作用,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 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
做任何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的管理工作,改变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一,在招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原则性较强,有上进心,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有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的人来担当会计工作。第二,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及时掌握更新会计法规、政策与方法,多搞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与竞赛,对优秀的会计工作者要多进行各种形式的奖励,促使建筑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更新会计相关知识。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考核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内控会计监督控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即控制环境、会计控制系统以及控制程序。控制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及其重要性的整体态度、认知以及行动。具体可包括以下几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方式及风格;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权力和职责的划分方法;会计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内部用于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系统,通过这些系统,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事项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中。控制程序是根据各企业的性质、业务、规模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合理、合法性控制、授权、分权控制、组织规划控制、业务程序批准控制等。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预防、及时发现及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运行,提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3、 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应建立以判断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合法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政府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建立业务素质高、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完善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加强对建筑行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会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梁文东;;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12期
2、孙碧森;;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7期
3、赵璐,丁烈云;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信息集成研究与应用[J];基建优化;2005年04期
4、王春华;财会人员在基建工程管理中的作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看了“江西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副高职称论文有字数要求吗
3.甘肃省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本页关键词】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正文】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从体制改革、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舆论宣传等各个方面入手,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目前, 国务院已了相应配套政策, 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也有具体规定, 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有关政策细则出台后, 立即制定实施细则, 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预期效果; 同时要建立与政策实施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以保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到实处。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现行科技工作评价体系以及干部管理、职称评定等某些相关政策、制度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负面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清理或调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 制定切合安徽实际的、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知名品牌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在编制、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设立国家专利代办处。要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专利组织机构, 将专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知识产权工作的正常开展。大力推动企业增强专利、标准意识, 提高企业的产权保护、管理、运用能力, 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鼓励高新技术产品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 支持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重奖获得国家名牌、驰名商标的产品。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省级专利市场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市场, 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实现科技与生产力的有效对接, 为科技创新提供原动力, 为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市场平台。要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采购自主创新的产品, 帮助科技创新企业降低风险。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机制, 给自主创新的企业以优先待遇。
【文章来源】/article/67/15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高校 师资队伍 构建 管理
[作者简介]彭华(1978- ),女,河南南阳人,黄河科技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WSR方法论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51)和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GH-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58-02
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国家素质的提升,高校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任。而高校主要的教育责任是由教师来承担的,所以高校的师资队伍构建关系着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有利于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教育近些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高校的师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科技快速发展,高校的改革需要向着更深层次推进。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其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期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在师资队伍构建与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素质不平均,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存在弊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存在知识体系陈旧、课堂缺乏活跃气氛、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其整体素质都有待于提高。高校当中的支撑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之下,高校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构成比例要按照1∶2∶4∶3来构建,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师资队伍的构建出现过分追求高职称人才的现象,高级职称的职务人员比例偏高,中间师资力量薄弱,这样对高校的学科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高校教师的来源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的年龄结构需要调整。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来源中存在教师子女顶替进入高校执教的现象,教师之间缺乏竞争,在高校当中还存在毕业生留校担任教师的现象,这就加大了师资竞争的不公平性,不利于高校学术思想的构建和教育质量的进步。在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据统计,我国高校教授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到了55%,年龄在45~55岁之间的占10%,而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仅占到20%。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未来的五年时间内,近70%的教授和科研人员要退出高校师资队伍,高校急需年轻的教师进行补充。所以高校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之尽快地成长来充实高校教师队伍。
3.高校的学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年轻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当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依然偏低,高校急需高学历的人员来担任高校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迅速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年轻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但是现在许多高校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高校年轻教师时常在外兼职、出国不归、改变行业等。许多任职于高校内的高学历年轻教师也有了转行的意图,这些都造成了我国高校年轻教师严重流失,各高校应当提高重视程度。
4.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教师培养经费不足。在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少之又少,多半都是50岁以上的,这样发展下去,学科带头人会出现断层现象,将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科的发展。另外,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经费投入不足,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来看,师资培训进修经费紧张,且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重,正常培训进修的时间不断被缩减等,造成了目前教师知识面狭窄、学科结构单一、知识老化,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5.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弊端,考核机制不完善。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当中的研究成果多由教师所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忽视了要把理论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且职称的评定是终身制的,导致高校的教师只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不注重科研的实际需要,有些教师的视野比较狭窄,把培训的机会当成自己的负担。这些都直接导致教师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教师的知识构成达不到高校教学的标准。
6.高校教师的配备不合理,工资报酬偏低。在我国,非教学人员在高校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之其他社会脑力劳动者没有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高校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处于劣势,这就直接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在择业时选择其他行业,而忽视高校教师的行业。
二、解决高校师资队伍构建与管理问题的途径
1.根据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方案。(1)建设各学科的学术团队。当代高校的各个学科之间都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新的学科也在不断地产生,高校应当打破传统的管理和组织模式,建立各学科专业化的学术团队,通过理论创新,创造出全新的学术成果,在学科学术团队的内部应当采用相互合作与竞争的机制,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团队的内部要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的教师积极进行学术研究。高校对于薄弱学科,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出现断层的“濒危”学科,更加应该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一是选拔和培养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师,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二是对科研设施和条件进行升级换代,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使年轻教师可以迅速健康地成长,把人才断层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2)拓宽师资队伍来源渠道,提高师资队伍来源的素质。在招揽高学历人才方面,高校应当抓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校、院两级必须制定出接纳优秀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比如实际的科研经费问题、住房问题、安家费、配偶工作及其子女升学和工作条件等实际问题,高校应该创造出一个适宜招纳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以找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充实高校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内部的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师资资源配置,实现教师的优化组合。高校也可以适当地外调一部分教师来对本校的师资团队进行合理补充,但是高校要严格控制外调教师的比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旨在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的水平。同时,还可以从企业以及社会当中引进一些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入高校的师资队伍当中,这样既可以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数量的不足,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3)提升师资队伍的自身素质。学院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选拔和培养中青年教师,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高校应当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从而能够与时俱进。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类似于学科专业知识竞赛的活动,以赛代练,这样既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不断加深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可以活跃高校的学术气氛。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一些专业课程的讲座,或是一些特级教师教学的录像,通过观摩可以使高校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2.引进教师竞争上岗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的配置。首先,应该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入校”门槛进行高设置,保证后备教师的来源层次和学术水平,做到后备充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断层、师资队伍建设无从谈起的问题,高校引进了一大批本科生充实高校师资队伍,暂时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可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师资队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走向,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此,我国教育部开始严把高校教师进校关,将其高标准放在了进校时的学历和学位上,使高校教师在进校前就完成了高学历高学位的教育。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制订明确的教师培养计划与方案,旨在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理念品质和对事业的责任心。摆正他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高校还应当建立健全自身监督管理机制,对学校教师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做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理念的评价工作。
3.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抛弃以往的陈规陋习,应该形成公开公平、自由竞争、学术第一、教学相辅的合理评价体系,切实做到以学术水平为职称评定的标准,切实调动和激发教师们的学术科研兴趣,使教学、科研和能力相辅相成,促进教师自我科研和自我学术水平的提升。高校应当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职称评定条件,不要把所有学科的职称评定一概而论,在职称评定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开职称评定的过程,完善我国的职称评定机制。应当由专门的评审专家去负责职称评定的监督与执行工作,对职称评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以防有些人进行暗箱操作。要进一步规范职称论文的认定标准,不但要看到论文所发刊物的级别,还要综合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在对论文质量进行鉴定的时候应当采取一个完善、规范的鉴定标准,使得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更加系统化。高校还应当努力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对于所出现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问题应当严肃处理,努力构建一个诚信公平的职称评定平台。另外,在学术评定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职称评定的公平与民主。国家还应当多兴办一些学术性的刊物,这样才能够给高校教师发表学术性论文更大的选择余地,也能促进刊物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不好的刊物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的问题。
4.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师进修和提高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师资队伍水平提高的必要途径,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快速变革的年代,知识更新换代时间短、周期快,高校对教师的进修培训应该经常化和制度化。国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高校教师培训的过程当中,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有道德方面的培训,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和形象,为高校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高校应当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努力促进他们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另外,高校应当制订系统完善的教师师德培养方案,要把教师的师德培训作为高校教师日常培训的一部分,对于新上岗的高校教师要把对他们的师德教育作为培训重点。要树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师德优秀的高校教师应当予以相应的奖励,以增强其荣誉感。高校的师德评选应当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以及高校其他荣誉的评选挂钩。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高校教师的师德进行监督,定期让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评价,督促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这是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关键在于我们要直面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并进行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的改革才可以顺利地进行。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不单单是教师的个人问题,更多的是师资管理的问题,所以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鲁雷.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3).
[2]李学容,邹渝,夏泽胜.城乡统筹视野下重庆市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2).
[3]李爱红.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4]宋亦芳.转型中的区域成人高校教师激励方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对策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本文以某石化企业为例,对当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与核心,已成为中国企业培育世界级竞争力的重要管理方法,也是引导中国企业从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益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绩效管理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同时,绩效考核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有效性。根据本文对武汉、长沙等地的2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2%的人力资源经理认为自己企业的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以某特大型石化企业为例,就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走出绩效管理窘境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一、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及综合实力的增强。Campbell等人认为绩效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对组织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事实上绩效管理它是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手段,也是平等竞争的前提。只有将绩效考核发挥到最大的功效,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经济才能持续发展,国有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林。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建立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也是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接受出资人监管的一项重要举措。绩效管理与考核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培育世界级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方法体系,也是引导中国企业从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益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绩效考核的实施结束了国有企业“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历史,初步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递、激励层层连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增强了企业创造价值和资产回报意识;形成了“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将业绩考核与奖惩挂钩,初步解决了过去国有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薪酬与业绩脱节、薪酬增长过快和薪酬只能升不能降等问题;有效提升了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内在动力,加快了企业经营效益的增长。
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看,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还需要深入与不断探索,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形同虚设,流于形式,绩效考核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中存在困难,绩效考核与发展战略脱节,绩效考核时间僵化,各级管理者和职工的参与度不够,考核缺乏量化,明确的工作绩效评价指标,考核指标脱离岗位职责、工作任务、绩效考核不现实,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等,使得企业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导致人才流失。
三、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思想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考核方式落后,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的应用单一,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简单评估的层面,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绩效管理”的高度。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国有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理念与制度的全面更新,BL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石化企业,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1、绩效管理的目的与作用存在理解误区
通过在BL公司调研时发现,超过一半的员工认为“考核的作用在于提供奖金分配的依据”。这种认识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成了薪酬制度的补充”,从而使绩效管理误入歧途。此外,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执行“扣奖”制度,只要不违反各项纪律或规定,员工就可按其所在岗级拿到相应奖金。显然这样的考核形同虚设,奖金额度不能体现绩效贡献的多少。通过绩效考核就是要打破这种隐性的“平均主义”,绩效优者多得,绩效劣者少得,真正实现酬显其绩。
2、考核对象局限于个人
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依赖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部门之间专业区别较大、可比性差,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将考评的重点局限于个人,将针对部门或作业小组的考评活动排除在外,势必使员工养成“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忽视对团队与部门绩效的责任感,最终削弱整个部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当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员工很难做出正确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部门内、部门间的矛盾,而且也与现代管理所提倡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符。
为此,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在公司与员工绩效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部门绩效管理,综合运用平衡记分卡与目标管理等方法,在战略指引下建立公司级、部门级指标库,科学构建公司—部门—个人的三级考核体系,并将部门、个人配合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实现团队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共同提升。
3、考核内容与企业战略脱节,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考核指标的设定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在:处室软指标太多,不好考核;不同工种和部门之间没有可比性;指标以外的工作太多,也很重要,难以考核,有些指标与目标关系不大,设计不合理;被考核者讨价还价,有意压低绩效指标等。
BL公司的绩效考核也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评价委员按照评分标准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这样的考核指标与企业发展战略完全脱节,考核指标的设计难以体现企业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个别绩效指标难以真正区分绩效优劣层次,评价者极易在衡量员工绩效表现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或者不自觉的夹杂其他因素,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信力。
4、考核执行难、考核结果的应用不到位
具体表现为绩效基础数据不准确,考核者和考核方法不易确定;绩效考核中的主观误差,如打分中间化倾向,考核周期不确定,考核执行不严格,执行时有些员工不愿配合,甚至反感;在结果运用上无明显激励,导致绩效好的与一般的拉不开距离;考核结果很难与薪酬合理挂钩等。
四、国有企业走出绩效管理窘境的策略分析
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它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员工当前的思想状况及承受能力,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员工排除思想障碍,使其明确绩效管理不是为了硬性将员工分出等级,奖优罚劣,而是旨在通过正确的指导,强化员工已有的正确行为,克服低效行为并不断改进,为日后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健康、有效的运行奠定基础。
为了保证公司绩效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应成立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评审与完善;监督、维护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平与公正。机构可设最高领导小组和常务办公室。通过将企业高层全部纳入最高领导小组,使各位领导都能够亲自参与到绩效管理中,从而取得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常务办公室则是绩效管理的职能服务部门,负责公司日常考核的组织、技术支持和指导等事务。
1、建立公示制度
公示制度是让员工了解考核结果的最有效手段,员工通过正常渠道了解到考核结果,才可能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参与到考核过程当中。员工的积极参与是绩效管理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重要保障。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一方面可以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评选透明度;另一方面能激发优秀者的荣誉感,满足其获得尊重的需求,也为其他员工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
2、建立绩效考核申诉制度
在实际的考评工作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一些不公正、非客观的考核结果,或者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和看法。企业应有畅通的渠道,让员工申诉,这样企业既能掌握员工思想,对确有偏差的考核进行补救,又能及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彻底解决员工的不满与问题。绩效考核的导向性是通过绩效考核指标来实现的,要使绩效考核体现战略导向,就必须通过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来实现。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必须科学,是指绩效指标应该遵循SMART原则:明确具体,不能模棱两可;指标应该可以测量,同时尽可能量化;设置的指标员工应该可以达到,指标的设置应该与员工的职责相匹配,不能设置过高或过低;指标应该具有相关性,与员工的主要职责相关,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与员工职责关系不大的指标上;指标应该有时效性,应该根据员工职责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此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当遵守20/80原则:即抓住能够体现企业80%的目标的20%的指标,否则,有可能会因小失大;其次,考核指标的压力要适中,标准不能定得过高或过低,应是大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再次,考核指标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一经制订,其基本框架不应再有变化,以保证考核标准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