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3: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程序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速度滑冰教学中,应用程序教学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成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保证速度滑冰课教学质量。
速度滑冰课是北方冬季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对全面协调地发展身体素质,改善和提高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抗寒能力,锻炼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该项目技术比较复杂、难以掌握、加之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呆板,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速度滑冰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程序教学法。
1程序教学法的原理和运行过程
1.1原理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斯金纳等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控制论为基本原理,借助专门的程序教材来实现的,80年代传人我国,受到教育界专家和学者的瞩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1.2程序教学法的运行过程
在运用程序教学法时,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按其内在的联系和难易程度做系统的排列,并划分成许多的“步子”。对每个“步子”都提出具体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然后逐步显现,当学生每前进一个“步子”,即刻就得到反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客观评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程序的安排,确定学习速度。
在运用程序教学法时,要在严格的控制下,遵守“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正确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等原则。这不仅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而且对一些较难的动作也能起到简化学习过程的作用。程序教学法的运行过程见图1。
2研究方法
以我校2001级30个班学生公共体育课的速度滑冰教学为研究内容,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其基本前提条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2组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教学程序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制成表格,见表1。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内容和课时均相同。实验组采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法教学。
终结性评价采用达标(1001TI直道滑行时间)和技评(分值)评价。由教研室教师进行交叉考核,测试结果见表2(达标评价)、表3(技评评价)。
3.2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的分值远远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方案在班级集体教学下发生的实验效应,说明程序教学法在速度滑冰教学中优于常规教学法。
3.2.1程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学生观
教师中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发展水平。程序教学法的实验结果表明,只要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充足的时间,学生的成绩将是趋于高分一端,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成绩,说明教师力图使学生学会所教授的内容,是能够实现的。
3.2.2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方法中较多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无论是教学大纲、课时计划,还是教学目的对象都是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程序教学法中的教学目标是直接对学生讲话,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目标,直接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功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3程序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反馈与矫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以往教学较多强调量的积累,不太注重对学生给予较多的指导与帮助。而速度滑冰项目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难度大,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矫正,有利于增强反馈与矫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错误动作得到及时纠正,从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
3.2.4有利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多注重最终结果;而程序教学法强调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中起到不同作用,提高了教学时间效率,保证了教学高效地朝着目标行进。程序教学法把目标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在速度滑冰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3.2.5有利于班级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
从传统的编班形式和教学方法看,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要,造成一部分“吃不饱”,一部分“吃不了”,这种情况长期困扰着教师和科研人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于学生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达到学生们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需求。运用程序教学法在教学中强调步步反馈,即每步反馈时正答,学习新的内容,误答,复习学习过的。这样在一堂课中有几个不同内容的教材出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不会感到厌倦或是出现畏难情绪,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结论
a.在速度滑冰教学中运用程序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技术动作,并使成绩趋于高分一端,有利于形成新的学生观。
b.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较大拓展,因而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
关键词:高职;语文类课程;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迅猛,高等职业院校急剧增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保证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性环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高职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出现了一种过分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大学语文等人文修养课程的课时量一减再减,有些院校甚至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这种重技能,轻理论;重知识培训,轻个人修养的教育理念,虽然能在短期内使职业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笔者认为,修养课程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能够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为了使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群众获得多层次教育的需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之一,高职语文教学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的、传统的教材、教法及教学手段。高职语文既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更不能把普通高校教材当“压缩饼干”。高职语文急需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长期工作在高职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想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语文课程的现状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依然保留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并不多,而且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在一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中,大部分都已经不再担任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取消大学语文课的情况下,或者在学校创办文科专业的情况下转为专业教师,或者以上选修课为主,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边缘群体。即使保留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部分学校,课时也在不断压缩,有的学校语文课只有一二十课时,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点缀。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处,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领导和各专业系部负责人关心的主要问题。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该承担什么任务、能够承担什么任务,也就是大学语文课在高职院校的存在价值,是影响高职语文生存的主要问题,也是从事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语文课程之所以在高职院校受到众多质疑,主要是由于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吻合造成的。
从目前高职语文的教学来看,各自为政、定位模糊、缺少自身特点是普遍的现象。从近几年对高职语文的讨论来看,对高职语文的定位,专家和学者们见仁见智,存在认识上的极大分歧,有坚持人文性和审美性的。有坚持应用性、实用性的。前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语文的社会价值。后者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探讨大学语文的实用价值。但这还只是一般层面上的讨论,没有具体到不同类型院校自身的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追求。高等教育院校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本科院校且不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以面向基层工作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教育目标。所有的课程均是按照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来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或者说是按照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模块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大学语文课程如果还局限于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来组织教学的话,必然游离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之外,受到专业课程挤压是不可避免的。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并承担相应的任务。是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走出困境的不得不做的选择。
三、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
高职大学语文要融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进行课程的改革,放弃一贯的思维模式,实现认识上的转变。
(一)高职语文急需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是沿用或压缩普通高校本专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及时有效地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仅仅靠某一门或几门课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开设的所有课程间的协调和补充。就高职语文课程而言,要想使所培养的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够用、实用,也绝非开设一门“大学语文”或“应用文写作”所能奏效。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应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学科类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与之学历层次相适应的、有效实用的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张扬个性和特长。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课(讲座课、欣赏课)和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指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宜在高职一年级开设。选修课本身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也就是必选课,是对必修课的拓宽和应用。是预备就业,还是预备升学,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选各的选修课,此课宜在高职二年级开设。任意选修课,也就是任选课,是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而开设的,要求学校提供教材和学习场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集中指导,高职一、二年级均宜开设。?
2.校内活动类课程:高职语文活动课和语文课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课外活动不进入课程表,弹性、伸缩性较大,而活动课程应按学校制订的课程表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值得指出的是,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活动课不编写材,各高职院校应视不同情况自编活动教材。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结构为:口语训练课程、音像增智课程、新闻采编课程、广告文撰写与制作课程、论文撰写与制作课程、综合实用文撰写与制作课程、文学欣赏课程、礼仪演讲课程。活动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 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必设课程。检验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如何,主要是看各专业活动类课程开设的质和量的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就在于此。为贯彻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各高职院校必须严格规范各专业活动类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教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的安排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管理。?
3.社会实践类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要求,社会实践类课程也不编写材。为突出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各高职院校可自编教材。此类课程设置要求与前两类课程相匹配。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高职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和各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学生身份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零距离要求。
(二)高职语文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要的结构、规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胆而全面的改革。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模式的定位,决定了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突出特色。从这一模式去谋高职教育发展大计,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近年来,由于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滞后于教学内容的改革,虽然出了几届“大学生”,但高分低能者居多,社会实践欠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熟练技工尤其紧缺,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用人单位3~5年后,方能达到“成手”要求。这也难怪部分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提出尖锐批评。因此,对高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对高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同步进行。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应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各种优化教学法。如:?
1.模块教学法。所谓模块教学法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45分钟为一个教学时限,在此期间,教师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划分成一个个知识块和能力块,依序扣块进行教学。?
2.发现教学法。所谓发现教学法,也就是探讨规律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改实践中我多次设计过这样的课型:以“几种常见态势语言”为内容,一节课采用串讲方式一讲到底;另一节课利用发现教学法,教师根据不同的场合要求分别向学生演示不同的面部表情、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身势,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指出每种态势语言的特点、作用和适用范围,然后教师再作具体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从中发现规律。这样教学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程序教学法。所谓程序教学法。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适合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程序。这个教学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指导、点拨、训练、检测、小结等。?
4.综合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活”,在教学中不要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即使在一节课内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变换。这样,既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探求新知,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其中前三种教学方法我已经在自己的教学当中实践过,从学生测评及问卷调查中,可知学生赞同率在98%以上。至于第四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和补充,事实上是在探讨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问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希望各位同仁,孜孜以求,努力探讨。
(三)高职语文要积极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练习,偏重于理论型逻辑思维训练,因而学生难以获得事物具体表象的支撑。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也是如此,部分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只是在教师观摩教学和示范教学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教辅助教学,平时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又称“电化”教学,教师平时不“触电”,学生“电感”从何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可是由于高职教育教学手段的滞后,它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放,已建成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要加强管理,全天候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63%的师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好于一般课堂教学),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展示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这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语文素质是个人素质的基础,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素质的基础。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语文学科担当培养和发展公民创新精神、实践、探索等能力的重任。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知识教育同样重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的改革创新,理应引起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领导层的足够重视。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明程度如何,其语文(母语)教学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能因学生进入高职院校而停顿。高职语文教学应着力为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母语基础而发挥作用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积极参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相信高职语文的新局面一定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在教育部素质教育委员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及精品课建设高级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R].北大新闻网.2004,5,30.
[2].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常思亮.大学课程决策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7.
[4]蒋锦旗、华泽秋.关于高职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 ,4.
[5]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5,8.
一、教师观念要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化学高中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化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如新教材第二册《合成材料》一章的设计就完全是以化学的应用为知识的载体。新教材增加的阅读材料目的也是丰富学生的化学应用知识,使之形成学以致用的思想。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关键词] 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目标
当下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是:虽然新课程改革从2000年左右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实施,现今新课程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在我市也已推行了八年,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像依然存在。
针对以上中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要构建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笔者以为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或可提高效率。
一、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缩。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依据语文科的特点,以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主而不能以理解分析课文的内容为主,即应以能力训练为主,而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不可含糊不清,要具体,识记、理解、运用的层级目标要清楚明白,并要兼顾认知目标和智能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以智能目标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只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方可将语文教学导入正确的航道,也才有可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二、课堂结构要清晰,以体现高效。
1.导入语要简洁、新奇
许多教师在情景创设时目的不明,游离课堂,喧宾夺主,如在创设情境导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有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浒传》中相关视频,半个小时就在观看中过去了,学生受画面的吸引,看的津津有味,但教师游离于文本之外,未能带领学生解读文本,这样就本未倒置变成电影欣赏课了,学生受到视频影像的干忧,也一下子不容易集中精力产生兴趣去阅读文本,这样的导入就是失败的。
2.学习新知阶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全部需要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主动投入,否则,沦为教师的灌输,教学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施中,不妨多采用些激趣设疑的手段,利用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究讨论。
3.课堂小结要精练,高浓缩
教师小结要简短精炼,突出重点,让学生易懂,易理解,易消化,同时又应是本堂课知识提纲挈领的高度概括,并能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故它应是“压缩饼干”,浓缩的全是本堂课的精华。
4.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代表性
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有目标意识,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又要兼顾学生基础,利于巩固所学,进一步理解掌握,甚至形成能力,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科特点,除了设计知识层面的练习外,更应多设计智能层面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符合课型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有串讲法、评注法、谈话法、讨论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朗读指导法、生疑质疑法、发现法、暗示法、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等等,课型根据文体的不同分为实用文体和文学作品两大类,如以实用文体来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一般应用文的教法就有较大的区别:记叙文数学方法以“把握结构理清线索概括主题研究表达”为纲;而议论文教学方法则以“找出论点分析论据分析论证”为纲。在论叙文中,朗读法可能用得较多,而议论文,就不太适合朗读,小说对训练默读大有好处。因而在不同的文体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文本确定课型选择适合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完成教学目标。
四、优化课堂调控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要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教师从课堂管理、教具、教学手段、教学语言、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控。
1.课堂管理要科学规范
对于如何管理课堂,我们一直未曾进行深入研究,英国教育家保罗・迪克斯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管理方略:
①开课前就要考虑应对一些问题。
②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不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
③公正无私,一视同仁。
④带领学生学习规范。
⑤恰当的课堂用语。
⑥有针对性的表扬和奖励,表扬能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尊、激励学生向上,改善学生对老师、课程和学校的态度。
⑦对违规的学生处罚,处罚要迅速有力。
只要遵循以上原则,语文课堂一定会有序、和谐。
2.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课堂上完全可以再现生活。声画光影的再现,不仅可激趣,更能提高了课堂容量。如练习课运用多媒体投影仪,就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抄题时间,让学生在阅读后就能答题,大大提高了效率,另外,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完全可借鉴过来为我所用,极大地充实了教学资源。
3.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
语言要有针对性、逻辑性,以显示其说服力;语言要具比喻性、节奏性、形象性,以示其感性;语言要有含蓄性,亲切、幽默,以示其亲和力。
4.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在课堂上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信息量将会大打折扣,要提高学生接受信息量的比率,就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试想一个心中怨恨教师的学生,又怎会集中精力,听其“传道、授业、解惑”呢?
五、拓展迁移环节,要与教学重点、能力培养有关联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多时是在解剖文本这一例子。而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拓展延伸来促使他们有机会从“游泳他”来到“江河湖海”中畅游。如何在迁移训练时提高效率?这就要求在迁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
如教学生学了议论文的三要素后,在迁移环节就可引导学生分析拓展迁移的文本的三要素,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掌握了。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促使基础知识的迁移
关键词:全媒体 高等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65-01
全媒体教学法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更结合了互联网、手机等多平台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全媒体教学的特点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抽象的化学问题变得具体,枯燥的化学问题变得有趣味,静止的化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化学问题简单化等等。结合校园网、互联网、手机等多种交互平台,利用校园网、QQ群、手机短信等互动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全媒体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让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整体作用。
1 加强全媒体高等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从形式看,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融合。从结果看,主要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多形态、产品的多渠道和传播介质的多终端。我们可以把“全媒体”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从内容看,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多渠道采集;二是统一的资源加工;三是全方位业务系统支持;四是多渠道资源增值应用。化学是一门微观科学,对化学概念、过程和规律的认识经常需要借助图形来显示,如:分子结构的绘制、分子三维模型的建立、化学和化工装置图的绘制等均需要特殊的、约定俗成的图形和符号,有时还不得不借助于建立分子模型。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分子建模技术、等为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的教学演示提供了重要手;多平台的整合可以是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能够发挥综合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结合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智能化多接口技术等,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而且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化学又是信息科学,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物化参数和波谱参数等数据性信息、化学教学课件和教材等教学信息、化学文献数据库信息、化学远程教育信息、化学材料和质量等商业性信息。大量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流、互动,在全媒体时代必将带来更大的便捷和效率。
2 加强全媒体高等化学教学的途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接口、编程、智能化等软件开发高性能的教学课件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的优势进行的教学方案,不仅能够更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风格,而且能够更加灵活地把握多种教学方法,只需要化学教师具备化学软件、互联网使用的经验。化学的教学是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它的研究对象是分子或原子等不可见的微观世界,计算的机图形化技术应用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利用诸如IsIsDraw(http://)、ChemDraw等免费共享软件,可以绘制出各种复杂的二维、三维分子结构,也可以编辑出各种实验装置示意图,通过它们能将复杂的化学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并且它们还提供了分子性质的测定功能以及分子模型的3D显示,通过绘制出分子的简单结构就可以知道其许多化学性质参数和三维构型。全媒体的优势将这些资源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整合成一个共享平台,不但学校、教师、科研单位可以共享资源,学生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资源查询和交互。在此平台下,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将最新的教学资源提供出来,丰富平台。其特点是打破了校园和教室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化学教学由于具有对象微观、实践性强和信息量大等特性,从而限制了一些传统远程教学手段的应用,而全媒体集计算机互联网、集远程通信、人机交互等作用于一身,大大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最新手段,是21世纪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化学教师在全媒体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进行远程教学中应承担起使用并推广、的任务,如: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和教育网平台搭建网上实验模拟项目,也可以利用QQ群进行实验讨论,和学生随时进行交流。综上所述,要达到全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和社会都有重大作用。教师如果能要充分的理解全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然后和传统化学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主动思考,有效地发挥全媒体在提高教学效果上的作用;而学校和社会也应为教师的全媒体教学方案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2] 刘顺平.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万源中学,2005,8,17.
[3] 师雪丽全媒体教学系统在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与研究[C]//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 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3.
[4] 黄德海.浅谈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目前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论文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定义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②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1994年的定义:“教育(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与实践。”AECT04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权威学者南国农先生提出,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教学手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组合,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媒传教学法);以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教学设计)。因此我们应从体系的角度去研究高职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凸显优势。
2.1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从教育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管理和教学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然而,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无论是教学信息化还是教育信息化都离不开以云计算、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2.2丰富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在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时多使用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互联网等在内的现代教学媒体。这种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往一些晦涩难懂、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只能通过教学模型、道具以及板书等方式向学生展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于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微观的理论宏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2.3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效率。现代大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替代传统板书,利用多媒体课件容量更大、方式多样、更吸引学生等特点,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升了教学效率。
2.4开拓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和互联网等方式,将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书本上,更是呈现在网络上,打破了教室的框架,让教学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学生能够通过网络随时接收到教学信息。同时作为最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兴起的慕课、微课教学模式利用交互网络技术,采用了“反转课堂”的新思路,不再是教师课堂上“拼命地讲”,学生“被动地学”,而是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课下学习微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和检验学生课下学习的成果。这种新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新变革,颠覆了传统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3江苏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应用现状
3.1.1现代教育技术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江苏省是一个科教大省,现代教育技术一直深受重视。江苏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举办全省高职院校信息化大赛、微课比赛等赛项,从竞赛的角度督促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加强。全省还举办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参与培训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各高职院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不少学校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学媒体数量,完善配套设施,引进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1.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例增大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提出了要求,不少学校将教师参加相关竞赛取得的成绩纳入绩效考核甚至是职称评定。这也侧面推动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自我要求。经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调研,受调研学院80%,以上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有一部分专业还将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发信息化课程,实现教学、反馈全网化;少数老师能够结合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设计。
3.1.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型应用技术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能够使课堂效率更高;通过三维动画、PPT展示等方式能够使教学重点更突出,教学难点更易懂;通过微课等教学改革能够使复杂的教学知识更碎片化,接受程度更高。
3.2存在问题分析
3.2.1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内涵的认知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受访的绝大多数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理解不够,都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多媒体以及网络的应用,并未从完整体系的角度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多数还停留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应用角度,尚未关注到现代教育技术潜件(教学设计)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应该是教学设计。另外,由于有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考核挂钩,因此容易出现教师被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主动性不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等问题。
3.2.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还存在较大差异
①地区差异。
目前江苏共85所高职院校,苏南等地区的职业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和方法都略高于苏北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
②年龄差异。
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比例较大,但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应用比例偏低,而且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学课件的使用。
③水平差异。
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不一致。有的教师仅会制作简易版的PPT课件,也有的教师能够用Flash等更高级的软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
3.2.3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过大,更新速度慢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了PPT等多媒体课件,但是有不少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是点点鼠标,将课件内容读出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依赖性较大,甚至出现了没有多媒体课件就无法上课的情况。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应该代替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还有的教师制作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之后就“高枕无忧”了,每一轮教学都使用完全一致的课件,并不对课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修改,使得课件的知识点陈旧、老化,甚至是过时的内容。
3.2.4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合理规划
有的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上还停留在喊喊口号,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也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结构规划,没有设立独立部门开展此项工作,仅仅将此项工作放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但这些部门有的工作人员对现代教育技术并不了解,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部分学校由于建设经费限制,无法实现全网覆盖,也没有购买先进的教学软件和设备,导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竞赛成果纳入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容易造成教师急功近利,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表面。
4基于“三维四层”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建议
4.1构建现代教育技术“三维”应用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应用体系,包括物化形态的现代媒体技术,智能形态的现代媒传技术以及教学系统设计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可以采用三维应用体系:维度一,以教育技术潜件建设为核心优化教学设计。《教育技术手册》一书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潜件的概念,提出教育技术潜件是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是教育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中认为潜件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最容易忽略的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以潜件设计为出发点,结合高职教育以及岗位需求,设计出与课程、岗位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系统地设计新型媒传教学方法,并将教学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出来。维度二,以教育信息化为背景开拓新型媒传教学法。媒传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利用了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利用这些媒体进行学的方法。常用的媒传教学法有:播放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成绩考查法、训练教学法。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出现,一种新型的媒传教学法也随之出现——微型教学法。国际上风靡全球的慕课(MOOC)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体系,将学生体验、师生互动完整地结合起来。相对于慕课而言,微课更适合高职教学,微课是将完整的知识点碎片化、微小化,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微课能够通过反转课堂的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对学生而言,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维度三,以现代媒体技术多样化为途径丰富教学手段。在当前,可以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对这些信息技术的选择使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加以选择。既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高科技;还要在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下,积极使用视频、音像技术,如微课、慕课等。同时学校在对老师的日常考核中也不能仅仅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倾斜,而应该鼓励老师采用多样化现代媒体技术,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4.2实现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四层”有机结合
信息化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平台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又为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保障,这二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学信息化发展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从网络、资源、应用、人才的4个层次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①从网络的角度:
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卫星宽带远程教育网络。为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打造“网络校园”,互联网全覆盖,实现课堂无界化。同时积极建设现代教育技术配套设施,引入更加先进的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供条件。
②从资源的角度: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以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高职院校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发教育软件资源,建立专业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微课化。
③从应用的角度:
一方面应做好现代教育技术潜件建设,这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关系到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应结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未来就业岗位需求以及高职学生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这一教育模式;第三,应进一步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第四适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研与实践,并将其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任务。
④从人才的角度:
[关键词]Moodle 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61-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颁布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融入了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教学理念。基于网络的Moodle平台,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免费课程管理系统(CMS),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学习者克服学时不断缩减的问题,更好地践行这一教学理念。教学双方可以作为平等主体在课堂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相互协作,根据各自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实现学习资源的多样化和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学习模块的设置和管理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探究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英语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大学英语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
Moodle平台支持自主式、引领式、讨论式等类型的网络课程,虽然Moodle平台提供了测验、作业、讨论区等活动设计模块,但是如何设计和组织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学习以及培训,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流程,笔者与参与研究的本校30名行知班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探讨。
(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在研究伊始,笔者首先向受试者演示和讲解Moodle平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指导受试者使用Moodle平台的问卷调查模块进行单项分析并绘制图形报告,采用师生名录记录的每个学习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习者的学能和类型,建立学习者档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基于Moodle的学习模块任务和自主学习方案, 并通过学习者档案管理追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二)学习内容和进程管理
教师可以使用课程模块以灵活的方式提供教学材料,上传教学视频进行程序教学,设定课程的时间,设定学习者需要完成的学习量,限制回答问题的尝试次数,根据学习者的表现以决定如何进行评价。如笔者为学习者按照四级考试的要求分题型设计了限时阅读和写作板块。如快速阅读板块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1200词短文阅读,完成10道选择题,计算机自动倒计时。可以促使学习者找到模拟考试的状态进行高强度、高效的课程学习。讨论区模块可以进行课程交流和讨论。通过强制订阅讨论区,教师可以让学习者在第一时间通过电子邮件收到英语等级考试强化讲座和专项训练等学习内容的线上和线下最新安排的课程学习内容、进程和教学重点等通知。这种类似聊天室的交流模式可以方便学生交流做题感受、学习心得、学习经验等。同学间的在线交流和互动使学习的过程变得妙趣横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电子记录可供日后查阅,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三)作业上传与反馈
通过作业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论文、项目和报告等任务类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任何格式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上,操作颇具灵活性。教师可以指定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最高分。学生上传作业的时间会被记录在案,如果学生迟交作业,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迟交了多久。教师可以在一个页面内为整个班级的每份作业做出打分和评价。反馈结果会显示在每个学生的作业页面上,并且有email通知。学生可以选择打分后是否可以重新提交作业,以便重新打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鼓舞和提高。
(四)资源共享与共建
Moodle的Wiki模块允许学生共同创建、扩充或修改页面内容。这种快速建立并及时更新的集体创作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者进行协作、互动、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成为话题和发起者和创建者,可以分享学习经验,可以分享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料,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不懂的问题在Wiki上与同学共同探讨、完善对问题的看法。借此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学生还可以上传各类文件:如word文档、ppt、flash等。教师可以利用平台丰富的制作教学资源的功能,为每一节课设置课件和教学资源,从而形成可重复利用和共享的课程资源包并在教师间共享。
(五)网络试题库搭建与网上测试管理
Moodle的测验模块允许大学英语教师将编制的听力、阅读、完型、翻译和写作题目分门别类储存于题库中重复使用,还可以随机组合成新的试卷供模拟测验使用。测验可以多次作答,题目自动评分,教师可以选择是否给予反馈信息或是否显示正确答案,还可以为测验指定开放时间。可以随机显示的题目和答案能够减少作弊发生。题库可以在任何支持国际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中导入导出,方便教师之间共享,节省人力物力。目前笔者已经为专科生建立了大学英语1-3级题库,为本科生建立了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库和在线测试平台。
三、结语
契合《课程要求》,依托语言实验室和自主学习中心,借助网络和多媒体优势资源,笔者搭建起以Moodle平台为基础的大学英语信息化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度,建构了英语学习爱好者的家园。实现了学习资源模块的多样化和互动性,形成了资源与经验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实现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探究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还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一体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学养”和“学能”,并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乐观、互助、好学的人格。建立了大学英语1-4级课程试题库和大学英语四、六级在线模拟测试平台。通过基于Moodle平台的应用型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Moodle平台强大的教学辅助作用,有助于激励广大老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和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能力。总之,依托实验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实现了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协作,并根据各自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学习方向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Ellis, Rod.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 Nun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3] 黎加厚.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创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